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信仰:迷失而不是缺失

前言:無意看到這樣一篇文章《信仰缺失的80後一代》(http://www.ngocn.org/?uid-10666-action-viewspace-itemid-20671),今天有心情,於是整理一下自己關於宗教的思考。我之前和很多人一樣,覺得中國人是個沒信仰的民族或國家,最近我發現我錯了。中國人有信仰嗎?回答是肯定的,有,那麼中國人信什麼呢?請君搬個凳子坐後好,聽我一步步道來。首先,從一開始,中國人就是屬於世上比較少數的無神的信仰,比如中國的儒釋道三教,從道教的老子,到儒教的孔子,再到佛教的釋迦牟尼,大家都知道史上確有其人,除了釋迦牟尼出生稍微好點,其他兩個人或平凡,或不得志,很真實。不過,話說回來,道教和佛教發展到今天也走樣了,至少一開始的時候是很純樸和真實的,沒這麼多裝神弄鬼的事。從歷史看來,中國宗教對鬼神並不當回事,更不會崇拜了。孔子有敬鬼神而遠之;道經你找不一個鬼神;德經也是說如果天下有道,也沒鬼神什麼事了;「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佛經就談得多了,畢竟是外來的,而且是唐朝後才進入中國的;而佛教在本土發展的禪宗經書《六祖壇經》一個鬼神都沒有;從這點也可以看出,鬼神都不是中國人,乃至中國宗教的主角;(我重申一遍,後來因為社會發展,才出現了裝神弄鬼的事,已經與最初相違背了,我想明白人都能看出來)與世上其他宗教比較起來,讓我當初覺得中國人沒有信仰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人的不信神,沒有萬能的一個信仰上的神,連皇帝也最多稱自己為天子,天之子,天是誰呢?不知道。中國的民間也有意思,在天上,有玉皇大帝,是道教的;同時,也有佛祖,佛教的,從西遊記就可以看出來,兩個都管著孫悟空,都幫他,可是兩個誰大?不知道。沒有絕對的,反正兩種宗教共存著,互相影響著,很和諧,沒那麼排斥。在民間過年時,你可以看到灶頭,房間上供著道教的很多東西,但在案頭上也會給觀音燒三柱香。儒家就不用說了,從來沒人供孔子,只是以前在學堂有他的畫像,學生要給他敬禮。我覺得這是特點之一,中國人的信仰是無神的。特別是儒教,最普通,最真實。第二,中國人的信仰是多合一的中國的三個宗教中,儒教始終沒有發展出神來,是最世俗也最真實的。而後來發展出的道教與佛教則有專業與業餘之分。專業的就是出家入道了。這些人有專門的經要念,儀式要舉行,戒律要執行,完全符合宗教與信仰的定義,這點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一樣。還有就是業餘的。說到業餘的,有點複雜。有專業業餘的,與業餘業餘的。這話有點繞口。專業業餘的如佛教中有的居士,道教中有的修行人,他們不屬於具體的寺廟,但他們也會念經,舉行儀式和戒律。在宗教中,以上兩種所佔的人口比例極少,而更多的是我說的業餘業餘的。在中國業餘業餘的,他去了廟裡會燒香,進了道觀會磕頭,日常生活中會不時說幾句論語上的東西。。。。。。。這種人就是你我這樣大多數的老百姓,和在西方基督教國家去教堂的人與伊斯蘭教國家去清真寺一樣的。以前我覺得那些人才是有信仰的,現在我覺得其實我們中國的老百姓也是一樣,不一定要專門去什麼地方去參拜什麼(我後面會分析)。因為說一個信仰是宗教最終決定就是這些普羅大眾。光靠那些職業的還不能叫宗教。說到這,又來了:中國人實在太包容了,或說太隨便,太不認真了。一般基督教徒是不會去廟觀磕頭燒香的,伊斯蘭人也不會上教堂去的。可是在中國,如同我前面說的,我們有廟進廟,有觀進觀,反正只要進了,就是燒香,磕頭,什麼聖誕節也會湊著熱鬧去教堂一下。中國人彷彿覺得我燒香磕頭的神越多越好,因為是能受到的保佑與保護也越多,所以中國人對各路神仙都照單全收,反正多拜拜總沒壞處,用中國人的話說,叫不打笑臉人。這就引出了中國人宗教信仰中最關鍵一點:中國人是多合一的信仰。在中國,說起宗教,人家都會說儒釋道三教。本來是三個分開的,可是因為歷史的發展,這三個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各有不同的同時,也在相互靠攏。比如,入世的是儒教,教的是我們做人做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教呢?入世與出世之間,講養生修性用的。從氣功到太極,從修身到養生修性了。佛教呢?就過度到了徹底的出世了,講究調心,開悟,明心見性。三個各有不同,同時,相互作用。比如,緣分,因果等觀念是來自佛教;無為而治,大智若愚,陰陽變化是來自道教;而儒教就不說啦,論語的文章在所有的課本中都能找到。在中國,某種程度上已經「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 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這就是中國人的宗教,如果用有的宗教,特別是西方宗教的標準來衡量,我們這哪叫宗教,簡直就叫胡鬧。我個人認為,文化是不同的,文化的多樣性要求我們不能用一種眼光來評判世界上的事物,尤其是人為的觀念思想和文化,否則會導致不合理也不公平的。比如,中國人喜歡羞澀美,女性穿衣服不能太暴露,要有朦朧感; 但是在加勒比海等熱帶地區,女性的美就是展現自己的身體,所以她們從小就穿比基尼;而在阿拉伯國家,又是另外的文化。文化宗教都是因地因人因時而已,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衡量。這也是中國人及中國信仰最大的特徵:多樣性,包容性,融合性。雖然有神,沒有誰是老大,沒有誰是絕對的,而有的根本沒有神;雖然各個信仰不同,但是並沒有相互排擠,打壓,衝突。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是唯我獨尊,充分體現了和諧社會思想與共贏的現代商業博弈精神,以及自信與包容的精神:各家憑自己的方法來生存,不去否定攻擊貶低其他信仰的人,更不會對其他宗教打壓,迫害,乃至發動戰爭。摘一段話:「就全世界範圍而言,中國人對於宗教的態度是最寬容的。這種傳統的形成就是直接受益於孔子的這一重要思想:敬鬼神而遠之。以至於後來的傳教士初到中國時都為中國人對於不同 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只有中國成為了例外。連《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利阿諾斯也談到, 中國文明是古代唯一沒有產生祭祀階層的偉大文明。同時,中國文明也是唯一一個做到長期大範圍統一的文明。而前者正是後者得以實現的重要條件。」假如沒有這種包容性,象有的宗教一樣絕對化的話,中國也不出現佛教,伊斯蘭教與現在的基督教也不可能進入了。(同時,這也是世界的趨勢:宗教更具有包容性,兼容性與融合性。)那麼,談了演變,現狀,那麼,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呢?中國人不信鬼神,信的是真理。中國的三大宗教之經書,除了對專業人士,對於尋常人並沒有那麼多清規戒律,條條框框,非常的隨意與人性化。本土的《論語》不過一萬五千字;《道德經》五千字左右, 《壇經》約兩萬字,都是講一些道理,精闢又不死板教條。佛經從印度輸入過來,洋洋洒洒好幾十卷,這是例外。儒教不用說了,論語上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道教:不為人先,清靜無為,厚德寡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為而治;佛教: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就是說,中國人信的不是具體的經文,神,而是生活,待人接物,為人處世,安身立命的道理,原理,價值,道德和態度。這些東西已經成了我們的文化了,從小我們就聽大人說,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孝敬父母;如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如謙虛等。從岳飛傳,到楊家將,從雷鋒到黃繼光,這些殺生取義,捨身成仁的故事;只是這些以文化和生活而不是以宗教的形式出現,套用易經上的話來說,叫「百姓日用而不知」。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共產主義,一個來自西方的主義思想比較能讓中國人接受:因為共產主義也是無神論者,而且馬克思主義也強調集體主義,這點也更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想契合。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西方文化打敗了,一直輸,一直輸到新中國成立。所以,我們全民族都進行了反思,從五四的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都是在反思。改革開發後,西方的商業文明開始進入中國,在世界巨變的過程中,中國人也站在了十字路口,以前的文化讓我們輸得一敗塗地,差點就亡國了;在信仰方面自然動搖了,再上打倒了孔家店,西方文明各種思想的衝擊,讓人眼花繚亂,很迷惘。同時,西方文明我們更多的是學到了商業文明,卻沒有培養出商業精神,加上社會巨變,自然會出現各種社會亂相。信仰也出現了危機與迷失。但是,經過一段時期的反思動蕩後,我們看到現在國學(主要是以儒釋道為主)的復甦,對傳統文化的需求又出現了,人們開始又重新審視以前的傳統文化價值與信仰。所以,我更覺得我們是迷失,不是缺失。中國人不缺信仰,只是這段時間在重新吸收新的血液,文化在自我進行改造與調整,這是必然的。以前所提到的種種價值,孝悌,謙讓,包容,使命感,仁愛,節儉,勤奮,天人合一等又會重新發光的。當然的有東西也會淘汰,如家長作風,輕視婦女;同時新的東西也會進來,如人權,民主等。我始終認為文化是活的,不是死的,是隨著社會發展而發展,而在發展的過程中必然會走錯路或迷失,這很正常,進過自我改造與調整後,我相信中國人的信仰體系又會重新建立起來。我認為,真正的信仰不是你信什麼教,信什麼神,而是你是不是有信仰感以及堅持某種價值觀念,並以此來作為你為人處世的指導,這才是真正的信仰。如同中國佛門有敗類一樣,其他宗教有的信徒也有不好的事,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這種信仰與宗教,因為最重要的不是你信什麼教,念什麼經,去什麼廟堂寺院,舉行什麼儀式,而是你如何讓你信的價值思想觀念體現在你的工作與生活中。如果有人問我你有信仰嗎?我的回答很堅定:有如果問我信什麼,我說,我信所有讓我與我生活的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東西。
推薦閱讀:

中國人吃西餐最常犯的六個毛病
中國人只會購買這十個手錶品牌
中國人稱謂欣賞
【轉】陳一丹:中國人信仰的載體是文化
真長見識啊!這七句話被中國人誤傳了數千年

TAG:中國 | 中國人 | 信仰 | 國人的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