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中國政治制度的特點

專題一

第一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 夏朝政治——王位世襲制

1,概況:禹死後,其子啟繼承王位,開始王位世襲制,

2,特點:父終子繼,兄終弟及。(血緣關係)

3,影響:破壞禪讓制,形成以宗族關係為基本的政治關係,變天下為公為天下為家。對後世影響深遠。

4,評價:建立在生產力發展和階級鬥爭的基礎上,是社會與時代的進步。

5,依據:《禮記》所記現象

二,商朝政治:1,人殉和人祭制度(奴隸數量多和奴隸制殘酷,財富高度集中,依據:考古祭祀場)

2,以宗族為關係的宗法制。

——特點:(1),血統關係為紐帶(2),宗族是政治實體,權力未高度集中,

——依據:甲骨文資料、考古資料、商代文物(鼎)

3,神權與王權結合——目的:鞏固統治需要.——依據:甲骨文資料、考古資料、商代文物(鼎)

三, 西周政治——宗法制:

1.含義:按血統關係為標準來分配政治權力的政治制度。

2.目的:維護周王朝統治和政權穩定。

3.基本內容:嫡長子繼承製(核心)和宗法等級制

4.作用與影響(1)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的穩定和團結。

(2) 重親情、重家庭、重宗族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3)鞏固和完善了政治上的分封制

5.對今天:有利於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團結海外華僑華人,有利於實現和鞏固國家統一和國家現代化建設

——分封制:

1.含義:周天子把土地和臣民授給諸侯,諸侯享有權利同時要向周天子服一定義務。

2.目的:鞏固周王朝的奴隸制統治。主要封國有燕、魯、宋等(分布黃河中下游)

3.內容:①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②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用人權、行政權、財政權、軍事權)③義務: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4.影響(1)積極:西周初期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擴大統治區域,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2)消極:埋下分裂割據的禍根,導致戰亂和國家分裂。

——宗法制與分封制關係:互為表裡,互為補充,共同維護西周統治。

1,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紐帶2,分封制是宗法制的表現

四,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2.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最基本的特點)

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第二節 秦朝統一和政治制度

一,秦朝統一

(一)統一原因:1,客觀條件:①生產發展,各地聯繫加強。②長期戰亂,民族融合。③長期戰亂,民心渴望統一。④長期兼并,形成局部統一。⑤法家思想提供理論。⑥商鞅變法,秦國富國強兵。2,主觀條件:秦王雄才大略(招用人才,遠交近攻)

(二)統一過程1,秦滅六國(1)概況:前230年~221年,秦先後滅亡韓、趙、燕、魏、楚、齊

(2)意義:結束分裂局面,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發展。符合民心。

2,鞏固北方邊防(1)措施:北擊匈奴、收回河 、修築長城、修築直道、移民戍邊等

(2)意義:形成有較北方邊防,有利北方安定與發展。保護中原先進文化與生產。

3,經略嶺南(1)措施:南征越族、修築靈渠、設三郡等等。

(2)意義:平定嶺南,把嶺南納入中央版圖。加強嶺南與中原聯繫,促進嶺南發展。

4,管理西南(1)措施:任命官吏,修五尺道等。

(2)意義:加強對西南管理,西南納入中央版圖,加強西南與內地聯繫和促進西南發展。

(三)統一結果:形成中國歷史第一個統一多民族中央集權國家。

(四)統一意義:1、結束分裂割據,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生產發展。符合民願。

2、開疆擴土,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二,鞏固統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一)建立原因:1,地主土地所有制要求中央集權保護地主,鎮壓農民反抗。

2,分散小農經濟要求中央集權保證小農經濟持續生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二)含義:1,專制主義:中央聽皇帝,皇權至高無上。2,中央集權:地方沒有獨立性,聽中央決策。

(三)理論基礎:法家思想

(四)內容1,皇帝制度

(1)由來:秦始皇取三皇五帝之稱而創立。

(2)特徵:終身制和世襲制,決策具有獨立性和隨意性。

(3)本質:皇權至高無上,君主專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職責:(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史大夫—監察)(2)特徵:分工明確,互相牽制,服務於皇權

3,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

(1)原因:秦王吸取歷史教訓。(即分封制後果)

(2)內容:地方推行郡縣(道)兩級,縣下設鄉里與亭(治安)

(3)特點: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免,地方絕對服從中央。

(五)評價1,積極性(前期)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安定和生產發展,有利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2,局限性(後期)阻礙資本主義發展,阻礙中國社會進步。

第三節漢朝到元朝政治制度的演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一)皇帝制度

1,創立:秦始皇2,特點:終身制和世襲制,決策具有獨立性和隨意性。

3,核心(本質):皇權至高無上,君主專制。控制各級官吏的任免權。

4,影響:歷代沿用,影響深遠。有利於維護統一、促進發展等,但也易形成暴政、腐敗。成為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辛亥革命時被推翻。

(二)中央官制演變

——演變:1,秦朝:三公九卿制(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2,兩漢:內外朝制度(原因:相權過大,目的:加強皇權,做法:皇帝親信形成內朝起決策,丞相等形成外朝起執行作用)

3,唐朝:三省六部制(職責: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作用:分工明確,互相制約,提高行政效率。相權一分為三,起加強皇權作用,古代政治制度完善的標誌)

4,宋朝:中書門下以設三個幅相(目的:加強皇權,做法:參知政事、三司使、樞密院)

5,元朝:中書省、御史台、宣政院

6,明朝:(1)廢丞相,權分六部(明太祖)(2)設內閣(明成祖)

7,清朝:(1)軍機處(2)理藩院

——特點:君權越來越強,相權越來越弱。明時沒有相權。

(三)監察制度演變

——演變

1,秦朝:御史大夫2,漢代: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制度3,以後歷代:走向健全,都察院、御史台。

——評價:服務於專制主義,實際效能有限,無法抑制腐敗。

(四)選官制度演變1,世官制(範圍:貴族,標準:血統論,特點:世襲)

2,秦朝:皇帝任免。

3,兩漢:(1)皇帝任免(2)察舉制(方式:自下而上推舉官員制度,標準:西漢以才能和品德,東漢以門第出身,作用:西漢人才濟濟,形成漢武帝全盛局面,東漢時造成地方分裂)

4,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做法:中央設中正官負責選取德才,以門第為標準)

5,隋唐——明清:科舉制(以學識為標準)

(1)發展:隋創立,唐完善,宋改革(王安石變法),明清疆化(八股取士)

(2)原因:魏晉以來農業發展,庶族地主壯大。魏晉以來選官制度破壞。(政經發展結果)

(3)評價:加強中央集權、提高官員素質、擴大統治基礎。但忽視實用科學人才的培養。形成尊師重教、體現公平公正,被歷代沿用,影響深遠。

(五)地方行政制度

1,演變:(1)秦漢:郡縣制(州)(2)唐朝:道州縣(3)宋代:路州縣(4)元代:行省制、直轄地、宣政院、土司制(解說行省制)(5)明朝:三司制(6)清代:省道府縣四級

2,特點:地方權力越來越弱,中央權力越來越強。

3,地方行政制度三次大變革(1)分封制(2)郡縣制(3)行省制

第四節 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

一, 強化:明朝

1,中央:(1)廢丞相,權分六部(明太祖)(原因:丞相專權,加強皇權,)

(2)設內閣(明成祖)(了解內閣特點)

2,地方:三司分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司)

3,選官:八股取士(考試範圍、考生觀點、文體結構。本質:文化專制,影響:鉗制思想,摧殘人才)

二, 頂峰並衰落:清朝

1,中央:(1)軍機處(原因:加強皇權需要、西北軍務需要。時間:雍正年間。標誌專制主義頂峰)

(2)密折制(大大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權進一步發展)

(3)理藩院(管理少數民族事務和宗教事務中央機構)

2,地方:(1)省道府縣四級(2)西南:改土歸流

三,原因:1,封建末期,社會矛盾尖銳,君主專制空前加強2,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四, 影響

1.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中央集權加強,有利於鞏固統一和維護國家主權2.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政治)

3.嚴重阻礙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導致中國社會的落後(經濟)

4.反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產生(思想文化)

五,明清時期中外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思想文化對比

中國

西方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經濟發展

自然經濟佔主導,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

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和工業革命開展

思想文化

文化專制空前(八股取士和文字獄)

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人性理性、科學、民主思想興起)

對外政策

由對外開放到閉關政策

實行殖民擴張政策

六,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特點

1.皇權至高無上,權力高度集中2.地方絕對服從中央,缺少自主權

3.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強化4.君主專制、個人集權與宗法血緣關係緊密結合。

5.政權與神權相結合,以神權作為政權合理性的依據。

6.政治制度與倫理道德相結合,儒家學術思想長期影響古代政治制度。

7.貴族特權和官僚政治。

8.實行人治。


推薦閱讀:

被韓國人捧上天的十大中國明星,全智賢見到他一秒變迷妹
中國畫的種類
中國:剩女的困境
中國房價最貴的城市,告訴北上廣深的你,房子就是命運!請抓住,別放手
中國舞考級教材第八級(平轉)北京舞蹈學院編、少兒舞蹈 在線觀看

TAG:中國 | 政治 | 制度 | 政治制度 | 專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