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70問 | 受降會談為何選址小城芷江?

從基礎設施、軍事力量、歷史地位這三方面來看,芷江坐擁完善的陸空交通,軍事實力強大,見證了抗戰最後一次大會戰,是當時進行受降會談最合適的地點。

1945年8月21日,湘西小城芷江萬人空巷,張燈結綵,縣城東門口貼上了「慶五千年未有之勝利」、「開億萬世永久之和平」的對聯,沅水大橋兩端搭起了寫有「正義大道」、「和平橋樑」大字的高大牌樓,人們手舉標語,擠滿了從城外芷江機場到七里橋臨時招待所的馬路,爭相一睹侵華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將前來請降的場面。經過三天緊張的洽談,雙方最終就一系列問題達成協議,包括受降範圍、軍需物資、武器裝備、設施接收、資料移交、旅華日僑和日俘遣返、中美戰俘現狀和待遇、在南京設立陸軍總部前進指揮所等,並為最終的南京簽字儀式奠定了基礎。

-在機場「圍觀」的軍民。-

關於為何如此重要的受降會談落戶這座小城,背後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1945年8月10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各項規定,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15日,國民黨行政院正式接到投降電文後,蔣介石以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的名義致電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要求他「即通令所屬日軍停止一切軍事行動;並派代表至玉山接受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之命令」。

但國民黨內部分高層人士對此表示異議,在他們看來,玉山絕非受降的最佳地點。因為玉山處於敵占區,通訊、交通十分不便,不便於部隊機動調遣。國民黨將領顧祝同、冷欣等人建議把受降地點放在江西上饒;駐華美軍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建議把陸軍總部從昆明推進到湖南芷江,在芷江進行受降。

8月17日,岡村寧次複電蔣介石:「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中正閣下: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賜電敬悉。今派今井總參謀副長,橋島參謀二人,率同隨員三人,准於本月十八日乘飛機至杭州等候遵命再起飛玉山……」。當晚,蔣介石急電岡村寧次:「八月十七日電悉,玉山機場目前不能使用,改為湖南芷江機場,何時起飛,另行通知。」

三天之內,蔣介石採納了魏德邁的建議,將受降地從江西玉山移至湖南芷江。這看似是一個草率的決定,但實際上是芷江完善的基礎設施、強大的軍事實力以及重要的歷史地位幫助其贏得了蔣介石的青睞。

完善的基礎設施

地處湖南西部邊陲,毗臨湘黔邊境,位於雲貴高原東緣和雪峰山脈西脈之間,是通往西南諸省的要道,素有「滇黔門戶、全楚咽喉」之稱,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明末農民起義期間,李自成、吳三桂等將領都曾駐紮芷江,操練兵馬,點將出征;康熙在位期間,先後在芷江設沅州鎮、沅州協,以此為基地鎮壓少數民族的武裝反抗。

-芷江地理位置圖。-

早在民國時期,芷江的建設就已經得到空前重視。1934年,軍事家蔣百里在御日國防建設中,就極力主張「中日戰爭爆發後,中國空軍基地宜設在雲南昆明,戰時大本營宜設在湘西芷江、洪江一帶」。同年,蔣介石「為將來綏靖川湘黔三省邊境計」,下令湖南省在芷江等地修建機場。經過兩年的建設,一個800米見方的機場芷江縣城東門外約1公里處落成。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芷江機場的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後,蔣介石意識到在全國軍事戰略布局中,芷江對於捍衛大西南後方的重要性,隨即以國民黨中央航空委員會的名義電令湖南省府擴建芷江機場。擴建工程最終在1938年10月完工,隨後機場開始投入使用。1940年至1945年間,芷江機場又經歷了多次加固擴修,不僅成為抗戰期間國民黨重慶政府的前進機場,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東方的第二大軍用機場。

雖然經歷抗日戰火的洗禮,但是芷江機場的基礎設施並未遭到大規模破壞,飛機可以隨時起降,而且芷江位於昆明、重慶、南京三地中心位置,無論是才重慶、昆明出發的中美受降代表,還是南京日軍總部派出的乞降代表,以及各地的新聞記者、攝影師都可以方便地搭乘飛機達到芷江,連最遠的南京,乘飛機到芷江也不超過4小時。同時,芷江是湘黔鐵路、湘黔公路、川湘公路交匯之處,既是通往大西南的必經之路,又是大後方聯繫前線的紐帶。

另外,由於眾多軍事機構的入駐和經營,芷江的生活設施相當齊全。眾多的倉庫、營房、俱樂部星羅棋布,當地人民的生產未遭破壞,市場穩定,能夠供應各軍事機關日常生活用品。受降期間,僅城南汽車站附近東亞大旅館,佩帶印有「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出入證」紅綢帶的中、英、美、法等國的新聞記者、電影攝影師就有上百人;而七里橋一帶所有的空軍營房全部改為招待所。

交通便利、住房充足、物資供應穩定,這些完善的基礎設施是幫助芷江脫穎而出成為受降地點的基本條件。

強大的軍事實力

日本天皇發出投降聲明後,部分日軍仍在負隅頑抗。岡村寧次在廣播中聽到投降詔書後,還向日本大本營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去電請示,稱日本駐中國派遣軍有百萬餘眾,且連戰連勝。在戰役上仍居於壓倒性勝利的地位,由如此軟弱無能的重慶軍隊來解除強大日本軍隊的武裝,實為不應有的事。如此情況之下,芷江強大的軍事力量,能夠向日本乞降代表施加威懾力,充分宣揚國威軍威,為洽降談判的成功提供後盾。

今井武夫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在芷江的幾天「只是沉痛地陷於傷感之中」,心中「消除不盡絕望的孤獨和不安的心情」,他看到芷江機場「周圍各處的飛機有不下百架之多」,「每天冒著季節性的濃霧,日夜不停地起飛降落。與日本空軍簡陋的現狀相比較,不得不驚嘆敵方空軍實力之雄厚」。

-今井武夫抵達芷江機場。-

作為盟軍在遠東的第二大機場,芷江機場的空軍實力的確不容小視。在這裡起飛的飛機就近可以對湖南、湖北的日軍駐地實施快速轟炸,封鎖長沙、湘江和京廣鐵路運輸,切斷日軍後勤補給線,阻止日軍向大西南後發的進攻;更遠則能夠直接襲擊南京日本大本營,甚至是日本本土,打擊日軍的氣焰。據有關史料的不完全統計:從1944年12月初至1945年3月底的4個月時間裡,僅駐芷江基地的第五大隊就出動P-40式和P-51式戰鬥機88批,784架次,對鄭州、長沙、衡陽、獨山、漢口、南京等地日軍實施攻擊,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不過,這些成就並不是中國空軍孤軍奮戰的結果,除了中國軍隊之外,蘇聯、美國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空軍也都進駐了芷江。

-準備登機作戰的飛虎隊成員。-

1938年10月機場擴建完成後,國民黨武漢航空第九總站及南昌飛機修理第二廠相繼遷入。同年,蘇聯志願軍空軍第一大隊20架「短劍」式驅逐機進駐芷江機場。在第一次對日空戰中,蘇聯空軍就擊落3架日本轟炸機,其他日機見勢逃逸。1942年美國空軍開始進駐芷江,次年飛虎隊陳納德將軍的美軍第十四航空隊由昆明駐芷。

1944年,中國空軍第一大隊(轟炸機隊)、空軍第四大隊(戰鬥機隊)、空軍第五大隊(中美混合大隊)相繼駐芷。尤其是1944年至1945年8月,中美空軍一大批先進的戰鬥機、偵察機、轟炸機和運輸機聚集於此,最多時達三、四百架,美軍在竹坪鋪設立美國駐中國後勤司令部,並建起了一條「美國街」。

以芷江作為受降地,不僅可以利用強大的軍事實力威懾日軍,保證受降安全進行,更能表明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能夠見證反法西斯同盟之間的友好情誼。

抗戰過程中地位重要

芷江機場憑藉重要的戰略位置、雄厚的軍事實力,屢次給與日本軍隊以重創,一直以來都是日本人的心腹大患。而作為日軍的眼中釘、肉中刺,芷江抵擋住了日軍的一次次侵襲,贏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芷江機場剛開始擴建時,日本特務機關就派遣特務漢奸潛入芷江收集相關軍事情報,並企圖破壞機場的修建,但並未得逞。而在機場竣工不到一個月後,日軍就派出轟炸機偷襲芷江機場和縣城,遭到駐場蘇聯志願軍空軍的沉重打擊。此後,日機多次對芷江機場及縣城實施輪番轟炸。據縣府1946年對空襲損失的不完全統計,自1938年11月至1945年12月,日機共對芷江實施了38次轟炸,出動飛機513架次,投彈4731枚,炸毀房屋3756棟,損失糧食30萬擔,損失總值163.17億元(法幣),其中襲擊機場的就有23次,投向機場的炸彈達3109枚。但每次轟炸過後,芷江當地民眾就帶上鋤頭畚箕,填補彈坑,搶修跑道,確保作戰飛機的正常起降。

如果說上述這些針對芷江機場及縣城的轟炸稀鬆平常,那麼圍繞芷江展開的湘西會戰,則讓芷江真正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

-湘西會戰經過。-

1944年4月以後,隨著國軍在豫湘桂戰役中的受挫,芷江機場成了中美戰略空軍唯一的前進基地,成了捍衛大西南後方的堅強屏障和迎接全國大反攻的前哨陣地。而日本為了打通大西南,全面佔領中國本土,於1945年4月中旬發動了「芷江攻略戰」(即「湘西會戰」)。日軍出動主力部隊第二十軍團等共8萬餘兵力,兵分三路向芷江形成合圍之勢。中國軍隊由陸軍總司令何應欽親自挂帥並擔任總指揮,參戰陸軍約12萬餘人;駐紮在芷江空軍基地的國民黨空軍第一大隊、第四大隊、第五大隊及美軍第十四航空隊一部的所有轟炸機、戰鬥機、偵察機和運輸機承擔起保障制空權、保證後勤、打擊地面部隊的任務。中國軍隊在抵擋住日軍的合圍之後,在5月初展開大規模反攻。

經過近兩個月的戰鬥,在中國地面部隊頑強抵抗、英勇奮戰和中美空軍的猛烈打擊下,1945年6月7日,參加戰役的日軍被迫撤退,日軍共有28320人被殲滅,213人被生俘。被日軍寄予厚望的「芷江攻略戰」最終以慘敗告終,不僅未能觸動芷江機場的一根毫毛,反而給日軍第二十軍主力帶來了滅頂之災。同時也為中國軍隊乘勝開展反攻、相繼收復桂、柳等城市創造了條件。湘西會戰是中日雙方最後一次惡戰,中方的取勝,揭開了國民黨正面戰場反攻的序幕,加速了日本投降的進程。

從基礎設施、軍事力量、歷史地位這三方面來看,芷江坐擁完善的陸空交通,軍事實力強大,見證了抗戰最後一次大會戰,無疑是比玉山機場更加合適的選擇。原本中國方面已在芷江做好籤字典禮的一切準備,從芷江發出的各種書面通知、信封、信箋,均一律印成「日本投降簽字典禮籌備處」的銜頭。但最終考慮到在國都南京簽字的重大歷史意義,同時為了協調同盟國的行動,即在日本向盟軍投降之後再進行各戰區的簽字儀式,蔣介石最終決定在南京舉行最後的簽字典禮。

-芷江受降紀念坊。-

儘管經歷一波三折,但今天芷江仍以「受降城」名揚千里,當年的受降舊址保存完好。而1946年國民政府在此修建了「受降紀念坊」,整體建築為四柱三拱門「血」字形牌坊,坊前凱旋門鑲嵌著紅色V字,象徵著中華民族用鮮血換來的勝利,也象徵著世界和平;1995年,舊址前方100米處修建起了一座梯形金字塔式的「芷江受降紀念館」,陳列著當年的文物和資料。如今,芷江上空戰機的轟鳴和空襲的警報已經遠去,只有當年的遺迹與後人的紀念建築長久佇立,默默地訴說著這段歷史。

來源:網路

免責聲明本公號所有內容均來自網路,我們對文中觀點不預設任何立場,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推薦閱讀:

【佳片U約】中國抗戰片:《精武英雄》
哪些懸疑的抗戰電影好看?
平型關戰鬥:抗戰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山河奔涌怒吼的詩行(銘記·抗戰中的詩歌)
抗戰史之「天亮前後」(最後的反攻)

TAG:選址 | 受降 | 抗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