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有效的觀課議課
陳大偉
(《人民教育》2007年第23期)
建設進取、合作、民主、創新的學校文化實踐觀課議課是建設一種新的學校和教師文化。建設進取、合作、民主、創新的教師文化既是觀課議課的目標,又是有效觀課議課的基礎。
我們認為,沒有對理想課堂教學的嚮往和追求,一切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的活動不僅可能成為過眼雲煙,而且會被教師視為累贅和麻煩,從而出現被動、消極、不合作、或明或暗的抵觸等行為。因此,觀課議課需要激發教師追求理想課堂、實現幸福生活的願望,在此基礎上,引導教師研究課堂、改進教學,實現自身課堂生活質量的提升。
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學校改革)最為重要並且是中心的課題,是圍繞創造性教學和教研製度形成作為專家的教師們之間互相培養的『合作性同事』之間的關係。這種合作的同事之間的關係一日不形成,學校的改革就一日不能成功。」觀課議課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願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別人指手畫腳。『我不會對別人的事說長道短,也不希望別人來干涉我的工作』這種『私下默契』」的狀態,它致力於讓所有教師都開放教室,互相觀摩教學,直面現有問題,相互坦誠批評,共同商議辦法,謀求教學創新,實現共同成長。
有效觀課議課需要培養教師直面問題的勇氣,對自己的問題保持接納和擁抱的態度。邁克.富蘭說:「問題是我們的朋友。……迴避真正的問題是有成效的變革的敵人。因為我們必須面對這些問題並取得成效。」發現問題有利於認識不足並加以改進,暴露問題、認識問題、研究問題能提高教師發現問題、理解問題、應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觀課議課是一種對話。就彼此對話而言,它需要參與者有溝通與合作的意願;需要對話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彼此接納;需要彼此間的積極互動與交流。就自我對話而言,議課要致力從「他人提問」引向「自我提問」,在自我對話中追求自我改變和自我超越。
有效觀課議課從觀課準備開始1.提前協商觀課主題
缺乏課前溝通協商是聽課評課活動效益低下的原因之一。觀課議課針對聽課評課存在的問題,主張課前充分溝通和協商,使授課教師和觀課者課前達成充分理解和信任,並形成共同的觀課議課主題,以引導觀課方向,促進議課深入和深刻。
2007年6月,我們在四川省綿竹市紫岩小學進行了一次觀課議課活動。授課的是羅老師,教學內容是《太陽是大家的》。提前半天,我們請羅老師和參與觀課議課的老師座談。羅老師說這一首詩歌的感情不容易把握,學生理解可能有困難,所以希望大家觀察和討論「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一首詩的詩情」。參與的其他老師也同意把它作為觀課議課的主題。
在羅老師準備教學的時候,我們又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分解,大家同意從三個方向進行觀察和研究:一是圍繞特定主題在課前對教材進行研究,重點研究「詩中蘊涵了哪些情感?學生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情感是什麼?可以落實在哪些文字和段落上」。二是在課中觀察和研究特定目標下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就是觀察研究授課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詩情時,安排了哪些有目的有意識的教學活動、表現了哪些行為。三是觀察和研究教學效果,重點觀察和研究學生在課堂上體會詩情的過程、狀態和收穫。
在確定觀課議課主題時,我們建議:首先,主題是針對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這樣,獻課就不是為了展示,而是以此為平台研究和解決教學實踐的問題。其次,主題是參與者共同協商的,是大家共同感興趣並可以參與的。第三,對主題要進行分解,使主題可觀可議。在上述案例中,我們把「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一首詩的詩情」這一主題分解成教材研究和分析、教學活動觀察、教學效果觀察三個方面,實際上,對於任何一次課堂教學觀察,都可能涉及這三個方面。第四,在任務分解以後,參與者要做預先準備,比如在研究教材時,就應該想一想我會怎麼處理。
需要說明的是,觀課議課的主題既可以來源於實踐活動中的困惑和困難,也可以來源於教學實驗和創新;可以來源於個體,也可以來源於群體。問題不同,分解的觀察要點也就必然不同。
一方面,課堂教學的發展變化具有不確定性和流動性,另一方面,觀課者對教學的理解、認識和自己的發展需求又各有差異。因此,觀課議課過程中,生成新的議課主題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觀課議課鼓勵參與者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課堂、研究課堂,並把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讓大家分享。在有了生成的主題以後,在議課時可以先討論預定的主題,再討論生成的問題,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主持人要致力於把參與者的精力集中在討論相對重要和典型的問題上。
2.讓授課教師先做觀課說明
觀課說明屬於說課範疇,但它又與平常意義的說課相區別:平常的說課需要對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進行說明,而且需要論證;觀課說明不必面面俱到,從節約時間的角度也不需要論證。
觀課說明的說可以側重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介紹教學背景(包括學習基礎、學生狀況、特殊學生、目標任務與分解等)以增進觀課者對課堂情況的了解,增進對本課教學基礎和後續發展的理解。二是在議課主題下介紹本課的教學設想和將要展開的主要的教學活動,提示重點觀察的現象和時機。三是要介紹自己不同常規的教學創新,以避免參與者帶著約定俗成的觀念和想法來觀察和研究課堂;它不僅體現了對授課教師的尊重,而且有利於克服授課老師採用迎合聽課老師口味和習慣的教法,促進教師更加大膽地嘗試教學創新。
在授課老師介紹相關情況時,觀課老師可以詢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意見。但一般不主張用過多的不同意見干擾授課老師的設計和信心,特別是在授課老師試圖教學創新的時候。
3.提前進教室與學生溝通
觀課議課的一個基本策略是以學論教。以學論教需要「到同學身邊去」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學生會能對教師的觀察行為作出能動的反應,為了避免「到同學身邊去」給學生學習帶來負擔,觀課者最好提前進教室,通過與落座周圍的同學寒暄和聊天,了解和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等方式,舒緩學生可能的緊張和壓力。在建立彼此合作、接納的相互關係之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就可能以更自然的方式參與學習,觀課者觀課中收集的信息也就可能更加真實和有價值。
有效觀課要致力發現課堂1.觀課是用心靈感悟課堂
與聽課對「聽」的強調不同,觀課的「觀」強調用多種感官(包括一定的觀察工具)收集課堂信息,孔子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也就是說,要認識人和事物,既要看他的作為,了解他的思路,更要考察他的動機、價值追求,這樣才能夠更真切地認識、理解和把握觀察對象。筆者曾經有這樣一次觀課活動:
有一位老師上《一隻小鳥》公開課。課中,坐在我身邊頻繁舉手回答老師問題的同學嘟噥了一聲:「無聊。」我問他:「什麼無聊?」他眼珠一轉,想了一想:「這就是無聊的作品。」不對呀!冰心先生的《一隻小鳥》明明寫得非常感人。這時,我想起他在說這話之前眼珠轉了一下,從他眼珠一轉中我推斷,「無聊的作品」不是他真實的聲音。「無聊」另有含義。無聊是指什麼呢?
後來想一想,課前,老師給我說,因為臨近期末,新課已經上完,另外選文章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加上這次活動有很多校長參加,她不能冒風險,所以要拿一節已經上過的課。看來,這裡學生說無聊,並非是說作品本身無聊,而是對已經學過的、已經熟悉的東西再來學習感到無聊。
那為什麼他不直接說教學無聊呢?再想一想,我就明白了:學生很愛護他的老師和學校,他不願意直接說教學無聊。明白了這一點,我同時意識到,他的頻頻舉手只是在配合老師把一節上過的課演個更像一節新授課而已。
在這裡,僅僅是「聽」,我們就只知道一個「無聊」的聲音。通過詢問,通過對學生回答問題的眼神觀察,再聯繫上課的背景,我們就可能更接近學生的內心真實。通過對學生真實聲音的解讀,我們不僅知道了在教學活動中不能讓學生再吃嚼過的饃,而且體會了學生對老師的熱愛和善良,從而更加強烈地意識到了教師尊重、關心、愛護學生,教學生做真人的道德責任。
2.有效觀課需要主動思考
有效的觀課要改變平常聽課只填寫《聽課記錄本》相關欄目以備檢查的無所事事,它需要觀課教師主動進入,積極思考。思考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觀察老師教的行為和學生學的行為時,必須思考授課教師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和教育追求,這種思考使我們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和討論不是就行為而行為,而是行為和理念統一,理論和實踐統一。必須判斷和思考授課教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思考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師生的教學行為之間有什麼樣的聯繫,這種思考使我們致力於從效果出發研究教學、改進教學,通過觀課議課追求有效教學。
第二,需要思考「假如我來執教,我該怎麼處理?」這種思考使觀課者不做旁觀者,而是置身其中。對「假如我來執教,我該怎麼處理」進行思考,一方面是讓自己在觀課中真正有收穫,有改變,使觀察和研究一節課的過程成為自己學習這節課、準備這節課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議課時信口開河,使自己關於教學改進的意見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轉變為實踐行為的基礎上,從而使議課能夠真實地對教學實踐產生影響。
第三.需要思考議課時交流什麼和怎麼交流。觀課議課致力建設合作互助的教師文化,合作是共同的,互助是相互的,在授課老師無私地提供了參與者研究和討論課堂教學的案例和平台以後,觀課老師應該怎麼辦?「看而不說,道義何在?」我們認為,從授課老師的教學獲得啟迪和幫助以後,觀課老師應該真誠地提供自己的經驗、表達自己的意見讓他人分享,這是對觀課議課參與者的道義要求。
在觀課過程中主動思考需要轉變觀念。觀課議課強調:進課堂觀課,不是為了完成學校布置的聽課任務,也不是只為了幫助授課教師,而是為了自助,即為了自己認識教學、理解教學,為了自己的專業成長。也就是說,首先是自助,然後是幫助,因為是為了自己更有收穫,所以需要自己更加積極主動。
促進參與者主動思考同時需要一定的話語結構約束。在福柯筆下,人是被話語控制的主體,話語結構具有規訓和約束人的思想、精神乃至身體的力量。就我們看來,「看而不說,道義何在」的話語要求強調了參與者表達意見的責任。「假如你來教,你會怎麼處理」的提問和質詢不僅約束了參與者表達意見的立場,而且要求參與者對自己表達的意見必須認真思考和掂量。
3.有效觀課要為議課做準備
觀課議課藉助了「案例教學」的思想。可以說,「觀」是選取教學案例;「議」是對選取案例的討論和分析,是案例教學。教學案例是蘊涵著問題或困惑的教學故事。課堂上時刻在發生著故事,但教學案例中的場景和故事不是課堂實際教學過程的簡單重複,選取案例需要取捨和加工。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雷玲副校長給筆者說過這樣一個教學故事:
在二年級的涉及心理健康內容的一次教學活動中,授課老師布置了一項全班同學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同學們參與十分積極和熱情。活動結束,授課老師說要發五角星評價和獎勵積极參与的同學們,同學們都很高興。可是,老師只給靠近講台的前面的五位同學發了五角星。當老師停止發放五角星的時候,雷校長發現一些同學顯得很失望,有的還嘆了氣。
問題和困惑是教學案例的核心要素。在上述故事中,如果把結論封閉起來,雷校長可以說:「你只發給那幾個同學,又不說明原因,學生會覺得不公平。」但這樣的故事沒有了疑惑,也就沒有了討論的可能,它就不成為議課的案例。如果不是把結論封閉起來,而是發現開放的需要討論的問題,這個故事可能就有了這樣的困惑和問題:「為什麼只發五位同學?這樣做會出現什麼結果?」這樣就預留了他人發言的空間,並有了由此展開對話的可能。這樣,觀課中準備案例就不能僅僅準備故事,而且需要準備問題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問題,以及對問題和困惑的多種認識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學(這裡的議課)具有魅力和價值。走向有效的觀課議課(二)
有效議課致力理解教學1.有效議課以平等對話為基礎
議課的本質是參與者圍繞課堂上的教學信息進行對話交流,通過對話理解對方,理解教學,並探討教學實踐的種種可能性。有效議課重在參與,重在引起參與者對話交流,在參與中促進參與者思想。
有效議課需要平等交流的基礎。我們認為,教學活動具有無限豐富性和多種選擇性,在複雜的課堂教學活動面前,我們都必須抱有「我們未必了解別人」、「我們未必正確」、「即使我們正確,正確的方法也未必一種」的謙遜。因為未必了解情況,所以不能簡單下結論,而是需要詢問,需要傾聽,少用句號,多用問號。因為自己未必正確,自己不可能完全從邏輯上把握、規定和制約教學活動,所以對話和交流時就不能強加和壓制。因為正確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種,所以需要容忍多樣性、鼓勵多樣性、探討多樣性。即便是給別人以有效的教學方法,也只能採用非獨斷性、非強制性的指示和指引。
在平等交流的議課過程中,既要克服參與者消極接受評判和批判的「小媳婦心態」,唯唯諾諾,防止自我省略與自我刪除。又要防止採取高傲的、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態度,惟我獨尊。自信而不封閉,虛心而不盲從。事實上,當一個人不願意聽別人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想聽他說;而當自己什麼也不敢說的時候,別人也就不屑於同他說。失去獨立和平等的對話關係,「話不投機半句多」。
2.有效議課是基於教學案例的討論
議課是對案例中的困惑和問題進行討論,並商議解決辦法。以上述教學案例為例,雷校長與授課教師這樣展開了案例討論(議課):
雷(講述課堂中的這個教學故事、此處略):我想知道,你為什麼只給五位同學發五角星呢?
授課老師:當我給第三個同學發五角星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能在這上面浪費時間,所以發了五個以後立即就停止了。
雷:你考慮到了時間,也很好。現在請你想一想:其他沒有得到五角星同學會不會覺得不公平?如果覺得不公平,這就可能影響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因為他們也參與得很好啊。
授課老師:對於公平感的問題,我倒是沒有考慮到。學生有感到不公平的表現嗎?
雷:我覺得有(描述學生表現。此處略)。
授課老師:一方面是不能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公平,我還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你有什麼意見呢?
雷: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是否有必要發五角星?如果有必要發,發多少?然後我們來思考如何發?
授課老師: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因為這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很在乎外在的獎勵。對於低齡兒童,這些東西還是很重要的。
雷:我也同意在小學低段教學中,可以採用一些外在獎勵的方法。那發多少呢?以什麼標準發呢?
授課老師:就學生參與活動的情況,我也覺得應該都發,因為大家表現都很好。主要問題是時間不夠。你看,我的時間本來就超了。
雷:能不能在什麼地方節省時間?
授課老師:節省時間我也考慮過,看起來可能性不大。
雷:那能不能刪掉一些環節呢?
授課老師:我想一想……這些環節都重要啊。只發五位真的會出現不公平的問題嗎?是不是非得都發呢?
雷:我看法是,這本來就是一節關於心理健康內容的課,總不能在這樣的課上再給學生留下不公平的陰影。
授課老師:我明白了。下來以後我再認真想一想教學設計,看能夠刪掉什麼環節。
雷:關於公平感的問題,我還在想,給那五位同學發五角星的時候,你為什麼不給同學們說一說為什麼給他們獎勵呢?
授課老師:給第一個同學時我說了原因,給後面幾個的時候,一忙起來,我就忘了。
雷:其實公平感是在付出和所得的對比中產生的。如果沒有被獎勵的理由就得到了獎勵,沒有得到獎勵的同學就會覺得不公平,而得到獎勵的同學又不知道老師獎勵的是什麼,不明白以後應該堅持什麼。這樣,獎勵也就可能失去了作用。
授課老師:雷校長,我明白了,我以後要更加註意評價語的引導作用。
對於運用教學案例進行案例討論的程序,我們有這樣的建議:第一步,觀課教師描述蘊涵困惑的教學故事,使討論建立在課堂現象和事實的基礎上;第二步,觀課老師在不說出自己結論的前提下,提出困惑聽取授課教師的解釋,給授課老師以陳述機會,從而更好地理解授課教師;第三步,授課教師徵詢案例提供者的意見,讓觀課者的思考得以表達;第四步,參與者對彼此的意見進行思考和討論。
3.有效議課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場和方式
對於議課中的立場,我們有一個主張,那就是參與者必須有「同在共行」的立場、思維和表達方式。議課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當成局外人,而是設身處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場將心比心地同情對方,理解對方。「共行」就是把授課教師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共同進步。
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標,議課中可以採用這樣的話語結構:「假如你來教……」「假如我來教……」
「假如你來教……」它既要求參與者尊重彼此的處境和條件,同時又要求在觀摩授課老師的思想和技術以後,參與者必須提供一種回報。而「假如我來教……」則表達了參與者願意提供這樣一種回報。
「假如你來教……」規定了觀課議課教師「共在同行」的參與方式:不能把課堂上的現象看成授課老師的缺點和不足,而是當成參與者需要共同面對困惑和問題;議課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須從實踐角度、操作角度思考問題,不僅要提出問題,而且要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它是在現有實踐基礎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討新的可能,使參與者有機會在多種可能中理解和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假如你來教……」同時賦予了所有參與者一項平等的質詢權利,在這樣話語結構中,沒有誰的意見有被免於質詢和被討論的特權。
4.有效議課要致力推進有效教學
鍾啟泉先生認為:「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教學的效益在於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觀課議課追求有效教學,主要有這樣三個方面的設計和實踐:
首先,在思想上堅持以學論教。以學論教,就是以學考察教,以學改進教。它強調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狀態作為觀課議課的焦點,以學的方式討論教的方式,以學的狀態討論教的狀態,以學的質量討論教的水平和質量,通過學生的學來映射和觀察教師的教,通過以學論教,實現有效教學。
其次,在路線上從學習效果入手。與「教師的教育假設→教學設計→課堂上教師教的行為→學生學的行為→學生學的效果」教學路線不同,觀課議課的「以學論教」採用一條逆向路線:從學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學生應有的學習行為;再從如何引起學生學習行為思考教師應有的教的行為;從此反思原有教學設計和教育觀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設計。它強調議課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狀態,緊扣教學效果,探討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
再次,在方式上要求到學生身邊去。「到同學身邊去」是觀課議課的一個基本要求。「到同學身邊去」的主要作用當然是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活動,附帶的作用則是幫助和指導學生的學習,對授課教師的教學實施配合、進行幫助。這種參與,有利於培養參與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學生另外的方法是請學生提供課堂教學的信息,提出改進課堂教學的建議。
5.有效議課要致力發現教學中的關係和可能
杜威曾經說:「一個孩子僅僅把手指伸進火焰,這還不是經驗;當這個行動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聯繫起來的時候,這才是經驗。從此以後,他知道手指伸進火焰意味著燙傷。」就是說:僅僅有「手伸進火里」的行動,和「手被火燙傷」這些嘗試和經歷,還算不上經驗;只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行動和行動結果的聯繫——由此知道「手伸進火里,手會被火燙傷」,並因此指導未來的行動——以後不再把手伸進火里,以避免燙傷——才稱得上經驗。在杜威那裡,經驗意味著經歷和建立聯繫。有效議課以認識聯繫中理解教學,發現可能,改進教學。
首先,議課要認識已經發生的教學活動各個環節和要素之間的可能關係。議課不是簡單地就行為討論行為,而是把參與者背後的價值觀念、教育假設通過詢問置於前台作為討論對象,在對話中建立教師「教育假設」、「教學設計」、「教的行為」、「學的行為」、「學的效果」的聯繫,認識其間的關係。它以教學行為抓手,以追求有效教學為目標,在反思原有教學設計和教育觀念的合理性,促進參與者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的過程中,使參與者逐步形成總結經驗、不斷反思的習慣。
其次,是通過議課發現新的可能,探討教學創新。議課的任務不是追求單一的權威的改進建議,而是討論和揭示教學活動更多的發展可能以及實現這些可能的條件和限制。譬如食用雞蛋,那就是使參與者在單一的傳統的煮雞蛋的食用方式基礎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認識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雞蛋的方法、丟棄煮雞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選擇,以滿足加工者的不同特點,適應不同消費者的需要。議課時,「我們還有哪些辦法」的話語結構是為了探討新的可能,而「假如我來教……」的意義則在於:你拿出了你的「煮雞蛋」,我再說說怎麼「煎雞蛋」……實際上,我們生活在可能性的空間里,行走在多種可能的道路上。人生可能性空間的擴大,意味著人生自由的增加;拓展和控制可能性的過程是提升人的自由能力的過程。在教師理解和掌握了更多的可能的教學選擇以後,教師將享有更大的專業創造自由,並由此創造幸福的教師生活。
推薦閱讀:
※如何安全有效的去除毛髮?
※客廳裝修風水問題匯總及有效破解
※家庭教育講師:孩子做錯事情要懲罰?這樣懲罰孩子比打更有效!
※最有效的集中力訓練法
※大安法師:一天念多少佛號才有效果
TAG: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