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八集)  1992/10  美國聖荷西  檔名:05-005-0008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八集)  1992/10  美國聖荷西  檔名:05-005-0008

諸位同修,請掀開講義:

經【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這三句是說菩薩到這個世界來,他究竟為了什麼?他要來做些什麼?前面所講的屬於自修,自己的成就;這三句是說度眾生,也就是說幫助一切大眾開啟這個法門,使人人都有機會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圓成佛道,這是佛菩薩的大願,也是菩薩的事業。佛門當中常說「如來家業」,如來家的事業,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看小註:

【此界,五濁惡苦世界也。】

這就是講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經上說得很清楚,尤其是《無量壽經》給我們講的「五痛五燒」,比其他經上都要說得詳細。經典裡面所說的,實在說,在過去很難體會到濁惡的嚴重性。而我們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濁惡的程度加深,而且還在不斷的加速度的加深。特別是常常在各地區旅行,會很明顯的感覺到這個世界,無論是中國、外國,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年年讓我們感觸到這人性的貪瞋痴慢在不斷的增長。其嚴重性,如果冷靜去想想都感覺到非常可怕,確實是濁惡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濁惡後果就是災難,這個災難不容易避免,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應當有的警覺性。

【淨土,是指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

當然這個世界不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也不在我們太陽系裡面,甚至於也不在我們這個銀河系之中。佛給我們說這個世界距離我們這個世界;佛講的世界是講銀河系,這是我們一般的說法,如果照黃念祖居士的說法,這個範圍就更大,黃老居士認為銀河系不過是一個單位世界而已。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照經上一般的講法是十億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這麼大的範圍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教區),這個範圍就太大太大了。這是過去人沒有說過的,但是黃老居士說的也很有道理。他這篇文章就在現在《無量壽經註解》的後面,附錄在後面,他有他的見地。

西方世界是距離我們這個大千世界之外,在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的西面,當中間隔十萬億個佛國土。那邊有一個廣大的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的教區。照佛這個說法,那個距離是天文數字。我們用什麼方法能夠到達?諸位如果稍稍讀一些大乘經典,你就會覺得這不是一個難事。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自己心性變現之物,西方極樂世界雖然遠,還不是很遠,不能超越心性。既然在心性之內,那一念之間就能到達。所以「念力」那個快速周遍,不是任何物質所能夠相比的。

譬如今天用電、用光,電跟光的擴散的能力相彷彿,一秒鐘能夠擴散到三十萬公里,我們覺得這已經很不可思議了。我們心的念力,一剎那之中,這不要一秒,一秒的億萬分之一還不到,它的力量,擴散的能力能夠周遍法界,無盡的虛空法界它統統都達到,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都包括在其中。說這個話,也就是佛告訴我們,我們的本能如是,這是屬於本能,本能人人都有,可惜我們將自己的本能迷失了。佛法沒有別的,說實在話,佛是講老實話,佛沒有一樣東西給我們,佛教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恢復自己的本能而已。如果說佛有一樣東西給人,那是佛欺騙人的話,決定沒有。諸位查遍《大藏經》,佛絕對不會說,我有什麼東西可以給你的,沒有,都是教給你恢復本能的方法。由此可知,佛法裡頭確確實實沒有一絲毫的迷信。大勢至菩薩在此地也是這樣教給我們。

【攝,加持,接引也。歸,回歸也。】

「攝」是加持,也就是接引,用現在話說,指導我們、幫助我們、教導我們,是這個意思。「歸」是回歸,這完全從事相上說。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每個人活動的空間絕對不是只一個地區。現在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的活動空間已經遍及全球了。這個地球在太空當中非常渺小,信仰宗教的人,他希望生天國,天國不在這個地球上,天上,他的活動空間就比我們地球上人要大一些。但是天國有很多,不是一個,這是一些宗教家們還沒有搞清楚的事情。我們佛法裡面講,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之內,天就有二十八層天。到底是哪一層?每一層天裡面也相當複雜,也不是單純的。這是範圍比較大一點。

實際上,佛告訴我們,我們真正的活動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這太空當中,每個星球與我們都有關係。說不定我們從那裡來的,說不定將來我們會到那邊去。這些事情,西方最近的科學家也逐漸證實了。我聽同學們告訴我,說西方科學家用科學的方法追溯一個人的過去,現在他們相信,人確確實實可以轉世。有些人前生是某個地方人再來的;有些人是從畜生道來的,前世是畜生。有些人很奇怪,不是我們這個地球上的,現在就是說那是外太空來的,別的星球上到我們這兒來投胎的,來作人的。別的星球上,假設那邊有靈性的動物會到我們地球上來投生;我們地球上的人也可能到其他星球去投生,一樣的道理。這是近代科學證實佛經裡面的講法,我們活動空間是無限大!所以,佛必須把虛空法界的真相告訴我們,因為它與我們有密切的關係。從事相上講:

【此界的是旅居,淨土的是家鄉。】

旅居跟家鄉,在我們一般觀念上來講,某一個地方我們住得時間最長久,這地方是我們的故鄉;住的時間很短暫,我們在那裡是旅居。以整個法界來看,你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間就長。為什麼時間長?壽命長。那個世界人的壽命是無量壽,其他任何世界壽量都不能跟西方極樂世界相比,這是從事相上講。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人,居住在那個地方的時間最長,那個世間最極清淨,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換句話說,迷了才會亂跑,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故鄉,到處流浪。覺悟了,沒有一個不回頭的。真正覺悟的人,覺悟的二乘,覺悟的菩薩,統統會去找阿彌陀佛。

【念佛人現前蒙菩薩以大勢力加持,令念不退,臨終以願力接引,令得往生。】

在此地我們首先要知道,菩薩本願威神的加持,這個力量固然是很大,可是我們自己想一想,想想自己,想想周圍念佛的這些同修,依然有煩惱,依然有退轉,依然還有變心的。這是什麼緣故?這不是佛菩薩願力有了問題,而是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這也是前面提醒同修的,佛菩薩絕對沒有力量去強迫一個人,去勉強一個人,佛沒有這個意念。佛要有這個念頭,他的心就不清淨了。佛只能教我們,我們接受的程度多少,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們很聽話,完全接受,那他給我們加持的能力就圓滿了。他雖然教導我們,我們不相信,或者我們接受的,只接受幾分之幾,而不能全部接受,他教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好處,我們就得不到了。

要記住,佛是我們的老師,菩薩也是老師,也是學長。我們跟佛菩薩的關係要搞清楚,這樣才不至於迷信。換句話說,不要說其他的這些大經大論,就是這一章經,這一章經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如果我們真正明瞭它的含義,依照這些理論、方法來修學,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加持我們,保佑我們,是這個意思。果然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你當然不會退轉,自然功夫得力,天天有進步,臨終時他必定來接引。第三段:

【有五法門,見五土佛。】

這一段是古大德有這麼一說,我特別節錄在此地,提供大家做參考。要不要學它?不一定,不一定要學它。知道有此一說,往後聽到別人講,我們不陌生。我們自己修行一定要依佛所說的,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非常剴切的告訴我們,一定要依照佛的話去做,佛的話就是經典。第一個:

【憶想外境念佛。】

外面的境界,有些人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當作我們外面的境界,有自、有他,有這樣的分別執著,這就叫「憶想外境念佛」。

【生變化土,見化身佛。】

這樣念到功夫成片,甚至於念到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見阿彌陀佛的化身。第二種:

【攝境歸心念佛,生劣受用土,見劣受用身佛。】

這個功夫比前面要高一點。為什麼?他懂得「攝境」,能夠轉境界回歸到自心。他比前面這個功夫要深,因此他見的佛、生的土也不一樣,但是這個土與佛還是凡聖同居土裡面的。凡聖同居土裡面,依正莊嚴也隨著每一個人程度不一樣,你感受的不相同。譬如,經上講得很清楚,每一土都有九品,前面憶想外境念佛的品位低,凡聖同居土的品位低;這個能攝境歸心的,他生的雖然是凡聖同居土,他品位高,這個就是品位不相同。

【心境互融念佛。】

「心境互融」,這個功夫就更高了。心、境已經能合成一片,這差不多是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到這個境界,他生的是:

【生勝受用土,見勝受用身佛。】

這就是講的四種淨土第二種,方便有餘土。這是真正達到事一心不亂,也就是見思煩惱統統斷了,入這個境界。第四種:

【心境雙泯念佛。】

跟下面第五種:

【圓融無盡念佛。】

這都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兩種就是《華嚴經》上清涼大師所講的,「理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的法界,到這樣的境界了。心地清淨,確確實實一塵不染。所以他跟法性相應,實報莊嚴土是法性土,他見法性佛,就是見自性佛。後面講「見法界無障礙佛」,那就是見十方一切諸佛。自性佛跟十方一切諸佛,無二無別。這是古人有這個說法,我們節錄在此地。再看底下一段:

【具信願行三資糧,聞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

大勢至菩薩接引的對象,「念佛人」不是指口裡頭念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頭胡思亂想,這個大勢至菩薩不會理會的。念佛人也有個標準,什麼標準?就是對於修學淨土的條件,他真的具備了。淨土的條件就是此地講的「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你要真信,完全肯定的相信。你要真正願意學佛,要真願意學佛!當然我們學佛是以阿彌陀佛為榜樣,真正學阿彌陀佛,要有這個願。真正願生淨土,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堅定決心。行,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要去做到,這是行。行裡面包括正行、助行,「正行」就是稱念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這是正行;「助行」是我們日常生活,日常生活都必須與佛教給我們的這些教訓教誨一定要相應,這叫做正助雙修。所以要具備三個條件,三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三個條件。

還要具「聞思修三妙慧」,這叫真正的智慧,菩薩所修的。「聞思修」這三樁事情,我們也要搞清楚。什麼叫聞?這三個字都是表法的。聞代表接觸,耳接觸聲音是聞;眼接觸外面的色界,也用這個字,也叫聞。所以「見聞覺知」就用一個字來做代表,就是說接觸。思,不是叫你去思考,這思考是妄想,這個東西,佛法是思不得的。思是第六意識,落在第六意識那就迷了,就不是叫悟;思是代表明瞭。一接觸就明瞭,從接觸叫聞,從明瞭叫思。修是決定不迷,你明瞭當然就不迷惑;從不迷,就叫做修。

由此可知,聞思修是一樁事情,聞思修同時完成,沒有先後的。不是說,我先聽,聽了之後聞,聽了以後回去再想,想了以後再去怎麼做法,不是這樣的。這個樣子,這哪裡是菩薩修的。諸位要曉得,「信願行」是從初級到最高級統統都有的,這是基本的條件;「聞思修」是菩薩才有的,我們凡夫沒有。加上「聞思修三妙慧」,那是已經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是他們的境界,這些人念佛往生大概都是實報莊嚴土,都是屬於理一心不亂,這我們要搞清楚。這個法門的殊勝,古德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像蕅益大師所講的,我們從「有念」最後一定到「無念」,從「事念」最後一定自自然然而入「理念」,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處。所以只要認真老實念下去,不要去問事理,自自然然會達到這個境界。

【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

這是我們這些年來提倡的。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剛才講是正行。我們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尤其面對著濁惡的世間,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與這些大眾相處,依然教我們心地清淨無染,成就智慧功德,這是當前很重要的課題。我們依據本宗的經論提出了修學的重點,也就是我們生活的規範。我們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要遵守哪些原則?這個地方提出幾條原則。

第一,一定要修「五德」,五德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五德不是印度傳來的,是我們中國本有的,就是孔老夫子他老人家一生處世做人的態度。我們後人尊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先師就是老師,他是我們第一個模範的老師,他的言行就是我們修學的標準。《論語》上弟子們大家對於老師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共同承認老師有五種德行,「溫、良、恭、儉、讓」,這是五德: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是必須要學習的。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忘記。我們以儒家這個基礎來建立無上的大乘佛法,佛法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然後再去學:

【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

「三福」,人不能沒有福。我們在皈依佛的時候,「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慧,「足」是滿足、圓滿的意思,佛是智慧圓滿、福德圓滿。所以學佛的人不能不修福,不可以沒有福報。那是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所以學佛的人要修福、要修慧。「三福」出在《觀無量壽佛經》,不僅修淨土的人要以這個為基礎,所有一切大、小乘佛法都不能夠離開這個基礎。好像建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一共有三條,第一條裡面有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第一福。我們常講,哪個人不想求福報!福從哪裡來?福不是天上掉下來,福也不是佛菩薩可以給你的。你拜神、拜鬼,說鬼神賜福給你,那是你的妄想,那不是事實。福要自己修,你能夠修因,你才能得果報。所以佛法到中國來,為什麼被中國朝野所歡迎接納,而且盡心盡力把它發揚光大,有道理。

佛法的基礎是「孝親尊師」。三福裡頭第一條,第一句是孝親,第二句是尊師。在我們中國儒家的教學,也是建立在孝親尊師的基礎上。這是外國跟中國不謀而合。儒家講的多半講原則;佛法經典豐富,講得非常詳盡,足以補儒家之不足,所以儒佛是相輔相成。這真正是難得!所以中國自古以來,不管歷代帝王他作為如何,他所標榜的都是「以孝治天下」,可見得他對孝道非常重視。

中國這個民族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綿延五千多年而沒有被消滅,沒有被淘汰,原因在哪裡?我們在歷史上讀到,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都滅亡,唯獨剩中國還在,三個都滅亡了。它之所以不亡,就是在「孝親尊師」這個理念上,維繫這個道統最具體的就是祠堂,祭祖。古時候「祭祀」是世間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祭祀的目的「慎終追遠」,它的效果是「民德歸厚」,培養社會非常樸實厚道的風氣。人心真誠、厚道,這個社會怎麼會不祥和?這個意思就說我們的遠祖,當然沒見過面,聽也沒聽說過,幾千年前的祖先,我們還不忘記,我們每年春秋還紀念他,眼前的父母怎麼會不孝順?沒有不孝順的。遠祖都沒忘記,都還念念於懷,眼前這個父母一定非常孝順。

孔老夫子我們尊他為老師,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我們聽說孔老夫子都畢恭畢敬,我眼前的老師哪有不尊敬的?做父母,沒有一個不希望兒女好;做老師,沒有一個老師不希望學生好。子女、學生都能夠聽話,都能夠聽教導,這個教育是成就了。所以這是個人一生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那個大根大本就在「孝敬」。孔夫子教導我們的,我們在歷史上看,哪一個朝代能夠將孔老夫子這個教訓,不是百分之百做到,能夠做到兩成、三成,這個國家就大治;如果與夫子教誨相違背,這個社會一定動亂。

諸位如果細細的去讀歷史,你就會發現,我們中國也是,中國跟印度都是如此。在歷代國家最強盛的時候,是佛法最普及,修行人最認真最多的時候,國家最強盛。輕視佛法,毀滅佛法的時候,社會必定動亂,這個可以由歷史做證明。所以三福是以孝敬為基礎,然後我們把孝敬擴大,將孝順父母之心,擴展到能夠孝順一切眾生,把敬重師長的心,擴展為敬重一切眾生,這叫大孝。把這個心量拓開,這是佛教導我們的。由孝敬才會真正生起大慈悲心,修十善業道。

第二福這才入了佛門,「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皈」是佛教導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要用現代的話來說,第一個修學的綱領是「覺而不迷」,佛教我們時時要覺悟,處處要覺悟,事事要覺悟,不可以迷惑顛倒。第二要「正知正見」,就是我們的思想、見解要純正,不可以有錯誤,不可以有邪念。第三是我們心地要清淨,決定不能有污染,心清淨,精神、思想都要求清淨,「淨而不染」。這是修學的三個根本的原則,必須要遵守。

如果人家問你,我們現在一般說是佛教是宗教,其實佛教是教育。但是現在誤會的人深,我們也不能一個一個跟他解釋,太麻煩了。你們是佛教徒,你們修的是什麼?一句話要能答得出來,我們修的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學的是這個。你用什麼方法修?這方法就很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很多,我們採取的是「念佛」這個方法。像《楞嚴經》,我們這是《楞嚴經》的一段。《楞嚴經》二十五位菩薩就標榜二十五種不同修學的方法。我們採取大勢至菩薩的方法,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用的是這個方法。「戒律」就是生活的規範。「威儀」用現在話來講就是禮節,我們處事待人不失禮,要懂得禮節。第三福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不但是自己做,而且要勸別人,勸勉別人。這是三福,三福是屬於自己,自己知道怎樣修福。

「六和」是團體大家相處的一個原則。世出世間法都建立在和睦的基礎上。六和第一個是「見和同解」,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建立共識。我們大家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這就好處;如果想法、看法距離太遠,必然產生摩擦,必然有鬥爭,甚至於發生戰爭、災難。一定要建立共識!特別是在近代科技突飛猛進,交通跟資訊的便捷,不是前人能夠想像的。因此,六和對於現代的世界是非常迫切的需要。以前老死不相往來沒有關係,我們兩個意見不同,看法想法不一樣,在一生不相往來沒有關係,不太容易起摩擦。現在是天天見面,這個麻煩就大了。

如何能夠建立共識,實在講是今天世界和平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在過去英國的歷史哲學家湯恩比,曾經在日內瓦會議當中說過,「要建立今後世界的共識,最好用中國孔孟的學說跟大乘佛法」,這是湯恩比說出來的。他在日內瓦應邀發表講演,我們中國天主教的于斌樞機主教參加這個會議,聽了他一番演講之後,回到台灣提倡祭祖。所以天主教祭祖這個觀念從哪裡來的?到以後我才明瞭,是聽湯思比一番演說,才知道中國固有文化真正有價值。為什麼?孔孟的思想跟大乘佛法是溫和的。你講這個孝親尊師,我想沒有人會反對,不管中國、外國,哪一個國家民族說「你的兒子會孝順你,你反對嗎?」沒有人反對。「你做老師,你的學生很尊敬你,你會反對嗎?」不會反對的。所以這種思想,能夠跟全世界各種不同國家民族建立共識。我們的想法、看法都接近了,才能真正達到世界和平。所以大乘佛法非常非常重要!

大概天主教深受其影響,所以天主教在大公會議之後,教皇向全世界的天主教負責人提出一個要求,要主動找佛教對話,就是跟他們交談,吸收他們的經驗。我正好適逢其會,于斌主教早年曾經在台灣辦了一個「東亞精神生活研究所」,裡面的研究員是他們教會裡面的神父跟修女。他的學生選拔是一定要大學畢業,神學院畢業,曾經服務三年以上,優秀的挑選出來進入這個研究所,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我在他們的研究所是教授的身分,我跟他們的關係非常融洽。研究生雖然不多,可是上課旁聽的人很多。因為他的學校就在輔仁大學後面,輔仁大學後面,多瑪斯修道院。我們上課就在多瑪斯修道院上課,所以大學裡面的學生,我上課的時候旁聽的差不多有八、九十人,那個大教室擠得滿滿的,這是他們主動要求要來研究佛教。我曾經聽說,台灣最初印《大藏經》,在台灣最初出版《大藏經》,第一部向印經會訂購《大藏經》的,第一個訂《大藏經》的是東海大學,基督教的,他們第一個來訂的。由此可知,宗教如果不再堅持、不再固執、不再排斥異教,對於世界和平才真正有幫助。

六和,第一個是「見和同解」。第二個是「戒和同修」。「戒」就是生活規範,團體一定有團體的規矩,每個人都守規矩,這是佛教我們,對我們的要求。第三個是「身同住」,「口無諍」、「意同悅」、「利同均」,末後這一條很重要,末後這一條就是生活享受大家要平等,沒有特殊的。所以我在大陸上對共產黨很多高幹談到佛法,我說:佛教是真正共產主義,佛教是最原始的共產:利同均。如果要反對佛教,換句話說,絕對反對共產主義。他們聽了也笑起來了。真的,佛教三千年前就提倡我們生活要平等、利益要平均,但是這一直實現在僧團裡面,並沒有要求到整個社會,佛沒有要求社會,佛是要求僧團。所以「六和」是團體興衰的關鍵,一個團體、一個家庭真正能夠和睦,決定會興旺。如果不和,你內部就腐化,不必外在逼迫,本身就垮了。

三學是戒定慧,六度,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諸位都非常熟悉的。佛教修行是以三福六和為基礎、為根基,是以普賢十願到登峰造極。普賢十願實實在在講太偉大了,他是心廣大,心清淨,所以願行就廣大無邊。第一個「禮敬諸佛」,這一條就是孝親尊師的擴大,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個人、一樁事情不尊敬,都以這個孝敬的心來看待。諸佛,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是華嚴境界。怎麼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既有佛性,他當然會作佛。雖然現在沒有成佛,我們要把他當作佛一樣看待。這個心推廣了,不但一切有情眾生是佛,一切無情眾生也是佛。無情眾生是什麼?我們今天講的植物、礦物,包括桌椅板凳都是的。這一切萬物,萬物怎麼說它是佛?物有法性,植物、礦物有法性,動物有佛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同一個性,那怎麼不成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情與無情統統都成佛了。所以佛要求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孝順一切眾生,禮敬一切眾生。

無情眾生,我們對它怎麼孝敬法?像這張桌子,對桌子的禮敬,不是對它行禮,那你就搞錯了。你把這個桌子擺得很整齊,擦得很乾淨,這就是對它的恭敬。這個書本,你看的時候好好的翻,看完之後把它合起來,這是對它的恭敬,看完之後把它擺到書架上,也擺得整整齊齊的,這是對它的禮敬。如果隨便丟、隨便放,這對它不恭敬。由此類推,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事是認真負責,把它做到盡善盡美,這是對它的恭敬。以孝敬之心對人、對事、對物,這是普賢行,是修行達到最高峰、最圓滿的現象。這一共有十條,不能在此地說,在此地說任何一條,一個半鐘點都講不完。這些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學佛的同學一定要認真去學習,把這個條文的含義要搞清楚,要曉得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一向專念,求生淨土。依佛為境,心願解行。】

我們的存心,我們的願望,我們對於一切諸法的明瞭,解就是明瞭,行是行為,都要以佛做標準。佛在哪裡?我們學起來比其他宗派簡單,這個道理就是淨宗經典少,教科書少,其他宗派都很多,多了就難學,少就容易學,我們只要依照《無量壽經》修學就行了。《無量壽經》裡面所記載的內容,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我們依照這本書修學,我們的心願解行就能夠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叫「真念佛人」。大勢至菩薩接引的對象是這個。

經【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前面這一句話,這一章經裡頭沒有,諸位看小註第一條:

【楞嚴五經雲。】

《楞嚴經》總共有十卷,「五」是第五卷。第五卷的開頭,這一卷經文也很長,我們現在念這個「大勢至圓通章」是第五卷最後,最後的一段,「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到第六捲去了。這是第五卷最後的一段經文。這個事情在第五卷開端,佛有幾句話問大家:

【我今問汝。】

這是佛說完法之後,問他的弟子們,問他的學生們。

【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叫學生一個一個來回答,這一段是大勢至菩薩回答的。總共就是有二十五個人來回答,二十五個是代表,把無量的法門歸納成二十五大類,每一大類一個人來代表,來答覆。大勢至菩薩代表念佛法門,所以他說「佛問圓通,我無選擇」,我沒有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老實念佛,我就用這個方法,用這個方法「得三摩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修行的方法,得三摩地是證果。

「斯為第一」,我這個法門是第一。諸位要知道,二十五個法門,各個人都說他第一,沒有人說第二的。為什麼各個人都說第一?我用這個方法明心見性成佛了,他的方法當然第一。由此可知,法門沒有高下。好像人生病了,藥很多,這藥一吃了病就好了,這個藥第一。每個人害的病不一樣,每個人吃的藥也不一樣,但是病都好了,身體都恢復健康,哪一種藥都是第一。所以一定要對症,對症就第一,不對症就不是第一,不對症就有害處。佛法這方法門道亦復如是,這個方法門道契機,非常適合自己,修學起來輕鬆愉快,那這就是第一。我們看底下註解,先講名相,「佛問圓通」,圓通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包含眾妙,總攝萬化,不滯一隅,曰圓。】

由此可知,「圓」是圓融的意思。

【遍入諸有,統生一切,無有間隔,曰通。】

「通」是通達無礙,簡單的講「圓滿的通達」,圓滿通達,沒有一樣不通,這是真的。一般大乘佛法裡面講「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圓通的意思。真正徹底覺悟的人,一切法他沒有不明瞭的。無論他學過、沒有學過,學過的當然明瞭,沒有學過的也明瞭,也是當然明瞭;不但這一生的事情明瞭,過去、未來都明瞭;不但自己學的明瞭,別人學的也明瞭。為什麼別人學的也明瞭?因為別人那個心性跟自己的心性是一個心性,因此到這個境界能力完全恢復了。這能力恢復了,我們一般人講神通,神通不希奇,神通人人都有,問題就是你的通現前沒現前?你要現前了都一樣。

這個通有六種,裡頭有一種叫「他心通」,他心通是什麼?別人心裡頭起心動念,你都知道。你問為什麼知道?因為心性是一個不是兩個,現在圓滿融通了。現在為什麼別人起心動念我們不知道?這個裡頭有隔、有障礙。這個隔礙是怎麼產生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這些東西產生的。好像水一樣,佛經常用水比喻心,水起了波浪;起了波浪,照外面的東西它就有障礙,就照不清楚了。一個波浪裡面一小片,像一面鏡子,它只照一部分,它照不到全體;水要是定了,不起波浪,水平了,就像一面鏡子,沒有障礙,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只要你心地清淨,這個能力就恢復。這個能力是本能,不是修來的,不是學得來的,是每個人統統都有,只要你心定下來,你的能力就恢復了。所以佛法講的,沒有一樣東西是新得來的,全是自家舊有的。《楞嚴》上說,最後結論說得很好,「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為什麼?到最後你一樣也沒有得到,你所得到的全是你本有的。你本性裡頭沒有的東西,你一樣也得不到,全是自性圓滿具足的。這叫圓通。

【因中修行無選擇者。】

這是因為其他的菩薩都有選擇,就是許許多多的方法、門徑擺在這裡,他都有所選擇。

【外不選六根相,內不擇六根性。】

這是講大勢至菩薩他為什麼答覆說「我無選擇」。「六根相」跟「六根性」就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門,他不選擇這些,這是他都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根都攝者有二,眼不取色,乃至意不緣法。】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緣」是什麼?不向外境攀緣,這是一個方法。

【唯依一精明心,不行六根用故。】

前面一條是相上攝,後面這一條是性上攝,那功夫就真高了,真正高明了。我們後面這一條還做不到,前面這一條努努力還行。怎麼做法?我們看底下:

【餘念不生曰淨,念而無念故。】

怎樣「都攝六根」?就是用「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成就了,都攝六根就圓滿了。這兩句是相輔相成,這兩句可以互相註解。人家要問什麼叫都攝六根?你就可以答: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互為因果,互為表裡。「餘念不生」,沒有一個雜念,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個心清淨了,念久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也不執著了。不執著,念不念?念。依舊這一句佛號不停的去念,這叫真正的「無念」。無念是什麼?無「有念」,也無「無念」。有念跟無念都無,才叫做無念。假如你說一切都不念了,不念,你無「有念」,你還有「無念」。你還有個「無念」,不行!你還是有念,你有個「無念」。所以有念、無念統統都沒有,叫「念而無念」。我念,可見得我不是無「無念」,我念了。我雖然念了,我心清淨,我並不執著,我是無「有念」,有念、無念統統離開,這叫真淨。空、有兩邊都不落。一般講凡夫執著有,落在有邊,什麼都有,執著有;二乘落在空,阿羅漢、辟支佛,他什麼都不執著,他落空;菩薩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這叫中道。昨天跟諸位講「用中」,貴在用中。

【一心繫佛曰念,無念而念故。】

我們一心只念佛,就廣義來說,念佛的教誨,佛教給我們的理論,教給我們的方法,給我們所說的境界,念佛的智慧,念佛的恩德,常常想這些,這就好,這都屬於「念佛」。他得的果是三摩地,什麼叫三摩地?

【梵語三摩地,此雲等持。】

翻成中國話叫「等持」,「三摩地」是梵文音譯的。

【謂平等持心。】

換句話說,他的心是平等的,這就叫三摩地。凡夫的心不平,有人我、有是非、有高下,就是說他有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心平靜了,心平靜那就是等,就平等了。跟誰平等?跟一切諸佛菩薩平等了。因為一切諸佛菩薩心是平靜的,我心要平靜了,我跟他就一樣,就平等。以這個清淨平等心就照見一切萬法,你對於一切萬法真相就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會有一點差錯,那叫做真實的智慧。所以平等心也叫做禪定,三摩地也是禪定的別名,它正翻為「等持」,也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可以做為三摩地的註解,就是清淨心、平等心。

【事則成念佛三昧,理則顯本性如來。】

從事上講,我們叫它做「念佛三昧」,從理上講就是你自性,就是你的真如本性。說自性佛,就是自性如來。

【蕅益大師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深信力行為要耳。】

只是深信努力去做,這是蕅益大師教給我們的。

【佛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

這句話是出自《大集經》上的,《大集經》上佛這樣跟我們說。由此可知,念佛跟參禪只是在方法不一樣,方法不相同,其成就是無二無別。因此,真正念佛人不必去羨慕參禪,也不必去學習參禪。為什麼?這一句佛號是無上深妙禪。

【天台雲。】

天台就是智者大師所講的。

【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

都是讚歎念佛法門殊勝、高超、玄妙。

【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八教」是天台家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學,把它分類,分成「化儀、化法」八大類,這八教。八教的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五宗」是禪宗,達摩袓師傳到中國來之後,禪宗分為五派,像臨濟、曹洞,分為五家,叫五宗。這個意思就是講,無論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學,達摩袓師傳到中國來的禪宗,這一句阿彌陀佛全部都包括了。

【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

蓮池大師的語氣非常肯定。蓮池大師出生在明朝末年萬曆年間,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有五百年了。他老人家最初是學教,以後是參禪,他可以說是通宗通教,而且儒家的底子非常深厚。儒家、道家的基礎都非常深厚,世出世間法都通達。到晚年他專心念佛,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他都捨棄了,專心念佛,這是我們淨土宗第七代的祖師。他教給我們這些教訓,都是非常堅定,非常肯定的。

【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鹹得現前。】

這不僅是一句安慰話、勉勵話,完全是事實。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想證得圓通不容易,那是實實在在的。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圓通立刻就得到了。永明所講的「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你見到阿彌陀佛,這個圓通法門就能當時證得,這是不思議的法門。

【又雲。】

這還是蓮池大師說的。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布施」是行門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手段。我在年輕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學佛,接觸到佛法,因緣非常好,我遇到的都是真正的高手,所以我學佛沒有走冤枉路。我的佛法,方東美先生介紹的。但是一接觸到經典,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我第一次跟他老人家見面的時候,那時候很冒失,年輕,所以禮節什麼都不太懂,向章嘉大師請教說:我知道大乘佛法非常好,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的就入進去?我向他要求這個方法。章嘉大師聽到我提出這個問題了,他老人家看著我,一句話也不說。

第一次見面,在他家客廳裡頭,介紹我的是個蒙古的親王,滿清時代的後裔敏親王,他陪我去的,夫妻兩個陪我去的。他老人家看我差不多看了半點鐘,一句話不說。他看我,我也看他,我們兩人瞪著眼睛對看,半個鐘點看下來,真的定了。所以他那是一種方法,這個教學方法是非常高明的,不給你解釋,不給你講,一直就是叫你這個心浮氣躁讓你靜下來定下來。半個鐘點之後才說一個字,「有」!這一個字說了之後,又不講話了。我又再等,很注意專心在等,這時沒有那麼長,大概等了五分鐘,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他說沒有我這麼快,他說話很慢。所以你看到他,確實他能攝受人。他整個形態都在定中,叫人見到不能不敬仰,走路也很慢,非常穩重,說話也很慢,都在定中。

跟我講六個字,我就是沒有他那個功夫,我一聽了之後,接著就說,我就請教他:從哪裡下手?看得破、放得下,那個意思我有點懂,我怎麼做法?我從哪裡下手?這又等了很久的時候,他才告訴我兩個字:布施。我這是第一天跟他老人家見面,差不多有兩個小時,就說這麼幾句話。最後辭行,他老人家送我到門口,很愛護我,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給你講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聽話,就真的去照做,做六年,那真有受用,確實有受用。

所以,菩薩六度法門布施擺在第一。布施教你捨、放下,什麼都要放下。所以給同學們講,你不是有煩惱嗎?為什麼不布施掉。你不是有牽掛嗎?為什麼不布施掉。你有病苦,要布施掉,你有生死,統統布施掉。全布施掉了,你就不生不死!這個方法妙絕了。所以菩薩修的是什麼?可以說從初發心到成佛就是修個布施。不斷在捨,什麼都捨,捨盡了,身心清淨就圓滿菩提了,道理在此地。放下身心世界,就是大布施。

【不復起貪瞋痴,即大持戒。】

持戒就圓滿了。

【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忍辱波羅蜜圓滿了。

【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不被別的意見、別的理論所迷惑,這就是智慧。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一句佛號,念到真正蓮池大師所說的這些綱領,我們統統都達到,菩薩行就圓滿了,可見得這個法門確確實實不可思議!我們這個課程到這個地方圓滿了。


推薦閱讀:

港獨小丑是美國挑釁中國失敗的葬禮祭品
美帝關於認定中國非市場經濟地位六大理由備忘摘要
美國四大銀行之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
「佔領華爾街」運動敲響美國政治經濟制度的警鐘
美國著名畫家Ed.Soplei繪畫作品(續1)

TAG:美國 | 菩薩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