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竊符救趙(節選)》譯文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王的異母弟弟。昭王去世後,安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公子為人仁愛而尊重士人,士人無論是才能高的還是差的,都謙遜而禮貌地結交他們,不敢以自己的富貴(身份)慢待士人。幾千里內的士人都爭著歸附他,招來食客(竟達)三千人。這時候,諸侯由於公子的賢能,又有很多食客,十幾年不敢興兵謀取魏國。
魏國有個隱士名叫侯嬴,七十歲了,家境貧寒,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公子聽說這個人,前往邀請,想送他厚禮。侯嬴不肯接受,說:「我幾十年重視操守品行,終究不應因做守門人貧困而接受公子的錢財。」公子於是擺酒大宴賓客。(賓客)就坐之後,公子帶著車馬,空出左邊的座位,親自去迎接夷門的侯生。侯生撩起破舊的衣服,徑直登上車,坐在左邊的上位,並不謙讓,想用這(一舉動)來觀察公子(的情態)。公子手執轡頭,(表情)愈加恭敬。侯生又對公子說:「我有個朋友在街市的肉鋪里,希望委屈(您的)車馬順路拜訪他。」公子便駕著車馬進入街市,侯生下車拜見他的朋友朱亥,斜著眼睛偷看(公子),故意地久久站著與朋友閑談,暗中觀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臉色更加溫和。這時,魏國的將相、宗室等賓客坐滿了廳堂,等待公子開宴。街市上人們都觀看公子手拿著轡頭。隨從的人都偷偷地罵侯生。侯生觀察公子的臉色始終沒有變化,才辭別朋友上車。到公子家中,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把賓客一個個介紹給他,賓客們都很驚訝。酒興正濃的時候,公子起身,到侯生面前祝酒。侯生於是對公子說:「今天侯嬴為公子(打算)已經足夠了。侯嬴(我)本是夷門的守門人,公子卻親身委屈車馬去迎接我,在大庭廣眾之間,(我本)不應該有過訪(朋友)的事情,現在公子卻特意地(同我)去訪問朋友。然而,侯嬴是為了成就公子的名聲,才故意使公子的車馬久久地站在街市裡,借訪問朋友來觀察公子,公子(的態度)卻愈加恭敬。街市的人都以為侯嬴是個小人,而以為公子是個寬厚的人,能謙恭地對待士人。」於是酒宴結束,侯生便成為上等賓客。
侯生對公子說:「我訪問的屠者朱亥,這個人是個賢能的人,世人不了解他,所以才隱居在屠市之中。」公子拜訪朱亥,多次請他,朱亥故意不回拜,公子感到奇怪。
魏安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經擊破了趙國長平的軍隊,又進兵包圍邯鄲。公子的姐姐是趙惠文王弟弟
公子自己估計終於不能說服魏王,決計(自己)不單獨生存而讓趙國滅亡,於是約請賓客,準備車騎百餘輛,想帶著賓客前往抗擊秦軍,與趙國同歸於盡。(信陵君)路過夷門,見到侯生,把想同秦軍去拚死的情況詳細告訴(了侯生)。然後,(與侯生)訣別而起程,侯生說:「公子努力吧!老臣不能隨從(前往)。」公子走了幾里路,心中很不舒服,想道:「我對待侯生的禮節也算夠周到了,天下沒有不知道的,現在我將要戰死而侯生竟然沒有一言半語送我走,我難道有什麼失禮的地方嗎?」於是又帶領車騎返回,詢問侯生。侯生笑著說:「我原知道公子會回來的。」接著又說:「公子喜歡士人,名聲傳遍天下,現在有了危難,沒有別的辦法,卻想到同秦軍去拚死,這好比把肉投給飢餓的老虎,能有什麼功效呢?(如果這樣),還要門客做什麼呢?然而公子對待我很優厚,公子前往而我竟沒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會因為感到遺憾而再回來的。」公子連拜兩拜,請教(侯生)。侯生才屏退眾人悄悄地說:「侯嬴(我)聽說晉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魏王的寵幸,(每天)出入魏王的卧室,以她的條件能將這東西偷出來。侯嬴(我)又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如姬立意報仇已經三年,從魏王以下都想為她父親報仇,沒有做到。如姬對公子哭訴(此事),公子派門客斬掉她仇人的頭顱,獻給如姬。如姬想為公子去死,在所不辭,只是沒有機會罷了。只要公子開一開口,請求如姬(相助),如姬必定許諾,那麼,就可以得到虎符,奪過晉鄙的軍權,北邊援救趙國,西邊打退秦軍,這是五霸的功勛啊!」公子聽從了他的計策,請求如姬(相助)。如姬果然盜得晉鄙的兵符給了公子。
公子啟程時,侯生說:「將軍在外(作戰),
到了鄴城,(公子)假傳魏王的命令取代晉鄙。晉鄙合上兵符,懷疑這件事,舉手看著公子說:「現在我率領十萬部隊,在邊境屯軍,這是國家的重任,現在你單車來代替我,怎麼回事?」想不聽從(公子)。朱亥袖裡藏著四十斤重的鐵錐,打死了晉鄙。公子於是掌管了晉鄙的軍隊。約束士兵,在軍中傳達命令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獨生子沒有兄弟的,回去贍養(父母)。」於是得到精選的士兵八萬人,進兵攻擊秦軍。秦兵解圍而去,於是解救了邯鄲,保全了趙國。趙王
公子與侯生訣別之後,到了(晉鄙的)軍營,侯生果然面朝北方自殺了。
魏王對公子盜走他的兵符,假傳命令殺了晉鄙,很惱怒,公子自己也知道(這一點)。他擊退秦軍保全趙國之後,派將領統帥軍隊回到魏國,他自己卻與門客留在趙國。
推薦閱讀:
※《古文觀止-過秦論》的譯文是什麼?
※遊子吟 / 迎母漂上作譯文及注釋
※柳宗元《袁家渴記》原文、注釋、譯文及賞析
※【千字文】原文|譯文
※《菜根譚》全文及譯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