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講 (下)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第十講(下) 2014-09-01 17:30閱讀:
X庚五、頌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眾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接著我們繼續看到講表的第二十八面「隨喜功德」。『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這是就是用簡單的四句頌文來代表前面的長行文。『十方一切諸眾生』包括十方法界的所有世界一切的眾生,『眾生』之前我們也講過,眾生假設是用五蘊和合而生角度,就包括佛的法界都可以是在眾生之內;假設是依著凡夫的生死的生起,眾業所生就不包括佛的法界,所以眾生以廣義的來講就包括十法界(包括佛法界)。 它底下就包括『二乘有學及無學、一切如來與菩薩』,『二乘』--聲聞乘跟緣覺乘,聲聞就是阿羅漢;緣覺就是辟支佛稱為二乘。二乘當中有--有學位跟無學位,有學位比如說聲聞乘的有學位就是從初果到三果,到了四果阿羅漢他已經到無學位,無學就是可以不用再學,他該學的都學完所以稱為無學位。不是說他沒有學,有些文字可能你要搞清楚,有學位就是說他還有沒學到的稱為有學位;無學位就是說他該學的、煩惱都斷盡,該修的、都修圓滿,以阿羅漢的角度就是聲聞乘圓滿就是無學位。緣覺乘--辟支佛也是一樣,他有分有學位跟無學位,到圓滿的時候就稱為無學位。 『一切如來與菩薩』,『一切如來』就是一切的十方諸佛,乃至於十方諸大菩薩,都是我們隨喜功德的對象。隨喜功德就是在對治我們不隨喜的罪業,因為凡夫都是有我執,他有時候看到別人有功德的時候很難會去隨喜。看到別人的功德有什麼好處?一般凡夫就會產生嫉妒心,或者是想說--誒!我應該把好事情搶過來--這是凡夫的心態。但是我們學普賢行願的時候,你學隨喜功德之後就要轉變這種煩惱的心,把這種嫉妒的心轉成隨喜功德的心,這就是懺悔不隨喜的罪業。 『十方一切諸眾生』,所有十方一切的眾生、包括地獄道的眾生(之前我們講過地獄道的眾生有什麼功德),我們都是隨喜他的自性本具的功德;所以你看無間地獄的眾生,他雖然是在受苦,但是他的本體是不會被破壞的。比如說釋迦牟尼佛,他也講過說他過去
載入中...內容載入失敗,點擊此處重試載入全文 生也曾經到地獄受苦;但是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成佛,所以表示眾生的佛性本體是不會被破壞的,他種種的感召、受苦只是一種相狀跟作用而已;體相用體是不會被破壞的,相跟用是隨著你的業的因緣而去改變。所以『所有功德皆隨喜』包括一切很微小的功德我們都可以隨喜,一切眾生只要有一點點的功德都是我們隨喜的對象。庚六、頌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看到第六的「請轉法輪」。『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這是用四句來代表前面的長行文--請轉法輪。『十方所有世間燈』,『世間燈』廣義的就是指的所有的善知識,包括凡夫的善知識、聖人的善知識都可以稱作世間燈。『燈』就是一個譬喻,因為燈可以破除黑暗,破除我們內心的無明煩惱(黑暗),善知識可以引導我們破除黑暗,所以稱為世間燈。這樣世間的明燈可以把路照清楚,讓我們凡夫眾生不會走錯路。 『最初成就菩提者』,『成就菩提者』單單的指是佛,已經成就圓滿的菩提佛果、就是成就佛。 『我今一切皆勸請』。包括了所有的善知識--凡夫、聖人的善知識、十方的諸佛--『我今一切皆勸請』。『勸請』就是請轉法輪,請善知識來說法、請佛來說法、來利益眾生。因為眾生假設沒有佛法的開示,他就不知道什麼事情是對的、什麼事情是錯的;什麼事情是應該做、什麼事情是不應該做,所以要透過善知識--佛的說法來開導、開導佛的知見,所以『我今一切皆勸請』,請善知識來轉法輪。 『轉於無上妙法輪』,『無上妙法輪』就是佛的「三輪不思議化」,佛在化導眾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之前也講到「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是依著眾生的因緣而普遍說法,所以這邊我就引用《法華經》裡面有一品叫做《藥草喻品》,講到佛說法就好像天下大雨一樣--眾生的根器不同,所得到的法雨的滋潤就有差別。 《法華經》的第三卷《藥草喻品》就講到一段經文:「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這是一個比喻。佛開示迦葉尊者,就比喻佛本身是沒有偏心;因為在《法華經》裡面有一些佛的弟子、大阿羅漢們就是認為佛有偏心,為什麼跟菩薩的根器講不同的大乘法、為什麼跟他們阿羅漢的根器就講小乘法?他們內心就有疑惑,這時候佛就給迦葉尊者回答疑惑,他說: 佛就好像大雨,天上下雨是沒有簡擇的,它不會說這裡有下、那裡沒下,當然是以整個區域來講;比如說我們凈律寺好了,不會說凈律寺這一棟建築物有下雨,那一棟建築物沒下雨,當然我們有可能是鹿谷下雨、竹山沒下雨這是有可能,但是以範圍來講,雨下的是平均的,所以「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比喻草有分為小根、小枝、小莖就是小草、小草就是一點點;中根、中莖、中枝中葉,這是中等的草;比較大的、比較高的草叫做大根、大莖、大枝、大葉這是草的比喻。樹也是有小的樹、有大的樹,每個草跟樹所滋潤的法雨是不是不同?但是所下的雨--指佛說法的本身它是沒有分別心的,它是隨著你根性大小,而讓你契機能夠得到佛法,所以「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後面的偈頌佛就有講到,什麼是小草、什麼是中草、什麼是大草?在偈頌裡面就有講到:「一切眾生,聞我法者,隨力所受,住於諸地,或處人天、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這是小草,佛在說法是沒有簡別,但是因為你的根器是小藥草,小藥草只能修人天乘的佛法。我們佛法有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五乘佛法,這是佛所講的,但是佛為什麼會講五乘的佛法?當然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講一佛乘,但是因為你的根器還沒到,所以他先講你所應該契合的佛法,所以小藥草就是人乘、天乘的根器。現在很多都是人乘、天乘的根器,當然不是說不好,就著善法的角度、至少他沒有去做惡法,他至少可以做人天善法就很不錯,他來生不會墮到三惡道,就已經達到佛度眾生的第一個目標,先讓眾生不到三惡道受苦。 再來中藥草在頌文就有講到,「知無漏法,能得涅盤,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獨處山林,常行禪定,得緣覺證,是中藥草」,這就是二乘的根器,聲聞乘跟緣覺乘的根器就是屬於中藥草、中等的草。他可以知無漏法、修無漏的戒定慧、斷掉見思惑,所以能得涅盤。但是這涅盤是屬於偏空涅盤,偏空涅盤只是一個化城,所以阿羅漢入涅盤的時候,佛用神通力在他涅盤的滅盡定當中,為他開示大乘的佛法讓他回小向大,所以偏空涅盤是不究竟的、是一個幻化的城--佛為了讓中等根器的眾生,在中途休息,就是我們常常講的五百由旬,在三百由旬有個化城--這就是偏空涅盤。所以可以「起六神通,及得三明」--三明六通;「獨處山林,常行禪定」,修定、修慧,證得無漏的戒定慧;乃至於「得緣覺證」,證得辟支佛、緣覺乘。聲聞乘跟緣覺乘是屬於中藥草。 再來講到什麼是上藥草、就是大草,這大草是什麼?「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是大藥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的,這就是菩薩乘。菩薩根器的--佛就為他講菩薩乘的佛法,他是「求世尊處」,他的目的是求證跟佛一樣--成佛,不只得到偏空涅盤而已。「我當作佛」,他是以後可以成佛的、跟佛一樣;「行精進定」,包括六度布施、持戒乃至於智慧,這樣子的根器是上藥草。 然後接著講到什麼是小樹?小樹就是「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這也是菩薩乘更深入的--已經「自知作佛,決定無疑」,已經有一點修持的功德,這樣子是屬於小樹(小樹當然比草還要高、還要大)。 接著講到什麼是大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菩薩,名為大樹」,這個已經成就聖道,聖道就是聖位的菩薩--「安住神通、轉不退輪」,他已經證得位不退乃至於行不退、念不退。念不退就是到八地的大菩薩,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念入法性產生無功用行。「度無量億,百千眾生」「如是」這樣子的大「菩薩,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如一味雨,隨眾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所稟各異,佛以此喻,方便開示,種種言辭,演說一法,於佛智慧,如海一滴,我雨法雨,充滿世間,一味之法,隨力修行,如彼叢林,藥草諸樹,隨其大小,漸增茂好,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諸世間,普得具足。」這就是佛解釋他說法的因緣,所以佛在轉無上妙法輪的時候,是隨著眾生的根器去普遍演說他相應根器的佛法,所以「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他能夠承受的法雨有多少,就是隨著他的根器,你是小草就滋潤到一點點的雨露,大樹它所承受的法雨就非常的多,因為他的心量大、他的菩提的願力大,所以能夠承受佛的法雨的範圍就比較大。 所以佛就這樣子解釋,佛說法是沒有偏心的。有些阿羅漢的根器,因為他一開始沒有辦法接受這種菩薩乘的佛法,所以佛就跟他講聲聞乘、緣覺乘;乃至於是人天乘的根器,你就只能跟他講人天乘的佛法,你跟他講出世法門,他會起恐怖心,所以人各式各樣的根性都有,就是看你過去生的熏習。 比如說在座各位,大家都是可以信凈土法門,但是凈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你要信的話(其實要深信也不容易),一開始初初的信,第一步就很不容易;有些人他就沒有這種凈土法門的根器、過去生沒有熏習這個種子,所以他這一生聽到凈土法門,他就沒辦法接受。大家應該有遇過這種人,你不用覺得奇怪,因為每個人的根器--就是過去生所熏習而來,你這一生再熏習的話,比如說你這一生,現在研究《華嚴經》的思想,你來生你對《華嚴經》的思想就很熟,人家可能要聽好幾遍才懂,你可能聽一次就懂。這就是熏習,根器就是熏習而來的、不是天生的、不是父母生給你的,是你過去生自己栽培的,這個就是習性。庚七、頌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盤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眾生 再來我們講到「請佛住世」。『諸佛若欲示涅盤、我悉至誠而勸請、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這是請諸佛常住於世間,廣義的就包括所有的善知識,包括凡夫的善知識,我們也希望他久住世間來說法利益眾生;比如說我們歷代的祖師,乃至於最近的善知識,我們都希望他能常住世間,因為一個善知識能夠住世的話,他就可以開導很多的眾生。 因為一般我們講依法不依人對不對?大家都知道,但是一個人,要很理智說依法不依人其實很少,大家要是自己看的話,一般人都是依人不依法。依人--當然你依對人的話就很好,依錯人的話就糟糕!現在邪說外道也很多,當然這也是過去生他的福報,就是我們剛剛講的他過去生串習的這種邪說外道的思想的種子比較強,所以他一聽邪說外道就是很高興;他就好像碰到佛一樣的高興,就是他過去的善根福德因緣,這有時候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改變的,這是他過去生栽培的根器;有時候我們一聽這思想、這麼奇怪的思想,他怎麼也可以想的出來。 有些外道的思想真的是…你要是聽了你就覺得…,因為我們有正確的佛法的思想之後,你再聽邪說外道--比如說佛世的時候有九十六種外道,有持狗戒、持牛戒;我們就講持牛戒好了,我們聽之後就覺得很好笑,怎麼可能有人相信這種思想!他就是外道修禪定,他在入定當中就用他的天眼通看到牛升天,他就自己想說牛升天,牛一生也沒做什麼事情為什麼升天?原來是牛吃草會升天,所以他就學牛吃草所以這叫「非因計因」。還有一種「非果計果」,什麼持牛戒、持狗戒還有學金雞獨立的,他看到雞升天,他就觀察雞也沒修行,為什麼牠可以升天?因為外道他一般都是求升天,所以他們的非果計果,他把不是究竟的天人的果報,把它當成是究竟的涅盤,他以為到天上就是解脫,不是這樣子的,叫做非果計果。後來他學金雞獨立、還有持狗戒,就是以我們有佛法的思想的人來看,真的是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想! 現在的人也是有這樣子的,現在有些人學佛學的不深,他就是隨便在那邊問。他遇到什麼煩惱的事情、遇到不順的事情,遇到業障來的時候問佛、佛沒跟他回答,他就去問鬼神。現在有些鄉村有很多小廟、什麼道觀、什麼宮,很多都是有乩童、鬼神。你遇到好的鬼神就好,遇到不好的鬼神…,我就有聽說有人去問、問要怎麼樣改運,運不好,可能是財運還是身體不好(一般講鬼神都講神明,他不知道是鬼道眾生的),然後就是說祖先的墳墓要改,乃至於你家裡的門要改、乃至於樓梯要改,改了一大堆有沒有效?沒有效,只是求得心安而已、花錢消災,一般就是花些錢他就是感覺好像消災了,其實不盡然!這就是邪知邪見。 所以你有佛法正確的思想的時候,你再看世間的因果,你就會看的正確,不會隨著奇奇怪怪的思想去流轉。現在也很多附佛外道,他就是用這種感應神通來吸引人家,其實佛法不是要求得感應神通,感應神通都是屬於附帶的,不是究竟的,我們要得到究竟解脫的目的。 一位正確的善知識能夠住世的話,就可以影響很多人。比如說廣欽老和尚住世,他有修有證,他就可以度化很多的眾生,人家就是相信他的話,因為他有修有證。所以一位善知識能夠住世,即使他沒說法,他用他的身體力行、用他的身教來教化眾生,很多眾生都可以得到利益。 一切的善知識假如欲入涅盤的時候,『我悉至誠而勸請』、勸請善知識能夠常住在人世間。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利樂』就包括利益跟安樂。利益安樂在《佛地經論》有解釋它們的差別:利益可以當作是因、安樂就是當作果,你修利益的善因,可以得到安樂的善果,所以利益比較淺、安樂比較深。 在《佛地經論》解釋第一種「令修善因」稱作利益、「令得樂果」稱作安樂;第二種解釋「令離惡法」為利益、「令其攝善」就是修善為安樂;第三種說法就是「拔其苦為利益、施以其樂為安樂」,在《佛地經論》裡面有利益跟安樂的差別解釋。所以『利樂一切諸眾生』,令一切的眾生都可以得到究竟的利益跟安樂,這是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來住世的目的--來轉法輪、來度化眾生。庚八、合頌後三二辛初、合頌三門三 我們前面七個大願就講完,接著我們就要講到「庚八、合頌後三」、後面三個大願,我們先把頌文念過一遍,大家請合掌。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 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 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 廣大清凈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 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滅除煩惱盡無餘』 請放掌。大家要是有時間,每天都可以把偈頌念過一遍,念這偈頌比較短可能五分鐘就念完,假設你要再念前面的長行文可能要十幾分鐘,所以我們就把偈頌每天念過一遍、就每天複習一遍,其實這也是很好、看大家的時間。我們解釋「庚八、合頌後三」,下面分作兩科「辛初、合頌三門」,合頌三門又分作三個小科「壬一、總標迴向」、「壬二、別顯三門」。「總標迴向」就是把前面七個大願的修行的功德迴向--迴向眾生、迴向佛道。眾生就是回自向他、眾生迴向;佛道就是回因向果,就是屬於菩提迴向,迴向列出這兩個;還有一個就是總相的回事向理,回事向理就包括前面所有的功德迴向,所以三個迴向--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屬於別相;總相就是回事向理。回事向理是理體的法界,迴向真如理體。壬一、總標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眾生及佛道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禮讚供養福』--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這三種的所修的福德資糧;還有請佛住世、請轉法輪,這第四跟第五大願;還有隨喜功德、懺悔業障。它的順序有點跟前面講的不太一樣,但是這樣子念起來比較順,所以普賢菩薩就是為了讓大家念的比較順,他把順序調整、懺悔業障是屬於第四;第五是隨喜功德;第六是請轉法輪、第七是請佛住世,順序有一點混在一起,但是七個內容是沒有變。 『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諸善根』前面講到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這是偏向福德資糧的比較多;後面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它就稱為善根是屬於比較偏向智慧資糧,所以前面七個大願就包括修福、修慧,修福德資糧還有智慧資糧,這些福慧資糧都是做什麼?都是『迴向眾生及佛道』,迴向給一切的眾生--回自向他,不是自己得到安樂就好,也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跟安樂,所以迴向眾生。迴向佛道--我們不是貪求人天的福報這種短暫的安樂,而是要得到究竟的菩提道、究竟的佛果,這是回因向果、迴向究竟的菩提、迴向佛道,這樣子得到究竟的解脫,這是迴向的兩個別相。壬二、別顯三門三 癸初、頌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 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 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壬二、別顯三門」就從癸初的第八大願常隨佛學開始。『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就是常隨佛學,廣義的話就是包括隨學一切的善知識,包括凡夫的善知識、聖人的善知識都是我們隨學的對象,所以這裡只是列出來我隨一切如來、一切的諸佛來學習,常隨佛學修習普賢行願十大願王,具足圓滿的行願,就是能夠成就佛道的行願法門。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未來一切天人師』,這就是供養三世諸佛。『過去諸如來』過去的諸佛、包括很多的過去已經成佛的。『現在』『佛』就是現在還住世的佛,現在佛就是現在有示現佛身來度化眾生的佛叫做現在佛;『過去』佛就是他已經入涅盤或者是他不現佛身,他可能現菩薩身,乃至於他可能現三惡道的身,去度化三惡道的眾生這都有可能,但是他沒現佛身的時候,我們就不能稱為他是現在佛。『未來一切天人師』,『天人師』也是佛的十種名號的之一。所以『未來』佛、未來一切佛,包括未來的佛我們都是要供養,就是隨學一切眾生的佛性功德。 在《法華經》有一品的講到常不輕菩薩,常不輕菩薩就是過去釋迦牟尼佛的前身,他就是看到一切眾生,他就跟他禮拜。不要說過去,現在假如有這種人,人家也會以為他是瘋子,對不對?所以在過去當然人家也會,因為那時候常不輕菩薩在世的時候,大部分的人的根器都是小乘的根器,聲聞、緣覺的根器,他不相信他可以成佛的。在座的諸位大家都相信自己可以成佛,有沒有不相信自己可以成佛的?沒有,表示大家都是菩薩的根器,所以常不輕菩薩假如現在我們這裡的話,就不會被丟石頭、不會被毀罵。他就是看到眾生一切的佛性、他就禮拜、不敢輕視你,大家都是以後可以成佛的。但是你根器不到的時候,他沒辦法接受這種思想,他就是認為他在毀謗他,不可能的事情硬要我做,他就產生瞋恨心。 就好像佛為什麼當初他三七日先講《華嚴經》?為什麼《華嚴經》講完,佛就覺得要準備入涅盤?因為眾生都聽不懂、太深了!《華嚴經》太深,眾生的根器、小乘的根器比較多,佛在講什麼他如聾如啞,就是「有眼不見舍那身、有耳不聞圓頓教」。佛講到圓滿成佛的《華嚴經》,但是眾生聽了、一聽三不懂,所以後來佛才開始講《阿含經》,乃至於講《方等經》、《般若經》,最後再講究竟成佛的《法華經》,所以佛也是看根器來說法。 『一切的意樂皆圓滿』,我們供養三世諸佛、然後隨學三世諸佛;『一切意樂皆圓滿』就是包括我們隨喜的信願行,希望大家都能夠圓滿。『我願普隨三世學』,三世諸佛來學習;『速得成就大菩提』,最終的目的你學佛就是要成佛,我們學佛不是要得到短暫的人天的安樂、這不究竟的;也不是說得到短暫的感應神通、這也是不究竟的,假設能夠感應神通可以究竟解脫的話,佛就教我們學感應神通就好,不用去學這麼多的戒定慧,佛也不用講到那麼多的八萬四千的法門。常隨佛學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的諸佛都是我們隨學的對象。 癸二、頌恆順眾生 所有十方一切剎 廣大清凈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 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 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 滅除煩惱盡無餘 接著我們看到第九、「恆順眾生」。『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恆順眾生」為什麼講到這一段?這一段好像跟恆順眾生沒有關係?這一段是在講佛的境界,是『廣大清凈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在清涼國師的《別行疏鈔》裡面就有講到,為什麼恆順眾生要列出佛的境界? 第一個原因恆順眾生就是法供養,就是供養佛。法供養佛是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之前講到,供養佛有財供養跟法供養。法供養有七種(可能大家忘記了),我們再翻到第十四頁,很重要的地方我們再複習一下。『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這七個供養就是稱為法供養,這裡面有包括自利利他:『如說修行』包括自利利他,依著佛的開示去『利益眾生』也稱為『如說修行』,『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這七個法供養其實都是不離開眾生的。所以我們要供養諸佛--利益眾生、恆順眾生是最好供養諸佛的方法,是諸佛歡喜的方法。所以你財供養諸佛、還不如法供養來的殊勝,度化眾生、利益眾生就是稱合佛的心意令諸佛歡喜,所以第一個目的列出佛的境界就是--法供養諸佛。 第二個舉佛出世為例即是恆順眾生、利益眾生。他舉出佛的境界,就是代表說佛出世就是要利益眾生,用佛來代表恆順眾生,他在菩提樹下成就佛道的時候就開始轉法輪,所以用佛的出世來代表恆順眾生,這是第二個目的。 第三我們就是要恆順眾生的菩薩行者,你在利益眾生的時候也會產生很多的障礙,所以這裡列出佛是--祈請諸佛的加持。菩薩度眾生都尚且要請佛的加持,等覺菩薩度化眾生,都還要請教圓滿的諸佛,何況是我們凡夫的菩薩。所以列出佛的境界是有這三層的意思。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凈妙莊嚴、眾會圍繞諸如來』,所有法界當中,一切的佛土、一切的國土、一切的三千大千世界,非常的『廣大』,它的範圍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稱為『清凈妙莊嚴』?我們都知道佛土有清凈的凈土跟穢土,這一邊為什麼講到廣大清凈妙莊嚴?他把十方一切剎都稱為是清凈妙莊嚴,這就是《維摩詰經》--「心凈則國土凈」的道理,就是佛自受用、因為這個地方是列出佛自受用的境界,而佛自受用的境界是都是清凈的,所以這邊列出佛的境界都是『廣大清凈妙莊嚴』。 我們會感受到穢土,是因為我們凡夫的煩惱惑業的感召,所以你心不凈,你看到的國土就是不凈;假設你心凈,像佛的心已經清凈圓滿,所以他所感召的一切的境界都是清凈圓滿。上次我們講佛吃馬吃的飼料,入到口中都是甘露味;比如說馬料、馬吃的草,我們吃到你覺得很難吃,但是佛吃到的時候、入到口中都是甘露味,因為他心清凈、不隨業流轉。這是講到『廣大清凈妙莊嚴』。『眾會圍繞』種種的菩薩海會圍繞在諸佛的旁邊,『悉在菩提樹王下』來成就菩提道、來轉法輪。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這就講到恆順眾生的內容。我們恆順眾生是希望所有十方世界,所有的一切的眾生都能夠『願離憂患』、離苦得樂、『常安樂』,離開種種的苦惱得到究竟的利益安樂,『願離憂患常安樂』。乃至『獲得甚深正法利』,得到甚深微妙的正法、佛法的利益、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這就是能夠依著佛法來學習,乃至於信解行證、證到佛的知見、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斷除所有的煩惱,包括見思煩惱、無明煩惱、塵沙煩惱,你斷『除煩惱盡無餘』的時候就是究竟成佛。所以你恆順眾生就是希望一切的眾生都可以成就無上的菩提,這就是恆順眾生最終的目標就是--成就無上的菩提。癸三、廣頌前迴向二子初、別發十大願十 接著「癸三、廣頌前迴向」,這地方有分作十個大願、別發十大願,我們就先把它念誦一遍,時間不多我們就先講一、兩個發願的內容。好、請合掌。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盤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凈波羅密 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 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 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丑一、受持願 我為菩提修行時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凈戒 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盤茶 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 悉以諸音而說法 先念這兩個大願。我們先解釋第一個大願,就是我們剛剛講的,它是廣頌就是比前面長行文的普皆迴向還要廣,是前面長行文所沒有的孤起頌,第一個大願是什麼?就是「受持願」、發受此願,受持『我為菩提修行時』『我為菩提』就是菩提佛果,來修行菩薩道的時候;『一切趣中成宿命』,什麼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就是我們修習菩薩道的時候,假設你是到六道來度化眾生,我們凡夫菩薩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就是隔陰之迷。隔陰之迷是我們行菩薩道的最大的障礙,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你就是進進退退、進進退退,退到後來,可能比原地還要再後面去;走兩步退三步、越退越後面,這是我們在娑婆世界你要行菩薩道最困難的障礙。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就不會有隔陰之迷,你往生極樂世界,第一個能夠親近諸佛菩薩,乃至他的壽命是無盡,就是保證你不會退轉,所以是圓證三不退;在極樂世界的環境就是圓證三不退、不會讓你退轉。在娑婆世界,你行菩薩道的時候,你到『一切趣中』去度化眾生,『一切趣中』就是六道當中,你去行菩薩道度化眾生;『成宿命』就是發願你要得到宿命通,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你沒有隔陰之迷,所以『成宿命』--能夠成就宿命通。你成就宿命通的好處就是你生生世世所修的都可以相續,假設你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你在娑婆世界六道當中,生生世世的輪迴、行菩薩道這樣子就沒有退轉,因為他沒有隔陰之迷,你過去生所學的它可以相續。比如說現在很多藏傳的仁波切、喇嘛對不對?現在很多,他要去認證對不對?他要轉世有些轉十幾世對不對?去認證、他也是有隔陰之迷,所以他從小被認到的時候,他就要繼續再學他過去生所學的;假設他有成就宿命通的人,他一出生他的過去生所學的都不會忘記,他可以又學更多的法門、利益更多的眾生,所以隔陰之迷是我們行菩薩道的最大的障礙。 『常得出家修凈戒』,出家修凈戒就是發願能夠到好的環境修習清凈戒;『無垢無破無穿漏』,這是比喻持凈戒的這種境界,就是清凈的境界。『無垢無破無穿漏』、『垢』就是不清凈的意思,持戒有污垢稱為不清凈;『無破』,破跟穿,『破』會漏,我們一個袋子破掉會漏水對不對?裝水的袋子破;『穿』也是一種破、破洞的意思。清涼國師解釋破,是指的破小洞稱為破,一般我們講說破戒、破大洞對不對?這邊講的破是破一點點小洞;穿就是穿很大洞,破到整個大戒、根本戒。龍樹菩薩的解釋就剛好相反,他說破就是犯到大的、重的;然後再來缺、缺是犯到中的;然後穿就是破到、犯到小戒,稱為破、還有缺、還有穿的差別,但是這些都是會漏。 『天龍夜叉鳩盤茶、乃至人與非人等、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就是說我們行菩薩道,發菩提心,能夠修持戒定慧的目的,就是要利益一切的眾生--『天龍夜叉鳩盤茶、乃至人與非人等』,一切的眾生你都能夠用他們所了解的語言,去度化他、為他們開示。『悉以諸音而說法』,這就跟佛的境界一樣,「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還有宿命通也是有個好處,他過去生可能也做過夜叉,所以他夜叉的話都還記得;宿命通的好處,他過去生可能做過鳥,他也有辦法跟鳥溝通,做過狗他都…,所以宿命通是成就菩薩道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好、我們這一個願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次再從第二個願開始。向下文長,付待來日,迴向。
分享
N同時轉發到微博 發送
推薦閱讀:
※不可輕慢道家祖師的境界
※【開心103期】蠢出了新意,蠢出了境界!蠢出自己的范兒!(39則)
※男人魅力的最高境界
※杜保瑞《金剛經》的無相境界
※婚姻三境界你屬哪層?
TAG: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