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愛我,就給我恰到好處的回應

因為心理諮詢和寫作的職業緣故,我在外面吃飯或者走路時很喜歡觀察他人,尤其喜歡觀察父母與孩子之間是怎樣互動的,親子關係如何。前段時間,我先後觀察了兩組家庭,一個是媽媽和兒子,一個是媽媽和女兒,兩組家庭親子互動的差異很大,令我印象深刻,也帶給我一些思考,於是,我寫下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討論。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就是學習如何更好地去愛人,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懂得更好地溝通,更好地愛人。

某一天中午,我在一家小吃店吃午飯,隔壁桌坐著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一個6、7歲的兒子。這對夫妻面對面坐著,兒子挨著母親坐著。父母為自己點了面和飯,為兒子點了一碗小餛飩。男孩說他一會要去吃麥當勞,父母同意了,媽媽對他說,等他吃了一碗小餛飩之後,就帶他去吃麥當勞。在等待上餐的時間裡,父母拿起各自的手機在玩,偶爾聊聊天。男孩坐在角落裡東張西望,然後他忽然問父母:「牛肉什麼品啊?」 聽了男孩的提問,我低頭一看,發現麵館的每一張餐桌的右下角貼著一個小廣告,上面寫著四個大字——「牛肉御品」。男孩連續重複了三遍「牛肉什麼品啊?」每一遍都是中等音量,隔壁桌的人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但是父母好像都沒有聽到似的,沒有給他任何的回應。我當時覺察自己有一點想回應這個男孩的衝動,但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多管閑事。於是,繼續吃著自己的牛肉麵。

他們的午餐上來了,男孩吃了1、2個小餛飩就不吃了。接著,他的媽媽拿起湯勺喂他吃,但他閉著嘴,不想吃,腦袋東搖西晃動的,以示拒絕。這時,媽媽忽然生氣了,提高音量,大聲呵斥:「你怎麼回事啊?我對你這麼好,你還想要怎樣啊?!」爸爸沉默地看著孩子。其他食客同我一樣,被這突如其來的呵斥聲嚇了一跳,紛紛望向他們,然後發現沒啥事,繼續低頭吃飯。媽媽發了脾氣之後,接著對孩子抱怨了幾句,放下湯勺,轉身自己吃飯,不理會孩子。過了一會,她又轉向孩子,拿起勺子,舀起一個小餛飩,溫和地對孩子說:「你要乖,聽話,小餛飩很好吃的,不信,你問問爸爸。」她舀了一個餛飩給丈夫,丈夫配合著吃掉,並說了一句:「很好吃的。」「你先把小餛飩吃完,不然我們不帶你去吃麥當勞。」媽媽繼續半哄半威脅地喂孩子吃飯。接著,男孩又勉強吃了幾個小餛飩,兩個大人也用餐完畢,他們離開了小店。

過了一周,我在一家商場的中式快餐店吃晚飯,坐在我對面的是一對母女,媽媽背著孩子的一個粉紅色書包,女孩也是6、7歲的樣子,她們兩個人並排坐著,前面的小碗里盛放著幾個菜,有粉蒸肉、刀豆土豆、紅燒茄子、紅燒魚。女兒指著粉蒸肉問:「這是什麼?」媽媽說:「粉蒸肉,我點的。你要不要吃?粉蒸肉很好吃的。」女兒顯得有些猶豫不決,媽媽夾了一塊粉蒸肉自己吃完,然後又夾起一塊問女兒:「你要不要試試看?」女孩點點頭,媽媽把一塊肉放到女兒碗里,女兒開始吃,媽媽問:「味道還可以吧?」女兒低頭吃著,發出「嗯」的一聲。

她們繼續享用著自己的飯菜,女孩吃著飯,含糊地說了一句話。媽媽沒聽清,發出了疑問:「嗯?」女兒又重複了一遍:「這裡很小。」「是的,這家店很小。」媽媽回應道。看完孩子吃完了粉蒸肉,媽媽問:「這個粉蒸肉,你還要吃嗎?」女兒搖了搖頭,媽媽不再說讓孩子吃肉的事,也沒有替孩子再夾粉蒸肉。偶爾指著刀豆土豆對女兒說:「這是你的最愛,多吃點。」整個過程,都是這個女孩自己夾菜、吃飯,筷子上沾著飯粒去夾菜,或者偶爾沒夾住菜,掉了一點在桌面上,她的媽媽都沒有一句啰嗦。

父母與孩子吃飯這兩個場景,大家看完我的描述,有什麼感覺和想法?前者是不是給人一種心驚肉跳的感覺?後者是不是給人一種溫馨自然的感覺?我覺得那個男孩好可憐,為他感到難過。我在心裡有一個判斷:這個男孩長大以後得心理問題的概率會比這個女孩高很多。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兩位母親對孩子的回應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男孩來講,他的媽媽要麼不回應他,要麼就是以一種情緒起伏很大,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可怕方式回應他;而對於女孩來講,她的媽媽給她的回應是溫和的,是恰到好處的,精準的,沒有忽略和漠視,也沒有緊盯和強加。

以前,我寫作很投入,男朋友和我講話時,我會忍不住敷衍他,無論他和我講什麼,我都用「哦」的方式回應,他多聽了幾個「哦」之後,會非常生氣。後來,我就調整了方式,對他說:「我在寫東西,給我五分鐘,然後我再和你講。」當然,我會儘力做到5分鐘之後,從電腦前轉身,與他對話。

我用「哦」的方式回應男朋友,他之所以會生氣,是因為「哦」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回應,「哦」是一個非常冷冰冰的回應,相當於沒有回應。

沒有回應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我上寄宿中學時,給父母打電話,父母不在家,沒接到我電話,如果我當時情緒狀態不佳,父母的不接電話就會讓我很受傷很生氣。這種感受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有,比如有的人生病不舒服,給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打電話,如果對方沒有接,他就會感覺很受傷很生氣。

我們作為一個大人,不被回應況且如此難受,那作為一個小孩,不被回應的痛苦恐怕會要了他的命。

心理學上講的愛不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我給你吃,給你穿,照顧好你一日三餐,讓你不生病,能夠健康的成長就是愛。單單這樣的愛是不夠的。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他十分弱小,孤立無援,幾乎完全依賴成人的照顧。通常嬰兒的主要照看者是母親。如果在這一時期母親能夠恰到好處地滿足嬰兒的需要,讓孩子感覺慈愛溫暖,覺得自己有所依賴,不必擔心母親會離開自己,失去照顧,他就會形成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所說的「基本信任感」,會感覺有安全感。

那怎樣叫「恰到好處地滿足嬰兒的需要」呢?我餓了,媽媽的乳房就過來喂我。我尿濕了,媽媽馬上就給我換尿布。我一笑,媽媽也跟著我一起笑。我把小手伸向媽媽,去握她的手,媽媽也把她的手伸向我,來握我的手。在這個母嬰共同體階段(0-6個月),孩子的感覺是:我和媽媽是一體的,我和媽媽是一個人。媽媽是嬰兒的鏡子,孩子從媽媽的眼睛裡看見自己的存在,孩子被真正看見了——媽媽看見他生理、情感上的需要並且及時滿足他,並帶著愛的響應。孩子與媽媽就有一種情感的鏈接和互動,一種關係呼應與映照。媽媽充滿愛和關注地看著我,我就覺得我存在,並且我的存在是充滿價值的,我是可愛的。這就是客體關係理論代表人物溫尼科特所提的「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mother)。

「足夠好的母親」提供一種成功的鏡映,這個鏡映為嬰兒塑造了主觀全能感和持續存在感。即媽媽給予孩子一種恰到好處的回應,這個回應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強大的,感到媽媽是喜歡他,願意回應他,滿足他的。但是如果這個媽媽沒有回應嬰兒,甚至要求這個孩子滿足媽媽的需要,讓孩子來適應她,迎合她,這個孩子開始會生氣,最後就會變抑鬱。

母嬰關係中沒有回應或者有許多回應不恰當的挫折是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我有一個來訪者,她的母親非常自戀,常常以自己為中心,唯我獨尊,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小學時,她出門時跟媽媽說了快十遍:「如果你在家,不要鎖門,這樣我下課之後就可以回家了。」但是這個母親完全不理會女兒的需要,緊閉房門,自己在家裡做飯、吃飯、洗澡,無論女兒如何敲門,如何在門外呼喊、等待,她都沒有聽見,不回應,不開門。

女兒從小在母親的不回應或者錯誤回應下艱難生活,長大後與人相處,總覺得他人對自己有惡意或有敵意,她的丈夫如果沒有及時接到她的電話,她會非常憤怒和悲傷,然後控制不住地狂打電話,她還常常覺得孤獨和抑鬱。

在計算機技術中,有一個「心跳機制」,什麼意思呢?在網路中存在接收數據和發送數據的兩方,為了確保雙方鏈接的有效性,就需要定時發送一個自定義的結構體(心跳包或心跳幀),讓對方知道自己還活著。有心跳響應,說明我們是有效鏈接著的,沒有心跳響應,鏈接一定出了問題,需要檢測問題、解決問題。

同理,換到與人交往中,你發出一個信號是讓對方知道你活著,如果對方給你回應,你知道對方也活著,而且還是和你在一起的,你的感覺會很安心。

如果一個孩子很小,他發出一個信號,結果沒有他人的回應,他不僅會感到孤獨,甚至會覺得自己不存在了。這個不存在的感覺是非常可怕的。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就是黑暗;有回應,就有了光。」

不被回應時,人會感覺很孤獨,甚至會感到絕望,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妻子感受到丈夫冷暴力時非常痛苦的心理原因。我了解到有的妻子主動提出離婚,正是因為丈夫長期不和自己溝通,習慣在家裡製造冷暴力,實在忍無可忍之際,她提出了離婚。很多丈夫,這個時候還處在茫然不知所措中,覺得「日子過得不是挺好的嘛,你作什麼作?」他並不理解妻子為什麼要提離婚。

一個人找個伴侶過日子,並不是吃飽穿暖,衣食無憂就是好日子,而是有人與自己有「心跳反應」,所謂「琴瑟和諧,鸞鳳和鳴」。

高質量的關係,就是彼此回應,彼此鏡映的關係,我在你身上看見了我自己,你也在我身上看見了你自己,我們在一起,彼此陪伴,沒有那麼深的孤獨。

做到恰到好處地回應別人,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說不難是因為如果你小的時候被人恰當地回應過,比如你的媽媽或者爸爸,他們能夠準確而及時地回應你的需求,你自然就能夠學會恰當地回應他人的需要,對他人有同理和理解之心。說難是因為如果你小時候缺乏被鏡映的體驗,真實的需要沒有被滿足,真實的自己沒有被接納,你會很匱乏,你可能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發出自己真實的聲音,如何給出恰到好處的回應。

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就是學習如何更好去愛人。如果你愛一個人,就嘗試著給他恰到好處的回應。如果你在人際關係中,無法給出恰到好處回應,或者總是給出錯誤的回應,先從好好認識自己開始,認識自己是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推薦閱讀:

菠菜葉對防治糖尿病好處多,菠菜根用途更大哦,你可別再扔了
揭秘:男人怕老婆的好處
腰粗、脫髮……好處多!身體這8個缺陷讓你少生大病!快看你中了沒?
教你如何做一個恰到好處的「壞男人」
解讀腎部保養的好處 向健康靠齊

TAG:好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