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拳學

太極拳學---孫祿堂、孫劍雲

孫祿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祿堂,晚號涵齋,別號活猴。完縣東任家疃人(現屬河北省望都縣),清末民初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武學大家,堪稱一代宗師,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稱。

自序

乾坤肇造,元氣流行,動靜分合,遂生萬物,最為後天而有象。先天元氣,賦予後天形質,後天形質,包含先天元氣,故人為先後天合一之形體也。人自有知識情慾,陰陽參差,先天元氣漸消,後天之氣漸長。陽衰陰盛,又為六氣所侵(六氣者,即風、寒、署、濕、燥、火也),七情所感。故身軀日弱,而百病迭生;〕古人憂之,於是嘗葯以祛其病,靜坐以養其心,而又懼動靜之不能互為用也,更發明拳術,以求復基虛靈之氣。追達摩東來講道豫之少林寺,恐修道之人久坐傷神,形容憔悴,故以順逆陰陽之理、彌綸先天之元氣,作易筋洗髓二經,教人習之,以壯其體。至宋岳武穆王,益發明二經之體義,製成形意拳,而適其用,八卦拳之理,亦含其中,此內家拳術之發源也。

元順帝時,張三丰先生,修道於武當,見修丹之士兼練拳術者,後天之力用之過當,不能得其中和之氣,以致傷丹,而損元氣。故遵前二經之義,用周子太極圖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後易之數,順其理之自然,和太極拳術,闡明養身之妙。此拳在假後天之形,不用後天之力,一動一靜,純任自然,不尚血氣,意在練氣化神耳、:其中本一理、二氣、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等奧義,始於一,終於九,九又還於一之數也。一理者,即太極拳術起點腹內中和之氣,太極是也、,二氣者,身體一動一靜之式,兩儀是也。三才者,頭、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也。五行者,即進、退、顧、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氣、氣合其精,是內三合也;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外三合也,內外如一,是成為六合:〕七星者,頭、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棚、攝、擠、按、采、例、肘、靠,即八卦也。九宮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宮也。 先生以河圖洛書為之經,以八卦九宮為之緯,又以五行為之體,以七星八卦為之用,創此太極拳術。其精微奧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論之詳炎。自是而後,源遠派分,各隨己意而變其形式,至前清道、咸年間,有廣平武禹襄先生,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清平先生者,精於是技,不憚遠道,親往訪焉。遂從學數月,而得其條理。後傳亦舍先生。亦舍先生,又作五字訣,傳郝為真先生。先生以數十年之研究,深得其拳之奧妙。余受教於為真先生,朝夕習練,數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體驗,將夙昔所練之形意拳、八卦拳與太極拳,三家匯合而為一體,一體又分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勢雖不同,其理則一也。惟前人只憑口授,無有專書,偶著論說,亦無實練入手之法。余自維淺陋,不揣冒昧,將形意拳、又卦拳、太極拳,三派各編輯成書,書中各式之圖,均有電照本像,又加以圖解,庶有志於此者,可按圖摹仿,實力做去,久之不難得拳中之妙用。書中皆述諸先生之實理.並無文法可觀。其間有外錯不合者,尚祈海內明達,隨時指示為感。

民國8年10月(1919年10月)河北完縣祿堂孫福全謹序

太極拳之名稱

人自賦性含生以後,本藏有養生之元氣,不仰不俯,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至善至極,是為真陽,所謂中和之氣是也。其氣平時洋溢於四體之中,浸潤於百骸之內,無處不有,無時不然,內外一氣,流行不息。於是拳之開合動靜即根此氣而生;放伸收縮之妙,即由此氣而出。開者為伸、為動;合者為收、為縮、為靜;開者為陽,合者為陰;放伸動者為陽,收縮靜者為陰。開合像一氣運陰陽,即太極一氣也。太極即一氣,一氣即太極。以體言,則為太極;以用言,則為一氣。時陽則陽,時陰則陰,時上則上,時下則下。陽而陰,陰而陽。一氣活活潑潑,有無不(並)立,開合自然,皆在當中一點子運用,即太極是也。古人不能明示於人者,即此也。不能筆之於書者,亦即此也。學者能於開合動靜相交處,悟澈本原,則可在各式圈研相合之中,得其妙用矣。圈者,有形之虛圈O 是也,研者,無形之實圈.是也。斯二者,太極拳虛實之理也。其式之內,空而不空,不空而空矣。此氣周流無礙,圓活無方,不凹不凸,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變無窮,用之不竭,皆實學也。此太極拳之所以名也。

無極學

無極者,當人未練拳術之初,心無所思,意無所動,目無所視,手足無舞蹈,身體無動作,陰陽未判,清濁未分,渾渾噩噩,一氣渾然者也。夫人生於天地之間,秉陰陽之性,本有渾然之元氣,但為物慾所蔽,於是拙氣拙力生焉,加以內不知修,外不知養,以至陰陽不合,內外不一,陽盡生陰,陰極必敝,亦是人之無可如何者。惟聖人有逆運之道,轉乾坤,扭氣機,能以後天返先天,化其拙氣拙力,引火歸原,氣貫丹田,於是有拳術十三勢之作用,研求一氣伸縮之道,所謂無極而能生太極者是也(原註:一氣者即太極也)。十三勢者,(手朋)、(手履)、擠、按、采、(手列)、肘、靠、進、退、顧、盼、定也。(手朋)、(手履)、擠、按(原註:即坎、離、震、兌),四正方也。采、(手列)、肘、靠(原註: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亦即八卦之理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也(原註: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上述之四正四斜為十三勢,此太極拳十三勢之所由名也。 其中分為體、用,以太極架子、進、退、顧、盼、定言,謂之體。以(手朋)、(手履)、擠、按、采、(手列)、肘、靠言,謂之用。又或以五行謂之經,八卦謂之緯。總而言之曰,內外體用一氣而已。以練架子,為知己功夫,以二人推手,為知人功夫。練架子時,內中精、氣、神,貴能全體圓滿無虧。操練手法時,手足動作,要在周身靈活不滯。先達云:「終朝每日常纏手,功久可以知己知彼,能制人而不為人所制矣。」

無極學圖解

起點:面向正方,身子直立,兩手下垂,兩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兩足為九十度之形式,如圖是也。兩足尖亦不用力抓扣,兩足後根亦不用力蹬扭,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無往來動作之節制,身心未知開合頂勁之靈活,但順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心中空空洞洞,內無所思,外無所視,伸縮往來,進退動作,皆無聯兆。

太極學

太極者,在於無極之中先求一至中和至虛靈之極點,其氣之隱於內也,則為德,其氣之現於外也,則為道。內外一氣之流行,可以位天地,孕陰陽。故拳術之內勁,實為人身之基礎。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技曰內家拳術。名稱雖殊,其理則一,故名之曰太極。古人云:「無極而太極。」不獨拳術為然,推而及於聖賢之所謂執中,佛家之所謂圓覺,道家之所謂穀神,名詞雖殊,要皆此氣之流行已耳。故內家拳術,實與道家相表裡,豈僅健身體、延年壽而已哉!

附五宇訣(亦舍先生著附錄於此)

心靜

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後左右全無定向,故要心靜。起初舉動,未能由己,要息心體認,隨人所動,隨曲就伸,不丟不頂,勿自伸縮。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有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日積月累,便能施之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

身靈

身滯則進退不能自如,故要身靈。舉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覺侵我皮毛,我之意已人彼骨里。兩手支撐,一氣貫穿,左重則左虛而右已去,右重則右虛而左己去。氣如車輪,周身俱要相隨,有不相隨處,身便散亂,便不得力。其病在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從人不從己,後使身能從心。由己仍從人。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手上便有分寸,量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前進後退,處處恰合。工彌久而技彌精。

氣斂

氣勢散漫,便無含蓄,身易散亂。務使氣斂人脊骨,呼吸通靈,周身閣間。吸為合為蓄,呼為開為發。蓋吸則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則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運氣非以力運氣也。

勁整

一身之勁,練成一家,分清虛實。發勁要有根源,勁起腳跟主腰間,形於手指,發於脊骨。又要提起全付精神,於彼勁將出未發之際,我勁已接人彼勁。恰好不後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湧出,前進後退,無絲毫散亂,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方能隨手奏效。此謂借力打人,四兩撥千斤也。

神聚

上四者俱備,總歸神聚。神聚則一氣鼓鑄,練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開合有致,虛實清楚。左虛則右實,右虛則左實。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有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緊要全在胸中腰間,運用不在外面。力從人借,氣由脊發。胡能氣由脊發分氣向下沉,由兩肩收於脊骨,注於腰間。此氣之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於脊骨,佈於兩膊,施於手指。此氣之由下而上也謂之開。合便是收,開便是放。能懂得開合,便知陰陽。到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漸至從心所欲,周不如意也。

撒放密訣

擎引松放四字,擎開彼勁借彼力(中有靈字),引到身前勁始蓄(中有斂字),鬆開我勁勿使屈(中有勁字),放時腰腳認端的(中有整字)。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進落空,便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便不能四兩撥千斤。」語甚概括,初學未能領悟,(予)加數語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從人,庶日進有功矣。欲要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捨己從人。欲要捨己從人,先要得機得勢。欲要得機得勢,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盪。欲要神氣鼓盪,先要提起精神。欲要提起精神,先要神不外散。欲要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人骨。欲要神氣收斂人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鬆開,氣向下沉,勁起於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於兩膊相系,下於兩腿相隨。勁由內換,收便是合,放即是開。靜則俱靜,靜是合,合中寓開。動則俱動,動是開,開中寓合。觸之則旋轉自如,無不得力,才能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動勢先問自己周身合上數項否,少有不合,即速改換,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動靜固是知人,仍是問己。自己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動彼絲毫,趁勢而人,接定彼勁,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處,便是雙重未化,要於陰陽開合求之。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也。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和要求 ----孫劍雲

先父祿堂公以畢生精力鑽研形意、聲又卦、太極等拳術,融會貫通,冶三家於一爐,獨創了卓然自成一家的孫式太極拳。

(一)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每左右轉身均以開合相接。勢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練習太極拳講究外修其身,內養其心,動中求靜。它一是理氣機,增強肺臟功能;二是通百脈,增強肝臟功能。先父祿堂公常講:「人身養命之寶,是氣和血。理氣之機為肺,理血之機為肝,氣為先天,血為後天。故氣在前,血在後,血無氣不行。」俗言「百病生於氣」,就是這個道理。 練太極拳時有三個階段,三層意思。第一階段,初層意思:練拳時好像整個身子沉人河水之中,兩足猶如陷人淤泥里,兩手及軀體的動作都像遇到水的阻力一般。第二階段,二層意思:總的感覺仍如第一階段,只是兩足似已不在淤泥里,能夠浮起,如善泅者,能浮游自如了。第三階段,三層意思:好像整個軀體已鑽出水面,身體感到格外輕靈,兩足好像在水面行走,只要心中稍一散亂,即恐下沉的意思。到此種程度,說明已練至一定功夫了。 孫式太極拳無跳躍動作,在習練中要求中正平穩,舒展柔和。從起式到收式的各種姿勢,各種動作,均相互連貫,一氣呵成。使得全身內外平均發展,故有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之說。所謂中正,既為不前俯後仰,又不左偏右倚,軀幹、手足、上下呼應,內外一體。先父訓:「練拳時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不乘於形式,內不悖於神氣;外面形式之順,內中神氣之和;外面形式之止,即內中意氣之中。故見其外,知其內;誠於中,形於外。即內外合而為一」。 頭為諸陽之會,精髓之海,督、任兩脈交會之點,統領一身之氣。此處不合則一身之氣俱失,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頂頭豎項。足能載一身之重,靜如山嶽,有盤石之穩。動如舟揖、車輪,無傾覆之患。左虛右實,左實右虛。不實則不穩,全實則移動不利,易傾倒。不虛則不靈,全虛則輕浮不穩。故虛實相間,方得靈活自然。腰為軸心,居一身之中。維持人體重心的是腰,帶動四肢活動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際。 先父教授拳術,要求非常嚴格。他要求研練者必須嚴守「九要」規矩。一要塌(塌腰、塌腕);二是提(提肛,決非用意識去提);二要扣( 扣肩、扣膝);四要頂(舌頂上顎、頂頭);五要裹(裹膝、裹胯、裹肘);六要松(松肩、松胯);七要垂(垂肩、垂肘); 八要縮(縮肩、縮胯);九要起鑽落翻分明(頭頂而鑽、頭縮而翻;手起而鑽、手落而翻;腳起而鑽、腳落而翻)。

(二) 練習太極拳要心靜調息,即保持思想集中,呼吸正常。呼吸要細而深長,直貫丹田。調息的方法是:呼吸時不著意,不用力,綿綿若存,似有似無,一任自然。要舌頂上顎,用鼻呼吸嘴虛合不張開。練拳時:要正面立起,身子直立;兩手下垂;頭要頂,項要豎;兩肩鬆開,腰要塌勁,胯要縮,把重心移到兩足後跟;兩足尖不扣,兩足跟不扭;身子如平地立竿;兩目平視,將神定住,內無所視,外無所觀,胸中空空洞洞,腹內至虛至無。首先做到靜,然後轉太極式。再後塌腰屈腿『腿不要有死彎子,各式均在此基礎上按拳的「四正、四隅」做前進後退、左顧右盼、中定等動作。稗與內臟器官配合,起著平均發展,使其有外長一寸,內長一寸,一動互動等作用,以求達到心機通暢,心息相依。亦即動中求靜,久之則精氣充沛,祛病延年。

(三) 學練太級拳有一定的套路功夫後,對練也就有了較好的基礎。套路練習為單練是知己功夫,對練即推手,是知彼功夫。對練必須有套路功夫,才能施之於用。推手不可執著成法,要集中思想,掌握自己的重心,窺定對方的身手,或粘或走,或剛或柔。伸縮往來,上下相隨。靈活運用,切忌獃滯,更不要努氣、用拙力。要不丟不頂,不即不離,沾連粘隨。日久即可運用自如。知己知彼,即有分寸矣。 先父祿堂公一生傳授武術極重武德。故其所授莫不從修養兩字出發,在講武之暇訓誨學生:「練拳宜自己下工夫,不要在人前賣弄精神。品論他人技藝長短,務以德行為先,要恭敬謙遜,以涵養為本。」我亦以此作座右銘。


推薦閱讀:

太極拳架究竟要怎麼練,學起來
太極拳創生新論 
太極梅花螳螂拳——攔截(下)
陳家溝太極拳學拳須知
探索門後天太極系列之十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