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創始人

釋迦牟尼(喬達摩·悉達多):佛教創始人

釋迦牟尼,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釋迦牟尼佛。釋尊為北印度迦毗羅衛城(梵Kapila -vastu )凈飯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該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東北。國土面積約三百二十方里,為憍薩羅國(梵Kosala^ )之屬國。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制度,該處分成十個小城邦,由十城中選出最有勢力之城主為領導者,凈飯王即當時共和國之領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為鄰國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毗尼園(梵Lumbini^ )小憩,即於無憂樹(梵as/oka )下產子,即是釋尊。據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載,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本名:喬達摩?悉達多

別稱:佛陀(覺者)、世尊、釋尊、佛祖等

字型大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

所處時代:佛陀時代

民族族群:釋迦族

出生地:藍毗尼

出生時間: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五世紀(據說公元前565)

去世時間:公元前十世紀~公元前四世紀(據說公元前486)(無住涅槃)

主要作品:《佛經》

主要成就:徹悟成佛,佛教創始人,講經說法49年。

父母: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

妻兒:妻:耶輸陀羅兒:羅睺羅

徒:頭陀第一摩訶迦葉;徒:多聞第一阿難陀;徒:智慧第一舍利弗;徒:解空第一須菩提;徒:說法第一富樓那;徒: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徒:論義第一摩訶迦旃延;徒:天眼第一

阿那律;徒:持戒第一優婆離;徒:密行第一羅睺羅。

1佛陀生平

降生修行

佛陀的家世

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麓,有一條恆河的支流,名羅泊提河。古尼泊爾時在河谷兩岸,散布了十個釋迦族的小城邦,其中位於河東的迦毗羅衛城,由於政治修明,最為強大,成為他們當中的盟主。

  因為古印度社會階級制度很森嚴,釋迦族屬高貴的剎帝利階級之一,所以迦毗羅衛城和鄰近的拘利城的釋迦族人互通婚嫁,以保持血統的純凈。

佛陀的降生

佛陀父親是迦毗羅衛城的城主凈飯王;母親摩耶夫人是拘利城公主。可在很多年後都沒有身孕,直至夢見一頭白象鑽進她的左肋,才發現自己才有了身孕。夫人臨分娩時依照俗例,要返回娘家拘利城去。途中經過藍毗尼園,她看見一棵無憂樹,花朵盛放,正想伸手採摘,太子便誕生了。誕生後,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前後左右各走七步,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並且天上降了兩股聖水,一股是溫暖的、一股是清涼的,給太子洗了個澡。

摩耶夫人那時年過四十,身體衰弱,生了太子七天後便離世。從此,她的妹妹波闍波提夫便負起了撫育太子的責任。

  凈飯王晚年得子,後繼有人,心中很歡喜,於是和有德望的婆羅門商議,為太子取名喬達摩?悉達多。

  其時,有一位隱居的修道者阿私陀,到來為太子占相,預言太子將來,若是在家,便成為轉輪聖王;若是出家,必為覺者。凈飯王聞說,不禁愁惱,深恐兒子他日會修行。

童年的生活

太子由七歲開始,每天須研習經典;年紀稍長,又要學習騎、射、劍擊等武藝。他雖然於文、武二途都漸漸得到很高的造詣,但他最喜歡的,還是思索人生的奧秘:

  生命從何而來?

  人生真正的目的是什麼?

  生命的盡頭有沒有歸宿?

  這些人生問題,就算哲學家也不易解答,年輕的悉達多太子自然也難免迷惘起來。

  有一天,凈飯王攜太子到郊外遊覽。太子看到農人們在田中耕種,烈日晒背,滿身泥漿,十分辛苦;耕牛拖著笨重的犁耙,弄得皮破血流,行動稍慢即遭鞭打;在翻開的泥土中,有些小蟲受了傷,小鳥看到,便飛下來爭啄。

  在大自然里,萬物弱肉強食。小蟲死,小鳥得而生存。生和死,互相依附。每個生命都是極短暫的,最後更不免要死亡。

  悉達多太子在綠油油的樹蔭下端坐默思,慈憫的心頓生,而出離世間的意念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太子的婚姻

隨著歲月的消逝,凈飯王由於年邁力衰,希望太子能繼承王位,又憂心阿私陀的預言實現,所以在太子十九歲的時候,便替他娶了拘利城的公主耶輸陀羅為妃。

奢華的生活

父王為太子築了寒、暑、溫三時的宮殿和美麗的花園,又挑選了一些宮娥彩女來侍候他,希望透過奢華的生活享受使他不要生起修行的意願。

  歡樂的日子,如行雲流水般過去。但這並不是世尊所要追求的理想修行方式。

毅然出家

日後,太子得到父王的同意,帶著侍從出遊,在東門看見曲背貧困的老人;在南門看見痛苦呻吟的病人;在西門看見送葬中的死人,他看見了這些人生不可避免的苦難,不禁向隨從說:

  「我非為眾生脫離這生、老、病、死的苦才好!」

  不久,太子來到北門,遇見了一位修梵行的沙門;這時沙門看見他高雅的儀容,又聽到他說出自己的修行,是為求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不禁連聲讚許。

  自此之後,太子渴望出家修行。就在二十九歲那年,他的兒子羅睺羅誕生了。在一個午夜,他帶著侍從,跨上巨馬,默然出離了王宮,向城外馳去,然後進入一座森林,割斷長發,脫去服飾,換上蓑衣,又遣走侍從。釋尊從此成為一個修行菩提。

訪道悟道

訪求道法

太子離開森林,再繼續向東南行,到毗舍離城附近拜訪修道者跋伽婆。世尊在苦行林中,看到許多修苦行的人,用種種奇怪的方法來折磨自己的身體。他們以為只要這樣做,來世便可生天,享受快樂,可不合理的「苦因」,又怎能得到合理的「樂果」呢?

  太子認為這種方法,決不能解脫生死,所以住了七日夜,便漠然離開了。

拒絕回宮

當凈飯王聽到太子已經出家的消息,心中很悲痛,立即派遣宮中親信和大臣去勸籍太子,他們遠遠窺見太子在一棵樹下端坐靜思,便上前勸他回宮,太子回答說:

  「我修行,是要為眾生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立志堅定,先不回宮。」

  朝臣無奈,只好留下憍陳如等五人,陪伴太子學道。

婉辭讓位

太子繼續向南行,渡過了恆河的急流,來到摩揭陀國,在首都王舍城托缽。居民看到他的風姿,讚嘆不已。

  國王頻婆娑羅知道了,便請他入宮相會。當國王見到他的莊嚴容貌,聽到他的深妙哲理,大為折服,懇切地要求釋尊留下來教化人民,而且願以王位相供養。

  但世尊一心尋求解脫生死之道,堅決地回絕了國王的好意。

修持苦行

世尊來到王舍城附近的一個林谷,拜訪兩位著名的宗教大師阿羅邏和郁陀羅,兩人認為修道的方法是:應先出家,托缽為生,修行禪定。

  太子留在這裡好幾個月,禪定境界修得很高,可對解脫生、老、病、死之道,仍無所得,只好離去。

  辭別以後,太子來到尼連禪河邊,迦耶山的南面,會合了憍陳如等五人,便在那裡同修苦行,靜坐沉思。

  太子每日或隔日進食一秕一米,後來還七日才進食一次,這種刻苦的修行,讓釋尊報身消瘦,皮骨相連;一直度過了六個年頭。

放棄苦行

六年的苦行,仍未能解脫生、老、病、死。太子無奈,只好放棄這種修行,走進尼連禪河去沐浴,洗滌身上的積垢,還接受牧女牛乳糜的供養,因此身心的健康都馬上恢復如初。

  隨伴他的憍陳如等五人,認為世尊的道念不堅,悄悄地離開釋尊,走到波羅奈國鹿野苑去繼續修他們的苦行。

降伏心魔

世尊獨自來到迦耶山,在一棵畢缽羅樹下,敷草而坐,發誓說:

  「我若證不到無上正等正覺,寧可讓此身粉碎,終不起此座。」

  他在樹下靜思解脫生、老、病、死之道,於成道前的一個深夜,在定中顯現魔境擾亂,魔王派遣魔女來誘惑他,又令魔兵魔將來威脅他。釋尊的道心堅定,始終不為魔境所動搖,結果魔王莫囂,便隱沒了。

悟道成佛

世尊降伏惡魔之後,摒除一切雜念,全力以赴去證道,在十二月初八日黎明,以手按地明心,眼見明星見性頓悟成佛,徹見宇宙人生的真相,完成了無上正等正覺,獲得了最高的智慧,此後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佛。

普渡眾生

教化眾生

釋尊自三十五歲在菩提樹下成佛後,直到八十歲入大涅槃,在這四十多年間,從未間斷為弟子說法,足跡踏遍了恆河兩岸。

度五比丘

釋尊離開了迦耶山,便準備到跋伽婆.阿羅邏和郁陀羅的修道處,去引導他們走上正途;可是,三人已經先後逝世了,於是只好改往波羅奈國鹿野苑,尋找憍陳如等五位舊同伴。

  這五個苦行者,還以為釋尊以前放棄苦行,是由於立志不堅,所以相約不去歡迎他。但當他們見到釋尊后,竟被他的威德所感召,立即上前恭敬禮拜,聆聽佛說「四聖諦法,終於成為著名的五比丘。

  這是 釋尊 的第一次說法,所以叫做「初轉法輪」。也從這時開始,成立了一個雛型的佛教僧團,初具了三寶。

化三迦葉

釋尊來到摩揭陀國,一路上,不少人受到他的教化而皈依,其中有拜火教的領袖迦葉三兄弟:大哥優樓頻羅迦葉,有五百徒眾;二弟那提迦葉、三弟伽耶迦葉,各有二百五十徒眾,合共一千人,都皈依了釋尊,這時釋尊已為遠近所尊仰。

竹林精舍

頻婆娑羅王知道了,帶著侍臣,恭敬地迎請釋尊,虔誠皈依。並且建築了一座竹林精舍,供養釋尊和弟子;這是國王皈依釋尊的第一人,也是佛教擁有寺院的一個開始。

  釋尊在竹林精舍說法,王舍城著名的外道大師舍利弗和目犍連,聽到了馬勝比丘所說緣起的道理後,便放棄原來的信仰,帶著二百徒眾,跟釋尊出家,後來成為釋尊的左右肋侍。在十大弟子中,舍利弗被稱為智慧第一,摩訶目犍連被為神通第一。

祇園精舍

在憍薩羅國有一位鉅賈名叫須達多長者,平日喜歡救濟貧苦的人,很受國人敬仰,被尊稱為「給孤獨長者」。他來到王舍城受了釋尊的教化,得益不少,於是,恭請釋尊到他的國家去,並且用巨量的資財,向祇陀太子買了一座優美的園林,建成祇園精舍,獻給釋尊作為說法的道場。

  國王波斯匿也率領了百官大臣,來到精舍,聆聽釋尊說法,誠心皈依三寶。

返國行化

數年後,釋尊回到祖國迦毗羅衛城探望父王,還為親族說法。皈依的人很多,跟隨釋尊修行的有異母弟難陀、堂弟阿難陀和獨子羅睺羅等人。阿難陀後來長期隨侍釋尊,被稱為多聞第一。

  釋尊的姨母波闍波提也皈依了佛 ,成為第一個出家的比丘尼。

  在佛教,出家的男眾入寺守比丘戒稱做比丘,出家的女眾入寺受比丘尼戒稱做比丘尼;在家的男眾守八關齋戒叫做優婆塞,在家女眾守八關齋戒叫做優婆夷,合稱四眾。入大涅槃

後來,釋尊年逾八旬。釋尊離開王舍城,北行到毗舍離城,適逢饑饉,釋尊惟有遣散了大眾,只留下阿難陀一起度過雨季。這時釋尊偶感染疾,受了鐵匠純陀供獻的食物之後,病情加劇。釋尊來到拘屍那城的一條河流,洗了澡,上岸後在兩棵娑羅樹的中間,由阿難陀鋪設了睡床,釋尊枕著右手,側身而卧。這一晚,有一個外道名叫須跋陀羅求見,佛陀向他說了八正道法,收了他為最後的弟子。

  這時,釋尊在彌留之際,眾弟子到來探望,釋尊便向他們作出最後的遺訓:

  「你們不要以為失掉我,便沒有導師了。我滅—度後,以往所說的言教和戒律,就是你們的戒師、行師呀!」

  釋尊吩咐完畢,就在公元前四八六年(周敬王三十四年)的二月十五日夜半,右脅而卧,入大涅槃。

拘屍那城城主和釋尊的弟—子,用最隆重的禮節,為釋尊舉行火化;靈骨舍利則由摩揭陀國和釋迦族的八位城主請去建塔供奉。直到現今,靈骨舍利塔還在照耀人間。

法身永存

豁然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悟後之太子稱為佛陀,佛為大覺智者之意。證果之佛陀,決意奉獻所證心得給世人,幫助眾生解脫苦惱,獲得心靈清凈快樂。遂遊歷諸國,教大家於現實生活中認識苦,了解苦之根源為無常變遷,一切存在之物並無主宰之我存在,樹立「無我」觀念,無我之現象世界由「緣起」而生,說「十二因緣」闡釋緣起道理,教修「四諦」及「八正道」為還滅「緣起」法,更以戒定慧三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及四神足等為基本教義。佛陀住世80載,說法49年,講經三百餘會,於二月十五日在拘尼那城之娑羅雙樹間,安然離世。佛之應化身雖滅,其法身卻永恆存在。佛滅度後,由弟子摩訶迦葉召集、整理記錄佛陀一生所說之教法,通過七次結集,成為經教,流傳後世。

所述經文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卷數達二萬多卷、字數達三億之多。現列舉一些各宗各派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凈土宗主修《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禪宗主修《金剛經》、《首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維摩詰所說經》、《六祖壇經》;天台宗主修《法華經》;華嚴宗主修《華嚴經》;唯識宗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常見的還有《地藏三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藥師經》、《彌勒三經》等,以及從各經中節錄的獨立品章,如《普賢行願品》、《觀世音普門品》、《凈行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等。各種經典都是對治各種煩惱的,每個人根基不一樣,喜歡的經典也不一樣。以上都是比較常讀的經典,學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等身佛像

菩提迦耶正覺塔內之殊勝釋迦牟尼佛像

正覺塔內供奉的佛像是佛陀35歲降魔成道的模樣,用黑石雕刻的,後來佛教信徒為其塗上了黃金。據說這是彌勒菩薩所塑的釋迦佛像。

玄奘當時在菩提伽耶見過金剛座尊像,謂「像今尚在,神功不虧」,但卻未將圖樣。《大唐西域記》卷八有專篇記述,金剛座像原造之時,慈氏菩薩(彌勒)化形婆羅門,自願請造「如來妙相」,約定以六月為限,六月期滿,方可開觀。

初唐繼玄奘法師之後,對傳印度佛教像軌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有王玄策和求法僧義凈。王玄策出為唐朝使者,曾經先後四次赴印度,曾在釋迦成佛地摩訶菩提寺求得彌勒菩薩塑金剛座釋迦成道像。

佛祖傳法

釋迦佛入涅槃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2佛陀聖地

藍毗尼

藍毗尼,佛陀出生的地方。藍毗尼(Lumbini)位於尼泊爾狹長領土中間位置的最南端,距離尼泊爾重要邊境城市白爾瓦(Bhairahawa)約21公里,離尼印邊境處僅七、八公里。藍毗尼在尼泊爾特萊平原上,屬恆河平原的一部分,海拔30—70米。屬熱帶氣候,最高氣溫可達47攝氏度,6至9月為雨季。藍毗尼在古代屬於北印度,相傳為古印度拘利國天臂城主善覺王(Suprabuddha)為其夫人藍毗尼建造的花園。藍毗尼園位於古印度拘利國與迦毗羅衛國之間。

根據佛傳記載,迦毗羅衛國(Kapilavastu)王后摩耶夫人(善覺王之女)從迦毗羅衛國王宮出發(約在藍毗尼以西27公里處),回娘家(約在藍毗尼東北80公里處,在今尼泊爾布多爾市東)生產。途經藍毗尼花園時,摩耶夫人下車沐浴。當她上岸後用右手攀住一棵無憂樹的樹枝略作休息時,自右脅產下了釋迦牟尼太子。今園址(東西約30公尺,南北約20公尺)內有方形的浴池、塔基數座及赤磚的堂宇。堂宇稱為魯穆米迭祠堂,其內部正面牆壁上有摩耶夫人石像,為笈王朝時代或其後的作品。

菩提伽耶

菩提伽耶(Bodh Gaya) ,又稱菩提道場(梵Bodhi-ma??ala )、摩訶菩提(梵Mahā -bodhi ),釋迦牟尼佛悟道成佛處。位於印度比哈爾(Bihar)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處之布達葛雅(Bodhgayā),面臨恆河支流尼連禪河(梵Naira?janā ,今法爾古河),其地原為古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方之優樓頻螺(梵Uruvelā )聚落。

經典記載,佛陀經歷六年苦行之後,行至此地,於畢缽羅樹下之金剛座上結跏趺坐,證悟緣起性空、空性、六根、六識、十二處、十八界、中道、緣起、四諦、五蘊、無常、無我、三法印、十二因緣、三界、八正道、三學、因果、六道、涅槃、菩提心、五乘教法、戒律、三皈依、五戒、十戒、具足戒等,而得正覺,故畢缽羅樹又稱菩提樹,即「覺樹」之意。

(一)摩訶菩提寺

又稱大覺塔、大覺寺、大菩提寺、摩訶菩提寺、摩訶菩提僧伽耶(梵Mahābodhi -samghārāma )。即位於菩提樹北之精舍。其始建年代有二說,或謂二世紀,或謂四世紀。五世紀初,法顯入天竺巡禮時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藍,其時之住僧以持律精嚴著稱。六世紀中葉,唯識大論師護法離開那爛陀寺後,一度棲隱於此,撰述《唯識三十頌》之釋文。玄奘西遊印度時,對此塔及塔附近之其他遺迹皆詳加記載。另據《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載,於唐貞觀十九年(645),黃水縣令王玄策曾至此,並於塔西立碑。現存之大塔系十二、三世紀間之緬甸國王所修造者,塔高五十二公尺,外觀九層,內部實僅兩層,四面刻有佛像佛龕,雕鏤精緻莊嚴。每年朝聖之佛教徒不計其數。

(二)菩提樹

位於大塔外側接基台處,高達十二公尺,為傳法之故,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巴Samghamittā )嘗以此樹分枝移植獅子國(今斯里蘭卡)。遂又從獅子國移枝回菩提道場,即今之菩提樹。

(三)金剛座

位於菩提樹下,佛陀在此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其處現置一石刻高座,長二點三公尺,寬一點二公尺,高零點九公尺,其上安置佛陀之石像。唐代時,我國高僧玄奘、道希、智光、悟空等十餘人先後至此禮拜金剛座,其中,玄奘曾駐錫四年,研學俱舍、律儀等,智光亦留止兩年,研學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兩宋之際,志義、歸寶、蘊述等亦陸續至此,於附近建碑、塔等。

此外,菩提伽耶另有許願場、佛陀行經處、觀樹處、成道後沐浴處(尼連禪河)等聖跡。

鹿野苑

鹿野苑,即 Sārnāth,曾名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鹿園等),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約10公里處,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轉法輪處,佛教的最初僧團也在此成立。Mrigadava 意為鹿園;Isipatana 則常見於巴利藏,意為聖者(巴利語:isi,梵語:rishi)來臨之地。Sārnāth 源自 Sāranganātha,意為鹿王。在一個佛教典故中,菩薩化現為鹿王,為了保護鹿群,將自己獻給了國王,而國王也因此感動,而建立了公園,以保護鹿群。該公園仍存在。

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他們五位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為五比丘僧,是為佛教僧寶成就。在接下來的雨季中,佛陀就在鹿野苑的穆拉甘陀庫底精舍。(Mūlagandhaku?ī vihāra)意譯根本香室精舍,僧團逐漸擴大到60人左右,後來佛陀派遣他們到各地弘法。在當地國王與富商的支持下,佛教在鹿野苑附近傳播開來。到公元3世紀時,鹿野苑已經成為重要的藝術中心,在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到6世紀),更是達到了頂峰。唐朝高僧玄奘於公元7世紀來到這裡,見證了鹿野苑當時的盛況。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鹿野苑有這樣的記載:至鹿野伽藍。台觀連雲長廊四合。僧徒一千五百人。學小乘正量部。大院內有精舍。高百餘尺。石階磚龕層級百數。皆隱起黃金佛像。室中有鋀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狀。精舍東南有石窣堵波。無憂王所建。高百餘尺。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其是佛初轉法輪處。

鹿野苑後來成為佛教正量部的一個中心,但在鹿野苑也發現了黑汝嘎(Heruka)與度母(Tārā)的古迹,這說明佛教的金剛乘在此地也有過傳播。

近代曾進行多次考古發掘。現存主要遺址:①喬堪祇塔。原系笈多王朝時所建,頂端有莫卧爾帝國時阿克巴修建的一座八角亭。②曇曼克塔。高約44米,是鹿野苑的象徵,首建於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時曾予重修。③阿育王石柱殘柱。柱高15米,上有內容為禁止破僧的婆羅謎字體銘文,柱頭已斷。鹿野苑建有博物館,保存佛教文物和藝術珍品。館藏的阿育王石柱的獅子柱頭,在印度獨立後,作為印度共和國國徽的圖案。館藏另一珍品為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像。

拘屍那

拘屍那,梵名 Kus/inagara,巴利名 Kusina^ra。中印度之都城或國名,乃佛陀入滅之地。又作拘屍那羅、拘屍那伽羅、拘夷那竭、俱屍那、拘屍那、瞿師羅、劬師羅、拘屍城。意為吉祥草之都城。古稱拘舍婆提。意譯上茅城、香茅城、茅宮城、少茅城、耎草城、茅城、草城、角城。此城位於佛世時十六大國中之末羅國(梵 Malla),系末羅種族之領土。

據高僧法顯傳載,自佛生處之迦毗羅城東行五由延,入藍莫國,自此東行七由延而至灰炭塔,更東行十二由延至拘夷那竭城。城北希連河邊之雙樹間,即佛陀涅槃處。又據大唐西域記卷六載,此城周圍十餘里,城郭頹毀,邑里蕭條,居人稀曠。城東北有無憂王(阿育王)所建之佛塔,西岸建有大磚精舍,內有如來涅槃像。

拘屍那揭羅附近尚有準陀之故宅,如來修菩薩行時之救火處、救鹿處、賢善得道處、金剛力士躄地放杵處,及諸天停金棺七日供養處、佛母哭佛處、佛陀荼毗處、八王分佛舍利處等遺址。此外,據新羅慧超之往五天竺國傳載,常有禪師洒掃佛塔,每年八月八日僧尼道俗皆詣該處,大設供養,為印度八大靈處之一。我國法顯、玄奘西遊時,皆嘗至其地巡禮聖跡。

拘屍那揭羅為佛教聖地之一,在古代,佛教徒曾於此地進行宗教與文化活動。佛陀入滅後,被併入摩揭陀國。至五世紀法顯遊歷至此時,人煙已甚稀少,大部分寺院亦已毀圮。唐?玄奘游此城時,城郭頹毀,邑里蕭條,居人稀曠。至今所發現的古迹,有下列幾處:

(1)卧佛殿︰系卡萊里所發現。殿內供有佛入涅槃的大卧像,此像長二十呎,睡在一榻上,雕刻精美。榻上還刻有阿難、蘇婆達(Subhadda)、瓦吉拉婆尼(Vajrapan!i)及另外五個不知名的人像,並有刻文。造像與刻文皆是西元五世紀的形式。

(2)大涅槃塔︰在佛入滅處所建的塔。塔高一六七呎,塔中發現一銅器,內裝甚多貴重物品,其中較重要者,系一有刻文的銅盤,及柯瑪羅笈多(Kumara Curta)時代(413~455)的銅幣。

(3)發掘區︰包括少數寺院的遺址及石窟。在此發現者,較值得注意的是刻文。文中記載大涅槃寺的修建及其他寺院名稱。

(4)安加羅塔(Angara Chaitya)︰相傳建於佛身荼毗之地,當地人今稱之為蘭巴爾(Rambhar)。塔中貴重物品,已被盜掘一空。

(5)聖者殿︰系近時為供奉一尊佛像而建。此佛像乃於一小丘上所發現,高五點六呎,為迦膩色迦王時代(79~110)的作品。

3靈骨舍利

舍利來源

佛祖等身像

南京長干寺遺址出土一座七寶阿育王塔,其中珍藏有佛教至聖之物「佛頂靈骨」.

釋尊靈骨舍利有多種形式:①舍利子(粒狀),傳世較多;②牙齒(今存斯里蘭卡);③指骨(今存陝西寶雞法門寺);④頭蓋骨;⑤鎖骨等。

寶雞法門寺中的佛指舍利共有四枚,三枚影骨、一枚靈骨。靈骨指釋尊報身舍利;中國佛教歷經三武一宗法難,古代高僧大德乃彷彿陀真身靈骨精造三枚「影骨舍利」此為古人保護報身靈骨舍利的良苦用心。偽影骨即靈骨舍利 之影應、應現,以證示 靈骨舍利 之不滅。

舍利是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生成物。釋迦牟尼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眾視為聖物,爭相供奉。

舍利子印度語叫做馱都,也叫設利羅,譯成中文叫靈骨、身骨、遺身。是一個人往生,經過火葬後所留下的結晶體。不過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有成蓮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的,也有各種顏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經上說,舍利子是一個人透過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願力,所得來的,它十分稀有、寶貴。像佛陀涅盤後,所燒出的舍利就有一石六斗之多,在當時有八個國王爭分佛陀舍利,每人各得一分舍利,他們將佛的舍利帶回自己的國家,且興建寶塔,以讓百姓瞻仰、禮拜。另外,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如鳩摩羅什、玄奘等及在家信徒,往生後也都能得到舍利。如六祖惠能、弘一、印光、太虛、章嘉、虛雲、宣化上人、本煥等大師們,他們都留下相當數量的舍利。

舍利種類

世尊佛陀將涅般前的事迹都記載在<<大涅般經>>,經中敘述了佛陀涅般的經過,其它相關經文包括了<<大善見王經>>等經書。

佛陀是在公元前483年在庫系那拉(Kusinara)涅般。當時佛陀的聖骸供十方眾生瞻仰了六天後,在第七日,被火化。火化的火焰被清香的凈水熄滅,火化處被受守護七日。這七內佛陀十方眾生都前來火化處朝拜。

火化之後的佛陀舍利子經由香姓之婆羅門分給以下之八個國王:

1.拘屍那城

2.摩羯陀國

3.毗舍離國

4.迦毗羅衛國

5.遮羅頗國

6.羅摩伽國

7.毗留提國

8.婆羅國

香姓婆羅則保留下來用於平分佛陀舍利的容器。 獲得佛陀舍利子的國王后來各自建立舍利塔安置供養這些佛陀舍利子。

神聖的釋迦牟尼佛舍利子及有關宗教聖物,可分三大種類:

一.佛陀 神聖之頭部舍利子體積尺寸: 1mm ~ 4mm 左右,色彩: 祖母綠 / 鑽石 / 紅寶石 / 菊色 / 琥珀等。(所謂的 七彩舍利子)

二.四種 佛陀 - 佛牙舍利子。

  

三.兩種 佛陀鎖骨 - 骨舍利子:

  

1.真身舍利:

  這是由佛陀的肉身火化之後遺留下來的舍利,它包括了佛牙舍利,發舍利,骨舍利等......

  

2.法身舍利:

  這佛陀遺留下來的聖物,他包括了佛陀的缽,菩提樹等......

3.影骨舍利:

  這是由其它材料仿製或代用而成的舍利,它也受到佛徒的尊崇,"影骨舍利』包括了佛像。

根據Maying Relics and Ven。Kondana記載更詳盡之信息:

佛陀真身舍利子又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 Sambhinna 舍利子 較易破碎之舍利子,而令一種是不易破碎之 Asambhinna 舍利子 ,其中不易破碎之舍利子又可分為 七種 不同的舍利子,如下:

這七種 舍利子 皆不容易燒毀及破碎之。

不易破碎之 佛陀 舍利子 的供奉所在

不易破碎之 佛陀舍利子 被熱心虔誠佛陀弟子供奉於全世界各地 寺院 / 皇宮 / 信徒的舍利佛塔精緻舍利盒(塔)之中。

部份種類之舍利子

關於 佛陀舍利子 之形成除了以上之外尚有 肉身舍利子 / 血舍利子 / 骨舍利子 ,經過仔細確認後證實共有 18 Pyis (Pyi 的單位為 以手抓拿起來 8把為 1 Pyis 的度量單位)之多,可據 Ven/Ledi Sayadaw 證實表示佛陀舍利子共有32Pyis之多。

Mahanta Pancanaliyo = 大型 佛陀舍利子 有 10 Pyis 。(尺寸有如豆類般大小)其來自神聖佛陀的肌肉部份, 黃金 顏色。Chanali Khuddaka = 小型 佛陀血舍利子 有 12 Pyis 。(尺寸有如芥末種子一般)來自 佛聖佛陀 之血的部份, 紅茉莉花 顏色帶有點 淡紅 。

另外還有 Sisa Relics = 小型 佛陀頭部七彩舍利子 ,來自 佛陀的神聖 頭部部份,其顏色有 透明晶體像鑽石 / 祖母綠色 / 琥珀色 / 紅寶石色 / 藍寶石色等,有些顏色身有些顏色淡一點。

Majjhima Nalipacaka = 中型 佛陀骨舍利子有10Pyis 。(尺寸有如去了殼的米粒一般)來自佛陀神聖的骨骸部份,顏色是銀白珍珠色彩。

  身骨舍利與法頌舍利

1佛陀之頭部舍利子根據宗教上佛陀之頭部舍利子,最初是在巴利的Unhisa但現在供奉於斯里蘭卡的Sinhalese島上,根據緬甸的歷史記載由一個中國和尚Fa-Hian(法賢) 所說這些舍利子被指定供奉在印度的Nagarhara鎮相吻合,在大部份古巴利紋學者中詮釋Untusa 之舍利子也一樣是佛陀舍利子,但是國際上之巴利學者認為Untusa 的舍利子才是佛陀舍利子。

2佛陀之左鎖骨舍利子供奉在婆羅賀摩( 婆羅門)。

3佛陀之右鎖骨舍利子供置在斯里蘭卡( 新哈里斯島)。

4佛陀之上右部佛牙舍利供置在Tavtimsa提婆(印度教)世界裡。

5佛陀之上左部佛牙舍利供置在Bhogavati的旋動的Drag-snakes(舍利塔)中

6佛陀之下右部佛牙舍利原來供置在甘地哈拉政府中心,但現在供置在中國。

7佛陀之下左部佛牙舍利供置在( Kalinga Division)卡林加政府即後來之新哈里斯島。

佛告清凈慧菩薩言:『善男子!應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智慧,慈、悲、喜、舍,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一切佛法、一切種智善清凈故,如來清凈。若於如是諸佛如來,以清凈心種種供養,香花瓔珞、幡蓋敷具,布在佛前,種種嚴飾,上妙香水澡浴尊儀,燒香普熏運心法界。復以飲食、鼓樂、弦歌,贊詠如來不共功德,發殊勝願,迴向無上一切智海,所生功德,無量無邊,乃至菩提,常令相續。所以者何?如來福、智不可思議,無數無等。善男子!諸佛世尊具有三身,謂法身、受用身、化身。我涅槃後,若欲供養此三身者,當供養舍利。然有二種:一者、身骨舍利;二者、法頌舍利。』即說頌曰:

諸法從緣起 如來說是因 彼法因緣盡 是大沙門說摘自《浴佛功德經》

4家族及佛徒編輯

凈飯王

凈飯,梵名S/uddhodana ,巴利名Suddhodana ,音譯首圖馱那、輸頭檀那、閱頭檀、悅頭檀。又作白凈王、真凈王。中印度迦毗羅(梵Kapilavastu )之城主。釋尊之生父。其子難陀、孫羅侯羅皆為 釋尊 之弟—子。據起世經卷十載,凈飯王為師子頰王(梵Sim!hahanu )之長子。巴利文大史(Maha^vam!sa,ii)及梵文大事(Maha^va^stu, ii)以摩耶(巴Ma^ya^ )及摩訶波闍波提(巴Maha^paja^pati^ )為王之妃。釋尊 即摩耶所生。王晚年孤寂,後亦虔誠歸依 釋尊,成為 釋尊及其弟—子之外護者。七十六歲(一說九十七歲)逝世。《 凈飯王般涅槃經》載,釋尊於王臨終之際,歸迦毗羅城,厚表孝意。又《雜寶藏經》卷一王子以肉濟父母緣、《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一孝養品等均載有王之過去本生。

摩耶夫人

摩耶,梵名Maha^=ma^ya^ ,巴利名同,又作摩訶摩耶、摩訶摩邪,意譯大幻化、大術、妙。即釋尊之生母。為古尼泊爾迦毗羅衛城(梵Kapilavastu)凈飯王(梵S/u=ddhodana )之妃。臨產前依時俗返回宮家待產,途中於其父天臂城(梵Devadaha )主須菩提(梵Subhu^ti )之別宮藍毗尼園(梵Lumbini )休息時,誕— 釋尊。七日後離世。據經傳其黛後生於忉利天(梵Tra^yastrim!s/a ,欲界六天之第二。), 釋尊曾經於某時,升至忉利天,為其母說法。

耶輸陀羅

梵名Yas/odhara^ ,巴利名Yasodhara^ 。又作耶輸多羅、耶惟檀。意譯作持譽、持稱、華色。又稱羅侯羅誕母(梵Ra^hula -ma^tr! )。中印度迦毗羅城釋種執杖(梵Dan!d!apa^n!i )之女,悉達太子之正妃,羅侯羅之誕母。一說為婆私吒族(梵Vas/is!t!ha^ )釋種大臣摩訶那摩(梵Maha^na^ma )之女,或謂系天臂城(梵Devadaha)善覺王(梵Suprabuddha)之女,提婆之妹。相好端嚴,姝妙第一,具諸德貌。釋尊成道五年後,與釋尊 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梵Maha^-prajapati)等五百名釋迦族女,亦剃染受具足戒為比丘尼。

十大弟子

在 釋尊 的弟子中,其最傑出的十大 弟子 :

第一為摩訶迦葉,頭陀第一;

第二阿難陀,多聞第一;

第三舍利弗,智慧第一;

第四是須菩提,解空第一;

第五是富樓那,說法第一;

第六是摩訶目犍連,神通第一;

第七是摩訶迦旃延,論義第一;

第八是阿那律,天眼第一;

第九是優婆離,持戒第一;

第十位是羅睺羅,密行第一。

在我國一般古寺中,釋迦牟尼佛像和十大 弟子 像安奉在一個殿。茲將十大弟子 的生平分述於後。

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他專修頭陀行,為第一次佛典結集的主持人。由於完成這次佛典結集任務,大迦葉遂名聞天下。其全名為「摩訶迦葉婆」,生於中印度王舍城附近摩訶婆羅村,父為有名的大富翁,夫妻結婚多年,苦無兒女,於是向畢缽羅樹求子,遂生摩訶迦葉,乳名畢缽羅耶那。此子出生後,即具備三十二相,且一舉一動都異於常人。八歲受婆羅門戒,已精通其中奧妙。

一天,聽說釋尊的盛名,遂前往加入教團,其妻拔陀伽毗羅尼後來出家為尼。他少欲知足,專志於修行,所以稱為頭陀第一。當釋尊入滅之際,他遠在北方行腳,得此悲訊後,即晝夜兼程趕到,跪於聖棺之前,悲慟不已,更立志說:此後我決心結集佛典,以建立人間凈土。傳說他入雲南雞足山的禪房,靜待龍華三會。

多聞第一:阿難陀

阿難陀,又名難陀尊者,生於迦毗羅衛城,是提婆達多之弟,甘露飯王之子,與釋迦佛是堂兄弟。他幼年師事十力迦葉,於釋尊55歲時,始入佛門,侍從釋尊前後達25年之久。當釋尊入滅之際,與阿黨的年代,樓陀同侍於釋尊的枕邊,專心守護。他博聞強記,聞一知十,故稱為多聞第一。在經典結集中,大部分的經文都是憑他的記憶而口傳的。其天性慈悲溫和,容貌俊俏,頗得婦女的愛慕,屢蒙女難之禍。他於佛滅後20年,見大迦葉在雞足山示寂,始覺自己的死期將近,乃在恆河邊召集五百比丘,作最後的垂訓,於120歲時而從容滅度。其遺骨葬於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之側。

智慧第一:舍利弗

其本名優婆底沙,全名為舍利弗多羅。關於舍利弗名字的由來,在《大智度論》里說:「摩陀羅王有一女,其眼酷似舍利鳥(一種水禽)之眼,故名為舍利,下嫁帝沙,生有一子,取名為舍利弗。」因「弗多羅」三字譯作子,故又稱他為舍利子。幼時因受其博學多才的父親及賢明之母的教養,所以精通百科技藝。他與朋友俱律陀,擁有弟子多人,聲勢相當浩大。一日,他遇著馬勝比丘,得知釋尊的盛名,即欽慕不已,遂率350餘弟子,在竹林精舍皈依佛陀,受具足戒,弟妹六人均出家,成為釋迦弟子。此時因舍利弗的皈依,使教團的勢力大為擴張,佛陀譽他為法將。舍利弗因此而占諸弟子的首座,被稱智慧第一。他先釋尊入滅,當他覺得自己涅槃期近時,乃返回故鄉,安坐一室,澄心靜慮。傳說未來他將以華光佛的稱號,再來人間利益眾生。

解空第一:須菩提

須菩提釋作善吉、空生、善業,出生於舍衛城,是給孤獨長者之弟、須摩那長者之子。關於他譯名的由來,在《凈名疏》內記載如下:此人出生之時,以其家室皆空,故名「空生」;此時家人十分惶恐,請相師前來卜封,認為此子出生時的奇瑞是為吉相,乃稱善吉;此人本性慈善,不好諍論。他出家修道,起慈悲心,入無諍三昧,能常行善業,故名「善業」。他後來立志歸入佛門,常好入空定,為十大弟子之一,被稱為解空第一而馳名。般若的教理以尊者為祖。

說法第一:富樓那

富樓那譯作滿意子,或滿願子,出生於迦毗羅衛城郊的羅那拔多村,是迦毗羅城長者之子,阿若憍陳如之甥。其父為凈飯大王之國師,馳名一世。富樓那在少年時,他每日除努力的工作外,尚能誠意的奉侍佛陀,不惜傾其財富,建立精舍,發願歸入佛門,並非常好學。因其擅於辯論,說法巧妙,被稱為說法第一而聞名。後來他在輸盧那國收有五百弟子,並建有五百座伽藍,致力於宣傳佛法。

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

世間多稱他目連尊者,譯作大讚誦,或大胡豆。在《祖庭事苑》里說他「梵名大目犍連,姓采菽,傳說上古有仙,居山寂處,常采綠豆而食,因以此為姓,目連之母即司此族。」目連本名為俱律陀,出生在王舍城北方的俱律陀村,父為王家之師,母名采菽。少年時與舍利弗為密友,自幼即決心離俗修道,他倆各徵得其雙親之許可,相率赴王舍城,對釋尊說明其來意,釋尊即收他倆為弟子。目犍連以神通第一而聞名。因他得知其生母深墮地獄,受盡苦患,遂往見釋尊,請求救母之法,然後得以將生母救出地獄,因此大孝子目連的芳名,傳至今日仍家喻戶曉。當時的裸形外道,與釋迦有宿怨,因知目犍連救母聞名天下而懷恨在心,遂乘目連於伊屍嗜利山中坐禪入定之機,將其刺殺,此實為僧團的一大損失。

論義第一:摩訶迦旃延

摩訶迦旃延為梵語,譯作文飾,又稱好肩,其本名為那羅陀,其父為吠陀學的論師,他繼承其父的血統,成為一位賢明長者,成為釋迦教團的一員後,更表現出他卓越的才能,被稱為論義第一,極受眾人尊重。先前釋迦誕生後,凈飯王召請頻陀山的阿私陀仙人入宮,為新生太子占封,此仙人即是迦旃延的舅父。迦旃延早已寄居其舅家中,學習四禪五通的道術,後來赴鹿野苑皈依佛陀。得道後專門弘法於鄉里,被譽為巴利文典籍之祖。

天眼第一:阿那律

阿那律一名阿尼盧陀,是白飯王的兒子,釋尊的表弟。他天資聰敏,少年時即知其必將成為大器,於迦毗羅衛城傾聽釋尊的教化後,即發心出家修道,迫切要求釋尊准其加入僧團。有一天,他在佛座前昏昏入睡,受到佛的呵責,遂立誓終生穿糞掃衣,晝夜不眠,以致雙目失明,他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受到大家的稱讚,被推為天眼第一,成為佛滅後的首領之一員。當釋尊入滅之際,他侍於床前看護,並參加第一佛典結集大業,其功亦巨大。

持戒第一:優婆離

優婆離為梵語,譯作近取或近執。他出身於首陀羅(當時印度被視為最低賤的民族),初為王舍城的理髮師,但他的本性頗為忠實,而且工作熱心,得宮廷諸官及王家的信任。後來和釋迦族的公子們一道發心皈依,釋尊為他首先傳授戒法,後來,由於他精通戒律,為僧團解決了種種問題,被視為僧團的上首,譽為持戒第一。釋尊入滅後,結集佛典,他擔當最難的律藏方面的工作,以其多年來所學的知識和卓越才能,不息不休,完成此一艱巨的任務。

密行第一:羅睺羅

羅睺羅是釋尊的嫡子,母為子輸陀羅。傳說他在母胎內前後達六年之久,乃命名為羅睺羅,羅睺羅譯為覆障。一說羅睺羅誕生之日,適逢日蝕,因而得名。釋尊成道後三年,乃令舍利弗和目連促其出家,拜舍利弗為師,加入僧團,由於他中途怠慢,受到佛陀的呵責,遂立誓嚴守戒律,勵行道業,因而得到密行第一的稱譽。

傑出比丘尼

釋迦佛弟子中的傑出比丘尼

1.摩訶波闍波提是剎帝利女,耆宿第一。她是釋尊的叔母,又是養母、難陀的生母,經阿難的懇求始准出家,為最初的比丘尼。

2.差摩剎帝利女,智慧第一。生於摩揭陀國沙伽羅。初為頻婆沙羅王之妃,後來受佛教化而發心出家。是七相續尼之一。

3.蓮花色毗舍女,神通第一。生於舍衛城,為長耆的小女。關於她出家的因緣有兩種說法:一是因姿色超群,引起許多男子的追求,但她父親怕發生意外,所以令她出家;另一說法,因她家庭不幸而流浪於各處,在懊惱之下遂決心出家。修養極深,被譽為比丘尼中的目犍連。[8]

4.撥多伽羅毗舍女,持律第一。舍衛城長者之女,曾與家丁戀愛而遭受種種挫折,一時失夫失子使精神受到極大的刺激,因此發狂流浪,後來受佛教化為佛弟子,並善於化導比丘尼。

5.法與毗舍女,說法第一,生於王舍城。初嫁給毗舍怯家,後來因厭世出家,並教化其夫同入佛門。

6.難陀毗舍離附近人,禪定第一。惜她先於佛陀在那利伽村而入滅。

7.輸那毗舍女,精進第一,出生於舍衛城,多子。她於丈夫死後受到子女的虐待而出家,因為是老年歸佛,所以修行十分用功。

8.奢拘梨婆羅門女,天眼第一。出生於舍衛城。

9.撥陀單陀羅拘夷毗舍女,速慧第一。王舍城王者女,曾與盜賊熱戀,初為尼乾子外道的弟子,後來受到舍利弗的教化而皈依佛門。

10.撥陀迦毗離婆羅門女,宿命通第一。生於麻羅的沙伽羅布。嫁大迦葉,後來夫妻一同出家,拜摩訶波聞波提為師而歸入佛門。

11.跋陀迦旃延是悉達太子的后妃,大智得第一。傳說她是耶輸陀羅的後身。

12.喬達彌稱為弊應第一。她原是舍衛城貧家女,出嫁後,由於孩兒夭折而悲痛不已,後來受到佛的教化而出家。

13.漆含羅伽麻多稱信解脫第一。王舍城一長者之妻,後來捨棄兒女出家,證得道果

,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意即釋迦族出身之聖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意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並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釋迦牟尼佛。釋尊為北印度迦毗羅衛城(梵Kapila -vastu )凈飯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該城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Tilori-Kot)附近,拉布提河(Rapti)東北。國土面積約三百二十方里,為憍薩羅國(梵Kosala^ )之屬國。其時北印度實行貴族共和制度,該處分成十個小城邦,由十城中選出最有勢力之城主為領導者,凈飯王即當時共和國之領袖。母摩耶夫人(梵Ma^ya^ )為鄰國居利族天臂城(梵Devadaha )主之女。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毗尼園(梵Lumbini^ )小憩,即於無憂樹(梵as/oka )下產子,即是釋尊。據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載,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大三?四六三下):『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人物關係

本名喬達摩?悉達多

別稱佛陀(覺者)、世尊、釋尊、佛祖等

字型大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等

所處時代佛陀時代

民族族群釋迦族

出生地藍毗尼

出生時間公元前十一世紀~公元前五世紀(據說公元前565)

去世時間公元前十世紀~公元前四世紀(據說公元前486)(無住涅槃)

主要作品《佛經》

主要成就徹悟成佛,佛教創始人,講經說法49年。

父母父:凈飯王母:摩耶夫人

妻兒妻:耶輸陀羅兒:羅睺羅

徒:頭陀第一摩訶迦葉

徒:多聞第一阿難陀

徒:智慧第一舍利弗

徒:解空第一須菩提

徒:說法第一富樓那

徒:神通第一摩訶目犍連

徒:論義第一摩訶迦旃延

徒:天眼第一阿那律

徒:持戒第一優婆離

徒:密行第一羅睺羅

雲岡石窟藏品

釋迦牟尼佛

規格:高17米

位置:中部窟區第5窟後室北壁

此像為雲岡石窟51000尊造像中最高大的一尊,高17米,盤坐的雙膝間距為14.6米,僅右手中指的長度就有2.3米,有著雲岡第一大佛的美稱。此像所表現的是三世佛中的現在佛釋迦牟尼,面龐豐滿,鼻準方直,雙耳垂肩,嘴角微微上揚,身披袈裟,雙手環抱呈禪定印,充分顯示了佛祖莊嚴肅穆,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博大情懷。但可惜的是,此像經過清順治年間的包泥彩繪貼金之後,已失去了雲岡石窟的原始風格,不過仍不失為雲岡石窟目前發現的包泥彩繪中藝術水平較為高超的一例。


推薦閱讀:

佛教紀錄片:昌列寺
佛珠手串有沒有12顆的?
如何看待以陶弘景真人,神霄派掌門為首的道教歷代宗師都修佛,是否道教可以佛道雙修?
是不是可以說無神論者比信教者更善良?

TAG:創始人 | 佛教 | 釋迦牟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