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祖統紀(卷五十一至卷第五十四)(嘉興藏A161)

  佛祖統紀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一

  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門志磐撰

  歷代會要志第十九之一

  自有佛法以來。所以知三教之並興。諸宗之互立與夫世變之不常。固已系之編年。至欲考一事之本末。則歲月散漫莫之可尋。今故開張眾目會其事要。俾討論典故者識某事於某朝某年之下。茲但舉略以指廣雲耳。

  君上奉法  屢朝拜佛  天書御制

  聖君護法  試經度僧  特恩度僧

  進納度僧  士夫出家  沙門封爵

  僧職師號  不拜君父  不稱臣僧

  崇禮高行  沙門著書

  君上奉法

  漢明帝。問摩騰法師曰。佛出世何不及此。答曰。佛雖不往。然光明及處。千年五百。皆有聖人傳佛聲教。而往化之。

  吳主皓問佛法於闞澤。答曰。孔老法天。諸天奉佛。

  晉元帝。召潛法師講經。著屐登殿○明帝幸興皇寺。集義學沙門講道○成帝召義法師入禁中授五戒○召潛法師講般若經○召支遁法師入禁中講經○簡文幸瓦官。聽汰法師講放光般若經。

  宋高祖設齋內殿。沙門道照陳詞。帝稱善○文帝率公卿。日集祇洹寺。聽求那跋摩講華嚴十地品○帝與侍中何尚之論佛理○帝聞生法師佛性義。詔求沙門述生法師頓悟義○孝武召猷法師內殿說法○四月八日內殿灌佛齋僧。

  齊高帝。幸莊嚴寺。聽達法師講維摩經○武帝華林園受八關齋戒○帝不豫。詔諸沙門祈佛七日。天香滿殿。

  梁武帝。重雲殿講經。沙門法彪為都講○召旻法師入殿。講勝鬘經。公卿畢集○帝集諸沙門制文。永斷酒肉○帝服田衣禮婁約法師受具足戒。公卿道俗受戒者。四萬八千人○召雲光法師內殿講經。天雨寶華○帝幸同泰寺捨身○京城大疫。為百姓設救苦齋。幸同泰寺行清凈大舍。開涅槃經題設道俗大齋五萬人○帝幸同泰寺講涅槃經○帝幸同泰寺發金字般若經題。聽法者三十萬人○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簡文帝四月八日。建齋度人。親為願文陳武帝迎佛牙於杜姥宅。設四部無遮大會○幸大莊嚴寺捨身。群臣表請還宮○幸大莊嚴寺發金光明經題○敕大內設仁王齋○召瓊法師於重雲殿。講大品般若經○太極殿設無礙大會。行捨身法○集沙門行方等懺法華懺金光明懺○宣帝召暅法師。為七廟講大品般若經○後主召聚法師。赴太極殿講金光明經。○詔顗禪師赴太極殿。講大智度論題。般若經題。詔顗禪師居光宅寺。帝幸寺聽講仁王經。躬禮三拜○詔顗禪師赴崇正殿。為皇太子授菩薩戒。

  北魏孝文。詔德法師一月三入殿說法。帝數幸王園寺。與沙門談論佛法○幸白塔寺聽登法師講成實論○詔四月八日迎洛京諸寺佛像。入閶闔宮受散花禮敬○宣武御式干殿講維摩經。西域沙門至者三千人。

  北齊文宣。幸遼陽甘露寺。禪居深觀。敕非軍國大事不得聞○武成詔藏法師。赴太極殿講華嚴經。

  隋文帝。詔興法師。太興殿授菩薩戒○晉王迎顗禪師至揚州。設千僧齋受菩薩戒。

  唐太宗詔常法師入內殿。為皇后太子授菩薩戒○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敕寫新譯經論頒賜九道總管○武后詔藏法師講新譯華嚴經。師指殿隅金師子為譬。集其言為金師子章○中宗詔於化度寺設無遮大會○召藏法師入殿授菩薩戒○召北宗秀禪師居內道場。禮為國師○玄宗召凈禪師至闕問道○肅宗召不空三藏灌頂授戒○詔南陽忠禪師問道○召鄰法師入禁中講經○代宗詔建盂蘭盆會。設七廟神座迎行衢道○詔徑山欽禪師入見。賜號國一禪師○德宗幸安國寺設盂蘭盆供○順宗詔尸利禪師咨問禪理○憲宗問觀法師華嚴法界。豁然有得。封大統清涼國師○召鵝湖義禪師問佛性○召章敬憚禪師咨問禪法○召寬禪師咨問禪要○穆宗遣兩街迎請汾陽業禪師。中夜說法端坐而逝○敬宗幸興福寺觀敘法師講經。

  文宗。詔圭峰密禪師問佛法○宣宗遣使以師禮召鹽官安禪師。力辭。敕所居為齊豐寺○召辯禪師入見問道○懿宗于禁中延名僧設講座自唱經題手錄梵文○設萬僧齋自升座為讚唄。長眉僧來應供。陵空而去。

  五代唐庄宗。召三聖然禪師問法。

  大宋太祖。詔沈義倫。以金銀字寫金剛經。召蘊法師講演○詔超法師等入內誦金字大藏經○上手金剛經常自讀誦。謂趙普曰。不欲甲胄之士知之。但言讀兵書○太宗召赤腳道者入見。問南方禪律如何化物云云○幸開寶塔問。僧何人。曰塔主。上曰。朕塔因何卿作主○上問。僧何來。答曰。廬山卧雲庵。上曰。卧雲深處不朝天○詔兩街僧錄省才進盂蘭盆儀○真宗召浮石矩法師講四十二章經○仁宗頂玉冠觀音像。以朝百官○敕韶州迎六祖衣缽。入京供養○詔左街璉禪師入對化成殿○召舜禪師入對便殿。賜紫衣銀缽○乾元節敕福聖塔院。建大齋。施袈裟○神宗敕大內設千僧齋。施金剛經袈裟○詔凈慈本禪師。住京師慧林。入對延和殿○徽宗嘉州奏。古樹有定僧。詔輿至禁中。曰我遠法師弟慧持也。上令圖形制贊○欽宗高宗即位遣八輦。召金山勤禪師。詣行在說法○高宗幸上竺大士殿。炷香賜萬歲香山為大士供○孝宗遣內都監。至徑山問道於杲禪師○靈山琳法師入見問道○幸上竺問訥法師歲旦光明懺之旨。賜錢建十六觀堂。內翰樓鑰作記○敕禁中建內觀堂。一遵上竺制度○佛生日召上竺訥法師。領五十僧。入內觀堂行護國金光明三昧。賜帛五十匹。歲以為常○召靈隱遠禪師入對選德殿○召天竺靈隱徑山及三教之士。集內觀堂賜齋○召上竺訥法師獨對選德殿。問大士靈跡法華經旨○召雁山中仁禪師入對禁中○幸上竺禮大士。賜白雲堂印。令三學諸宗並詣白雲堂。公舉用印○召靈隱光禪師入對。賜號佛照○召靈隱光禪師入對。進宗門直指○召雪竇印禪師入見。奏對大說。即日住徑山○上稱壽皇。召訥法師入內殿注金剛經。

  屢朝拜佛

  漢武帝幸甘泉宮。禮祭天金人(漢人未知佛故謂之金人)。

  明帝。拜洛陽聖蒙佛舍利塔○吳王孫皓拜沙門康僧會受戒○梁武帝北面禮遺約法師受戒○陳武帝率群臣拜佛牙○後主三命智者。請講仁王經○北魏太祖所經郡國。見沙門皆致敬○孝文迎洛京諸像。入宮禮敬○北齊文宣命三藏譯經。帝躬禮梵文○隋文帝詔延法師升御座。拜跪受戒○唐高宗迎鳳翔佛骨。入內禮敬○肅宗禁中立道場。禮敬講贊○代宗鑄金像成。率百僚致拜○德宗迎鳳翔佛骨入禁中禮敬○憲宗迎佛骨入禁中禮敬○懿宗迎拜佛骨。

  大宋真宗上元幸寺觀。百拜已上○徽宗迎佛牙入內敬禮制贊○孝宗幸上竺大士殿。問訥法師合拜不合拜。師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上忻然致拜。

  天書御制

  梁武帝制水陸儀文。於金山修供○亮法師撰涅槃疏。帝親制序○帝親制涅槃大品凈名三慧諸經義記○唐太宗奘法師新譯經論。御制聖教序○高宗御制慈恩寺碑○武后御制華嚴經序○中宗凈三藏譯經。御制聖教序○睿宗菩提流志譯寶積經。御制聖教序○玄宗御注金剛般若經○代宗不空三藏重譯仁王經御制序○憲宗般若三藏譯本生心地經御制序○穆宗御制南山律師贊(至今齋用此贊)。

  宋太宗。天息災三藏譯經。御制聖教序○詔以御制秘藏詮緣識論消搖詠命兩街箋注。入藏頒行○真宗法賢三藏譯經。御制聖教序○御制崇釋論○登封泰山。御制重修佛像記○詔趙安仁編修太平祥符法寶錄御制序○詔以太宗御制妙覺集入大藏○御注四十二章經。御注遺教經○右街秘演請以御製法音集箋注入藏○仁宗御制三寶贊。賜宰輔譯經院○御制天竺字源序。賜譯經院○御制景祐法寶錄序○高宗幸太學制文宣王及七十二弟子贊○孝宗御書靈感觀音之寺。賜上竺山○御書太白名山。賜天童朴禪師○佛照光禪師住阿育王山。賜御書妙勝之殿為舍利殿額○御制原道論○御制圓覺經。賜徑山印禪師。

  聖君護法

  隋文帝。敕有毀佛天尊像者大逆不道論○詔諸有佛像碎身遺影所在。官檢送寺莊嚴(時當周武毀法之後)。

  唐德宗。京兆尹宇文[炫-ㄙ+ㄥ]。乞以廢寺為學舍材。敕不許○敕寺觀嚴潔。不得容外客居住○宣宗裴休言。寺觀多為官僚寓客蹂踐。詔今後不得在寺居止。

  宋太祖。詔寺院經周朝未毀者聽存。已毀寺佛像許移置存留○詔諸郡銅像依舊存○詔如聞道場。夜集士女無益修持。並加禁止○太宗謂近臣曰。儒人多薄佛。向為中竺佛金剛座令蘇易簡作碑。指佛為夷。遂別命為之○詔嶺南僧置妻孥。所在長吏深宜戒厲。○真宗侍讀孫奭請損修寺度僧。上曰。釋道二門有助世教。安可即廢○詔京城鬻酒肉者。去寺觀百步外。酤市於僧者。重論其罪○臣僚言。愚民佞佛蠹害國政。上曰。佛教使人遷善。安可禁止○詔諸寺觀殿階上。不許人民袒露坐卧○詔新譯頻那夜迦經。葷血為祀。不許入藏○祥符敕品官毀辱僧尼。口稱禿字者。勒停見任。庶民流千里○徽宗宣和敕吳國公主敬重空門。品官庶民有毀辱僧尼者。照祥符三年指揮○孝宗鄭國公主出家。敕品官庶民有毀辱僧尼者。照祥符宣和敕旨。僧尼犯。官司不得理行。須奏聞取旨。

  試經度僧

  唐中宗景龍初。詔天下試經度僧。山陰靈隱僧童大義。誦法華試中第一○肅宗敕白衣誦經五百紙。賜明經出身為僧。時僧標試中第一○代宗敕童行策試經律論三科。給牒放度○敬宗敕僧背經百五十紙。尼百紙。許剃度○宣宗敕每歲度僧。依戒定慧三學。擇有道性通法門者。

  梁末帝敕天下僧尼。入京城比試經業。

  唐末帝誕節度僧。立講經禪定持念文章議論為四科。

  周世宗。敕男子十五誦經百紙女子七十紙。郡考試聞祠部給牒。

  宋太祖。詔沙門殿試經律論義十條。全中者賜紫衣○太宗雍熙詔天下系帳童行並與剃度。今後讀經及三百紙。方許系帳○至道詔兩浙福建路。每寺三百人。歲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誦經百紙。讀經五百紙。為合格○真宗詔釋道歲度十人。特放一人不試經業○詔天下童行。試經業剃度○仁宗詔試天下童行誦法華經。中選者得度。參政宋綬夏竦監試。

  孝宗。上竺訥僧錄。乞行試經度僧。

  特恩度僧

  漢明帝。五嶽道士角法不勝。司空劉峻士庶張子尚後宮陰夫人道士呂惠通等。並求出家。

  隋文帝。敕士庶出家。是歲度僧五十萬○煬帝詔七日行道。總度千僧。

  唐太宗正觀元年。度天下僧尼三千人○九年詔度僧尼三千人。務取德業精明者○二十二年。奘法師謂。弘法須人度僧為要。乃詔每寺度五人。凡一萬七千人○玄宗不空三藏建灌頂壇。度人千萬數○敕每郡度真行童子三人○睿宗普度僧道三萬人○文宗敕僧尼非正度。許具名申省給牒。時入申七十萬人。

  後唐明宗閩王。度僧二萬人。

  宋太祖長春節。度童行八千人○太宗普度童子十七萬人○真宗登封泰山。詔天下寺觀各度一人。陪位僧道各度弟子一人○以吳國大長公主出家。詔童子十人度一人○詔僧道系帳童行普與剃度。是歲度僧尼二十四萬五千七百七十人。道士女冠七千一百七十人○仁宗判都省馬亮。請無得收度真刑文身者○神宗敕錢唐天竺觀音院。歲度一人以奉香火。

  進納度僧

  唐肅宗至德初。宰相裴冤請鬻度牒。謂之香水錢○聽白衣誦經賜出身。或納錢百緡請牒剃度。

  宋神宗。司諫錢公輔言。遇歲飢河決乞鬻度牒○高宗敕賣四字師號○自治平末。始賣度牒。舊以黃紙偽為者多。至是戶部朱異奏。令僧道用敕綾牒○詹叔義上表。乞住賣度牒○敕僧道始令納免丁錢。謂之清閑錢。

  士夫出家

  漢明帝。司空劉峻陰夫人等皆出家。

  梁武帝。通事舍人劉思刕表求出家。賜名惠地。

  敬帝。補闕宗殆棄官出家。號無名。有息心銘行於世○北魏孝文。京兆王太子興表求出家。賜名僧懿○太后馮氏。出俗為尼。居瑤光寺○宣武太后高氏。出俗為尼。居瑤光寺○度支尚書裴植母夏侯氏。年七十齣家為尼。入嵩高山○孝庄太后胡氏。出俗為尼。居瑤光寺。

  唐高祖。釋智岩初為中郎將。棄官為僧。異僧謂之曰。卿八十一出家矣○高宗。武后生皇子。賜名佛光王。逾月。詔於奘法師寺。出家落髮○武后初為宮人。出業感寺為尼。高宗見之納後宮○代宗。宰相杜鴻漸臨終。命朝服加僧伽梨剃鬚發。別眾而逝。依沙門法焚軀。○穆宗。幽州節度劉總剃髮為僧。封大覺師。賜臘五十○宣宗。初封光王武宗忌之遁去作沙彌。至鹽官為書記。武宗崩。百官迎王即位。

  梁太祖。吳越王幼子令因為僧伽同三十臘○唐庄宗。騎將史銀槍。悟禪道出家名契澄。

  宋真宗。吳國長公主出家。法名清裕○宰相王旦薨。遺令請大德施戒。剃髮著三衣火葬。楊億與其子議。但以三衣置棺中○高宗。給事中知瀘州馮楫。別僚佐著僧衣。升座說偈而化。

  沙門封爵

  梁武帝。敕沙門惠超為壽光殿學士。

  北魏明元。封沙門法果為宜城子。加封安城公。謚靈公。

  唐太宗。敕沙門智威為四大師。封朝散大夫○高宗時敕惠威為四大師。封朝散大夫(即法華天宮二威法師也)武后封法朗九人。為縣公。賜袈裟銀龜袋○中宗封萬回法雲公○敕慧范封正議大夫。上庸郡公。惠珍九人。並朝散大夫封縣公○敕惠范加銀青光祿大夫。萬歲朝散大夫。封縣公。廣清殿中監充功德使○睿宗萬回卒。贈司徒虢國公○法藏法師卒贈鴻臚卿○玄宗菩提流志卒。贈鴻臚卿○肅宗沙門道平。為金吾大將軍。破安祿山反賊○代宗沙門不空封特進鴻臚卿。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卒贈司空○德宗沙門圓照充內供奉鴻臚卿○僖宗沙門妙行誦經見佛大士。賜號常精進菩薩。爵開國公。

  宋太宗譯經三藏天息災。試光祿卿。法天施護。並試鴻臚卿。月給酥酪錢○仁宗譯經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法護卒○欽宗東京留守宗澤承製命沙門法道。補宣教郎。參謀軍事。

  僧職師號

  晉安帝。秦主以僧?為國僧正。法欽為僧錄○宋文帝敕尼寶賢為京邑尼僧正○孝武敕道猷為新安寺法主○敕道溫為都邑僧正○順帝敕法持為天下僧正。

  齊高帝詔法穎為京邑僧主○武帝敕玄暢法獻為僧主。分任江南北事。

  梁武帝詔雲光法師為大僧正。

  陳文帝。敕寶瓊為京邑大僧統○宣帝敕曇瑗為國僧正○後主敕惠暅為京邑大僧正○北魏文成敕師賢為沙門統○敕曇曜為昭玄沙門都統。

  北齊文宣詔高僧法常為國師○敕曇延法師為昭玄上統○置昭玄十統。以沙門法上為大統。尊為國師。

  隋文帝。敕僧猛為隋國大統○詔曇遷為昭玄大沙門統。

  唐太宗。詔杜順和尚入見。錫號帝心○武后敕神秀禪師入京行道。歷三朝皆禮為國師○玄宗沙門一行號稱天師○敕辯才為朔方管內教授○肅宗召南陽惠忠禪師入見。號稱國師○代宗詔南嶽法照為國師○德宗賜澄觀清涼法師教授和上○憲宗賜沙門知玄悟達國師○封澄觀大統清涼國師。○敕沙門端甫錄街左僧事。靈邃錄右街僧事○穆宗敕沙門惟英充兩街僧統○文宗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師大達法師端甫。右脅而滅○敕沙門雲端充左右街僧錄○宣宗敕靈晏充左右街僧錄○敕知玄法師充三教首座○敕三教首座辯章充左街僧錄。僧徹充右街僧錄○懿宗延慶節敕左街僧錄惠照大師清蘭。右街僧錄明徹大師彥楚。講論佛法○敕沙門覺暉充左右街副僧錄。

  漢吳越王錢俶。奉沙門德韶為國師。

  宋太宗吳越國僧統贊寧入見。賜號通惠大師○真直史館編修贊寧遷右街僧錄○賜四明延慶知禮法智大師○賜天台東山本如神照大師○仁宗賜三藏法護普明慈覺傳梵大師○神宗天竺海月大師惠辯補都師○高宗賜法道寶覺圓通法濟大師○賜徑山宗杲大惠禪師○孝宗賜靈山子琳慈受大師○賜上竺若訥右街僧錄○賜上竺若訥左街僧錄慧光法師○賜靈隱惠遠佛海禪師○賜靈隱德光佛照禪師。

  不拜君父

  晉成帝。相國庾冰議。令沙門盡敬王者。何充抗論不行○安帝。桓玄議。令沙門盡敬王者。廬山遠法師抗辨不行。

  宋孝武。制沙門盡敬君上。前廢帝制停致敬。

  隋煬帝。詔沙門道士致敬王者。沙門明瞻抗詔。謂僧無敬俗之典。遂寢。

  唐太宗。詔僧道致敬父母。逾年停致敬○高宗。敕僧道無得受父母尊長拜○玄宗。敕僧道致敬父母。逾月罷致敬。

  不稱臣僧

  齊武帝。沙門僧鍾見上稱貧道。上以問王儉。對曰。晉宋以來多稱貧道。而使預座。

  唐肅宗。敕僧尼朝會表奏毋得稱臣(禮記。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漢王儒仲見光武稱名不臣)。

  崇禮高行

  宋明帝。詔猛法師月給錢三萬車輿吏力。僧瑾賜法技一部。

  梁武帝。惠約法師每入朝。必設特榻。帝座居其側○敕法雲法師為大僧正。官給吏力。

  陳宣帝。詔割始豐縣調。以奉顗禪師。

  隋文帝。靈藏律師居大興善寺。敕左右僕射兩旦參問起居○曇延法師升御座南面授法。

  唐太宗。四祖道信禪師四征不起。就賜珍繒。以旌其道○代宗。詔徑山欽禪師入見。賜號國一。敕杭州長吏。月至候問。

  宋太祖。吳越僧統贊寧入見。一日七宣。賜號通慧。

  沙門著書

  梁武帝。沙門慧皎撰高僧傳十四捲起漢永平盡梁天監。開德業為十科。

  隋文帝。翻經學士費長房。進開皇三寶錄。

  唐高宗。沙門道宣撰續高僧傳三十卷。起梁天監盡唐正觀○沙門道世撰法苑珠林一百卷。總括大藏分門類事○德宗。湖州刺史於頔進沙門皎然杼山詩集。藏於御書殿梁末帝。沙門歸序進經論會要。詔入大藏。賜演教大師。

  晉天福沙門可洪。進大藏經音義四百八十卷。

  周世宗。沙門義楚進釋氏六帖敕付史館。賜紫衣縑幣。

  宋太祖。吳越壽禪師著宗鏡錄一百卷○沙門文勝奉敕修大藏隨函索隱六百六十卷○太宗翰林李昉等。進太平廣記。其間錄佛法者三十卷○通慧大師贊寧進續高僧傳三十卷。起唐正觀。敕入大藏。又撰鷲嶺聖賢錄五十卷。僧史略三卷○真宗。沙門道原進景德傳燈錄三十卷○譯經潤文官趙安仁。修藏經錄二十一卷。賜名大中祥符法寶錄○沙門道誠著釋氏要覽三卷○益州進沙門仁贊釋氏會要四十卷○仁宗。三藏惟凈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三藏惟凈。進新譯大藏目錄二帙。賜名天聖譯教錄。賜光梵大師紫衣○參政王隨進刪修景德傳燈錄十五卷○駙馬都尉李遵勖廣傳燈為三十卷。賜名天聖廣燈錄○沙門契嵩進輔教編定祖圖正宗記。敕入大藏。賜明教大師紫衣縑幣○徽宗。沙門惟白進續燈錄。敕入大藏。賜佛國禪師金襕衣○尚書王古閱大藏撰法寶標目八卷○石門惠洪撰禪林僧寶傳三十卷。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一(終)  佛祖統紀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二

  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門志磐撰

  歷代會要志第十九之二

  宿命前身  放生禁殺  祈禱災異

  國朝典故  諸國朝貢

  宿命前身

  晉武帝。羊祐前身造武當山寺。今供給偏重(云云)。

  梁武帝。岳陽王蕭察鎮越。知前身是許詢與曇彥造塔(云云)。

  北齊文宣。使人乘駝出城。奄然如夢。至山腹寺取經函。群沙彌曰。高洋駝來。引見老僧。問曰。高洋作天子何如(云云)。

  唐太宗。威禪師前身是陳徐陵。聽智者講經立五願。後生縉雲朱氏。投章安為師○栽松道者。托生周氏女。遇四祖出家。是為五祖忍○玄宗。房管與道士邢和璞過夏。入廢寺使人掘地。得瓮中所藏婁師德與永禪師書。悅然悟前身為永○沙門法秀有異僧引入終南山。見朱門榜曰迴向。老宿指宮房曰。此唐天子舊室。命侍者取玉簫曰。向居此好聲樂。謫為人間主。

  ○德宗。西川節度韋皋初生。有梵僧曰。此諸葛武侯後身。

  ○憲宗。齊君佐梵僧與一棗食之。即悟前身是講經僧。乃投靈隱出家名鑒空。

  ○僖宗。知玄國師見一珠入左股痛甚。上有晁錯二字。玄知宿業即右脅而逝。世稱玄是袁盎後身(云云)。

  宋仁宗。參政張方平出知滁州。至僧舍見楞伽經。手跡宛然。知前身為書經僧○宰相曾公亮。前身是禪門青草堂○穎州官妓。口作蓮華香。蜀僧曰。此女前為尼。誦法華三十年○哲宗。蘇軾前身五祖戒禪師。

  ○放生禁殺

  隋文帝。詔天下正五九月及六齋日。不得殺生命○智者禪師至岳州講金光明經。化一郡五縣。一千餘所咸舍漁捕。

  梁武帝。敕太醫不得以生類為葯。郊廟牲牷。皆代以面。宗廟用蔬果。

  北魏獻文。敕祭天地宗社勿用牲。歲活七萬五千牲命。

  北齊文宣。受戒不食肉。禁境內屠殺。

  唐高祖。詔正五九及月十齋日。不得行刑屠釣○武后。敕斷天下屠釣○肅宗。詔天下立放生池。凡八十一所。顏真卿撰碑。

  宋太祖。詔民間二月至九月。不許采捕彈射。著於令○真宗。詔天下州郡放生池悉與興復。無池之處沿江淮州郡近城五里。並禁漁捕○諸暨令潘華。依普賢懺法不令捕江湖間魚。及奉詔還闕。夢魚為人形者數萬。號哭沸天。皆雲長者去矣。吾輩不免烹矣。云云○天竺慈雲法師奏請西湖為放生池。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會湖上縱魚鳥。為主上祝壽。仁宗。四明延慶法智法師。每歲佛生日放魚鳥祝聖壽。郡以上聞。敕樞密劉筠撰碑立於寺門。

  祈禱災異

  晉簡文。有烏巢太極殿。召尼道容授八關齋戒。烏運巢而去○妖星為變。召沙門法曠行懺。星為之沒○孝武。西天涉公至長安。常咒龍致雨。秦主尊事之。

  齊武帝不豫。召諸沙門祈佛。感天香滿殿聖僧振錫 北魏節閔國子博士盧景祐通佛法。從兄作亂累及景祐。至心誦經枷鎖自脫。

  隋文帝。亢旱。曇延法師升御座。帝及群臣受八關齋戒。俄而雨注。

  唐太宗。詔京城諸郡僧道。轉經行道七日夜。祈保秋成。每歲正七月為式○詔京城沙門。每月二十七日行道。轉仁王經。為國祈福○詔凈禪師至京祈雨。感白虹晝見。大雨通濟○中宗。詔菩提流志結壇祈雨。三日大澍。

  玄宗。康居入??安西。詔不空誦仁王咒。感北天王子神兵現。五國奔潰○代宗。吐蕃逼京師。內出仁王經。詔不空置百高座講經。寇平○敕灌頂道場。選沙門二七員。為國長誦佛頂咒○彗星見於東方。詔不空行法。星為殞。春夏不雨。建壇祈禱。大雨沾足○當陽節度張昭。請沙門自覺曰。聞龍神依師聽經忘其行雨。願起大悲。師焚香遙祝。雲起大雨。

  宋太祖。幸相國寺祈雨。設千僧齋○上幸相國寺祈雨。進蔬食雨大濟○將郊天雨不止。遣使禱無畏真身塔。及期而霽○真宗。亢旱梵僧於金明池立壇咒龍。須臾雨至○神宗。夏旱。上于禁中齋禱。夢神僧空中吐霧。覺而大雨。敕求其像。得之相國寺閣第十三尊羅漢○哲宗升法師居興福。趙清獻公帥越。亢旱大疫。迎大士懇禱。一夕雨注疫病亦息。因奏所居曰圓通○高宗。孟後去國南向。奉摩利支天像以護身○李珏避虜遇乘車人。教持摩利支天尊號。獲免兵厄○金虜入杭。上親詣上竺大士殿恭禱。為戰沒者修水陸供。有夢戰死者相慶得生善趣○大旱。詔道法師祈雨。師咒四鮮鯽投諸江。雨大洽○淫雨不止。遣內侍禱上竺大士。施玉器七寶冠。

  國朝典故(聖節 內道場 功德院 國諱)

  北魏太武。誕生之節。始詔天下佛寺建祝壽道場。

  唐玄宗。詔天下寺觀建天長節祝壽道場。

  敕僧道遇千秋節。開元寺行道散齋○德宗誕節。詔澄觀法師。入內殿講經○文宗。詔聖節宰臣百僚詣寺設千僧齋○昭宗。聖節。敕兩街僧道。入內殿談論○景宗聖節。敕寺觀設齋禁屠釣。

  梁太祖大明節。敕百官詣寺行香祝壽。

  唐庄宗聖節。敕僧錄雲辯與道士入內談論。

  周太祖聖節。宰臣百僚詣寺觀建祝壽道場。

  宋太祖長春節。宰相范質制祝壽齋疏云云。

  長春節。詔沙門殿試經律論義十條○欽宗詔道君聖節仍就道觀。若乾龍節仍就佛寺。一依祖宗舊法。

  晉孝武內殿奉佛。召沙門居中行道。

  唐代宗。敕百沙門于禁中念誦。謂之內道場○敕大明宮建道場。感佛光現。

  宋太宗。贊寧僧統入見滋福殿。其處安佛像經藏。立剎聲鍾。即內道場○詔兩街供奉僧於內殿建道場為民祈福○孝宗建內觀堂。詔上竺訥法師。領五十僧入修金光明懺。歲以為常。

  唐睿宗。敕貴妃公主。始建功德院○代宗詔輔相大臣。始建功德院。

  宋徽宗。敕照祖宗舊法。應勛臣戚里功德墳寺自造屋置田。止賜額蠲免科敷。聽本家請住持。不許指佔有額寺院○高宗。司諫陳公輔上疏。應臣僚前曾陳乞有額寺院充墳寺功德者。乞照祖宗成法。並與改正○理宗。臣僚言。乞將宰執指佔有額寺院。並與追正。

  宋孝武。敕文帝忌日。於中興寺建八關齋。從臣袁敏孫更進魚肉。帝怒免官。

  唐太宗。敕先朝忌辰。於章敬寺行香設齋中宗。詔七朝忌辰。於內殿設齋行香○玄宗。敕僧道遇國忌。就龍興寺行道散齋○宣宗。敕列聖忌辰。並詣僧寺行香如舊典(時當武宗沙汰之後)○敕州郡國忌行香。不得攜酒肉入寺。

  晉天福。敕國忌。宰臣百僚詣寺行香飯僧。

  宋太宗。詔國忌。宰相已下。詣寺觀行香禁腥酒。

  諸國朝貢

  晉武帝。扶南國遣使。進金佛象牙塔○安帝。師子國進玉佛像。高四尺二寸。

  宋文帝。迦毗羅國。師子國。訶羅陀國訶羅單國。闍婆國。五國咸遣使入貢。

  齊東昏侯。扶桑國僧惠深來京師。

  梁武帝。於陀利國入貢雲。東土有聖王出○扶南國沙門進珊瑚佛像○盤盤國遣使進佛牙○丹丹國遣使進佛像○扶南國遣使朝貢。請佛像經論○百濟國遣使朝貢請經論○于闐國遣使貢玉佛像。

  唐太宗。高麗三國沙門僧願。入中國學佛法。

  德宗。吐蕃遣使乞賜沙門善講佛理者。上令良琇往赴。

  宋太祖。高麗沙門諦觀。持天台論疏。至中國謁螺溪法師○高麗國君遣三十六僧來中國。學永明壽禪師。至今法眼一宗盛行海外○西天沙門可智等來朝○西天沙門蘇葛陀來貢佛舍利文殊華○西天沙門彌羅來貢梵經○于闐國沙門善名七人來○高昌國遣僧法淵。貢辟支佛牙○太宗。西天沙門吉祥來進梵經○沙門繼縱自西天還。貢梵經舍利塔○中天竺沙門缽納摩來。貢舍利塔○天竺沙門護羅來貢梵經○沙門光遠遊西天還。進西竺王子表。貢釋迦舍利○沙門法遇自西天還。貢佛頂舍利梵經○沙門重達自西天還。進佛舍利梵經○中天竺沙門補陀來。進舍利梵經○占城國沙門凈戒詣闕貢金銅鈴杵○高麗國王遣使。乞賜大經藏御制佛乘文集。詔給○日本國沙門奝然來朝。言其國傳襲六十四世。隋開皇中。遣使入中國求法華經。唐永徽四年。遣僧道照。入中國從奘法師傳法(云云備在通塞志)。奝然歸國。乞賜藏經。詔給○日本國法濟大師奝然。遣弟子嘉因祈干來朝○真宗祥符九年。北天竺沙門天覺。南天竺沙門妙德。西天竺沙門等。各進舍利梵經。中天竺沙門童壽來進梵經。東天竺沙門普積來進梵經。一歲之中五竺咸貢○日本國沙門寂照來。進無量壽佛像金字法華經○中天竺沙門你尾抳來。進舍利梵經○西天竺沙門佛護來進梵經○西天三藏法護來。進舍利梵經○北天沙門戒賢來進梵經○迦濕彌羅國沙門目羅失稽來進梵經○西天沙門達磨波來進梵經○西天沙門眾德來朝。進舍利梵經○中天竺沙門覺稱法戒來。進舍利梵經金剛座真容○般尼國沙門寂賢來進梵經○西天沙門知賢來。進舍利梵經○東女真國入貢。乞賜藏經○西天沙門愛賢進舍利梵經○西天沙門智吉祥來進梵經○西夏國奏。國內新建伽藍。乞賜藏經○神宗。日本國沙門成尋來朝○哲宗。高麗王子僧統義天來朝。蘇軾館伴。敕楊傑送往錢唐。受法於源法師。傳天台教於天竺諫法師。傳律於靈芝照律師○孝宗。日本國遣使致書。四明郡庭棲心維那對使宣讀。斥其文義疏繆者。凡七處。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二(終)

  聖祖開先

  宋大宗天神降張守真家雲。國祚延永過於有唐。詔封翊聖保德真君。○真宗方士王中立遇道人姓趙。自稱司命真君。九有瑞異。必先告中立○天神降於寢殿謂上曰。天書將降宜齋戒以受之。皇城司奏右承天門有帛書曳鴟吻上。內侍捧取視其文雲。趙受命興於宋世七百九九。啟封宣文。其名大中祥符。凡三篇○登封泰山畢。詔司命真君為九天司命保生天尊。○昭三司使丁謂起玉清昭應宮。前殿曰太初。以奉玉皇。建閣以奉天書。後殿曰明慶。以奉聖祖(即九天司命天尊)。○詔天下建天慶觀。以奉三清玉皇及增設聖祖殿。○天神降于禁中謂上曰。吾人皇九人之一。是趙姓之始祖再降。乃軒轅黃帝。吾以後唐時下降。總治下方生趙氏之族今已百年。皇帝善撫育群生。乃乘黃雲而去。是月大赦。上尊號聖祖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聖祖後曰元天大聖后。聖祖諱玄朗。詔中外不得斥犯。敕諸郡天慶觀增建聖祖殿。○遣李溥於建安軍監鑄玉皇聖祖二像。詔丁謂奉迎至京。奉安玉清昭應宮。○舍利見於玉清昭應宮聖祖明慶殿。○詔於大內丙地建景靈宮。以奉聖祖。

  歷朝讖瑞

  北齊居士陸法和。嘗題壁雲。十年天子猶尚可(文宣十年)百日天子急如火(廢帝百日)。周年天子遞代坐(孝昭□及二人)。

  懼塗削之不能滅。

  隋文帝西天闍提斯那來上言。天竺獲石碑說。東方震旦國名大隋。城名大興。王名堅意。建立三寶。

  唐大宗。原州奏。鴻池谷有五石。青質白文曰。太平天子李世民太子李治七佛八菩薩。敕遣使祭謝○帝得秘讖雲。唐三世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史令李淳風曰。其兆已成今在宮中。上曰疑似者殺之。對曰。天命不可易。遂止○肅宗詔沙門元皎建藥師道場。忽生李樹四十九莖○尼真如升天見天帝。授天寶十三枚。以鎮下方。乃改元寶應(自肅宗至昭宗為十三代)○睿宗為相王。每出萬回告人曰。天子來矣。玄宗在藩謁之。撫其背曰。五十年太平天子。

  宋太祖。生於洛陽。神光滿室。金色被體。嘗過長壽寺枕殿砥寢。僧守嚴見赤蛇出入上鼻。宋城有異僧指州地曰。不二十年當有帝王。由此建號○大宗太平四年。嘉州夾江縣民得玄石二。皆丹文。一曰君王萬歲。一曰趙二十一帝。緘其石來獻(本朝通鑒)○太平七年舒州奏貢端石。刻梁志公記雲。吾觀四五朝後次丙子年趙號太平二十一帝。忽一日誌公降禁中。上親聞訓語。乃遣使詣鐘山奉齋。賜號道林真覺菩薩。○真宗取瑞石志公記以示近臣。宰相王且曰。國家啟運在梁陳隋唐及五代後。太宗即位歲在丙子。今天尊臨降事皆符合。則知天命我宋其來久矣。上說○日本國入貢稱。國東祥光見中國天子聖明則應此瑞。詔日本建神光寺。○駐輦國來貢言。四十年海無風濤。意中國有聖人出。

  先聖出家

  漢高祖。過魯祠孔子。封九代孫騰為奉祠君。○元帝封孔子後霸為褒成君。○平帝封孔子後孔均為褒成侯○光武幸魯祠孔子。封其後志為褒成侯。○明帝幸闕里祠孔子。封十九代孫僖為褒成侯。○幸魯祠孔子。拜孔僖為郎中。

  魏文帝封孔子二十一代孫羨為崇聖侯唐太宗詔以孔子為先聖。封其後為褒聖侯。

  宋太宗。詔封孔子四十四代孫宣襲封文宣公。○真宗詔孔聖佑襲封文宣公。○仁宗詔孔宗願龔封文宣公。○敕封四十六代孫宗願為愆聖公。○神宗詔四十七代孫若蒙封愆聖公。○徽宗詔四十八代孫端友封愆聖公。○高宗詔寓衢州四十九代孫衍聖公??卒。子搢襲封衍聖公是為五十代。

  大儒名世

  周曾子。名參。學孔子。為孝經。○子思孔子之孫。名伋。學於曾子。作中庸。○孟子。名軻。學於子思著書七篇。述堯舜之道。距楊墨言人性善。○荀卿。名況。著書名荀子。尊王黜霸。言人性惡。

  漢哀帝。楊雄放易作太玄。放論語作法言。言人性善惡混。

  隋文帝。王通續六經。門人謚曰文中子。弟子集問答之言。名曰中說。

  唐太宗正觀二十一年。詔孟軻(元禮七年以鄒國公陪亨先聖廟。令不在從祀之列)左丘明(魯太史。孔子同時。用魯史為春秋。作傳。及作國語)穀梁赤(周魯人傳春秋)公羊高(周齊人傳春秋。赤高皆子夏門人)伏勝(秦二世博士。漢文帝時年九十。口授尚書於晁錯。初伏生值秦禁書。以尚書壁藏之。漢已定得二十九篇。以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毛莨(漢河間獻王傅士。師子夏。作毛詩故訓)高堂生(漢初為傅士。魯人。傳士禮十七篇)孔安國(漢武帝臨淮太守。孔子十一世孫。作尚書傳。古文孝經傳。論語訓解。)戴聖(漢九江太守。學禮於後倉。)劉向(漢成帝中壘校尉。著別錄新序說苑)何休(後漢獻帝時治公羊傳。作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廢疾)鄭眾(後漢司農卿。傳父興業。鄭康成注周禮。引司農者鄭眾也)馬融(後漢南郡太守注孝經。論語。詩易。尚書三禮)盧植(後漢中郎尚書師馬融。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鄭康成(後漢司農卿。師馬融注易尚書三禮論語尚書大傳五經緯侯箋毛詩。破許悼五經異義。針何休左氏膏肓。發公羊墨守。起穀梁廢疾)服虔(後漢九江大守作春秋傳)賈達(後漢侍中明左氏傳作義詁。肅宗詔入講。奏曰。左氏義於君父。公羊多任權變。又五經家皆無以證)杜子春(後漢鄭康成注周禮。引鄭大夫者杜子春也)范寗(晉豫章太守。注穀梁傳)杜預(晉鎮南大將軍富陽侯注左氏傳)王肅(魏衛將軍蘭亭侯。注尚書禮喪服論語孔子家語。述詩注作聖證論。難鄭康成)王弼(魏尚書郎注周易)二十二人皆從祝先聖廟。

  宋神宗元豐六年。詔封孟子鄒國公。七年詔以鄒國公陪享至聖文宣王。位於兗國公之次。苟況楊雄韓愈皆發明先聖之道。以世次從祀於二十二賢之間。

  興建儒學

  漢武帝。議立明堂。遣使者安車蒲輪征魯申公置五經博士。○魯共主壞孔子舊宅。於壁中得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論語孝經。皆科斗文字○宣帝詔諸儒論五經同異。○成帝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劉歆典領五經。敘諸子為九流。○明帝上幸辟雍。尊養三老五更。上自為說。諸儒執經問難。觀聽者億萬計。皇太子諸侯王功臣子弟外戚莫不受經。期門羽林之士悉通孝經。匈奴亦遣子入學○章帝詔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靈帝詔諸儒正五經文字。刻石太學。

  唐太宗幸國子監。命孔穎達講孝經。大征名儒。增築學舍。學生至三千二百六十員。自屯營飛騎亦給博士授經。高麗吐蕃皆遣子弟入學。升講筵者八千人。命穎達撰定五經疏。宋仁宗詔天下立郡學。

  天師世次

  後漢永壽二年。天師張道陵在閬州雲台山。老君遣使授正一真人。與夫人雍氏弟子王長趙升同升天。陵本居餘杭天目山。七歲能誦道德經。後入嵩山得九鼎丹經。乃入蜀隱鶴鳴山。煉丹三年。丹成乃攝伏魔鬼。奪二十四治化為福庭。老君授以天師印綬。雌雄二釰。正一盟威秘籙。眾經符圖。人有受其道者。出米五斗。陵傳子衡。衡傳子魯。拜鎮夷中郎將。漢寧太守封閬中侯。卒子富嗣○獻帝時嗣天師第四代張盛至鄱陽。煉丹解化。人名其居曰龍虎山。

  宋真宗。召二十五代嗣天師張乾曜至京師。傳籙度人○仁宗召嗣天師張乾曜赴闕。賜號澄素先生。○詔二十六代嗣天師張嗣宗賜號沖靜先生。○征宗詔三十代嗣天師張繼先至闕。賜號虛靜先生○敕封漢天師正一靜應真君。○高宗敕三十二代嗣天師張守真賜號正應先生。

  仙真顯跡

  周穆王。駕八駿升崑崙。西王母觴於瑤池之上。○靈王太子王子喬吹笙作鳳鳴。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宋大夫墨翟服朱英丹為地仙。著書十篇。○顯聖王莊周著書十餘萬言。服北育火丹白日升天。

  秦始皇。茅盈得道。治江南句曲山。二弟固衷從兄亦成真。老君遣使拜盈為司命真君。固為定錄君。衷為保命君。世號三茅君。○始皇聞鬼谷先生雲。東海祖洲有不死草。之遣除福將童男童女三千人入海。尋祖洲不返。

  漢高祖。商山四皓從太子游○文帝從河上公受老子道德經章句。○武帝時淮南王劉安著書號淮南子。與八公登山。白日升天○上登嵩高起道宮。西王母至賜五嶽真形圖六甲靈飛符。奉安柏梁台。常朝拜之○東方朔至吉雲澤。得五色甘露。以獻武帝。遍賜群臣。

  ○昭帝。郴人蘇耽得仙道。辭母曰。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葉以救人。言畢升天。世稱蘇仙君○安帝陰長生師馬明生學道。煮黃土為金。作黃金數十萬斤。以施窮乏。白日升天○順帝上虞魏伯陽作參同契五將類論。作丹後服丹而化○桓帝王遠過吳召麻姑。進行廚金槃王杯璧麟晡。姑雲。見東海三變桑田。○獻帝左慈入天柱山學道。與弟子葛玄入霍山。合丹仙去。

  魏明帝。葛玄委衣在床屍解而去。老君賜金簡。命為太極左仙公。

  晉成帝。葛洪止羅浮山煉丹。著書號抱朴子。屍解得仙○穆帝許邁入餘杭西山。與弟謐男玉斧皆得道登天○哀帝南嶽魏夫人授楊羲上清真經太洞黃庭十餘篇。○孝武西山許真君受天詔四十二口。拔宅升天。

  梁武帝。陶弘景告化香氣不散。著書曰真誥○桓闓修默朝上帝法太上召升天。

  北魏太武道士冠謙之遇太上老君。命繼張陵為天師。又遇李普文授圖簶。

  唐玄宗。葉法善見老君。入西山修道。屍解仙去○李筌遇驪山老母為說陰符經義。後入名山訪道○召方士張果入見。與董汁三卮(附子酒也)。醺然如醉曰。非嘉酒也。後入恆山○司馬承禎上遣使迎至京。受法簶。有仙女謂焦靜曰。子可謁東華青童君受三皇法。歸而謁之。先生欣然以授○敬宗崔元亮修黃籙道場。有鶴三百六十五隻。翔集壇所。一朱頂皓白竟集虛皇座。後元亮入室。誦黃庭經而化○宣宗召羅浮軒轅集入見。問臨天下之數。集橫書四十。乃十四年也○懿宗鍾離權自稱。漢時遇王玄得長生之道。呂岩者遇權授露寶畢法。謂曰。吾朝元有期。即有仙人迎之升天。洞賓客游江淮。度何仙姑郭上灶施肩吾。○景宗呂洞賓過鄂州黃龍山見機禪師述偈(云云)。

  周世宗。召華山隱士陳摶。問飛升之術(云云)○隱士譚景升與陳摶為友。著化書百十篇。久之仙去(宋齊丘竊用此書作自名行世)。

  宋太祖。陳摶聞太祖即位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陳摶受易於麻衣道者。得正易心法河圖洛書之訣。○錢若水謁陳摶見老僧雲。但可作貴公卿。於急流勇退耳○大宗詔陳摶入見(云云)○仁宗召藍元道館於芳林園。賜號養素先生。藍師劉海蟾○何仙姑逢洞賓(云云)。焦浚明見仙姑。姑言受金枉殺事○神宗天台張平叔遇異人得金丹之訣。著悟真篇。傳於世。讀雪竇祖英集頓明心地。後坐化。焚之得舍利千百。平叔傳丹法於石泰。泰傳薛道源。○呂仙見凈慈本禪師師曰。黃龍舊話何不舉似(云云)○徽宗召海陵除神翁入見○上與林靈素講道。有青巾升殿留詩。上知洞賓之來為之嘆息○孝宗賜何蘘衣為通神先生。上將立謝妃為後。遣內侍求一語。何曰。為天下母。妃遂位中宮○唐仙姑逢呂仙與之丹。上皇召入賜寂靜先生號。

  道流知名

  周靈王。太子晉道士浮丘公接上嵩山(此稱道士之始)。

  漢明帝。五嶽八山道士褚善信等。

  宋明帝。召廬山道士陸修靜問道。

  北魏太武。道士寇謙之(云云)。

  唐高宗。道士潘師正上問所須對曰。茂松青泉山中不乏○玄宗秘書監賀知章請為道士以宅為千秋觀。

  宋太祖。敕道士劉若拙充右街道錄試道士事業。未至者罷之○仁宗召道士朱自英詣闕。賜號觀妙先生。○徽宗道士林靈素入見(云云)。

  修學道科

  唐玄宗。詔諸州習道德經列子莊子文子。置助教一人。時姚子彥試策入第○詔封莊子南華真人列子文子庚桑子四真人。四子書為真經。置博士助教各一員。學生百人。

  宋太宗。命徐鉉王禹稱校正道經。刪去重複。為三千三百三十七卷。○真宗命王欽若定羅天醮儀。選道士十人。校錄道藏經御制序。○神宗詔道門職事試道德南華度人三經。○徽宗詔老君名字士庶不得犯○詔列子莊子陪享太上。○詔建道學科。治老莊列子書。置道階十士。○詔封莊子列子為真君。○詔罷黃老學。  佛祖統紀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

  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門志磐撰

  歷代會要志第十九之三

  北天佛牙  鄮山舍利  鳳翔佛骨

  陳留佛指  瑞像應世  聖賢出化

  立壇受戒  設像置經  建寺造塔

  西天求法  東土譯經  經目僧數

  天台傳教  禪苑傳燈  律宗垂範

  神尼異行  名山勝跡  聖教感通

  持誦功深  西遊樂國

  北天佛牙

  唐高宗。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佛牙上於師○代宗。敕問文綱律師。親傳先師宣律師釋迦佛牙。宜詣右門進上。副朕瞻禮。

  宋太宗。建啟聖禪寺。奉優填聖瑞像釋迦佛牙。大祖親緘銀塔中。初太祖疑佛牙非真。取自洛以火煆之。色不變。遂制發願文。太宗復驗以火。親制偈贊。真宗迎供瞻禮。神光洞發。遂制贊。仁宗以三朝敬事。迎置禁中。於穴中得一舍利。因為制贊。慶曆三年久旱。迎佛牙入內殿祈禱。須臾雨大注。複製發願文○英宗敕大相國寺造三朝御制佛牙贊碑。學士王圭撰文○徽宗敕迎三朝御贊佛牙入內供養。隔水晶匣舍利出如雨。因為制贊。

  鄮山舍利

  周厲王。佛滅後百年。中天竺阿育王。取釋迦舍利作八萬四千寶塔。敕鬼神於閻浮提城邑。滿一億家為立一塔。

  漢明帝問摩騰曰。白馬寺東有光怪。民呼聖冢。騰曰。昔阿育王藏舍利八萬四千塔。震旦之境有十九處。此其一也。帝俱往禮拜。詔造塔其上。九層二百尺。

  晉武帝。劉薩訶入地獄。見觀音大士謂曰。可往洛陽(聖塳舍利)臨淄建鄴(建康長干塔)鄮陰(今育王山舍利)成都五處有阿育王塔。頂禮悔罪。既蘇出家名惠達。至鄮縣烏石山聞鐘聲。斫土求之。得舍利寶塔。飛至一山。乃即其地建剎奉塔(今阿育王山舍利殿。即其處也)○安帝敕鄮山造塔亭禪室。度二七僧住持守護。

  宋文帝。遣僧道祐廣興創建。鑿基得大石函。頗黎鍾。金合銀罌。安三法身舍利。

  梁武帝。敕造木浮圖。堂殿房廊。賜額阿育王寺○岳陽王蕭察。修木浮圖為五層。鑄金銅像五百軀。

  陳宣帝。遙敬寶塔。度二七僧。

  唐中宗。敬仰寶塔。敕送供施。委沙門棲曠如法香火○國清智晞至寺禮八萬四千拜。忽感紫文印右臂。終身不沒○肅宗內供奉子璘母亡。岳神令往鄮山禮塔。可免母罪。璘至寺禮至四萬拜。母現身塔前曰。吾承汝力已生忉利○宣宗。四明道俗八千人。於育王寺供舍利塔。天花紛墜放五色光○懿宗。觀察使楊嚴奏舍利寶塔靈異。敕度三十七僧。嚴奉香火。

  梁末帝。吳越王錢鏐遣弟鏵。往迎育王山舍利塔。夜放光明。浙江如晝。

  周世宗。敕翰林承旨陶轂。入寺禮敬。見舍利紅色。

  宋太宗。吳越王入朝。僧統贊寧奉釋迦舍利塔。入見滋福殿○高宗。親灑宸翰賜佛頂光明之塔○孝宗遣內侍李裕文。至育王山迎佛舍利塔。詣行在所奉安觀堂。焚香瞻禮。見塔上有月輪相及水晶珠。皇太子請至東宮瞻禮。見相輪累累然如水晶珠。上書妙勝之殿。以安塔所○皇子魏王來鎮四明。往寺瞻禮寶塔。見豪光青赤交眩。因造金塔奉安舍利塔。於中作贊四章。刻於塔之四旁○寺東一里有聖井靈鰻。欲出則有二紅蟹若前軀者。錢武肅王迎塔至錢唐。夢一菩薩首戴結縵華冠。兩掖挾蟹雲。是育王聖井靈鰻。來護塔耳(已上並見寧僧統所作舍利塔傳靈鰻傳)。

  鳳翔佛骨

  唐高宗。詔迎岐州法門寺護國真身塔釋迦佛指骨。至洛陽大內供養。皇后以金函九重。命宣律師送還岐山○肅宗。詔迎法門寺佛骨。至禁中禮敬。傳至諸寺瞻禮○德宗。詔迎法門寺佛骨。入禁中禮敬。歷送京城十寺。世傳三十年當一開。則歲豐人安。韓愈上表諫。貶潮州○文宗。岐山法門寺佛骨塔。慶雲見。

  懿宗。詔迎佛骨。三百裡間車馬不絕。公私音樂。儀衛之盛。過於南郊。上降樓迎拜。

  陳留佛指

  宋仁宗。敕迎陳留佛指入內。試以烈火擊以金錘。了無所損。俄而舍利流出。乃制發願文送還本寺。初是有梵僧來陳留闡教寺。施天竺佛指。瑞光屢發○徽宗。方士盛言。陳留佛指乃海狗骨。詔取驗之火焚鐵捶十餘日。色不變。乃加禮送還。

  瑞像應世

  晉愍帝。吳朱膺於松江得二石像。銘曰維衛佛。迦葉佛。迎至通玄。後漁者得二石缽。見佛像在缽際。遂送寺中○明帝。海上網得文殊金像。陶侃迎至江州溺水中。後遠法師起東林神運閣。至江禱之得其像。

  成帝。高悝望江浦五色光。得金像置長干寺。後網得銅華趺。梵書雲。阿育王第四女造○孝武。沙門曇翼見江陵城北五色光。得一銅像。題雲阿育王造。

  宋高祖。司徒王謐見東掖門地有光得金佛。高七尺二寸○文帝都人孫彥曾妾王惠稱。見江浦有光。得金佛一軀○孝武。盧陵太守周湛進金像高九尺三寸。言僧法均至三曲江。見光浮水面。因獲此像。

  梁武帝。夢釋迦檀像入國。乃遣郝騫等西行求像至舍衛國。天監十年負像東還。帝率百僚迎入太極殿○西天沙門自圖形於吳中靈岩寺。像夜起行道。梵僧雲。是智積菩薩。

  唐宣宗。會昌毀寺。二僧負東林文殊像藏錦繡谷峰頂寺。復訪像不獲。忽圓光涌於空表。自是峰頂天池常見聖燈百千文殊出沒。

  宋太宗。陸澤人王緒。見白兔逐之入穴。見石佛五十身。敕就邑寺奉之○通利軍建城掘地得大石佛十身。詔建淳化寺奉其像○真宗。詔送金欄加沙往羅浮中閣寺。奉釋迦瑞像。此像來自西天○神宗。詔迎衡州玉塔入京師。阿育王所造第九塔也○哲宗。袁州仰山舍利石塔。自然出現○袁州木平山舍利石塔出現。夏旱。太守王古禱於木平塔。白衣大士出現。復往仰山塔。泗州大士維摩居士出現○袁州東山羅漢像出現○徽宗。金州奏。獲石羅漢大放光明。

  聖賢出化

  室利房。秦始皇時自西域齎佛經來化。帝以異俗囚之(云云)○摩騰竺法蘭。漢明帝時。以白馬馱經自天竺來(後人有經來白馬寺之句)○宋真宗。瞻摩騰真身制贊○康僧會。魏齊王時。自西域至吳(後人有僧到赤烏年之句)唐高宗時(云云)○祇域。晉武帝。自西域至洛陽○佛圖澄。晉懷帝時。自西竺至洛陽。石勒奉之○單道開。晉穆帝時○杯渡。宋文帝時○志公觀音化身。始宋明帝十一年終梁武天監十三年○達磨觀音化身。梁武大通元年。自南天竺來○北魏文帝大統元年。自梁入魏○傅大士彌勒化身。出婺州烏傷縣。梁武帝中大通六年(云云)大同元年(云云)○陳文帝。天嘉二年(云云)○宣, 帝。大建年間(云云)○陸法和。梁武太清(云云)○北齊天保(云云)○稠禪師。北齊天保(云云)○法喜。隋煬帝(云云)○豐干彌陀化現。寒山文殊化現。拾得普賢化現。唐太宗正觀七年(云云)○杜順文殊化現。唐正觀年(云云)○寶掌。高宗顯慶○萬回觀音化身。高宗咸亨○中宗神龍○睿宗景雲○泗州觀音化身。中宗神龍○代宗大曆○僖宗四年○宋太宗。僧伽塔放光○真宗。謚普照明覺大師○徽宗。京師大水。僧伽立空中。旁侍慧岸木叉。一白衣跪於前。既而水退○一行。玄宗開元三年九年○萬山李長者。玄宗開元七年○宋哲宗。張商英至萬山昭化院。得華嚴決疑論○無畏。玄宗開元四年○宋真宗。瞻無畏塔制贊○金剛智。玄宗開元七年○不空。玄宗開元八年○韋老師。玄宗開元八年○馬郎婦。憲宗元和。普賢化身○隨洪大聖。文宗太和○宋仁宗。祈雨加封○草衣。德宗建中○懶殘。德宗貞元○傅大士。宣宗曾志願開塔○晉少帝。吳越王問塔○湘山無量壽。懿宗八年。湘山全真禪師阿彌陀佛化身○龜洋二真身。僖宗三年。泉州無了禪師及弟子惠忠二塔○鰕子。昭宗天復○岳林布袋彌勒化現。五代梁○道賢。五代唐○扣冰古佛。五代唐○麻衣。周太祖廣順○宋太祖建隆○婁道者。宋太宗。淳化蹈寶華佛化身○真宗召見○四世界。婁道者雲。是日光菩薩化身。言法華。宋太宗○仁宗。默祝請齋○峨眉茂貞。真宗召見○南安岩主。真宗時。定光佛化身○龜山智悟。真宗時祈雨斷臂。雲是五百羅漢中一○戒香啞女。仁宗時。四明戒香維衛古佛○李士寧。仁宗時。於洛陽謂衛開曰。戒香啞女是維衛佛○蔡君謨。病目夢龍樹○潘盎。神宗時。言法華雲。是日光佛○趙棠。神宗時。從潘盎游○佛陀波利。哲宗時。潁州太守蘇軾乞賜塔院額曰光梵。

  立壇受戒

  漢明帝。司空劉峻等並求出家(此時但受三歸)魏齊王西天曇摩迦羅至洛陽譯僧祇律立大僧羯磨受戒○高貴卿公曇摩迦羅乞行受法戒沙門朱士行為受戒之始(此受具足戒始)。

  晉康帝。尼凈檢於本法得戒(此但從比丘尼眾受戒)。

  宋文帝。僧伽跋摩至建康。為沙門惠照等於船中再受具戒(此開重受戒)○求那跋摩。於南林寺立戒壇。為僧尼受戒。尼惠果等。於戒壇依二眾重受具戒(十僧十尼為二眾)。

  寧僧統僧史略雲。漢度阿潘受三歸也。晉度凈檢從一眾也。二眾得戒慧果始也。

  梁武帝。從約法師受具足戒。太子公卿道俗。從師受戒者四萬八千人(此應受菩薩戒)沙門耆艾亦重受戒法(此受具足戒)。

  唐高宗。宣律師於凈業寺建石戒壇。為岳瀆沙門再受具戒。撰壇經○代宗。敕大興善寺建方等戒壇○穆宗。中書令王智興。於泗州建方等戒壇。請遇聖誕度僧○敬宗。敕兩街建方等戒壇。左街安國寺。右街興福寺。○宣宗。以會昌沙汰。敕上都荊揚汴益。立方等戒壇。為僧尼再度者重受戒法○懿宗。敕兩街四寺。各建戒壇度僧。

  宋太祖。以僧尼無間。敕尼寺置壇受戒。尼大德主之○真宗。升州崇勝寺。賜名甘露戒壇○詔京師立奉先甘露戒壇。天下諸路皆立戒壇。凡七十二所。京師別立大乘戒壇。

  設像置經

  周穆王子於沁水石窟造迦葉佛像。

  秦繆公。造佛銅像。

  漢桓帝。鑄黃金浮圖老子像。

  晉武帝。侍中荀勖。於洛陽造金像十二○孝武。安法師於檀溪寺造銅像。能自起行。放光燭天○處士戴逵。自造無量壽佛像置靈寶寺。郄超撮香作禮。勃然煙上○安帝。江夷托戴顒造觀音。夜夢人令改造彌勒。觸手成妙○恭帝。詔瓦官寺鑄丈六金像。放光滿寺○宋文帝。徐州造丈六金佛。有寇難則像身流汗○孝武。路太后於中興寺造普賢像。

  梁武帝。幸同泰寺鑄十方佛金銅像。

  北魏獻文。敕為太祖下五帝。鑄丈六釋迦佛五軀○孝明。為太后胡氏建永寧寺丈六金像浮圖九層高九十丈。詔諸郡立五級浮圖○孝庄。孟仲暉造夾紵佛。每夜繞座行道○孝武。於平等寺建浮圖設萬僧齋。石佛俯首終日。

  唐高祖。為太祖下造等身佛三身○太宗夢虞世南。敕造佛像一軀。以資冥福○高宗。敕洛陽龍門山鐫石龕盧舍那佛高八十五尺。沙門智運於龍門山鑿石佛一萬五千身○武后。斂天下僧尼日一錢。作大像於白司馬坂○玄宗。敕諸郡開元寺。鑄皇帝等身金銅佛像○沙門海通。於嘉州大江鑿石為彌勒佛高三百六十尺。覆閣九層。

  晉天福。天竺沙門道翊。獲奇木造觀音像。持古佛舍利置豪相中。白光煥發○宣徽將朱崇。掘地得大石佛。舍家為寺○開運初。敕為高祖寫大藏經。奉安明聖寺。

  漢高祖。上柱國郭令威。立石碑金剛經於壽春。

  宋太祖。敕益州雕大藏經板○敕往峨眉山妝飾佛像○真宗封泰山。詔修眾像三十二身。御制修像記○敕沙門棲演修龍門山石龕佛一萬七千身○哲宗。敕往東林妝神運五殿佛像○蘇軾繪水陸像。作贊十六篇○蘇軾得張氏畫十八羅漢為贊。以授弟轍○高宗。給事中憑楫造大藏經四十八所。

  建寺造塔

  周穆王子於鼓山建竹林寺。

  漢明帝。始造白馬寺。雒陽京城內外十寺。白馬寺東造佛舍利塔。

  魏吳王孫權。武昌造昌樂寺。潘夫人。造惠寶寺。尚書令闞澤。舍宅為德潤寺(今普濟寺是)。

  晉惠帝。會稽諸葛氏造靈寶寺○成帝。尚書令李邈。以句容宅靈耀寺王羲之廬山寺為歸宗寺○許詢建塔四層乏相輪。一朝風雨輪盤自備○康帝。中書令何充舍宅為建福寺○哀帝。詔建瓦官寺○廢帝。詔為支遁法師建沃州寺○簡文帝。詔為尼道容建新林寺。敕長干寺造三級塔○孝武帝。潯陽刺史陶范。舍所居為永法師建西林寺。九江刺史桓伊。為遠法師建東林寺○荊州牧桓沖。命曇翼法師建東西二寺。常及萬僧。

  宋高祖。范秦建祇洹寺。謝靈運建招提寺○文帝。為高祖建報恩寺○敕沙門道祜。往鄮縣建浮圖三級○沙門曇摩密多。於鄮縣建阿育王塔。

  齊高帝。沙門玄暢建齊隆寺。感青衣神人繞山守護○武帝。居士明僧紹。以攝山宅為棲霞寺。

  梁武帝。舊宅七夜放光。敕建光宅寺○詔修長干塔。得琉璃瓶盛舍利爪發○同泰寺浮圖災。更建十二層浮圖○華陽真人陶弘景。於三茅山建浮圖白塔○岳陽王蕭察鎮越州。重修磚木二塔。知前身是許詢。

  北魏文成。大復佛法。詔郡縣各建浮圖一區○敕建鹿野寺。與禪僧數百習學禪定○孝文。為太后建報德寺。為羅釋法師。舊居草堂建三級浮圖○宣武。洛陽段輝聞地下鐘聲得金佛一菩薩二。遂舍宅為寺○北周。常念寺藏舍利。光明自瓶出。建浮圖奉安之○隋文帝。詔相州戰地。為軍士死事者建寺薦福○辛彥之立十五層浮圖。張元神遊天上見一堂。天人曰。辛刺史當居此○詔天下名藩建靈塔。奉藏舍利。凡百十一塔。靈瑞之跡備在僧傳○唐公李淵。舍宅為清禪寺○詔建禪定寺。召曇遷法師。集名德百二十人居之○智者禪師至玉泉。感關王役神兵造寺○真觀禪師於虎林山建天竺寺○煬帝。智者遺言。於天台山造國清寺。

  唐高祖。為沙門景暉立勝業寺。為沙門曇獻立慈悲寺。為并州起義立義興寺○太宗。詔以皇家舊宅為興聖寺○詔於建義以來交兵之處各建寺。破劉武周於汾州立弘濟寺。李百葯撰碑(廿七寺云云)○詔以慶善宮為穆太后建慈德寺。為皇太子承干建普光寺○詔以洛陽舊宅為天宮寺○詔為穆太后建弘福寺○皇太子為文德皇后建慈恩寺○高宗。敕建西明寺大殿十三所○睿宗。詔以沙門惠雲所造汴州建國寺為大相國寺(帝從相王龍飛故以為名)○玄宗。敕以寢殿材建安國寺彌勒殿○敕天下諸郡建開元寺龍興寺○肅宗。上皇幸成都。沙門英干施粥救貧餒。願國運再清。敕建大聖慈寺九十六院八千五百區○尚書右丞王維與弟縉奉佛。母喪以輞川第為寺○代宗夢遊山寺。翌日琅玡山建剎進圖。賜名寶應寺○帝夢牛首山辟支佛來見。敕山中建七級浮圖○淮西兵馬使李重倩。舍宅為佛經坊賜名寶應○宣宗。敕天下諸寺修治諸祖師塔○昭宗敕羅什譯經處重建草堂寺。

  晉曹山有梵僧群集山頂。飛行而去。敕建荷玉禪寺○宋太祖。吳越王俶。造金銅八萬四千塔。布散國內○太宗。周廢龍興寺為官倉。寺僧擊鼓求復。敕復為寺○賜天下無名寺額。曰太平興國。曰乾明○敕往五台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詔建開聖禪寺。奉天竺栴檀瑞像釋迦佛牙志公真身○敕往天台山重建壽昌寺。造羅漢像五百十六身○開寶寺建塔。十一層三十六丈。上手藏舍利塔。放光照天地○真宗。詔賜金修峨眉普賢寺○沙門繼全自西天還。得佛舍利建塔揚州○敕江寧府長干寺塔。賜名聖感○詔并州建資聖院。為將士戰亡追福○仁宗。敕京師建慈化寺。為先帝薦福○敕再建靈感塔○內侍李允寧奏。以第宅創十方凈因寺。詔璉禪師居之。

  英宗。敕天下私造寺院。並賜壽聖之額○神宗。敕開寶寺靈感塔。御篆鴻福圓成之塔○哲宗。四明延慶沙門介然創十六觀堂。陳瓘為記○徽宗。雲居祐禪師作三塔。白雲端禪師建祖堂。洪覺范論之曰。雲居白雲識度高遠。斯可為天下法○高宗。敕天下州郡立報恩寺。為徽宗追嚴○敕西湖北山建天申萬壽圓覺寺○孝宗。賜內帑於上竺建藏殿○敕賜錢於上竺建十六觀堂。內翰樓鑰記○敕于禁中建內觀堂。一遵上竺制度。

  西天求法

  魏高貴鄉公。沙門朱士。西遊于闐得放光般若。

  晉安帝。沙門法顯。自西域往五天竺得經像。泛南海而還。

  宋高祖。曇無竭往西竺。二十年還。揚都譯經○後廢帝。沙門法獻西遊于闐。得提婆品○梁沙門智宣。往西竺得梵經還。

  陳宣帝。沙門智圓往西竺。隋文帝時得梵經還。

  北魏孝明。遣使者宋雲沙門法力。往西天。得梵經百七十部還。

  北齊後主。沙門寶暹等往西天。得梵本還。

  隋文帝。陳朝沙門智周等。西竺求經還。

  唐太宗。敕李義錶王元策使西竺。登耆山刻碑。紀唐威德○玄奘三藏自西天求經還。召見。詔撰西域記。○武后。初義凈三藏自南海附舶。往西竺求法。至是將梵本寄佛逝國。述南海寄歸傳。求法高僧傳○玄宗。沙門惠日往西天還。召見說法。賜號慈愍三藏法師○梁太祖。沙門智宣往西竺求經還。進佛骨梵經。○宋太祖。沙門道圓游五天竺還。進舍利梵經○沙門行勤等。應詔往西竺求法。所經諸國並賜詔書。令遣人前導○沙門建盛自西竺還。進貝葉梵經○真宗。開封府陳恕言。沙門往西天取經者。宜察人材○仁宗。沙門懷問乞往西竺。為今上建塔於佛金剛座側○沙門懷問得濟永定等自中天竺還。進佛骨舍利貝葉梵經西天碑十九本。

  東土譯經

  漢明帝。摩騰竺法蘭至。始譯四十二章經。法蘭又譯佛本行經五部○桓帝。支讖譯般舟三昧經等二十一部○靈帝。竺佛朔譯道行般若經。終漢之世。譯經三百餘部○信士嚴佛調。譯古維摩經。

  魏齊王。曇摩迦羅譯僧祇律。曇無德譯四分戒本。

  康僧鎧譯無量壽經○高貴鄉公沙門帛延至洛陽。譯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沙門朱士行。至於闐得放光般若經。

  晉武帝。竺法護譯正法華涅槃經等○孝武。鳩摩羅釋至秦。譯大品般若經○安帝。羅釋在秦。譯妙法華經遺教經維摩經大智度論○曇無讖至涼。譯悲華經大般涅槃經(四十卷)○佛陀耶舍在秦。譯四分律○佛陀跋陀羅。於建康譯華嚴經(六十卷)惠嚴惠觀筆受。

  ○宋少帝。佛陀釋譯五分律○文帝。曇摩密多譯普賢行法經。疆良耶舍譯無量壽佛經。

  齊高帝。曇摩耶舍譯無量義經。

  梁武帝。沙門眾善譯文殊般若經。帝親筆受○真諦譯金光明經○簡文帝。真諦譯起信論俱舍論。

  北魏宣武。菩提流支於紫極殿譯經。帝親筆受。

  陳文帝。闍那崛多譯佛本行經三十二部。學士費長房筆受。

  隋文帝。笈多崛多重譯法華經(八卷者名添品)。

  唐太宗。玄奘三藏上新譯菩薩藏經顯揚聖教論等○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敕頒賜九道總管。御制聖教序○高宗。佛陀多羅譯圓覺經。敕左僕射于志寧。吏部尚書來濟。兼譯經潤文○詔玄奘三藏譯大般若經六百卷○沙門會寧泛海至訶陵國。遇智賢對譯涅槃後分經二卷○敕三藏日照杜行顗。共譯佛頂尊勝咒。敕不避國諱○武后。遣使往于闐國迎實叉難陀。至東都。重譯華嚴經八十卷(此第二次譯)○中宗。宰相房融至南海。遇般剌密諦譯首楞嚴經。融親筆受○詔義凈三藏譯藥師七佛經。上親筆受○詔菩提流志。於佛光殿譯經。上親筆受。百僚侍坐○菩提流志譯寶積經。修文館學士武平一充翻經使。盧藏用等潤文○菩提流志進新譯經。賜齋林光殿。敕畫工圖翻經大德於殿壁○睿宗。菩提流志譯寶積經。宰相張說。侍郎陸象先。博士賀知章等潤文○德宗。菩提流志進寶積經百二十卷。御制聖教序○般若三藏譯烏荼國進本華嚴凈行品。帝親預譯場。臨文裁正○般若三藏澄觀法師進新譯華嚴經四十卷(此第三次譯)○憲宗。敕諫議孟簡等。於醴泉宮監護譯經潤文。

  宋太祖。天竺沙門法天譯聖無量壽經。王龜從潤文○太宗召法天入京師。始興譯事○三藏天息災施護至。敕赴闕召見○詔建譯經院。令天息災等居之。述譯經儀式。自譯主至潤文。凡九位。車駕親幸。賜坐尉諭○真宗。上幸譯經院觀譯經○知制誥朱子昂兼譯經潤文官○侍郎陳恕言。譯經院久費供億。乞罷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許○宰相王欽若兼譯經潤文使○宰相丁謂兼譯經潤文使。翰林學士晁迥李維兼潤文官○仁宗。三藏惟凈乞停罷譯經。上曰。三聖舊典焉敢即廢。且琛貢之籍非鴻臚則不可識○宰相章得象兼譯經潤文使○宰相文彥博兼譯經潤文使○翰林夏竦等。進新譯經音義七十卷○右僕射譯經潤文使呂夷簡。參知政事潤文官宋綬。奉詔修法寶錄○宰相富弼兼譯經潤文使○徽宗。譯經三藏金總持。南遊江浙。

  經目僧數

  唐玄宗。沙門智升撰開元釋教錄。凡五千四十八卷。宋仁宗。三藏惟凈進天聖釋教錄。凡六千一百九十七卷。

  北魏孝靜。僧尼二百萬人。寺三萬所。

  北齊文宣。僧尼四百萬人。寺四萬所。

  宋真宗。僧三十九萬七千六百十五人。尼六萬一千二百四十人○仁宗。僧三十八萬五千五百二十人。尼四萬八千七百四十人○神宗。僧二十二萬六百六十人。尼三萬四千三十人○高宗。僧二十萬。

  天台傳教

  北齊。河南文禪師悟龍樹一心三智之旨。為思禪師說三觀口訣。

  陳文帝。思禪師於大蘇山為顗禪師說四安樂行。示普賢道場○廢帝。思禪師來居南嶽。為岳君授戒法○宣帝。顗禪師於金陵瓦官寺。為儀同沈君理等開法華經題○少帝。詔瓦官禪師赴太極殿。開大智度論題仁王般若經題○詔瓦官禪師居光宅寺。帝幸寺聽講仁王經○光宅禪師講法華經。章安頂禪師預聽。

  隋文帝。晉王廣於揚州迎禪師授菩薩戒。上師號曰智者○智者禪師。於玉泉山為關王父子授菩薩戒○智者於玉泉山說法華玄義。章安預聽○智者於玉泉山說摩訶止觀。章安預聽○恭帝。章安於天台國清為法華威禪師說止觀。

  唐高宗。法華為天宮威禪師說止觀○武后。天宮為左溪朗禪師說止觀○玄宗。左溪為荊溪然禪師說止觀○代宗。荊溪於佛隴為邃法師說止觀○德宗。邃法師於國清為修法師說止觀○文宗。修法師於禪林為外法師說止觀○僖宗。外法師於國清為琇法師說止觀○昭宗。琇法師於國清為竦法師說止觀。

  晉高祖。竦法師於國清為寂法師說止觀。

  宋太祖。寂法師於螺溪為通法師說止觀諸法門。

  太宗。通法師於寶云為禮法師說止觀諸法門。

  真宗。禮法師於南湖保恩答日本源信法師問目。賜保恩額為延慶。同異聞師作誡誓辭二篇。俾為長講天台教法之地○禮法師結十僧。修法華懺三年。焚身供法。翰林楊億貽書勸請住世○詔賜東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都尉李遵勖奏。四明禮法師高行遺身。上嘉嘆。賜號法智○詔遣內侍俞源清。往四明延慶請法智領眾修懺祈福。為述修懺要旨○章懿太后遣使詣天竺。請式法師。為國行懺。師上金光明護國儀。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仁宗。敕內侍楊懷古詣天竺。為國祈福。式法師復乞天台教文入藏○延慶法智。於佛生日縱魚鳥。述放生文。郡守曾會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石寺門○延慶法智。策試生徒名開幃。四十二章至今為法○詔賜天台教文入藏。飯靈山千眾○東掖山如法師集百僧修長懺。都尉馬遵勖聞於朝。賜號神照。與郡守章得象諸賢。結白蓮社○神宗。海月大師惠辨居天竺靈山。郡補都僧正。凡管內寺院虛席。會諸剎英俊開問義科場。糊名考校○孝宗。敕福州東禪。依天聖二年降旨。天台教部鏤板入藏○寧宗。荊門軍乞加封玉泉智者。敕賜靈惠大師○理宗。靈山守愚奏。法智大師所著記鈔二百餘卷乞入藏。制可。

  禪苑傳燈

  梁武帝大通元年。菩提達磨泛海至廣州。詔入見。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師雲。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師雲。不識。帝不契。師渡江入魏。

  北魏孝明武泰元年。達磨自梁入魏。止嵩高山少林面壁。三詔不至○文帝大統元年。達磨傳法及袈裟於惠可。端坐示滅。葬熊耳山定林寺。

  隋文帝。二祖惠可先傳法於僧粲。往正敕寺說法。有和法師謗於邑加以非法。先謂粲曰。吾有宿累今當償之○煬帝。三祖僧粲居皖公山。傳法於沙彌道信。儼立而化。

  唐太宗。四祖道信居黃梅山。四征不起○四祖居破頭山。有老僧號栽松道者。寄生周氏女。見四祖令出家。是為弘忍○四祖望破頭山。紫氣如蓋。下有白氣橫分六道。忍曰。莫是和上他日橫出一枝佛法否。祖曰。如是○高宗。五祖弘忍見行者惠能壁間書偈。夜召能告之曰。佛以正法眼藏展轉傳授。吾今授汝並所傳袈裟。用以表信。能通夕南邁。明上座追至庾嶺。能擲衣缽於石上。明舉之不動(云云)○高宗。牛頭融禪師得法於五祖。應橫出一枝佛法之記○慧能至廣州值印宗禪師。為其落髮受戒。大開東山法門。明年歸曹溪○中宗。遣使迎六祖入京行道。表辭以疾○肅宗。敕使往韶州迎六祖衣缽。入內供養○代宗。夢六祖請衣缽還山。敕劉景頂戴送還。○詔忠國師入見。問太白山人。識山識地。識字善算(云云)○憲宗。江州刺史李渤問歸宗常禪師。如何是芥子納須彌(云云)○居士龐蘊問馬祖雲。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云云)○龐公謂州牧於頔曰。但願空諸所有。謹勿實諸所無○百丈海禪師。始創禪居。稱長老上堂升座主賓問酬(云云)。後世廣之名禪苑清規○穆宗。侍郎白居易見歸宗。值師泥壁(云云)○白居易知杭州。問道鳥窠禪師(云云)○文宗。觀察使陸亘。請南泉入郡問道(云云)○宣宗。敕鹽官齊安禪師。以師禮召。力辭○召弘辯禪師。入見問道○懿宗。雪峰存禪師。居山四十年。法席冠天下(云云)○昭宗。仰山寂禪師稟法於溈山。世稱溈仰宗。○趙王見趙州諗禪師(云云)。

  梁太祖。玄沙備禪師。閩王待以師禮。

  唐庄宗。召三聖惠然禪師。入內殿問禪法(云云)。

  周世宗。江南唐後主。以師禮待益禪師。謚大法眼。

  宋太祖。敕韶州開視雲門塔。真身如生。迎赴闕供養○仁宗。眉山蘇洵。謁祖印訥禪師問法○大覺璉禪師乞歸老山中進頌(云云)○英宗。璉禪師乞歸育王山。建宸奎閣。奉先朝聖制。蘇軾作記○神宗。詔革廬山東林為禪席。命總禪師居之。應遠公七百年之讖○哲宗。韶陽南華重辯。請蘇軾書柳宗元六祖碑(云云)○四明大梅山英禪師稱。照律師分慈愍三藏集謗禪宗為異見著空。作解謗以詰之○徽宗。知和禪師至四明正言陳禾招居東湖二靈山。一虎為侍者(云云)。

  律宗垂範

  梁武帝。度律師眾聖點記。

  陳宣帝。文律師上書。免僧侶轉輸之役○瑗律師。敕總知國內初受戒者參律五夏。

  北魏孝文。法聰律師專講四分律。門人道覆。錄為義疏。

  隋文帝。靈藏律師。帝手敕曰。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是道人天子。由是度人至數萬。

  唐高宗。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足跌。有聖者扶其足曰。北天王太子那吒奉命來衛。及獻佛。師與天人廣問律相西天勝跡。作天人感通傳○智光律師。於廣州與行者惠能授滿分戒○中宗。敕文綱律師入大內。安居行道○詔道岸律師入宮。為妃主授歸戒。命圖形林光宮。制御贊○玄宗。日本國沙門榮睿至揚州。律師鑒真與睿附舶而去。王迎勞之館毗盧殿。請授歸戒。日本律學始此。

  宋仁宗。杭州允堪律師。述會正記。釋南山律文○徽宗。杭州元照律師。約法華開顯。作資持記。釋南山律文○理宗。明慶思律師奏。南山大智律文乞入藏。制可。

  神尼異行

  晉康帝。比丘尼凈檢。於本法得戒。有天女下庭。忻然攜手。躡光升天○廢帝。洛陽東寺尼道馨說法華維摩。聽者如市○簡文帝。召烏江寺尼道容授八關齋戒○孝武帝。桓溫在姑熟。有異尼來見求浴。以刀破腹斷兩足。謂溫曰。卿若作天子。亦當如是(云云)。

  宋文帝。尼道壽誦法華。有寶蓋垂覆頂上。明帝。尼凈秀感龍王諸天驅使。

  梁武帝。剡川尼法宣誦法華。見帳蓋覆其上。郡守請為越城母師。

  陳武帝。高郵尼誦法華。十爪生華。號華手尼。

  隋文帝。始生。般若寺尼智仙視育之。及長密告之曰。汝當大貴。佛法暫廢。賴汝而興。

  唐武后。縫州二女亡。旦詣墳號哭。忽生蓮花五莖。後聞召一女。親為落髮○德宗。安國寺二尼持法惠忍。同修法華三昧。忽有尼號空姑。來止宿。中夜身光赫然。人謂是普賢。

  名山勝跡

  阿育王山。晉武帝時。劉薩訶至鄮山求舍利塔。始建精含。因號阿育王山○太白山。晉惠帝。沙門義興廬于山中。太白化童子給侍。因號天童太白山○唐玄宗。高僧法睿案故跡。立精舍誦法華。太白化童子送供。因號太白禪師。名其山曰天童○天竺山。晉成帝。沙門竺惠理至虎林山(唐時避諱改為武林)驚曰。中天竺靈鷲小嶺。何年飛來。因名天竺山飛來峰靈隱寺○石城山。齊武帝。沙門僧護於剡縣石城山鑿石造彌勒佛。後有僧淑僧祐相繼鑿成。高十一丈。天神謂宣律師。即護淑祐後身。世稱為三生石佛○唐昭宗。吳越王建瑞相寺。以奉石像○羅浮山。唐玄宗。敕羅凈山是華首菩薩住處。特立延祥寺○五台山。記雲。山形五峙周五百里。中台高四十里。上有文殊彌勒石像。東南有清涼寺。文殊所居(宋太宗太平五年所引)唐高宗。敕沙門會賾詣五台。見金光滿殿。空聲善哉○罽賓沙門佛陀波利至五台遇老人。令還西土取佛頂尊勝咒。(云云)○代宗。沙門法照謁五台。見金門樓觀文殊普賢分座說法。因建竹林寺○憲宗。無著禪師入五台。見山翁牽牛隨入一寺。呼均提童子進玳瑁杯。對飲酥酪○穆宗。裴度奏。五台文殊見從者萬眾○宋太宗。敕內侍往五台。造金銅文殊萬菩薩像。重修真容華嚴十寺○太洪山。唐文宗善信大師斷足而化。張武陵父子侍立亦解化。人稱大聖二聖雲○峨眉山志雲。昔蒲翁入山。見普賢大士真相。自茲顯跡○宋太祖。敕往峨眉山莊嚴佛像。因嘉州奏。普賢見相○太宗。敕往成都鑄金銅普賢像。安峨眉山白水寺。三峨高出五嶽。秀甲九州為震旦第一山○通判王袞往峨眉。見瓦屋山皆變金色中有普賢○敕送寶冠袈裟往峨眉普賢寺。見大士乘紫雲行空中○雁盪山。山頂大池相傳為雁盪。下二潭為龍湫。諾矩羅尊者所居(見真宗祥符初)○補陀山。唐宣宗。補陀山在大海中。去鄞城東南水道六百里。大悲經所謂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山有潮音洞。洞前石橋。瞻禮者或見大士善財凈瓶頻伽。(云云)(天下名山不止於此。今但取通塞志所引故爾)。

  聖教感通

  魏正始。康居沙門康僧會入吳。吳主令求舍利。潔齋懇求三七日。鏗然有聲(云云)。

  晉成帝。蘇峻亂焚燒宮室。獨樂賢堂所畫釋迦像不壞。

  宋文帝。將軍王玄謨將刑。夢人教念十句觀音經。遂得免。北齊武成。孫敬德有罪當死。夢僧教誦經千遍。臨刑刀三折。宋嘉祐龍學梅摯妻失目。夢白衣教誦十句觀音經。雙目復明(此經前後三驗)。

  齊武帝。劉霽母疾。誦觀音數萬。夢僧曰。夫人算盡。當為申延六十日○竟陵王。夢中作維摩一契詠之群鶴飛舞○晉安王七歲母病。請僧行道。銅罌蓮花鮮紅七日○明帝。滕曇恭五歲母病思瓜。俄有僧遺一瓜。

  北魏文成。疏勒國進佛袈裟長二丈帝命焚試。終日不然○孝庄。永寧寺浮圖災。東萊人見在海中。

  隋煬帝。為智者設千僧齋。嚫溢一人。咸謂化身來受國供。開視靈塔。唯空床虛帳。

  唐高祖。李錄事亡往余法師處聽法。與人言曰。人頭以上便是鬼神諸天充滿○高宗。英禪師修設梁武水陸。感秦莊襄王張儀等致謝(云云)○憲宗。法師智辯炊飯散郊外。祝之曰。食吾飯者願為法侶。後二十年往鄴城開講。座下千眾皆年少○官軍與吳元濟戰。鄧隱峰振錫飛空。兩軍仰觀嘆異○懿宗。禁中設萬僧齋。有長眉僧。來應供受嚫畢。陵空而去○昭宗。文矩禪師。謁西院時。五百僧俱染時疾。師以杖點之。隨杖而起。

  宋太祖。至相國寺見僧醉嘔。密令小璫取吐物。則真乳香○上親征揚州。以固拒欲坑之。有沙門稱清范。來乞恩宥。翌日幸龍興寺。見殿上羅漢手擎草表○真宗。開寶寺金色光見。上幸敬觀地上。獲舍利五千粒○仁宗。夢龍蟠景德寺地。遣使視之。僧道隆卧門外。召見為建院(云云)相州發塔基得佛發舍利。引之甚長。人從中過往來不斷○神宗。雷峰才法師為靈芝元照等授菩薩戒。見觀音像放光○朱壽昌刺血書經。求母五十年。得於同州○哲宗。張商英游五台。見文殊在金光中○楊傑詣雙林禮大士。輪藏自轉○登封令樓異修少林道場。產芝草十二本。雨甘露。夜有光屬天○徽宗。楊州奏。泗州大聖見於普慧塔○詔移釋迦像至御容殿。像俯首過橫樑。又持紙度像足○道法師流道州。郡守夢佛像荷枷入城。守知其異。令善待之○孝宗。魏公史浩。初攝昌國鹽監謁補陀山。見大士金色雙齒。有長身僧來見。語公曆官至太師。

  持誦功深

  晉安帝。沙門曇翼誦法華。感普賢來試。(云云)○沙門法庄誦法華。房門神兵衛護○沙門曇邃。赴曰塢神祠。請講法華九十日。

  宋孝武。沙門僧瑜。常持法華。是年入柴龕焚身。所居生雙桐樹○沙門惠益誦法華焚身。帝駕往勸止。不從。詔焚處建藥王寺。

  梁武帝。庾詵誦法華。舉家聞上行先生已生凈土。

  元帝。琰法師誦般若經獲延年。

  北魏。博士盧景祐系獄。至心誦經枷鎖自脫。

  隋文帝。沙門惠盈講法華。五道大神請授戒法。

  唐高祖。書生苟倩。空中書金剛經曰。擬諸天讀誦。後大雨。其地丈余不濕。異僧曰。此地空中有經。諸天以寶蓋覆之○太宗。岑文本常念普門品。乘舟吳江。舟覆隨波至岸。後於家設齋。一僧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災終至富貴。太宗朝為中書令○玄宗。沙門楚金誦法華經。至寶塔品。塔忽現前○遂州任善病亡。同一僧至閻王所。僧曰。常誦金剛經。忽有五色雲迎僧升天。冥官謂善曰。汝亦曾誦。即令放還。漣水趙壁路逢亡妻言。今受苦。可取衣裝造金剛經。一部將畢。因過墓所。老人云。汝妻已生天○蘇圭合家常誦金剛經。姜崔氏以瘦瘁竊食肉。為骨鯁氣絕見閻王。責曰。汝夫是肉身菩薩。汝何為食肉。賴有誦經功延壽二十年。遂蘇○肅宗。沙門抱玉入京受戒。帝夢吳僧誦法華。口出五色光(云云)○代宗。沙門道遵置法華經院。舉高行十四人常持法華。以燭繼晝○別駕周伯達常持金剛經。忽見梵僧自稱須菩提。謂曰。汝誦經何不斷肉。伯達竦懼。即蔬素。祥感屢見○文宗。尚食廚烹雞子。忽群卵呼觀音菩薩。敕不得用雞子。又一日食蛤蜊。有擘不開者。俄變為大士形。因詔天下寺院皆立觀音像。

  宋太祖。詔沈義倫以金銀字寫金剛經。召沙門崇蘊入內講演○孝宗。四明沃承璋。行雪月大師般若經關(云云)○光宗。都官陸沅日誦法華三部。及殮蓮花香氣自口鼻而出。

  西遊樂國

  晉廬山東林遠法師。與西林永法師劉遺民宗炳雷次宗十八賢。結社念佛。

  梁武帝。庾詵家人聞空聲雲。上行先生已生凈土。

  北魏太武。縊沙門玄高惠崇殺之。弟子法進號呼。即見高於空中。問和上與崇公當生何所。高曰。我往惡處度生。崇公已歸凈土。

  唐太宗。善導法師至京師造彌陀經十餘萬卷。畫凈土變相三百餘壁。滿長安中並從其化(云云)○德宗。法照法師於并州行五會。教人念佛。帝聞東北方有念佛聲。遣使尋至太原。乃迎入禁中。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沙門少康往新定化郡人念佛。每升座唱佛。眾見一佛從口出。連唱十聲。則見十佛。後放異光數道而逝○宣宗。白居易畫西方凈土一部。晝夜供養。一夕念佛而化○懿宗。湘山全真禪師坐亡。世稱無量壽佛化現。

  宋太祖。吳越王錢氏。請壽禪師居永明。日暮往別峰念佛。後焚香告眾加趺而化○仁宗。文彥博在京師。與嚴禪師結僧俗十萬人念佛○哲宗。楊傑繪丈六阿彌陀佛隨身觀念。感佛來迎○蘇軾嘗攜阿彌陀佛一軸曰。此軾往生西方公據也○高宗。金虜破四明逼湖心肇律師北行。至京口謂人曰。否西歸矣。即聞笙歌之聲。一時軍民咸見師西望念佛而化○侍郎吳秉信被召至蕭山驛舍。聞天樂聲即曰。金台已至。言訖而化○孝宗。龍舒王日休念佛。日千拜。一夕雲。佛來接我也。屹然立化。為凈土文行於世(若欲知古今往生事迹。常尋凈土立教志四卷觀之)。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三(終)  佛祖統紀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四

  宋咸淳四明福泉沙門志磐撰

  歷代會要志第十九之四

  三教出興  三教厄運  三教訞偽

  三教談論  僧道角法  僧先道後

  內律分財  僧制治罰  僧籍免丁

  賜謚封塔  褒恤終亡  臨終瑞相

  君臣慢法  韓歐排佛  化胡偽經

  事魔邪黨  毀法惡報

  三教出興 釋 道 儒

  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佛從母夫人右脅而出。自行七步。舉右手而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四月八日。五色光氣入貫紫微。太史蘇由曰。有大聖人生於西方(佛生在老子前三百四十五年)○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二月十五日。佛在俱屍那城娑羅雙樹間入般涅槃○二月十五日。西方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貫。山川震動。太史扈多曰。西方聖人終亡之相○穆王時。文殊目連西來化王。於終南山造三會道場。王子造迦葉佛像○襄王三年。秦繆公獲石像。由余曰。佛神也。

  秦始皇四年。西域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持經至。帝囚之。有丈六金神。破戶出之。

  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討匈奴。得祭天金人長丈余。帝列於甘泉宮。焚香禮敬○成帝鴻嘉二年。劉向校書天祿閣。往往見有佛經○哀帝元壽元年。景憲使月氏。得浮圖經還○漢明帝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飛行殿庭。傅毅曰。西方聖人。其名曰佛。帝乃遣蔡愔等使西域。於月氏遇摩騰竺法蘭。得佛像梵經。載以白馬。達於洛陽(此時三寶具足)。

  列子著書稱。孔子答商太宰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

  文中子。或問佛。曰聖人也。其教如何。曰西方之教也(已上釋教出興)。

  周定王三年九月十四日。老子生於楚陳郡(在孔子前五十四年)○簡王四年。老子為周守藏吏。十三年為柱下史○敬王元年。入函谷關。為尹令著道德經。西之流沙。漢靈帝光和二年。老君降天台山。以大洞靈寶經並三籙感應篇。授仙人葛玄。北魏太武延和二年。嵩山道士寇謙之遇太上老君。命為天師。又遇老子玄孫李普文。授圖籙真經。

  唐高宗干封元年。幸毫謁老君。上尊號曰玄元皇帝。聖母曰先天太后○玄宗開元二十九年。上夢玄元皇帝遣使得其像置興慶宮。命畫真容置諸郡開元觀。詔諸郡立玄元皇帝廟○天寶元年。老君降丹鳳門。令田同秀奏。往尹令舊宅掘取金匱靈符以鎮國。改元天寶○二年。上老君號曰大聖祖玄元皇帝○七載。上老君號曰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十三載。上老君號曰大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僖宗。詔成都老君玄中觀。改名青羊宮。近宮田地多植蔥蒜。臭穢熏蒸。賜錢買歸靖廬(已上道教出興)。

  周靈王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魯陬邑○景王十年。孔子朝周。問禮於老子○敬王十九年。為魯中都宰。二十一年為司空。二十二年為大司寇。誅少正卯墮三都。魯定公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遂適衛。三十六年自衛反魯。刪詩定書系周易作春秋。以曾參孝為作孝經。三十九年。哀公西狩獲麟。孔子傷麟出非時。遂絕筆於春秋。四十一年四月乙丑孔子卒。葬泗水上。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漢平帝元始元年追謚孔子褒成宣尼公。

  宋孝武孝建元年。詔建孔子廟。

  梁武帝天監四年。詔天下立孔子廟。

  北魏孝文太和三年。謚孔子為文宣公。

  唐太宗正觀十一年。舊制釋奠。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至是房玄齡建議。請以孔子為先聖。顏子為先師陪饗。詔可○高宗幸魯。祠孔子追封太師○武后。追謚孔子隆道公○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南向坐。弟子封公侯伯。

  宋真宗祥符元年。幸曲阜謁孔子廟。特拜加謚玄聖文宣王。五年避聖祖諱。改至聖文宣王○仁宗敕賜兗州先聖廟飛帛御書殿額祭文○神宗封孟子鄒國公。陪饗文宣王廟○哲宗賜先聖廟田百頃。幸國子監。詣文宣王殿行釋奠禮。一獻再拜○徽宗崇寧三年。以王安石陪饗文宣王廟。五年詔文宣王冕十二旒。服九章。政和元年。敕先聖廟用二十四戟。賜禮器大成新樂○欽宗敕毀王安石陪饗(已上儒教出興)。

  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敕兩京諸郡立齊太公廟○肅宗上元元年。追封太公為武成王。祭典同文宣王。

  宋真宗祥符元年。封太公昭烈武成王○哲宗幸武成王廟肅揖(附於儒教)。

  三教厄運 儒 道 釋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請以詩書百家語雜燒之有偶語詩書者棄市。三十五年以諸生誹謗。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人。坑之咸陽。

  漢桓帝延熹八年。宦官告司隸校尉李膺交結生徒。詔捕黨人。辭及二百餘人。皆天下名賢。久之赦黨人禁錮終身。

  靈帝建寧元年。宦官殺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捕宗親賓客悉誅之。李膺詣獄。考死黨人。死者百餘人。天下儒學有行死徙廢禁。六七百人。

  唐景宗天祐二年。朱全忠入長安。聚宰相裴樞朝士三十餘人殺之。投屍於河。

  宋哲宗紹聖三年。詔文彥博三十七人。為元祐黨人。徽宗崇寧三年。置元祐黨籍。司馬光三百九人。刻石文德殿門。五年彗出西方。詔毀文德殿黨籍(已上儒教)。

  漢明帝永平十四年。道士褚善信等。請與西竺摩騰角法不勝。費叔才自感而死。呂惠通等六百二十人。並令出家。

  梁武帝天監二年。率群臣士庶發菩提心。永棄道教。十六年。敕廢天下道觀。道士皆反俗。北齊文宣天保六年。道士請與釋角法不勝。詔道士並從剃度。自是齊境並無道士。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並罷釋道二教(已上道教)。

  晉安帝隆安二年。桓玄輔政。詔沙汰僧尼。廬山遠法師上書力辨遂寢。

  陳後主至德三年。朝議令僧尼無業者皆休道。智禪師即停搜簡。

  北魏太武太平真君七年。帝信司徒崔浩說。案誅天下沙門。焚毀經像。後崔浩以罪腰斬族誅。帝為常侍宗愛所弒。文成即位。大復佛法。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帝信衛元嵩說。並罷釋道二教。並令還俗。宣帝即位。詔復佛法○靜帝大定元年。詔復釋道二教。杜祈入冥。見周武在鐵獄受苦。

  隋文帝。詔周朝廢寺咸與修營。戶口出錢建立經像○煬帝大業五年。詔僧徒無德業者並令罷道。智者弟子大志上表。然臂乞興三寶。詔竟不行。

  唐高祖武德九年。太史令傅奕乞廢佛法。凡七上疏。詔僧道戒行虧闕者悉令罷道。月余停前沙汰。奕惡病死。有人入冥。聞已付越州泥黎○玄宗開元二年。宰相姚崇奏。沙汰僧尼偽濫者萬二千人。並令還俗。禁度僧建寺鑄佛寫經○開元十五年。敕天下村坊佛堂小者。並拆除之。功德移入近寺。公私望風。凡大屋大像亦被殘毀○文宗太和九年。翰林李訓請。沙汰僧尼毀大內靈像。夜大風壞殿屋城門。帝懼敕停沙汰○武宗會昌五年。用道士趙歸真宰相李德裕謀。毀拆天下寺院。僧尼歸俗者二十六萬人。長安人夜見穆王蒙吏雲。李炎奪壽去位。宣宗即位。捕趙歸真等十三人誅之。李德裕貶死崖州。

  周世宗顯德七年。敕民間銅像輸官鑄錢。廢寺院三千三百所。不許私度僧尼。有武將周百勝。入冥見世宗卧鐵床受罪。本朝太祖。大復佛法。

  宋徽宗。詔釋氏水陸道場。不當設三清等位。天帝不應與鬼神同列。道法師曰。毀佛之禍兆於此矣○宣和元年。用道士林靈素言。詔改佛服天尊服。僧尼巾冠執簡稱德士。高僧日華嚴等不奉詔。開封尹盛章捕七人杖殺之。左街永道法師上書諫。上怒流道州。台臣言。靈素妄議遷都改除釋教。上寤放死溫州。二年詔大復僧尼○高宗紹興十二年。詹叔義上表。乞住賣度牒。十五年。敕僧道納免丁錢侍郎吳秉信請賣度牒被論而出。靈隱道昌禪師乞行度牒不報。侍郎吳子才乞行度牒。罷歸田裡。二十年。大斂民間銅器寺觀佛像鐘磬。並令置籍。每斤收算二十。

  ○文中子曰。詩書盛而秦世滅非仲尼之罪也。虛玄長而晉室亂非老莊之罪也。齋戒修而梁國亡非釋迦之罪也(已上釋教)。

  三教訞偽 儒 道 釋

  秦李斯初學於荀卿。及為秦相。請以詩書百家語。詣守尉雜燒之。

  漢靈帝中平初。鉅鹿張角事黃老。以符水療病。號太平道。十餘年間眾數十萬。時號黃巾賊。皇甫嵩討平之。北魏孝庄時。冀州沙門法慶渤海李歸伯。率鄉人為亂。自號大乘佛。斬害僧尼焚燒經卷。元遙討破之。

  唐武后。有女人自稱聖菩薩。召見。時大安禪師至。問曰。聞汝善觀心。我心何在。三問皆驗。師復問之。女辭屈。變作牝狐。下階而走。

  三教談論

  宋明帝。幸莊嚴寺。觀三教談論。

  唐高祖。幸國學。命博士徐曠沙門惠乘道士劉進善講說○太宗詔祭酒孔穎達沙門惠凈道士蔡晃。入弘文談論三教 德宗聖節敕給事中徐岳沙門覃延道士葛參成。講論三教 敕沙門端甫。入內殿與儒道論議。

  敬宗。敕沙門道士四百人。於大明宮談論設齋○文宗聖節。詔秘書監白居易沙門義林道士楊弘元。談論三教○宣宗敕諫議李貽孫國師知玄同道士。談論三教。

  僧道角法

  漢明帝。五嶽八山道士。乞與西竺摩騰竺法蘭焚經角法不勝。呂惠通等並令出家。

  宋明帝。逸士顧歡作夷夏論。意黨道教。同徒袁粲為論以駁之。謂孔老教俗。釋氏出世。常侍何鎮之亦以書抵歡言。道家經籍簡陋。

  陳宣帝。南嶽思禪師降伏道士歐陽正則十四人。敕貸罪給事僧眾(云云)。

  北齊文宣。道士陸修靜等乞與釋氏角法不勝。並令剃度。不從者殺四人。

  北周武帝。詔群臣沙門道士。於內殿博議三教。法猛法師立論理勝。司隸大夫甄鸞上笑道論三十六篇。隋客問三教優劣。李士謙曰。佛日也。道月也。儒五星也。

  唐高宗。詔沙門義褒等。入宮談論。道士李榮理屈語塞。令黃門引榮退席○玄宗。道士吳筠造論毀釋氏。浙西觀察使陳少游請神邕法師。面決邪正。筠竟敗北○代宗。沙門崇惠與道士角法告勝。賜紫衣。

  僧先道後

  宋明帝。顧歡作論。以佛道二教。齊乎達化。

  北齊魏收。撰魏書作佛老志。

  唐太宗詔。老子李姓是朕之祖。名位宜在佛先。沙門智實詣闕申理。不許○上謂弘福寺主道懿曰。佛老尊卑通人自鑒朕宗○柱下故先老子。凡有功德僉向釋門。太原舊第亦以奉佛。未嘗創道觀也(云云)○高宗。敕道士隸宗正寺。班在諸王次○武后。敕僧尼依舊位在道士上。

  宋太祖。詔令僧道每當朝集。僧先道後。並立殿廷。僧東道西。若遇郊天。道左僧右(寧僧統僧史略)○徽宗。敕道士位居僧上○高宗。廬山道法師申札都省。崇觀之後道士叨視資品。林靈素輩視兩府者甚眾。遂令道士冒居僧上。靖康建炎。道士視官已行追毀。而國忌行香寺院眾會猶敢傲然居上。今欲復正祖宗舊制(云云)。續據太常寺。稱因革禮。肆赦故事。道左僧右。嘉祐編敕紹興新書。並以僧道寺觀立文。政和條內。道在僧上。並已刪去。尋蒙朝旨。應行香立班諸處聚會。並依祖宗成法。以僧居左○紹興十三年。臨安府道正劉若謙申省乞道士位僧上。都僧正善逵。乞檢准紹興三年。都省批送法道法師狀。繼蒙朝旨。依祖宗舊制以僧在上。告示劉若謙取知委。

  內律分財

  唐德宗。敕亡僧資財舊例送終之餘分。及一眾比來因事官收。並緣擾害。令仰依舊。一準律文分財法。官司仍前拘收者。以違制論。

  僧制治罰

  梁武帝。制僧尼犯過。依佛律行罰。

  北魏僧犯殺人。依俗格斷。余犯付昭玄都統。以內律判之。

  唐太宗。詔僧徒有過准內律明為條制。詔頒遺教經。付京官刺史。僧尼業行與經不同者。公私勸勉○高宗。奘法師奏二事。一者正觀以老子位在佛上。二者僧道有過同俗推勘虧辱法門。上曰。僧用俗法即遣停罷○玄宗詔。僧尼有過一依佛律處分。州縣不得擅行決罰○代宗詔。天下官司毋得捶辱僧尼。

  宋真宗。詔僧道有犯公罪。聽用贖法。敕品官無故毀辱僧尼。口稱禿字者。勒停見任。庶民流千里。

  宣和八年。吳國公主敬重空門。敕品官庶民如有毀辱僧尼罵稱禿字者。照祥符三年指揮施行○孝宗乾道元年。鄭國公主出家。敕品官庶民有毀辱僧尼罵稱禿字者。依祥符宣和敕旨。品官勒停。庶民流千里。仰天下州軍遍榜曉諭。應僧尼過犯。官司不得擅理。須奏取指揮施行。

  僧籍免丁

  唐武后延載元年。敕僧尼舊隸司賓(即鴻臚寺)今改隸祠部○玄宗開元十七年。詔天下僧尼。三歲一造籍○二十四年。敕僧尼隸鴻臚寺。明年仍舊隸祠部。道士隸宗正寺。以李宗也○天寶六載。敕僧尼屬兩街功德使。始令祠部給牒用綾素○德宗建中三年敕僧尼事故。三綱申州納符。告注毀。在京於祠部納告○憲宗元和二年。詔僧道隸左右街功德使○文宗。太和五年。敕州郡造僧尼籍。

  梁太祖開平元年。敕僧尼改屬祠部。

  晉天福二年。以楊光遠為天下功德使。凡寺院皆屬焉。

  宋太祖。敕僧道隸功德使。出家求度策試經業。關祠部給牒○高宗紹興十五年。敕天下僧道。始令納丁錢。自十千至一千三百凡九等。謂之清閑錢。年六十已上及殘疾者免。

  賜謚封塔

  晉孝武。潛法師亡。詔賜錢建塔。

  唐太宗。化度寺僧邕亡。上敬悼賜帛。敕李百葯撰碑。歐陽詢書○中宗。神秀國師亡。賜謚大通○玄宗。金剛智三藏亡。賜謚灌頂○清源思禪師追謚弘濟禪師歸真之塔○南嶽讓禪師亡。謚大慧禪師最勝輪之塔○憲宗。敕曹溪六祖謚大鑒禪師靈照之塔。柳宗元撰碑○穆宗。汾陽業禪師賜謚大達國師○宣宗。敕重建東林寺。追謚遠法師曰辯覺○溈山祐禪師亡。賜謚大圓○黃檗運禪師亡。賜謚斷際○懿宗。德山鑒禪師亡。賜謚見性○臨濟玄禪師亡。賜謚惠照○洞山玠禪師亡。賜謚悟本○追謚南山宣律曰澄照○趙州諗禪師亡。謚真際○雲居膺禪師亡。謚弘覺○曹山寂禪亡。謚元證。

  唐庄宗。問道於三聖惠然。及亡謚廣濟太師通寂之塔。

  宋太祖。永明壽禪師亡。賜謚智覺○太宗。追謚東林遠法師曰圓悟。西林永法師曰覺寂○明教大師天息災亡。謚惠辯○傳教大師法賢亡。謚玄覺○徽宗。崇寧元年。赦書節文。天下名德未有謚號者。仰所屬以聞。唐宣律師賜謚法海。慈雲式法師謚法寶。南屏臻法師謚實相。孤山圓法師謚法惠○摩騰三藏謚啟道圓通法師。竺法蘭謚開教總持法師。傅大士等空紹覺大士。李長者顯教妙嚴長者○高宗。天童覺禪師亡。謚宏智塔曰妙光○徑山杲禪師亡。謚普覺塔曰寶光。語錄入藏○光宗。惠光訥法師亡。謚宗廣慈塔曰普照。

  褒恤終亡

  宋文帝。惠嚴法師亡。詔賜錢五萬布五十疋。

  齊武帝。僧遠法師亡。帝致書慰弟子法獻。

  隋文帝。曇延法師亡。帝輟視朝。敕王公往臨。

  唐太宗。僧邕法師亡。賜帛。敕李百葯撰碑。歐陽詢書○玄琬法師亡。遺表僧有過乞以內律治之。上嘉納。遣皇太子臨吊。敕給葬具。

  高宗。奘法師亡。帝哭之慟。廢朝五日。敕用金棺銀槨。五詔褒恤○文宗。清涼國師澄觀亡。上輟視朝三日。重臣縞素。敕葬終南山石室。敕宰相裴休撰碑。

  宋真宗。天息災三藏亡。敕有司具禮送終○法賢三藏亡。敕送終如天息災禮。

  臨終瑞相

  宋仁宗。天缽元禪師別文彥博曰。入滅去焚龕煙白。彥博手執流離瓶。煙入瓶中舍利填滿○神宗。明教嵩禪師亡。火浴鼻舌眼睛耳豪數珠五物不壞○歐陽修居潁上屏酒肴。臨終借華嚴經。讀至八卷而化○文與可謂崔公度曰。經言。不妄語舌覆面上。即吐舌至眉。三折之後。沐浴冠帶。正坐而化○趙抃從重元禪師問心要。聞辟歷聲豁然大省。是年有大星殞於庭。趺坐而化○徽宗。蘇軾卒於毗陵。錢濟明問曰。公平生學佛如何。軾曰。此語亦不受。遂化○高宗。韋太后建延祥觀。遷圓法師於馬腦坡。陶器舍利無算○孝宗。參政錢端禮問道於元禪師。微疾謂機禪師曰。地水火風暫時湊泊。遂斂目而化。

  君臣慢法

  周襄王。秦繆公獲石像棄馬坊中。夢天帝責誡。以問由余。往視像曰佛神也。

  魏吳主孫晧。得金像灌, 以不潔。俄得腫疾。請康僧會受戒疾愈。

  齊東昏侯。取瓦官玉像。為潘貴妃作釵釧。

  唐高宗。奘法師譯因明論。尚葯呂才作解毀之。有旨令公卿領才。就法師禮悔○宣宗。京城進士孫樵。上書言。武宗發二十七萬僧。陛下奈何興之於已廢之後。帝怒不納。

  宋太祖。河南進士李藹。造滅邪集以毀佛。竊藏經以為衾。事聞。敕流沙門島○徽宗。敕左街道楷賜紫衣師號。楷表辭。上怒流淄州○筠州惠洪坐交張商英流崖州○詔改佛法。永道上書諫。上怒流道州○高宗。宰相秦檜。以徑山宗杲為張九成黨流衡州。

  韓歐排佛

  唐憲宗。迎鳳翔佛骨入禁中。刑部侍郎韓愈上表。諫曰。佛本夷狄之人。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宜以入宮禁。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絕根本。帝大怒貶潮州刺史。愈至潮聞大顛禪師名。請入郡問道。留旬日。尚書孟簡聞愈與大顛游。以書嘉之。愈答書稱。大顛頗聰明識道理。遠地無可與語。故自山召至州郭。留數十日。實能外形骸不為事物侵亂。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簡復報之曰。釋氏之教。大明善惡之異路。核天下神道報應之徵。為廣其道。奈何韓君以愚人下俚翁嫗之情。見待之耶(云云)。柳宗元送浮圖浩初序。退之好儒未能過楊子之書。於庄墨申韓皆有取焉。浮圖者反不及庄墨申韓之怪僻險賊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則將友惡來盜跖。而賤季札由余乎。非所謂去名求實者矣(云云)○韓退之作原道雲。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然則如之何其可也。曰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亦庶乎其可也○女拏壙文雲。愈為少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亂治可一掃去(云云)。

  王荊公非韓雲。人有樂孟子之距楊墨。而以斥佛老為己功。莊子所謂夏蟲者。斯人之謂乎(云云)。

  蘇子瞻非韓雲。退之於聖人之道知好其名而未樂其實。其論至於理而不精。往往自叛其說而不知(云云)。

  西蜀龍先生。作非韓百篇(云云)。

  明教嵩禪師。作非韓三十篇(云云)。

  祖印訥禪師。與歐陽公。論退之排佛老(見通塞志十二卷)。

  宋仁宗。諫議歐陽修著本論。謂佛法為中國患。又曰。今佛之法可謂姦邪。又曰。千年佛老賊中國(云云)修左遷滁州。將歸廬陵。游廬山謁祖印訥禪師。與之論道。肅然心服。平時排佛為之內銷。祖印謂曰。退之倡排佛老。足下今又和之。將使後世好名之士援韓氏歐陽氏以為法。豈不為盛德之累。足下所著本論。孜孜以毀佛為務。以搜狩喪祭鄉飲之禮。為勝佛之本。是猶退之原道實未知道。修大驚赧。師復為說悟心之旨。自此頗有省發。及入參大政。每譽於公卿之前。歲時書問未嘗絕。出知揚州。高麗遣使問魏武注孫三處要義闕注。詔問修。不知答。飾使者往問祖印。師曰。兵者機密之事。不可以示人。使反命。以其言應詔。

  歐陽外傳雲。歐子撰新唐書。如高僧玄奘神秀諸傳及正觀為戰士建寺之文。並與削去。司馬君實雲。永叔不喜佛。舊唐史有涉其事者必去之。因曰。駕性命道德之空言者。韓文也。泯治亂成敗之實效者。新書也○孝宗御制原道論雲。朕觀韓愈原道論。徒文繁而理迂耳(云云)。

  化胡偽經

  晉成帝。道士王符偽撰老子化胡經。墮地獄受苦。

  北魏孝昭。道士姜斌引開天經說。老子西入化胡。以佛為侍者。沙門曇謨最言。佛生昭王時。後三百四十五年。定王時老子始生。太尉蕭綜劾奏。開天偽經。罪當惑眾詔流斌馬邑。

  唐高宗。詔議老子化胡經。沙門法明曰。既無翻譯朝代。豈非偽造。乃敕令搜聚偽本一處禁棄○武后。沙門惠澄。乞依前朝毀化胡經。敕八學士議○中宗。敕毀化胡經及畫壁變相。違者科罪。

  事魔邪黨

  末尼火祆(火煙反)者。初波斯國有蘇魯支。行火祆教。弟子來化中國。唐正觀五年。其徒穆護何祿詣闕進祆教。敕京師建大秦寺○武后延載元年。波斯國拂多誕持二宗經偽教來朝○玄宗開元二十年敕末尼本是邪見。妄稱佛教。既為西胡師法。其徒自行。不須科罰○天寶四年敕兩京諸郡有波斯寺者。並改名大秦○大曆三年敕回紇及荊揚等州。奉末尼各建大雲光明寺。六年回紇。請荊揚洪越等州置摩邪寺。其徒白衣白冠○會昌三年。敕天下末尼寺並廢。京城女末尼七十二人皆死。在回紇者流之諸道。五年敕。大秦穆護火祆等二千人。並勒還俗○梁貞明六年。陳州末尼反立母乙為天子。朝廷發兵禽斬之。其徒以不茹葷飲酒。夜聚淫穢。畫魔王踞坐佛為洗足。雲佛止大乘。我乃上上乘。

  白雲萊者。徽宗大觀間。西京寶應寺僧孔清覺居杭之白雲庵。立四果十地造論數篇。教於流俗。亦曰十地萊。覺海愚禪師辨之。有司流恩州。嘉泰二年。白雲庵沈智元自稱道民。進狀乞額。臣寮言。道民者吃菜事魔。所謂奸民者也。既非僧道童行。自植黨與千百為群。挾持祆教聾瞽愚俗。或以修橋砌路斂率民財。創立私庵為逋逃淵藪。乞將智元長流遠地。拆除庵宇以為傳習魔法之戒。奏可。

  白蓮菜者。高宗紹興初。吳郡延祥院僧弟子元。依仿天台出圓融四土圖。晨朝禮懺文。偈歌四句。佛念五聲勸男女修凈業。戒護生為尤謹。稱為白蓮導師。有以事魔論於有司者。流之江州。其徒展轉相教。至今為盛。

  良渚曰。此三者皆假名佛教以誑愚俗。猶五行之有沴氣也。今摩尼尚扇於三山。而白蓮白雲處處有習之者。大氐不事葷酒。故易於裕足。而不殺物命。故近於為善。愚民無知皆樂趨之。故其黨不勸而自盛。甚至第宅姬妾。為魔女所誘入其眾中。以修懺念佛為名。而實通姦穢。有識士夫宜加禁止。

  毀法惡報

  魏高貴鄉公。罽賓國王害師子尊者。白乳涌高數尺。王臂尋墮。七日命終。

  晉安帝。曇無讖在涼譯經。後西歸。涼王遣人刺於路。王見神人以劍刺之。遂卒。

  宋沙門惠琳著黑白論。與佛理相違。後感疾膚肉糜爛竟死。時以為叛教之報○簡靜寺尼用書經絹為兒衣。身瘡白蟲。號叫而死。

  梁武帝。沙門智棱值寇還俗。道士孟悉達勸為黃冠。引佛教潤色諸道經。暮年為道士講西升經。忽失音舌卷。於座委頓而死○望蔡令。殺牛飲啖。卧佛堂上。白癩病死。

  宋真宗。慈照聰禪師。郡守笞之。師。曰教他平地起骨堆。守全家死○神宗。王安石子雱資性險惡。既亡荷鐵枷告父。安石請以江寧園廬為僧寺(即半山寺)○徽宗宣和廢佛法。楊戩議廢太平興國寺。瘞佛像於殿基。已而戩病胸腹潰裂而死。○詔天下建神霄宮。太平州將拆承天寺。主議者石儀曹一子。為金甲神納於火曰。石某絕嗣。

  佛祖統紀卷第五十四(終)

  刊板後記

  咸淳元年乙丑寓東湖月波山。始飭工刊統紀。至六年庚午冬。忽感喘嗽之疾。家林法眷桌船見邀。遂以十二月二十一日歸於福泉之故廬。是時尚有會要志四卷未能刊。於是乘病寫本。俾刊人畢其功。秋七月鋟事既備。擬辨紙印造萬部為最初流通。嘗計之刊板所費將萬券。而印造之本逾二十萬券。非高明識鑒有大財力者。則不能濟。當願 佛祖聖賢冥密勸化當朝居位 王公大人。知有法門。共相激發。或一出己力。或轉化群賢。特輟余貲建立紙本。使統紀一書布散寰海。是亦助 國行化之大端也。磐卧病日久。恐一旦怛化此志不申。故略述始終。尚祈後賢之克繼勝業者。維 佛維 祖宜當祐之以道。

  咸淳辛未端午日    志磐 書


推薦閱讀:

舍利懺法(嘉興藏B06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句釋正白(嘉興藏B030)
閱藏知津(卷第一至卷第五)(嘉興藏B271)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合論(卷八十一至卷九十)(嘉興藏B002)
佛說梵網經順朱(嘉興藏B349)

TAG:嘉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