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火中金蓮非等閑——淺談在家居士修行的要點(轉自:黃龍碧峰)

在許多人看來,出家人身居梵剎,六和同處,大眾熏修,修行不難;而在家居士則因為身處紅塵,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此說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們縱覽古今,在家居士修行獲得成就的可謂數不勝數。例如佛陀時代的維摩詰,勝鬘夫人,以及我國唐朝時的龐蘊,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  

  在許多人看來,出家人身居梵剎,六和同處,大眾熏修,修行不難;而在家居士則因為身處紅塵,染緣易就,道業難成。此說乍看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我們縱覽古今,在家居士修行獲得成就的可謂數不勝數。例如佛陀時代的維摩詰,勝鬘夫人,以及我國唐朝時的龐蘊,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等等。限於篇幅,就不多舉了。

  居家修行,客觀上是有許多障道因緣,但也有其殊勝之處:一是在家居士一般都需要自謀生計自食其力,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不依賴別人的布施,修一分得一分。二是在家居士遍布社會各個階層,可以用自己的正見正行帶動周圍的人來研修佛法。三是在家居士時刻都要接受五欲六塵的考驗,如能站穩腳跟,自然「佛法時時現前,煩惱塵塵解脫」了。所以如果把出家人在寺院修行比作清水芙蓉的話,那麽居士在家修行則猶如火中金蓮了。

  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決疑品》中有雲「若欲修行,在家亦得。」這句話給了居士們修行成道的自信心。那麽,居士在家如何修行?我認為首先要有正信,《華嚴經》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要進入佛法的海洋必須以「信」作為第一步,只有對佛法起正當正確的信仰,然後再去認識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實踐。《壇經.決疑品》中有云:「吾與大眾做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易?」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此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六祖的這個「無相頌」平白樸實,一針見血,語重心長。我在這裡圍繞這個「無相頌」,從六個方面來談談在家修行的要領,希望對廣大在家居士們修行有所啟發。

  一、心平行直:平者平等,直者真誠,不虛偽,即筆直的道路,不拐彎。很多人的心就像腸子一樣彎來彎去,邪見稠林,想的太多。一個人學佛有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要看他是否有平等心,直心。所以經中說「直心是道場」。我們如何達到心平行直呢?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持戒,在家居士主要持五戒,戒能夠調伏我們的身口意三業,佛法的一切利益都建立在持戒的基礎上。持戒不僅是消極的止惡,同時也是積極的行善。五戒即是佛教徒必須遵守的道德標準,也是建立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如果多一個人學佛,多一個人守持五戒,世界就多一份安寧,多一份和諧,多一份美好。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能不殺生,我們就不必擔心受到他人的傷害,如果每個人都能不偷盜,我們就可以夜不閉戶,如果每個人都不邪淫,就少了許多家庭紛爭,如果每個人都不妄語,我們就不擔心上當受騙,如果每個人都不飲酒,都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多悲劇就可以避免,如果我們學佛的人時時刻刻以戒律作為我們行為的準繩,久而久之達到在在處處,一舉手一投足甚至起心動念都與戒相應,不持而持,自然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了。

  二、知恩報恩:佛教所說的恩主要有四種:父母恩、國家恩、眾生恩、三寶恩。之所以報父母恩,因為父母養育之恩山高水深,碎身難報。國家則保護了我們的一切,例如生命、財產等等。眾生恩,佛教講「眾緣所生」,個體的生命與其他生命有無盡的緣,一切人都是我的親人,都有恩德予我,所以應報答。三寶恩則是成就我們的法身慧命,使我們離苦得樂,也是恩同再造。學佛的人要時刻念報父母、國家、眾生、三寶之深恩,把對國家、父母、眾生、三寶的義務落實到生活中,從而奉獻人生,回報社會。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使修行與生活互相融攝。六祖開示我們「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父母有孝道,對眷屬盡仁義,對社會盡義務,這就是佛教說的行菩薩道,若能時刻利益別人,高尚品質就會不斷積累成就。修行就是為了更好地更自覺地更有效地盡責任和義務。

  三、忍辱謙讓:古語云:「忍得一時氣,能免百日憂」無論何時何地,忍辱謙讓是一個人必備的基礎精神和素質,因為如果沒有忍讓,這個社會將儘是紛爭甚至是流血,沒有了忍辱,嗔恨就會使我們的內心失去平衡,當嗔恨心付諸行動時,理智、道德甚至法律都被拋諸腦後,正所謂「一念嗔心起,八萬障門開」。關於修行忍辱,佛法中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修空觀。觀一切法當體即空,無實體可得。別人對我們的不好的行為也是空的,了不可得。二是修慈悲觀。對於冒犯自己的人,要深起大悲心,悲憫他的愚痴,同情他的無知,不同他計較,自然心無掛礙,常與道相應。

  四、改過自新:經云:「佛法中有兩種健人,一者不做諸惡,二者做已能改。」古人亦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知過改過是一種大智慧,因為人的自我完善以及智慧的開發往往是通過知過改過來實現的。因此,六祖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佛法中,懺悔是改往修來的具體方法。懺悔可以分為事懺和理懺兩大類。事懺就是舉行種種懺悔儀式,如梁皇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通過禮拜諸佛,供養三寶來懺悔業障罪根,清凈身心。理懺則是通過觀諸法性空,無實自體可得,了悟罪性也是空的道理,從而達到凈心止惡,即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五、常行饒益:學佛,就是要像佛菩薩那樣濟世度人,但要自行化他,首先必須完善自己的人格,也就是說要從斷除自身的煩惱做起。學佛是一項生命改造工程,我們只有在人格得到進一步完善的情況下,才有了饒益他人的基礎。因為饒益他人,不僅要說法度人,更要以自己的德行和實際行動去感召他人,讓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修行人的慈悲和智慧。學佛之人如果能在衣食住行中自行化他,自他兩利,巧把塵勞作佛事,善知方便度眾生,就能積福積慧而成就道業了。

  六、道由心悟:六祖大師所言「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也者。菩提譯為「覺悟」「道」,即要想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則應在內心中治心,息心,凈心,覺心來達到目的。所謂發菩提心,正信正行,達到諸法實相而念念不迷,使認識和行為與諸法性相相符合。如果只知道布施財物,而不知觀空遣相,則去道甚遠矣!

  以上我已從六個方面把居士在家修行的要點加以闡述了,但由於我薰染日淺,本文錯誤掛漏之處尚請明眼人予以指教。


推薦閱讀:

讀《地藏法門》有感——安忍無生,心無去處
佛教凈土法門如何修行?
高級修行者有閉關的說法,那麼他們閉關時,主要有哪些活動?
暖、頂、忍、世第一法到底是什麼?可以講講嗎?
終南山內如何才能蓋自己的房子?

TAG:家居 | 修行 | 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