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結緣混元太極拳——王美芹

結緣混元太極拳我於1997年3月份退休後,本來就不好的身體越發感到不適,頭痛、感冒、發燒、氣管炎等吃藥打針接連不斷。身體再好的人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這時我想到了運動,選擇打太極拳可能會增加一點免疫力。下半年我便開始學練太極拳。三四年里,舞刀弄劍地學了許多套路,對拳功理法一無所知,每天幾套練下來已是腰酸腿疼,大汗淋漓,那時打拳以為要用力,沒有力氣就硬撐,由於沒有專家指點,習拳始終不得要領,反倒落下了頸椎、腰椎的毛病,躺在床上連路都不能走。01年8月份,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我有幸參加了南京市武協第二期混元太極拳學習班,聽道雲龍老師講課,跟他練功學拳,心生驚喜,這不正是我想要遇到的高人嗎!從此,在名師道雲龍的指導下,我的功力、拳術不斷提高,練功學拳的信心增強了,興趣也更濃了。老師常說:「打拳尤如做人,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從一開始就要樹立心靜體松的意識,訓練自己在思想安靜、身體舒松的狀態下打拳,要靜心慢練,順其自然。」老師的話我記住了,並且照著去做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漸漸的,我的身體變好了、頸椎腰椎不疼了、腿也不酸了、大汗淋漓的現象沒有了,就連感冒發燒氣管炎也很少得了。在跟隨道老師的修練中,使我逐漸領悟到:練拳須明理,這個理就是太極陰陽之理,在理的指導下,由無極—動生太極,從無極入門練太極。求無極的方法是站無極樁,通過靜站久站無極樁逐漸培養和強壯內氣,充實丹田、行通經絡,在行拳走架時就能合乎上下相隨、節節貫通,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太極拳整體運動的要求。太極拳是內功拳,特彆強調內外俱練,以內為主;動靜相兼,以靜為主;練養結合,以養為主。心神虛靜要貫徹始終,使我認識到拳無功一場空的道理,寧可不練拳,不可不練功,練拳本身也就是在練功。老師要求我們在練習時做每一個動作要用意不用力,以意引氣、意氣相合、意到氣到勁自然到。要從松沉入手求柔順,向下為松,向上也為松,合是松合,合中有開,開是鬆開,開中有合。松伸是肢體放長、伸筋拔骨,骨節開張,等等,等等。聽時容易做時難。記得有一次我在做「金剛搗碓」中的兩手臂向左棚領時總也做不到位,於是我就用身體向前探,用手臂向前伸,老師見後及時指出,強行伸出是不對的,並耐心地一遍又一遍教會我正確的做法,使我咣然大悟,原來我對松沉的內涵還沒有真正的理解。多年來,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拳友們的幫助和體悟,使我對太極拳從理論認識到行拳走架,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道老師對混元24式套拳的滾動式教學法,使我受益非淺,每聽一遍,理解的就更深一點,收穫也就更大一些,我感到只要學深學透一套拳,就等於學會一百套拳,因為拳理都是相通的。幾年來,我每天早起,自覺堅持:1.靜站無極樁30分鐘。通過站樁練內功,使上體虛靈、下體穩固,腹實胸寬,可大大增加氧氣吸入量,有效保護胸腔臟器,加速血液循環,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管彈性。2.練習混元功、放鬆功、纏絲功30分鐘~1個半小時。先平心靜氣,儘可能吸入更多的清氣,呼盡體內的濁氣,要求全身心地放鬆,通過陰陽開合、升降循環、螺旋纏繞以及意念氣息的引導,藉助形體動作在練功過程中保證身體氣血暢通,提高臟腑及肢體功能,從而達到增長功力,袪病強體。3.練拳、劍、刀1.5~2個小時。先把身體各部位都活動開了、勻順了,使心神漸漸平定安寧了,再正式開始練拳。要放鬆地練,用腰脊帶動四肢慢慢地練,靜練為養,急練為傷,會練會養才能功力大進,性命雙修。05年,我隨道老師帶領的團隊去杭州參加「第三屆浙江國際傳統武術比賽」青春葆杯交流比賽中,我榮獲女子(老年組)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第一名和陳式48勢太極劍第一名。07年1月,又隨道老師去北京參加「首屆國際混元太極拳——神州風采杯」交流比賽,榮獲女子拳術組(老年組)金獎,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應歸功於道老師和陶老師的辛勤教導。其實,我個人認為比賽得不得獎並不重要,主要是享受參賽的過程。賽前的集訓中,老師的高標準、嚴重要求,一個一個過關,使我們在較短的時間裡有了長足的長進;在京期間,名師專家們的學術講座以及拳、劍、刀、棍和推手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學到了東西。特別是八十高齡的太極拳大師馮志強老先生的32式炮捶表演,讓我們大飽了眼福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他老人家的風趣幽默更是贏得滿堂喝彩,掌聲笑聲不斷,我衷心的祝福一代宗師馮老先生健康長壽。現在,每當我回想起與混元太極拳結緣後的點點滴滴,所有的酸甜苦辣,最終換來的是身心的健康和充實的退休生活。感謝道老師、陶老師,混元太極拳太好了,它已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我要在以後的日子裡更加努力地學習混元太極拳的基本知識,踏踏實實地練好功、練好拳。
推薦閱讀:

[轉載]楊式太極拳85式一些細節要領
第573期:陳式太極拳纏絲勁淺探
還原太極拳譜之本貌:王宗岳《太極拳論》校譯詮釋 上 (王志遠)
論腰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太極拳之陰陽論相關資訊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