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42.原子的層次結構與星球、星系的層次結構

中子結合在一起,核外電子的分布狀況並不能反映中子的分布狀況,只能反映質子、中子對的分布狀況。

以上觀點是對核外電子「躍遷」理論的否定:原子內部結構不能發生「躍遷」式的改變,就不可能有核外電子的「躍遷」現象發生。

原子內部結構的形成是有規律可循的:阿爾法射線的存在說明「氦4」是原子的內部結構之一,很可能具有核心的地位,這與K層(核心層次)2個核外電子數目的統一是一致的。宇宙射線僅僅由「氫」、「氦」兩種化學元素組成,說明它們具有初始化學元素的性質,是所有相對高端化學元素的基本結構。自然環境中氫同位素「氘」、「氚」的稀少,可能與相對高端化學元素的原子結構主要由「氘」、「氚」結構組成有關。「氘」、「氚」的燃點可能高於氫同位素「氕」的燃點,甚至高於一般熱核反應的溫度,才有可能成為相對高端化學元素的共同結構。是否如此,通過驗證才能知道。

分析《化學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及以後化學元素都是在第一周期化學元素的基礎上形成的,漸次增加的內部結構只有「氘」、「氚」兩種可能,這說明初始化學元素以外的化學元素有可能是漸次形成的。

人工核素一般通過加速器和對撞機產生,標靶通常都是相對高端的化學元素,說明化學元素的形成也有高端化學元素聚變的可能。隕石撞擊、地殼擠壓,有可能引發局部核聚變;地幔中的核聚變和一般環境的核聚變可能是漸次核聚變。

漸次核聚變要有初始化學元素的形成過程,也就是偏電荷光子聚變成為初始化學元素的過程,這一過程毫無疑問是吸熱反應,必然導致局部環境的降溫,達到一定程度終止局部熱核聚變的進行,這可能是星球內部層次結構形成的主要原因。星球形成過程中的熱核聚變是放熱——吸熱、膨脹——收縮的連續過程,是在非常廣闊的空間範圍內同時進行的,可能同時形成星球內部的許多層次,具有與初始物質形態相同的物質形態,與初始物質形態不同的初始化學元素轉化為宇宙射線。

星球的層次現象決定了星系的層次現象:主星有多少對偶層次(我將星球內部對偶形成的一對冷熱核聚變區域稱為一個對偶層次),星系就有「減一」的層次結構(「減一」現象來自主星的表層結構與對偶主星的表層結構交流正負電荷,形成共同磁場。其餘層次對偶形成反物質星球,與其表層交流正負電荷,形成共同磁場)。這是星球、星系層次結構與原子層次結構不同的地方,也是系統與單個原子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正負偏電荷的對偶關係,相同的偏電荷的量可能對偶不同偏電荷物質的量。例如:與一個核外電子對偶的是相反電子的量,卻表現為一個質子,甚至質子、中子對的量。而星球的質量與星球對偶層次的質量,星球偏電荷的質量,星球對偶層次偏電荷的質量,是不同的概念,混淆的結果就是錯誤的結論,所謂「暗物質」、「暗能量」可能是錯誤理論和計算的結果。

例如:地球雖然是太陽系的行星,與太陽形成共同磁場的僅僅是地球的第一對偶層次與太陽的倒數第三對偶層次。地核(甚至可能包括下地幔)只與月球交流正負電荷,形成共同磁場。依據太陽的質量計算地球的質量,或者依據地球的質量計算太陽的質量,結果未必準確。太陽系八大行星的第一對偶層次分別對偶太陽表層以外的不同對偶層次,分別與其交流正負電荷,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磁場,相互之間同極相向,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排斥,依據「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它們之間的關係,也不會有正確的結果。

原子的層次之間是剛性結構,還是存在相對運動,我不清楚。星球內部的對偶層次之間和星系的層次之間,可能存在相對不同的運動應該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它們擁有各自相對獨立的磁場,交流正負電荷的規模不同,甚至存在相反運動的可能。對偶行星運動的方向和速度,可能反映太陽不同對偶層次運動的方向和速度。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只有基於共同物質基礎的客觀規律可能形成相互的聯繫和共同的特性。我想到的是正負電荷的基本物理屬性,可能實現基本物理作用力的統一。用於分析質子、中子對和原子核形成的原因,還是有不確定的地方。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推薦閱讀:

中州派六十星系 47破軍獨坐辰戌
10月11號星系規律
星系與星系之間是什麼?如何化分星系?
銀河系附近發現一個巨大的宇宙橋連結著兩個星系!
紫薇六十星系之29武曲獨坐辰戌

TAG:原子 | 星系 | 星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