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形態體驗
太極拳的態勢包括練拳時的形態和神態。即「形神兼備,形神統一」。
太極拳的形態主要體現練外功:松、沉、頂、正、平、行、合、整。
松:即「松沉「是指有行沉穩的放鬆,是在拳勢動作規範的基礎上把全身的關節肌肉放開、伸展的放鬆,是松而不塌、松而有形。
沉:即「沉勁」胯向下沉,同時兩肩下沉,肘曲墜,以氣下沉丹田。這就使下盤沉穩平正了。
頂:即「頂勁」。腰以上至百會向上頂,以提神,出現一種伸展的虛靈勁勢,即形成所謂的虛靈頂勁。否則就會形成上盤不頂,一身難輕靈的毛病。這一沉一頂的同時出現,就達到了開胸開背,把上身軀幹對拉拔長,使人有一種伸筋拔骨般的舒展感覺。但始終要保持頂不丟沉、沉不丟頂、頂沉合度、不僵不硬『形成下盤沉穩,上盤輕靈的勁勢。
正:即「中正「。立身須中正安舒。立身中正不等於身體直豎,是指外形與內神,陽剛與陰柔,沉勁與頂勁,上與下,曲與直,斜與正等多種矛盾的通融協調,使身體在行拳中招招勢勢度都覺得順達得力,時時處處不出現凹凸缺陷,最終練出能同時滿足多種矛盾雙方要求的中正功夫。
平:即「平送」拳論中講:平送腰胯尾閭垂。行拳時的前進,後退和轉身等所有虛實變換,重心轉移都必須在保持以上四種形態的基礎上,上身軀幹隨腰胯平送移動,特別是中老年人應保持中姿練拳,從起勢開始到收勢結束,都應該保持這樣的平送高度。獨立和下勢應是垂直加平送或鍋底形運動。
行:即「運動」。在行拳中,還必須做到「眼隨手,步隨身,運動如抽絲,上步如貓行」,做好太極拳無一不是圓的運動,非圓即弧,沒有凹凸缺陷,粘連黏隨,不頂不丟,以圓化力,以圓借力。做到「得機得勢,捨己從人和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引進落空,借力打人,牽動四兩撥千斤。
合:即「外三合,內三合」。表現在形態上就是外三合,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即要求在練拳時身體不可前俯後仰,左右歪斜,體現出形與勁合。
整:即「整勁」。腰系力源所在,四肢拳腳皆由腰帶勁。因此在行拳時在始終保持以上七種形態的前提下,必須以腰為軸。腰為中盤,肩為上盤,胯為下盤。上行——腰帶肩,肩帶肘,肘帶腕,腕帶手掌達於指尖。下行——腰帶胯,胯帶膝,膝帶踝,踝帶腳掌達於腳趾。這樣就使全身的每個部位都在腰脊的主宰牽動下,上下相隨全身協調地運動,形成腰一動,全身都動,腰一停全身都停的整體運動。再加上靜練神的神態內功,就形成了周身一家的整勁。
推薦閱讀:
※太極拳腰與手的關係你知道嗎?
※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與陳氏太極拳
※太極拳推手的著力點
※楊氏太極拳勁意引導心法
※混元24式太極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