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二十二集)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二十二集)

  尊敬的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今天繼續來學習《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請大家翻開經本第四十五頁,第一行第三個字看起:

  【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我們看到這裡。我們上一次講到這段經文,還沒有講完整。『專求白法』,這裡是講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之後,就真正修行。前面給我們介紹他是如何修行的,這裡繼續給我們做介紹。他老人家「專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在古印度把善稱為白,把惡稱為黑,所以他們的黑白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善惡。專求白法,這個白法怎麼個求法?上哪去求?這裡講的白法不是普通的白法,在凈宗裡面這個白法(善法)正是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真正善法的第一標準。我們能夠在這一部經裡面深入,從這裡面去求,這是真正的善法。如果我們依教奉行,那所得到的利益是無量無邊,它可以幫助你成佛,你說這世間還有哪一樁利益比這個更大?

  『惠利群生』,「惠」是恩惠,「利」是利益。惠利群生就是布施利益給一切眾生,給眾生真實利益。佛教我們對待自己,前面經文講「不計眾苦,少欲知足」,我們自己一定要生活非常的節儉,慾望要降到最低的程度,淡泊以明志。修行人不要太在乎生活享受,生活苦一點好。真的,你說這人一生,即使是再富貴,可能是富甲一方,可是晚上睡覺的床還是六尺長,你只能一日吃三餐飯,吃多了還會生病。所以人的需求能有多少?慾望如果無限制的增長,只會給自己帶來煩惱。所以真正修行人能夠吃得飽、穿得暖,有一個小小的房間能夠躲避風雨,足夠了。生活樣樣都隨緣,少欲知足,這是對自己。對群生,那就不可以對他們太吝嗇,應該惠利群生,給他們最豐饒的、最真實的利益。

  對他們真正的利益是什麼?就是讓他們破迷開悟。人的苦都是因為迷惑顛倒而來,如果一個人有智慧了,他明白宇宙人生真相,他自己就能解脫苦惱。所以我們真正覺悟的人在這世間做什麼事?只有一樁事,就是教化眾生,給眾生做最好的榜樣。底下講的『志願無倦,忍力成就』。怎麼做好榜樣?你首先要立志,志不立,學不成,你要想真正有大成就,必須立大志,佛門講的發大願。四弘誓願教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大願,利益一切眾生,度的意思就是利益眾生。而且沒有倦怠,發了願要堅持,不能退心。要退心,真的這就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佛菩薩。

  我們這些凡夫往往都有惰性,很愛發願,可是常常退心。這是古人講的,君子髮長願,小人常發願,他為什麼常發願?因為那個願都不長,發了不久就退了。君子不然,君子發了一個願,堅持終生不改,死而後已。就像曾子講的,「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以仁為己任,就是惠利群生,以惠利群生為己任,這是很重的使命,這個使命要堅持一生不改變,死才後已,已就是停止,生命停止的時候,這個志願才停止。儒家曾子還沒完全悟透,他只知道有一世,所以他講死而後已。學了佛的同修知道,死了也不已,生生世世發菩提心、發菩薩願,這是「志願無倦」。法藏比丘發了這四十八大願之後,他沒有退心,無量劫的修行來保任,使這個願真正的圓滿,這就是我們的好榜樣,這是「忍力成就」。這個忍,首先你得忍苦,前面講的不計眾苦,還要忍自己的生活各方面的不足,要少欲知足。真正一心修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所有成就的大德無一不是這樣示現的。你看看印光大師,他這一生的行持,真正是深入經藏,到七十歲,別人才把他請出來弘法利生。一生過的最簡樸的生活,把別人所有的供養全部拿出來印經,他成立了一個弘化社,專門就是印經典,就是法布施。一生弘揚凈土法門,把一個「死」字掛在他的佛堂的牆上,天天看著死字,真修行人!

  一般凡人都很避諱這個字,在香港特別如此,誰都一談到死字好像就是看見洪水猛獸似的。所以高樓大廈裡面凡是有第四層的都空掉,只有三層樓,然後第二個就是五層樓,沒有四層樓,怕什麼?這個「四」字連著「死」字那個音,所以怕死。真修行人不怕死,而且天天正視這個字,天天就想到,今天我可能就死了。那很難說,天天都要把這一天當作最後一天,誰知道哪一天真的是最後一天?但是我們知道肯定有一天是最後一天,所以這個字不能避諱,而應該念念求生凈土,志願無倦。

  我們再看看虛雲老和尚,看看他的年譜,你就知道他是跟印光大師同一時代的大德,印光大師專弘凈宗,虛老是禪門泰斗。你看他一生建寺安僧,一生修苦行。年輕的時候在山洞住了六年,出來之後遍訪善知識。後來為報父母恩,三步一拜,從普陀山拜到了五台山,兩千里路!拜了兩年多時間,歷盡艱辛,修苦行,行腳僧。後來他威望高了,募化很容易,他就建寺院,看到哪個寺院破舊,他就在哪裡建寺院。建好了,他就請一位有修有學的有德行的出家人來住持,他自己就走了。絕沒有自己想控制這個寺院,當這個寺院的住持,沒有這個心,名聞利養徹底放下。這都是我們的好榜樣。他修的忍辱,忍這個生活,當時生活是非常苦的。大家要是有空,可以看看現在剛出了一部電視連續劇「百年虛雲」,二十集,在網上可以下載。看看這些大德們的行持,我們很震憾,我們現在的修學條件可以說太優越了!

  再看看我們師父老人家,他這一生也是不容易,雖然生活上沒有像印祖、虛老那個時候這麼苦,經濟是發達了,戰後,生活改善。但是弘揚正法可以說是飽經滄桑,一生就過著流浪的生活,從台灣到美國,到新加坡,到澳洲,到香港,這五十多年的足跡,都在奔波操勞,然而能做到講台不斷,為我們把《無量壽經》講解得這麼清楚明白,勸多少人往生凈土。

  弘揚《無量壽經》也是很不容易,這個會集本很多人批評,特別是夏蓮居老居士是位居士,他會集,而且因為會集本不是原本,是依據原譯本來會集,這就很多人攻擊。實際上攻擊的人沒有真正學習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可以說是最善本。我們師父的聲望也很高,樹大就招風,聲望高了,毀辱也就多了。所以古人講,「聲名,謗之媒也」,人就怕出名,一出名,毀謗就來了,都是因為嫉妒障礙,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文人相輕,同行相忌,這種艱辛要去忍受。所以我們得到這部經要珍惜,來之不易,多少人為此付出了努力、代價。

  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黃念祖老居士做批註,當時也是拖著病體做這個《無量壽經》批註。黃老在文革的時候受到迫害,他老人家講,他在文革當中吃的苦,如果分成八份,給八個人去受,這八個人都得死,就可想而知這個苦。到了晚年身體有毛病,經歷過這種浩劫,拖著病體來批註經典,注得這麼好,也是多次的修正,最後定稿,交到我們師父手裡。我們師父講解依據黃老的批註來講。一代傳一代,傳到今天,我們真正享受到這種成果,知道來之不易,都是先輩們忍力之所成就。這些人都是大英雄!

  什麼是大英雄?他能忍,忍苦忍難,對一切的境界甘心情願接受,這叫大英雄、大人物。一般凡人都會追求自己的名聞利養,追求自己的物質享受,能夠多餘出來分點給別人,算不錯了。有幾個人能夠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奉獻給眾生,自己過最清苦的生活?所以佛法裡面講「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力大人」,有力大人就是有力量的大人物,什麼力?忍力,他之所以成為大人物,就在於他能忍。在六度裡面,忍辱對治瞋恚,瞋恚心這是我們無始劫來的習氣。

  六度是菩薩用功夫,對治自己的六種煩惱,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惡業,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痴,這是眾生的六個病,佛菩薩開了六個方子來對治,你能夠這樣修,這就是菩薩。當然這六度不是一對一的,其實每一度都能兼治六種病。譬如說忍辱,忍辱也能夠斷慳貪,斷貪愛,你能夠忍欲、忍苦,這斷你的貪愛;這個也能夠斷惡業,忍住不造惡業;也能夠斷懈怠、斷散亂、斷愚痴。所以忍的功夫,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修。

  在《寶雲經》裡面,這個是黃念祖老居士批註裡面所引用的,講到菩薩有十種方法能凈於忍,就是忍力成就,用什麼方法?十種,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第一種方法叫內忍,內就講我們的身心,身體的感受有苦有樂,心裡的感受有憂有喜,這些我們都要忍受。《金剛經》上講「一切法得成於忍」,你得忍。譬如說身體有饑寒的感受,生活上的這種饑寒困苦要忍得住,這才能修行。為什麼叫內忍?身體上的感受別人不知道,自家的事,有的可能甚至有病苦,都得忍耐。心裏面有憂慮、有煩惱,這都要忍。所謂忍,就是不要被它影響,不要因它而造作惡業。凈宗的妙法就是用一句佛號,你能稱念阿彌陀佛,你起煩惱的時候,立刻用阿彌陀佛把它壓下去,這就是修忍的功夫,修放下,不要想那些憂惱,你想了沒用,要放下。

  第二種忍的方法是外忍,外忍是什麼?就是身心以外,別人加給我們的,特別是別人對我們的毀謗、侮辱、罵詈,這常有的事情。譬如說你學佛,人家會罵你迷信,說你怎麼不務正業?我以前都經過這樣的階段。這個時候你不能生氣,你得忍。你要做一件好事,可能別人不理解,往往會譏諷你、嘲笑你,你不能退心,要堅持。或者是有人罵佛教,他不信佛教的,罵佛是魔鬼,你聽了你也不能生氣,你要跟他生氣干仗那就完了,這不是一個佛教徒應該做的事情,佛教徒要表現出忍辱的形象。

  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有六群比丘,有提婆達多,這班人在搗亂,提婆達多三番五次要害佛,當然他沒辦法害,佛的福報多大,害不死,但是也曾經出佛身血。有一次佛走到山澗裡頭,提婆達多就在山頭上把那大石頭往下推,想砸死佛。當然護法神用金剛杵一敲把這石頭打碎了,空中就碎了,碎片掉到了佛的腳面,劃破了一道口子,出佛身血。這是什麼?這是無緣無故來找茬。還有六群比丘,這是僧團裡頭的;僧團以外的六師外道,那都是常常當面毀辱、背後罵詈。佛也沒跟他們計較,甚至沒有跟他們辯論,他們罵,由他們罵去,罵久了、罵累了就不罵了,這就是修忍的功夫。

  在古時候,宋朝有一位宰相叫富弼,他的度量就很大。人家罵他,罵他什麼?反正就是侮辱他,他都不放在心上,也更不追究別人。有一次別人當面罵他,他旁邊的隨從都看得非常按捺不住了,結果富弼就勸止,說「沒關係,他不是罵我,他肯定是罵別人」。他隨從說,「他指名道姓在罵你」。他說「這個世間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他肯定是罵別人」。你看他就是不接受,這個胸懷多大!所以宰相肚裡能撐船,他之所以能做宰相,這麼大的福報,他度量大,量大福大。別人罵我們,我們不接受,就好像別人給你一樣東西,我送給你,你要是不接受,那我是不是還得把它拿回來,對吧?罵人也是,他罵我,我不接受,他還得拿回去,這等於自己侮辱自己了。所以這個要我們應當學習,就學著罵不還口,打不還手,修忍辱。

  第三個忍是法忍,法忍這個法是佛法,我們求法要深入經教,深解義趣,佛法是廣大精深,無上甚深微妙法。我們可能聽了未必能聽得懂,譬如說講《無量壽經》,這裡面的義理通《華嚴》,那是無上甚深的微妙法,我們聽一座未必聽懂。可是聽不懂不能就算了,搞個一知半解,就打退堂鼓,不行。學習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聽不懂再聽,聽一遍不行聽兩遍,兩遍不行聽十遍,十遍不行聽百遍,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你聽上一千遍肯定懂,但是要真有那個忍耐力,有耐心。

  師父老人家讓我們學習劉素雲居士,她功夫如何成就的?就是有耐心,方法抓住了,一門深入,長時熏修,就在家熏十年,就聽一部《無量壽經》,還不是現在我們師父講的版本,那是拿以前十多年前的版本,很可能是我們現在復講的這個版本。我們現在復講的是老人家二次宣講《無量壽經》,講了一百零七集,在台北華藏講的,這個可以說是老人家過去講的《無量壽經》里最完整的,也最詳細。這個經你就反覆聽,就拿個光碟,一天從早到晚就聽那片光碟,聽上十遍,一小時一遍,第二天再換第二個光碟,從頭到尾聽下來就聽了十遍。聽完之後怎麼辦?再重複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如是,一天都不缺,這是忍力成就,功夫就到家了。

  其實這當中就是修你的戒定慧,你能夠把心定上十年,反覆用正法、用經教熏習,哪能不成就?所以要懂得積功累德,積少成多,慢慢的來,不能夠一開頭看到人家,成就得這麼好,我也要趕上他,要使勁!沒白天沒夜晚,幹個幾天就累了,就倦怠下來。這個其實剛剛發心都不純,他看到別人好,他是想什麼?要超過別人,好勝的心、爭強的心,不是道心,不是想自己成就自己,是好勝爭強,是阿修羅的心態,你學成了,最後都成了阿修羅。所以真正要發道心,真正自己要成就,跟別人不相干,以別人為榜樣,我們向他學習,但是絕沒有爭強好勝的心,持之以恆、鍥而不捨,最後你就能成就。

  第四個忍是隨佛教忍,隨順著佛教誨,菩薩就是處處隨佛教誨。當我們有煩惱的時候,譬如說別人惹我生氣了,那就要剋制自己的瞋惱,要用佛的教誨說服自己,萬法因緣生,既然是因緣生,那就是空的,不真實。這一切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如夢幻泡影,哪是真的?你要提起這樣的正念,你這瞋恨心自然就化解了,你爭個什麼?爭來爭去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沒什麼重要。很多事情我們回想起來,當時爭得面紅耳赤,現在回想起來都覺得可笑,是吧?何苦來?過眼煙雲。但是我們凡夫往往就是在那個當下他出不來,看不破放不下,所以就會隨著煩惱轉。倘若你提起正念,知道眼前的事情如夢幻泡影,沒什麼大不了,立刻就放下。

  我前天從斯里蘭卡參加世佛聯的大會回來,我在會上聽到一位澳洲的法師,澳洲人,他是南傳佛教,在泰國剃度的,他說了一個故事,讓我很受啟發。他說,人,凡是有爭執,有放不下的,那都是沒覺悟。他講了一個故事是什麼?說一對夫婦,這對夫婦新婚,感情很好,很和諧,於是周末決定到原始森林裡面去旅遊,於是興高采烈的一起去。在森林裡面找了個地方野餐,吃著吃著,忽然聽到有那個叫聲,呱呱呱呱,就好像雞叫,又好像鴨叫。這先生就說,「妳聽,這是鴨叫」。那個太太說,「不對,這是雞叫,不是鴨叫,是雞叫」。「告訴妳就是鴨叫」。「我覺得就是雞叫」。你看,兩個人就吵起來了,吵到最後兩個人翻臉了,就說要離婚,最後這先生忽然醒悟,這是幹嘛?剛新婚不久,就為了雞叫鴨叫就要離婚。然後跟這個太太說,其實他聽起來是雞叫,不是鴨叫,先生妥協了。太太說,其實我聽也有點像鴨叫。其實雞叫鴨叫有什麼重要?為什麼要為此爭得面紅耳赤?搞得都不和諧。

  其實大家別笑,可能我們有時候就進入這樣的漩渦里出不來,往往就為了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跟人吵翻臉了,跟人過不去了。你要是真正學佛,你想想,有什麼大不了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比那雞叫鴨叫更虛幻,何苦這麼認真?所以當你們要是真正起爭執的時候,你想著這個故事,別為那個雞叫鴨叫認真了。再講牠雞叫也好,鴨叫也好,都可以,你叫牠雞也行,叫牠鴨也行。再加上現在可以用基因改造,雞也能變鴨,鴨也能變雞。所以你看,你要提起正念,知道萬法因緣生,因緣生就是空,就是虛妄,提起正念,瞋惱心就沒有了,你就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說是雞叫,就是雞叫,你說鴨叫,就是鴨叫,恆順眾生,哪有煩惱?這叫隨佛教忍。

  第五種叫無方所忍。無方所是講一切時一切處,要提起正念,不要把忍忘掉了,也就是隨時隨處都要忍,不能夠忘失正念。這一忘掉正念,往往忍就提不起來,不能忍,這是無方所忍。

  第六種忍是修處處忍,這個處處忍,跟剛才講的無方所忍,有一點不同,無方所忍主要是講一切時一切處都要忍,修處處忍特別是指境界,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不管是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要修忍。順境不能起貪愛,這一起貪愛了,就被順境給轉了。在逆境當中不能起瞋恚,瞋恚心一起就是被逆境轉。所以無論順逆境界,心永遠保持清凈平等,心平氣和,這是前面講的修寂靜行。

  第七種忍叫非所為忍,所為就是現在我們說的某一種關係存在,我們的忍不是因為什麼樣的關係才忍。譬如說他跟你很親,跟你關係很好,你可以忍耐,那關係不好的就不能忍了?我的兒子很乖,他犯了錯誤我能忍,其它的人犯錯誤我就不能忍,這個就是有條件了。另外還有對我有利的我能忍,對我沒利的就不能忍。如果領導罵我,我就能忍著,不敢得罪領導,得罪領導恐怕這個烏紗帽自己也沒有了,所以就能忍了。換個人,自己下屬要是突然罵我,我能不能忍?這叫非所為忍,不是因為這個人跟我有什麼親有什麼故,跟我有什麼關係,或者這個事對我有利還是無利,都要忍耐,這是非所為忍。所以在一切境界、一切的條件下,平等的修忍辱,讓自己身心真正清凈。

  第八種忍是不逼惱忍,不逼惱是特別指當別人加害於我的時候,我不能逼惱別人,這叫忍。別人對我很好,當然我不會逼惱別人,不會惱害他。當他來加害於我,陷害我、毀謗我、欺騙我,我能不能夠不起瞋惱心,不報復?這就是忍。有一位我的企業家朋友,他做生意做房地產,有一次他就跟我講,他說有一個人騙了他九百萬,數目字不小,騙走了,很生氣,想告他,問我要不要告。我就告訴他,你要真學佛,就不要告他,佛教徒無論是別人怎麼樣加害於我,我都不會報復,不會逼惱他。你要相信,那是你跟他前世的因緣,他為什麼騙你不騙別人?而且還給他騙到手了,那證明你前世肯定欠了他的,你就做還債想。佛告訴我們,在這世間人與人之間關係不外乎四種,報恩的、報怨的、討債的、還債的,他是來討債的,你就很歡喜送給他,他騙你的時候你還把他當真的,你很歡喜給了他,給了他之後你才發現他騙了你,這證明是討債的。他還有點不憤氣,他說我沒有理由前世欠了他這麼多,是不是應該討回點,討回一些回來吧?譬如說他前生我可能欠了他三百萬,他這生要了我九百萬,那還有六百萬我得給他要回來。我就告訴他,你要是還多了也沒關係,還多了,他欠了你,來世他還得還,所以保持心平氣和。不過他很難得,後來聽從了我的勸告,就沒去告他了。那就是理要通,這前面講的隨佛教忍,你有佛法的熏習之後,你能在境界現前你能提起正念,這說明你真學佛。

  釋迦牟尼佛當年因地修行的時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來割截身體,這是什麼?凌遲處死,這個仇恨多深!而且是無辜被害。經上講,忍辱仙人他修行,在森林裡打坐,歌利王(歌利王就是暴君,中文翻譯成暴君),暴君帶著宮女們出來打獵、遊玩,在森林裡看到忍辱仙人在打坐,歌利王就追獵物去了,那些宮女看到忍辱仙人莊嚴相好,就很羨慕,圍過來向他請教佛法。忍辱仙人就給她們說法。結果歌利王回來了,一看,自己的宮女們都圍著一個男人坐著,心裡的妒火就起來了,拔出劍就走上去問,「你幹嘛要調戲我的宮女?」「我沒有調戲你的宮女,是她們來問我,請教我佛法,我給她們說法而已。」「你在這幹什麼?」「我在這修忍辱。」「你能忍,我羞辱你,你能不能忍?」「我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什麼都能忍。」「好,我來試試看。」「嘩」給他一刀,鮮血就噴出來了,「你能不能忍?」「能忍。」再來一刀,就這樣一刀一刀的把忍辱仙人全身肉割下來,凌遲處死。自始至終忍辱仙人一個瞋惱的念頭都沒有,成就了忍辱行。沒有逼惱的念頭,沒有報復的念頭,反而生起大慈悲,「你真是愚痴,造了這樣的惡業,不知道將來果報必在阿鼻地獄。」所以生起憐憫同情的心,發了一個願,「將來我成佛了,我第一個度你。」你看,發起慈悲的念頭。結果後來真的大地裂開,歌利王就被地獄的猛火卷到地獄去了,忍辱仙人他的神識就生天了。

  後來也不知過了多少生多少劫,到釋迦牟尼佛,他成佛了,成佛之後鹿野苑第一次講法度五比丘,五比丘當中第一個得度證阿羅漢果的是憍陳如尊者,憍陳如是誰?前生就是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實現他的諾言了,第一個度他。這種心多麼慈悲!沒有絲毫怨恨。所以真正修忍,身、心、世界統統都能舍,沒有什麼不能舍。你能一切放得下,當然就能忍,不能忍是因為放不下。所以忍辱前面得修布施,六度裡面先得修布施,布施是忍辱的基礎。你真正一切放下了,忍辱自然成就。

  第九個忍叫悲心忍,就是我們現在講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幫助眾生。可是你救他們,幫助他們,他們未必領情。他們可能愚痴顛倒,你對他好,他反而懷疑你,你是什麼意圖?反而跟你對立,甚至會侮辱你,讓你下不了台,你這個時候不能不平,我對他好,他怎麼對我這樣!你這一念不平的心起來了,就不能忍了。那換句話說,你對他好那個心都不真。要真心對他好,不要計較他對你什麼態度,也不計較他會不會給你報酬、給你回報,這叫真心,無所求的心。不是說我對你好,你一定要對我好,我才能對你好。你對我不好了,我就生氣。這就是有所求,求什麼?求別人對我好,求別人報我的恩、感我的德,有所求的心就不真了,慈悲心也就不圓滿,不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無論眾生對我如何,我對他都是慈悲。就像剛才忍辱仙人對歌利王,歌利王對他這樣殘害,忍辱仙人對他都是一味的慈悲,悲心忍。

  第十種是誓願忍,這是講誓願要到達究竟圓滿,這需要很大的耐心。菩薩發四弘誓願,最後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過程可能是無量劫,不忍怎麼能成佛?那可不是容易事。你要成佛,修凈土法門是最快速的,沒有任何法門有這個快速,你這一生就能往生不退成佛。可是你要修這個法門,再快速你也得要花功夫,你念佛最快也得花上個三年五年,你才能念到功夫成片,這當中你要不忍怎麼行?你要忍住寂寞,忍住修行的苦。

  我過去在澳洲住過幾年,也有一些華人朋友來到澳洲,覺得澳洲環境不錯,空氣新鮮,陽光明媚,可是就是太寂寞了,沒什麼好玩的。如果是怕寂寞,整天想找人玩,這就很難成就。所以真正修行人,安住寂寞。如果沒有同修道友,就一個人干。一個人干,就像劉素雲居士,也能成就。真正求生凈土這個願實現了,求生凈土是為了什麼?還是為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我是為度眾生而去的,不是為了去西方極樂世界享受,那兒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啥就吃啥,吃完不用洗碗,這麼好的生活,是吧?你想這個,自私自利,為自己打算,那往生不了。往生得發菩提心,你得發起度眾生的心。真正發起這個心,要勇猛精進,幫助一切眾生。你想想,幫眾生,我們現在做還做不來,又怎麼能夠惱害眾生?所以我們修行,第一個,不能惱害眾生,五戒裡面第一就是不殺生戒。什麼叫不殺生?不能惱害一切眾生,叫不殺生,連這樣的念頭都沒有。惱害眾生是我們學佛修行最大的障礙,障礙我們的善法,結下很多惡緣。所以我們要真修行,這是第一條要做到,修忍就非常非常重要。

  「志願無倦,忍力成就」這一條,是很重要的修學綱領,我們要牢牢把它記住。這個綱領講完之後,底下就教我們怎麼個做法。就是把這樣的一個綱領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待人處事接物。待人處事接物,要把經典的教訓要運用起來。所以一個經,你看這部經有教理行果,教是教導,理是理論,行是我們的日常生活行為,你要去照著做,你才能夠證果。如果說這部經你讀了,你聽了,你沒去照做,一天即使讀十遍、二十遍,那也沒用,不能證果,也不能往生,該怎麼輪迴還得怎麼輪迴。為什麼?沒去照做。經典,第一步要做的是把它念熟,念熟之後要真正理解,理解是為了幫助我們落實,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這部《無量壽經》你要把它做為自己人生舞台的一個劇本,我們要把《無量壽經》演出來,這就是行,這就是證果,那你念的佛才相應,你往生就可靠。所以我們來看下面我們如何去落實,請看經文: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

  先看到這。『於諸有情』,這裡講的有情眾生,包括範圍就很廣了,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統統包括在內。對這一切眾生要怎麼樣?『常懷慈忍』,「慈」是慈悲,「忍」就是忍力、忍耐。這個慈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愛心,對一切眾生本著真誠的愛心,愛護他們、關懷他們、照顧他們、幫助他們,這叫度眾生。那麼這眾生如果是高級的眾生,譬如說是菩薩,或者是天、人,真正意義上的人就是知恩報恩的,懂倫理道德的;忘恩負義的就不叫人了,叫衣冠禽獸。這些高級的眾生,他接受到你的慈悲的幫助,他們會感恩,他們要報答你,當然這是一個好事。可是有一些愚痴的眾生,沒有智慧,人道以下的,你幫助他們,他們不領情,反而會惡意毀謗你、傷害你,這時候你怎麼辦?那你就得修忍,愈是他不領情,愈是加害我的,我對他愈要慈悲,用慈悲感化他們。如果還沒有感化,那是自己慈悲不夠。所以這個慈必定要跟忍連在一起。

  底下講的『和顏愛語』,「和」就是和敬,佛法裡面提倡六和敬。像我們香港佛陀教育協會今年七月底開始,在師父老人家的號召下,我們要學習六和敬,全世界凈宗同修都響應這個號召,學習六和。六和敬是跟別人相處,怎麼樣能夠成就和睦。當然最重要的是你要有敬意,對一切眾生你都要禮敬,有了敬才會跟人和。

  那麼這個和,六和第一個見和同解,怎麼樣見和同解?是不是你非得要依我的見解?那他倒不服氣了,為什麼我要依你見解,你不依我見解?這就鬧意見,見就不和了。怎麼樣見和?我要把我的見解放下,我沒有意見,我就能跟你和。要是我有意見,自己有個見解在,那絕對不能跟人和。把自己意見放下,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放下意見,他也就放下意見。大家放下意見聽誰的?也不要聽我的,也不要聽你的,咱們聽佛菩薩的,聽古聖先賢的,他們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麼做,這就和了,見和同解了。

  然後戒和同修就容易了,戒是規矩,大家守著規矩。一個團體肯定要有規矩、要有紀律,大家就得遵守。不能遵守,就不要在這裡,在這裡不是搗亂這個團體,你要在這個團體裡頭遵守紀律。佛制定的戒律我們也要遵守,五戒十善就是最基本的。我們師父老人家教我們先在《弟子規》、《感應篇》上面紮根,你把《弟子規》、《感應篇》都做到了,《十善業道》就很容易做到,五戒也就不難。你真正做到五戒十善,你就可以稱為是個善男子善女人,那你當然跟一切人就比較容易和了。但是要注意,持戒要求自己持戒,可千萬不能要求別人持戒。你想想你要要求別人持戒,你肯定跟人不和。你看到別人要是犯戒了,你心裡就會起不滿,不平了。這一起不平的念頭,就是不和。所以戒和同修最重要的是反求諸己,我得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只要求自己跟別人和,不要求別人跟我和,你才能跟人和。

  戒和同修,還有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身口意都不跟人起對立衝突,特別這個意是根本。凡是跟人有不和,都是先從心念上起來對立。而這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看到別人有過失,心裡就產生不滿。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一看到別人過失,還放在心上,不能放下,這就說明自己不是真修道人。當我們看到別人有過,正是自己的過。當我們指責別人的時候,其實自己比他那個過失更嚴重。你看我們拿手指一指別人,一隻手指指別人的時候,三隻指頭是指向誰?指向自己。這是很明顯的,你看見別人有一個過失,那自己過失乘上三倍。所以就要回頭反省自己,我為什麼會看他的過失,我肯定有過失。最大的一個根本過失是什麼?有人我的分別執著。你要知道,他犯過失,他跟你是一體,就是你的過失,為什麼你的德行不能感化他?

  過去湯王他建立商朝,這是個聖人,他愛護百姓,結果遇到了七年大旱,沒下雨,大家就想,這是不是我們的百姓犯了罪,激怒了上蒼,給我們降下災難?所以有人建議要去祭祀上天,要拿一個活人當犧牲做祭祀。湯王說不行,他說「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老百姓(萬方就是天下老百姓)有罪不是他們的罪,是我的罪,朕就是皇上自己稱自己叫朕,罪在朕躬,躬就是身體,我身上的罪。不能把我身上的罪推給別人。所以要做犧牲,把我拿去做犧牲,我自己要懺悔!說著他就真幹了,叫人把柴火都堆起來,自己就坐在柴火上,一聲令下,叫大家點火。結果這一聲令下,話音剛落,天就下雨了。你看看,感應就是這麼不可思議!這叫聖人。看到別人的過失,知道這不是他的過失,是我的過失,我沒把他教好,我沒把他帶好,我沒有感化他,我不能感動上天,自己的罪業。這一切境界都是自己心變現的,哪有一個眾生離開自己的心?心外無法,全是自己內心變現的,你說自己內心變現的這些眾生如果有罪,誰的罪?還不是自己的罪。這樣去提起正念,你當然就意和同悅,你跟一切眾生一定是視為一體,對他們自然愛護有加,就像愛護自己身體一樣,絕對不會跟人家起衝突、起對立。

  最後利和同均,自己的利養,自己的物質生活,一切享受,跟眾生共享,沒有絲毫自私自利。這叫什麼?叫共產。所以佛教三千年前已經實現共產主義了,在僧團裡面。要學共產主義,得向佛法裡頭學,這六和敬就是共產主義,利和同均,他真正做到了。僧團裡面沒有私財,全是公有,公有制,每個人自己的生活最簡單,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三衣一缽。這樣的生活真的是無牽無掛,得大自在。在這世間一天,就為眾生服務一天,這是人生的意義。要說意義,就是對眾生奉獻,自己一無所求,什麼都能放下。要求,就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和敬當然就能做到。所以當我們跟人不和的時候,你要想想,你要跟人不和,你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你沒放下,你就是沒放下你才跟人不和,你要什麼都放下了,怎麼能跟人不和?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統統都可以布施,你要這個命,命也能給你,我就往生了。你想想你還有什麼要爭?有什麼要跟人過不去?你要有這種心態,你決定往生,統統放下了。所以《無量壽經》,這都是檢點,我們要反省對照,看看我們是不是真有把握往生,全在這,你哪一條做到了?其實你真正做到一條,其它都能做到,就是這和字你能做到,這也說明你真放下了。不放下,六和敬你做不到。

  「和顏」,顏就是顏色,表現在外面,內心能和,外面自然就和顏悅色、心平氣和。「愛語」,愛是愛護一切眾生,語是言語,愛護眾生的言語,不一定是好聽的話,這個大家不要誤會,你說愛語,你今天真漂亮,你真年輕,說的都是諂媚巴結的話,那不叫愛語。愛語是什麼?真正愛護他,說的話都利益他,真正對他有幫助,特別是幫助他的法身慧命,提升他。所以真正愛護他,要知道打他罵他也是愛護他。老師見到學生真正能接受嚴格教誨的,老師對他打罵都是愛護、都是愛語、都是和顏,和顏愛語。

  當然他不能接受,你可不能打他罵他,打他罵他就結怨了,所以要觀機,可不能隨便打人罵人,那是極其少數真乾的。像我們過去李師公教了幾個弟子,其中有一位林看治老居士,六十歲開始學佛,學佛法,發願弘法利生,她小學畢業。我們師父看到她,信心就來了,她小學畢業,六十歲,我還比她高,我三十多歲,學法的信心就來了。這是老居士鼓勵他,身教。年紀這麼大開始學不容易,文化又不高,很多字都不認識,常常就拿著經典來問人,這個字怎麼念,那個字怎麼讀,就是這樣好學。可能年紀大,記憶力不好,常常挨老師的罵,甚至老師都打,六十歲了,還遭打遭罵,這是什麼?她真能接受,老師對她就嚴格要求,不嚴格要求對不起她,這麼好學,她想成就,老師就要負這個責任。所以這也是和顏愛語。但是李師公對其他的一些學生就很客氣,為什麼?不能接受的就不能勉強,當然他也不能成就。

  『勸諭策進』,「諭」就是曉諭,就是他不知道的我告訴他這叫諭。「勸」是勸勉,像講經說法這叫勸諭,你給他開示,給他把道理說明白,都叫勸諭。「策進」,就是跟大家在一起共修,策是鞭策的意思,進是進步,因為一切眾生都有懶惰的習氣毛病,這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一個人自己修,難免會懈怠,我就是這樣一個人,能懶就懶一點,都有一個得過且過、因循茍且的心,都想偷懶。你要修行那可不能偷懶,你付出多少努力就有多少成果,這個不能夠弄虛作假,你沒有快捷方式可走。所以眾生你要使他進步,要鞭策他、要勸勉他。

  我自己怎麼做呢?師父老人家給我的方法,就讓我講經,每天練講。一個禮拜二十二個小時,一、三、五是兩個小時,二、四、六、日是四個小時,這下我就不能偷懶了,這一偷懶,真的上了台就下不了台,逼著干,這師父對我也是勸諭策進。所以我就得好好的干,乾的時間差不多,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有法喜,干著干著就不想不幹了,愈干愈想干,法喜出來了,樂此不疲。所以我現在還嫌這個講經的時間太少了,一、三、五要是給我四個小時就好了。真的其樂無窮,進了門你就體會到法味,你就不想撒手。現在可以說就不像剛剛開始那樣,硬著頭皮死撐,沒有那種心態了,現在是很樂意,從中學習自己也能得到提升。

  最近我自己也做了個總結,從二00六年到現在,頭尾五年時間,我真正開始講傳統文化儒釋道這個課程從二00六年開始,那時候我還沒完全退休,還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工作。從二00六年初開始發願講五十場「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到今年二0一0年年底,真的五年了,一統計,這將近有兩千個小時,在台上講,講了一百多個專題,一百多種經典或者專題,有點成就感。積功累德慢慢積,積少成多,不知不覺,這五年下來,原來自己學習的也不少,給自己增加信心。所以將來走的路,心就更踏實。這一生你看,我是走過五年,能走過來,以後愈走愈容易走,愈走愈輕鬆,再走個十個五年,就五十年了,那時候恐怕講的小時數也就不亞於師父了。所以這個勸諭策進,真的一生一無所求。

  我現在跟大家說老實話,我是什麼財產都沒有,真的是身無分文,我的銀行賬號都關掉了,這一生就決志走弘法利生的道路,自利利他,教學相長。通過教學提升最快的是自己,這幾年我自己回頭想一想,真的,比過去十五年進步都要大。我學佛學到現在十八年,整整十八個年頭,最近這四、五年進步是最快,為什麼?教學,其實教學最重要是教自己。我上台講,不是以老師的身分上台,是以學生的身分上台,台下坐的是老師,你們大家是老師,這真的,這不是捧大家,我心裡真的是這樣想的。我上台給大家做報告,把我學習的心得給大家彙報,請大家監督,請大家批評指正。以這個心成就就比較快一點。

  所以這兩千多個小時,這些課程,我敢說只有一個人一堂課沒缺,是誰?就是我。其它人肯定都有缺課的,就我一個人沒缺課,所以我成就最大,我得益最多。這就是自己督促自己,鞭策自己,勸諭策進。在現在這個社會你要希望別人鞭策你,難!你得自己鞭策自己。我們師父老人家就是這樣成就,所以我們現在走他老人家走過的路,心裡很踏實,他能成就,我們將來也能成就。所以要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最重要的這個懈怠的習氣,怎麼對治?逼著自己,你想個方法,逼自己干。

  自己能夠勸諭策進自己了,我自己講經說法就勸諭自己,逼著自己備課講課就是策進,你能夠對自己勸諭策進,你才能對別人勸諭策進,你才能夠帶領別人也來共同學習。所以要度眾生,你得先自度,自己把自己毛病習氣改正過來了,你才能幫助別人改正毛病習氣,而你對別人的毛病習氣你就能看得清楚,你就知道怎麼幫助他,因為什麼?你自己是過來人,他的毛病習氣我們自己都有,我自己改了,我就知道怎麼對他、幫助他。

  這個進,這裡最重要講的精進。精進最重要的你是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要專,不能搞雜。如果學得很雜,那是學的世間知識,世間法可以廣學多聞,你增長的是知識,但不是智能。你專、精進、一門深入,你增長的是智能。所以學世間法跟學佛法那是兩套方法,不同。我原來是學世間法的,做世間學術,連讀博士、當教授,這都是搞世間研究,學知識,當然知識你就得愈多愈好。老子《道德經》上講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你要做學問、搞學術,當然你得不斷的增加你的學問。可是為道,你要修道就不一樣了,修道日損,損就是減少,減少就是放下。「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修道是走這條路,不斷的減少,不斷的放下,心一天比一天清凈,最後什麼都放下了,心裡叫一絲不掛,這個時候無為境界現前,無為則無不為,無知則無不知,無所不知。無知是心清凈,所以我們先學無知。修道人最重要的第一個,不看報紙、不看電視,把這些外面的緣給屏蔽住,這是第一步,你養清凈心。如果天天還關心很多時事,還沉迷於那些娛樂當中,那就沒有道心。實際上世間的事情,說老實話,都沒那麼重要。就像剛才講的那個雞叫鴨叫的故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就算是新聞,你仔細聽聽,也沒什麼新聞,就是一句話,業因果報而已,沒啥新聞,自古以來到現在都是如此。那麼真正有要緊事,說老實話也不會找上你,對吧?人有病了他得送醫院,著火了他得打火警電話,找到你的那都不是很要緊的事,你想清楚了,也就放下了,對吧?你以為它很重要,那是你以為的,沒啥重要。

  然後你就一門子鑽到佛法裡頭,選一部經,選哪部經最好?選《無量壽經》,這佛講的第一經,你不選它你選哪部?選定了之後一門深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一部經一句佛號,幹上個十年你肯定往生。說得這麼實在,剩下就看你自己了,你想不想往生?你要真想這就是方法,你這麼走肯定成就,不肯走繼續輪迴。那麼當然這個策進,要精進之前你得要先扎好根,扎好根你才能夠有基礎,你這個精進就實實在在的就有成就。那麼紮根就是《觀無量壽經》里講的三福,尤其是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最重要的根,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絕對沒有師道。所以孝親尊師是學佛的大根大本,這是第一福頭兩句,這就是下面經文上告訴我們的,『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你「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它前面這個基礎就是孝道,你對你的父母能夠恭敬,那你恭敬三寶是真的,對父母能夠奉事,奉事師長是真的,這裡面不能有諂曲虛偽的心。

  我們也見到同修們遇到了我們師父上人,真恭敬,簡直像對佛一樣,見到就磕頭,「咚咚咚」,磕完之後就供養,對吧?但是我們自己想想,對咱們父母能不能這樣做到?如果是對師父咚咚咚磕頭,回家見到父母非常傲慢,眼睛都往上長,這個恭敬三寶、奉事師長就是「虛偽諂曲之心」,對不對?不是真的。真的心是不變的,對父母是這樣,對師長也是這樣,對三寶也是這樣,乃至對一切眾生都是這樣,這是真的,真的不變,是一味的,叫一心。如果用二心,這就不是真的,對父母用一套,對師長又用一套。試想那個不是凈空老法師,換做別人,肯定他也就不會恭敬三寶了。為什麼對老法師這樣?老法師聲望很高,全世界都出了名,這是仰慕他的名氣。再者想想,老法師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給他磕個頭恐怕那個功德很大,消很多業障,你看,還是自私自利想法。供養老法師,這供一塊錢,將來就舍一得萬報。所以這是交易的心、投機的心,這就是虛偽諂曲之心。那父母你給他一塊錢,就沒了一塊錢,他不能再給回你一萬塊錢,不如在佛門裡修的好。這一種心那怎麼行,那就不是真心了。

  所以恭敬三寶,要發自真誠,恭敬是性德,我恭敬三寶,恭敬師長,實際上是恭敬自己的性德。我孝養父母是成就自己的性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裡面最重要的不是養父母之身、養師長之身而已,只是養身不能叫做孝,更不能叫敬。養身,動物裡面都有,烏鴉能夠反哺,小羊還會跪乳,對吧?動物都有,如果養身都不能養,當然是禽獸不如。可是這絕不是孝道而已,孝道比這個高,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心是讓父母生歡喜,養父母之志是光大父母之德,這叫大孝。那怎麼樣光大父母之德?你自己成就聖賢,你作佛作菩薩,社會大眾對你的父母尊重恭敬,這是聖賢的父母,那還了得!那要是佛菩薩的父母,那不光是人恭敬,天地鬼神都恭敬,這是真正的孝。

  所以我在十三年前,一九九七年,曾經發了九條孝願,孝養父母。我去向師父老人家彙報,師父老人家就勸諭我,說「你要護持你這個孝願,一定要認真學佛,你自己真正修行有成就,那你才真正是孝子。」就像地藏菩薩,《地藏經》裡面講到的,地藏菩薩當年做婆羅門女,做光目女,自己修行真成就了,她就是靠念佛,婆羅門女念到一心不亂,光目女念到功夫成片,所以她能救自己的母親,那是真正的孝養父母。所以這個孝敬一定要出自於至誠,不能夠用虛偽、用諂曲。佛經上講,「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如果我們的心不真,得到的果報就不真,因果是絲毫不爽,你是用什麼樣的心,將來就得什麼樣的果。所以我們對父母對老師要用真心,特別對老師,老師教誨我們要真干,不能有懷疑。

  有位同修跟我講,他說師父老人家曾經叫我做些什麼事,他也曾經做過護法,但是他說他就知道,師父叫他做的事情最後肯定不會有結果。我說師父這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像當年孔子一樣。他就不理解,這個知其不可為為什麼還要做?我說師父就是在成就你。這個事本身並不重要,師父叫你去做,往往就是讓你在這個事上修六度,修布施、修忍辱,以成就你的戒定慧。

  我給他講了個故事,我說從前有一個人上山求道,他要成道,結果來了一位仙人跟他講,說這裡有一個金剛杵,後山有個大石頭,很大很大,你就拿這個金剛杵把這石頭鑿通了,鑿通那一天我再來教你怎麼成道。這個人很老實很聽話,既然拜這仙人為師,就聽話,就鑿,一天鑿,一天鑿,鑿了整整四十七年,終於把這石頭鑿通了。鑿通那一天,那仙人果然來了,沒有失約,來了之後跟他講,說現在我告訴你,你已經成道了。果然他成道了。鑿這個石頭我們講有啥意義?就是通過這個事成就你的戒定慧,就成道,你要問鑿這個有啥意思?這成道跟這有什麼關係?完了,你這一懷疑,你就退心,那你就不是依教奉行,你就不是奉事師長,你就是有虛偽諂曲的心。你一懷疑,真心就沒有了,變成妄念了,妄心做主,妄心做主得的果當然是妄,只有真心做主,真心才會得真的果。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有講得不妥之處,請諸位大德、同修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我們來一起合掌恭念迴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中國的少數民族之我見
社會分層與不平等周報 week 1:什麼是不平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玄義(九、總釋名題)(十、正釋經文)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因為它對每個人都不公平。」這句話合理嗎?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慈氏述見第三十九)

TAG:平等 | 二十二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