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源流與當代之傳承

中華文化之源流與當代之傳承(王財貴) (2014-11-09 17:18:32)轉載▼標籤: 讀經教育 國學 王財貴 文化 分類: 讀經教育            王財貴 2007年9月13日講於成都問心齋 (趙志宏、孟丹梅整理,王財貴潤飾)(掌聲)各位朋友:什麼叫做文化呢?什麼是中華的文化呢?中華的文化有什麼特質?乃至於跟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何區別?而我們又該如何來看待這樣的區別?還有,在我們這個時代裏,做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如何來瞭解我們文化的處境?它將來的展望如何?我們如何參與?今天,我想就這幾個要點,說說我的基本看法,就教於各位。  首先,什麼叫做文化?現在,「文化」這個詞語,被用的很氾濫!什麼都可以有「文化」,吃飯有吃飯「文化」,跳舞也有「文化」,甚至賭博也有賭博「文化」;當然這是一種廣義的使用,不是它的原義,或最精確的使用。要知其確義,我們可能必須回到這個詞語的來源,我們追究它的來源,或許可以從中認取它的基本意義,乃至於它的價值所在。文化這個詞語啊,可以追述到《易經》,《易經》的賁卦,山火賁,是由下卦是火-離,上卦是山-艮;下離上艮這兩個小卦合成一個大卦,稱為賁卦──山火賁。    這個賁有白色的意思,有日光的意思,引申為光明的意思,當然也有大的意思,合起是:「光明廣大」的意思。賁卦的彖傳有一段話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後這句-「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先生語氣強調),古人簡約成「人文化成」四個字,「人文化成」又簡約成「文化」兩字。於是,「文化」一辭的本義,其全文是「人文化成」,而「人文化成」,是由「觀乎人文,化成天下」而來,而「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是因著「文明以止,人文也」而來的。「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人文,化成天下」,則是對照著「剛柔交錯,天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而說。所以我們要了解「文化」兩字的原義,應把這一大段文章的意思都包涵進去才行。為什麼說「剛柔交錯」?因為離卦是屬於柔卦,而離卦代表光明,艮卦屬於剛卦,所謂柔卦是兩陽一陰,剛卦是兩陰一陽,離卦是一陽一陰一陽(先生手勢示意由下往上排列),艮卦是一陰一陰一陽;賁卦是由剛卦和柔卦結合,當然也可以解釋說這卦裏有陰爻有陽爻,這叫做「剛柔交錯」。說「剛柔交錯,天文也」,什麼叫做「天文」?就是陰陽造化的表現的文章,天地萬物所表現的豐彩。所以這個「天文」,不是對宇宙星體及其運行的研究的那個「天文學」的天文,「天文學」中的對象,雖然也可以說是老天所表現的「文章」。但是我們現在所說「剛柔交錯天文也」中的「天文」,意義比較廣,舉凡天地萬物自然界的各種表現,都是「天文」,這裡的「天」,是「自然」的意思。比如說虎豹的紋路,跟犬羊它的毛色不同,山河大地,草木鳥獸,各有其特質,那是自然如此,叫做「天文」。「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我們對天地間各種自然現象,觀其變化,可以明其理則,可以因時因地有所對應。接下來,「文明以止,人文也」中的「文」,是對比上面的「天文」說下來的。我們普通說「文」,往往連著另一個字,說「文章」。文章就是「非常豐富的表現」,例如我們說一個人做文章,什麼叫文章?說文解字說:「文,錯畫也」,交錯的圖案,就是內容豐富的意思,「章」就是表現彰顯的意思;所以要做文章,必須主旨明白內容豐富,否則就不成「文章」,甚至結構不精巧,聲氣不顯揚,也不算好文章。因此有「文」必定有「章」,「章者,明也」,也可以說有「文」,就有「明」,從天文的表現的豐盛多采,叫做「文明」。天地間有「文」有「章」,因「文」而「明」。「文明以止」,「止」,就是「止於至善」那個「止」,不是「停止」,而是「安住、安止」的意思。那「文明」安止了,安止在哪裡呢?我們從上下文可以明白,是「安止在人的生命中」,其實就是「安止在人心中」。本來是天地有文有明,而「天之文明」何以能安止於人心?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天之文明,是不能主動來安止的,而乃是人使之安止。也就是人心從眼前的天地萬物之鮮明,察其理則,體其次序,人心體貼到天地「光明的作用」,於是繼承了天地的「文明」,而開發出人特有的「文明」。這種「人類」自我開發的「文明」,叫做「人文」,所以說「文明以止,人文也。」各位!你要知道這是一種很「不得了不得了」的觀念(先生加重語氣)!人類在這裡表現了很高的智慧!為什麼?因為天地萬物所有表現都只能是「天文」,唯有人,可以吸納天文而轉出「人文」。你可以想一想,貓跟狗,虎跟豹,它們都有天文,但我們很少聽到過「貓文」、「狗文」、「虎文」、「豹文」的,我們只聽說過有「人文」,因為只有人,才能使「文明以止」,而開出「人文」。有了「人文」,接下來,「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個「觀」就是觀照,觀照即能體會,體會則能發揚,體會發揚了人的光明,叫「觀乎人文」。人都是天之所生,都在天文與人文之感應中,所以能「觀乎人文」的賢哲,就可以拿「人文」來「化成天下」。「化」是教化,「成」是成就。教化成就什麼呢?使天下之人都變化其氣質,以合於天文與人文。人有天文啊!你長的五官四肢百骸,如何做最好的使用?人有人文啊!你的人性有光明也有黑暗,有聰明也有愚昧,應變化其黑暗以趨向光明,改善愚昧使趨向聰明。 有大智慧的人,能夠觀乎天文,了悟人文,我們稱為聖賢。而他所了悟到的道理,原來是人心通於天心。而且每個人的人心都是一樣的,都可以通於天心,只不過有的未嘗開發,所以有先覺後覺之分,孟子所謂「先知覺後知,先覺覺後覺」,本於人心之同然,所以人文就能夠「教」,能夠「教」就能夠「化」。化除人類心性的駁雜而歸於純淨,也可以說化除險惡的人心而歸於天性叫做「教化」。古文尚書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心是很隱微很微妙的,道心難以把握的,人心呢,是很不隱定很危殆的的,人心往往會隨波逐流。那麼你在人心惟危之處受到教育而起變化,使你常以道心為主,使這個非常微小微妙的道心得以發揚光大,這樣豈不是因著人文而還歸成天道嗎?這樣的「人文教化」,才是「文化」一辭的本義! 有智慧的老師,必定會將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徒弟;有智慧的父母必定會將他所悟得的「人文」,教他的子孫。這樣,師授徒,父傳子,這樣一代「傳」一代,而成「統」緒,叫做「傳統」,叫做「文化傳統」,只有「人文教化」的「傳承統緒」,才可以稱為「傳統」,這又是「傳統」的本義。 假如有人從心靈中證悟了高度的智慧,又深透到純淨高明的境界,就是所謂的「聖人」,他以「先知覺後知」,成為民族心靈的導師,所以所有「聖人」,都是「教育家」,而且是永遠的「教育家」,像孔子,像釋迦佛。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聖人,那這個民族就沒有「文化」,沒有「傳統」可言。一有了「文化」有了「傳統」,假如這民族不絕滅,因為人心不死,這個「文化」就不會死,「傳統」就不會斷,而且可以流傳外族,流傳到全世界去。「文化不死」、「傳統永續」,這是「文化」和「傳統」兩辭內涵中必有的意義。一個民族要出聖人是不容易的,不一定每個民族都有聖人的,身為中華民族的子孫的我們,請你想一想,我們的民族出沒出現過聖人?假如沒有,那可以從你開始,你也能夠文明以止,你也能夠開創聖賢事業;假如有,我們有聖人,那你就要體貼這個聖人;你體貼聖人,原來是體貼你的人性,你體貼聖人之心,就是體貼天心。因此聖人的教導不是來告訴你他的所思所想所成就,他只不過是來啟發你!所以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孔子的教導叫做「啟發」,何必害怕聖人!聖人跟我們是最親切的朋友,因為他所開發的就是我們的本心,他的心同於你的心,他所開發的人文,就能教你,就能讓你變化,叫做「文化」,「文化」的活動,隨時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中。文化必定流傳,流傳必定有統緒。比如儒家統於孔子,道家統於老子,佛家統於釋迦牟尼佛。追遡「傳統」的源頭,一定是從大智慧中流出來的,而其子孫的傳承,一定要歸宗到原初的智慧。嚴格來說,有「智慧」才有「文化」,「有文化」才有「傳統」,不是什麼東西都有「文化」,都有「傳統」!(如果你說)我們四川有「吃辣椒的文化」,有「賭博的傳統」,那算什麼文化,什麼傳統?(眾笑)  所以,一個民族可以體貼天心,變化人心,成為傳統,這個民族就叫做「有文化的民族」。剛才說過,不一定每個民族都出過聖人,也就是說不一定每個民族都有真正的文化。所以佛家說人生有四難,其中第一難,是「人身難得」,第二難,是「中國難生」。這個「中國」的意思,原本當然是「印度」的意思,因為佛法是印度人傳過來的。其實我們中國也叫自己是「中國」,每一個有文化的民族,都認為自己是「中-國」(先生翹大拇指以示意思),因為它立於天地之中,所以我把「中國」了解為「有文化的國度」。生長在有文化的民族裏,作為他的子孫,是一種福氣,因此說「中國難生」!假如中國有聖人,我就告訴各位:你是一個有福氣的人啊!要鼓掌,呵呵!(先生笑,眾鼓掌)鼓掌不是為我,是為了你自己,你這樣鼓掌,就滿心喜悅,「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儒家的學問,叫做「悅樂之學」,高興嘛,快樂嘛!為什麼?心胸開朗嘛!天光萬丈,人心合於天心嘛!當下即是,你能維持現在的心,你就是聖人了!因為你現在的心距離聖人不遠,是相當清淨的。用佛教的辭語來說:人類就是為此「一大事因緣」而出世,為此而活得有意義,我們都是為此一大事因緣而生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沐浴於孔子的教化之中,「一大事因緣」,現在我們所說的東西,叫「一大事」。這樣講起來,好象很明白,很簡易你就可以接近人文天心了,很簡單就可以使生命變化了,很簡單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是的,這不難的!但是,它又很難,並不見得每個人都有機會接觸到「聖人之教」,所以「中國難生」,而你既生在中國了,你也未必能夠承受這種智慧,因為還有第三難,所謂「佛法難聞」,我們也可以說「聖教難聞」,或許是因為這個時代,不給你機會接觸真正的文化,或許是因為你的父母老師沒有見識,不教你聖人的智慧,那你在中國活一輩子,等於白活了,枉費了,如果有下輩子,是不是還能生在中國,那是沒有保障的。進一步,「既聞聖教」了,你也不見得有意願去領受,所以第四難是「生死難了」,也就是你不一定能深信所聞的「真理」,而在自己的生命中實踐出來,以成聖成賢。我們捫心自問,如今,我們號稱是中華民族的子孫,但我們得到多少聖賢的教導?我們願不願意體貼,願不願意深信,願不願意躬行實踐?我們把聖賢看成是怎麼樣一個人?是把他看成跟自己合拍的智者呢?還是老師?還是朋友?是把他看成隔壁家的老頭呢?還是把他看成是仇人?中國人要接受自己民族高度的文化,開啟完善他的人性,看起來很簡單,也可以說本來很簡單,但是人生往往是這樣子當面錯過!當然,有些時代是比較清明的,教化盛行,那個時候人生是比較有保障的,因為君子比較多,為什麼君子多?因為接受教化開發人性的人比較多。歷史中一遇到文化沒落的時代,人的心靈是受苦的,乃至於社會動亂,生民塗炭。請看今日之天下,是個怎麼樣的時代?民族的生命流落到何方?我們每個人,生於斯世,長於斯土,一方面要看整個時代,了解我們生命的環境,因為我們脫離不了時代,我們必定受時代影響。但是另外一方面呢?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立志,跳出時代!因為人生還有永恆者在!  我常講:一個人要有所成就,首先要跳出他的個性,我們說每個人都有他的個性,江山移改,本性難移。所謂的個性,從陰陽造化來的秉賦,都是剛柔交錯的,駁雜的,有偏向的,沒有「天縱英明」一生下來就清純透明的,因此每個人都要學習跳出自己的個性,從理而行,從聖賢之道而行,其實從聖賢之道而行就是從你自己的良心而行!跳出自己之後,還要跳出環境,一個環境會養成習慣;這個習慣已經養成,漸漸融入你的個性。不僅要跳出生活圈的環境,還要跳出歷史的環境。你不要感歎你的時代,是個什麼「人心不古」「文化沒落」的時代,因為感歎是沒有用的。你可以在任何狀況下直契聖賢之教,這是唯一的出路!如果你說,天下滔滔,我一個人又奈天下何,其實不然!領悟聖賢之道是自己的事,所以每個人都可以跳出時代,與古人為友。不僅跳出時代,乃至於應該跳出民族,這就更加深刻了!我們剛才說中華民族有聖人,中華民族開發了人性,而你能夠承受這樣的人性光輝,但世界上有那樣多的民族,別的民族他有沒有開發出別一面向的智慧?我們剛才說人心合於天心,假如說人心合於天心,所開發出來的智慧應該是一樣的?其實不然!為什麼?因為天心固然是一個整全,但天心要透過人心來表現,一個人或一個民族的心靈是天心表現的一個通道,一個通孔,有一孔通了,就等於在暗室中開了一扇窗。這邊開了一扇窗,有了一道光,你通過這邊看到這面的景色。但是,開了這邊一道光,注目於此一道光,就同時造成其他方面的封閉。所以,人類常常有所開,同時有所閉。此老子所以警告「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的緣故。因此別的民族可能有另一個面向的開創,而凡屬於心靈的開創,都是智慧的一支,都是天地之一道。本來,所有智慧方向,是人心都應該照顧的,都可以開發出來的。只是一個人一時之間不能全部照顧,乃至於民族這麼多的人,這麼長久的歷史,有這麼多聖賢,有些時候也不能全面照顧!但不礙原本的心靈是整全的,不礙它一有機會就要擴充。這種人心之不容已,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中,就有印證。有什麼印證?就是對其他民族文化的接觸、學習,乃至融會、貫通,形成文化的開拓,造就文化的新局面!中華民族自本自根,從自己民族生命底層發出來的人文教化傳統,有儒家和道家,這兩家是高度智慧的表現,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不過,到了東漢時期,印度的佛教透過西域傳到中國。假如你是東漢時代的人,乃至於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這五六百年之間的人,你接觸與你不同民族的人,你聽聞與你祖先不同,甚至相反的教。你會怎麼反應?中國古人是很有氣度很有智慧的,因為他老早就接受了孔子的教導。打開《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我常問,「學」這個字,到底學什麼?孔子並沒有詳細交代,陸象山曾經說《論語》不好讀,就連「學」這個字,如果讀書沒有「把柄」,連要學什麼,都難以領會。所以讀《論語》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學」?要「學」個什麼?我們應該從《論語》的所有章節去討消息。我現在把它領會成:「學是學人類的文化智慧,而凡是人類的文化智慧,統統是學的對象」。什麼是人類的文化智慧?孔子並沒有說他的智慧就是智慧的全部,所以孔子說要「見賢思齊」,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因此,在中國,凡是讀聖賢書的人,都心量開闊,志氣遠大,不小家器。從那裏證明?好學嘛!怎麼學?是不是打倒孔孟老莊,來全盤學釋迦牟尼佛?古代人才沒有這麼笨!佛家固然是大智慧,儒道也是大智慧。凡是智慧,不僅不應互相排斥,還應該融為一體,這是古人的氣量!古來讀書人,大體都從小就學儒學道,假如行有餘力,再學佛家,如因緣特別,更是遁入佛門,成為高僧。當時的中國人,不問人是誰,只看他有沒有智慧,不問教是那個民族的,只問它合不合人心。而佛教確實是人類一大智慧,確實能打動人心,確實能為人生立方向。所以中國人一見佛教,就尊重佛法,學佛法,甚至社會上高等資質的人都投到佛門中去,出了許多大和尚,他們不辭勞苦,翻譯經典,講論經典,還西行去學佛法。中國這樣的吸收消化,經過六百年,佛教就在中國生了根,成為一大教,甚至中國人能夠自己開宗立派。印度的佛學傳到中國來,中國特別發揚大乘佛學,而大乘佛學又不是只繼承空有兩宗。中國開出天臺宗,印度原本沒有天臺宗;中國又開出華嚴宗,印度原本沒有華嚴宗;尤其中國開出禪宗,印度原本沒有禪宗。而印度人漸漸不信佛教,回去信他們的印度教。所以全世界信佛教最真切的地方是中國,全世界為佛教保留最多文獻的是中國,全世界能夠發揚光大佛教的是中國,但中國沒有變成佛教國家,中國的儒家道家,還是傳續不絕,成為儒釋道三家並行。中華民族吸收了佛教,擴充了中國人的眼界,但是中國人還是中國人!  我們的祖先替我們後代子孫,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又吸收了別的民族的文化,讓它融會貫通,開拓新的境界,這是全世界文化交流的典範。因為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深厚教養的民族啊!如果是庸俗淺陋的民族,譬如我們讀西方的歷史,要不就是強勢的文化把別族吞沒了,要不就是自己沒什麼文化,被別人全部同化了。只有中國能夠在印度佛學面前站得住,這是個了不起的民族,我們應該為我們祖先鼓鼓掌!(眾掌聲)可是到了最近一百年,大家所關心的問題來了。我們就處在這個時代當中,我們這個時代,又遇到人類第三種高度的智慧,或許我們不必稱它為「智慧」,至少是高度的心靈開發。因為我們如果要謹慎的用「智慧」這個辭,西方的文化不一定能稱得上是「智慧」,但是它也是心靈必要的開發。西方人有什麼心靈上的開發呢?他們開發了人類的思考理性。人類會思考,人類要面對自然,運用思考研究自然,而成就科學,這也是人類基本能力的發揮。雖然老天並不一定允許我們用科學來破壞地球,甚至破壞宇宙,不過老天既然賦與人類有邏輯思辯研究的科學能力,我們就應該好好開發,這也是人類之盡其本份。我們看到西方在思辯理性上的發展,回想到中國古人,也並不是沒有發展,只是沒有發展得這麼精緻細密系統整然。西方人發展出這麼精緻細密的知識、科學,乃至哲學系統,我們也要讚歎!但,我們馬上也要回頭過來,認為這本是人心之所必有,就好像釋迦牟尼佛所證成的道理也是人心之所本有;佛既是人修成的,而任何人都有佛性,所以不只是印度人可以悟道成佛,中國人也都可以悟道,成佛。西方文化是理智理性的成就,而理智理性,是全人類同有的,西方人可以成就科學,難道中國就沒有科學心靈?就沒有邏輯判斷?就不能培養細密的心思來研究物理嗎?怎麼可以這樣看中國人呢?這也是人心嘛,所以中國人要盡中國的民族性!儒道兩家要繼承,佛家要繼續發揚,我們也想信可以學好西方的科學。但不一定要像西方一樣到最後被科學所奴役,我們可以善用科學,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目前的大事!本來我們遇到西方文化就要這樣看,就是要像我們的古人一樣,將儒道兩家變成儒釋道三家,現在我們要將儒釋道三家變成「儒釋道西」四家。人類之有文化,將近三千年到五千年的歷史,這數千年的發展,全世界人類的智慧成就加起來,只不過「儒釋道西」四家。所以如果在此一時代裏,中國人站在自己文化本位上,又把西方文化也吸收進來,我們就完成了最廣闊的人性成就,乃至於完成全面人性的開發。或許一個人不能夠完成這麼多的學問,但是一個民族總和起來可以成為一個大聖人!這就是我們的時代使命,任何一個中國人生長在這個時代,你必須為自己慶幸,因為我們有許多聖賢的榜樣,我們不止有中國的聖賢也有印度的聖賢,我們現在還要有西方的聖賢。義和團的心態是不可取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把洋人都趕出去,這是不合人性,不合《易經》「文明以止」的教導,不合乎中庸「首並行而不相悖」的精神,所以義和團很快就失敗了。我們再看到了五四時代,那批知識份子怎麼辦,五四的人把中國的國勢和西方對比,覺得中國落後了,落後了,應該學習,學習,是合乎孔子之道的。但他認為我們必須打倒自己的祖先,才能學西方,他們的口號是「打倒傳統,全盤西化」。各位這合乎易經中庸的精神嗎?這合乎孔子的教導嗎?這合乎中國漢唐盛世的心量嗎?所以我常說近代的中國,出了不肖的子孫,沒有擔當!沒有心量!非常小氣,要麼就是排斥西方,要麼就是打倒自己。其實,我們如果能夠回歸到人類心靈的源頭,去看人心的本質,體認到人心是開朗的,人心是光明的,人心是無可限量的。你縱使不能開發全面,也要有這個理想和志氣,現代的中國人從根本喪失了理想,在生命的底層喪失了志氣。雖然光有理想,有志氣,未必能夠實際達成目的,但是有理想的人越多,他所開發出來的能量就越大,綜合起來就能夠開一代的風氣,漸漸成一代的學術。他就能夠上對得起祖先,下對得起子孫,乃至於內對得已自己,外對得起全世界,因為全世界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這樣大方的。  當然,融會文化,是大家共有的責任和權利,西方人或許很大方,很客觀,很好學,但是西方人要學習中國文化是不容易的啊!如果中國人心胸平正了,中國人要學西方的文化是很容易的!所以全世界文化融合的責任在中國,不在西方。(眾掌聲)文化有深有淺,所以學習有難有易,我們說要西方來學東方,學中國,很不容易,倒是中國要學西方,比較容易。這並不是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為什麼?因為西方的文化主題在知識,知識的背景在邏輯,邏輯是清楚的明白的,知識是可以驗證的,凡是清楚明白可以驗證的,學起來都比較容易。一個人靜下心來一步一步往前走,所走出來的,是跟大家一樣的,這叫客觀,凡是客觀的學問都是明白而容易的。中國人不必太過著急,科學不是那麼困難,只是科學精神沒有養成,那科學才是困難的。五四運動要中國人學習西方的科學,但是他並沒有要我們中國人養成科學精神,所以中國人學科學,學了一百年,還是沒有學好。學科學也要有君子之風,一個學科學的人要放棄名利,要肯自己關在研究室裏一輩子啊!請問現在我們中國考上了清華北大的理工科學科學的青少年,你去問,一千個人裡面,有幾個立志一輩子關在研究室裡面,不求名不求利的?假如社會上那些號稱聰明的理工科學生,沒有發願終身投入研究的科學精神,每個學科學的人都想賺大錢,都想做大官,我們中國科學在哪裡?科學不是只有技術,它的背後也要有一點精神,所以西方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也在為人類的理性而奮鬥!沒有這種奮鬥的精神,你什麼也沒有.以中華民族一個這麼廣闊土地上有這麼樣多勤奮的人群,要成就科學,千萬不要認為太難。因為科學這種學問,在人類心靈的根,是淺的,是佛家所謂「識心」的發用。但是要西方人來學中國文化,中國文化是不容易學的,中國文化之根很深,是佛家所謂「智心」的發用。智心,用知識的眼光看起來,是不清楚不明白,甚至可以說是糊裏糊塗的,是莫名其妙的。什麼是莫名其妙?這個妙不可言!(眾鼓掌)西方人學中國文化之所以難,另外還有現實上的理由:近兩三百年來,是他們的文化當令,他們的國勢強盛,他們看不起中國,看不起東方,他認為東方是野蠻落後民族,稱為未開發國家。以這種心態面對世界,不是類似義和團嗎?註定要吃虧失敗。當然,像中國人盲目的崇拜西方,也要失敗。正常的態度是不卑不亢,我們應該以平等尊重之心,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們固然要尊重自己,我們也要尊重他人,而所以尊重,都要以理為主。有道理的處就是我要低頭的地方,有道理處就是我要讚歎的地方,有道理處就是我要學習的地方。然後我們要把所有道理統歸一個道理,就是-人心人性,天地之心天地之性。我們知道人心人性之同然,知道天性天心之常在,就知道所有人類的文化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是可以相輔相成的,我們就不會有五四時代那種淺薄的想法,認為一定要打倒某一個文化才能成就另外一個文化。凡是文化統統出於人性,人間只有一個心,只是人心表現的方向和成就,或許有先後深淺的不同,但是遇到了別的成就,我們總是要把握自我開拓的機緣。所以現在的中國人,是最有福氣的,不要把中國文化看成是你的包袱,也不要把西方文化看成是對你的壓迫,你應該把它看作通通是你的寶貝,要感到自己三生有幸!要昂首濶步,迎接新時代,成就新世界,不要學五四的窩囊相!(鼓掌)我們自己有自己的家產,我們還可以得到別人的財富,我們都把它們聚攏在一起讓它們相輔相成。讓人類兩種的心靈,一種是人文的心靈,智慧的心靈;一種是思考的心靈,認識的心靈,完全成就。這是我認為的中華文化目前應該有的走向,而這個走向必須由中華民族來承擔,不能夠交給其他人,而所謂「中華民族」在哪裡?「中華民族」不在哪裡?就是-你跟我,就是我們每個人!要跳出時代,十四億人,縱使十三億九千九百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個人,都不想不做,我一個人也要想要做!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膽識,有這樣的信心!我們才對得起我們的祖先!這不是很困難的,一般人都認為很困難,一直在心裡嘀咕:大家都不做我幹嗎要做?一個人的力量有用嗎?一個人要看得起自己,認為自己是宇宙天地之子,那你就有責任,你也有權利這樣想,這樣做,自然就會有力量,自然會產生效用。那麼要從哪裡著手呢?能夠讓自己開拓這樣的理想,並且讓那理想落實,在現實中表現出來,這當然是更不容易的事。但是我認為一個人只要認定了人生的價值方向,盡他的本分去做,他就對得起自己了。天下所有人都能大方坦蕩的盡其本分,天下就太平了。而且一個民族是延續的,百年的敗壞,並不一定在一代就能扭轉得過來,但我們這一代如果能端正方向,隨份盡力,又把這種觀念交給下一代,則時代風氣將日漸轉變,到了下一代,人才將愈出愈多。甚至我們還有方法可以交給他,讓他們比較容易接近聖賢之心,這就是我們不遺餘力推廣「經典教育」的原因。什麼叫經典?只不過就是智慧的結晶,智慧的記錄。凡是智慧的記錄,用剛才的方式說,就是人心人性天心天性的記錄。凡是人性的智慧,在有人的地方,必定能產生教化啟發的作用,必定能夠成為傳統,所以說「傳統」,傳統只不過是經典的傳統。(鼓掌)我們要開啟智慧,從經典著手以回歸傳統,是最容易的。譬如,剛才說過,中華民族吸收了印度佛教,請問我們是怎麼吸收的?我們是從經典吸收的,這也是中華民族吸收佛教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因為我們用對了方法,走對了路。或許是由於歷史、地理的理由,印度文化要傳到中國來不容易,只有一些有遠見、有理想的人,他才能夠迢迢千里,或是從印度到中國,或是從中國到印度,這些人是有高度智慧成就的人,他們來往的憑藉是什麼呢?就是經典!。所以說「佛教傳到中國」,其實就是「佛經」傳到中國的意思。印度的和尚來到中國,所謂「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他們不只帶來經典,他們自己本身就是經典的表現。而中國去印度學習,學什麼?叫「西天取經」,還是「經」!什麼叫做「經」?就是佛教智慧的記錄。即使我們剛才說文化一辭,有狹義,有廣義。從廣義說:人類的各種表現,都可以說是文化,印度也有很多種文化,印度有跳舞文化,有飲食文化,有其他的雜七雜八的文化,但是都沒有傳到中國,只有「經」傳到中國而產生作用。另外也可以注意,中國與印度智慧相接觸的,都是飽讀詩書,有儒家道教涵養,有理想有志氣的高級知識份子。我相信這種人,如果同時接觸到印度各種高高低低的文化,也只會吸收高度的文化-經典文化。高明的人,只傳高明的學問,這叫「高來高去」!很不幸的是,到了現在,我們面對西方,情況完全不同,心態完全不同。我們可以回頭檢視一下,中國是怎麼跟西方接觸的?跟西方接觸的憑藉又是什麼?中國跟西方接觸,早在明朝末年,那時候有傳教士來傳教,傳教士跟印度的和尚差不多,有理想、有智慧、有熱情,當然還有一份對中國的尊重感。西方傳教士讚歎中國,稱中國為黃金的世界 (golden-world )就是最高級最理想的世界。中國的明朝末年是已經非常衰敗了,但在他們看起來還是淨土。中國又是什麼人來接觸這些傳教士呢?士大夫。這些士大夫跟他們談什麼呢?大部分不是談宗教,談西方學問,所以中國人先吸收他們的天文學、地理學、醫學等,總之,是注目於他們高層次的學術成就。但是到了滿清,因為傳教士來得多了,也有不像樣的。傳教士對中國信徒說不可拜偶像,乃至叫信徒把祖先的牌位統統拿去燒,觸怒了朝廷,下一道命令,將傳教士全數驅逐出境。叫做「閉關自守」,大約經過了18、19世紀200年。這200年,西方工業革命成功,學術和國勢蒸蒸日上。西方文化從希臘以來2000多年,就在這兩個世紀裏開花結果、光輝燦爛。而中華民族恰好在這兩百年間,由滿清統治,人心社會,是越來越走下坡。到了滿清末年,西方最燦爛的時候,也是中國最沒落的時候。西方人那時候強大了,來到中國,希望跟中國人交往,怎麼交往?已經不是文化的交往了,是商業的交往。他們用什麼來造成商業的交往?堅船利炮!在武力的撐腰下,他們或者要來做生意賺錢,或者要來傳福音傳宗教,而中國與之周旋的人,不論在朝在野,往往也是功利之徒,藉洋人之勢力欺壓中國,號稱「買辦」,即是洋奴。這是老天很不幸的安排,近代的中國,接觸人類第三大智慧的歷程,是在非常悲慘的命運下,由沒有文化見識的人,用很不正常的方式,去接觸的。 這雖然像是老天的安排,是命運的註定,是時代的悲劇,好像沒有脫身之計。不過,我認為,縱使老天有意降災於中華民族,中國人也不見得完全要聽天由命,就看中國人如何回應罷了。因為滿清200多年的統治之後,中國人已經沒有可以回應大時代的能力,因為沒有大氣魄、大雅量、大眼光的人了。清朝末年或許還有一些老讀書人,還識得點大體,講了一點有人氣的話。到了民國初年,就幾乎完全絕滅了。譬如,清朝末年至少還有一個張之洞,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觀念。這「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兩層文化觀,是有所本的,或者是本自於他讀聖賢書的心得,知道「智心識心」的高下層次。或者步著日本明治維新的後塵,日本明治維新時,伊藤博文和一些日本的漢學者,建議明治天皇,要學西方,但不可以忘了漢學,他們有一個口號說:「漢學是米飯,西方是配菜」,因此,日本的明治維新大體是成功的。中國滿清末年假若採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模式,大體也會是成功的。但是中國不幸,並沒有走上這條路,出了義和團,引起八國聯軍,徹底失敗,國勢越來越弱,信心愈來愈薄。輾轉產生了五四運動,這好像是歷史的必然,其實也是人心的自食其果。五四運動本來是為了救國,後來反省到文化上,認為中國現在這麼衰,一定是中國文化不適於「生存」,中國人這麼「貧、弱、愚、私」,都是孔子的罪,中國人從孔子以來就有「原罪」了,所以要打倒孔子,打倒傳統,中國才有救。五四運動對整個中國影響很大,但,現在看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五四運動是走錯了路了。現在回顧一下,我們就應知道,五四這批人的心胸是很狹隘的,五四這批人的眼光是非常膚淺的。他們是沒有遠見的。他們不是沒有讀書,但是因為從清朝以來,兩百年的軍事恐怖統治,讀書人的思想被禁錮了,五四那批人雖然也有些聰明有些學問有些熱情,但都是浮面的,沒有「文明以止」的「人文教養」,生命不夠醇厚,所以他們受了刺激,就受不了,反應激烈,只顧眼前的救難,不顧一切的後果,魯莾滅裂,推倒一切,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一窮二白」,是五四人為中國定下的命運!你不要以為他們學問很大,就值得敬佩,人間有價值的東西還是「文明以止」的「人文智慧」。舉例來說,胡適之自以為是歷史學家,但他的歷史只是考據,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考證紅樓夢,但這種考證,只是好玩炫耀,他並沒有孔子作春秋興滅國繼絕世的精神,並沒有想要為天地「立千年之人極」而努力,他也沒有為中華民族的長遠之計來做一個大中至正的規劃,請你重讀胡適、陳獨秀、魯訊等人的文章,看看他們有何氣度?有何遠謀?有何藹藹之仁?有何悲憫之情?他們而成了「青年導師」,註定中華民族要倒大霉了!已經很少人再談五四了,五四好像已經過氣了,但整個中國社會人心,依然不知不覺的還在五四的籠罩中,唯有明白的人,才能從時代人群跳脫出來,為自己,為民族做點正面積極的事。怎麼從時代人群跳脫出來?要上溯五千年,體貼一點中華民族聖賢的原創智慧,還要橫觀數萬里,放大心量,面對世界,多元開拓,我們才能夠知道我們的生命的寄託所在,然後才有自己的定位,才知道自己的身份,才知道來此世間要做什麼,能做什麼,這叫做「安身立命」。在此時代中,每個人先在自己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有能力,再去吸納別人的養份,協助他人,影響他人,這是孔子的所謂「己欲立而立人人,己欲達而達人」。一個人要如此立志,一個民族也要如此立志。剛才說過,這時代或許沒有人要立這種志,社會風氣不但不幫你立這種志,它甚至嘲笑打壓立志的人。但你可以自求多福,自己先站起來!自己先做去,這是為了民族,其實最主要的是為了完成自己生而為人的本份。我自己反省一下,我沒有什麼能耐,但我願盡心探求人生和民族文化的方向,並在此方向上盡力而為。這十幾年來,我很重視經典的教育,這經典的教育,首先是要讀中國自己傳統的經典,為什麼首先要讀中國的經典?這裡有兩個理由:一來是因為中國的經典本來就是一種人類高度的智慧,二來是每個民族都不應「數典忘祖」,每種文化對世界都有貢獻。這兩個理由,到最後只是一個理由,就是:它是「文明以止」而可以「化成天下」的人文傳統!忘了我們中國的經典,你也就不知道聖賢的心量之大,不知道聖賢的境界之高,沒有智慧作典範,人生將喪失方向。而中國人忘了中國的靈魂,不僅對不起自己的祖先,對世界也沒有貢獻。總之,到最後是:對不起自己的生命。如果全民族普遍沒有經典的流傳教化,社會很難形成醇良和善的風氣,這個社會就會是一個爾虞我詐,大家互相欺騙,難以存活,存活也不會快樂的社會。從個人來看,沒有經典的薰陶,一個人很難具備君子的心量和情操,不管賺多少錢,有過高的地位,社交頻繁,觥籌交錯,內心深處總是空虛的不踏實的。所以忘了經典,就是忘了文化,就是忘了自己的祖先,乃至於忘了自己的責任,乃至於忘了自己的權利,所以我們首先把自己的經典恢復起來。自己的經典包括儒家、道家,乃至於佛家。你不一定要信佛,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佛教的基本教義,不能不瞭解,不瞭解佛教,你也是埋沒了自己,並且對不起祖先。所以儒釋道三家基本經典,全民族的人,自讀書以上,都要有相當的理解,甚至要熟透。如何達到這個目標,這本來是國家應立的教育政策。再來就是吸收消化西方文化,也應該從西方經典的讀誦起步,因為西方人最基本的心靈,最基本的人生態度,都在經典中,不在技術上,光學技術,是不能了解西方,也不能融會西方,更不能「趕上」要方的。所以我不鼓勵人信基督教,但我鼓勵人一定至少要讀讀聖經,這是西方心靈的歸宗之處。我們還要讀西方的一些重要哲學家的作品,我們才能理解西方人怎麼做學問,怎麼思考問題,怎麼看世界,我們才能與他們對談,這才真正的叫做吸收西方文化。五四運動要我們學習西方文化,甚至要我們全盤西化,但並沒有教我們從西方的精神精神層面去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當然更不敢要融會西方,超越西方,他們只叫我們去學西方的表面成就,完全是功利的心裡,膚淺的心態,懦弱卑微的心靈。現在的中國,依照他們的指示,走了八十幾年,既失去自己的傳統,又沒有把西方學進來,所謂「學步不成,失其故步」,只好「匍伏而歸,堂堂一個中華民族十數億人口,被整得都在地上匍伏,抬不起頭來。五四的路還要繼續堅持嗎?從今以後,我們如何自立,如何教育我們的子孫,不是需要重新慎重的思考麼? 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提倡經典的的教育,經典教育,其實就是文化教育,就是開啟並豐富人類心靈的教育。而接觸經典最簡易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兒童起,讓他反覆誦讀。叫作「兒童讀經教育」。讀經的內容,包括要中國自己的經典,西方的經典。反覆誦讀,熟悉一些重要經典的文章,叫做「滿腹經綸」,便可為文化見識奠定一個基礎,有了根基,便大大地增加了將來接受指點或自己領悟的機會,經過長期的默默薰染,容易激發一個人成聖成賢的志氣,至少給人一個遠大的規模,容易開拓出頂天立地走向世界的心量。 學問能力是一回事,心量志氣又是一回事,你還沒有學問能力之前,必須有響往那種學問的心量和志氣。志氣和心量,是當下在心中就可建立的,是簡易的,此類比於「頓教」;學問則須有累積的工夫,是繁難的,此類比於漸教。但沒有心量,就沒有工夫。所以一個人用功固然重要,但激發自己的志氣立定人生的方向更重要。即使現在已經長大的人,要做大的學問,或許一時做不來,但是每個人都當下可以開發心量立下志願。有些事情是可以一剎那之間完成的,這可以稱為「智慧」。而有些事情呢,是需要用功夫琢磨的,這可以叫做「學問」。所以我們如果自謙沒有學問,也真的沒有什麼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的學問,但至少我們也應該有智慧,開盪一下心胸,不要甘於凡俗鄙陋。但是對我們的下一代呢?他們機會尚未喪失,我們就要既培養他的智慧,而又要預備長期的來累積他的學問。學問能夠配得上智慧,這個智慧就真實了,叫「真實化」。智慧真實化,生命就真實化。要不然,人生總是虛假的,如幻如化,將來是與草木同朽的。所謂「人身難得」,雖說生而為人,空空的生在中國,空空的只聽說中國有聖賢。你的智慧卻開不出來,沒有自覺,隨波逐流,跑來跑去,好像很熱閙,過的卻不是自己內心所要的生活,而是盲目跟風的生活,等於白活了一輩子,這太可惜了。我在想,我們怎麼有智慧,並且能讓智慧真實化?我勸孩子讀經,我也勸每個人自己讀經,先開拓心量,也多多少少增進學問。假如還沒做成學問,至少對經典對有智慧有學問的人會起一種尊重之心,我們尊重儒家,我們尊重道家,我們尊重佛家,我們尊重西方的科學,尊重西方的哲學,尊重西方的宗教。這種尊重之情是一種很難得的自我的開發,也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道。你能夠放開自己,你能夠尊重他人,你的心就能夠定的下來。所以要安身立命,先要有這種尊重經典的智慧,開拓心量,然後依照自己的能力,日漸的把這個學問落實,這一輩子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對於下一代,一定要想盡辦法,不要浪費他的時間、不要浪費他的生命,盡其可能的協助他實現他生命應有的內涵,這樣,我們就是在做一件「贊天地之化育」的事,我認為這就是教育的本義。當今時代,尊重經典、開拓心胸,又博學深思、層次分明,貫通古今、融會中西,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再開一次花,這種學問真能做出來嗎?當今世界還有沒有人講這樣的學問呢?有,那就是新儒家!假如有人想要瞭解當今中華文化的處境,人類文化的統緒,我建議,大家應該讀新儒家的書,並立志做個新儒家。為什麼叫做新儒家?就是表示儒家還沒有死掉,儒家還有生命力。儒家本是一個學而時習之的學派,既然是學而時習之,他就沒有特定的主張,也就是沒有特色可言。沒有特色,就是他的特色。心態開放,尊重一切、學習一切、成就一切就是他的特色,能夠有這種心量的人叫做儒家。沒有這種心量,你再謙遜平和、卑躬屈膝都不算儒家。沒有這種心量,你造橋鋪路,甚至治國平天下,都不算儒家。那麼儒家既然是這種心態,他在每個地方、每個時代都有他應該做的事,都有他恰如其分可以做的事。所以這個時代,假如你有儒家精神,你的精神跟孔子一樣,但是你所做的事必然跟孔子做的不一樣,因為時代不一樣,這是儒家之所以稱「新」的意義所在。當代新儒家開創於民國初年的熊十力,跟熊十力同輩的,還有馬一浮和梁漱溟。梁漱溟性情真切,但基本上沒有學生,沒有傳人,他的學問斷了。馬一浮有些名士氣,平生不太注重講學,作了幾本書,我們可以看他的書,但是他沒有真正的學生傳他的學問,也斷了。只有熊十力,學問宗旨明確,而且一輩子講學,遇到人就講,不管人聽懂不懂,不管人要不要聽,他念茲在茲,就是要為聖人抱不平,所謂「誓此身心,奉諸先聖」,所以熊十力有傳人,熊十力有三個傳人最有成就,一個叫做唐君毅,一個叫做徐複觀,一個叫做牟宗三。唐君毅先生文化關懷最為深刻、最為細密,講學表達最為委屈,這個委屈不是委屈自己,而是各方面照顧周到,所以號稱新儒家的仁者。徐複觀先生是軍人出身,後來受了熊十力先生的影響認真求學。這裡有一個小故事也很動人:徐複觀還年青,但已經官拜將軍,聽說有一個人叫熊十力,很有學問,在傳儒家之學,他就登門拜訪,高談闊論。熊先生看他有志於學,就教他說:你關心國事,也關心歷史,那你就應該懂得歷史,你可以去看王船山的《讀通鑒論》。王船山是明末遺老,明亡以後,誓不做清朝的官,隱居著書,在國亡世亂的心境下,讀《資治通鑒》,尤有另一番感受,他每有心得 ,就寫下筆記,筆記成書,就叫做《讀通鑒論》,對歷史和政治,有獨到的見解。徐複觀回去,就真的讀了這部書,過了幾個月,再來拜訪熊先生。熊先生問他看了王船山的書沒?他說看了看了,那王船山啊,見解雖然不錯,但哪裡又怎麼樣,哪裡又說得不好了,哪裡又說的不對…。話還沒有講完,熊十力把桌子一拍,大罵「你這個混蛋!我叫你讀古人的書,我是要你去看他好處,我沒有叫你去批評他,你懂個什麼!說到懂,你還差得遠!」一頓罵,讓這個高傲的將軍低下了頭,從此努力讀書,成就一代儒者。但改了志向,卻不改他的氣派,論學論政,氣勢盛大,稱為新儒家的勇者。牟宗三呢?他從中學時代,數學就很好,後來上了大學,尤其用心於邏輯,所以他思考力很強,書往往自己讀,從儒家道家,到佛家,西洋哲學,都有自己的洞見,並且善於論述,條分縷析,體系分明,聽他講課或讀他的書,無不令人心神豁然,真如陸象山說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牟先生活得最長,八十六歲,講學最久,著作也最多,所以學生傳人遍佈世界,我就是牟先生門下一個不用功的學生。我讀牟先生的書,有一個感覺,牟宗三沒有接觸的學問則已,他一旦接觸的學問,他就能對這門學問的要旨有所掌握,有所評判、有所衡定-衡量而定案。我認為凡是被牟宗三所衡定的,就幾乎鐵案如山,不能改動。你如不信,請你自己去看他的書。牟先生於是被稱為新儒家的智者。所以新儒家熊十力的門下有「智、仁、勇」三大德。 我們要做學問,從「勇者」入,開拓你的性情,很好;從「仁者」入,開發你的志氣、理想,並讓你到最後能轉回頭來關懷人間的複雜跟痛苦,更好。但是你如果從條分理析,步步為營開始,可以訓練你的思考力,進步會比較快,將來論學,也比較紥實。所以我建議,假如你要對於整個世界的學問有一個系統的瞭解,乃至於要對中國儒釋道三家的系統有恰當的見識,三家在歷史發展中,各有什麼所得所失。西方文化有何可取,中國與西洋哲學對比時,如何取長去短,你要掂斤掇兩,你要拿捏分寸,我建議最方便的是讀牟宗三先生的書。所以現在我也開始推動「全球牟宗三讀書會」,牟先生的書因為步步為營,沒有一句虛言浮辭,沒有一句模稜兩可,他不唬弄人,只要一句接著一句讀,每句不放過,很容易讀進去。大家可以買一套牟宗三先生的全集,一本一本接著看。起初或許不習慣哲學的文章,看得懂,很好,看不懂,把它當經典來讀。就是看不懂也沒關係,多看就多懂。你懂了一個觀念,就是一個觀念,它就在你生命中定了根,所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你就可以靜下來思考,「慮而後能得」,你就有自己的所得。如果讀書為學,不知門徑,永遠在惚兮恍兮中,東家長、西家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到底誰公道,只有天知道!則不成其為學問,所以我建議大家可以讀讀牟宗三先生的書。本來讀書的方法,就是這樣簡單,就是跟作者比一比,或者你說我不敢比,那你就學他,他走一步你就走一步,叫做「亦步亦趨」。他走過的路,你跟著他一步一步的走過,他明白了你也明白了。如果你跟著不明不白的,你就越跟越糊塗。所以,有的書是讓人清明的,有些書反而是讓人糊塗的。你若讀過牟宗三先生的書,你就知道哪些書是清明的,哪些書是糊塗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跟著明白人亦步亦趨,才可以走出廬山雲霧。但你要真的去做這種功夫,也不容易。這個「亦步亦趨」的成語本身,就表現了這個意思。這個成語是出於莊子書裏的一個故事:顏淵喟然歎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就是說:我對於老師孔子的學習,「夫子步亦步」,步是步行,夫子走一步,我也走一步。夫子趨呢?趨就是快步、小跑,夫子快走,我也跟著快走。我反正就是跟定你了,這就行了嘛。但後來就說:「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則回瞠目乎其後矣!」夫子不是快步走而已了,他有時就像馬一樣,奔馳起來,我也跟著奔馳!但夫子有時不是普通的奔馳,而是「奔逸絕塵」,一下子,只看到一縷灰塵,不知跑到哪裡去了?不但跟不上,連個影兒也看不到了。所以顏回只好站在那裏乾瞪眼,歎氣:「落後了,唉!沒辦法!」 所以讀牟先生的書,你首先就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吧。有時候感到夫子奔逸絕塵,怎麼每個字都懂,加起來就不懂了,怎麼辦?沒關係,請歎口氣就好,捧起書,再重來一次,反正已經寫成書了嘛,書已經定案了,就寫在這裡了嘛,不相信它又能跑到那裏去!你要是聽講,就不一樣了,聽著聽著,迷糊了,等回神過來,真不知道老師講到哪裡去了。但是看書沒有關係啊,我再回頭看,或者你可以擺一擺,只顧一直往前看。因為天下的真道理,只是一個道理,一本書也只不過交待幾個觀念而已,所以前面不清楚的,後面或許可以清楚。後面清楚了,前面也恍然清楚了,這是所有讀書人的共同經驗。所以讀書不要怕困難,尤其讀重要的書不要怕不瞭解。像讀經典一樣,讀經典,讀論語你不要緊張瞭解不瞭解,你就只管讀下去,有所瞭解,固然好,但還要自己告訴自己,這個瞭解可能不是最後的瞭解。不瞭解的你就把他放著,當你瞭解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深的時候,那原初不瞭解的,也漸漸明白過來,有這種深度,可以讓你這樣探索的書,才可以叫做「經典之作」啊!要不然平舖直敍的,清淺見底的,又有什麼可貴呢?所以應該立志讀有深度的書,像牟宗三先生的書,它引導我們走向高明。子夏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我今天瞭解了一個觀念,就前進了一步。能掌握的觀念多了,會發現原來這個觀念跟那個觀念,表面相似,骨子裏是不一樣的。又,原來這一家跟那一家是有同有不同的,他們同的地方在哪裡,又是從哪一個地方分岔出去,後來又各自走到那裏去?都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在掌中。不過,假如道理太細微了,太深遠了,程度不夠,一時不能瞭然於心,也沒有關係。像顏回這樣對孔子而有感歎,也代表他已經有心得了,是不是?所以,你如真的知道困難而起感嘆,那就代表你已經相當不簡單了,要不然你連感歎都不能感歎。大家都是對於中華民族的現狀和發展有所關懷的人,有志於瞭解世界各大思想體系的人,我建議大家看牟先生的書,這是簡便有效之道,不是我推銷師門,假如你看完別人的書,認為他比牟先生講的還明白深刻,請你來告訴我,我明天就開始介紹那個人的書,這是理性的抉擇,不是情感的偏見。 今天主辦單位請我來講中華民族的何去何從,我一方面從文化方面講它的源流,一方面落實下來,想我們個人怎麼做學問以安身立命,我提供一點看法,一個方便之門,供各位參考。我的演講就到這裡。謝謝大家!(先生鞠躬眾鼓掌)分享:
推薦閱讀:

中華姓氏---- 岳 姓
古代經典家訓——中華傳統文化瑰寶
中華傳統武術拳種介紹
陳式太極拳24式> 中華武術

TAG:文化 | 傳承 | 中華 | 中華文化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