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記(凈空法師)第一一一一卷——第一一二0卷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一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四段,「北方豐溢世界,苦滅道聖諦」,最後一句看起:

  【或名無能勝。】

  道諦有個名字叫『無能勝』,這個名字非常好,確實是名副其實。道,不止一條!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都是苦滅道聖諦。哪一條是「無能勝」?跟諸位說條條都是無能勝,為什麼?它能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明心見性,幫助你超凡入聖,幫助你成就無上菩提,當然是無能勝。在中國古人常講,條條大路通長安,這個話大概是唐朝時候的人講的,形容佛家無量無邊的法門,像條條大路,長安是當時的首都,京師,皇上所在之處。這就比喻如來究竟果地大般涅盤,哪個法門不通究竟涅盤的果地!所以每個法門都是「無能勝」。

  所以,世尊才告訴我們「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對待一切法門,一定要有清凈、平等、尊敬的心態,這就正確了。決不能夠厚此薄彼,我這個法門無能勝,他那個法門不行,這種見解,這種思想是決定錯誤的,為什麼?不順性德。違背了自性,這是隨順煩惱,隨順煩惱就是罪業,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可是你又要曉得,法門平等,眾生根性不平等。因此,根性不平等,就不能不選擇法門,你要懂得選擇法門。哪個法門適合我的根性,適合的標準是什麼?我能懂,很容易的能懂,我能理解,我能信,我學習很方便,對我現前的生活、工作不但沒有障礙,確實還很有幫助。修學就生歡喜心,不感覺得困難,這個法門就適合我的根性,我選擇法門,選擇的標準如是。

  法門太多,不要說諸佛所說的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說的,現在集結成為《大藏經》,哪一個人能在一生當中把《大藏經》讀一遍?古人講的「閱藏」,不是沒有,很少!尤其在現代這個時代,什麼人能把心定下來,花上三年、五年的時間,把《大藏經》看一遍!我在這一生當中還沒聽說過,不但是沒有見過,聽也沒聽說過。我自己也沒有做到,早年在台灣,台灣第一次翻印日本的《大正藏》,這個事情大概是五十年前了,我初學佛的時候不久,我沒有出家,還沒有離開工作。那個時候很不容易,我買了一套《大藏經》,《大正藏》,正篇,沒有續篇。那個時候在台灣第一次翻印,只翻印《大正藏》的正篇,五十五冊,全書是一百冊。

  這個書是分期寄送,大概每個月寄兩本來,每個月寄來我就翻翻看看,大略的看看。對於《大藏經》不至於陌生,提起來有個印象。我閱讀《大藏經》是在那個時候,剛剛接觸佛教不太久。以後追隨李老師,李老師教導我們是一門深入,專攻一部,這是有高明的人指導,很受利益。確實,沒有人指點,《藏經》雖然看,囫圇吞棗。實在講只懂得一點皮毛常識而已,經典裡面的義趣、義理、境界,確實看了、聽了也不能體會。這一門深入,跟諸位說,這就是《大藏經》的鑰匙,秘密的鑰匙,古大德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一部經通了,然後你再看《大藏經》,那就很容易,一絲毫障礙都沒有。真的一接觸就貫通了,問題就怕你那個一經不通。

  什麼叫通?初通,真正得利了,是你得三昧!你學《法華》就叫法華三昧,你學《楞嚴》就叫楞嚴三昧,你學《無量壽經》就叫念佛三昧,這是入境界了。入境界怎麼樣?還沒有通,怎麼樣才叫通?總是先得三昧,三昧是定,定能開慧。人心定了,智慧就現前,智慧開了,在禪宗裡面叫做大徹大悟;在教下叫大開圓解,這是通。這時候經本展開來,你看到什麼?字字句句無量義。你要是為人講解,確實深講淺講、長講短講無不自在,這就叫通了。一切經到你面前,自自然然一絲毫障礙都沒有。充其量是什麼?文字。你通的是義理,通了,文字你不認識的,要查字典,你要請教別人,這個字怎麼念,這個字怎麼講。因為它不是義理,義理貫通。

  這就說明,不但每個法門,真的諸佛菩薩所說的經教,字字句句都是無能勝。我們在一切經裡面選擇的一門是「無量壽」,我們選擇這一門。這個選擇絕非偶然,根本的依據是世尊在《大集經》裡面指導我們的,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這是世尊指示了我們一個大方向、總原則,使我們在選擇法門裡面看到世尊這個教誨,我們一定會留意凈土。我們會把律、把禪、把教總得要瀏覽一下,冷靜、仔細、認真的思惟自己的根性,自己的能力(就是程度),自己現前的生活環境,哪一部經典、哪一個法門適合我修行!

  這樣重重考慮的結果,才真正認定凈土法門殊勝,這個殊勝是對我自己,不是對大眾,對我這個根性最殊勝。尤其難得的,凈宗的成就高,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還得了?這實在是太殊勝了。就是在本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佛說了兩千個法門,略說!在這品經裡面,就是介紹修行的方法。可是「入法界品」,兩千多個法門都能夠入法界,「入法界品」是用這個來表演,文殊教善財專修念佛法門,往生極樂世界。示現,特別示現給我們娑婆世界末法時代的眾生看的,菩薩做榜樣來給我們看,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

  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入法界是怎麼入的?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入的,這個意思太深了,真正叫難信之法。所以,大乘教里常說這樁事情,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如果不是得佛力加持,他也不能搞清楚。所以,這個名號對我們現前,就是此時此地一切眾生來說,念佛法門確確實實是無能勝。因為它簡單容易、穩當可靠,無論是上中下根,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是貧富貴賤,統統沒有障礙。而且修學這個法門不拘形式,這是最方便了。

  世尊在一生當中專講這樁事情,我們知道有「凈土三經」,專講!這三經之中,《無量壽經》正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到底講了多少次沒有人知道。但是從留下來的這些經論仔細去研究,在中國,我們所依靠的是中文翻譯的資料,這一部經在中國翻經目錄裡面有十二種,有明確的記載。但是唐朝以後,其中有七種失傳,傳到今天只有五種本子我們還能見到,都收在《大藏經》裡面,《無量壽經》五種不同的譯本。

  古大德細細的研究比較這五種本子,發現這五種本子裡面的內容有很大的出入。於是判斷譯經的這些大德們所根據的原本(梵文原本),決定不是一個相同的本子;換句話說,在結集的時候跟其他的經論就不一樣,其他經論結集只有一次,《無量壽》的結集是多次。為什麼多次?世尊多次宣說,只有這種情形才是多次結集。根據現在的五種原譯本,古德判斷,世尊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次,因為這裡面最大的差異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果是一個本子的話,翻的人縱算翻的不一樣,這個願的條目決定相同,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的四十八願,為什麼漢譯是二十四願,宋譯的是三十六願。所以這五種本子裡面,有兩種本子是二十四願,兩種本子是四十八願,一種本子三十六願,這個差別太大了!肯定原本不是一個本子,斷定世尊多次宣講。

  世尊一生講經說法沒有重複的,這樣看起來,唯獨《無量壽經》,他老人家重複講三次,這個特別!很特別。所以結集、翻譯才會有這個事情發生。於是古人就想到,要是把十二種本子統統都讀到,不是一個容易事情,讀一個本子,其他的本子沒有讀到。真的,世尊有些在這個本子說的,那一次沒有說;那一次說的,這一次裡頭沒有說到,古人這才想到有會集的必要。第一次會集是王龍舒居士,他的會集本稱為《大阿彌陀經》,《龍藏》裡面收著有。明清凈宗大師註解經典,常常引用王龍舒的會集本,連蕅益大師註解《彌陀經疏鈔》,引用《大阿彌陀經》的地方就不少,這是說明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受到蓮池大師的肯定。雖然他的會集不夠圓滿,為什麼不夠圓滿?五種原譯本他只看到四種,還有一種他一生沒見過。你就曉得古時候想看到一本書不是容易事情,流通的量太少了。在那個時候沒有印刷,是抄寫。富貴人家修福,知道寫送經書福報很大,僱人來抄寫,抄寫一部經書付多少錢。一天能寫多少,一部書要寫很長的時間,你要寫個十部,寫個一百部那就不得了!《無量壽經》要寫一百部,得好幾年的時間。所以從前是個很困難的事情,連王龍舒居士這樣的身分、地位、財富都找不到。

  現在科學技術發達,特別是印刷術、傳媒,那眾生是不是有福了?不見得。何以不見得?我們冷靜的來觀察,現在社會一般出版的書籍數量非常可觀,但是內容「思無邪者」可能只佔到萬分之一,這個事情麻煩大了。正知正見的,真正的好書,能夠修心養性的,確確實實恐怕只有萬分之一。一萬本裡頭,九千九百九十九本邪知邪見,這怎麼辦?這個邪知邪見就是與自性、與性德相違背。違背性德就是造罪業,造作罪業果報在三途,麻煩在這個地方。真正懂得修福的人,福慧雙修,印送經書、佛像,佛菩薩、羅漢的畫像、塑像,能給一切眾生種善根。所謂是「一歷眼根,永為道種」,他只要看了,阿賴耶識裡頭種了佛菩薩的種子,這是福慧雙修。印送經書、善書、道德之書,這是幫助一切眾生改邪歸正,破迷開悟,這個功德很殊勝,是人天真實的福報。有力量的人,有能力的人,在從前僱人、請人來寫經,來畫佛像、塑造佛像;沒有能力的自己干,自己學著寫,自己學著畫!現在印刷術發達,你歡喜那一尊佛像可以大量的翻印,到處送給別人供養。尤其是高度的藝術品,人見了真正生歡喜心。

  我這一生供養佛像,供養彩畫的多,為什麼?方便。佛像,供養佛像真正的意義,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彩畫的就行了!我要翻印的,我不要原版。原版是藝術品,那是很珍貴的,有許多人喜歡收藏的,價值很高的,那怎麼樣?我們前面曾經讀過「舍重擔」,你要收藏這個東西,這是重擔。我們把這個擔子放下,我用影印的,影印得多了,一張才幾塊錢,十幾塊錢,一點負擔都沒有。所以,我一生決不收藏一件什麼藝術品,我不搞這些,對自己、對道場、對大眾都沒有好處。這種珍藏的藝術品應當由國家去保管,國家有博物館、有文物館,他們可以負責來收藏,我們個人決定不要這個重擔。我曾經見過有些出家人喜歡收藏這些藝術品,真的他有負擔,出門都提心弔膽,怕他這些寶物被人家竊盜,哪有我們出門這麼自在!什麼都沒有。我們懂得他的用意是表法,用意是提醒我。

  早年有位老居士,他是多年自己收藏一尊阿彌陀佛像,這個像是磁的,白磁,告訴我,這一尊像大概有三百多年。那個時候我們在台北建一個華藏圖書館,圖書館沒有佛像,這是第一尊,他送來的。他送來的時候跟我們講,寄放在我這個地方,並不是贈送的。我們非常歡喜,把他供奉在圖書館的講堂當中,是一尊白的。在圖書館供了不少年,老居士也往生了。韓館長往生的時候,我就把這一尊阿彌陀佛像後面襯上藍色的底,把他照像,大概照了有十幾張照片,選一張最好的把他印出來,現在全世界流通。你們看到這個藍底白色的阿彌陀佛,這一尊像現在還放在圖書館,讓他們收藏,我只要這個紙畫的就行了,隨身攜帶,非常方便。我得到真實的利益又沒有負擔,收藏的人他就有負擔。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世尊對我們教誨的真實義,我們依教奉行。這段經文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底下有個結論。

  【諸佛子。豐溢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

  這是講真的,《華嚴經》上常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無量無邊無盡的名號,說之不盡。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這叫『四聖諦』。末後這兩句話重要。

  【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這句話我們要記住,自行化他,受用無窮。名號從哪裡來的?隨心應量。現相怎麼生的?也是隨心應量。你要是問宇宙之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一切現相無量無邊,從哪裡來的?什麼原因來的?為什麼來的?這八個字都是最好的答覆,『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在法性裡面什麼都沒有,那叫真相,那叫做諸法實相;凡是現相了,都是幻相。你要知道它是幻化,你就知道實相了。《金剛經》上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宇宙之間所有一切現相是夢幻泡影,剎那生滅,剎那不住。所以,雖然有相,這個相沒有妨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相怎麼生的?相由一念無明生起,它的生跟滅不礙法性,也不障法性。那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我們是自己迷惑,自己障礙自己,所以孟夫子講「反求諸己」,這句話說得太好太好了!反求諸己就是懺悔,就是真修行,就是回頭是岸。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不再跟著煩惱習氣轉,隨順自性,自性是「湛、寂、空、靈」,這四個字是不是佛在經上講的大涅盤,我們這個經裡面講的「四聖諦」裡面的苦滅聖諦?所以,自性是清凈寂滅。

  諸佛、法身菩薩能隨順自性,我們要問怎樣才是隨順自性?就是禪定。六根可以接觸六塵境界,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當然沒有分別執著,所以分別執著不要說了。決定不起心不動念,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隨順法性,這是法性自然流露,妙不可言。一起心、一動念,麻煩大了,就墮落,就是凡,就不是聖了。凡,起心動念;聖,不起心動念,凡聖差別就在此地。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慾擔。或名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根本空。】

  到這裡是一段。這是第五段裡面的第一個小段,『苦聖諦』。也略舉十個名號,第一個名號,『能劫奪』,「劫」是盜匪搶劫,「奪」是奪取。什麼人能劫奪?苦報能劫奪。「苦聖諦」是講世間果報,這個名詞裡面真正的含義,就是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決定不能夠避免報應。報應劫奪了你什麼?你損失了什麼?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被報應劫奪了。這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唯有佛清楚,佛明了。經論裡面常講,法身、般若、功德、法財,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無量無邊,那是性德,不是修來的,真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什麼現在都沒有了,貧窮困苦到這樣的程度!我們自性本有家珍被人劫奪,果報能劫奪。

  果報從哪裡來的?是自己迷惑顛倒自己造的,真的叫自作自受,我們不能不知道。決定不是佛菩薩懲罰我們,也不是上帝、閻羅王懲罰我們,自己造作自己要承受。所以,你真正明白了、搞清楚了,受再大的苦難,再大的委曲不會怨天尤人。要知道怨天尤人是罪上又加造罪,那不是解決問題,那是把問題愈搞愈複雜,你受的苦愈受愈多,愈受愈苦,這叫愚痴、無知。從這些地方你才能真正能夠體會到佛菩薩慈悲,佛菩薩怎麼慈悲,佛菩薩慈悲在哪裡,就知道了。佛菩薩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我們這才知道人的一生,決定沒有突發的事情,決定沒有偶然的事情;換句話說,「一飲一酌,莫非前定」,你要追究其根源都有因果。前世今生我們造作一切不善業,感召得眼前、來生、後世種種不如意的果報。我們看看現代這個社會,看看別人,看看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些什麼?然後你冷靜的去思惟,你將來應該得什麼樣的果報,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哪裡還要去問別人,用不著了。

  所以,我們希望別人對我們好,我們就先要對別人好;我們對別人好是造因,別人對我們好是果報。我們希望別人尊重我們,我們一定要尊重別人;我們希望別人不要造謠生事毀謗我們,那我們首先就不能造謠生事毀謗別人。種什麼樣的因,你一定得什麼樣的果報,人生在世,說穿了就是這麼一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你想想看還有什麼事?佛講人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酬業!過去生中造的善業、不善業,這一世來酬償果報的。過去做的善,你是來享福的,享善福的;過去造作的不善,那你是來受罪,就來干這個,這是報。

  但是,受果報的時候你又造作,果中有因,因中有果;因果相續,因果循環,因果轉變,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纏綿不斷。如果沒有聖賢的教誨,這愈轉愈下,他往下墮落,不會向上提升;遇到聖賢教誨,果然能夠依教奉行,那就幫助你向上提升。一切眾生在六道、九法界就干這些事情,只有這個事情是真實的,其他都是虛幻的。我們有幸遇到佛,這是世出世間大聖人,真正通達明了諸法實相的人,只要我們對他信受奉行,我們就得好處,就得利益,肯定向上提升。

  但是事實擺在我們眼前,有些人真的生生世世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相當高度了,一時迷惑一下就墮下來,甚至於一次墮到底谷。譬如一百層的高樓,好不容易一步一步向上提升,快要到頂端了,距離頂端不遠,一個不小心,沒有踏上上一階,一下跌倒了,這一跌就掉到樓底下去了,粉身碎骨!這樁事情很多,不少!太多太多了。這是什麼原因?達到相當高層的時候忽略了、迷惑了,得意忘形了,這一得意忘形必定就違背性德!自以為是,就怕這一點,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想的、自己說的、自己做的是對的。菩提道上最怕的是起這種念頭,這是無明,這是迷惑。菩薩能成佛,從初發心到菩提道,到無上道,念念小心謹慎,不舍如來教誨,所以他成功了。

  從前章嘉大師教我,不舍如來教誨裡頭最重要的一條,第一個戒條,就是三皈。三皈是最先傳授給你的,是佛對眾生第一個戒條,永遠遵守,永遠不能夠違背。那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凈而不染,永遠保持覺、正、凈。只要你有一念違背了覺正凈,你在那剎那之間就大幅度的下降,你說這多可怕!我們舉眼前最明顯的例子,在我們現前的這個社會上的大貴之人,貴是在這個社會上有權勢,有權力、有勢力、有地位。國王、帝王,現在所講的國家領導人,那個福報不是一生一世修來的,最低限度十世以上。十幾世,幾十世,就好象爬樓梯一樣,爬高樓,爬了十幾層,爬了幾十層,他才到達這個地位。

  我們在《三昧水懺》上看到悟達國師,悟達國師做了皇帝的老師,國師,他是連續修行十世才到這個地位。做國師不是一世、兩世、三世、五世累積的德行,不行!十世才做到帝王的老師。一念迷惑,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皇帝是皈依我的,是我的徒弟,這一點念頭起來了,這是傲慢!這個念頭起來,護法神走了,冤家債主馬上找來,你看一落千丈。在世間,大貴之人做到高官,如果起一念自私自利,就會貪贓枉法。我們也常常看到,到晚年,事情爆發了,被法庭裡面宣判坐牢,甚至於宣判死刑。那是爬到那麼高的時候,一念迷惑掉下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是花報!果報,果報在來生,來生的墮落就更差了。

  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來生墮落在餓鬼、地獄、畜生,幾時才能離開惡道?才能再爬上那一層?又不知道要過多少年月日劫,論劫數算的。所以,修行證果難!真正不容易。就是你進很難,往上爬很難,墮落很快,退轉太快了,一退就退到三惡道。人在無盡的時空當中,這種進進退退次數沒有法子計算的,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樣的。不要羨慕他做了總統,他做了帝王,也許你上一輩子做天王,這可能,不是不可能。欲界天太多了,除了娑婆世界,他方世界那個數字誰能算得清!摩醯首羅天王,一個佛剎有一個,可是佛剎無量無邊,我們就曉得,像那麼大福報的摩醯首羅天王,也是無量無邊,一個不小心摔到地獄。

  修行人難得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到頭了,最後怎麼樣?墮地獄。四禪,墮地獄;五不還天,墮地獄;四空天,墮地獄,佛在經上常說。由此可知,愈是爬得高愈要小心謹慎,你才能保全,決不能得意忘形,一得意忘形就墮落!修行人亦復如是,你得禪定了,你開悟了,這個時候如果一念迷,迷了怎麼樣?迷了就破戒,這肯定的,不守規矩了!迷了就失了定,就越軌了,像星球在太空運行都有軌道,他越軌了,出亂子了,不堪收拾。四空天全是修行人,不是修行人你怎麼能到得了四空天!這些人不是求人間福報的,求人間福報在欲界,只要有求人間福報這個念頭,他就出不了欲界。所以,色界、無色界全是修行人,為什麼會墮落?功夫到那個程度果報現前、境界現前,一時迷惑,不守自性,就這麼個原因他墮落了。難得真的有很少數的人一生小心謹慎,守規矩決定不敢越軌,決定遵守總方向、總綱領,「覺正凈」,在菩提道上才登峰造極。所以這樁事情實在是難,除非你不去想它,你要想它之後,你愈想愈難,凡夫修行成菩薩、成佛真不容易!

  到你契入境界之後,然後你才知道凈土的殊勝。殊勝在哪裡?殊勝在不退轉,所以他容易成就。十方世界沒有這樁事,一切諸佛剎土裡頭,都是有進有退,唯獨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進,沒有退。那個進,有人進得很快,有人進得很慢,但是總歸他是有進步,絕對沒有退轉,尤其難得的是圓證三不退。我們不求這個法門求什麼法門!任何法門都有退轉,進很難,退很快。我們真的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會死心塌地在這一門,再沒有懷疑,再也沒有意見了。還有懷疑、還有意見,那你還有障礙;死心塌地一門深入,決定成就。除這一門之外,世尊沒有給我們介紹還有第二個法門,我們要去找,肯定也找不到第二個法門,這就是說唯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夠避免劫奪。我們自性裡頭智慧、德能、相好、功德、法財才能保得住!

  第二個名詞,這是苦諦的名詞,『或名非善友』,我們知道,可是怎麼樣?可是偏偏跟他親善。佛在經教裡頭常常告訴我們,十善是厚友,十惡是怨家,「非善友」就是十惡。人造惡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十大類,這個十大類好記。可是我們怎麼樣?我們起心動念是不是還落在十惡裡頭,不知不覺;身造殺生、偷盜、淫慾;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是不是這樣?六道眾生十善是厚友,不知道!把十惡當做厚友,反過來把十善當做冤家,你跟他講善,他排斥,他拒絕。

  稍微好一點的人怎麼樣?你說十善他也點頭,但是他並不以為然,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還是跟十惡掛勾,確確實實他不喜歡十善。你教他不殺生,他不能不吃肉,吃肉當然要殺生。你不能教他不偷盜,為什麼?起心動念,他都要佔別人便宜,自以為聰明,自以為有智慧,自以為手法高明,起心動念干著損人利己。最大的偷盜,像前幾年金融風暴,國際上有一個集團,抄家!報紙上登的,抄家。你看這個地區、這個國家人民多年血汗累積,他幾天當中,一、兩個星期,就把你多少年的辛苦統統都拿走了,這個在佛法叫盜戒。最明顯的,我們看到累積買的股票、什麼債券,突然宣布一文不值,錢被貶值,這個損失沒有法子計算的。那些聰明人天天動腦筋,這就是損人利己,謀財害命;多少人禁不起這個打擊,自殺、跳樓、上吊,謀財害命。他不犯法,世間法他不犯,陰曹地府裡頭,陰律他逃不過;陽上的法律他能夠躲過,陰律他逃不過。他造的這個業,來生後世他要受果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苦不堪言,這叫盜。

  殺就更不得了!冤枉害死別人,這受害的人陰魂不散,常常在你的身邊等待機會報復。當你福報現前的時候他沒有辦法,你的勢力太強,他沾不上邊;但是你的福報的旺不會永遠旺,有衰退的時候,好運走完你衰退了,這一衰,他的機會就到了,就來報復你。所以中國人命相,外國也有,一般命相裡頭說,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運勢五年一轉;你在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最旺的五年,也有最差的五年。所以中國老人常講,少年得志並不是好事情,他一生當中最好的五年,是在他少壯的時候,晚年就沒有。

  真正福報是要留在晚年享,福報現前的時候,聰明有智慧的人知道,不享。把我自己的福報分給一切苦難眾生共享,你這個福存在那裡,這我們應當要學。有錢不要自己享受,給一些苦難眾生大家去享受,這個好!為什麼?能夠保持你的福報,最重要保持你晚年的後福無窮。你要是不懂這個道理,福報現前盡情享受,享完了後頭沒有了。晚年苦,是真苦,你體力衰了,承受不了。所以,有福一定要懂得晚年享,有財富布施給別人,佛說得好,布施是修因、修福,所謂是愈施愈多;施財得財富,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為什麼不多做這些好事?施無畏,這裡頭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鰥寡孤獨他們可憐,他們常常生活在憂慮恐怖之中。你能夠安慰他,你能幫助他,常常布施衣食,照顧他,這是施無畏,這裡頭有財施,有無畏施。貧苦年輕人,人聰明有能力讀書,家境清寒沒有人供給,有能力沒有這個條件,你能幫助他,幫助他完成他的學業,好事情。施恩決定不求報,這個果報就更殊勝了。

  聖賢人教導我們,沒有一樣不是真實的,我們要相信,我們要盡心儘力去做。積功累德,最重要的還是要明了什麼是道德,在佛法裡面講什麼是功德,怎樣積功累德,都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這麼多年來我們常常勸人「存好心」,什麼是好心?真誠是好心,所有宗教都是這樣說法,古今中外所有的聖人都這麼說,真誠、誠敬,真誠恭敬。清凈心是好心,不受一切境緣的染污;平等心是好心,正覺心是好心,慈悲心是好心,常存此心,這是存好心。

  「說好話」。說好話,決定遵守《十善業道》裡面的口業。不妄語,對一切人、一切眾生說老實話,決定不欺騙人,說真話,說老實話。不兩舌,決定不挑撥是非,決定不造謠生事,決定不傳播謠言,不兩舌。不惡口,惡口是言語粗魯,我們講沒有禮貌,沒有涵養。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欺騙眾生。能夠離開這四種語言的過失,那叫說好話。存好心,說好話。

  「行好事」。什麼是好事?看看今天社會缺少些什麼,我們多做一些。現在的社會缺少孝悌,我們就努力多行孝悌;這個社會沒有仁義,我們就很認真的行仁行義。看看現前社會缺什麼,社會不知道尊重老人,不知道尊重賢人,敬老尊賢我們要做。今天社會人都是自私自利,那我們應當做什麼?照顧貧窮苦難之人,捨己為人,這就是好事。前面這三樁做到了,你就是好人,好人是聖人、是賢人、是君子、是佛菩薩。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二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苦聖諦第二句看起。

  【或名非善友。】

  這一句在此地是從苦果上講的,所受的果報,果必有因,因在苦集聖諦裡面。但是《華嚴經.四聖諦品》義趣廣大而沒有邊際,每一句、每個名號最重要的是我們懂得學習。特別是在《華嚴》,如果我們真正通達明了諸法實相,因與果都能夠自在的轉變,真的一切法不是定法,活活潑潑。

  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有幾段非常重要的開示,特別是告訴龍王的那番話,說「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惡道苦」,這句話重要!這句話是什麼話?就是「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善法就是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世尊教化一切眾生徹始徹終真實的教誨,十善的反面,就是非善,也稱為十惡。學佛從這裡學起,學聖賢從這兒學起,學善人也從這兒學起。我們想得人天善果,你能夠依循十善必得善果;違背十善那就是不善,得的果報就是這裡講的『非善友』。我們現在看下面第三句。

  【或名多恐怖。】

  我們看到這個名詞在苦聖諦裡頭,好象就跟我們現實的世間做了一個鮮明的寫照。這個世間今天『多恐怖』,何況還有世人所謂的恐怖分子!那是人禍,人禍恐怖。天災也恐怖,地震、水災、旱災、瘟疫,在這半個世紀之中,哪一天沒有,這一天過太平日子,幾乎是天天有。所以,這個名稱跟我們現前居住的這個環境真的是不謀而合。恐怖從哪裡來的?這一定要知道,從愚昧、造業、結怨而感召來的。怎麼化解?這是現在在我們這個社會各個階層,我所接觸到的是學術團體,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不少人很熱心的在研究,如何能夠消除恐怖,怎樣能夠化解恐怖,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在今天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區,大家迫切希求的就是這個問題,找不出辦法!

  佛經裡面既然提到這個名詞,當然就有解決的方法,解決第一個條件,是要你對它認識,有正確的認識,要把造成恐怖的因素找出來。在大乘佛教裡面,根本的業因、原始的業因就是心不善。《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說的,常念不善,心不善;思惟不善,思想不善;觀察不善,你行為不善;那個結果就是「多恐怖」,一切法從心想生。現在科學家也給我們證明,善心、善意、善行,能使自然環境變善;自然環境裡面,一般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與自然現象,都包括在其中。如果我們的念不善,思想不善,行為不善,也必然造成整個宇宙大環境的不善,於是恐怖的現象就出現了,自自然然就發生了!你要想消滅它,你要想把它除掉,這個滅、除,這個念不善。結果怎麼樣?結果是與我們的願望適得其反,它變成更恐怖、更可怕。

  修學佛法的同學,你聽到這個話你會點頭,你會同意這個說法。為什麼?與因果相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很可怕!已經造下了惡因,時候未到,這真是非常恐怖。有很多人問到底還有沒有救?答案是肯定的。怎麼會沒有救?性德是究竟圓滿至善的。所以,只要我們回頭,從不善的心、念頭、行為回過頭來,徹底回頭。中國諺語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五逆十惡之人他真的回頭,真的覺悟,可貴、可賀、可喜。果然回過頭來了,災難會明顯的減輕、減緩,縱然是冤家、對頭、敵人也受了你的感動,不再生報復的念頭。真回過頭來,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不是真誠,感動不了你的冤親債主,唯有真誠到極處,感動了。回頭是自利,消自己的業障,自度而後能度人,感動別人放下報復的念頭,放下瞋恚的念頭,這度了他!自己不是真誠到極處,你怎麼能感動人!這才是解決恐怖分子的不二法門。真誠的善心,徹底的悔改,從今而後善與人同,捨己為人才能懺除舊業。

  所以,今天我們讀這一句無限的感慨。從什麼地方落實?要從自己本身,一定要知道。縱然我這一生還不錯,沒有跟什麼人結冤業,再細心的思惟、觀察,沒有跟人結怨,你跟這些動物有沒有結怨?跟這些植物有沒有結怨?跟天地鬼神有沒有結怨?這不想好象沒事,細心思惟觀察,麻煩大了。過去生中姑且不論,就這一生當中,我們有意無意、有知無知跟一切眾生結的冤業很深很深!過去的不說,要連過去生中麻煩就大了。所以,有些聞到佛法發心修行,過著修行生活,冤親債主依舊來找麻煩,障礙你功夫不得力,很普遍。這個事情稍稍留意,你就會看到很多很多,那些有靈鬼附身,是最顯著的了。除這個之外,凡是讓你功夫不能得力的,你自己想想是不是這些冤親債主在干擾;有些干擾很明顯,有些干擾不明顯,你還覺察不到,所謂是冥冥當中障礙你。讓你常常遭遇橫逆不如意之事,叫你起疑惑,叫你退心,叫你改變修學法門。我們細細觀察,哪一樣不是魔障?這些決不是無緣無故,絕對不是突然而來,都有因緣。佛說人生酬業,一點都不錯。

  言語造作是業,起心動念也是業,我們可以瞞住別人,這一切六道眾生愚痴容易欺瞞,鬼神瞞不住!天神更瞞不住,佛菩薩就不用說了,每個眾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佛菩薩都清楚、都明了,你能瞞得過誰!有隱瞞,你現在回頭懺悔,斷惡修善,你還是有隱瞞,你的果報是人天福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的人,決定不能有毫分不善夾雜,哪有夾雜不善能出得了三界六道?沒有,從來沒有過,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還是沒有。這些道理、事相都要很清楚、很明白,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做到不自欺,這句話不容易。

  六道眾生誰能夠做到不自欺?不自欺有有意的、有無意的。無意是無明,自己完全不知道,自欺欺人,但是自己並不知道。真正自己知道自欺欺人的人,有,不是多數。不知道自欺欺人的,真正幹了自欺欺人,多!比知道的人多。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不自欺,言語誠諦,心地真誠、清凈、慈悲。所以,佛祖度人,兩極的人好度!兩極就是一個是上上根人,好度,為什麼?這些人聰明,一聞千悟,聞一知十,好教!一點他就通了,他就明了了,明了就不迷惑,不迷惑就老實,好度。另外一個極端的,下愚,下愚之人也好度,他沒有什麼雜念,也沒有什麼分別執著,糊裡糊塗。但是有個好處,真的遇到一個善知識教他幹什麼,他就真的老實幹。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就是一個典型的人物,一句佛號念三年,老實念,他成功了。

  夏蓮居老居士說,一門深入。真正做到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功夫綿綿密密不間斷,三年不說話準定開悟。我們要問,這鍋漏匠有沒有開悟?他是往生了,有沒有開悟?在我們想像當中,能往生,哪有不開悟的道理!既然開悟了,為什麼不多住幾年去度化眾生?古時候有,不多。度化眾生要有緣,如果沒有緣,開悟的人,一開悟他就走了,這是真正開悟,生死自在。他願意再住幾年,行!不礙事,可以多住幾年;願意現在走,他就能走得了,也不礙事,這叫生死自在。沒有開悟的時候,住在這個世間是修行,為自己,自己功夫不到家。自己功夫到家了還住在這個世間不走,那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

  佛法裡面講有緣,他跟這個世間眾生有緣,這個世間眾生喜歡他,他講的話大家聽,在這個條件之下他就不能走。他走或不走,是一不是二,他不走也叫乘願再來;他要是真的走了,那一定等到這個世間緣成熟,他就來了。緣不成熟,他來了沒有用;現前緣要不成熟,他有能力走,他不走留下來也沒有用。諸位一定要知道,凡夫是受業力主宰,無可奈何,想走走不了,想留留不住,業力主宰的;修行人功夫真正得力了,轉業力為願力。他立刻走是他的願力,他不走,留下來幾年也是他的願力;換句話說,前後這兩個階段不一樣,前面這個階段是凡夫,後面這個階段是聖人。凡夫受業力主宰,聖人乘願再來,怎麼會一樣?

  凡夫是業力召感,他要遭受果報,種種苦報他不能不受。佛在經上講的,這一生所受的是花報,果報在來生,確實恐怖;你看到他現前花報不善,你就知道將來果報的恐怖。此地這個「多恐怖」是講六道,特別是講六道裡頭的三惡道,人間,所謂有人間地獄,人間餓鬼;人間地獄、人間餓鬼,都屬於花報,果報的恐怖我們沒有法子想像。佛在經上只說阿羅漢,阿羅漢有六通,一般的能力能知道自己五百世,過去五百世中曾經墮過地獄,現在聽到地獄還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從這幾句話裡頭,我們不難體會到地獄裡面的恐怖,地獄是大災難,沒有比那個災難更嚴重了。所以,明白了、認識清楚了,不能不回頭,回頭是岸。

  這兩年我們在澳洲,澳洲大學也很認真的在研究怎樣消除衝突、化解衝突,促進社會的安定和平,我在此地,有幸參與學校的活動。我給這些學者們提出的建議,依據佛陀的教誨,要從自己內心消除對立,從這裡做起。這是什麼?這是所有一切衝突的根,跟一切眾生結怨的第一個因素,對立。對人、對事、對物所有一切對立化解,不跟人對立,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物對立,使我們的內心真正達到和諧。自己成就,然後才能教導別人,勸化別人,才能收到效果。如果自己內心裏面的對立沒有能化解,內在的矛盾沒有能夠排除,想勸導已經有相當深度怨懟的雙方握手言和,這談何容易!理論固然重要,理論不能化解怨懟,唯一化解怨懟的方法是真誠心,真誠到極處。

  我們內心的對立、矛盾不能夠化解,我們的真誠心露不出來,雖然有,不起作用。真誠是性德,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哪個沒有!真誠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一切人統統都有。誠、敬、善,現在都沒有了,迷失了本性。所以,我們自己一定是先回歸到本性,才能夠幫助這個世間苦難眾生。這裡頭還要有緣,如果過去生中沒有跟這些眾生結緣,你就是古佛再來也沒有用,這是佛門裡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眾生跟你沒有緣,不歡喜你,不願意聽你的,這個沒有法子。所以,一定要有緣的佛菩薩他來示現,他來感化,這個災難才能化解,災難才能推遲;推遲是暫時的,化解才是真正的目的。現在先不能化解,先把它推遲,讓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做化解的工作,重要!比什麼都重要。這在我們現實的社會裡頭,現在是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再看底下第四句。

  【或名種種戲論。】

  這些名號對於我們現實社會,真的好象在寫實。我們冷靜觀察現前的社會,整個世界,一切眾生他的思想、他的見解、他的言論、他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種種戲論』!戲論是什麼?虛假而不真實。有人說人生如戲、人生如夢,跟此地所講的「種種戲論」,意思還不一樣。講人生如戲、人生如夢,那是說什麼?萬法皆空,永嘉大師講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那是講的事實真相。此地講的種種戲論,這是講因果,這是說虛偽而不真實;換句話說,決定沒有真實的善果,到最後,都是種種惡報,麻煩在這裡。

  戲論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從邪知邪見來的。為什麼會有邪知邪見?再細心看看,從沒有受過正常教育而來,這個正常教育是聖賢的教育、神聖的教育。聖賢、神聖的教育現在有沒有?似有實無。好象是有,在佛教裡面到處看到寺廟;其他宗教,我們都可以看到教堂,好象是有,樣子是有,實質沒有。實質怎麼沒有?沒有人修十善業了,沒有人受持三皈了,受三皈五戒的人很多,依照三皈五戒修行的人沒有了。你去找來看,哪一個人依照三皈五戒修行。有人一生當中受三皈受好多次,受五戒也受好多次,他做了沒有?沒做,好象是受的好玩的,這不叫戲論嗎?這太明顯了。但是他不知道戲論的後果恐怖,後果可怕!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苦聖諦,第五句看起。

  【或名地獄性。】

  這個名詞,對於佛法稍稍涉獵的人,我相信感觸也是很深的。就如同《地藏菩薩本願經》上所說的,地獄眾生受盡了無量的苦楚,刑期滿了離開地獄。好不容易離開地獄,可是好象在人間打個轉,他又回去了。地獄裡面的鬼卒看到他,「你怎麼剛剛出去,怎麼就又回來了」!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很訝異。從前李老師講經常常給我們說,地獄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地獄的種類很多,壽命長短跟我們這個地方的時差也不盡完全相同,這是舉一個例子,大概是舉壽命比較短一點的,也就是罪比較輕一點的。但是時差,地獄一天是人間兩千七百年。

  真的,如果要照這樣計算的話,地獄一個小時是我們人間一百多年,他離開地獄到人間來投胎,恐怕沒有活過一百歲,這不是還不到一個小時就又回來了!為什麼?他到人間來還帶著地獄的習氣,惡習氣。這個事情不難懂。譬如我們世間人犯了罪,關到監牢獄裡面去,關了十年,好不容易熬過這個十年,出獄了。出獄之後又做犯罪的事情,沒有幾個月又被抓到監牢獄裡頭去,不就跟這個情形差不多嗎?一般人講劣根性,不知道回頭,關到監獄裡面他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過自新。而且在受刑的期間,他還在研究將來出去怎麼樣做能夠避免刑罰,怎樣能夠走法律的漏洞,他就搞這個。換句話說,每判一次刑出來之後,他的犯罪就又升高一級了。在現前這個社會裡面,這個現象很普遍,人間有,鬼道也有,地獄也不例外,這『地獄性』。

  地獄的業因,佛總的給我們說,瞋恚、嫉妒,造作五逆十惡,也就是十惡業他造全了,他都造了。瞋恚心特重,心地殘酷,殺害眾生,手法之毒所謂慘不忍睹。人為什麼能做得出這樣的惡事?我們在這裡看到「地獄性」。人墮落容易,學好,難!這個道理我們懂。法相宗經論裡面給我們說的,六道裡面的眾生煩惱習氣重,所以煩惱心所有二十六個,善心所只有十一個。這是善為什麼敵不過惡,善心所本來就少,噁心所多,多一倍還多,還出頭。又何況善心所力量薄弱,噁心所力量強大,這就是說先天惡性超過善性(我們這是講習性),遠遠的超過。看今天的社會,惡緣幾乎遍滿,善緣幾乎不見了,你到處去找,善緣找不到,惡緣到處都是。惡因遇到惡緣,果報就現前,現前的花報,來生的果報;花報竟然如此的惡劣,果報是不堪想像。

  這幾年我偶爾遇到幾個靈媒(鬼神附身的人),我們細心去觀察,他不是裝的是真的。我們問他一些話,鬼神道裡面的狀況,問完之後這個鬼神走了,附身的這個人清醒過來,問他剛才的事情,他完全不知道,所以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從靈媒透出來的訊息都不是好消息。他們說,不但我們人世間有災難,鬼也有災難,地獄也有災難。所以,現在鬼道裡面的眾生,他們聽經,他們念佛,還真有往生的,往生的還不少,這是好事情。我們知道佛菩薩哪一道有緣哪一道都去。他們說今天這個世間,人道膽大妄為不畏果報,他不怕果報膽大妄為,將來這些人死了以後墮落在鬼道,所受的苦難超過他們幾十倍、幾百倍都不止。還有透露的訊息說,鬼道跟地獄道已經融成一片了;換句話說,沒有鬼道,只有地獄道,你說這多可怕!

  這些訊息傳來,我們熟讀經論,仔細跟現在社會大眾的心行做一個比較,我們感覺得這些訊息可以相信,可以接受。為什麼?我們根據佛在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十法界的業因,佛法界平等心,現在這個世間人不平,不平就不是佛道。菩薩第一個因素是六度心,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也見不到了。不學佛的人不必說了,學佛的人、出家的人,幾個人修六度,菩薩也沒有了!再看看小乘,幾個人修十二因緣,幾個人修四諦?四諦、十二因緣沒有,小果也沒有了。再看看有沒有諸天,有沒有修四禪八定的,有沒有修四無量心的,有沒有修上品十善的,沒有了。中品十善是人道,下品十善是修羅道。人道已經是鳳毛麟角,就是修中品十善能受持五戒的,人很少了,得人身,再得人身,來生還得人身的人,非常非常稀少。

  再看看三惡道,三惡道餓鬼道第一個業因是貪,貪而無厭,果然是多數;地獄道是嫉妒、瞋恚;畜生道是愚痴,沒有能力辨別是非善惡,顛倒是非。把邪正、善惡、是非、利害全都給顛倒。以惡為善,以善為惡,這不是地獄性是什麼!不相信有聖賢教誨,不相信有鬼神,不相信有果報,不信!給他講一點用處沒有,他說你迷信。你要跟別人宣講、勸導人的時候,他說你妖言惑眾;換句話說,只能講假的,不能講真的。隨順他們的理念去講,隨順他們的意思去講,沒有問題;跟他們的想法、看法相違背的,你的言論那你就有罪了。聖賢的教誨,在他們看是罪惡,這有什麼法子?

  難怪李老師在往生前一天,給我們最後的忠告,他說,這個世間亂了,佛菩薩、神仙下凡都救不了;他說,你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是他老人家最後的遺言,說了這個話再沒有說話,隔幾個小時他就走了。我們冷靜觀察現實的社會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如他所說的,因此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什麼叫有緣人?能相信經典上所說的道理,所說的境界,所說的因果,能信、能解,這個人有緣,可以跟他說;不能接受的,不能相信的,沒有緣,不必跟他說,跟他說引起反感,不好。佛法對一切眾生能接受的要說,不能接受的,合掌令歡喜,千萬不要惹他生煩惱,惹他生煩惱,我們就錯了。佛在經論上這樣教導我們,六祖大師在《壇經》語錄裡頭也是這樣教導我們,歡歡喜喜各人走各人的道路,十法界!

  我們的道路是西方極樂世界,要加緊努力趕路,時間愈快愈好。為什麼?怕的來不及,愈快愈好。怎麼快法?放下,趕緊放下,愈快放下愈好,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講佛法,非法是世間法,佛法都要放下,何況世間法。徹底放下,一心一意,印光法師教導我們,一卷經,一句佛號,了生死出三界。根基扎在凈業三福、十善業道上,你往生就有把握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要恭喜你,你作佛去了。這是真實的一了百了,我們要珍惜這一次的殊勝因緣。

  如果我們生在太平盛世,這個出離的心很難生得出來,為什麼?這世間不錯!來生得人天,人天還是享福,出離的心生不起來。今天生在亂世,天災人禍頻繁的一個世紀,那個出離的心不由得你不生,這是個好事情,不想在這個世間再住了。古大德講凈土法門常常講欣厭二門,在我們這個時代好修。厭是什麼?厭世,對這個世間沒有意思。縱然是親人,親人都無情,父子沒有情,兄弟沒有情,只有利害沒有情義。諸位想想,人在世間,你周邊環境是無情無義,這還有什麼意思?誰認識你,誰了解你,誰關懷你,誰真心對待你,一個都沒有,連家人眷屬,所謂是各懷鬼胎。

  這個世間,活在這個世間意義沒有了,人生的價值沒有了,不如歸去!歸去這個思想是正確的,但是要如理如法,不能自殺。佛法裡頭自殺的罪很重,其他宗教裡頭也說,天主教裡面也講自殺的罪很重。所以要好好念佛,自在往生。往生的時候沒有生病,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這是我們這一生真的沒有白來,我們得到大圓滿!能不能做到?古書裡頭記載的暫時不論,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親眼看到的、親耳所聽的,決不是虛假,決不是表演,確有其人確有其事。我在這一生聽到的,二十多個,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真的不生病,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阿彌陀佛接引他走的。

  我們想想,他能,我為什麼不能?想想他在未走之前他的心行,他的行業,我要好好跟他比較比較。如果我的心行、行業能與他相等,那我就肯定能往生;如果我能夠超過他,那不但能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一定在他之上。所以這個法門不難,難在哪裡?難在你放不下,難在你沒有看破。真正看破了,你對這個世間會厭離,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會無限的嚮往,真的希望早一天去,這個世間災難也好,末日也好,與我不相干。我要不要準備逃避?不需要,為什麼?我到極樂世界去了,我用不著迴避,我到極樂世界去,真的去了。到那邊去上學,勇猛精進,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

  爾後效法諸佛如來一樣,發願在遍法界虛空界幫助一切有緣眾生。有緣就是我在那邊現身、說法,他喜歡聽,他能理解,能依教奉行,有緣眾生!所以我們今天,除了自己勤修凈業之外,廣結法緣,全心全力做這樁好事。我們法緣結的愈多愈廣愈深,將來這些人統統得度。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世間,這個世間不壞,我生在這個世間真的得大利益,可見得境隨心轉。蕅益大師說的好,「境緣無好醜」,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現在這個社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沒有好醜,就是沒有善惡,沒有好壞。「好醜在於心」,我們的心善、念善、行善,一切境緣無有不善,它轉過來;如果我們的存心、思想、言行不善,縱然是好的環境也變壞了。記住,相隨心轉,境隨心轉,《楞嚴》上說得好,「若能轉物,則同如來」。學佛無比殊勝就是學會轉,那你是真的沒有白學了。再看第六句。

  【或名非實義。】

  『義』是義理,這不是真實的。這樁事情佛在《華嚴經》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我們做學生的人要細心的去思惟、體會、接受,依教奉行。既然知道世間虛假不實,那我們學習就像古大德教導我們的,借假修真,這好事情。虛假不實,你就看破了,看破之後貴在放下,就是說這個世間一切法都不能放在心上。為什麼?心是真實的,真心,把這個虛假要放在真心裡頭,你的真心就變成妄心,錯了!妄心變的境界就是三途六道。我們想想看,哪一個人不把這些虛假放在自己心裡頭?壞就壞在這裡,錯就錯在這裡。只有佛菩薩聰明,緣覺、聲聞也不賴,他們不會把虛假放在自己心上,所以他們能超越。我們學就得學這個本事,就得要通達這個事實真相。果然明了通達,學會了,那就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一個轉變就是把我們的業報完全轉變成願力了,願力受生,願力再來,無往而不自在,無一而不自得,得真實智慧,得真實的德能、相好。所以要在會轉,因果皆如是。第七個名字。

  【或名貪慾擔。】

  這個名字好懂,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挑上這副擔子。你仔細觀察,咱們這個世間,哪個人沒有挑這個擔子?這個擔子,重擔!我們齋堂掛了一張醒世圖,那也是背負一個重擔,那個重擔是貪慾之重擔。貪慾愈是多,這個擔子愈重,這個擔子要不放下,你永劫不能離開六道輪迴。前面我們讀過「舍重擔」,這是在苦聖諦裡頭說的『貪慾擔』,他怎麼不苦?要依這個名詞來說,人生到這個世間來,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挑這個擔子,你不是為挑這個擔子,你不會到這個世間來;你到這個世間來,你就肩負起這個擔子。如果你要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而無厭,不知道知止,不知道知足,這個擔子準定把你拖累到阿鼻地獄。

  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常常聽到人講,壓力太重,這副擔子的壓力太重。生活是個重擔,家庭是個重擔,事業是個重擔,青少年在求學也是個重擔。你看看學生上學,每天背個大書包,那是什麼?那是「貪慾擔」,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有什麼感觸?在街道上,我們看到大概是一歲、兩歲的小朋友,才會走路,他背上就背個小包了,這個「貪慾擔」已經背上了,愈背愈大,愈背愈辛苦。佛這個名字起得好,真的教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警覺。什麼時候我們真的把這副擔子舍掉,舍掉就自在,舍掉就開悟。舍什麼?首先要舍的是貪瞋痴,消除業障要從根本下手。根在哪裡?根就是在貪瞋痴,貪慾、瞋恚、愚痴,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佛教給我們的,用戒定慧。

  戒定慧是三服藥,希望你善用,藥到病除。這三種嚴重的病毒,貪是第一,從這個地方斷起。世出世間一切法縱然是做善事,慈悲濟世,也是隨緣而不攀緣。隨緣就沒有負擔,攀緣你就有負擔。隨緣自在,隨緣快樂;攀緣很辛苦,攀緣不自在。攀緣是造業,造業哪有不受果報的道理!所以,佛在經教裡頭在在的教我們,學隨緣而不攀緣。菩薩道那更重要的,章嘉大師傳給我的,看破、放下。看破是認識、知道,這個肩頭上貪慾擔,真正知道這沒有意思,這是苦,這是冤枉,為什麼?畢竟空,不可得。把畢竟空、不可得偏偏背在身上,這不叫冤枉嗎?

  然後你要更進一步的了解,什麼東西畢竟空?身畢竟空,心畢竟空,自己的身心都不可得,不要為這個操心,不要為這個牽掛。為什麼?這個東西不是我。什麼是我?靈性是我,靈性不生不滅,靈性不來不去,靈性遍虛空法界。在有情眾生,經典裡面講的佛性,在無情眾生叫做法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那是真的。什麼時候你把這個擔子統統放下了,你就見性了,你就把「我」找到。宗門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就找到了,這在佛法裡面講開悟了,你成佛了。這成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只要你一開悟,開悟就是分證即佛,天台家所說的,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裡面的佛是相似佛,不是真佛。只要你能夠看破,看破是你曉得你現在擔的是冤枉擔的擔子,絕對不是真實,冤枉擔的擔子。只要你肯徹底放下,不再干這個,就行了,這真的叫回頭。回頭是岸,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了。所以,這個名詞真的會給我們啟示,看破,放下。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三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苦聖諦第八句看起:

  【或名深重根。】

  這也是苦聖諦的別名,根,要是深根,很不容易拔除,都是形容苦報。為什麼說它是『深重根』?果中有因,因中有果,因果是一不是二。人在順境善緣,得意的時候,很容易引發貪愛的煩惱,慳貪煩惱於是生起來了;人要是處逆境惡緣,瞋恚的煩惱很容易生起來。貪愛是餓鬼道的業因,瞋恚是地獄道的業因,諸位想想,幾個人在接受果報的時候,依舊能保持住平常心不起煩惱習氣,這樁事情除了聖人,凡夫做不到。所以,凡夫在六道裡面接受輪迴的果報,同時又造深因,這稱之為「深重根」。

  苦果很不容易拔除,苦因很難斷滅,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眾生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不能出離。佛菩薩大慈大悲只能夠教導,至於轉惡為善、轉迷為悟那是眾生自己的事情,誰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幫不上忙,上帝、神聖也幫不上忙,這是事實真相。佛菩薩慈悲,永遠沒有間斷的為眾生現身說法,說出事實真相,做出看破、放下的樣子,讓我們聽了、看到了,能覺悟過來,也像佛菩薩一樣,這樣就能夠離苦得樂。

  從名字上「深重」這兩個字,這兩個字顯示這樁事情很嚴重,要出離不是容易事情,要有信根,佛法裡頭講五根、五力。根從哪裡生的也要清楚,根、力的基礎,所依的是「三十七道品」前面的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修學有次第,不能夠躐等,我們今天修學,真的,前面這個三科十二品疏忽了。從哪個地方生起?從五根、五力生起,所以,「根」永遠生不出來,「力」就不必說了。我們的信沒有根,我們的念沒有根,這是念佛為什麼得不到功夫成片。古人常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有沒有認真去反省,認真檢點毛病到底發生在什麼地方?這就是佛一般常講的。

  四念處是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觀念;四正勤是斷惡修善的樞紐;四如意足是知足,知足常樂,知足你才能放下。所以,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然後五根五力才真正能生得起來,「深重根」才能夠拔除。下面一個名號。

  【或名隨心轉。】

  理如是,事也如是,六道果報、因緣都是『隨心轉』。心隨著煩惱習氣轉,隨著妄想分別執著轉,就把一真法界轉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十個不同的境界,完全隨著你的煩惱習氣,隨著你迷悟的淺深,這十法界裡頭有升,有往上升,有往下墜落,因此教導比什麼都重要。所以,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做好事,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好事,無比殊勝的好事,是教人覺悟,是教人放下萬緣,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第一等好事!無與倫比的好事!

  世尊一生四十九年的教學教這個,在經典裡面,世尊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自行化他,也是這樁事情!我們再細心觀察世法裡面的聖哲,世間各個不同宗教裡面的典籍,也是說這個。這正是諺語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是見到諸法實相。所以,我們的心要清凈、要善,儒家講止於至善。我們這兩年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純凈純善,純凈純善所現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雖善不純,六道裡面善少惡多,所以脫離六道輪迴的苦報相當不容易。「隨心轉」這一句知道的人很少很少,真正知道了、認識了,這個人永脫輪迴的機緣他就遇到了。只要他認真努力學習,脫離三界六道,往生諸佛凈土,這一生當中能做得到。

  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名詞,一定要知道「隨心轉」,天天都在轉,念念都在轉,念念與性德相應。究竟圓滿的相應,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六字洪名。為什麼?他是性德的名號,念這一句名號,性德全體彰顯。不明白的人常常念,念久了自然會明白;已經明白的人念六字洪名,受用與日俱增。這一句名號裡頭真實智慧、真實功德、真實的受用,諸佛讚歎!我們今天說實在話還沒有這個認知,為什麼?我們念佛很懈怠,我們沒有做到一門深入,沒有做到二六時中功夫不間斷,這個原因就是對於這個法門、這個名號認識、知道得不夠。這個時候怎麼辦?夏蓮居老居士告訴我們讀經,聽經、讀經。

  所以,世尊當年在世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為什麼世尊天天為我們講經?原因就在此地。幫助我們認識諸法實相,明了通達諸法實相,我們的五根五力就生起來了。五根五力,就是三十七道品,都是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的性德。佛陀為我們演說,我們這才豁然明了,性德顯現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這個時候就有能力轉境界了,有能力轉境界,修行這樁事情不必別人說了,也不用別人來勸導,自自然然一帆風順。我相信你會像諸佛菩薩一樣,選擇凈土法門,一生快速的圓滿成就。在這一段最後一句。

  【或名根本空。】

  『根本空』是從性上講的,從體上講的,佛法裡頭常講萬法皆空。這也是苦的意思,苦諦的意思,真正通達明了契入這個境界,這是聖人不是凡人,苦諦,有諦無苦。這個意思前面說過,迷的人有苦無諦,小聖有苦有諦,大聖有諦無苦;總而言之,迷悟不同。這個事實真相要認真的學習,要細心去觀察、去體會,觀照入微,離苦得樂就是真的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夠證得。在哪裡?就在現前。現前的事相沒有改變,但是知見不一樣了,受用不一樣。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沒有了。

  凡夫在六道裡面,佛常常講三界是苦海,尤其是欲界,三大類的苦統統要受,真正是苦不堪言。妄想分別執著是重擔,哪個人沒有?人人皆有。只有真正覺悟的人,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把這個重擔丟掉了,知道這個重擔虛妄,一文不值,害死人!害得我們長年累劫不能見性、不能自由、不得自在。這一放下,性德就現前了,法身、般若、解脫,常樂我凈,逐漸逐漸體會到了,逐漸能契入了。這個時候離苦得樂,得什麼樂?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孔老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悅是得樂。世出世間聖人這些話都是形容離苦得樂,他真的得到了。

  所以,如果你要不真正契入「根本空」的境界,你做不到,做不到就是你放不下。天天聽講、天天讀誦還是放不下,這是什麼原因?聖教熏陶的時間不夠。我們的煩惱習氣就像一根木頭千百年來都泡在水裡頭,濕透了,現在我們把這根木頭從水裡頭撈出來,燒一把火想把它點燃,談何容易!火再強、再猛烈,到火滅了,它還如如不動,它濕透了!我們今天的狀況就像這個樣子,那要怎麼辦?要有耐心,要有信心肯定能夠點燃,能夠燃燒掉。那用什麼?烈火,放在鍊鋼爐子裡面去燒,鍊鋼爐子的火不滅,晝夜不滅。長時間的去燃燒,真的它的水分被烤乾了,這根木頭燃燒起來了。

  所以我們今天曉得,天天聽經、天天讀經,煩惱照樣起現行,功夫依然不得力,這是正常的。不要著急,不要害怕,只要有信心,只要有耐心,加強熏習。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只天天讀經、聽經、念佛,煩惱習氣斷不斷不要去理它,智慧開不開也不要去理它。只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所謂是水到渠成,自然成就。要多久時間不要問,不要去理會它,你心才純凈純善。至於什麼時候契入,那是你的善根福德,過去生中善根福德不足,現在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把善根福德加強,怎麼加強法?每天讀誦、聽經、念佛,這就是加強。受持、讀誦可不能間斷,間斷就難了,決定不間斷。

  我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精神體力有限,不能不休息,這個沒有關係。累了的時候你就休息,休息好了立刻接著干,這個重要,非常非常重要。你能這樣做,三年五載業障漸漸消除,福慧漸漸增長,從哪裡看?從你用功的時間上看。初學,休息的時間多!慢慢功夫得力,你休息的時間自然減少;換句話說,受持、讀誦的時間逐漸逐漸增加,增加到最後,一天也許兩個小時休息的時間就夠了。

  我們還聽說,在中國大陸確確實實有些老修行人,長年不休息,除了吃一點東西之外,他功夫不間斷。他在念佛堂裡面拜佛、經行,日夜不間斷。有人不相信,在窗戶外面看著,看著他是不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當然他有功夫,我們外面看的人沒有這個功夫,怎麼辦?輪流,我們輪班輪流來看他是真的還是假的!看上幾天,是真的不是假的。也許他在念佛堂念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二十四小時不中斷,他是不是整年的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咱們再多邀一些人輪流來觀察,結果發現確確實實他整年都不間斷。

  這個給我們證明,佛在經上講,五欲財、色、名、食、睡,睡眠可以斷掉的,這五種東西自性裡頭沒有。所以欲界天,五欲欲界天有,愈往上面去愈輕愈淡薄,愈往下面去愈嚴重,這就是迷悟有淺深,迷得深的人業障重,迷得淺的人業障輕。業障輕,對於五欲的要求少,愈上去愈少、愈淡薄,到色界就沒有了。所以,色界天人不需要飲食,一年到頭他不吃東西,他沒有睡眠,他精神飽滿。色界天就如是,又何況諸佛菩薩!所以如果將來你有機緣到色界天去觀光旅遊,你會看到色界天人有宮殿、有寶座,決定沒有床鋪,他們沒有睡眠。在欲界住的習慣的人,到那裡去感覺得很驚訝,他們為什麼不吃飯?為什麼不睡覺?

  如果我們回歸自性,回歸性德,這個慾念斷掉了,完全沒有,真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念頭沒有了,就完全不需要了。在這個世間也起作用,我們看到有學佛的同學持午的,晚上不吃東西。除了喝水之外什麼都不需要。他念頭上沒有了,真的他晚上餓不餓?不餓,很正常。甚至於早晨這一餐也不需要,像世尊他們僧團當年在世,日中一食,精神、體力正常。他們那一餐不是自己煮著吃,他們去托缽,托缽去化緣要走路。走路的距離也不近,大概就是三里路到五里路,三里路,往返六里,五里路,往返十里。走路,我們知道,經行,他的時間沒有空過。我們念佛人走路是念佛,一步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兩步一句阿彌陀佛,這都沒有關係,隨著各人的習慣。

  現在在念佛堂,念佛堂是用念佛機來帶領,我們大家念佛的速度、音調都跟著念佛機,這樣就很整齊。大概我在這個念佛堂念佛,一個字一步,阿彌陀佛,一個字一步。我們現在的先祖紀念堂,這個紀念堂不大,我進去念過幾次,一圈正好一百零八步。外面走廊上我還沒有走過,所以,早晚我們繞佛在外面繞,好,因為早晚,教室裡頭沒有人在使用,不干擾,我們在外面繞,這個圈子大。教室裡頭有人在上課,有人在使用,我們不干擾他,我們就在佛堂裡面繞佛。

  所以,功夫不可以間斷,不要夾雜妄想,不要求一心不亂,也不要求功夫成片,老老實實這樣念下去。念到妄想分別執著真的伏住了,它不是斷,伏住了,它不起現行,決定有一天你就契入三昧,你就入了境界。如果常常想著「我為什麼還沒有得一心?我為什麼還沒有得功夫成片」?這個麻煩了,為什麼?這叫夾雜,這把你的功夫破壞了。或者有人,「我天天念佛,佛怎麼還不來」?這都不行,這都是夾雜,都是障礙。所以要記住純凈純善,唯有純凈純善沒有障礙。到無障礙的時候,境界才能現前,有一絲毫夾雜都是破壞你修學的功夫。所以要徹底放下,功夫要做得純,要做得凈,與「根本空」相應。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一段,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諸佛子。所言苦集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貪著。或名惡成辦。或名過惡。或名速疾。或名能執取。或名想。或名有果。或名無可說。或名無可取。或名流轉。】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集諦」,前一段講的是果,這一段講的是因;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綿延無有窮盡。這是說明為什麼有輪迴,輪迴永遠不斷,真的因就在此地。佛告訴我們了斷,果上是做不到的,一定要在因上,因斷了,果就沒有了。我們在受果報的時候,在這裡頭不再造因,那是一個出路;受果報的時候依舊不間斷的在造因,那就難了,輪迴永遠沒有超越的希望。

  我們現在看看『攝取世界』,第一個集諦的名字是『貪著』。確實佛教菩薩修行證果,第一樁事也是要斷「貪著」。貪著是六道輪迴的根,如果不能夠舍離,它在造六道輪迴的果報。宗教裡面講這個世界眾生是上帝造的,神造的;在我們佛法裡面,三界六道誰造的?貪著造的。如果我們自己把貪瞋痴真的斷掉了,三界六道就沒有了。就像永嘉大師所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夢裡有貪瞋痴,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貪瞋痴裡頭現這些現相。貪瞋痴要是斷掉了,就是見思煩惱斷盡了,三界六道的現相沒有了。所以,這個相是個假相,是個幻相。

  般若經裡頭說得好,夢幻泡影,三界六道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這個夢幻泡影從哪裡起來的,佛給我們講,從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見思煩惱的根,就是「貪」這個念頭。所以,佛教菩薩對治這個煩惱用布施,布施是專門對付貪著的一服良藥。貪著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了,這個意思你要懂。布施圓滿,絕對不是說所有眾生我都布施到了,不是這個意思,那是你做不到的事情,而且那個貪著並不能斷掉。

  有人布施貪圖福報,不但不能斷貪著,增長貪心。聽說財布施得財富,他為了要得大財富,他才去修財布施,這不但不能斷貪心,是增長貪心,那是大錯特錯。這樣子他布施能不能得福報?能,不是不能,佛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所得的很小,不大。如果把貪著斷掉,他得的福就太大了。為什麼?明心見性。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無量的相好、無量的財寶,他統統都得到了。所以舍貪著,你得到的大,無限大,不可思議。你要是為了貪著而去修布施,你也能得到財富,得到的小。那個得到跟你布施的恰恰相應,或者還有一點利息,還多一點。但是你不能得到遍法界虛空界稱性的相好光明,這個你得不到。你不能夠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界,這個你做不到。

  所以,人不能沒有智慧,不能不覺悟,有智慧、覺悟,你所得到的不可思議。有沒有「得」的那個念頭?念頭都沒有,你說多清凈!這叫至善,止於至善。有個得的念頭,不要說貪,有個得的念頭就不清凈,就夾雜!所以,沒有得失,沒有慳貪,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確確實實不起心、不動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事一切照做,跟十法界裡面眾生和光同塵,無二無別,但是用心完全不一樣。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真正覺悟的人,他從來也沒有起心動念過,哪來的分別執著!同樣生活在一起,境界不一樣。一個住實報莊嚴土、住常寂光凈土,一個住凡聖同居土,同是一樣的,事是一樣的,境界不一樣,受用不一樣,苦樂不一樣。迷的人真苦,覺的人沒有苦,沒有苦才叫真樂。有苦有樂,那個樂也是苦,只是苦樂兩邊都離了,那叫真樂。

  這個境界不好懂。六塵境界六根對六塵,眼耳鼻舌身意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可以欣賞,可以受用,這裡面沒有七情五欲。七情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沒有,覺悟的人決定沒有;財色名食睡,絕對沒有這個念頭。只生智慧不生煩惱,就如六祖能大師跟五祖說的話,「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跟大家生活一樣,他也分到一份工作,槽房裡去舂米、破柴,這是他乾的活,跟大家一樣吃飯,一般生活,他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是不生七情五欲,他不生這個,生智慧。

  生智慧是生什麼?生清凈心,生平等心,生正覺心,生慈悲心,這是智慧。諸佛菩薩所說的一切經教就是他的境界,常生歡喜心!那就是決定沒有一絲毫貪著,他有真實智慧,念念為正法久住,念念為眾生得度,他是為這個來的。為這樁事情有願沒有念,妙就妙在這裡,那個願有!「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他真有願,他沒有念頭。念是煩惱,念是妄想,所以他不夾雜。遇到緣他就起作用,就起現行,什麼緣成熟,什麼願就現前、就起用。這裡頭奧妙極了,我們要細心觀察,要細心體會得,自然就有受用,知道怎麼樣學習。

  凡事是在自己心地上用功夫,不在外面,所以佛法稱為內學,佛教的經典也叫做內典,這個意思我們要懂。普度眾生是從一個點做起,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建立正法,是從鹿野苑五比丘做起的。一直到今天,印光大師教導我們,還是一個點,道場住眾以二十個人為額度,也就是說,不要超過二十個人。這個小道場做好了,就普度眾生,為什麼?它是一個模範,它是一個典型。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你想修行證果,你就照這個樣子,中國大陸的術語叫樣版,這個小道場是個佛教的樣版,這就成功了。

  裡面修行人不多,人人身心清凈,純凈純善,跟大眾接觸和光同塵,真誠、清凈、正覺、慈悲圓滿的顯露。清凈,一塵不染;平等,沒有高下;正覺,決定不迷;慈悲是真誠的愛心,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不能把道場發展到很大很大,很大很大麻煩就來了,為什麼?心不清凈!心不清凈你就迷了,你迷而不覺,你就邪而不正,你就染而不凈,自他統統破壞掉。所以說道場真的愈小愈好。我們非常羨慕覺明妙行菩薩的道場,你們看看《西方確指》,他只有十二個人,天天在一起講經說法,真的個個成就。這個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

  我們今天講到要擴大教學的效果,能夠幫助世間許許多多想求得正法的這些善友們,現在我們可以利用網路,可以利用衛星電視。最近我在新加坡聽到,最新的科學技術可以把網路跟衛星電視連在一起,已經開發成功。網路跟衛星連在一起,他就不要另外裝天線,網際網路可以直接將衛星的畫面下載到他的電腦裡面,他就能看見,這太方便了。我們希望「華藏世界」留意這樁事情。如果我們有這麼一個新的技術,這個資訊傳播的效果真的是大幅度的擴大,但是我們自己還是在小道場,永遠在這個地方修行,這一生決定取得很好的成就。自利就是利他,真正的利他。如果我們自己把這個道場擴大,實在講自他都不能得到利益,得到什麼?熱鬧而已。香火鼎盛,人眾很多,清凈心找不到,平等心找不到,一個找不到,全部都失掉了;真誠沒有了,正覺沒有了,慈悲沒有了,統統都失掉了,那個損失太大太大。

  所以印祖教導我們志同道合,最重要的六和敬,六和敬裡頭最要緊的是見和同解,現代的話說建立共識。大家真的能有共識,我們找一個小的地方建個念佛堂,現在建念佛堂,我建議同學建先祖紀念堂。先祖紀念堂就是念佛堂,不必很大,就像我們這個樣子就很好,費用不多。我們兩邊,這棟房子兩邊是教室,如果諸位真的要修行的話,你整個的建築就像我們現在這東源堂一樣,這麼大就夠了。當中是佛堂,兩邊一邊做宿舍,一邊可以做齋堂,有個小廳,就這麼大就夠了。道場小容易維持,遵守印光大師的教誨,決定不化緣,化緣心不清凈。你要化緣,你就不能不看人的臉色。不化緣,不做法會,不講經。

  聽經,你可以選擇一部經,我們修凈土,或是選擇《無量壽經》,或是選擇《彌陀經》,用講經的光碟就行。每天播放兩個小時,一遍一遍重複的來聽,一門深入。聽經的時候也是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每天兩個小時聽經之外,統統是念佛。這個道場第一殊勝,決定不攀緣。真修行,要像遠公大師一樣(我們凈土宗第一代的祖師廬山遠公),結界,虎溪為界,不出這個界限,心是定的。我們在圖文巴,我們的界限就是以圖文巴這個區域(市區)為界限,這個小城在山上,我們不下山,這才能成功!把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貪著的念頭,斷得乾乾淨淨。

  我想我們有這個共識的同學,在家出家,我們在此地建立凈宗道場,如果還放不下的,你可以到別的地方去。到我們這邊來參學、小住共修幾天,我們歡迎,但是我們這個道場不大,一切都有限,我們要好好的把它規划起來,這個地方能夠接待多少同參道友。常住二十個人,我們能夠接待一些同參道友跟我們在一起共修,我們很歡迎。我們也鼓勵同參道友們,將來回到你們自己住的地方,也像這樣子建立小道場,成就真實功德。

  下面第二個,『或名惡成辦』,「成」是成就,「辦」是辦事。你成就所辦的是負面的,不是正面的。再說得具體一點,這個惡,是與性德相違背的。如果以《十善業道經》為標準的話,那就非常明顯,你們成辦的是什麼?殺生、偷盜、淫慾,現在社會上是不是這樣的?我們在電視報導之中看到,這個世間有許許多多地方出產很豐富。遠海出產什麼?海鮮,居住在江、湖附近,水產豐富。觀光旅遊到那個地方欣賞他們的海鮮、河鮮,當場要殺活的來吃,這是「惡成辦」。

  殺生是惡,偷盜更普遍!念念當中想到怎麼樣發財,最普遍的,研究怎樣能夠走法律的漏洞,少繳一點稅。稅收是國家的財富,偷稅、漏稅、少報稅這是屬於偷盜。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詳細,偷盜,你要是偷一個人的,將來還債,還一個人,容易。如果你要是偷國家的,偷公眾的,那麻煩大了。你要是偷國家的,這個國家每一個納稅人都是你的債主,將來每個債主你都得要還,你還不清,你的債主太多了。所以,佛在經上是講真話,告訴我們公共的東西不能偷盜,那個罪很重。寺院庵堂三寶東西不能偷盜,為什麼?它是十方供養的,那個債主數不清的,比一個國家人口還要多,它沒有國家界限,這個結罪很重。《地藏經》上佛說得很好,你造五逆十惡罪,佛都能救你;你偷三寶物、常住物,諸佛沒有能力救你。我們要相信佛不妄語,佛說的話句句是真實,這個事情決定做不得。

  也是在最近有個同修告訴我,講到生病看醫生,他很感慨的說,從前學醫是仁心仁術,他是救人的,醫生是救人的。這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當中確實是這樣的,凡是發心學醫道的,心地非常仁慈。學這幹什麼?救人。他說現在不是,現在醫生謀財害命。這個話說起來提醒我了,韓館長當年在世,她的眼睛不好,在台灣找到一個在台北很有名的眼科醫生給她治。治了幾年,好象是治了三年,每個月去看一次,有的時候看兩次,跟這個醫生都很熟悉,常常往來。但是這個眼睛是拖了好幾年,為什麼?每次去診斷醫藥費都很高,月月給這個醫生去送錢,醫生不肯給你治好,治好怎麼樣?你不來了。

  有一次有個緣到高雄去,到那邊去作客,眼睛不舒服,高雄那邊也有個大夫,去看的時候三次就治好了。這才恍然大悟,台北那個醫生不是不高明,不是不能把她一次治好,一次治好就沒有錢,她就不再來了。他讓你慢慢的受苦,讓你月月送錢給他,謀財害命!現在的醫生真的他有技術,他沒有道德。你就是要錢,你明說,「我一次把你治好,要你一百萬,一百萬拿來,我一下子就給你治好」。不要還是收一百萬,分做十年來收,讓人家受十年罪,這真缺德。許多看到生病的,病得很重,在醫院門口,沒有錢,醫生走來走去問都不問,就像沒有看見一樣。

  現在世界是這麼一個世界,惡成辦的世界,果報是災難,大災大難,所以最近半個世紀當中常常傳說世界末日。社會要都是惡成就,善不能成就,這個世界怎麼會沒有末日!我們要怎樣能夠避免這個末日?印光大師教我們修行的方法就行,我們並不逃避,我們是希望有成就,災難來了,真正能往生極樂世界,無論什麼時候有災難來,什麼時候就能走。

  這樁事情使我們想到宋朝瑩珂法師,最好的榜樣。我們如果學會了,進念佛堂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也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念個三天三夜,真誠心去念,懇切的願望去念,就會把阿彌陀佛念來。他是一個破戒、惡作、不守清規的出家人,但是他有一個好處,深信因果。他自己常常反省自己的業障深重,沒有辦法控制自己,天天還要造惡業,想一想這樣的心行將來必定墮地獄。想到墮地獄,他就害怕、恐怖了!知道地獄苦。於是請教同參道友,像我這樣嚴重罪業還有沒有救?有什麼方法救?同參道友也不錯,給了他一本《往生傳》,叫他去看,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

  所以下定決心關起房門一心念佛,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念來。佛來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用功,十年之後,我來接引你。瑩珂法師見了佛,歡喜,跟阿彌陀佛說「十年陽壽我不要了,因為我自己的煩惱習氣太重,禁不起外面誘惑,這個十年我又不知道要造多少罪業,算了,我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就答應了,「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果然三天之後,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了,他也沒有生病。這個例子給了我們信心,十足的信心。所以,世界末日我們不怕,災難現前了,我們就學瑩珂一樣。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我們有把握能往生,乘著這個機緣永脫輪迴,永離十法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阿惟越致菩薩去了。我們在這裡,小環境能修成,到極樂世界是大環境,現在不能搞大,現在搞大,極樂世界去不了。現在要小,愈小愈好,省心省事,真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不能不懂這個道理。

  所以,平常要細心觀察、思惟、衡量輕重得失,什麼是有利的,什麼是有害的,方方面面都要顧到,然後真的是一門深入。決定不走岔路,決定不入歧途,一條路、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放下身心世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我們今天要凈土成辦,「善成辦」不是也是好事情嗎?現在沒有緣,機緣不成熟。現在在這個世間機緣成熟的是惡成辦,惡的緣太多,善的緣沒有,一定要懂得,才會有真正成就。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四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苦集聖諦」第三句看起:

  【或名過惡。】

  集,這是造作。無意,我們一般稱為過,過失;有意的,那就是罪,罪惡。六道凡夫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地藏經》上說:無不是罪!這個意思就是說,有意造作的多,無意造作的少。事實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細心冷靜的觀察,古大德所說的不無道理,你細心觀察,確實。「惡」,在佛法裡面最普遍的就是用「十善業道」做標準,十善業通世出世間法。往上去,當然愈往上,標準不相同。十善名詞相同,解說不一樣;換句話說,十法界都不離開十善。人間的十善十惡跟天上的十善十惡,標準不相同,欲界天跟色界天不相同,天人跟聲聞不相同,聲聞跟菩薩不相同,菩薩十信位跟十住位不相同,這些事實,我想我們不難懂。

  所以,佛法確確實實,佛菩薩所說字字句句深廣無限,境界不一樣。我們現在是在哪一個階段?什麼樣的身分?我們應當守的是些什麼?祖師大德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實在講,去我們並不遠。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正法、像法過去了,末法一萬年,我們現在生在末法第一個一千年末尾,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示現在末法那些高僧大德、諸善知識,這裡面肯定有佛菩薩應化而來的,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這些人身分他不暴露,我們後學心裏面總得有數,他們所說的、所行的,行是給我們做示範,我們細心去思惟、去體會、去觀察,與經教相應的肯定不錯。時代在變,他們的表演也在變,這些變化確實能適應時代。

  距離我們最近的,我們講半個世紀、一個世紀,很近的那些祖師大德,修凈土同學都知道,印光大師這距離我們很近。他的示現、他的教誨就是救我們當代眾生的,為當代眾生做個好樣子。雖然這半個世紀,在這個世間確實產生了空前的變化。這個變化我們都知道,科技的發達、進步日新月異,進步得太快了,導致一般眾生迷信科學,遠離了聖賢教誨,甚至於排斥、捨棄。於是倫理沒有了,道德沒有了,有技術能力,不知道怎麼做人。人與人的關係出了問題,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出了問題,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更是出了大問題。

  由於這些問題感召到社會動亂,天災人禍。物質文明雖然不斷在進步、發達,可是人心沒有安全感,生活在恐怖之中,所以這個世間反常。恐怖、壓力太大,從什麼地方看到嚴重的後果?自殺率提高。甚至於小學生自殺,這是在過去歷史上沒有聽說過的,現前是時有所聞。壯年,他的事業失敗了,或者其他方面的困擾而自殺。小學生為什麼自殺?他有什麼過不去的?所以我們講到過失、講到惡作,真的在今天社會,一切時一切處,幾乎每個角落裡面都不難發現。這個因不好,緣不好,哪來的好果報!聖賢人應化在其中,我們了解這裡頭有個原則,那就是所謂的對症下藥。眾生在迷,佛菩薩示現覺悟;眾生在邪,佛菩薩示現正知正見;眾生在染,佛菩薩示現清凈,「覺正凈」是永恆不變的指導原則。至於怎樣表演,那是活潑的,那個沒有一定,所謂是善巧方便。

  唯有善巧方便才能夠適應不同的環境,才能夠誘導迷惑、造業的眾生,這就是大慈大悲。我們發心學佛,要認真努力的效法佛菩薩,效法高僧大德的行誼。他們走的路是有依據的,這個依據我們能夠肯定就是中國人所講的有承傳、有師承。這種承傳,換句話說,是經過歷史驗證的,今天講科學、講根據,他不是憑空捏造的。譬如在這個時代,我們曉得倫理道德幾乎喪失殆盡,所以社會上有不少人提倡讀經,特別是提倡兒童讀經,好事情!我也雙手贊成。我也曾經觀察一些處所,看他們在做,成功的不多,失敗的多。這什麼原因?自己想了一套章程,兩、三年之後問題出來,真的行不通。為什麼不用古人的方法?前清陳弘謀編的《五種遺規》,第一種「童蒙養正」,這一篇裡面分量並不很多,講的是原理原則,是中國五千年來代代相傳的,智慧的結晶,經驗之談。

  《三字經》上一開端,可以說把這個問題從根本上說清楚、說明白了。第一句肯定人性本善,這是教育裡面最重要的理念,要肯定人性本善;佛教化九法界眾生,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換句話說,教學的目的,徹始徹終是令一切眾生回歸本善,悟入佛性,如此而已。本性、本善,現在迷了,怎麼迷的?習染,習慣染污,習染迷了本性,迷了本善,這個事情麻煩了!現在要破迷開悟,回歸本性、本善,這是聖賢教育,這是永恆不變的宗旨。過去千百年來他們在方法上、程序上那是經驗之談,「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這個原理原則,這是講方法的原理原則。我們要認真去思考,你能有一套新的方法,比這個還殊勝嗎?還好嗎?不妨實驗實驗看。西方人用的方法,跟東方人不一樣,西方人的下手是從博,多學,最後專攻一門。從前有人說,西方人做學問像建金字塔一樣,底盤很大,到最後就變成一點了。東方人做學問的方法就像種樹,開頭一點,根!慢慢這個樹長大了,長成大樹,樹蔭很大,開花結果,這個比喻很有道理。

  所以中國人下手,你看《三字經》上講的,「教之道」,教學的道理,「貴以專」,不是博。我們在《五種遺規》裡面讀到,特彆強調學東西學一門,專精,一門學完才能夠學第二門;佛法亦如是,佛法的一門學通了,怎麼叫通?證才通。佛法修學這四個階段信、解、行、證,你沒有證得,沒有證入,你沒有學通!所以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這的確是捷徑;沒有證,決不學第二種。證是什麼意思?在教下講叫大開圓解,就是宗門裡面講的大徹大悟。這是什麼個道理?其實這個道理佛講得太多,講得太清楚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那屬於戒。你能照這樣做,你的心不放逸,不散亂,你的心力集中,除了這一門之外,你不會去想東想西。這樣假以時日,不知不覺他心定下來了,定下來就生智慧,世出世法不例外。

  這個我自己有非常深刻的認知,因為我在年輕的時候喜歡看書,什麼書都涉獵,博!博怎麼樣?不精,沒有一門東西精,都是淺顯的涉獵,懂得一點皮毛,管不管用?不管用,浪費時間,自己完全不知道。遇到李老師之後,我聽說這個人有道德、有學問,對佛法有很深的造詣,為我介紹李老師的這些人都是我非常敬仰、佩服的,大概李老師是名副其實。所以,我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說出自己的願望,希望能夠跟他學習。他接見頭一天就提出三個條件,他說:三個條件你能做得到,我收你做學生,我願意教你;你認為這三個條件做不到,那我不能收你,你到別的地方去參學去。這三個條件第一個,你從今天起聽經、學佛,只能聽我一個人的指導,其他的出家、在家的大德一律不準聽,不能跟他們學習,只能跟我一個人,跟一個老師學。第二條,從今天起你看書也好,讀經也好,一定要我同意,我不同意的決定不可以看,連經書都不能看。第三個條件,你過去所學的我不承認,一切從今天開始。讓我考慮這三個條件能不能接受,我想了一想最後還是接受。三個月之後,我嘗到味道了,這個法子有道理,是很高明。你看頭一個,他不准你亂聽,耳朵給你封閉;第二個條件是什麼都不能看,眼睛給你關上,只聽他一個的,專!教之道,貴以專。

  三個月之後,自己發現妄念少了,煩惱輕,智慧長了,有道理。比我從前天天看書,什麼都看,什麼都學是不一樣。我要沒有遇到李老師,李老師不教我這套方法,我不會有成就。我的成就跟一般人一樣,常識很豐富,佛法裡面講的三昧、講的悟處得不到,也就是你的心定不下來。回頭想想孟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講,「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都是最高的指導原則。老師這個三條是讓我收心的,讓我專心、專一,一門深入。所以,跟李老師,李老師教導我們學一部經,決定不可以同時學兩部經。他那個時候開的課,開的有很多門功課,他說你可以聽,不能學。我決心學經學班,學佛經。他開的有國文課,國文是講《古文觀止》,我們可以聽,可以旁聽。他還開了詩詞,我們也可以旁聽,但是自己學,一門,學經。他講的東西我們可以旁聽,別人講的東西,他不准我們去聽,這裡頭有道理。他真正的目的是在佛、是在凈土,所以講古文也好,講詩詞也好,講什麼最後都歸到凈土;換句話說,他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條路,一點都不亂,我們真正受到利益。你要是接觸第二個人,人家的想法、看法跟李老師不一樣,我們就會受影響。聽了之後跟李老師一比較,這裡頭分別就出來了,疑惑就現前,這個就麻煩了,把我們修行功夫破壞掉了。所以,不許可。但是他這種約束有時間性,他告訴我五年,五年之內決定要遵守。

  以後我在新加坡弘法,遇到演培法師,我們聊天的時候談到這樁事情,演培法師說,當年當小沙彌的時候,諦閑法師教他也是這三個條件。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東西不是李老師的專利,是佛門裡頭祖祖相傳。從前曾經聽說過五年學戒,這才明了五年學戒學什麼?就是這三條戒。李老師要求我遵守五年,五年你的心定了,心定了之後,你開智慧了,智慧開了,你有能力揀別;換句話說,什麼人你都可以接觸,什麼書你都可以看,什麼人講你都可以聽。你有能力辨別是非,對你只有利益沒有害處,貴以專!我那幾年是深受利益,到了五年,我跟李老師講,我說:我自動的(這不是老師要求的)再遵守五年。守李老師的這個教誨,我遵守他十年。學佛初期,十年一門深入,這在佛法紮下了根,這是善知識,要遇不到這個善知識,哪裡懂得這個方法!

  可是我們跟李老師十年,發現李老師他用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只對我一個,其他的人他都沒有這樣要求。以後我們才曉得是應機說法,他的確不簡單,為什麼?一見面,大致上這根機他就了解,他就知道了。所以他對我提出要求,實在講對其他的人沒有這個要求。這裡面最重要的,你要看看這個學生你教給他,他能不能做到!他要做不到,你要求他沒有用處,陽奉陰違,那又何必?那不就增加過惡嗎?這就是說,看看他做不到,不必;看看這個人行,他可能做得到,要求他。我在做學生的時代,可以說最大的一個好處,就是我尊師重道,我總是盡量依教奉行,不違背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的東西,甚至於當時我還不能理解,我還想不通,但是我有一個想法,老師對我一定是好意的,老師決定不會害我,我不懂、不知道老師意思,我一定去做,這是我的好處。

  所以,遇到這些高人,他樂意教我,我遇到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樂意教我。這是什麼?好學,尊師重道。老師教你的,你要不能夠落實,只是理解而不能夠實行,沒有用!那不是真智慧,你學不到東西。你要很認真去落實、去做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儒家最早至少可以推到堯舜,堯舜距離我們現在至少有四千五百年,還在孔老夫子之前的兩千年。教我們什麼?教我們人與人的關係。這個關係搞明白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真的把這個關係建立起來?如果這個關係不能建立,那跟你講有什麼用,沒有用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堯教舜,舜教禹,古聖先賢的教育簡單明了,朱夫子把這個綱領給我們提出來,教學的宗旨、方向、目標是什麼?倫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國古代的教育就是教這五樁事情。學習的過程說了五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前面四種是智慧,後面這一條是行,知道之後你要能做到。行裡面也列出了綱領,第一個是修身,第二個是處事,第三個是接物。修身說了兩句話,「言忠信,行篤敬」,你看言、行。他還加一個細目,就是提醒你,「懲忿、窒慾、遷善、改過」,這屬於修身。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處事;接物,這是待人。處事是今天講的辦事,對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是中國四、五千年來,聖賢教化一切眾生的總綱領、總方向、總目標,這就是教育的標準。只要不失這個標準,離開這個標準不遠,都是賢君子,賢人君子,這叫學問,道德、倫理都在其中。

  今天我們想想,中國古聖先賢講的這些全都沒有了。言,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沒有忠信了。行,殺生、偷盜、淫慾,誠敬沒有了。辦事,無論做什麼事,利是第一,給我有沒有什麼好處!古人的教育「正其誼,不謀其利」,誼就是我應不應該做,決不講求利害。這個事情我應該做,對我沒有利益,甚至於對我有害,還是要去做;無論是私事,無論是公事,他有道義。現在道義沒有了,處事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現在的人,如果你要跟他這樣說,「你這個人傻瓜,你這個人頭腦有問題」。應該怎麼樣?爭利!爭名奪利,認為這是英雄好漢;損人利己,這人了不起。我們中國古時候的教育是捨己為人,哪有損人利己的事情!

  所以,現在真的,起心動念不是在「過」,就是在「惡」。天天在造這個業,這是不善業,哪來的好果報?我們看到這個名詞感慨萬千。最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反省,我有沒有在做?當然是有,不能沒有,是不是一年比一年輕?改過自新。學了這些年,現在怎麼樣?到底改了多少?有多大的進步?真的年年有進步,這是可喜的現象,好事!為什麼?災消了,罪滅了。改過遷善,災消福來,這肯定的。這是真實的利益,心安理得,漸漸體會到法喜充滿。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集聖諦第四句:

  【或名速疾。】

  『速疾』這個名詞很不好懂,也很不好講。可是在現代社會裡面我們看到了,真的是眾苦之因,「速疾」是太快了。我們看看以往的歷史,有確實的記載,中國的歷史大概有二千五百年。正史裡面第一部《竹書紀年》、「春秋三傳」,往下是司馬遷的《史記》。《史記》是屬於通史,《漢書》以後是斷代史,每個朝代有很詳細的記載,這有兩千年,斷代史在中國有兩千年。這幾千年,社會不斷在發展、在進步,速度緩慢。從近代,兩、三百年前,西方發展科學技術,所謂工業革命,速度快了。科學機械不斷的發明,特別是在最近的半個世紀,真的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突飛猛進,我們看到了「速疾」。

  速疾帶來最大的災害是什麼?人對於古聖先賢的道德、學術攻擊,產生了懷疑,失去了信心,甚至於否定了古聖先賢幾千年的成就。今天走向科學,從前的不要了,一切重新來起,把古的東西都推翻,造成今天整個社會動亂,人心恐怖。不錯,物質文明是進步,享受這一點點東西,得來這些方便,你付出的代價多少?有沒有算算這個帳!這個世界還有少數地區沒有開化,還沒有受到近代科技文明的衝擊,他們過的是原始的生活;換句話說,他們還過著三百年以前那種生活。有些人發現了,到那個地方旅遊,觀光旅遊去住幾天,彷彿回到了古代。看到那邊的人生活悠閑,沒有競爭,沒有衝突,人與人之間沒有懷疑,彼此都能誠信;現在在開發世界裡頭已經找不到。看到之後很感動、很嚮往。

  所以,我們生在這個時代,看到這個名詞,我們的體會不一樣。科學技術不能不要,決定不能快速發展,快速發展,快速毀滅。有人說在這個地球上,大概是兩萬年前,那個時候科學技術也是發達到頂峰。亞特蘭提斯,有這麼一個大陸,也是因為造作罪業,整個大陸沉到海底去了,現在的大西洋。我看過這些報告,他們科學技術比現代還要進步,但是進步到倫理道德全都沒有,我們現在好象走的這個路子跟那個時代相彷彿,所以有很多人說現在這個地球也要接近末日了。有不少人說,沉沒下去的這個大陸將來還會浮起來,這是地球地殼的變化,它還會浮起來。但是浮起來的時候,東西方有大片的土地又會沉到海底,那個地圖跟現在就完全不一樣了,歐洲大部分都沒有了。估計大概多少時間?一般的說法,不出一百年。一百年真的很快,也就是2100年前後,那就是真的世界末日了。

  我們知道,佛在經論上常講,「境隨心轉,相隨心轉,物隨心轉」,「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所以,地球上無論什麼樣的變化,大的變化也好,小的變化也好,大的變化就是地殼的移動,這種事情在地球上不知道發生多少次!有很多人登山,到喜馬拉雅山的頂峰,在那上面發現貝殼的化石,發現魚的化石。這個東西是在海洋裡面的,這說明喜馬拉雅山頂從前是在海底的,由於地殼的變化,它現在變成高山,從前的高山這時沉到海底,這種現象在全世界到處都能看到。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很安全的嗎?安安穩穩的嗎?不見得!要怎樣才能夠真正做到安穩?

  今天中午,昆大的教授到這裡來訪問,給我們談到和平,怎麼樣消除衝突,促進和平,也就是怎樣讓我們大家過一個安定和平的日子。安定和平到哪裡求?求上帝、求佛菩薩、求鬼神,統統不靈!佛教導我們求自己,孟子給我們講「反求諸己」,這是正確的。自己一定要改過自新,一定要懂得真妄、是非、邪正、善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夠做到純凈純善,這個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安穩了,隨著人的心意變得更美、更殊勝。所以天堂、極樂世界是人造的,不是科學技術造的;善心、善意、善行造成的。這個今天也有科學證據了,植物、礦物能夠懂得人的意思,人的善惡意念這個訊息傳給它,它的反應就不一樣,這是證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境隨心轉」。

  所以,要想這個地球永遠保持它的安穩、完美,首先我們自己要有個安定的心,要有個完美的念頭。中國有一句諺語說,「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中國人講風水,常常講這兩句話,這兩句話有很深很深的意思在。我們自己修福,積德修福,山河大地就是福地,福人居福地;如果我們自己造作一切罪孽,福地也就轉成了災禍,這個大道理我們應當要細心去參悟。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古時候,人從小接受聖賢的教誨,他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心地善良,對人和睦,念念能夠捨己為人,決定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這個人有福,他住的地方是福地。

  所以,一切一切都要回過頭來問問自己,真的自作自受,佛菩薩、神仙沒有辦法代替。對於倫理道德我們要速疾,科學技術、物質文明,步調緩一點決定有好處。中國古聖先賢不是沒有智慧,不是沒有這種技能,有!他不向這上發展,那是真實智慧,那是真正的慈悲,希望這個社會永久安定。他們懂得隨順大自然,決不輕易去改變自然,現在的人,人定勝天,要去改變自然環境,麻煩就來了,天災人禍。改變自然就是破壞自然的生態,自然生態不平衡就出毛病,地球病了。現在還提倡改變基因,連人的基因都可以改變,那將來人不是人。人不是人,連畜生都不如,為什麼?畜生是自然的,它沒有改變。不得了!

  佛在此地用這個名詞,讓我們看到有警覺的心,倫理道德我們要急速發展,要認真的去學習,發揚光大,做法是從我們自己內心做起。我們要求和平,一定要知道把自己內心裏面的矛盾、對立消除,才有和平,才有幸福;於一切人沒有對立的念頭,於一切事、於一切物,世法、出世法統統沒有對立,統統沒有疑惑。從這個基礎接受聖賢教誨,學習聖賢之道,肯定在這一生當中能夠成聖成賢。成聖成賢是把自己的靈性、境界大幅度的提升,這個提升裡面決定沒有副作用,為什麼?是隨順性德,也就是隨順自然的法則,不會有過失;凡是違背自然法則,災難肯定就跟著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

  【或名能執取。】

  這一句清涼大師有註解,註解裡頭說「由妄惑故,愛見羅剎,橫相執取」。羅剎是魔鬼,是不是真有這個魔鬼?不是,愛、見比惡魔還恐怖!對於世出世法,稱你的意思的,你就生了貪愛。貪愛生起來你就想得到,『執取』就是想得到,能不能得到?甚至於不擇手段也要得到。中外歷史上為了財富,為了女色,現在是為資源,不惜發動戰爭奪取。你要想想,他造作這種惡業的因是什麼?這個地方給我們講的愛見、貪愛,這樣的知見,這個知見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愛取有」是三界六道輪迴的業因,「能執取」裡面就有愛、有取、有,這三個統統具足。有是什麼?有了業,有就是造業,有這個業當然就有果報。這些,這是不了解事實真相,造作惡業肯定要受果報。

  幾乎所有宗教經典裡面都說,殺人要償命,奪取要還債!所有宗教裡頭都肯定因果報應。前兩個月,我看一本小冊子,中文翻譯的,美國一個預言家凱西的報告。聽說他的東西非常豐富,我們只看了當中幾段,他肯定人有輪迴,肯定有果報。這個果報是世世代代綿延不絕,這個麻煩!我們中國人常講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他承認這個事實。所以,害人的事情能做嗎?你今天有勢力,科學家所講的弱肉強食,認為這是真理,這是正常現象,錯了,你有沒有看到報應!今天你看到這個老虎抓了一個小兔子吃掉了,你有沒有看到這個小兔子來生變一條老虎,老虎來生卻變只羊,這個老虎又把羊吃掉了,冤冤相報。兔子那麼多,為什麼吃這個,不吃那個?這有業報的關係。如果過去生中沒有這個惡的因,老虎再餓,看到這個兔子沒有殺它的念頭,為什麼?過去沒有因。

  所以,這個世間一切法,六道裡頭的因果循環,凱西說得好,世間事決定沒有突發的,決定沒有偶然的,與前世、今生、後世有密切的關係。這些話跟中國儒釋道三家所講的統統相應。所以,我們自己在有權、有勢力,能夠隨自己意思去取捨嗎?不可以!這個時候你要懂得道義,該不該取,取了有沒有過失,對於眾生有沒有傷害?這裡頭最重要的,有沒有結怨?如果是結怨仇,這個事情麻煩大,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取。不要說跟人結怨,跟一切動物都不能結冤讎,它要報復。

  我這一生當中看到一個現世報,算是我們同行,台灣的廣化法師,也是我的好朋友,他的業報就是沒有能轉得過來,很可惜。我們大概四十多歲的時候在一起,也是一段很長的時間。他告訴我,他在沒有出家之前是軍官管財務,所以用錢很方便,在那個時候每天吃一隻雞,大概是有不少年。一天吃一隻,一年三百六十隻,我不知道他吃了幾年,至少我估計上千隻這是應該有的,千隻不過三年,他決定不止做三年,這個殺業不得了!

  以後出家了,離開軍職出家。出家不錯,學戒律,持戒很嚴,講經教學。那時候在台中他辦了個佛學院,請我去教學,我跟他在一起相處。有一天他洗澡,在浴室裡頭,忽然看到很多的雞往他身上跳,來啄他,他就躲避。這樣躲避就跌了一跤,在浴室裡頭滑了一跤,把腿跌斷了,以後他就用拐杖。他告訴我這是重罪輕報,我說應該是這樣,那些雞來報復,讓他殘廢,終身殘廢,晚年坐輪椅。我最後一次是他派人來找我,我到台中去看,他中風,還能認識人,說話不清楚,流口水,坐在輪椅上,很可憐。我去看他,想說話說不清楚,我也聽不懂,我只是安慰安慰他,讓大家好好照顧他。好象以後沒有多久,他就過世了。一天吃一隻雞,出家還要受果報,你說怎麼得了!這個冤業要是解不了,你得要還命債。你吃了多少次,你就還多少次,麻煩透了,還敢做嗎?

  我們想想自己,學佛之後當然吃長齋,肉食斷了;但是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這一生當中殺害了多少眾生,吃了多少眾生肉?當然跟現代人相比,那我們的罪業輕很多,為什麼?我們生在那個年代,戰亂,非常之苦,生活非常苦,沒有東西吃。能吃到一點肉是逢年過節,平常哪有這麼好的東西吃!現在人是天天過年,一般人說這是社會進步了,現在人富裕了,不像從前那麼貧窮,那麼苦。從前人貧窮、苦,有苦的樂趣,有人情味;現在人富裕了,人情淡薄,沒有人情味。現在人縱慾、造業,比我們小時候不知道要加多少倍。造作罪業,你給他講因果他不相信,他認為那個東西是迷信,是從前帝王時代來控制人民,嚇唬人的。他說得出一套歪理來反駁你,不能接受,為所欲為。所以,我們看到了災難不能避免。戰爭是人發動的,地震、水災、旱災、瘟疫,認為是自然災害,其實哪裡是自然,還是我們自己業力製造的!不善的業造成不善的果報,世間絕對沒有自然的,絕對沒有天然的。正如凱西所說的,沒有偶發的,都有業因果報在其中。

  佛在經上說得更好,人到這個世間來,不但是人,六道裡面所有一切眾生,無論在哪一道受什麼樣的身,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有一個是偶然的。什麼原因?佛一句話答盡了,「酬業」兩個字,酬償你過去生中造的業。你造的是善業,你有一點福報,享福;你造的是惡業,那你就受罪,就這麼回事情。佛菩薩、聖賢應化在這個世間,那真叫大慈大悲,幫助這些眾生覺悟。佛給我們的不是別的,幫助我們覺悟,教導我們回頭,斷惡修善,離苦得樂。沒有人教,永遠迷下去,永遠執著,那是生生世世一世比一世苦,有得受了。再看下面一句:

  【或名想。】

  『想』是造業,三業裡面意業,要沒有「意」,身與口就靜下來了。身口是執行、是行動,誰在那裡指揮?「想」,意業在指揮。所以三業裡面,身口意三業裡頭,意業是根本,身口是枝葉,像個植物一樣,意是根。這個「想」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都在這一個字裡頭;有妄想,身口才造業,想不善,那就造惡業。聖賢人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示現在世間,來幹什麼?教化一切眾生。教化沒有別的,把他的邪知見幫助他轉變成正知見,把他的邪思轉變成正思惟,聖賢應化在世間就這麼一樁事。

  他們修行證果了,超越三界六道,超越十法界,知道六道十界夢幻泡影,他在這裡面沒有希求,他在這裡面一無所取。他為什麼來?慈悲,眾生有感,這個感就是求救。感,我們前面講得很多,有顯感顯應,有冥感冥應。冥感,我們自己都不知道,這很微細,就是自性裡頭微細的念頭,自己不知道,佛菩薩知道了,這念頭一起,波動!這個波動發射出去,佛菩薩感應到了,他收到了。他看緣成熟了,什麼叫緣熟?他來,應化到世間來,我們遇到了,這叫有緣。遇到之後,能夠相信他,能歡喜接受他的教誨,能夠依教奉行,這就是有緣,他就來了。如果我們排斥他,反對他,不能接受他,這個資訊雖然他收到,他知道緣還沒有成熟;還沒有成熟他不來,他再等待。

  諸位要知道,佛家裡頭常說「佛氏門中,不舍一人」,有一個人緣成熟了,有一個人可以度了,他都來示現。這個人是他要來教導的學生,大眾呢?大眾是旁聽的,你能聽多少無關緊要,你這一生能不能成就也沒有關係,旁聽的。這裡面有一個人得度,一個都不舍,這不得了!你們想想哪一個人肯為幫助一個人開悟,在我們講他要到人間來受生,到人間來要混個幾十年,也要受不少罪,就為度一個人。從這地方我們就能體會到,佛家講什麼叫慈悲,什麼叫不舍眾生,能在這裡體會到佛的誓願,佛的慈悲,佛的善巧方便。他示現在這個世間,也要跟世間人一樣,和光同塵。我們凡夫看到他受苦受難,其實他是裝的,他是在演戲,他的心地清凈平等,確確實實一念不生。他過的是一真法界,形相跟我們一樣,境界完全不相同。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五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苦集聖諦第七個名號看起:

  【或名有果。】

  『果』是果報,這一段是講集諦,集是說因,因行。無論身口意三業,有意、無意的造作都有果報。不能說無心,無心就沒有罪,這個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確實無心沒有罪,但是他有過,過失是不能避免。有心就是罪,那個果報重,無心果報輕。因此不但是言語造作要謹慎,起心動念更重要,沒有言語,沒有造作,起心動念還是在造業,有沒有果報?有!決定不能夠避免。所以,諸佛菩薩教導我們起心動念要善,這個善決定與性德相應,從理上講;從事上講,決定與十善相應。

  十善是世出世間善惡的絕對標準,超越時間空間,超越一切法界,用現在的話來講,超越一切不同維次的空間。如果就我們現實的環境來說,它超越國家的界線,超越種族的界限,超越宗教的界限,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永恆不變的標準,善惡的標準。我們能正確的認知嗎?不學佛的人難說!學佛的人有幾個人認識,有幾個人明了這樁事情?他要真的認識、真的明了,他就決定不會造十惡。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肯定跟十善業相應,「有果」!惡業肯定有不善的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不能疏忽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最容易犯的,口業;口業是批評別人,譏笑別人,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在這個世間可以說一切宗教經典裡面都說到,基督教《聖經》里講,你種什麼你一定收到什麼;這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什麼樣的因,你將來得什麼樣的果報。你背後批評別人,果報是人家在你背後批評你;你瞧不起別人,別人也瞧不起你;你輕慢別人、侮辱別人,你同樣要得到這樣的果報。所以,聖人教給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我就不能夠對待別人。禍是自己招的,福是自己求的,總在一念覺迷。所以學,學的意思,古時候跟覺悟的覺是相通的,學就是覺。世出世法裡頭最重要的是覺!不能不覺悟。希望我們同學要真正理解、要重視。

  我們受了三皈就是佛弟子,三皈裡面頭一條就教導我們覺而不迷,皈依覺。因此我們每天朝暮課誦要反省,朝暮課誦末後都有三皈。形式上我們做了,「皈依佛,當願眾生」,那個眾生,自己是眾生,自性眾生,不要忘了這個。「體解大道,發無上心」,我們是不是有這樣一個心愿,是不是真有這個心?如果口裡頭有,心裡頭沒有,心口相違背。那是什麼?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就造業了,欺騙誰?欺騙自己。在佛菩薩形像面前念三皈的誓詞,那你就是欺騙佛菩薩,自欺欺人,這還會有什麼成就?我在講經的時候,過去常常講到,不但沒有成就,有罪過!每天早晚都干自欺欺人的事情,你會有什麼成就?

  聖賢、祖師大德給我們定的課程,定得好!早課提醒我們,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待人接物,不要忘了佛菩薩的教誨,希望這一天能真正做到依教奉行。晚課是反省、是檢點、是懺悔、是改過自新;我今天從早晨到晚上,佛教我做的,我有沒有做?佛說不可以做的,我有沒有違犯?佛教我做的是善業,佛教我不可做的,惡業。佛教我做的,我都做到了,這是修善;教我不能做的,我一點都沒有違背,叫斷惡。所以早晚課功德很大,給諸位說那是功德,不是福德。如果我們只有形式,沒有實質,是決定不能得利益的,那真是寒山、拾得所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你每天做早晚功課有口無心,沒有實際上的效果。

  所以,這個名號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看到這個名號就想到有果報,一切造作都有果報,所以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祖師大德教導我們,人不可能不起心動念,真的不起心動念他是佛,他是菩薩,他不是凡夫,六道凡夫哪有不起心動念的道理!所以諸佛如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起心動念最好是念佛,念「南無阿彌陀佛」。念念口裡有佛,念念心中有佛,這是無比的殊勝。何以故?一切法從心想生,那真是像祖師所說的,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比什麼都殊勝,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為什麼不做?

  這樁事情就是諸佛如來常講的,「大事因緣」,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就是這樁大事因緣。那是遇到善根熟透了的人,他才會接受,才會依教奉行,這樣的人真的不多!這是善根真正熟了,不但熟了,熟透了。這個人值得尊敬,不是我們尊敬他,我們算什麼!諸佛如來尊敬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尊敬他。凡夫不認識他,沒把他瞧在眼裡,聖賢人認識他,聖賢人尊重他。他這一生這個身我們常講最後身,在六道裡頭這一生,他這是最後身。舍了這個身之後他不再來了,他去作佛去了。他再來那是乘願再來,那是隨意受身,不是業力是願力。再來是度眾生的,不是為自己的,這個果報多麼殊勝!希望我們明了,希望我們努力認真的學習。第八個名詞,集諦第八個名詞:

  【或名無可說。】

  這個名詞如果在滅諦裡頭,在道諦裡頭容易懂,在集諦裡頭不好懂。『無可說』就是不可說,但是,在集諦裡面這個意思很深。這個人是什麼人?是聖人,肯定不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沒有這個境界。諸佛菩薩、聖賢人看到世間眾生造業受報,這個時候他迷得很深,他不會回頭,善言、善語,他聽不進去,善事、善行,他不喜歡看,這就是眾生可度之緣未成熟。佛菩薩不但不說法,來也不來。如果來了,他可能示現,他也不會說。

  示現是讓你觀察,觀察當然你也看不懂,雖然看不懂,看到了,這個看到所謂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最簡單的、最容易的,是佛菩薩名號。我們書寫佛菩薩的名號在明顯的地方,他經過看到了,縱然是不在意,確實看到了,你問他他知道,這是阿賴耶識裡頭種種子。能不能說?不能說。你要一說,他立刻就反駁:這是迷信,你還信這個!我們不說,也不問,為什麼?不讓他造這個業。這個業是毀謗三寶,他要受罪的,佛菩薩大慈大悲決定不會讓眾生去受罪、受苦、受難,沒有這樣的聖賢。眾生受苦受難那是真正不得已,佛菩薩絕對不會給他製造這樣的因緣,像這些地方我們要明了,我們要學習。

  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處事待人接物,他觀察眾生根機,可以說,為他說法;可以教,認真教導他;不能接受的,你看他老人家合掌令歡喜,不說,恭恭敬敬。一切眾生縱然造惡,他有善的一面,那你就要懂得隱惡揚善。他惡的那一面提都不提,好象完全不知道;善的那一面,可以讚歎。這什麼?這跟眾生結善緣、結法緣。正是大乘法裡頭所說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惡人也要叫他生歡喜心,決定不能叫他生疑惑、生瞋恚,那你就是完全錯了。

  所以,佛菩薩所在之處,總是會令一切眾生止息惡念,生起善念。再惡的人看到佛菩薩,惡念不起,現在人說這是佛菩薩的磁場太好了,他進入這個磁場,他歡喜,惡念不生,這是我們應當學的。這是長時間修養的功夫,不是假裝出來的。那個假裝出來的樣子,人家一眼就看穿了,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所以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做,決定不能有絲毫虛偽。長時間的這樣做,這叫積功累德,深厚的功德自然能夠感動人心,雖然不說,一句話不說,他能感動人。態度真誠、恭敬,自己卑下、謙虛,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應當要學習的。業因果報不可思議!對我們認真學佛的同學來說,要細心去體會,要時時觀察。觀察入微,自自然然就能提醒自己,日常生活當中,永遠保持高度的警覺,避免犯過錯。第九句。

  【或名無可取。】

  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有註解,他注得很好。因為在這一小段裡頭,第五個名號叫「能執取」,這個地方講『無可取』,這兩個名號是不是衝突了?我們看的時候一定是衝突,前面講「能執取」,到這個地方為什麼說「無可取」。實際上他的意思是圓融的,決定沒有抵觸。前面的「能執取」,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愛見羅剎,橫相執取」,這是錯誤。這個地方「無可取」,是給我們講本來無可取,無可取裡頭你要取,錯了。

  他在《疏鈔》裡頭舉了一個例子,就是確實有這麼一類人,這一類人不少。什麼樣的人?是錯解如來真實義。開經偈這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實在是不容易。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說,我的意思你都不懂,你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這個話是實話,把經典的意思錯解的人,很普遍,太多太多了。所以,大師舉出有一類的修行人,真的把佛說的話錯會意思。他舉的有一段話說,他說「若一切法空(佛常講萬法皆空,這大前提抓到了),何以佛說虛誑妄取,若有妄取,法則不空」。這個話說聽起來好象有道理,佛說一切萬法皆空,為什麼?不說別的,十二因緣裡面佛講愛取有,既然有愛取有,那法就不空!如果一切法都空了,哪來的愛取有?說得是好象有道理。

  這個問題自古以來,一直到現在,他自以為聰明,不持如來的聖教,我們在講經的時候也常常講,最容易引起人誤會的。我們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一生可以說提倡因果教育。這個問題我也講得很詳細,因果在不在萬法裡面?在!既然萬法皆空,那因果為什麼不空?因變成果,因就空了。譬如我們種桃子,這個桃核種子是因;種下去之後它長成樹,那個核桃沒有了、空了,長成樹了。樹長大了之後又會結桃子,桃子裡頭又有桃核。所以因變成果,因空;果變成了因,果也空了,怎麼不空?

  為什麼說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說它轉變不空,不是說因果本身,是因果轉變;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又變成果,它永遠在變。是說它轉變不空,是說它相續不空,說它循環不空,它有這三個現象。不是講因與果的本身,是講它這三個現象,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了解這個現象,你就曉得凡事沒有偶然的,凡事沒有說沒有原因的,世世代代相續不斷。我如是,你也如是,一切眾生沒有例外的;連樹木花草、山河大地,情與無情統統沒有例外的。你仔細去觀察,剎那剎那在轉變、在相續、在循環。這個循環有小的、有大的,它有周期性的。有的周期性規則,有的周期性不規則,這裡頭都有因緣。

  所以,佛在此地用這麼一個名稱,「無可取」,這意思是無可取,你取了就錯誤了。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引用這個偈子來答覆,由於沒有真正了解空義,「無所取中」你生起「取著」的念頭,生起取著的行為,妄取!如果是真的有可取,那就不能稱為妄取。所以十二因緣「愛取有」是妄取。豈不聞《金剛般若》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在一切有為法裡頭,你起心動念,有了愛、有了取、有了有,假的!有為法根本就不存在。

  什麼是有為法?我們現在的身是有為法,六塵境界是有為法;再告訴你,我們起心動念也是有為法。所謂有為法就是有生滅的,你看看哪個一法沒有生滅!我們的念頭,前念滅,後念生,所以,起心動念是生滅法。我們身體,現在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剎那不住。科學家告訴我們,新陳代謝有周期性的,整個身體的細胞統統都換了,換成一個新的,多少時間?七年,七年是個周期性。七年以前的舊細胞是一個都沒有了,好象換零件一樣,哪個地方零件壞了,換個新的;那個地方又壞了,再換個新的,全部統統換,七年一次,這是科學家說的。在佛法裡面講不如是,佛法講剎那生滅,念念不住,你怎麼可以愛?你怎麼可以取?不可以!

  世間人如果講沒有愛、沒有取,那還得了嗎?那他真的心就慌了。所以,世間人有愛、有取,後面有有,有什麼?六道輪迴。有六道輪迴,有因果報應;愛是迷惑,取是造業,有是果報。給你講六道輪迴,事實真相如是,這是講六道的諸法實相。要不是佛這樣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會知道!真的,生生世世永遠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是在一切經裡頭天天講,常常講。我們自己天天學,學了五十多年,逐漸搞清楚、搞明白了,這才放下。這放下不是人勸的,甘心情願放下,不再搞愛取有了。無可取,不取了,對了;無可取,你還要取,你就錯了。給你說真的,你也聽了不要難過,不要失望。如果你真的世出世間一法都不取了,恭喜你,你所得到的是遍法界虛空界,這是你意想不到的。為什麼?法性。

  真正到世出世間法統統都不取了、都放下了,法性現前,禪家講的明心見性。你還有一法沒有放下,這一法就障礙你明心見性,勢必要捨得乾乾淨淨,為什麼?因為它是虛妄的,虛妄障礙真實。大乘教裡面講覺跟迷,虛妄是從迷生的,迷放下了,覺就現前。為什麼?覺是本有的,迷是本來無的。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頭說得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只要把不覺放下,本覺就現前。所以要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無可取,你就決定不能取。無可取,動個念頭想取,錯了。

  慈悲,佛家不講愛,講慈悲,慈悲是性德,慈悲是愛,這個愛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這個愛決定沒有佔有,決定不是為我,沒有私心,沒有佔有,慈悲!對待一切眾生關懷照顧,就像照顧家人父子一樣,這裡頭無我無私,無有執取,要懂這個道理,那才是慈悲,才是真正的愛,神聖的愛。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集聖諦最後一個名號。

  【或名流轉。】

  『流轉』就是輪迴,這是在集諦裡面所說的。既然世出世法只要是有造作就有果報,就有「流轉」;流是不住,像流水一樣它不停,轉是轉變,因果的轉變。善因善果,惡因惡報,要怎樣才能夠超越六道的生死輪迴?不能超越,你就不能不受,這是個大問題!世間無論是古今中外,所有一切修行人,可以說總的目的,無非是想解決這個問題。像一般宗教信徒常常講的,怎樣能夠得到永生?得到永生的意思,不再搞生死輪迴,這是覺知生死輪迴苦,真正覺悟到苦!所以,他才有這個念頭,想超越,不想再搞了。如果這個念頭沒有生起來,還在迷,出家修行也沒有用,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首先要覺悟,真正覺悟,這個出離的心才能生得起來,然後你的學習與道就相應。道是覺,道是性,與覺性,或者是與性覺都行,他相應,不迷了。在現相裡頭我們又不能不知道,只要有「我」這個念頭,有自私這個念頭,這是迷而不覺。這個事情很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般若經」上常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又不是空無,而是什麼?有、無是一不是二,空、有是一不是二,這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很不好懂。我們世間人有就是有,無就是無,有跟無是對立的,空跟色是相對的,那你永遠不解如來真實義,你當然會把這個意思錯會。

  凡是說有,是從相上講的;凡是講無,是從性上講的。性,相有性無,事有理無,你真正通達了,有不妨礙無,無也不妨礙有。理事無礙,說理事無礙就是性相無礙。真正妨礙是在哪裡?在覺、迷,迷了就有礙,覺了就沒有礙、就無礙。然後給你講真的,覺迷是一不是二,這個不好懂,愈講愈迷惑。你得要細心去體會,這都是真實語,都是真正給你說出諸法實相,佛菩薩果地上的境界。我們看東西看得不清楚,老是偏在一面,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都偏在一面。凡夫知事不知理,知相不知性,所以,隨著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違背了事實真相。也就是我們常講違背了自然的法則,違背了自然的規律,這就造罪業,做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錯了要負責任,錯了不是沒事,錯了怎麼樣?果報現前。這一錯,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變成地獄。這是什麼?錯誤變現的,怎麼變,給你說都不是真的。

  我們從江本勝博士做的水的實驗,水結晶的實驗,無論它的結晶是美、是善,還是丑、不善,都不是水結晶的本來面目。水結晶的本來面目,我們看不到。為什麼我們看不到?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看不到它的本來面目。什麼人能看到它的本來面目?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你就看到它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樣的?我沒看見過,我也不知道。從我們想像當中,應當是佛經裡面講的,一真法界裡頭「八功德水」,應該是那個樣子。八不是數字,如來略舉幾樣而已,就像我們此地講「四聖諦品」,每一諦舉十個名字。其實我們今天明了,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無量無邊功德。為什麼?稱性。隨順法性,法性變的相分。法性裡頭圓滿功德,哪一法裡頭不具足!法法具足。我們雖然沒有見到,因為大乘經畢竟熏習有一段長時間,我們能夠聯想得到,所謂想當然耳。

  所以,要緊的就是放下,不放下,你就沒有辦法看破。看破是了解諸法實相,明了事實真相,這是看破。為什麼我們不能了解,不能看破?我們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放不下,妄想無量無邊,執著也是無量無邊,分別亦是無量無邊。我們雖然是放下了,是放下少分,大部分沒有放下,沒有能徹底放下!如來果地是徹底放下,所以放下是慢慢來的,一點一點的放下。少分真的放下,入佛門了,所謂是初信位的菩薩;再放下一些,二信位的菩薩;再放下一些,三信位的菩薩。不斷的放,放到等覺菩薩,還有少分,那一分生相無明沒有放下,這個徹底放下就成佛了;如來果地是全體放下。

  你放下一分,你就看破一分;放下十分,你就看破十分。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放下了,法性、體相、作用你就全體看到了,就這麼一回事。然後你再看看這個世間還有不少迷惑顛倒的眾生,在那個地方造輪迴業,受輪迴報,那就是此地講的「流轉」。你對於這些眾生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能看到他們過去,你也能看到他們未來,他們什麼時候因緣成熟,什麼時候應該得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菩薩這才以善巧方便幫助這些眾生,佛氏門中,不舍一人。現在請看第三段苦滅聖諦。

  【諸佛子。所言苦滅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不退轉。或名離言說。或名無相狀。或名可欣樂。或名堅固。或名上妙。或名離痴。或名滅盡。或名遠惡。或名出離。】

  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是講出世間的果,清凈寂滅,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凈土裡面所說的理一心不亂,教下講的滅諦。苦滅了,這個苦是一切世間苦,統統滅了,一切世間苦。佛陀在此地也略舉十個名詞,第一個名詞,『不退轉』,這是苦滅聖諦,這是無上道!究竟的大般涅盤決定不退。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不退有三種,第一種是位不退,第二種是行不退,第三種是念不退。位,凡聖的地位,佛告訴我們小乘初果,大乘圓教初信位菩薩,他們決定不會再退到凡夫位,這叫位不退。為什麼?他們已經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也就是說他們的知見正了。正知正見,見解沒有錯誤,雖然還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決定不會墮在阿修羅裡頭。他在六道裡面,人間、天上繼續不斷在學習,一直到超越六道輪迴。繼續學習的主要的科目,是要斷三界九地八十一品思惑,那就是六道裡面錯誤的想法,錯誤的思想。由此可知,我們的見解、思想不正,我們修行這個地位是很容易退轉的。

  想到這些地方不知不覺毛骨悚然,想想自己不行!我現在得的是人身,人退轉了,就是餓鬼、地獄、畜生,往下退。怎麼知道?想想我現在的見解不正,八十八品,品是類,錯誤的見解八十八類。八十八類裡面,佛把它歸納為五個綱領,第一個是身見。不但我們執著這個身體是自己,天人也這樣執著,色界天、無色界天也這麼執著。無色界天沒有身體了,我們常講靈界,他執著那個靈,我們中國人叫靈魂,佛經裡面的術語叫神識,他執著那個是自己,這屬於身見。墮落到畜生,他執著那個身是自己;變成餓鬼,餓鬼也有個身;墮在地獄,地獄還有個身,總是把這個身執著成自己,這叫身見。所以,五種見總共有八十八品,這一關不能突破,那還談什麼?位不退談不到。何況還有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五大類總共八十八品。說老實話,我們一品都不能斷,這還有指望?

  在末法時期,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有幾個人有能力斷這個煩惱?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誰有能力斷這個煩惱?這個東西斷盡了,在小乘證初果,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位不退。位雖然不退,行還有退轉,念還有退轉。真正到大乘菩薩位了,能夠捨己為人,六波羅蜜堅固!不會再退轉到小乘,小乘人自利,菩薩利他。利他很辛苦,小乘人受不了辛苦,不幹了,利他的事情不做,太辛苦了。你想幫他忙,他不聽話;你好意對他,他惡意回報你。受不了,不幹了,退到小乘位,行退了。

  所以,大乘菩薩長時間受般若的熏習,能夠達到行不退。雖然是行不退,但是念還不行,念還退。這個念是什麼?一個念頭,向無上佛道。菩薩有時候這個念頭中斷了,因此修行的時間要那麼長,那就是什麼?進得少退得多。他住在菩薩地,常常疏忽這個菩薩地怎麼樣向上提升,這個他疏忽了。到什麼時候得念不退?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菩薩,大乘經上常講的別教初地菩薩;別教初地跟圓教初住,斷煩惱是平等的,都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智慧不一樣;智慧,圓教比別教高,善根,圓教比別教要厚,這是念不退。這是講三種不退,統統得到了。十住菩薩得到的淺,不深。

  到什麼時候,凈土經上所講的圓證三不退,圓是圓滿,圓滿證得三不退。世尊常常給我們講「阿惟越致菩薩」,《彌陀經》上說的「阿鞞跋致菩薩」,這是一個梵語的名詞,兩種不同的譯法,意思完全相同,圓證三不退。古大德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換句話說,至少是七地菩薩,七地以上,是八地菩薩了,所以至少是七地菩薩,這地位高了!四十一個階位,七地是第幾個階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階位,上去初地、二地到七地,三十七個階位,好象念書一樣,念到三十七年級才是圓證三不退,這個地方講的不退轉。這個說法是一般的講法。

  此地是大乘,滅諦是果報,大乘出世間的果報是究竟圓滿的佛果,《華嚴經》上講的妙覺位。不是我們一般講的七地以上,這裡是講的妙覺。我們今天看到了非常羨慕,非常嚮往。我們連個位不退都做不到,但是希望我們的道心能夠保持,不要退轉,不要產生變化。怎麼辦?古大德教導我們只有一個方法,大乘教裡頭佛常講,這個方法是什麼?不離善知識,你才能保持。一離善知識,你無量劫來冤親債主很多,他們會來障礙你,這些人是什麼?這些人是惡知識,這些人是邪師,你肯定受他們的影響。你聽他的,你相信他的,那你就路子走錯了,麻煩就來了。

  所以今天,正如同李老師往年給我說的,學生找老師不容易,到哪裡去找?真正遇到個善知識是前世有緣,可遇不可求。而老師想找一個好學生來傳他的法,比學生找老師是更難,這個事情是過去生中的緣分,到哪裡去找?這是真話。幾個人有這樣殊勝的緣分?那我們要想成就不就太渺茫了嗎?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但是還有一個方法,這是你真正想學,而在這一生找不到善知識,遇不到,沒有這個緣。怎麼辦?找古人,做古人的私淑弟子。你要把古人當做活人,你才能成就。

  古人用這種方法,頭一個是孟子,在中國歷史上他是第一個。他依什麼人做老師?他依孔子,但是孔子那個時候已經過世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天天念孔子的書,一生不離開。行孔子的教誨,孔老夫子怎麼說,他就怎麼做。遇到書裡面有很深的意思,他不能理解,他就拿這個書去問孔子的學生,向他們請教。一生跟一個老師,聽一個人的教誨!他成功了。在中國歷史上被後人尊稱為亞聖,孔老夫子被人尊稱為至聖,他亞聖,僅次於孔子,在歷史上沒有人能跟他相比。一直到今天,我們提到儒家,自自然然你就想到孔孟,這是私淑學習成功的好榜樣。我們如果真正想學的時候,學孟子,學他這個方法。

  在中國歷史上有顯著成就的人物很多,像漢朝的大儒司馬遷,司馬遷的老師是誰?左丘明。左丘明跟孔子同一個時代,怎麼會變成他的老師?實在講司馬遷學孟子,以古人為師。左丘明有一部著作《春秋左傳》,司馬遷一生專攻《春秋左傳》,他學成功了。《春秋左傳》的文章好,司馬遷成為大文豪,他的著作《史記》。唐朝的韓愈,在文學史上後人讚歎「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第一個人,他老師是誰?他老師是司馬遷,司馬遷漢朝人。我們曉得他是私淑弟子,他一生專攻《史記》。他的文章是從《史記》裡頭學來的,這是古時候有名依古人做老師而成就的。

  在我們佛門裡頭也有個很殊勝的例子,蕅益大師,凈土宗的。他的老師是誰?蓮池。蕅益大師歸心凈土之後,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他依靠什麼?依靠蓮池大師的著作,這個我們圖書館有,《蓮池大師全集》,精裝這麼厚,有四冊。蕅益大師專攻,他成就了。蓮池大師是凈宗祖師,蕅益也是。做學問、修道要緊是跟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為什麼說跟一個老師會成就?跟一個老師,你的心是定的,你所學的東西,專,你只有一個方向,只有一個目標,勇猛精進,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們凈土宗《彌陀經》裡面,佛告訴我們,「一心不亂,心不顛倒」,你就成功了。你跟兩個人學,你的心是亂的;你跟一個人學,你的心是定的。古時候儒釋道三家,傳法的理念、方式都相同,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親近李老師,在親近他之前,我接受兩個老師教誨過,方東美先生、章嘉大師。李老師告訴我,他們所教的要作廢;李老師說我不承認,你要跟我學,從頭來起。有道理,為什麼?「教之道,貴以專」,教要專,學更要專,專才精,專才能契入!你要是做不到,同時親近兩個、三個老師,真正善知識不教你,為什麼?不能成就,肯定你不能成就。你的成就,可以成就世間法,道業不能成就。

  道業是講開悟,你開不了悟;是講得三昧,你決定得不到了三昧。三昧是定,你得不到定,你開不了悟。那你要多學一點佛學常識,皮毛的這些東西,這個沒有問題,這個沒有障礙,你讀多少書,親近多少善知識不妨礙。但是你要想得定,要想開慧那不行,想得定、想開慧的時候只有一個老師,兩個老師是決定不行。我學佛的時候諸位同學要知道,章嘉大師圓寂之後,我才跟李老師,章嘉大師如果說是長壽,我肯定是跟他到底。但是跟他大概不會走到凈土宗,可能學密去了,非常非常可能。

  他走了之後,我沒有依靠了,想想看,沒有高人指點,沒有法子成就。當時有許多善友年歲都很大,都是六、七十歲,我那個時候才二十幾歲,這些老人給我介紹李炳南居士。我在他會下,接受他這個條件,跟定一個人,一生不能改變。《大乘無量壽經》是他傳授給我的,我說了,天下人反對這一部經,我不能反對,我要反對那我是背師叛道,那真的一切就完了。天下人反對,我有信心,依照這個經典修學,我肯定有成就。這是我們在現前這個環境裡頭怎樣能夠保持著不退轉,自己要知道,自己要明了,要堅持,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動搖。那我們的定功與日俱增,智慧與日增長,別人不知道,自己清楚。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六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裡面第三小段,苦滅聖諦第二句看起。

  【或名離言說。】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給我們註明,因為在這一段裡面,滅諦第二句是『離言說』,道諦第一句是「離言」,名字完全相同。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滅諦裡面是講自性離言,道諦裡面是教我們要修離言這個法門。這就不同,一個是果,一個是因;道是修因,滅是講果。自性,大乘經上佛常說,「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諸法的真實相,真實相都是清凈寂滅的,沒有一法不是清凈寂滅的。不但不能用言語來說,甚至不能用意識去想,你想不到的,一想就錯了,一說就錯了。所以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才能見到諸法實相,就是大乘經上常常講的諸法寂滅相,你見到了。

  見到寂滅相,是什麼境界?《仁王經》上說得很好,寂滅境界有三品,下品是法雲地菩薩,第十地的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如來果地,妙覺位,這是完全見到事實真相。由此可知,在這以前三個位次,七地、八地、九地是修位,修道位;十地、等覺、妙覺是證道位。七地、八地、九地真的是修離言,修「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從前李老師跟我們介紹的時候,他老人家講這就是「無功用道」。爾時,無量劫熏修的習氣(熏修也有習氣)到這個時候統統不用,但是這個習氣自自然然把你往前面推,讓你證得究竟果位,讓你真正契入寂滅的境界。這個地方,古人也常講,此地用不得力,稍稍用一點力,錯了,那就是什麼?大幅度的退轉了。所以決定不能用力,一切就是順其自然。你契入、證得的早晚,那是你過去無量劫熏修的習氣,自自然然在推動你,讓你不用分毫力氣。也就是說絲毫的念頭都不能夾雜,只要有一念在裡面就錯了。

  清凈自性裡頭本來沒有一念,六祖講得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起心動念就是塵埃,它本來沒有。所以,你不可以起心,你不可以動念,當然你就更不能說了。言語、言說是有範圍,是有邊際的,思惟也是有邊際的,我們的思惟、想像也是有邊際的;而自性沒有邊際。有邊際,你要想契入、證得無邊際,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佛菩薩給我們說真實話,凡是他能說得出來的法都是方便法,方便法才可以言說,真實法不能言說。但是,方便是從真實裡面流出來的方便,你要果然懂得方便,從方便能夠悟入真實,那要怎麼個悟法?

  《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修學最高的原則,悟入寂滅場地,悟入如來境界,他給我們講,我們讀經、聽經,第一個要懂得「離言說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是言說,你不能著言說相。佛滅度之後,把佛所說的寫成了書本、經書,經書是文字,文字跟言說是一個意思,不能著言說相,你讀誦不能著文字相。諸法寂滅相不是文字,也不是言說,著不得。

  第二,不能執著名字相。什麼叫名字?名詞術語。譬如經上講的,佛、菩薩這都是名字相,真如、自性,六度、三學統統是名字相。名字相有用處,不能執著,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東西做手段表達意思,希望你從這裡面悟入真實。但是你一執著,你就不能悟入了,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一切眾生有兩種大障礙,煩惱障跟所知障,都不容易破。兩種障礙破了的時候才明心見性,你才能夠悟入真實。

  第三個,「離心緣相」。《起信論》教我們離這三種,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心緣是什麼?聽了之後,看了之後,「我的想法…」,這就完了。沒有你的想法,也沒有佛的想法,說老實話,佛也沒有想法。所以,你就老老實實讀,老老實實聽,不能起個念頭。你要起個念頭「這佛的意思」,錯了,佛沒有意思;你起了一個念頭,「我認為怎麼個解釋」,錯了,沒得解釋。所以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學的人怎麼樣?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就能契入。

  《起信論》上講得容易,真正做起來那可就不簡單了,不相信你試試看。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世法、佛法,一離一切離。不是說我學佛,在佛法里要離,世間法不離了嗎?那錯了。說老實話,世間法跟佛法沒有界限,是一不是二。實際上只有迷悟不同,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哪一法不是佛法!迷了,一切法都是世間法,只有覺迷。迷了的時候,《大方廣佛華嚴經》還是世間法;覺悟了的時候,給你說幼稚園小朋友念的小貓跳,小狗叫,也是佛法,只有迷悟不同。這些話,佛在經教里講得太多太多了,我們聽得耳熟。但是怎麼樣?我們入不了境界。現在明了,為什麼入不了境界?我們沒有依照佛菩薩教導的去做,那就是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

  心緣是什麼?心裡頭的攀緣。攀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想像、思想、見解,這個東西全是虛妄的,法性裡面沒有這個東西。起了這個東西,就是無明,就是業障,把自性障礙住了,不能見性。自性裡面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統統不能現前,他被你障礙住,這種障礙不是外來的,是自己造的。所以,這三樣裡面,實在講最重要的是心緣。心緣是念頭,就是我們講的妄想,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包括在裡頭,只是粗細不同,微細的是妄想,粗的是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統統離了,前面兩種就容易了,言說相、名字相容易離了。離了之後,這是禪定的境界,這是自性現前的境界,大乘教里常講清凈寂滅的境界。這個清凈寂滅相在哪裡?就在現前。《楞嚴》上講得好,「狂心若歇,歇即菩提」,狂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歇是放下。這個東西一放下,一放下,無上菩提,究竟涅盤,就是!現前就是。真的轉凡成聖,轉娑婆成極樂,轉六道成華藏!

  所以,這個地方的離言說,這是果上講的,果上確實沒有言說,果上確實沒有名字。你看《老子》(道教稱為《道德經》),頭一句話他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講得清楚,他就懂得。道,言語!你可以能說得出的,不是真的。你可以能夠給他起個名字,名是假名,世出世間萬事萬物沒有名稱,名稱是人給它起的,各人給它起的不一樣。這是一物,中國人叫它的名字,跟美國人叫它的名字不相同,日本人、韓國人又給它換了名字,它的名字很多,只要你知道是這麼個東西。你就曉得,所有一切名,假名!它本來沒有名字,名字要不要執著?不需要。你不執著就對了,真相你就明了了。這些言說、名相有沒有用處?有,什麼用處?教初學,要用這些東西做工具,等到這些學人開悟了,言說、名相全沒有了。

  我們念佛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還去供佛,還去聽佛講經說法,你們想想這是什麼樣的階級?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帶業往生的!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還有這個現象,那是真的不是假的。那個地方的人,真的叫福報大,緣太殊勝,每天能夠供養無量無邊諸佛,能夠聽無量無邊諸佛說法,講經說法,很快就開悟了。悟了之後,那個修行的方法,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為什麼?一想就錯了,也沒法子說,諸佛如來也沒有法子給我們介紹。你看諸佛如來,就以世尊做例子來說,給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上講的是什麼?都是諸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給我們講這些。為什麼沒有講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怎麼講?但是佛是真說,只是我們沒有聽到,我們沒有見到,這個玄!是,是很玄,它是事實真相。所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的時候,他是在說法;佛坐在那裡如如不動,眼觀鼻,鼻觀心,他還是在說法。誰知道?法身菩薩知道。宗門有所謂「佛也無說,我也無聞,無說無聞,是真說真聽」,那是契入諸法實相了。

  我們懂得自性理體上離言說、離名字,我們今天對於言說跟名字就決定不能執著,你要執著就錯了。譬如,別人惡意的毀謗你、辱罵你,你要知道離言說,你的心就非常平靜,聽他那些音聲就像在聽表演一樣。為什麼?因為你知道性體上沒有言說。你要知道這就是前面講的「無可取」,你不著相,你的心清凈自在,一絲毫沒有受干擾。如果你執取,那個麻煩了!他罵我,處處罵我,你就會生煩惱,你就動瞋恚,錯了,自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反過來,別人讚歎你,笑笑,應酬一下,是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沒有,沒有言說,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言語、名字?都沒有。所以真正入這個境界,心開意解,得大自在。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頭,你不會再受影響,不會再被外頭境界所轉了,這個時候你不被外境所轉,你就能轉境;你能轉境,則同如來。最低限度都是法身菩薩,你跟他們一樣,他們會轉境界,他們不會被境界所轉。我們如果學會這個本事,你在現前受用多大!

  這個境界轉過來,人生死沒有了。真的像《心經》上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真的是所謂一切世間苦都沒有了,你就得大自在。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的苦難、折磨,都是迷惑裡頭造的業習現象,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確確實實是不可得。佛說得清楚,佛說得多,我們讀經、聽經好象是明了,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稍稍風動我們就受不了,煩惱業障馬上就起現行。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永遠沒有方法契入。什麼時候真正我們能自己做到八風吹不動,在這個世間,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在這裡面確確實實不再起心動念,平等性現前,清凈心現前,我們就自自然然契入佛境界,就見性了,明心見性。

  心不迷,破迷開悟,見到法性,法性在哪裡?法性原來就是一切現相,一切現相離言說、離名字、離心緣,它不是法性是什麼?法性所現稱為法相,有沒有聽說過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法相裡頭無論是大,無論是小,實在講它沒有大小,無不圓滿具足自性的德能,圓滿具足。小到微塵也是圓滿具足,大到世界還是圓滿具足。世界裡面圓滿具足,我們能夠體會到,我們能承認,能相信;小到微塵也是圓滿具足,我們就沒有法子想像。我們在經上聽說「芥子納須彌」,就是說這個事情。芥子沒有放大,須彌沒有縮小,芥子裡頭確確實實有須彌,不可思議的境界!這是自性的本能,這是性德的顯現。

  所以,離開法性,無有一法可得,事相之理體就是法性。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是覺性,佛是覺的意思;換句話說,法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稱之為佛性。那我們要問,既然一切諸法圓滿具足法性,那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它有沒有佛性?它要沒有佛性那講不通;它要有佛性,為什麼佛單單說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就沒有佛性?佛說無情眾生有法性,又說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我們要能聽得懂佛說話的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乃至虛空,有沒有覺性?有!為什麼佛不說它有佛性?它的覺性很不明顯,有情眾生的覺性很明顯,不是沒有,確確實實有。現在科學家來實驗,水是礦物,我們人把我們的意念傳達給它,它起反應。發現它有覺性,覺性就是佛性。從這個實驗裡面發現它真有,我們善的意念,它有善的反應;我們不善的意念,它有不善的反應,不可思議。

  所以,我們要相信佛所說的話,法性、佛性是一個性,佛性裡頭有法性,法性裡頭有佛性。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華嚴經》上常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一句應該怎麼學法?了解事實真相。我們曉得,言語是我們彼此溝通的一種工具,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會引起煩惱;決定不能分別,分別引起所知,二障。不執著言說,你沒有煩惱障;不分別言說,你沒有所知障,它所表達的義趣明白了、明了了。

  特別是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的教誨,言說、名字都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因此分別即錯,動念即乖。那聽不懂怎麼辦?不要緊,多聽,不要有疑惑,要有信心。不要去想它,愈想愈錯,你決定不會把它想出來,沒有這個道理。為什麼?想像是第六意識,執著是第七識,識,決定緣不到自性,所以不能思、不能說。佛有善巧教初學,不能思,教你怎麼個思法;不能說,教你怎麼個說法,對於初學。像我們這樣業障深重的人,煩惱習氣一品也沒有斷,這是得力一個特別法門,讓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習氣沒有斷,帶業去的。阿彌陀佛、諸佛如來,還是順著我們的煩惱習氣,為我們講經說法。

  那個地方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量壽,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最大的好處是衣食不愁。在這個世間為生活很苦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苦惱沒有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要為物質生活去苦惱!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就專心求學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學生,到那上學去。所有一切供養是學校的,自己也不要繳費。由諸佛如來教導你,由法身菩薩來陪伴你,你不進步也不能!那種進步的情形,我們平常講一日千里,這個不能形容。西方極樂世界一天的成就,修福、修慧一天的成就,我們這個世間千年、萬年都不能比,怎麼比得上人家!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成佛非常非常之快。

  釋迦牟尼佛確實他老人家曾經說過,說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勝過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是說過這個話。這話什麼意思?這個話是勉勵我們的。為什麼?娑婆世界退緣太多,一不小心就墮落!要是墮落在三途地獄,那要過無量劫你才能出離,才能得人身,得人身未必能聞佛法。這是說什麼?娑婆世界進步太困難,退墮太容易,是說這個意思。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決定沒有退轉的,一生圓滿成就,絕對不要等第二生。佛說話,你要懂得他的意思,他的話決定沒有矛盾。我們聽了佛的法,應當知道勉勵自己,決不能退墮。

  但是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的,他講「四土三輩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這句話引申來說,我們這些凡夫,在這個世間學佛有沒有成就,也是總在遇緣不同。你遇的緣好,遇好老師,好的同學,好的修學環境,不容易退墮;如果沒有好的老師,沒有好的同參道友,沒有好的修學環境,處處都是誘惑。這個誘惑都是不善的誘惑,違背性德的誘惑,自己無量劫來煩惱習氣那麼重,很容易被人牽走了,一去就不知道再回頭!這個事情自古以來太多太多。所以禁不起誘惑,順境你起了貪心,煩惱習氣起現行;逆境你起瞋恚。換句話說,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總而言之,你沒有辦法離開十惡業。我們想想是不是?那什麼叫緣殊勝?這個緣能幫助你修十善業,能幫助你遠離十惡業,這個緣就殊勝!

  在今天,我們生在亂世,這個殊勝的緣實在不容易遇到,學古人做古大德私淑弟子,也不是樁容易事情,為什麼?現在的文學(中國人講文化程度)跟古人相比那是一落千丈。現在最困難的是文字看不懂,古人留下來的文言文,現在我們連白話文都看不懂,怎麼能看文言?沒有人給你講解,你有疑惑也沒有地方問,難了,真難!在這種情形之下,只有一個,善根福德深厚的人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老實念佛求生凈土,這條路還能行得通。只要你不受外緣干涉,你把心收起來,除這個之外,要想求解,好在現在有科學技術,我們可以從網路、從衛星電視裡面能夠學到,這是從前沒有的。現在有這些工具,我們要盡量利用,盡量幫助有緣眾生,什麼人有緣?他會打開電視來看這個節目,這就是有緣眾生;他不願意收看這個節目,就是沒有緣的眾生,佛不度無緣之人。在現前這個不度無緣之人,又有一種說法。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聖諦第三句。

  【或名無相狀。】

  前面說「離言說」,不但離言說,『相狀』也沒有。佛在「般若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說「無相狀」。六百卷《大般若經》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們現在眼前看到的相狀,好象真的是有,真的是存在,這是什麼?這是我們看錯了,我們粗心大意,不知道事實真相。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不了解電視的真相,把電視裡面的相當真。現在一般人都有這些科技的常識,知道電視相狀是怎麼來的,是由很微細的點,點組成線,線組成畫面,點線面都是剎那生滅,速度太快!我們的眼睛看花了,誤以為有這個現象,實際,實際沒有。

  假如把它的速度減緩,減緩到每一個點的生滅,我們能夠覺察得出來,你就知道原來是這樣的,什麼也沒有。電視畫面的速度是隨著電磁波,電磁波的速度幾乎跟光速相等,那就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我們這個畫面面積不大,這個畫面的組成,真是千分之一秒,萬分之一秒,你怎麼能覺察到?怎麼知道它是假相?佛說,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像電視畫面一樣,是由極高速的速度快速組成的,不是真的,剎那生滅。

  這個剎那,佛在經上講一彈指六十剎那,我們彈指試試看,彈得快,彈得有力,大概一秒鐘可以彈四次,四六二百四。一彈指六十剎那,四乘六十,四六兩百四。我們現在的電影,電影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我們就感覺得很逼真了;如果一秒鐘開關兩百四十次,這個電影的技術還做不到,可是電視的技術做到了,超過了。但是這是很粗的,這不是真相,真相怎麼樣?真相,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六十還要乘九百,四乘六十再乘九百,剛剛好兩個十萬八千,這是《仁王經》上講的。我們在講經的時候曾經細細的去推算了一下,知道釋迦牟尼佛這個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比這個速度還要快,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所以,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沒有法子想。想都沒有辦法想,你還有辦法能說得出嗎?凡是能說得出的,都是方便法。世尊,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方便說。這個方便不是真實,接近真實。

  所以,相是幻相,所有一切現相都是幻相。《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相,沒有一個是真實相。佛家講真實就是存在,就是永恆,不會變化的。那我們想一想,哪一個現相能夠永恆存在,它不會有變化?宇宙之間一個都找不到,都是剎那剎那在變,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真正不變只有一個,真如,法性。真如本性不變,永恆不變,它是一切現相的根源、本體,宇宙虛空、法界眾生依它而起。它生起的這些幻相是變化的,但是法性是不變的,法性遍法界虛空界。法性的能力不變,見聞覺知是它的能力;性德不變,性德是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這個東西不變。這些德能都遍一切法相,一切法相無不圓滿具足。

  所以,大聖大賢他們懂得,他們教我們去修證,修證什麼?證法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這一生當中,要知道這是第一等大事,佛就為這個事情出現在世間,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幫助一切世間人,幫助一切眾生明心見性。了生死出三界,附帶說的,那是從事相上講的,這是從理性上說的。證得理性,自然就了脫生死輪迴!《證道歌》上不是說嗎?「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就是你證得了自性,三界六道不見了,沒有了。覺悟的人沒有了,迷的人有!就像作夢一樣,醒來的人夢醒了,夢沒有了。可是旁邊還有人睡大覺,他還在作夢。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於是覺悟的人慈悲,幫助那些不覺的人,希望不覺的人統統都能覺悟過來,知道一切法「無相狀」,真的,你就得自在。為什麼?不著相,大乘經上常說,「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是不執著,我不再分別一切相,不再執者一切相,決不在一切現相上起心動念,這個人見性了。即一切法,一切法性,這個人見性了。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見性?你應該懂得!著相,著相就不見性,離相就見性。

  古大德有個很淺顯的比喻,他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性,把器比喻作相。我們用黃金做一個項鏈,用黃金做一個手鐲,用黃金造一個佛像,用黃金做成一棵花樹,你要是著了相,你就見不到金。譬如這些東西擺得琳琅滿目,擺了很多,我給你說,你把黃金拿來給我看看。著相的人,看到這裡沒有黃金,這是項鏈,這是手鐲,這是佛像,這是一棵樹,這是一朵花,沒有黃金!真的,他著相!他要是知道離相,原來這統統是黃金,你要黃金,隨便捻一個就是。古大德這個比喻淺顯容易懂,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現前的一切事相。這一切事的現相,體是什麼?體是法性。我現在問你,性在哪裡?你不知道。就像那個比喻裡頭,問你黃金在哪裡?你找不到。為什麼?你著相。如果離相,性在哪裡?山河大地一切萬物,隨捻一樣都是的,一點都不錯。

  所以,沒有見性,尋師訪道到處去參學,很辛苦,走了多少年也沒開悟。忽然那一天開悟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從前走了冤枉路,所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迷了!怎麼找也找不到,就好象著了相,見不到金。問你黃金在哪裡?怎麼找都找不到。一下覺悟,「得來全不費功夫」,原來就在眼前,樣樣都是。我們聽了這個話,是不是我們境界?不是,我們對於這個相還是迷惑,性在哪裡?不知道。所以,古人這些言語學不得,境界不相同。他真有受用,我們還是迷惑顛倒,還是起惑造業,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這個原因總要搞清楚。

  拯救自己的辦法,像我們這一號的人物,上不上,下不下;不是上根,又不是下愚,美其名為知識分子,最麻煩的一類人。夏蓮居老居士一句話說,讀經!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你讀得不夠。讀經要懂得,不是說什麼經都讀。如果離妄想分別執著,什麼經都讀,行!那真是叫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沒有問題。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只能讀一種,這一定要懂。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問題,你去讀《大藏經》會開悟,為什麼?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行,你念得太多、太雜、太亂了,把你戒定慧三學統統破掉了,你這一生就沒有覺悟的機會。那要怎麼辦?一門深入,我用五年的時間,用十年的時間,就讀一部經。讀一部經,你的精神意志集中,你妄想少了,妄想分別執著都少了,就是一門!念五年,念十年,念二十年,念三十年,念到哪一天豁然大悟,通了,你就契入境界。

  什麼時候開悟?必定是離心意識,也就是說,真的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什麼時候,有的時候有意無意,這就是你長時期熏修的那個功夫,這一下水到渠成,一下成功。所以,這種方法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用讀經的方法來修,這是對知識分子,對分別執著妄想重的人,這個方法有效。如果妄想分別執著輕的人,不太喜歡用腦筋,不喜歡用思考,什麼都好,你教我怎麼樣,我就怎麼干,念佛就行!為什麼?他老實,老實念佛,他有成就。知識分子知道東西多了,不老實,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教你讀經,用讀經這個方法,把妄想打掉,讓你把想的範圍縮小,就想這一部經。

  選經不要選太大,在今天最適當的,《無量壽經》,分量確實不多也不算少,這個本子好。有時間,一天念它個五遍,念它十遍,這修行。念到熟透了,大概從頭到尾念一遍,四十分鐘可以完成,兩個小時可以念三遍。念一遍就是戒定慧三學修一次,念兩遍就修兩次。開頭剛剛念的時候,念一遍大概需要兩個小時,三個月之後,大概一個半小時。半年之後頂多一個小時,熟了。一年之後,我預計的話四十分鐘,一生不間斷。念上個十年、二十年准有悟處。

  夏蓮居老居士說得話好!他這個功夫上還要加一層,三年不說話。你只讀經,想經裡面的意思,這個世出世間什麼都不要想,一句話也不要說,他說你一定會開悟的。這個話我相信,定!《楞嚴》上講得很好,「凈極光通達」,人心真正到定了、到凈了,就生智慧,「光通達」是生智慧,就是開悟!夏老的話不是假話是真的。我們如果真的肯學,依照祖師大德、善知識的教誨勇猛精進,每天時間不空過。古人常講修行人「寸陰足惜」,一寸光陰都應當要愛惜,不能空過。寸陰是短時間,古時候沒有鐘錶,時間是看太陽照的這個影子。你看太陽照的,或者樹的影子,或者房屋的影子,它會移動,移動一寸很短的時間,古人愛惜光陰不敢空過。真正的修行人,確實一分一秒都不空過,無論在什麼境緣當中,他功夫不間斷。

  我們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裡面,著重在佛號不間斷;教下,著重在觀想不間斷;天台,摩訶止觀;《華嚴》,法界觀,這叫真用功,不為境界所轉。如果不會用功決定被境界所轉,被境界所轉的是凡夫,無論你修學哪法門,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不會被外境所轉。所以,常常讀經,常常聽經,常常提起觀照功夫,念佛的人提起這一句六字洪名,也是屬於觀照。觀照到諸相無相,你就很得受用,這個時候你會跟諸佛菩薩一樣,會善巧應用這個幻相,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那就是我們一般習慣上常講的無量功德。我們說無量功德,在他,在他還沒有起心動念,真實功德。我們起心動念,在這裡讚歎無量功德,他自己本身沒有,沒有就是跟法性合而為一。法性無相,法性無作,法性無想,法性無說,法性本來無一物。所以古人講「說似一物即不中」,怎麼說也說不像,也說不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就是法性,那就是見性。下面第四個名字。

  【或名可欣樂。】

  這是形容你證得、修行,證得究竟圓滿的菩提涅盤,可賀可喜,你自己法喜充滿。我們世間人喜怒哀樂是情;換句話說,是衝動,我們講感情的衝動。或者我們用現在科學上的名詞,感情的波動。這個動是妄動,法性裡面如如不動,所以他是真的,只要是動就不是真的。九法界、三途、六道都在動,像海水一樣大風大浪,但是你要知道風動、浪動,水動不動?水不動,水隨著風起伏,它本身並沒動。水還是水,水是真的,波是假的,你細細想這個意思,不動是真的,動是假的。沒有風的時候,風平浪靜,水是平的,那是水,被風吹起來它還是水,細心冷靜去想想這個境界。

  所以是動中有不動,不動當中有動,動靜不二。你從觀海,觀浪潮起伏,你在這裡頭去看,看動中不動,不動中有動,然後在這裡頭體會到動靜不二,動靜一如。觀海潮會開悟,觀海潮也在那裡觀照,也在那裡用功夫,破迷開悟。從這一個現相,你就能引申到所有一切現相無一不是。在我們自己本身上,我們的法性不動,我們法性就像水一樣,水隨著風動,我們法性也隨風動,風是什麼?內裡面的煩惱習氣,外面的誘惑,這是風。外面一誘惑,裡面煩惱起現行,風動了,法性隨著它動,隨順煩惱習氣,隨順外面境界。它只隨順,法性動了沒有?沒動。法性遍一切處,水遍滿大海。所以,真相大白,契入境界,自己功德圓滿了。『可欣樂』,這個「欣樂」裡頭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

  諸佛菩薩看到歡喜,為他祝福,諸佛菩薩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個妙不可言。那我們想,如果沒有動怎麼能表達欣樂?怎麼能表達祝福?我們凡夫總得要有個意思表達。法身菩薩境界裡頭沒有,這是真正的欣樂。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頭,開頭給我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那個還有情識在波動,但是他不是受外面境界影響,但是也不能說不受外面境界影響,為什麼?學而時習之,學是聖賢的教誨,習是把聖賢教誨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得受用。就好象我們學佛,入佛境界,得受用,我們常講法喜充滿。法喜充滿不是像一般說狂歡,不是!手舞之,足蹈之,不是!法喜怎麼表現出來?不是形色表現,但是有!有什麼?現在人講的磁場。他的磁場真不一樣,無論什麼人接近他都感覺得很舒服,都感受他的氣氛;我們中國人講氣氛,外國人講磁場。這就是孔子所講的「不亦悅乎」,你要很細心才能體會得到,粗心大意體會不到。

  所以,真樂,他裡頭沒有情識,沒有情識的樂,我們沒有法子體會。這個道理不難懂,為什麼?我們沒有見性,我們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還是情識用事,情識裡面我們習慣了,離開情識我們就茫然無知。法性裡面的事情,就是佛菩薩給我們講,我們也聽不懂,沒有法子體會得到。這個事情,只有長時間接受佛法的熏陶,時間久了,長時熏修自自然然契入。諸位,你要聽懂這一句話,自自然然,這裡頭怎麼樣?不能加一點意思在裡頭,如果加一點意思在裡面就是障礙,你就不能契入。不但不能契入,你不能了解,他那裡頭的樂,你不能了解。不加絲毫意思在裡頭,你明白了,你明白之後,你也說不出來。古德常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喝一口水,人家說這個水燙不燙,只有你自己嘗到才曉得,你要不嘗到,人家說熱、說燙、說不燙,你都沒有辦法體會到。充其量你知道個彷彿,你絕對不了解真相,真相必須你親自去嘗一口。見性的境界亦復如是。你必須自己明心見性,把見思煩惱捨棄掉,塵沙煩惱捨棄掉,無明也得斷一品,你入這個境界才真正嘗到。

  這裡所講的是如來究竟果地上的境界,這個「可欣樂」是佛的快樂,我們怎麼會知道!說個老實話,初住菩薩的快樂我們都不知道。別說初住,阿羅漢的快樂,我們又何嘗知道,這是佛在經上常常讚歎的。世尊讚歎到離苦得樂,常講有如阿羅漢得漏盡定,阿羅漢的無想定、漏盡通,我們沒法子想像,那不是我們的境界。在《華嚴經》裡面我們讀了、聽了,都是法身菩薩的境界。「四諦品」裡面說這麼多東西在裡頭,本來我們認為「苦集滅道」很簡單的,到這個地方才曉得無量四諦,不是那麼簡單的,確確實實任何一法都圓圓滿滿含攝一切法。

  我們曉得性德本具無量的法喜,我們不是想離苦得樂嗎?這是真樂。在這裡我們得到這麼一個訊息,雖然這個樂距離我們非常非常遙遠,但是不怕,我們認真努力開發,知道性德裡頭有!性德裡頭沒有苦,苦是迷裡頭生的,是虛妄不實,樂是真的。常、樂、我、凈,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常」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一不異,常;「樂」是此地講的可欣樂;「我」是自主,是主宰,是自在;「凈」是清凈不染,世出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染著。自性本有,我們應當要開發,開發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佛往生凈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現前。那不是自己能力修到那個功夫,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是緣,真正的因是我們自性本具。自性裡頭沒有,阿彌陀佛加持也沒有用,這個道理要懂。好,今天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七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苦滅聖諦第五句看起:

  【或名堅固。】

  這是如來究竟果地上的德號。往年,我們學習《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是梵語,意思就是究竟堅固,是清凈寂滅、究竟涅盤的別名。我們看到這個名詞,就會想到這個世間,實在講,這個世間包括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找不到一法是究竟堅固的。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無情的眾生,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一切自然的現象剎那變化不住,永遠沒有停息的時候,所以在世間,『堅固』兩個字有名無實。修道的人、見道的人、證道的人,他知道,這個世間有沒有「堅固」?有。只有一樣東西真的是究竟堅固,那是什麼?法性,也就是說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在佛法里名稱很多,稱為法性,稱為真性、真如、第一義諦、清凈寂滅、究竟涅盤,名稱很多很多。「四聖諦品」裡面苦滅聖諦,所有的名稱都是究竟堅固。凡夫不知不覺,對這樁事情迷於法相,迷於生死,在沒有堅固裡面誤以為有堅固,不可得裡面誤以為有可得。所以,起惑、造業,變現成虛幻的果報,六道輪迴是夢幻泡影,十法界還是夢幻泡影,誤以為這是真實。

  菩薩修學證得如來果地,才知道真的有真實,真有堅固之體,有堅固的相,有堅固的作用。世尊教導我們,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教導我們的都是這樁事情,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堅固,覺了現象的虛幻,然後才在一切萬象之中得大自在。這個自在就是受用自在,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這裡面的事理、性相,在這部經上講得太多了。第六句:

  【或名上妙。】

  這個名字也非常非常之好。「妙」是微妙,微妙到極處稱為『上妙』,這些都是大涅盤的別號。我們在開經偈裡面讀到的,「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句就是講的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說如來果地,我們一定要曉得,那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自分,一切諸佛如來有,我們也有,我們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無二無別。差別在哪裡?差別是他覺,我們不覺,差別在此地。所以,法身菩薩、諸佛如來,他們所過的生活是徹底大覺的生活,我們六道凡夫所過的生活是迷惑顛倒的生活。這點總要搞清楚,總要搞明白,什麼時候我們回歸到「堅固」,回歸到「上妙」,我們的學習就圓滿了,世間法說畢業了。

  自己圓滿之後,自自然然會去幫助沒有覺悟的眾生,為什麼?這個時候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就如同這個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像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全體,所有一切眾生是我們身體裡頭的細胞,比細胞更小的原子、粒子,佛法裡頭術語講微塵,最小最小的物質單位,一個人就是一微塵。這一微塵迷了,這一微塵出了問題,我們要不要幫助他恢復?譬如我們的手,這個地方麻木了,麻木是出了問題,他迷了,他在造業,我們是不是要好好去照顧他,幫助他恢復健康?就這麼個道理。

  要知道整個宇宙是我們的法身,佛經上常講的「清凈法身」,是一體。因此這個宇宙裡頭,無論是哪個世界,無論是哪個眾生出了問題,就像我們身體上的一個微塵、一個細胞出了問題,自然,沒有條件,沒有任何條件,自然是要幫助他恢復,一個道理。現在一般人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排斥別人,毛病!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迷而不覺,不知道宇宙跟自己的關係。所以,聖賢人的教學,我們常講教什麼東西?教三樁事情,第一個,教人明了人與人的關係;第二,教人明了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個,教人明了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這三個關係搞清楚,才知道是一不是二,一而三,三而一,你的愛心,你的關懷,你的照顧,自然就遍虛空法界了。

  在西方宗教裡面,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在東方佛教裡面,大慈大悲,仁慈博愛。這都是對於宇宙原本是一體的認知,這才是究竟堅固,才是上妙,無論從體、從相、從用。神聖的教學,目的在此地。真的覺悟,真的明白了,受用無有窮盡,無有邊際。示現在九法界只有一樁事,幫助一切眾生覺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明了,了解事實真相,佛法里稱為諸法實相,這是上妙,無上微妙。我們今天學習的,希望我們都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早一天契入境界,證得堅固甚深上妙的無上菩提!也就是徹底明了諸法實相,知道我們的心是虛空法界,我們的身是剎土眾生。清凈法身,心是法性,身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

  契入這個境界,給諸位說,所有一切不善沒有了。法性裡頭沒有不善,法性裡頭所有的一切,點點滴滴都是至善,都是上妙;體至善,相至善,作用至善。華藏世界、極樂世界,基督教講的天堂、伊斯蘭教講的天園,是善心、善意、善行自然成就的,統統是性德。我們起心動念與性德圓滿的相應,一切的不善從我們內心裏面化解了。自己長時間的修養、智慧、德行,化解了內心裏面的對立,內心裏面的矛盾。與法性融成一體,與法相融成一體,就是證得法身;與法性融成一體,就是明心見性。這是欣樂,這是堅固,這是上妙。第七個名號:

  【或名離痴。】

  「痴」是愚痴,是無明,是迷惑顛倒的根,無明煩惱。佛講煩惱講三個,貪、瞋、痴。貪瞋從哪裡來的?從痴來的,如果你不愚痴,你決定不會有貪瞋這個念頭。所以,貪瞋煩惱猛利容易斷,痴不容易斷。痴,佛在上經形容它,斷愚痴像藕斷絲連,藕斷了絲連上,這就說明痴不容易斷。離了痴就證法身。所以,戒定能斷貪瞋,不能斷痴,什麼才能斷痴?智慧。戒定慧,慧斷愚痴,智慧不開,痴斷不了。愚痴斷了,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教下講大開圓解,只要愚痴一斷,世出世間法自然就通達。為什麼?你沒有迷惑了。世出世間法為什麼會通達?世出世間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現在明心見性,哪有不通達的道理,當然通達!這就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門證得,一切法門統統證得,就是這個道理。

  這句話還是很難體會,我們從個比喻上來說,一個法門,譬如一棵植物,我們用一棵樹來比喻,一個法門是什麼?這樹上一片葉子,這個法門一門深入,葉子從哪裡來的?葉從樹梢長出來的,樹梢從哪裡來的?樹梢是從樹枝長出來的,樹枝是從樹榦長出來的,這個干是從本長出來的,本從根長出來的,你找到了根,你看一門深入找到根了。根找到之後,整棵的樹你就得到了,你得到的不是局部,你得到的是全體,圓圓滿滿的證得,這就一切都通了。如果你只執著這一片葉子,你連樹梢都沒有得到,你所得到的是一片葉。你要深入一層,我找到樹梢,這樹梢長的有好幾片葉子,你得到的範圍就大了。再深入一層找到樹枝,樹枝上有好多樹梢,樹梢上有好多樹葉,愈深入你得到的愈多,不就是這麼個道理!

  世法的修學,實在講是枝葉,得到的有限。宗教裡頭神聖的教學都是找根本,根本找到了,一切都得到了。愈是往根本上求,這個人的心胸愈開闊,心量愈大,量大福大,福報跟著來的。福報從哪裡來的?稱性。性德沒有邊際,所以心量也沒有邊際,大乘經上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說這樁事情。所以,大乘佛法的修學,真正的目標沒有別的,『離痴』而已。這個地方痴已經離了,果地,這不是因地,是果地,苦滅聖諦,這是出世間的果。所以,痴已經離了,上妙已經證得,究竟堅固已經契入,都得到了。

  在我們現前境界裡頭,首先要認識自己,中國古德常說「人貴自知」。為什麼?你自知就會好學,「人貴自知之明」,明就是智慧,你有自知的智慧,你才真正開始覺悟。人沒有自知之明,他迷惑,他沒有覺悟。這個覺悟我們常講始覺,你剛剛開始,到自知之明的時候開始覺悟。內心平和,煩惱習氣不要斷,自自然然沒有了,為什麼?覺裡頭沒有迷,性裡頭決定不雜煩惱。性,什麼樣子?我們說了十個字,「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那是真心的樣子,真性的樣子,或者說是佛性、法性的樣子。這十個字實在說我們只能夠體會它的皮毛,真誠的精義,清凈的上妙,平等的甚深,正覺、慈悲的博大,沒有法子想像。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這幾個字,能夠領會得的很粗很粗的皮毛。但是這是起步,從這個地方契入,那就是說我們知道多少,要落實多少,這就是契入。佛法裡面講修行證果的正確門徑,知道多少做到多少,知道要不能做到,永遠在門外,沒進去,那裡面的堂奧之妙你永遠見不到。貴在落實、做到,做到一分,你就又深入一層,你的知又深入一層,你把你所知的又能做到,這樣真的是步步高升,永遠沒有退轉。天天在提升你的境界,這樣有個十年八年,上根,就大徹大悟。

  中下根性的人如果你有福報,這個福報是講長壽,長壽是你有足夠的時間,你能夠學個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入這個境界了。如果沒有這個福,壽命短那就沒法子,你功夫還不到,壽命到了。這是《八大人覺經》上講的死魔,死,為什麼是魔?意思就是這樣的,功夫沒有成就,還差一層,壽命到了。縱然這一生修學得不錯,死了之後,來生還能得人天身,就算你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來生還接著來修學,這一轉世至少耽誤二十年;換句話說,你的學習中斷二十年。中斷二十年之後,又從頭來起,你說這事情多麻煩,這就是退轉,進進退退,所以不容易成就。

  修行如果不是上根利智,中下根性人最重要的是壽命。壽命是業報,但是可以修得,真正斷惡修善,自自然然的延長壽命。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了凡先生沒有求長壽,他求的是功名,我們在《四訓》裡面看到,他求功名;他命裡頭沒有兒子,他求兒子,沒求長壽。他壽命是五十三歲,五十三歲那年他也平平安安度過,他活到七十多歲,差不多多活了二十年,這個二十年是他修得的。自從明了這個道理之後,他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干這個。多活二十年,他的境界是大幅度的提升。

  《了凡四訓》這部書,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重要的資訊,提供我們修因證果的證據。我們依照他這些理論、方法來修學,我們這一生的命運改過來了,我在這個地方給大家做了一個真實的例子。我沒有福報,沒有智慧,沒有壽命,比了凡先生的命還要短,他的壽命還有五十三歲,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遇到佛法,遇到這些善友,接受他們的教誨,認真努力的學習,命裡頭沒有的,現在都現前了。一點福報都沒有,現在看起來福報還能過得去,除自己生活之外,還能夠幫助別人。沒有智慧,以前有點小聰明,現在能把這小聰明轉變成智慧。我也沒有求長壽,四十五歲的關口過去了,活一天,對自己來說,是要把境界向上提升一層;對世間來說,全心全力我在做幫助正法久住,給予一切眾生真實利益。

  真實的利益是什麼?幫助眾生覺悟,只有覺悟才是真實的利益。佛法裡面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真實利益。要知道,息滅貪瞋痴,自性本具的戒定慧就現前,戒定是自性本具的福德,無量無邊的福德就是戒定。戒是自然的法則,成就之後,我們現在講的是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一不與自然法則相應,隨順大自然的法則,這是持戒波羅蜜的圓滿。定是清凈無染,智慧現前了;智慧現前,「離痴」,無量劫來迷惑、愚痴斷盡了。

  這樁事情難,前面跟諸位說藕斷絲連。你看看斷貪瞋,這是戒定的成就,圓教初住菩薩就圓滿了,這兩門功課就畢業了。痴怎麼樣?痴還要學習,痴畢不了業,從圓教初住要到妙覺位才畢業。把愚痴分成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品無明,離一品愚痴你就升一級;初住菩薩離一品,二住菩薩離二品,三住菩薩離三品,只要離一品,你的地位就升一級。四十一品統統離了,稱為妙覺,就是如來究竟果位,畢業了。這就是絲連,藕斷絲連。所以,圓教初住菩薩確確實實心地裡頭決定不會有絲毫慳貪,不會有絲毫的惡念,貪瞋沒有了。但是愚痴還是有,他的智慧開了,智慧開了沒有圓滿。所以,貪瞋容易斷,痴不容易。

  在一真法界裡頭,在華藏、在極樂,最主要修行的功課就是斷愚痴。這裡面的人,貪瞋是決定沒有。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事實真相,在現前我們生活當中,要懂得遠離貪瞋痴,遠離貪瞋痴就是勤修戒定慧。所以,我們也要像佛菩薩應化在世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這些應化的人,他們就是這樣做法,我也要學他,要給社會大眾做個好樣子,這就對了。所以我們要細心觀察,社會大眾有哪些不如法的,違背性德的,我們要教他。用什麼方法教他?現身說法,我們自己要做出樣子來給他看。

  我常說,世間人不懂得孝順父母,我們建個先祖紀念堂幹什麼的?教孝的。幾千年的祖宗我們都不忘他,我們還要紀念他,眼前父母哪有不孝的道理!這就是什麼?尋根,現在社會上有這麼一個名詞,尋根。我從哪裡來的?父母生我、養我、教育我。我的父母從哪裡來的?他有他的父母,我們叫祖父母。祖父母從哪裡來的?叫曾祖父母,曾祖父母從哪裡來的?高祖父母。一代一代往上追,我們先祖紀念堂是追到五千年,我們的祖宗三皇五帝,不忘本!學院每位同學,無論你是在這常住,或者短期來參學,都要懂得這個道理。任何人來問的時候,你都能夠答得出,你答就是教他,你給他說明就是傳道;這是人倫的大道,這是隨順自性的大道,不能不知道。這就是聖賢教化的三樁事情,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統統在這裡頭。這個建築物裡面的陳設,表演這個,進入這個殿堂,學習!

  我們今天念佛,念佛就是求的這個,用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是大圓滿,世出世間一切究竟圓滿的,在這一句佛號之中。我們講經講這麼多年,諸位聽這麼多年,都應該曉得。整個的佛法歸納起來,我們今天叫《大藏經》;《大藏經》再一歸納,《華嚴經》;《華嚴經》再歸納,《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歸納,「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再歸納,「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什麼?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展開來就是宇宙之間一切法,一法都不漏,我們今天稱念六字洪名,修自己,供養祖先,供養諸佛菩薩,這個意義不可思議,並不麻煩。

  我們人人都要知道,人人要能說得出,要做得到。今天為什麼人家問你說不出?你沒有做到,你能做到,哪有說不出的!你能做到,你說出來,自然能感動人,一個被你感動,那一個就得度了。教學,沒有一樣不是在教學,身體也在教,言語也在教,起心動念都在教。為一切眾生做師做范,做師表、做模範,這叫學佛,這叫學習聖賢的教誨。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第八句,苦滅聖諦第八句:

  【或名滅盡。】

  這個『滅盡』,指的是煩惱、習氣、生死以及一切的不善統統滅盡,這也是究竟果地上的名號。涅盤這個名詞,在中國普遍的翻成「滅」,涅盤是梵語,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講的是滅煩惱、滅生死。生死範圍非常廣大,包括了十法界,所以生死我們要說成「生滅」就更好懂。所有一切生滅法都滅了,所有一切煩惱、習氣統統滅盡,這是涅盤的名字,也是如來果地上的一個稱號。小乘涅盤,他滅的生死是六道輪迴生死,四聖法界裡面的變易生死,他沒有滅。六道裡面的分段生死,他滅了。煩惱裡面,他只滅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沒有滅,所以這個涅盤不是究竟的。大乘教裡面稱為偏真涅盤,他的果報是阿羅漢、辟支佛,這是果報。

  何以有兩種?阿羅漢稱為聲聞,是生在有佛出世,聽佛說法,接受佛的教誨,依教修行證得的果報,所以稱聲聞。阿羅漢是梵語,意思是無學,無學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畢業,他所修學的功課都學完了,小乘教裡面學完。小乘教是以永脫六道輪迴,以這個為目標,他真的做到了。在佛法修學裡面頭一個階段,他做到了,所以叫無學。做到這個之後,他還得要回小向大。就好比讀書,他小學畢業,小學畢業之後,還要繼續升學,去念中學,去念大學,他的學業才能圓滿,決不能說到小乘畢業就中止了。

  但是小乘轉大乘,世尊在經典裡頭給我們說過,小乘一定會轉入大乘,但是時間有快慢不同,這與他的根性有關係。佛說如果是利根的人,大概是一萬劫,諸位想到一萬劫,我們看一萬劫,時間很長很長!實際上一萬劫不長。為什麼?你想想四空天,四空天裡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生到那個天上壽命多長?八萬大劫,壽命八萬大劫。阿羅漢沒有上進的念頭,到小乘畢業不想進取了,時間只有一萬劫。一萬劫之後他心動了,還是要往上提升,利根的;鈍根的,鈍根一萬劫他還沒有這個念頭,兩萬劫一定有這個念頭。所以,佛說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之後,兩萬劫他會回小向大。

  辟支佛聰明,比阿羅漢根性利,所以辟支佛一般是一萬劫,一萬劫他就回小向大。我們看這一萬劫、兩萬劫的時間很長,但是你要看看四空天裡面,它就不長!四空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人,壽命八萬大劫。所以,生到四空天,實在講也是遭難,遭什麼難?八萬劫當中聞不到佛法。所以佛菩薩在六道里教化眾生,哪些眾生是有緣的?欲界有緣,色界有緣,無色界沒有緣,佛不會到無色界去。欲界裡面,人天的緣勝,三惡道就差了,三惡道的緣很少。

  所以,菩薩在世間示現成佛是一定在人間,在天上示現多半是菩薩身分,沒有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是決定在人間,人間的緣勝。為什麼?人間是苦多樂少,容易開悟;天上是樂多苦少,大家都貪圖享受去了,把修行這樁事情疏忽了。所以說,富貴學道難,天人就好比是富貴的,不太容易接受佛菩薩教誨;惡道,惡道太苦了,所以貧窮學道難,他太苦了。一天三餐飯都成問題,他哪有時間來聽佛法?哪有時間來修行?人道苦樂都有,而且是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容易接受。所以,菩薩示現成佛是統統在人道,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

  我們今天生在人道,真的,特別是在這個時代,苦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都多。樂,現在是什麼樂?現在人享樂,我在講席裡頭常說,我用比喻來說,他們是吸毒、打嗎啡,認為這個很樂。這個短暫的享受,付出多少代價!現在社會一般人享樂,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情形?跟古時候一般人享受天倫之樂,大自然的樂趣,不一樣。現在人追求的是財色名食睡,他付出了什麼代價?完全違背性德,完全違背了善行,就是十善沒有了,念念都墮在十惡。他明顯的付出代價,那就是三途苦報。你在這個世間有多長的壽命,你造作的這些惡業,將來墮落在三途,三途墮落容易,出來難。你要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出頭!你要真的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還願不願意干這樁事情!

  你造作這些惡業為什麼?還不是為名、為利,總離不開五欲六塵,不知道五欲六塵是虛妄的,是不實的。不知道宇宙之間真實是「滅盡定」,滅盡定是小乘證的。這個地方的滅盡比小乘的更勝、更廣、更妙,究竟圓滿的滅盡,這是真實,這不是假的。有智慧的人,這不是聰明人,有智慧的人,念念隨順性德,念念是自性的流露,那是佛法常講真實功德、真實智慧。念念是利益一切眾生,決不是為自己,決不是為自己家庭,決不是為自己一個小團體,或者是為自己這一個國家,不是的。他為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具體而言,念念是為全世界眾生著想,他哪裡是為一個地區?佛法常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個人福報大,我們中國諺語常說量大福大,他有那麼大的心量,他才有那麼大的福報。這福報稱性,換句話說,這不是修德,這是性德,性德是自然的,性德不是造作的,法爾如是。第九個名字:

  【或名遠惡。】

  前面是「滅盡」,前面也講過「離痴」。『遠惡』,所有一切惡法、惡念、惡意、惡行、惡法,統統都離開,遠就是遠離。這樁事情特別在我們現代,我們要非常在意,認真努力來學習,不要要求別人,要求自己。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想做這個事情是善事、是好事,是利益社會,是利益眾生,但是現在有障礙,這個時候怎麼辦?反省。障礙在哪裡?障礙不在外面,你要認為障礙在外面,錯了,你永遠不能解決問題,永遠不能成就。障礙在哪裡?障礙在裡面。在我們自己智慧不足,德行不夠,在這裡!諸佛菩薩智慧圓滿,德行充足,他做什麼都沒有妨礙。

  《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一切到自性中求,沒有一樣不圓滿,世出世間一切事都能夠圓圓滿滿,要從自性裡頭求!自性怎麼求法?幾乎世間所有宗教都肯定,從真誠心中求,誠敬。我在基督教里看到,我在伊斯蘭教看到,我在印度教裡頭看到,誠敬!從真誠、恭敬。以真誠心,首先是敬自己,敬自己什麼?敬自己的法性,敬自己的佛性,敬自己的至善,「人之初,性本善」,那是性德。從這個地方出發,然後顯發在外面,你自自然然是以真誠恭敬心敬一切人、敬一切事、敬一切物。你還有什麼障礙!這是聖賢處理世出世間一切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秘訣。孟夫子說的「反求諸己」,這句話是真理。

  在修行裡面落實,無非就是遠離一切惡。這不就是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所說的嗎?「永離一切世間苦」,這句話是從果上講的。一切世間苦怎麼來的?它的根源就是念不善,思想不善,言行不善,所感得的苦果;不善就是惡,《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很具體,很明白。身,永遠離殺生、偷盜、淫慾,永離;口,永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就是心裡永離慳貪、瞋恚、愚痴。這就是永離十惡,離惡就是善。積極的去修十善,這個十善的範圍、境界遍虛空法界。

  十善不小!十善不簡單!十善裡面包括世出世間所有一切善法,一法都不漏。首先你要有心,這個心就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起心動念決定與十善相應,決定不違背十善。諸佛菩薩教化眾生,在經教裡面講無量無邊的善行、善法,總不離這十條,這十條是根!世尊特別把不貪、不瞋、不痴指出來教導我們,這叫三善根。世間,這個世間是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一切善行、善法,都是從這個根裡頭生的,怎麼可以疏忽?我們在《十善業道經》裡面看世尊所說的,這十條遍一切佛法。我們今天講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真的沒有一法不包括在其中,才知道「十善業道」義趣深廣無有窮盡。但是世間,特別是初學,往往小看了它,講這是微不足道,這是人天小法,那是只看到皮毛,不知道它的精髓。

  惡斷不了,縱然有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窮年累月的修行,離不幹凈,離不徹底,諺語常講的拖泥帶水,所以成就永遠是有限度的。這是什麼原因?解得不夠深,不夠徹底,不夠圓滿。「般若經」上,佛教我們深解義趣,義理趣向解得不深不行。但是要怎樣深解?那你要記住,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掛在口上的,「行解相應」,這句話重要。從什麼地方求深解?從行。真的,我解多少,就是我懂得多少,我要做到多少,從這裡下手,你才真正能深解義趣,你才能得到三昧,你才能大徹大悟。然後你才能對一切惡法究竟遠離,圓滿的遠離。不做不行!

  今天早晨,市長到我們這兒來吃早飯,現在世界上許許多多人都在祈求世界和平。我們也常常得到這個訊息,某個道場在做法會,祈求世界和平。我講得很多,在這個世間,眾生祈求世界和平,總有幾千年、幾萬年了,可是事實怎麼樣?這我們大家都知道,世界沒有落實和平,好象和平距離我們愈來愈遠,和平真的是遠離我們而去。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是有心求,有這個願望,願望好象也很懇切,但是沒有事實,沒有能落實。落實要從哪裡落實?從自己心地上落實,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能不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和睦相處是果,真正的因是什麼?因是平等對待,我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念頭?有沒有這個願望?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果報就是和睦相處。

  為什麼不能和睦相處?我總比別人高,他總不如我,不平等,不平等哪來的和睦!所以,我們中國古人這個術語「和平」,在東方,聖賢人他們教學是先說果後說因,四諦不是這樣的嗎?世間法裡頭先講苦,果報!說的什麼?你立刻就能接受,就能夠深深感觸到,先說果再說因。出世間法也是的,先說滅諦,然後再給你說道諦。所以,中國人講和平,先給你講和,和睦相處;然後給你講因,和睦相處從哪裡來的?從平等對待來的。你有高下的心,現在人常講值得驕傲,這就糟糕了,值得驕傲就沒有和平!佛法裡面不講值得驕傲,他講什麼?可欣樂,欣是平等的。我們中國人講可喜可賀,沒有說值得驕傲。驕傲是煩惱,是不平!平等沒有驕傲。

  所以,我們能不能跟一切眾生平等?我們能不能跟一切萬物平等?佛法講到最後「生佛平等」,你看看這個名詞多好!佛多謙虛,把眾生高高抬在上面,佛在下面,生佛平等;他不說佛生平等,我們要學!愈是真正平等的人,愈謙虛。和睦平等,自己謙虛,尊敬別人,這是真的。平等的相,平等的樣子,平等的樣子裡頭絕對沒有傲慢,絕對沒有自己高高在上,沒有。所以中國人講禮,儒家講禮,禮講「曲禮」,委屈自己,尊重別人,這是禮,這是平等,這決不是自卑。《禮記》裡面說了,禮是什麼?自卑而尊人,那個自卑是謙卑、謙虛,不是傲慢,也不是我們一般人概念上的自卑,平等的,是謙卑。我們在天主教《玫瑰經》裡面,看到聖母瑪利亞謙卑,這個要學!學什麼?「遠惡」,謙卑是德行,驕慢是惡,要遠離,學謙卑。所以,平等從哪裡表現,從謙卑裡頭表現。我們在這個社會,希望這個社會安定和平,每個人幸福美滿、快快樂樂,社會一片祥和。社會的祥和,宇宙的祥和,一定感得來風調雨順。

  我們希望世界能變得這麼美好,這個希望可以落實,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從本身做起,這一般講,我們要做重大的犧牲,要捨己為人。這個重大犧牲是什麼?犧牲什麼?犧牲惡念,犧牲惡意,犧牲一切的惡言、惡行,你說這個犧牲值不值得!我們的心善良、意善良、言善良、行善良,用這個來供養一切眾生,來供養諸佛菩薩一切神聖,在祖宗紀念堂用這個來供養、奉獻我們的列祖列宗,這叫犧牲奉獻。要犧牲自己的貪瞋痴,犧牲自私自利,犧牲名聞利養,犧牲五欲六塵的享受,犧牲貪瞋痴慢,講這個!這是遠離,真正離惡修善。末後一句:

  【或名出離。】

  『出』,超出,『離』永遠離開,這是從果上講的。「出離」什麼?出離六道輪迴,出離十法界,果上說的。我們知道果上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在因上、在緣上。換句話說,苦的因、苦的緣,我們能出離,苦果就沒有了。苦的因,苦的緣是什麼?用佛法術語來講,種子現行。種子是因,現行是緣;現行是因,種子是緣,可以互為因緣,這就是講轉變!這是我們常講的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轉變不空,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轉變、相續、循環。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如來果地上,出離了世間,總的來講出離世間,出離十法界了,我們知道這個事實,要有這個心愿。

  現在我們的出離行要怎麼做?要知道出離一切不善,這兩年我們提倡的純凈純善。不能有個不清凈的念頭,不能有不善的念頭,培養自己的純凈、純善。心是純凈純善的心,念是純凈純善的念,發出來,言是純凈純善的言,一切造作是純凈純善的行。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凈土,你想想看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信心十足,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是什麼樣的遭遇,肯定往生。經教裡頭常講心凈則佛土凈,我們三業清凈,所感的就是凈土。

  我們的願,在凈土裡頭,選擇西方阿彌陀佛凈土。天天念阿彌陀佛,想阿彌陀佛,不離阿彌陀佛,一切處一切時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跟阿彌陀佛相應。《彌陀經》上所說的,完全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修凈土,這個不是口念彌陀心散亂,那是不能往生。一定要懂得心凈則佛土凈,心凈,言行哪有不清凈的道理!心凈肯定三業清凈,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把握往生。我們今天在此地一切的作為都是屬於凈業,裡頭沒有雜染,沒有自私自利在裡頭,沒有名聞利養在裡頭,這個業叫凈業。

  我今天做這個事,希望自己有好名譽,希望大家尊敬我,有名、有利夾雜在裡頭,你這個業不凈,染業!染業能不能生凈土?不能。染業做這些好事,佛在經教上告訴我們,得六道裡頭有漏的福報,是這麼一回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染凈,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修的是染業,將來的果報還繼續搞輪迴;你修的是凈業,出離了,永脫六道、十法界。所以要常常記住凈業,我們這個學派叫凈土、凈宗,最重要的是心清凈,意念清凈。所以不要夾雜惡念,不要夾雜惡意,不要夾雜惡的言論,這樣就好。

  所以,同學們來問我消除衝突,促進和平,我說我們只講促進和平,不講消除衝突。什麼原因?你口裡頭還有消除衝突,你的意念裡頭這個衝突沒有消除。意念裡面衝突消除了,你怎麼還會說這個話?衝突真的就沒有了。你意念裡頭、言語裡頭還有衝突,衝突永遠不能消除。消除,從我們自己意念裡頭拔除,沒有了,你沒有,我沒有。你口裡常說,我口裡頭沒有,念頭沒有了,我念裡頭只有和平,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怎麼落實?落實在我要求自己,不要求別人。我要包容一切,一切從自己做起。我要包容一切,我要敬愛一切,我要尊重一切,我要關懷一切,我要互助合作對一切眾生,從自己本身做起。不要要求別人怎麼對我,我要要求我怎樣對人,和平就落實了。還有個念頭想到別人的,和平永遠不能落實。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八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東北方,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最後這一段經文,我們把經文念一段。

  【諸佛子。所言苦滅道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離言。或名無諍。或名教導。或名善迴向。或名大善巧。或名差別方便。或名如虛空。或名寂靜行。或名勝智。或名能了義。】

  到這裡是一段。道諦是修因,佛也舉了十個名詞。第一個名詞『離言』,跟前面苦滅聖諦第二句完全相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滅道俱名離言者,滅性離言,道令言離故」。這個滅就是滅諦裡面的「離言」是本性,原本就離言;在修道,是教導我們要離言,「離言」才能夠證道,我們一般講開悟。夏蓮居老居士教人一門深入,鍥而不捨,三年不說話,他說准能開悟。也就是說,三年是一千日,古人有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是講一千日,真正用功修行一千日,一千日念念不間斷,這個效果不可思議。

  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在諦閑法師教他那個徒弟鍋漏匠得到最好的證明。確確實實鍋漏匠修行三年多一點,他就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他什麼也不懂;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四十多歲才出家,學什麼都學不會,人笨,沒有智慧。好在他老實,拜諦閑法師做老師,尊師重道,老師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方法,「你就一直念下去,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接著念」。他就真聽話,不分晝夜,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就念。一個人住在一個破廟,這樣三年,他真念成功了,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往生,走了之後,他還在那裡站三天,因為在鄉下,交通非常不方便。有人到觀宗寺,替諦閑老和尚報信,說你的徒弟已經往生了,站著走的,現在還站在那裡。諦閑法師趕緊回去看,這一個來往三天,他站三天。諦老看到他讚歎,說「天下講經說法的大法師比不上你,名山叢林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成就不可思議。三年,三年不說話。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的話可以相信,誰能夠認真去做,這個人有大福德。鍋漏匠雖然沒有智慧,有大福德!聽話、老實。所以,老實人有福,老實人很容易成就。

  我們相信,諦閑老和尚也是當年講經說法的法師之一,你看諦老和尚說,「你超過了」;換句話說,這個徒弟的成就超過師父,師父還不如,各人的福德因緣不相同!所以,我們決不可以輕慢一個眾生,這個眾生愚痴,這個眾生沒有智慧,不可以輕慢。說不定他遇的緣殊勝,成就比我們高得太多了,我們比不上人家。你今天瞧不起他,沒有放在眼裡,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你怎麼好意思跟他見面!他的品位在你之上。所以古人常說人不可貌相,善導大師常說,「總在遇緣不同」,這是說各個人的成就不一樣,緣不相同,他的緣深。

  所以,道諦裡面修因,「離言」非常重要。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學習。言語太多傷氣、傷身,儒家、道家都忌諱。有修養的人言語少,縱然是與人交談,沒有廢話。我這一生當中,遇到一個言語最少的人,章嘉大師。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每個星期跟他見一次面,大概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給我。我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的答覆非常簡單,真正是中國古人講究文章的那個原則,簡要詳明,他真的做到;簡單扼要,也詳細,也明白,真有受用。跟他在客廳裡面,面對面的對坐兩個小時,他說話似乎不超過十句。我非常歡喜親近他,磁場好,跟他坐在一起,心是定下來的。你心不完全定下來,他不給你講話,你問他的時候,他也不答覆。不像別的善知識。

  我親近過方東美先生,有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他是長篇大論,給我詳細分析,李老師亦復如是。唯獨章嘉大師絕對沒有長篇大論,你跟他在一起,就像在定中一樣。我第一次,敏孟經先生給我介紹,去拜見他(敏先生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親王),大概見他的時候也將近有兩個小時,說了幾句話。非常真誠,非常親切,能夠感受得到,這是學養功深!在那個時候,香港正在印《太虛大師全書》,這個分量很大,當時發心預約,我也預約了一套,每個月寄幾本,寄來的時候我都看看,因為《大師全書》裡面都是白話文,我們初學的人能看得懂。我有些疑問向章嘉大師請教,他給我解答。

  但是第一次跟他見面,我向他請教的是,我知道佛法好,佛法殊勝,我問他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就能夠契入?我提出這個問題。他沒有答覆,我們是很專註的在聽,真的意志精神都集中,聽他開示,但是他就是這樣子靜了半個小時,半個小時不說話,離言,不說話。半個小時之後才說了一個字,有!我問他有沒有方法契入?有!真的,這很有耐心,等半個鐘點等了一個字,耳朵豎起來再等他下面的話,他下面又沒有了。這一次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大概有五分鐘。然後很慢(他說話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說,「看得破,放得下」,說六個字。這六個字,我當時聽了似懂非懂,好象是懂得了。我接著就問,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

  這是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差不多是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就說這些話。我告辭的時候,老人家送我到門口,那個時候他大概六十歲,六十一歲的樣子,我二十六歲。送到門口,他老人家拍我的肩膀,笑咪咪的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言語少,你看看每一個字有那麼重的分量,教人一生都不會忘記。跟我們親近一般的這些學術界的那些大德們,長篇大論講了一、兩個鐘點,離開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得到。我們以後讀古書裡面講言簡意賅,在章嘉大師那裡看到了,體會到了。言語確實簡單,那個攝受眾生的力量非常大,我這一生當中親近不少在家、出家的大德,沒有一個人能比得上章嘉大師。

  從這次之後,他是非常歡喜我,要我每個星期到他那裡去,跟他結了這個緣,每個星期都去向他請教。他告訴我他的著作很多,至少差不多也有四、五百萬字,相當可觀,他統統是用藏文寫的。到台灣,非常可惜,他的著作沒有能夠帶到台灣,在大陸上,戰亂期間,可能都喪失了,非常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學習,在日常當中學說話,說話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孔老夫子教學四個科目,言語是第二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基礎,是根本。人不能沒有道德,沒有道德那就不是人!你長的是個人的樣子,這個樣子失掉之後,再得不到這個樣子!道德擺在第一,言語是其次,你就曉得古人對於言語是多麼重視!言語講求的是「簡要詳明」,簡單扼要,要詳細還要明白,決定沒有啰嗦。言語多了傷神、傷氣,那不是養身之道。愈是大道愈簡單,一點都不複雜。

  平常跟一般人應對,言語也要儘可能的簡單。特別就是現在,特別是用電話,尤其用手提電話,我聽說它的電波很傷人。手提電話常常帶在身上,你手機打開的,這個電波對人非常非常不好,時間久了會引起神經麻痹。用這個電話的人,用得愈少愈好,通話的時間愈短愈好,所謂長話短說。中國古時候,你看講文言,文言確實達到這個標準。古時候文明剛剛起來的時候,發明了文字,文字數量並不多,而且書寫,在中國古時候多半是用刀刻在骨板上。因為那個時候生活是在狩獵的時代,打獵,獵殺這些小動物,吃了之後,骨頭上面可以刻字。所以,今天我們有聽說過所謂甲骨文,甲是什麼?甲是龜,龜甲,上面刻字,骨是獸骨,甲骨上面刻字,紙筆沒有發明。所以刻的字數愈少愈好,但是少又要能把意思完整的表達出來,言跟文要求一致。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懂得養生之道,養精神、養氣。

  在這個地方,佛告訴我們,自性離言,自性無相,無言、無相。所以,你什麼時候能夠離言、離相,你就能見性。離言、離相,並不是把言語、現相廢除,不是這個意思。言語、形相裡面不能執著,不能分別,不能起心動念,這叫離。為什麼?所有一切現相是法性變現的,性相是一,性相不二。你在相上為什麼見不到性?你聽言說為什麼不見性?那是因為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夾雜著妄想,你見不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每天跟這些學生(他的學生都是阿羅漢、菩薩,都不是凡人,我們今天在經典上讀到的,佛的常隨弟子舍利弗、目犍連,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大阿羅漢),每天講經說法,不像章嘉大師,要像章嘉大師的話,那他這一生說幾句話。

  佛給我們留下,你看看,後人把它記錄下來成為經典,流通到中國,少分。那個時候交通不方便,運輸非常艱難。中國的高僧到印度留學,印度高僧到中國來弘法,在經典裡面精挑細選,這我們能想像得到的。打聽打聽中國的國情,這邊人的根性,在佛經典裡面去選擇,選擇適合這邊人根性的帶來,所以量不多,大量的經典在印度,現在都失傳了。但是我們知道傳到中國來的這一部分,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裡面的精華。到中國,以後就編成《大藏經》,我們現在看到《大藏經》,確實分量夠大,一個人一生學不完。

  但是佛在「般若經」上說,他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話,這我們不懂,說了那麼多,為什麼說沒有說一句話?真的,他離言,「即言離言,離即同時」,愈說我們愈糊塗。這要用白話來講,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跟無說是一不是二,你能懂嗎?我們不懂,但是這是真的,這是事實真相,離即同時。我們凡夫做不到,佛所說的是從自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們說話都先有個念頭,我們用的是心意識,佛菩薩、法身菩薩沒有心意識,所以是說而無說。沒有心意識,他怎麼會說?現在我們真的有那麼幾分體會了,為什麼?看到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體會到一些。

  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那是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眾生沒有感,佛就沒有應。佛絕對沒有說他有什麼個意思來跟你講,沒有,決定沒有,全是感應。如同擊鼓、敲鐘,我們敲一下,它就響一聲,敲得重,它響的聲音大,響的聲音長;敲得輕,它響的聲音短,聲音小。你要問鐘鼓有沒有意思?沒有,佛說諸佛菩薩在九法界現身說法,亦復如是,他沒有意思在,他沒有分別,他也沒有執著。眾生有感,他應,他應的時候完全隨順眾生。所以,普賢十願裡面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學。

  我們自己有沒有思想?沒有,為什麼?自性裡頭沒有思想,自性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自性裡頭無形無相,亦無言說,清凈寂滅相!我們現在有想,有分別,也有執著。諸佛菩薩示現到我們這個世間,我們細心觀察,好象他也有想,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你要曉得,他的那些思想、分別、執著是應,是眾生感,他的反應。我們凡夫看到好象他有思想,有分別執著,實際上沒有,完全沒有。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來學習,學習相當過程當中你能夠體會到,為什麼?自己慢慢入這個境界,這種境界在佛法里叫三昧,我們中國人叫禪定。禪定不一定是盤腿面壁,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他不起心動念,他沒有分別執著,那就是寂靜的境界。

  但是這個境界裡面有感應,眾生有感,這是講自性,性有德、有能,性的德能自然起作用。我們叫起作用,其實在性德裡頭,所有一切言說、名詞統統加不上,所以說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是一個含糊籠統的話,妙絕了,真正是深妙、玄妙到極處,圓滿到極處,美好到極處,九法界眾生沒有法子想像,你想不到的,當然你也說不出的。這個境界,古大德常講「唯證方知」,你要不證你不知道,你證得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這就是諸法實相,諸法真正寂滅相,這裡頭沒有惡,沒有災難,沒有一絲毫缺陷。華藏、極樂就是這個境界。

  我們真的要認真努力,希望在這一生當中要爭取到,想想鍋漏匠用個三年功夫,他都得到了。我們美其名修行,三十年還沒消息,跟鍋漏匠比一比,慚不慚愧!為什麼人家行,我們不行?像鍋漏匠那樣成就的人不少,在哪裡?你們諸位看看《凈土聖賢錄》,看看《往生傳》,幾乎將近一半的人,修這個法門三年到五年成就的,《往生傳》、《凈土聖賢錄》裡頭幾乎人數佔一半。所以過去有人問過我,是不是這些修凈土的人,他的壽命那麼短,怎麼三年、五年就到了,他就走了?起了這個疑惑。我當時給他解答,我說不然,那有那麼巧的事情!你說兩個、三個,可能,那麼多人的時候,不可能這麼巧,他的壽命只那麼短促,他成功他就走了。

  真正原因是什麼?他功夫修到家,他凈土取得了,他沒有必要在這個世間久住。就像宋朝瑩珂一樣,見到阿彌陀佛,佛跟他講你還有十年壽命,他不要了,我現在就去,阿彌陀佛真的接他走了。我們相信這種人占決定大多數。我們今天如果有這個功夫,成就了,你想不想去?你還願意待在這個世間嗎?肯定你也走了!還有壽命,不要了,為什麼?在這兒受罪,多住一天多受一點罪,早一天到極樂世界,早一天離苦得樂,很明顯的例子。我這種解答想當然爾。

  真正能成就的人,能走的人,他還不走,只有一個原因,這個世間還有不少眾生跟他有緣,這個身體留在這個世間,可以度他們。換句話說,這是大慈大悲,不是為自己,為那些還沒有得度眾生,繼續留在世間。你們想想這不就叫乘願再來嗎?不需要到極樂世界去,再回來,不需要這個形式,這是什麼?業力轉換成願力。身體還是一個,形相還是一個,外表是相同,骨子裡頭換了;從前他是業力,現在轉成願力。這樣的人古往今來也不少,他住世久暫不是業力,緣分,跟這個世間眾生緣深緣廣,他住世的時間一定長;如果跟這個世間眾生緣淺,時間不長,他住世的時間也就不長。

  佛菩薩應化到這個世間來,時間長短是在眾生的業感,那就是緣。眾生心裏面歡喜他,喜歡聽他講經說法,樂意接受他的教誨,他住世時間就長。到哪一天對他冷淡了,對善知識冷淡了,不想學了,對他的教誨陽奉陰違。這是什麼原因?業障、習氣太重。敵不過惡緣、惡法的誘惑,遠離正法,這個時候佛菩薩就走了。什麼時候你覺悟了,「過去我錯了,我現在要求佛菩薩來度我」,佛菩薩又來了,感應道交不可思議。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九法界,道理要懂得!我們真心求佛菩薩,依教奉行,哪有不感應的道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

  他告訴我,因為我在那個時候日子過得非常困苦,一個人從大陸到台灣,舉目無親。雖然有幾個同學、同鄉朋友,大家都自顧不暇,見面很熱情接待,沒有能力照顧你。章嘉大師知道我很苦,教我求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求法?真誠心求!這是感應,所謂誠則靈。大師又說,當你求求不到,你所求的願不能夠現前,這不是沒有感應,是你自己有業障。你要反省、要檢點,把自己的業習找出來,只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他老人家教我這一招,我用了一輩子,靈得很!

  可是許許多多人在佛菩薩面前天天求願,求不到!永遠求不到,到最後怎麼樣?不相信了,佛菩薩不靈。不是佛菩薩不靈,是你自己有業障,你自己不知道消除業障,你的業障天天在增長,你還求感應,感應到哪裡來?這麼個道理。這裡頭理事我們都搞清楚、搞明白,然後真正相信有求必應,不要求人。求人,人不答應你,你不就生煩惱了,這都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求佛!什麼都求佛,最可靠。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自性本具的德能遍虛空法界,只要感應就能現前,有感就應,這是真理、原理。這個事情老師沒說,以後我們深入經藏,明白了,才知道有求必應的理論依據,一點都不迷信。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二句。

  【或名無諍。】

  這個修學的綱目,或者我們說它作修學的科目,在我們現前是迫切的需要,為什麼?現前這個社會無論出家、在家,爭執太多。《壇經》上能大師說,「此法本無諍,諍則失道意」,爭執的念頭起來,道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細心觀察現在的社會,幾乎每個行業、每個階層普遍都有爭執的現象。佛家雖然極力提倡六和敬,我們看到哪一個道場落實了和敬?早年,我那個時候大概四十多歲,不到五十歲,在台北講經。我聽眾裡面有個老居士趙默林,老一輩的人都認識他,在我們佛教界很有名望,他大概大我將近二十歲,我出家,他沒有出家。他學佛時間比我久得多,他親近過印光法師,所以跟我們李老師很熟。

  我在台北講經,他做影響眾,常常來聽,幾乎一堂都不缺,做影響眾,給我很多的鼓勵。有一天,他請我在台北火車站後面有個功德林素菜館(現在不曉得有沒有了),請我吃飯。我去了,結果發現就是我們兩個人,叫了兩個菜,趙老就給我說:凈空法師,你知道我今天請你來吃飯是什麼意思?我說我不知道。他說,我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這個不敢當,老居士,不敢當,我說:什麼事情?他說破和合僧,這是五逆罪。我說:沒有錯,五逆罪裡頭最後一條,破和合僧。他這個表現是很痛苦,他說:法師,現在道場普遍都有破和合僧的現象,在家人批評出家人,批評道場,出家人也是自贊毀他。他說:都造阿鼻地獄的罪業,這怎麼得了!他對這個事情很關心。

  我就笑笑,我說:老居士,你放心。他就望著我:為什麼?我說你老人家學佛比我早,至少要早二十年,我說你這一生當中,你仔細想一想,你曾經看到哪一個道場是修六和敬的!我這樣一提醒他,他冷靜了一下,笑了一笑,搖頭,沒有見過。我說:是啊!今天你說破和合僧,根本就沒有和合僧。如果有和合僧的道場,你要破壞,那個罪是阿鼻地獄;現在沒有和合僧道場,這個道場住兩個人還天天吵架,哪來的和合僧?爭論。所以,要拿世尊這個六條戒做標準,你去觀察,一個道場都沒有,哪一個道場裡頭住眾見和同解?沒有。戒和同修?身雖然同住,口有爭論,彼此不痛快。意不能同悅,利也不能同均。除了身同住這一條之外,其他都沒有,沒有和合僧團!他就笑起來了。

  所以,今天的人無論在家、出家,怎麼樣攻擊、批評、毀謗,甚至於侮辱,都不至於墮阿鼻地獄。罪,當然是有罪,沒有那麼重。為什麼?沒有和合僧團!我這樣一說,他笑起來了,把他這個疑問解除了。如果這個世間出現一個和合僧團,這個世間人都有福!為什麼?和合僧團,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個僧團在這個地方,這地方人有福。澳洲如果出現一個這樣僧團,整個國家有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國大陸十幾億人,真的,有這麼一個和合僧團,全國人有福。

  僧團多大?佛講四個人,四個人叫一眾,就是一個僧團,人數最少的四個人。四個人在一起,真正修六和敬。見和同解怎麼修法?只要有見,大家見解就不同,這是六和敬的根本,這一條是根本。佛法裡面見和同解是怎麼修的?大家都放下意見,不就和了嗎?你無意見,我也無意見,統統沒有意見,隨順佛陀教誨,佛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佛教我不做的,我就不做,隨順佛陀教誨,這個見就相同。不是說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我的說法,我的做法,那彼此各人一個樣子,他怎麼不打架?他怎麼不會爭論?放下就是!天下太平。

  所以,台灣在那個時候政府選拔好人,褒揚好人,好人好事,從南到北政府都在推薦,哪個是好人,表揚!李老師有一天上課,在黑板上寫了四個字「好人好事」,寫完之後我們都看了,不知道老師什麼意思。老師寫完之後,把第二個「好」字上面圈個圈,圈個圈念去聲,變成什麼?好人好事!中國古大德跟我們講,「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李老師那時候很感慨,好人好事;換句話說,意思就是說,選出來那些好人,不見得真的是好人。社會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了,古聖先賢的價值觀已經沒有了,所以對於這樁事情他很感慨。

  今天我們學佛,學佛這個僧團,諸位要知道,僧團,僧不一定要指出家人,僧的意思是什麼?是團體,不是個人,一個人不能稱僧。四個人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叫僧團;如果不是修六和敬,四百個人、四千個人都不能稱為僧團。僧團的標準,一定要修六和敬,四個人以上。你才曉得真正有四個人能放下自己的成見,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在一起共修,他們是救世主,那還得了!再跟你說,那是再來人,絕對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凡夫兩個人都會打架,都會鬧意見,到哪裡去找四個人?我很留意,留意了五十年,我都找不到。別說要找四個人,一個都找不到,那就是什麼?他決定不肯放棄他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一個都找不到,我們才曉得這個事情難。

  最後怎麼樣?只有各人自己修自己了。確實只有反求諸己,決定不能求人,不能希望別人,你要希望別人,你肯定失望。所謂是有希望就有失望,小的希望,小失望;大的希望,大失望;沒有希望的人就沒有失望!我們懂這個道理,我們對於世出世法沒有希求,所以一生過的很快樂,沒有奢望,我沒有求。在佛法裡面,在社會裡面,對一切眾生做了一點好事,那是什麼?水到渠成。就是佛家講的緣成熟了、現前了,做起來很方便;緣要不成熟,你要去做,你就得要所謂講要動腦筋,要想辦法,這就錯了。這是什麼?這是攀緣,不可以攀緣,隨順性德。這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我的。

  我一生從來沒有建道場的念頭,為什麼?自己沒有福報,建道場要錢,錢從哪裡來?我要去向人化緣,要去向人募捐,這個事情我做不到,我寧願餓死,我也不會開口向人家去要一點錢,這個做不到的。餓死了就往生了!好事,不是壞事,何必厚著臉皮去求人?可是緣成熟了,怎麼樣?有人把錢送來,這怎麼辦?那隻好替人做事。所以,當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是聽經同學們大家自動自發建了個小道場。佛陀教育基金會,是簡豐文居士,他是建築師建了這棟大樓,來找我,一定要送一層給我,都不是我問人家要的。我一生希望是什麼?清閑。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多自在。一生講經,哪個地方請我,我就去講。這裡講完之後,還有別地方請,我就輪流去,到處作客,不作主。哪個地方法緣勝,多講幾天;緣沒有了,少講幾天,這多自在!一生都是別人找我。應驗了章嘉大師的教訓,佛菩薩冥冥當中照顧,只要你心正、行正,感應。我沒有求,沒有求,冥感,有顯應,這感應裡頭的事情。所以,人要做到真誠,與道相應,爭的行為決定不能有,爭的念頭不能有。

  現在在這個社會,我們常常聽到怎樣消除衝突,衝突就是爭論,『無諍』就沒有衝突。用什麼方法消除?我講了很多。要從自己內心,把自己內心裏面的對立消除,把內心裏面的矛盾化解,首先自己的衝突沒有了。自己衝突,我也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我的說法是自性跟習性的衝突,這是衝突的根。它為什麼衝突?日常生活當中,習性做了主,本性不見了。諸位要曉得,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是善的,習性不善。習性裡面的善是善惡的善,是相對的,是對立的,善跟惡是對立的。這個東西把它化解掉之後,就恢復到本性了,本性純善,本性至善,對立沒有了,這是功夫。自性裡面的對立沒有的時候,就接近性,雖然沒有見性,距離見性也不遠了。

  假如你的習性跟自性還是對立,那你明心見性就非常非常遙遠。實在講,給你講真話,沒有遠近,就一念之差,一念迷,十萬八千里,一念覺,就在眼前。現在的人麻煩在哪裡?無量劫中煩惱習氣決定有,不但有,而且還有強大的力量。從什麼地方能看見?從你起心動念,從你言語造作,非常明顯的能看見。現在這個時代環境不好,環境裡面善緣少,不善的緣多,最嚴重不善的緣是什麼?競爭,不要小看。「此法本無諍」,你看看他心裡頭,意念裡面就是爭。西方從幼稚園就教競爭,東方逐漸學西方,也學著競爭,好象不爭就活不了。

  實在上講,不爭不墮三途,決定不墮三途;你要爭,果報就在三途。競爭升級就鬥爭,鬥爭升級,戰爭,現在的戰爭大概不是軍隊了。怎麼發展的?鬥爭發展上來的,麻煩大了!所以現在人生活苦,苦不堪言,人生在世戰戰兢兢,沒有安全感。為什麼?好象天天生活在戰爭的戰區里一樣,不知道什麼時候這個戰爭就遇到了,你說這多痛苦!所以,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大家心裡頭厭煩,這也有個好處,促進他的反思、反省,想來想去,想到最後,和平可貴,和平安定第一!總算把方向目標找到了。和平安定怎麼樣才能得來?把所有爭執放下,和平安定就現前。

  所以「無諍」,這個世間、這個社會才有和平。只要有爭,哪來的和平?今天世界上許許多多大都市,幾百萬人的都會,上千萬人口的大都會,我們細心觀察,那是什麼?戰區!人人在那裡面爭權奪利。中國古人也說,「爭名在朝,爭利在市」,現在人,名已經不重視,利放在第一。大都會所謂世界金融貿易中心,那是什麼?那是爭利的戰場,在那裡面都是利害相關,不爭的人絕對不到那裡去。不爭的人到哪裡去?到鄉下、到山林、到沒人住的地方,於世無求,於人無爭。所以,從前出家修道的人他真的無諍,避開聚落,不但是城市他不住,鄉村他都不住,他要找個曠野、山林,建個小茅蓬,一個人居住。以後遇到同參道友很投緣的,旁邊搭個茅蓬在一起共修,互相有個照顧。這個人有道、有德,逐漸被人發現,仰慕的人多了,親近的人多了,自自然然形成一個道場。絕對不是說有計畫在那裡建個道場,不是!自然成就的。

  我們在此地這個小道場,也是自然成就的,我們沒有設計,沒有規畫。這是個教堂,人家怎麼建的,我們就怎麼用,絕對不要改變,這多省事!保持原來的樣子,這地方上人看到個個歡喜,保存他們的文物,尊重他們的文化。一切要從「無諍」當中學起,記住,惠能大師的教訓,「此法本無諍」。這個此法是佛法,不管是那個宗派,不管是那個法門,佛法是無諍的。「諍則失道意」,諍與道就相遠了。哪一個修道的人去跟人家爭?沒有這種道理。別人爭,修道人退讓,歡歡喜喜讓開,決定沒有爭論的道理。

  為什麼?修道人知道,世間一切法幻妄不實,《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爭什麼?一切法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你爭什麼?你要爭,豈不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我要說的貼切一點,就是你的習性跟本性過不去。無諍,無諍是你習性,習性無諍,這個習性跟本性就相應。習性跟本性的對立、衝突化解了,原來習性就是本性,這就明心見性了,這樣你就大徹大悟,你就可以應化在九法界,可以應化在六道。為什麼?習性就是本性。

  可是習性跟本性一對立,那就不是了,那就成了障礙。這一對立,兩大類的障礙,煩惱障、所知障,就起現行!那真的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跟別人,跟別人結怨,生生世世去搞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那個罪有得受。無量劫來的冤業不怕,只要覺悟,這一覺什麼?我到這裡終止了,我到這個地方一筆勾銷了,結帳,一筆勾銷,整個轉過來。這個轉就是我剛才講的話,把習性轉變成本性,佛法裡頭的術語,「覺迷不二,真妄一如」,就這個意思。世間跟出世間是一,決定沒有界限。九法界、十法界、無量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華嚴》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所以,無諍多重要,這個科目是非常要緊的一門功課。你要果然懂得了,學會了,轉境界不難,不但不難,轉境界很快。我常常在講席上勸勉同學,我們學佛的人,為佛弟子,絕對不給一切人、事、物對立。為什麼?對立就違背法性,就與性德遠離;一切不對立,不對立就和了,和合了,無諍了。然後曉得,世間法就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就是世間法,它不對立了,不再分別了。離妄想分別執著,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境界,原來就在眼前。眼前是什麼?一真法界,極樂世界,華藏世界。你看中峰禪師在《三時繫念》裡面不是講,「此方即是極樂,極樂即是此方」;「彌陀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彌陀」,這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此地,你為什麼見不到?你為什麼受用不到?是因為你對立,是因為你有爭。這個道理深!

  我們有智慧,我們有誠信,我們有善知識做依靠,這個善知識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善知識是阿彌陀佛,是毗盧遮那佛。善知識在哪裡?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我們展開經卷就是親近佛菩薩。我們雖然沒有開悟,我們依靠佛菩薩,隨順經論教誨就是隨順佛菩薩的指導,不會有錯,肯定有不思議殊勝的成就。

  今天佛在經上也說得很清楚,這個時代,世尊三千年前就看得清清楚楚,這是什麼時代?鬥爭堅固的時代,佛門裡頭也鬥爭!釋迦牟尼佛講他老人家的法運,分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戒律成就;第二個時期禪定成就;第三個時期多聞成就,講經說法的法師特別多;第四個時期塔廟堅固,來成就,喜歡造佛像,喜歡建寺廟;再下來一個時期,鬥爭堅固。五五百年,他一個時期是五百年,第五個階段就是五五百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兩千五百年之後,那是鬥爭堅固的時代。所以,我們到處都看到鬥爭這個現象。你要懂得佛的教誨,這個現象是正常的。如果在今天這個世界沒有鬥爭,釋迦牟尼佛這個話就說錯了。

  果然是鬥爭,佛講得沒錯,他都看到了,兩千五百年之後的事情他那麼清楚、那麼明了,鬥爭堅固。我們在這個時代要想成就,要學佛的教誨,無諍!他鬥爭,我不鬥爭;他對立,我不對立;他有矛盾,我沒有矛盾;他有分別,我沒有分別;他有執著,我沒有執著;他有妄想,我遠離妄想,我跟佛學!不能跟世俗學,跟世俗學你就錯了,跟世俗學是修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三善道,也不爭。哪些道是爭的?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真正人道,人道也不爭。聖人教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基督教經典,我曾經看到過有這麼一句話,「自己喜歡愛好的,應當要供養別人」,跟中國聖人講的話,意思完全相同。

  所以,聖人教人禮讓,哪有爭執?耶穌教人,甚至於人家打你左面,你還要把右面讓給人家打,謙虛、恭敬、忍讓,人道!鬥爭堅固的時代,人把道失掉,雖然得個人身,人道沒有了!人道要沒有了,一失人身,再就得不到人身。做人的時候不失人道,來生還得人身。如果能修上品十善,來生生天。為什麼?你的道德水平提升了,超過人道,自自然然到天道去了。所以六道升沉是業感,佛經裡面講得好,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受生,引業!我們知道,上品十善自自然然的到天道去了;中品十善在人道;下品十善,他裡面夾雜著鬥爭,念念不忘競爭,不忘鬥爭,阿修羅道去了。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這是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我們要知道,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引業就特別要小心,要謹慎。為什麼?關係你來生。

  滿業,那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你在哪一道受生之後,你一生的受用。譬如我們在人道裡頭,有人富貴,有人貧賤,同樣都是人道,享受不一樣,滿業不相同。滿業,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就是修布施。財富,財布施多,得財富;聰明智慧,法布施多;健康長壽,無畏布施多,佛把這因果都說清楚了。哪裡有爭!爭可麻煩了,折福!你本來有的福報,你有爭的念頭,你有爭的行為,你爭到了,福報折了,打折扣了。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學「無諍」。諸三昧當中,「無諍三昧」是最值得尊敬的。好,現在時間到了。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一九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末後這一段,苦滅道聖諦,第三句看起:

  【或名教導。】

  在佛法裡頭,通常也稱呼佛陀為導師,導師、大師都是對於佛陀的尊稱,這個稱呼我們一定要懂得,否則的話容易失禮。世間人往往對於自己的老師尊敬,稱為大師,稱為導師,實在說這都過分,過分就變成不尊敬。禮,它有節度,就是恰到好處,不能夠超越,也不能夠不及,這才叫合禮。稱大師、稱導師,過分了。為什麼?那是對佛的稱呼。我們看看自古以來,各個宗派裡面高僧大德,真正有成就的,稱大師是後人,這個行,不是在當時。翻經的這些法師都是修行證果的人,他們的稱呼「三藏法師」,實在講稱法師,他通達三藏,冠上一個三藏法師。如果三藏裡面只精於一門,精於戒律的,稱為律師;精於經教的,通常稱法師;精於論藏的,稱論師。沒有稱導師的,沒有稱大師的。

  稱大師有個例外,那就是凈土宗。凈土宗的祖師,我們知道,不是他在世的時候稱祖師,是他老人家往生之後,不在世間了,後人尊稱他的。他在凈土宗,他自己修持以及對凈土的弘揚有特殊貢獻,後人尊稱他是我們這一代的祖師。凈土宗的祖師可以稱大師。為什麼?勸人念佛,念佛往生凈土,那是一生成佛,一生圓滿成就,這跟一切如來教化菩薩沒有兩樣。因此,凈土宗的祖師稱大師,這是個例外。所以,稱呼我們不能不留意,不能不合禮,這個常識一定要懂。

  印光大師當年在世,他老人家是七十歲教化眾生的緣才成熟,也就是七十歲之前沒有人知道他。他只是在普陀山藏經樓裡面一位老法師,他在藏經樓管理藏經樓三十年。我們想像當中,他老人家大概是四十歲的樣子進藏經樓,藏經樓就像一個道場的圖書館,他在這個道場得到這麼一個執事,這是他的工作。管理藏經樓,當然有時間他就看藏經。又何況在那個時代,到寺廟燒香香客很多,去看藏經的人不多,很希有,熱鬧的多,真正用功的人少。印祖落得清凈,有足夠的時間自己念佛、閱藏。

  三十年,他被人發現了,也就是當時有些真正有修有學的大德居士,到普陀山朝山,去參觀藏經樓裡面,發現印光法師。跟他見面,感到他的威儀、談吐跟一般出家人不一樣。向他請教佛法的理論,修學的方法,學習的境界,這個法師答覆的,教這些人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叫發現了寶,真正善知識!離開普陀山,於是到外面去宣傳,普陀山真正有高僧,這樣就把他搞出名了。他老人家八十歲往生的,所以,他的弘法只有十年,真的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厚積薄發!他養的時間養得長,功力深,這發出來之後叫厚積薄發。深入淺出,這才能折服當時佛門四眾裡面的大德,沒有人不佩服,沒有人不讚歎。弘法時間雖然不長,短短十年,影響太大了。

  你說在中國這麼一個時代,過去我也聽不少人說,過去這些高僧大德都有人批評,唯獨印光法師沒有一個人敢批評他,真實的德行。所以,他圓寂了,這一代的人尊稱他為凈土宗的祖師。凈土宗祖師跟別的宗派不一樣,別的宗派祖師是祖祖相傳,所以有傳法。凈土宗沒有,凈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大家公認的,這一代公認他是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所以,凈宗祖師絕對不是他在世的時候稱呼。祖師稱為大師,也不是他在世的時候稱呼。我們看到民國初年出版的《文鈔》,是寫的《印光法師文鈔》,不是大師,《印光法師文鈔》。這個稱呼是正確的,是如法的,如理如法,我們要懂得。古時候帝王的老師,稱國師,沒有稱大師的,沒有稱導師的。所以,這兩個名稱我們要注意,這不是隨便稱呼的,這是對佛的尊稱。讀書要明禮,禮不可以僭越,不可以過分。

  這個地方,《華嚴經》上所說的道諦,修行證果都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是分證佛,大乘經教裡面稱如來,諸佛如來,那個諸佛如來就是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家看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他裡面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諸佛指什麼人?指這四十一個階級叫諸。諸位,就是四十一個階級。諸佛,就把究竟果位也包括在其中,總共是四十二個階級,稱諸佛。這四十二個階級都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稱如來。

  他們應化在十法界就一樁事情,『教導』眾生,教導十法界的眾生。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佛教不是宗教。我最早聽到這個話,是歐陽竟無,我看到他的講演記錄,他是在民國十二年在第四中山大學講的。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南京師範大學,現在改了名字,改成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之前是金陵女子大學,在民國十二年的時候稱為第四中山大學。發表這一篇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麼長的一個講題。筆記是他的學生王恩洋,這也是很出名的在家的佛弟子,王恩洋記錄的。我看到這個記錄,我接受他的說法。那佛教是什麼?他雖然沒有明顯的說出來,從整個講演,我們知道佛法是教育,佛法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佛是導師,諸佛如來應化在九法界,我們常講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他應化到世間來做些什麼?這兩個字就說出來,「教導」眾生。教是教化;導是指導,是誘導,這是從教學儀式上說的,我們現在講方式,教學的方式。教化是從成績上說的,是從果上講的,你的教導要能夠達到令一切眾生化惡為善,這個成績拿出來了。化迷為悟,他開悟了,化凡為聖,這個教導成就了。如果接受教導的學生不能夠轉惡為善,不能夠轉迷為悟,不能夠轉凡為聖,你的教導失敗!教導有真正的成就,真正的成績,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大事業,佛在《法華經》裡面講的「一大事因緣」,這一大事因緣是教導。

  所以儒家講,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只要你是群眾的領導人,最小的是家庭,你在這一家是個家長,你有夫妻,有兄弟,有兒女,你是一家之長,也是個領導人,家庭是最小的社會。領導人有三個字的天職,職就是他的職責,天是自然的,自自然然你有責任。這個責任,儒說得好,「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所以這個責任三個字,君、親、師,只要是你在領導地位,你就有這個使命,你就有這個天職,你一定要把這三樁事情做好,你這個領導人就有功;這三樁事情做不到,你就有過;做錯了,你就有罪。最小是家庭的家長,最大的是一個國家的帝王,國家領導人。佛經裡面有講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是什麼意思?世界領導人。這三個字做到了沒有?君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領導,你帶領他、指導他到哪一條路,到哪一個方向,到哪一個目標?這個帶頭的人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現在我們最現實的話來說,國家社會的領導人,你要帶領大眾走向和平、安定、幸福、美滿,你這個領導就不錯了,這個方向、目標正確。在現在,現在是亂世,怎麼亂的?領導人不負責任,教導眾生沒有正確的方向,沒有正確的目標。方向跟目標亂了,出了問題,誤導眾生,不是正確的領導,所以老百姓生活過得很辛苦,領導人有責任。領導人第一個責任,方向、目標要正確。

  第二個天職,親。親是什麼?民之父母,父母有養育的責任,你要養被領導的這些人民,他們能吃得飽嗎?他們能穿得暖嗎?他們能住得舒適嗎?他們都有稱其能力的工作嗎?這些是養。就像做父母,你養了小孩,生了小孩,你要養他。所以,第二個天職你要養這些人。國家領導人不容易做,尤其在中國,中國人多,十幾億人,你要養這些人,這是你的天職。第三個天職就是教、師,你是眾人的老師。所以領導人的天職是君、親、師。師是什麼?師是教導。佛菩薩示現在個世間,他也是個領導人,學生跟老師就像學校一樣,不管這個學校大小,學生人多寡。最少的,佛法講四個學生,一個老師,四個學生。這個老師也是個領導人,他領導四個人,他也有君親師的天職,但是他偏重在師道。剛才我講了家庭的家長,在君親師他偏重在親。不是說那兩個不重視,同樣重視,到底還是父子有親,這是倫理裡面最重要的一條。社會各個階層的領導人,國家領導人,省級領導人,縣級領導人,鄉鎮領導人,他偏重在君。但是親、師,他一定要做到,這三個字是一而三,三而一,決定不能夠偏廢,他的功德才圓滿。

  中國人習慣上常講,佛門也說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是教人;換句話說,做領導人不容易,這三樁事情你自己要做被領導人的榜樣、模範。你要是做不到,諺語常講「上樑不正下樑歪」,被領導的人不服,接受你教化的人,會對你打很多問號:你沒有做到,你為什麼要求我做到?在現代最近這幾年,社會上提倡小朋友讀經,我也常常鼓勵小朋友學《弟子規》。真的他學了,很認真的學,學了之後,看到父母沒有做到,常常質問父母,「爸爸媽媽,怎麼你這個沒有做到」?做父母的人難為情。

  所以,你要教兒女,你自己跟兒女一起學習,你要先做到,你要做他的榜樣,你的兒女學習就非常認真。而且他學了之後會影響他一生,他不會改變。你自己本身做到了,他服,他知道父母教我的是正確的。將來在社會遇到邪知、邪見、邪行,他有能力辨別,那是邪,我是正。他有能力辨別邪正,這個功德就大了!他在社會上樹立正知、正見、正行的好榜樣。學佛的同學,無論在家出家四眾弟子,只要是佛弟子,你就有(現在的話說)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使命,出家,專任;在家,兼任,都要干這個事情。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給社會大眾做正面的好樣子。要從自己本身做起,然後才能教人,人家看到了、聽了,他服你。你自己本身做不到,口裡說得再好聽,別人不服,很難接受。

  所以,佛法,宗教,實在講宗教還是社會教育。我們細細去研究、去讀誦一切宗教的經典,他們的聖人,他們的神,他們的上帝,是怎樣教導他們的信徒?怎樣教導整個社會?所以我跟許許多多宗教接觸往來,我的體會,所有的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無論哪個宗教,我們今天講吸收信徒,這是現在一般人說的,實際上應當說接引信眾,而不能用吸收這個名詞,接引信眾,都是神聖的教導。而且基本的理念完全相同,都是教你孝順父母,尊重師長,都是教你愛護眾生,絕對沒有教你殺害眾生,沒有!沒有教你偷盜,沒有教你邪淫,沒有教你妄語。佛經上講的這些基本的德行,所有一切宗教統統都有。

  一般宗教都肯定宇宙之間有一個真神,這個真神是宇宙的、眾生的創造者。上帝造天地、造萬物、造人。佛教裡面同樣也承認,也肯定,不過佛教裡頭沒有稱他作上帝,沒有稱他作神;稱他是什麼?稱他是自性,稱他作法性。儒家稱他作本性,名稱不相同,真的是一樁事情。大乘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宇宙從哪裡來的?世界從哪裡來的?一切眾生從哪裡來的?外國人的宗教講神造的,大乘經裡面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性識就是上帝,就是神,就是大梵天,各個宗教稱的名詞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我們就真正體會到真神只有一個,佛法裡面稱為法性,稱為性識。

  佛經裡頭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感應道交,現身說法」,「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當給他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所以,身沒有一定,法也沒有一定。於是我們就明了,所有一切宗教,他們崇敬的神明是一個;在基督教裡面示現的耶穌,在猶太教裡面示現的摩西,在伊斯蘭教示現的穆罕默德,在佛法示現的釋迦,在中國示現的孔子。一個人!隨類化身。所以我說世間所有一切宗教信徒是一家人!神聖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各個不同的文化領域,示現的身形不一樣,教化的方式不一樣。細細觀察,他教化的宗旨相同,方向相同,目標相同,我們要學習。

  所有一切神明都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展開基督教的經典,「神愛世人」,那個世是遍法界虛空界,那個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真誠清凈平等的慈悲,這個愛稱為博愛。他們經典裡面講得很好,愛不是佔有,當然愛也不是控制。如果有控制、有佔有在裡面,不愛了,那個愛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愛是煩惱,不是性德,不是神聖。神聖的愛裡頭沒有佔有,沒有控制,那個愛是神聖的,無條件的;附帶條件的就不是真的。

  所以,所有一切宗教,真的是一個宗教的分支、支派。我們自己迷了,不知道那個根,永遠都是執著在枝幹上,沒有找到根。找到根之後,才曉得是一家。所以,我進任何教堂,看到他們的神,我統統都拜,看到他們的經典我也拜。人家問我為什麼?因為我知道「根」,我知道是一不是二,他們有分別,他們在枝幹上有分別,我在根本上沒有分別。像一棵大樹,我找到根,這個根長了好幾枝樹榦,干又長好多枝,枝又長好多條,條又長好多梢,梢又長好多葉。所以,入要入得深,入到根本才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的。

  這個教導才究竟、才圓滿,才把所有一切衝突、矛盾化解掉。所有一切對立消除了,宇宙遍法界虛空界是和睦的,是平等的。是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勉強,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裡面,自自然然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彼此敬愛,彼此關懷,彼此照顧,彼此互助,彼此合作,自然的,決定沒有加一點意思在裡頭。大乘佛法裡面講法身,法身是一個身,整個宇宙是一個身,這叫法身。我們這個人是法身裡頭的一部分,我們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法身,那我們這個人,是這個身體上一個細胞;這一個細胞是小我,這個身是大我,你從這裡去體會。現在我們這個身是小我,整個宇宙是大我,大我不生不滅,小我也不生不滅,你就把自己真正找到了。

  這個時候妄想分別執著,不要離,自然沒有了。清凈、平等、正覺、慈悲不必求,本來如是,自然現前了,性德現前。智慧現前,光明現前,迷惑沒有了;平等現前,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清凈心現前,染污沒有了。這個時候這種境界,大乘教裡面稱之為明心見性,稱之為如來境界。如來境界是我們自己一切眾生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現在搞成這個樣子,是迷失了自性,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搞成這個樣子。搞成這個樣子是你自己迷惑,你自己受苦,於本來一絲毫沒有改變。不是說我迷了,自性就真的迷了,我現在被染污,我自性就染污,沒有這回事情,於自性毫不相關,自性一絲毫沒有改變。只是你現在不得性德的受用,你得不到。自性全體大用不可思議,無盡的智慧,無盡的德能,無盡的相好。我們世間人念念所希求的聰明智慧、財富、健康長壽,人希求這個,自性裡頭統統具足,圓滿具足,一絲毫沒有欠缺。所以,你見了性之後,你就得大圓滿。

  沒有見性的人很苦,沒有見性,性德統統不起作用,你什麼都得不到。你把智慧變成煩惱,把德能變成愚痴,把你的福報變成貧窮。迷的人怎麼辦?佛也救他,也不是不理他,佛還是慈悲幫助他。那怎麼樣?你臨時去打工,維持你的生活!臨時打工就是教他修布施。你修財布施,得財富,這是六道裡頭的,不能出六道;你修法布施,得聰明智慧;你修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統統在三界六道,有漏福報。明心見性是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福報,那就不得了,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無量壽命,無量財富,無量相好,無量德能,自性是沒有限量的。不能見性,佛就教你修有量的,解決現前的苦難。「教導」!不教不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四句:

  【或名善迴向。】

  『善迴向』,也是菩薩修因的總的德號之一。「迴向」我們很熟,為什麼?每天都要念迴向偈,一天至少要念兩、三遍,哪有不熟悉的道理!可是念是念了,你懂得什麼叫迴向?尤其這上面加個「善」字,善加在這上面,意義就不平凡,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先來談談迴向,經論裡頭佛菩薩常講迴向有三處,回是迴轉,向是方向,迴轉向著哪一個方向。佛告訴我們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實際」。實際就是自性,要迴向自性;換句話說,不離自性,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第二,迴向「菩提」。菩提是覺悟、是智慧,菩提是梵語;換句話說,我們所有一切的修持,求什麼?求智慧。迴向實際,就是我們要求與性德相應,與自性相應。第三,迴向「眾生」,決定要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的修持,我們所求的,求願就是這三樁事情。今天我們雖然每天迴向偈念好幾遍,與這三條相不相應?難了!所以,迴向只有言語,真的有口無心。果然要是有心、有願,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你就有很大的成就。這個成就,就是一般講的契入佛的境界,悟入心性。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能成片,學教不能開悟,什麼原因?我們天天迴向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我們的修學就會有非常好的成績展現出來。學習過程當中,學習包括我們的生活,包括工作,包括處事待人接物,與自性相不相應?迴向實際就是與自性相應。與智慧相不相應?那就是說,與煩惱輕、智慧長相不相應?與眾生相不相應?我們每天的修學是不是給眾生帶來幸福,帶來真實利益,有沒有?諸佛菩薩的迴向決定落實,我們每天乾的落空了,不知道迴向。那我們再看看,我們天天念的迴向偈,迴向偈是祖師大德,都是大徹大悟的人;換句話說,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做的,他們的迴向。我們天天念,不懂得意思。

  頭一句,「願以此功德」,所以先要問問你,你這一天有什麼功德?這一句是能迴向。我今天有什麼功德,總不可以拿煩惱習氣去迴向,今天我做了些什麼好事可以迴向的?「莊嚴佛凈土」,這句話就是迴向實際。佛凈土是什麼?法性土,也就是說與法性相應就莊嚴;與法性不相應的時候,那不是莊嚴。這八句偈裡面,所包容的無限的深廣,稱性,稱性哪有邊際!莊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兩句是迴向菩提,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沒有真實智慧,哪裡知道報恩?與性德不相應,他根本不懂得什麼叫恩德,更不知道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他怎麼會有「下濟三途苦」的這個意願,這個願心生不起來。所以這兩句迴向菩提,大菩提心生起來了,那個現象就是這兩句,報恩、度苦。度苦,「下濟三途苦」也是迴向眾生。這四句偈,前面四句偈,第一句「莊嚴佛凈土」,迴向實際;第二句「上報四重恩」,迴向菩提;第三句「下濟三途苦」,迴向眾生。你所做的,「願以此功德」,這個功德是什麼?我們用一句話來說,如教修行,這就是功德。佛在經典上怎樣教導我的,我完全接受過來,我把它落實在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功德。我真做到了,我把這個迴向給與自性相應,與菩提相應,與一切眾生相應,真正利益眾生。

  底下那一首,那是勸導別人的,「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這是一個願望,希望見到我的這些眾生要學我,跟我一樣,我們都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迴向心。迴向實際,迴向菩提,迴向眾生,真正的菩提心;「四弘誓願」也是真正的菩提心。最後這兩句是自他大圓滿,「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究竟圓滿!這個圓滿,是三個都圓滿,與性德圓滿相應,與菩提圓滿相應,利益眾生也是圓滿相應。

  「善」是什麼意思?善就妙了,善是念念迴向,不一定要去念這個迴向偈,特別是凈土法門。凈土法門,古大德曾經說過這個法門叫「不迴向法門」。也就是說,念佛人二六時中就是這一句佛號,念完了要不要迴向?不要。為什麼不要?他念念句句都是迴向。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用意何在?求生凈土,求生凈土這一念就是迴向。我是念念為求生凈土,豈不是念念都是迴向,還要什麼迴向偈?迴向偈八句意思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這一句名號圓圓滿滿包括了。我念佛號就是為這個,我求生凈土也就是為這個,我親近阿彌陀佛,圓滿成佛道,還是為這個,就是為莊嚴佛凈土,為上報四重恩,為下濟三途苦,我就為這個,除這個之外,什麼都不為,這叫「善迴向」。我們懂不懂?

  我們天天念這個迴向偈,八句兩首偈,我們的精神,我們的願望,我們的祈求,在不在其中?如果只知道念這個迴向偈,精神、意願、祈求都沒有,這個迴向不就是有口無心嗎?「善」這談不上!善是念念相應。古大德常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我們連一念都沒有,這迴向偈叫白念,就像古大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沒有心,你沒有願,沒有這個祈求,就是沒有行。你的心、願、祈求都沒有,口念有什麼用?

  我們看到這個名詞,這個名詞是菩薩修行證果的總名稱。為什麼迴向是菩薩修行證果的總名稱?佛法術語裡面講,「總持法門」,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現在人講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持包括這些意思在裡頭。「善迴向」這一句是菩薩修行總持法門,這裡頭每一句都是總持法門。我們從這麼多名詞,這麼多意思在裡頭,你才曉得,真正體會到大總持法門。佛法裡頭,梵語稱為大陀羅尼,翻成中文意思是總持,總一切法,經裡頭所說的字字句句,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裡頭無量無邊的義趣,一句話包括了。他這每一句都包括一切法、一切義,一句話裡頭含無量義,這叫善。

  古大德這個迴向偈,兩首偈八句,不可思議,做得是真好,做絕了。言語這麼簡單,法義這麼圓滿,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一堂功課做完之後,念這個迴向偈,這一堂功課認真去做,那就是功德。誦經、學教,古大德說,怎樣有功德?隨文入觀;換句話說,你念了之後,真的把你自己的思想、見解、觀念轉過來了,這就是功德。我這一部經念下來之後,我就學到如來知見,《法華經》上講「佛知佛見」,把我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換成佛知佛見,這是功德。為什麼天天要念,天天要學?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習氣太重、太深了,伏不住。念一遍,好象剛剛伏住,兩天不念的話,妄想雜念又起來了,天天要干。一遍不夠,兩遍,兩遍不夠,三遍。所以,真正有毅力的人要改造自己,改造自己是超凡入聖。自己劣根性太重,那怎麼辦?勇猛精進。

  一天,讀《無量壽經》,一天讀十遍,一天讀二十遍,這就是密集的熏修。一遍一遍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壓了,這樣干法。一天十遍、二十遍,幹上個三年、五年,真的把它壓平了。煩惱習氣有沒有?有,不起作用了,這個時候叫功夫成片,不起作用。功夫不能間斷,還要依舊加強,再有個三年五載,煩惱真的沒有了。它產生變化了,變成什麼?完全變成佛菩薩教誨。你要聽懂這一句話的意思,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變成了佛菩薩的教誨。我這句話多重複幾遍,你多聽聽,看你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就是個轉變!煩惱轉變成菩提,轉煩惱成菩提,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轉變成跟佛陀教誨一樣。

  這個時候已經不是諸佛菩薩的教誨,不是他的經教,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的《無量壽經》,也不是阿彌陀佛講的,是自性裡面本有《無量壽經》顯現出來。顯現出來跟諸佛菩薩所講的一模一樣,這叫大開圓解,這就是宗門所講的明心見性,你的性德圓滿流露出來。這一部經現前了,再給你說,部部經都現前,不就是講嗎?一經通一切經通。那試問問,我們凡夫一生能不能做到?能,肯定能!能為什麼做不到?是你沒做!你能勇猛精進嗎?你能一天把《無量壽經》念二十遍、三十遍嗎?古人講的,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你不肯用這功夫,這個境界當然不能現前。誰肯干,誰就能得到。

  當然這裡頭有客觀環境,客觀環境就是業障!我想做沒有緣分,畢竟這個身體是個肉身,業報身,業報身他要吃飯,他要生活。我要是干這個,專心干這一門,我的生活從哪裡來?誰能照顧?這就是外緣,外緣是要有護法!誰肯發心照顧你?我希望我能幹三年,我能幹五年,五年的生活要有人照顧;沒有人照顧,你想干,難!你還要為生活奔波,還要為這個操心;換句話說,你的功夫有夾雜,夾雜就很難成片,不是不能成片,難!三年、五年不容易做到,總得個十年、八年,甚至於二十年、三十年,夾雜。不夾雜,三、五年就成就了。

  這個緣可不是容易遇到的,今天縱然在寺院裡面都不行。寺院裡頭也不能白住白吃,寺院里還要分一份工作給你做。古時候行,古時候寺院是成就人修道的,你真正發這個大願心,常住供養你。你每天誦經,你每天拜佛,一天拜三千拜,一天念三十部經,常住供養,所有一切執事你不要做。從前有這個環境,現在沒有了!為什麼?現在人不相信你,你說我每天拜三千拜,沒有人看到你就休息,沒有信心。你說我每天念三十部《無量壽經》,你是真的念,還是假的念?因此,你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沒有這種真心誠意,不起感應,沒有人護持你。所以,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要求真實的感應,你真做,自然有感應。沒有人?沒有人,佛菩薩來照顧你。

  你們看看虛雲老和尚的年譜,他誠心誠意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拜兩、三年才走到。這兩、三年當中,保不住身體不生病。路上生病,曠野裡頭連個村莊都沒有,那真可憐,生死關頭。遇到一個叫化,叫化來照顧他,來幫助他,等他身體病好了,恢復健康了,那叫化走了。到五台山之後,才知道這叫化是文殊菩薩。所以,你誠心誠意,不怕死、不怕難,到真正有困難的時候,佛菩薩現身來照顧你。所以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不能摻一點假,不能有絲毫虛偽,你才會有感應。佛經上講的這句話,《楞嚴經》上說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孟夫子所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要反省,你要檢點,你要找出毛病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你能把這個因消除,果地上自然一帆風順。

  世出世法第一個,「真誠」,沒有真誠一切都落空。大聖大賢教導我們,「一切皆從真實心中作」,這句話重要。離開真實,你怎麼能證到正果!虛妄決定不能證正果,正果要真實心中作。活要活得真實,工作要真實,待人接物要真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統統要真實,真實就是自性,用真實就與自性相應。自性是真的,真與真相應,才能明心見性,才能見性成佛;虛偽不行。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樁事不能不透徹,不能不明白。然後你自然知道從哪裡下手,自然知道怎樣用功,不需要去問人。

  經教,是諸佛菩薩親身的教誨,展開經卷就是接受佛菩薩真實教誨。這樁事情過去有人問過印光大師,大師怎麼教他的?只講兩個字「誠敬」,這是入道的秘訣,「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不自欺,這太難太難了,自己欺騙自己,誠就沒有了。誠沒有了,縱然表現的敬,那個敬是虛偽的,不是真的。果然有誠意,這個敬是自自然然生出來的,絕對不是假裝的。虛偽假裝,裝得再像,不能持久,總有一天被人拆穿,拆穿之後一文不值。所以,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一切法從真實心中作,一切法從真實心中成就。這些都是「善迴向」。

  每天功課完畢,念迴向偈,要懂得迴向偈裡面的真實義,然後你才能真正做到隨文入觀。讀到這個句子,聽到這一句,在內心裡頭就起作用。你不懂這個意思,你雖然念,雖然聽,耳邊風一樣,不起作用,那就叫白念了。真懂得這個意思,真起作用,與性德相應,與菩提相應,惠予眾生真實利益,與這個相應,這就是真實功德。千萬不要以為我們自己動一個善念,說一句善言,做一樁善事,好象與別人不相干,那就錯了。現在我們懂得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在科學裡面講都有波動。這個波動是善的,是美好的,這個善再小、再微弱,它的波動都周遍法界。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才曉得迴向偈裡面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不是一句空話,你的善念、善意、善行真起作用。

  我們看到眾生苦難,還是不能避免。沒錯,眾生苦難雖然不能避免,你懂得嗎?他的苦難已經減輕了一些。我們自己做的功德愈大、愈真、愈純,他得的利益愈大。因此,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善,不做;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惡,無所謂。再小的惡,那個惡的波動給眾生增加苦難;極小的善,給眾生帶來消除業障,化解災難。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從近代許許多多科學家研究報告裡面得到。

  前幾個月,也是最近,有個同學送了本書給我看,西方跟印度一些學者研究植物,發現植物有靈性,植物有見聞覺知,植物也有感情。這一片樹林當中,你要是去砍一棵樹,它周邊這幾棵樹都感覺到很悲哀,都感覺到很痛苦;植物如是,礦物亦如是。我們以善意對待這些花草,連附近的花草都有喜悅的感受表現。我們以不善的意念,「我討厭它,我要把它砍掉」,你還沒有砍,有這個意念了,它自己本身當然很苦,圍著它周邊的這些花草都感到很痛苦,都感到很難過。科學家做實驗,實驗出來的。我們知道不僅是植物,連礦物都如是。

  所以,佛在經上講的那一句話,「境隨心轉」,這個境包括動物、植物、礦物跟自然現象,跟我們起心動念不是沒有關係,有密切關係。所以,念頭不能不善,存心不能不善,行為不能不善。我們的心意、言行善,沒有一樣不善。你所接觸的人善,他有感應,你所接觸的一切動物、植物也善,甚至於你居住在這裡,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善,這是說明《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是總原則、總綱領,我們都能記得,也都能說,但是沒有辦法得受用,這是什麼原因?你知之不夠深,你了解得不夠透徹。果然了解得夠深、夠透徹,你一定會依教奉行,改變我們自己的生活環境,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破迷開悟是功,離苦得樂是德,真實功德!以這個功德,實際上不必要作意去迴向,自自然然感應所有一切現象,它都產生變化了,這叫善迴向。你看這個「善」微不微妙?不需要作意去迴向,自自然然與性德相應,與菩提相應,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了,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不就是迴向眾生嗎?妙絕了。為什麼?因為整個宇宙是一體,我們常說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體,這一體就是法性。所以,只要與法性相應就是善;與法性不相應,不善。事上有,理上無;相上有,體上無。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大方廣佛華嚴經(第一一二0卷)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五段,東北方攝取世界,最後一段,苦滅道聖諦第七句看起。

  【或名大善巧。】

  這一句也是四諦道諦的德號。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種種示現,種種說法,無一不是善巧方便,無一不是真實智慧,這是總的綱領、總的說明,於是當然有『大善巧』這個名號。巧是巧妙,怎樣是巧妙?佛法常說契機、契理,能契合眾生的根機,這是巧;讓一切眾生接觸到能生歡喜心,這是巧。世間有巧,實在講,魔王外道巧妙的方法多,不勝枚舉。他怎麼樣?他不善。所以巧不能離開善,善是什麼意思?善是契理,也就是不違背自性,不違背性德,這是善。善巧這兩個字就是佛法裡面常說的契機、契理。無論是示現,無論是說法,決定是上契諸佛所證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叫善巧。

  善巧再加上一個「大」,大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絕對不是人天二乘,乃至菩薩所能做得到的,那是「大善巧」。有沒有例子?有,這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名副其實的大善巧,諸位想想對不對?龍樹菩薩傳自龍宮,大龍菩薩所收藏的,究竟圓滿的善巧法門。可以說這裡面找不到絲毫缺失,真實圓滿,究竟圓滿。古代祖師大德們,說祖師大德不是哪個宗派,幾乎所有宗派祖師大德都肯定、承認,《華嚴》是世尊一代所說的根本法門,圓滿的法門,這能稱大善巧。

  大善巧還有一個意義,在三乘、五乘裡面是善巧,不能稱大善巧。大善巧不是三乘,不是五乘,一乘法;《法華經》上所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乘是大善巧。什麼叫一乘?一佛乘;換句話說,這個法門是成佛的法門,不是成菩薩,不是成聲聞、緣覺。教你來生得人道,能享人間富貴,這個方法善巧,也是契機、契理;教你來生能夠生天,享天上的福報,也是善巧;教你證阿羅漢,教你證辟支佛,教你成為菩薩,都是善巧,不能稱大善巧。大善巧是什麼?大善巧是教你成佛。《華嚴》、《法華》是教你成佛的,這是大善巧。

  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蓮居《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序文裡面(他的序文寫的很長,寫得非常好)告訴我們,隋唐諸大德他們說《華嚴》、《法華》只不過是引導人入《無量壽》。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華嚴》、《法華》到最後歸《無量壽》,所以肯定《無量壽經》第一。我們想想,《無量壽經》是普度一切眾生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圓滿無上菩提,你們想想這是不是大善巧?如果我們說《華嚴經》是大善巧,《無量壽經》是大大善巧。真正能透徹了解的人不多,學教的人很多,我常說粗心大意。究竟圓滿的法門,在這個世間流通,隨處隨時都能見到,而不認識它是大大善巧,所以多少人當面錯過。

  這個世間,有不少人責備我,說我的心不平等,說我有私心、有偏愛,偏重在凈土法門,不能夠同時弘揚其他的法門,我聽到很多。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我們有偏愛、有私心,念佛不能往生。什麼原因?你夾雜著現行的煩惱,這個不能帶去,帶業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你有私心,你有偏好,這是現前的煩惱,這不能帶去的,這個決定障礙你往生。我們念佛叫往生,學教決定障礙你開悟,連開悟都障礙,那證果就不必談,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講經,實在說凈土說得多一點,其他說得少。這是什麼原因?第一個我自己的根性適合這個法門。我常常說,我不是上根利智,我是中下根性,如果不是帶業往生,我這一生不能成就。說老實話,參禪,我不會開悟,我有自知之明;研教,我絕對不可能大開圓解。所以,各宗各派我稍稍涉獵之後,凈土對我還有一點指望。其他的法門雖然好,我沒有能力,沒有智慧,我知道好、我讚歎、我歡喜,我決定沒有毀謗,決定沒有輕視,我想想自己做不到!為什麼?統統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真的,沒有這個能力。所以,我聽世尊的話,聽老師的話,死心塌地選擇這個法門,這麼多年來鍥而不捨求願往生。我講得比較多一點,那是觀察現在這個時代學佛人的根機,中下根機的人多,上上根的人少。

  所以,我們對於學禪、學教、學密的,歡喜讚歎,恭敬、頂禮、供養,決不敢輕慢。自己老老實實念佛,臨終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往生經」裡面告訴我們(「往生經」就是講《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我們這樣根性的人還能得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我們聽這個話受寵若驚,無量的感恩,無量的歡喜。佛要是不說,我們不敢想,我們只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能夠是個初信位的菩薩就不錯了!聽說西方世界無量壽,我們真正念念希求的,就是這樁事情。我有無量壽,時間再長,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我們慢慢的去修,總有一天能修成。不像這個世間壽命短促,有隔陰之迷,這個很可怕,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

  往生他方諸佛剎土,那個條件都很深,我們很不容易具足。不要說遠,講近一點,彌勒菩薩的凈土,在我們娑婆世界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兜率是凡聖同居土,兜率內院是彌勒菩薩道場,內院之外是凡夫,欲界的凡夫。這個近!我去不了,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李老師講的。李老師告訴我們,當年在台中學生不少,告訴學生們,往生彌勒凈土,就是兜率內院,要修「唯心識定」。為什麼?你跟彌勒菩薩相應,彌勒菩薩是修唯心識定。在法相典籍裡面所講的五重唯識觀,李老師略略給我們分析一下,依照這五重唯識觀來修行,我們很努力、很認真,時間大概需要兩百五十年,我們有那麼長的壽命嗎?所以,不是我們中下根性人修的,至少也是上根利智才行,才有這個能力。

  所以想來想去,還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簡單,穩當、可靠,成就還不錯,比往生彌勒內院還高。因為五重唯識觀修成了,生到兜率內院,你的階位不是阿惟越致菩薩!可能還在權教菩薩,最高大概是像明心見性了,十住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品煩惱沒有斷,居然就像七地菩薩一樣,這不可思議,難信之法。什麼人難信?修法相唯識觀的人不相信,不是普通人不相信,聲聞、緣覺不相信。你要問他為什麼不相信?所知障重。我們能修凈土,能帶業往生,說老實話,這兩種障都輕。所知障輕,煩惱障也不太重,這個法門能修得成功。像修唯心識定,真的,他煩惱障輕,他能得定;所知障重,他不相信凈土。

  所以,凈宗法門是大善巧當中的大善巧,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談何容易!遇到了,自己要知道慶幸,要認真,要知道這個緣分遇到不容易。恰如開經偈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這話是實話,不是比喻。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一日你遇到了。彭際清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往生傳》上有他。所以凡是了解事實真相的人,無不寶此一行,把這個行門看做真實的寶貴,緊緊的抓住,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

  現在凈宗的經典「五經一論」,你全學很好,如果沒有能力,這六種東西學一種就能成就。六種東西最簡單的是《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篇經文總共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比《心經》還少,《心經》兩百六十個字。兩百四十四個字,一生受持不變,決定能成功。甚至於我們在《凈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看到不少念佛往生的人,臨終瑞相希有,凈土五經一論他都沒有念過。他怎麼往生的?他就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靠這一句六字洪名,他什麼都不懂!不認識字,也沒有因緣聽人家講經說法,老老實實就念這六個字,把自己妄想分別執著、煩惱習氣都念掉了。這個念掉就是伏住了,不起作用,不起現行,念到清凈心現前。這個東西伏住了,清凈心就現前,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確實有不少,往生可以自己選日期,早兩天,遲幾天,行,不礙事。不用經典,只憑六字超越六道十法界,你說這個法門是不是大善巧!為什麼這六個字有這麼大的力量?從前老師教導我們,這六個字是自性的德號,念這六個字就是念真如本性,念這六個字,念念跟自性相應。雖相應,自己不曉得,這就是古人說的「暗合道妙」。真的相應,但是念的人他愚痴沒有智慧,他不知道相應,實際上是真相應,到他念成功,他明白了,這時候往生了。給諸位說,往生是明明白白的往生,可不是糊裡糊塗往生的。佛來接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真正大善巧。

  大善巧裡面的境界包羅萬象,往往我們凡夫不知道,不知道怎麼樣?往往產生誤會,產生曲解,產生疑惑,業障重的甚至於退心。看到老師、善知識做了很多不如法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做了不如法的,我們凡夫不知道。佛陀當年在世,弟子當中有六群比丘(那是演戲的),也看到釋迦牟尼佛做得不如法,起懷疑,捨棄佛陀,這是世尊做榜樣給我們看。《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財童子在老師教誨之下,得根本智,這個成就,就有資格出去參學,所以文殊菩薩打發他出去參學。參學是什麼?接觸社會,接觸一切人事。

  沒有得根本智,決定不能夠出去參學,為什麼?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是非。你一接觸,很容易就被人誘惑走了,你就墮到邪道去了。老師對學生負責任,學生沒有這個能力,不能放他去參學,這是真正善知識,現在沒有了。現在有善知識,也沒有學生了,哪裡找到一個學生對老師百分之百的服從!現在沒有了,自以為是。所以,師道在現在已經斷絕了。我非常幸運,沾到一點邊緣,我這以後就沒有了。我跟方東美先生,跟章嘉大師,跟李炳南老居士,師道!確實是百分之百的依從,老師真的關懷,真的照顧。我讀的東西要他同意,他不同意,我不能看、不能讀;聽講演、聽講經,不得他同意不能聽,只能聽他一個人的,他負責任。

  世間所有一切文字,出世間的一切經典,他不準就不能看。你們想想,現在你們做學生,你們能做得到嗎?這是什麼?這是師承,這是師道。你真有老師,老師管教你,老師對你負責任。現在沒有老師,自己各人負責任,當老師的人輕鬆,沒事了。現在的師生是有名無實,在從前是名實相副,師徒如父子,這不是容易事情。老師限制這麼嚴格,就是怕什麼?怕你被染污,怕你受邪知邪法的影響,你接觸中了邪。邪在你阿賴耶識裡頭生根,不定什麼時候發作,它遇到緣就發作,一發作的時候你就大幅度的退墮。這個事情做老師的人清楚、明了,所以,對真正能夠接受教誨的學生,他的關懷、照顧,比照顧兒女還要熱心,還要認真,唯恐你走錯路。到什麼時候出師?我們現在人講畢業了,一定要你自己真的有能力,那就是講根本智。

  根本智是從三昧裡頭生的,你念佛,你要得念佛三昧;你學《華嚴》,你要得華嚴三昧;你學《法華》,你要得法華三昧;你學般若,你要得般若三昧。得三昧開智慧,這個智慧叫根本,三昧就是根本智,確實有能力辨別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有能力辨別邪正,有能力辨別真妄,有能力辨別是非,行了,老師不再管你了,你可以畢業了。放你出去,什麼東西你都可以看,什麼都可以聽。為什麼?你有能力!你可以吸收善的,認識不善的。在這個裡頭鍛煉,增長你的定慧,你不受他的影響,這是禪定;你對於一切善惡邪正了解,是智慧。你要不了解他,你怎麼能度他;你要沒有定力,你就被人家度跑了。所以,有定力、有智慧,這樣才能出去參學。

  你看看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出去參學,給他說什麼?特別囑咐他,教他尊師重道!我們中國人說的。親近善知識應當具備什麼樣的心態?文殊菩薩講得很清楚,最重要的一句話,「不可以見善知識之過」。善知識有沒有過失?善知識教化一切眾生,是方便有多門,他不是教你的,教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手段。你自己沒有智慧,你認為善知識有過失,吃虧是自己。那就是什麼?那你就是,說老實話,你不夠資格出去參學。善知識是哪些人?除自己之外,統統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不是善知識。學人(參學的人)、凡夫,就是我一個,學生就是我一個。

  善財沒有同學,沒有同參伴侶。為什麼?有同參伴侶,道就學不成。你跟我同學,我們兩個差不多!輕慢心生起來了,貢高的心生起來了,這煩惱起現行。所以,菩提道上學生就一個人,永遠謙卑、恭敬。人人都是善知識,人人都是佛菩薩,在我面前示現的,教我的。他示現的善,我知道善,我要學他;他在我面前示現種種不善,我知道,我清楚,那教我什麼?教我不要學他。善財童子一生圓成佛道,這麼成就的。我們最近幾年極力提倡的純凈、純善,從善財童子那裡學來的!只要自己的心純凈,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事萬物都純凈;只要自己心地純善,五逆十惡、阿鼻地獄都純善。這個道理你能懂嗎?

  你要真懂得了,《十善業道經》你就真明白了。你看世尊在《十善業道經》上怎麼說?「菩薩有一法,能離一切世間苦」,一切世間是十法界,這一法是什麼法?「晝夜常念善法」,心善,心純善;「思惟善法」,思想純善;「觀察善法」,言行純善;「不容毫分不善夾雜」,宇宙之間沒有一個人不善。這是為什麼?宇宙是個大舞台,一切眾生在舞台上是演員,是表演的,看戲的是我一個人,演給我看的。他的不善,不是真的不善。所以你要回歸到什麼?回歸到「人之初,性本善」,沒有一個不善。侮辱我的人,他是我的善知識;毀謗我的人,是我的善知識;糟蹋我的人,是我的善知識;陷害我的人,是我的善知識。

  怎麼是我的善知識?種種表演,引發我的善心、善意、善念,他不會引發我的煩惱。歌利王是忍辱仙人的善知識,忍辱仙人在歌利王那個行為裡面圓滿忍辱波羅蜜。那就是什麼?一絲毫瞋恚的心沒有,一絲毫報復的心沒有。諸位要知道,報復的心沒有,不殺生這一條戒圓滿了;沒有一絲毫瞋恚,忍辱圓滿了,善知識!善友!這樣的心態修行,修行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肯定是一生圓滿無上菩提,這叫大善巧。你能懂嗎?你會修嗎?你能看得出大善巧嗎?你能體會到大善巧嗎?那恭喜你,你跟善財童子一樣,一生就成功,不要等第二生。無量劫變成了一念、一剎那,念劫圓融,《華嚴經》上說的。你要是迷了,你要是不覺,你要隨順你自己煩惱習氣,這一念就變成無量劫;你要懂得善巧,你要認知善巧,無量劫就變成一念。大乘佛法不可思議!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第六句。

  【或名差別方便。】

  這句話容易懂,就是無量的方便,差別無量無邊,也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無量法門。佛在經上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差別方便』,無量法門也是「差別方便」。所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在十法界現身說法,教化眾生,示現沒有一定,教化的方式也沒有一定。這裡頭有沒有一個原則可循?有,確實有原則,什麼原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決不是隨順自己,這一點是凡聖最大的差別。凡夫教化眾生隨自己的意思,我要想著我怎樣來教你,那是凡夫。聖人不是的,聖人是隨眾生,隨眾生的根性,隨眾生的愛好,隨眾生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樣樣都隨順眾生,這個了不起,這叫真實智慧,真實慈悲,真正的善巧方便。

  我們學佛,尤其學教,將來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你就不能不學佛菩薩這套的本領,這個本領叫大善巧,叫差別方便。你學會了,你將來應化在世間,就如同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怎麼個學法?這個地方要曉得,只學他那個樣子,怎麼學也學不像,必須要學他的實質。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講「實、德、能」,法相宗裡頭講得多,實是真實,德是性德,能是性能,自性裡面本具的真實、性德、性能。所以,還是祖師的這一句話,「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真實就不虛妄,決定沒有虛偽,還是老老實實從三皈、五戒、十善下手。功夫純熟了,善巧方便自自然然就現前!這個東西不能去想,不能去策劃,不能去設計。一落到這些,就落到意識里去了,意識裡面生煩惱,不生菩提。

  所以,世間人有聰明,世智辯聰,沒有智慧。為什麼?他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他用第六意識。他思惟,他想像,他去策劃,他去設計,全用第六意識。設計、策劃得再周密,還是要出毛病,現前不出毛病,過幾個月、過幾年毛病出來了。所以總是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做不到圓滿;做到盡善盡美,做到圓圓滿滿,那要真實智慧。諸佛如來是真實智慧,教導我們確實圓圓滿滿。現在佛教為什麼這麼衰?這你要曉得不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的過失,他們確實一點過失都沒有,過失在哪裡?過失是我們不能依教奉行,在這裡;換句話說,絕對不是他設計錯誤。剛才說了,諸佛菩薩沒有設計,所以他絕對不會有錯誤,他完全與性德相應,完全與自性相應,哪來的過失?經論裡面講的道理,經論里講的方法,經論上講的境界,永恆不變。誰知道?學習,契入境界才知道,不契入不知道。所以古人講的一句話是有道理,「唯證方知」,證就是契入,你要不證,你的「知」是聽說的,是傳聞;自己親證,知道了,真知。

  佛講的善因、善果,我們有沒有證實?佛講的施報,這是講最小的、最淺顯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要親證,你才知道佛講這話不假。為什麼?我施財,果然得財富;我施法,果然智慧增長;我施無畏,果然健康長壽。唯證方知!這是佛法里最小的,最淺的。像教什麼?教幼稚園,還不是教小學,這是教幼稚園。你真做,真的這個果報現前,你求果報,果報現前,你不求果報,果報也現前。就像你種個桃子,我並沒有心裡想著將來要結桃子給我吃,他自然長出來。你期望他長出來,他長出來,你沒有想到,他還是長出來。我們學佛的同修就連這一點,真的很少人去做。有,少數人去做,他做了之後,我問他,是不是跟佛經上所講的?他說,是,沒錯。布施財,真的,他無論做哪個行業,年年進財,進的比施的還要多!唯證方知。修法布施的,你問問他,你的煩惱是不是一年一年少,智慧是不是一年一年增長?沒錯,是這樣的,一點都不假!

  這個法門,真的,我學佛剛剛開始,那不是幼稚園嗎?所以老師高明,這就是差別方便,老師就教我幼稚園的課程,不是教我小學、中學、大學,不是。你看我向章嘉大師請教,頭一次見面,第一個問題,向他老人家請教,怎麼樣讓我們能夠很快的契入佛法?知道這個好處。他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問他從哪裡下手?他告訴我,布施;財施、法施、無畏布施。教我認真的去做六年,「今天給你講六個字,你好好的做六年」,有效果!確實讓你自己能夠感受得到。

  愈有效果,信心增長,願心增長,真的放下了。放下什麼?一切憂慮放下,一切疑惑放下,一切得失放下,一切分別執著放下。經上所說的,一般人講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統統都得到。一點求的念頭都沒有,我沒有求財富,我也沒有求聰明智慧,也沒有求健康長壽;三種果報年年增長,不求它就得了。得了之後我不受用,迴向給一切眾生。三種迴向,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迴向一切眾生,就是迴向實際,就是迴向菩提。我自己的生活很簡單,每天吃東西吃一點點,他們給我一個很大的碗,其實我碗裡頭只裝了三分之一,我沒有那麼大的飯量。一天吃一餐也行,沒有問題,一天不吃也不餓,很自在。

  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是無量的方便,隨心應量,隨心不是隨自己心,隨眾生的心。隨心應量的時候最重要是觀機,你用的方法才契機。契機、契理,那是真正大乘經上講的「差別方便」。善巧方便再多,理,契理,契理是什麼?理是一個,所謂是「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方便多門就是差別方便。無論什麼樣的方法都是幫助你開悟,無論什麼方法都是幫助你成佛,所以,方向是一個,目標是一個。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眾生所說無量無邊法門,皆是歸元無二路。無論哪一部經,說實在話,都是教你圓成佛道的,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即使小乘經,小部經,完全說的是事相,很淺顯,你要碰到真正善知識,通達世出世法,通達性相,通達理事,通達因果,他來跟你說,現代幼稚園小朋友念的書,小狗叫,小貓跳,那個人給你講,也是《大方廣佛華嚴》,也是給你講成佛之道;「圓人說法,無法不圓」!貓跳、狗叫,那是方便門,我們不懂,到他那裡就成了方便門。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方便兩個字單單就字面上解釋,是最合適的方法。最合適什麼?是對某一個人,在某時,在某一個階段,最合適的方法。

  所以方便是千變萬化,不是固定的,不是呆板的。要懂得人的根性有變化,人的嗜好有變化,人的生活環境有變化,人的情緒有變化,人的煩惱習氣有變化。正好適合,方方面面這個時候都適合,昨天給他講不適合,明天給他講也不適合,這是大學問,這不是簡單事情。所以,唯佛菩薩大人作略,他們能現。我們要用這個方便,裡頭真的有很多不方便。講,把人愈講愈迷惑,本來他沒有疑惑,愈講他愈疑惑,愈講他愈生知見;換句話說,增長他的所知障,增長他的煩惱障。錯了,這不叫方便,這裡頭有過失;無意是過失,有意是罪過。

  我們學習沒有別的,古大德教導我們是決定正確,多讀!這兩個字重要。怎麼個讀法?你要曉得我們是學道,不是求學,儒家講的方法「博學之,審問之,明辨之」,這是講世間法,做學問。我們這是學道,學道有學道的方法,古人講「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兩極的方向。求學是求學術、知識、技能要一天比一天豐富,這是為學。為道怎麼樣?一天一天減少,減少什麼?分別少了,執著少了,妄想少了,少到沒有了,你就成功了,你的道行就圓滿了。為什麼?統統放下了,這個時候心性現前,明心見性。

  因此,佛門裡面教你讀書、讀經,你不能用儒家的方法,你不能博學。你要怎麼?你要專精,一門深入。你不能思考,你不能想像,老老實實一直讀下去,決定不要去想經里的意思,為什麼?佛的經教是從自性裡頭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自性沒有意思。自性沒有心意識,心意識是什麼?迷了自性,把自性變成心意識;覺悟的自性沒有心意識。心,我們一般講落印象,意執著,識分別;換句話說,真性、真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你要離妄想分別執著去讀經,那你就會讀。老老實實去讀,一個字沒有讀錯,一句沒有念漏,從頭到尾念一遍,這叫修行。修什麼行?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什麼是戒?守規矩,懂方法,就是老實念,這就是戒學!持戒。念的時候,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定,讀經是修定,讀兩個小時是修兩個小時戒定。念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是修慧,這就叫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知之知就是根本智。所以你不能想經裡頭的意思,你一想,你的根本智破掉了!根本智破掉,你的定也破掉了,戒也破掉了,你這個讀誦跟讀世間書沒有兩樣,這不是修道。所以同樣是這個經書,念的態度不一樣,一個是斷煩惱,修戒定慧的。世間人讀,他的目的不在此地,他是增長知識,他在學技能,所以愈豐富愈好。我們是愈少愈好,少是什麼?煩惱習氣少,妄想分別執著少,用這個方法把這些東西打掉,這都是方便法。

  所以盤腿面壁是修定,也修戒定慧;持咒念佛,也是修戒定慧;讀誦經典,還是修戒定慧。佛法裡頭無量無邊的法門,哪個法門不是修戒定慧!如果不是修戒定慧,這不是佛法。是真佛法,是假佛法,就在這個地方分別。假佛法,絕對不是教你修戒定慧,真佛法決定不會教你起貪瞋痴,它一定是教你修戒定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依方便你決定不能夠證入。所以,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統統是方便法。真實,真實說不出,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用方便,教你從方便自己悟入真實,那你要懂方法,你要遵守佛的教誡。不遵守佛的教誡,自以為很能幹,那你就錯了。

  古往今來多少學佛的人,多少修道的人,幾個人成功?幾個人失敗?這個大家都知道,成功的人少,鳳毛麟角,失敗的人太多太多了。什麼原因?說老實話,不老實!凡是不能成功的,一句話就道盡,不老實。凡是成功的人,老實人,聽話,尊師重道,依教奉行,這種人肯定成就;成就大小、層次不一樣,但是肯定成就。像修凈土的,肯定往生,往生的品位就不一定了,那是各人功夫。但是最低最低凡聖同居土下輩往生,這靠得住的。老實人有成就,自以為是的人,自以為聰明的人,古人常講「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不能成就,太聰明了。那怎麼辦?自己覺得很聰明怎麼辦?李老師以前常常教導我們,學糊塗!古人常講的,學愚!這也不容易。所謂愚不可及,愚不可及是什麼?我們比不上他!

  再說個不客氣的話,聰明人,為什麼他錯誤?錯在哪裡?所知障重!自以為是,所知障重。煩惱障也重,為什麼?執著,執著是煩惱障,自以為是;分別妄想是所知障,兩樣都重。愚人愚不可及,頂多什麼?他煩惱障重,他所知障輕,反而容易開悟,這是愚不可及。如果這個愚人心地厚道、老實,眼前煩惱障是重一點,他修個一段時期,一般講兩年三年,他功夫得力,煩惱就輕了,二障俱輕,他怎麼會不成就?一般中等根性的人,真的比不上他,他真可貴。所以真善知識對這種人非常重視,為什麼?這種人是法器,所謂法器是他在這一生當中他能成就,真教他,決不捨棄他。

  聰明人自以為是,貢高我慢,目中無人,這沒有法子教,佛菩薩來也不行。對這種人怎麼樣?也有善巧方便,給他在阿賴耶識里種善根。鼓勵他多讀經、多聽經、多念佛,阿賴耶種善根,這一生不能成就。來生後世遇到因緣,他這個善,人的善根福德都是多生多世累積的,不是一生一世修成的,這個道理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們這一點善根也是多生多世累積修成的,過去生中不成熟,還不跟現在一般人一樣,老師鼓勵鼓勵你,笑笑你,讚歎讚歎,不能真教。真教你受不了,你會生起叛逆,你不接受。不接受還罷了,你還會毀謗,你毀謗就造罪業,你造罪業決定受果報,「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所以善知識,佛法裡面講的,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對眾生的一切狀況了解得清清楚楚,決定不會加重他的罪業,他將來要墮落、要受報。真正善知識決定不會加重你果報,只有想方設法幫助你減輕果報,不會加重,這個人是真善友。教你發脾氣,教你動貪瞋痴,這是惡知識,為什麼?他加重你的罪業。但是在這個世間多少人善惡不分,以為這是好朋友,真的善友。教你動感情,教你生煩惱,教你發作七情五欲,你認為是好友,那加重你的罪業,要知道!經上講「十善厚友,十惡冤家」,你把冤家當厚友,把厚友當冤家,顛倒了,你這一生決定不能得度。

  所以,真正善友遇到的時候,給你在阿賴耶識裡頭種善根,加強阿賴耶識裡頭善根種子的力量,如此而已。這一生緣不成熟。緣成熟,要用印光法師的話來講好懂,「誠敬」,真誠恭敬。你能夠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誠恭敬,你的緣成熟,你會遇到善友。為什麼?真誠恭敬就是感,佛菩薩一定有應。我們世間人所謂的,你一定會遇到貴人,不定在什麼時候,這個人會幫助你、成就你,會教導你,你有這個條件;佛家講緣,現在人講條件,條件是誠敬,真誠恭敬。印祖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是寶!誠敬能感,來應的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現什麼樣的身形不知道。

  所以,求學、修道有沒有長進,不在外,完全在內心。佛法講感應,世法也不例外,你看儒家講感應,道家更不必說,《太上感應篇》。你再細細觀察,儒釋道,這是在中國,在外國,你再看看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聖賢,示現、教化,哪一樣不是差別方便?無有一法不是差別方便。你要真正認識差別方便,你的煩惱習氣就不生,你的誠敬心自然現前了。那就跟善財一樣,一切眾生都是我的善友,一切眾生是表演的,他身體的一切的造作,一切言語,都是教導我的,都是利益我的。問題是我要能看得懂,他表演的意思(在佛法裡面講表法的意思),細細聽他言語教誨。

  這裡頭儒家也有非常精粹的一句話說,「三人行,必有吾師」。三人,你要知道,這當中有一個是自己,一個善人,一個惡人,這叫三人;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你看看這個說法,跟佛家講的是不是一樣的!善人,我們要學他;惡人,是一面鏡子,我決定不能學他。所以,善人是從正面教導我,惡人是從反面教導我,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對我來講都是恩人,你要會學!

  去年我到杭州游西湖,去遊覽岳飛的墳墓,現在那裡建了一個岳王廟。我看到秦檜的鐵相,鐵鑄的,跪在那個門口。跟我去的人不少,大概有二十多個人,我就告訴他們,兩個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岳飛教我們盡忠報國,秦檜教我們不要做漢奸,兩個老師,兩個都是善友。所以有人問我,秦檜現在在哪裡?我說秦檜在天上享天福。他造那麼大的罪業怎麼享天福?罪業是造了,你要曉得,他死了之後教化多少眾生,讓多少眾生看到他,「不能做漢奸,做漢奸,你看看像這個下場」!天天在教人、在勸人,這是他做多大的功德!有人聽懂了,點頭,是不錯,都在教,都是善,沒有惡。你要明白這個道理,懂得這樣學習,菩提道很快就成就了。菩提道上沒有障礙,一帆風順,逆境順境、善緣惡緣統統是增上緣。

  所以,我離開台灣的時候,寫了六條「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個六句話流通很廣,很多人去翻印。《楞嚴》上佛教給我們,「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境緣沒有好醜,關鍵你自己能不能轉!蕅益大師講,「好醜在於心」,我們用心用得正,統統都轉過來,都是正法,邪法也是正法,惡法也是善法,你會轉;你要不會轉,正法都變成邪法,善法都變成惡法。「學」重要!中國諺語所說的,「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我們今天看到這個名詞,這個名詞修道,差別方便,實在講太多,內容太豐富了,意思太深、太廣,諸佛如來都說不盡,我們不能夠輕看這句話。你真正能夠體會到少分,你所受的利益就非常可觀,真正能在生活、在學習、在修行上得大利益。現在時間到了。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真放下就叫出家(一)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第12集 凈空法師講解
凈空法師講《金剛經》二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八)第四集 凈空法師

TAG:凈空法師 | 法師 | 凈空 | 一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