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歷史學-第一章—第二、第三、第四節 

第二節從遠古燧人氏結繩而治時代到文明初創時期的伏羲時代

作者廣西興業縣 黎開文

1、有巢氏、燧人氏

《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燧人氏』」。

2、太昊伏羲氏

《史記索隱·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天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註:此為禹鑄鼎像所繪伏羲神像,也是風姓後裔所尊奉的宗祖神像。而『人面蛇身』的本像,是弱水河中的怪獸『窫窳』,見《山海經》,遠在伏羲之前,已被奉為圖騰神像,其族群居住區域,可按《山海經》所載祭祀『蛇身人首』之神的區域,略知大概。此處『蛇身人首』,本義當是指身披像蛇皮一樣的樹皮縫製成衣服的風姓氏族首領伏羲),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成雙成對的獸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犧,故曰『庖犧氏』。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昊』是也。都於陳,東封泰山,立一百一十五年崩。其後裔,當春秋時,有任、宿、須句、顓臾,皆風姓之胤也。」

《白虎通》「古者未有三綱五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而治天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

3、女媧氏

《史記索隱·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犧羲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女媧氏沒,神農氏作。」不周山,即今甘肅省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處的北山山脈。

從以上所引文獻資料來分析,遠古結繩而治時代,經歷了有巢氏、燧人氏兩個時代。這個時期,還沒有文字,結繩而治。有巢氏時代,「構木為巢,以避群害」,遠古先祖,懂得了在樹上構築巢穴居住,來防避野獸的侵害,從而告別了原始人類的階段,開始踏入了人類文明。燧人氏時代,「鑽燧取火,以化腥臊」,遠古先祖,懂得了人工取火,將食物烤熟、煮熟再食用,以此減少疾病,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在這兩個時代,姓氏宗法分封制開始出現,標誌著私有制已初步萌芽。

接下來是文字初創時期的伏羲氏、女媧氏時代。這是風姓家族主宰天下的時代。自伏羲「正姓氏,別婚姻,定人倫,正五行」,由此進入夫妻對偶婚,禮樂、文字均已初步創製,文字記載取代結繩而治,姓氏宗法分封制已逐步形成。伏羲「建都於陳,立一百一十五年」,「女媧氏末年,有諸侯共工氏」,這些都說明,國家制度,在當時也已經初具規模。

第三節從文獻資料看炎黃二帝時期及夏商周三朝存世多少年

1、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

《史記索隱·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用,以教萬人。始教耕,故號『神農氏』,於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藥。又作五弦之琴,教人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遂重八卦為六十四卦,初都陳,後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長沙。神農氏本起烈山,故左氏稱『烈山氏之子曰柱』亦曰厲山氏。《禮》曰『厲山氏之有天下』是也。神農納奔水氏之女曰聽紱為妃,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凡八代五百三十年而軒轅氏興焉。」

2、黃帝紀元姬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八十年

宋朝王應麟《三字經》「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清朝王相《三字經訓詁》釋此為「黃帝之子(應為曾孫)少昊金天氏,在位八十四年。黃帝之孫(應為玄孫)顓頊高陽氏,在位七十五年(應為七十八年)。(黃帝、少昊、顓頊)並堯、舜為五帝。作者但言堯、舜者,以其功德最高也。帝堯陶唐氏,高辛少子(帝嚳高辛氏生長子閼伯,閼伯生高辛,高辛生帝摯,帝堯),兄帝摯無道,諸侯廢之而立堯。自唐侯而為天子,其始封於陶,故號『陶唐氏』。堯之為君也,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巍巍蕩蕩,民無能名,在位七十二年(應為一百零一年)。有子弗肖,求賢而禪於虞,是為帝舜。有虞氏舜,黃帝之裔孫(十二代裔),父頑,母囂,克諧以存。耕稼陶漁,日彰其德。四岳(姜伯夷,末代炎帝姜榆罔十二代裔)薦之於堯。堯妻以二女,俾總百揆,後遜帝位。舉用九官十二牧,八元、八愷之賢,誅四凶之不肖,使禹治水成功,在位六十一年(應為五十年)而禪於禹。唐虞之際,世樂雍熙,揖遜而有天下,可謂盛矣。蓋自黃帝以來,始有年甲可紀。自黃帝至舜,凡六世(應為十二世)四百八十年。顓頊:音專旭。囂:音銀。揆:音癸。」

3、夏王朝姒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五十八年

《三字經》「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三字經訓詁》「三皇五帝,以天下為公,傳賢而後位,謂之官天下。若夫家天下,則自夏後氏始。禹姓姒氏,顓頊之後也。賓士洪水,聖德神功,及民悠久。復生賢子曰啟,賢能誠敬,繼禹之道。禹崩之日,讓位於其臣伯益。天下之民,不從益而從啟,曰『吾君之子也』。自禹之傳子,後世以天下為家,故曰家天下。夏曆十七世,至桀耽酒嗜色,無道虐民,而夏以亡。凡四百五十八年。」

4、商王朝子姓家族統治時代六百四十四年

《三字經》「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三字經訓詁》「繼夏為君者,商也湯,姓子氏,名履,高辛之子(應為曾孫)契之後也。(帝嚳高辛氏長子閼伯生高辛,高辛生帝摯,帝摯長子玄元。玄元次妃簡狄,吞玄鳥卵而生契)世封於商,伐桀而有天下。傳祚二十八世,六百四十四年,至紂無道而失其國。」

5、周王朝姬姓家族統治時代八百七十四年

《三字經》「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三字經訓詁》「周自武王開基,都於豐鎬。成、康繼世,天下咸寧。傳昭王、穆王以及共、懿、孝、夷,歷凡十二世,而厲王以無道失國。宣王中興,至幽王復以無道而見殺於西戎。其子平王,東遷於洛,是為東周。傳桓、庄、厘、惠、襄、頃、匡、定、簡、靈、景悼、敬、元、貞定、哀、思、考、威烈、安、烈、顯、慎靚,至赧王而周亡。凡東、西周共三十八世,八百七十四年。」

第四節考定伏羲時代、炎黃二帝時期及夏商周三朝起止干支公元紀年

由上節所引文獻資料得知,炎帝時代530年;黃帝時代480年;夏王朝458年;商王朝644年;周王朝874年。

《史記·周本紀》「周赧王(姬)延五十九年,秦滅東周。」對照《中國歷史年代簡表》「周赧王延五十九年」是公元前256年乙巳。這一年,周王朝滅亡。現代中學課本《中國歷史》教科書中,最早出現確切干支公元對應紀年是公元前841年庚申。這一年為「周召共和元年」。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次兩兩相配不重複,共得六十個干支,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這就是黃帝臣大撓發明的六十甲子紀年法,用來記年記月記日記時,一直沿用到現代。而在黃帝以前,也有甲子,只是稱呼不同。據《中華全史演義》第二回「卻說天皇氏作,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立極,是曰天靈,被跡在西北柱州昆崙山下(今甘肅省河西走廊一帶),澹泊無為,而俗自化,以木德王,乃作天干地支。天干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曰閼逢,乙曰旃蒙,丙曰柔兆,丁曰強圉,戊曰著雍,己曰屠雍,庚曰上章,辛曰重光,壬曰玄黓,癸曰昭陽。地支者,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子曰困敦,丑曰赤奮若,寅曰攝提格,卯曰單閼,辰曰執徐,巳曰大荒落,午曰敦牂,未曰協洽,申曰渃灘,酉曰作噩,戌曰閹茂,亥曰大淵獻。天干地支,輪流配合,周而復始,是謂六十甲子,以定歲時所在。自是五運始興,大化始立。兄弟共一萬八千歲(一姓兄弟十三個原始血緣氏族部落,共存世18000年)。」

綜合《中華全史演義》,及其中所引《春秋元命庖》,中國上古歷史分期如下:

盤古氏歷一萬四千七百四十年→天皇氏十三個血緣氏族部落歷一萬八千年→地皇氏十一個血緣氏族部落歷一萬八千年→人皇氏(區方氏)九個血緣氏族部落歷一萬五千六百年→九頭紀→五龍紀→攝提紀→合雒紀→連通紀→敘命紀→循蜚紀→因提紀(含有巢氏、燧人氏在內)→禪通紀(伏羲時代、炎帝時代)→疏仡紀(黃帝時代及夏、商兩朝)

天皇氏至炎帝時代的干支與黃帝時代至現代的干支名稱對照如下:

1)、十天干對照:

閼逢(甲) 旃蒙(乙) 柔兆(丙) 強圉(丁) 著雍(戊)屠雍(己) 上章(庚) 重光(辛)玄黓(壬) 昭陽(癸)

2)、十二地支對照表:

困敦(子) 赤奮若(丑) 攝提格(寅) 單閼(卯) 執徐(辰) 大荒落(巳)

敦牂(午) 協洽(未)涒灘(申)作噩(酉) 閹茂(戌) 大淵獻(亥)

3)、六十甲子對照表:

閼逢困敦(甲子)旃蒙赤奮若(乙丑)柔兆攝提格(丙寅) 強圉單閼(丁卯)著雍執徐(戊辰)

屠雍大荒落(己巳) 上章敦牂(庚午)重光協洽(辛未)玄黓涒灘(壬申)昭陽作噩(癸酉)

閼逢閹茂(甲戌) 旃蒙大淵獻(乙亥)柔兆困敦(丙子)強圉赤奮若(丁丑)著雍攝提格(戊寅)

屠雍單閼(己卯)上章執徐(庚辰)重光大荒落(辛巳) 玄黓敦牂(壬午)昭陽協洽(癸未)

閼逢涒灘(甲申) 旃蒙作噩(乙酉)柔兆閹茂(丙戌)強圉大淵獻(丁亥)著雍困敦(戊子)

屠雍赤奮若(己丑) 上章攝提格(庚寅)重光單閼(辛卯)玄黓執徐(壬辰)昭陽大荒落(癸巳)

閼逢敦牂(甲午)旃蒙協洽(乙未)柔兆涒灘(丙申)強圉作噩(丁酉)著雍閹茂(戊戌)

屠雍大淵獻(己亥) 上章困敦(庚子)重光赤奮若(辛丑)玄黓攝提格(壬寅) 昭陽單閼(癸卯)

閼逢執徐(甲辰)旃蒙大荒落(乙巳)柔兆敦牂(丙午)強圉協洽(丁未)著雍涒灘(戊申)

屠雍作噩(己酉)上章閹茂(庚戌)重光大淵獻(辛亥)玄黓困敦(壬子)昭陽赤奮若(癸丑)

閼逢攝提格(甲寅) 旃蒙單閼(乙卯)柔兆執徐(丙辰)強圉大荒落(丁巳) 著雍敦牂(戊午)

屠雍協洽(己未)上章涒灘(庚申)重光作噩(辛酉)玄黓閹茂(壬戌)昭陽大淵獻(癸亥)

今土族、羌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曆法中,可能還沿用前一種干支紀年法,因語言不同,必定還有多種不同的稱呼。漢族人直至明清時期,仍有些學者好用前一種干支紀年法。如八大山人朱耷七十歲時書錄《禹王碑文》,落款「旃蒙大淵獻(即乙亥年)之重陽日敬書」,亦即清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年)九月九日重陽。廣西興業縣石南鎮塘格村《黎氏族譜序》「乾隆九年閼逢困敦歲(即甲子年、1744年)蒲月(五月)五日穀旦。」

從公元前256年乙巳算起,逆推至第874個干支,為公元前1129年壬申,這一年周武王滅掉殷商紂王,建立周王朝。從公元前1130年辛未算起,逆推至第644個干支,為公元前1774年丁亥,這一年商湯滅夏桀,建立商王朝。從公元前1775年丙戌算起,逆推至第458個干支,為公元前2232年己酉,這一年夏禹稱帝,夏王朝開始。從公元前2233年戊申算起,逆推至第480個干支,為公元前2712年己酉,這一年黃帝軒轅登基稱帝,黃帝姬姓家族統治時代開始。從公元前2713年戊申算起,逆推至第530個干支,為公元前3242年己未,這一年炎帝神農姜石年登基稱帝,炎帝姜姓家族統治時代開始。

以上推算結果,按照由近到遠的歷史次序排列如下:

公元前256年乙巳至公元前1129年壬申,為周王朝存世八百七十四年;

公元前1130年辛未至公元前1774年丁亥,為商王朝存世六百四十四年;

公元前1775年丙戌至公元前2232年己酉,為「黃帝紀元」姬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八十年;

公元前2713年戊申至公元前3242年己未,為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

從公元前3243年戊午算起,往前即為太昊伏羲風姓家族統治時代,到底存世多少年?下面僅就筆者現時搜集到的資料試推,不是十分準確。望方家正之。

《中華全史演義》引《春秋元命苞》「神通紀凡十七世,伏羲、神農則其列。」伏羲、神農兩個朝代,肯定不止十七世。如果說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傳十七世,那倒是比較可信,平均約三十歲左右傳一代。

《中華全史演》第二回「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壽一百九十四歲,葬於陳(太昊陵在河南省淮陽市)。女弟女媧氏立,在位一百三十年而殂。一時乏主,五方諸侯,各獨立自治者數十百年。神農氏起,列侯乃群尊為帝,是為炎帝神農氏。」長期以來,民間都傳說,伏羲、女媧為兄妹倆,互相通婚而繁衍東方人類。但細究起來,則不然: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女媧又在位一百三十年,兩人共在位二百四十五年。由此可見,二人決不可能是兄妹關係。伏羲,「蛇身人首」;女媧,「蛇身人首」。兩人都是身披狀如蛇皮的木皮衣,也都是風姓家族尊奉的宗祖神。他們二人間的世次關係解釋只有一個——那就是,女媧是伏羲的後裔。至於民間傳說,伏羲、女媧時代兄妹通婚,那是因為當時洪水泛濫,各部族大都被水淹沒滅絕,人煙稀少,為繁衍人種,伏羲至女媧時代,都不得不實行族內通婚。否則,古籍說伏羲「正姓氏,別婚姻,以定人倫」,禁止同姓通婚,杜絕近親結婚以利後代健康繁衍,而自己卻娶妹為妻,如何服眾?況且,女媧是伏羲的後代,古籍說得很明白,《史記索隱·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即伏羲)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蓋羲犧(伏羲)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周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即伏羲、女媧、神農),故頻木王也。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女媧氏歿,神農氏作。」引文中,後幾句將神話故事摻入歷史故事。神農氏是在女媧氏以後,但絕不可能是緊接女媧之位者。

伏羲為木德王,女媧亦為木德王。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據此可推知,伏羲木德王至女媧木德王之間,還存在火德王、土德王、金德王、水德王這四王。他們分別是火帝朱襄(伏羲次子皇仲夏官赤龍氏的後代)、土帝蒼帝(伏羲第三子皇叔名后土中官黃龍氏的後代)、金帝少昊白帝朱宣(伏羲第四子皇季名蓐收秋官白龍氏的後代)、水帝刑天(以水紀官,伏羲第五子皇少名玄冥冬官黑龍氏的後代。《山海經》「刑天與帝爭天下」,應當是指女媧與刑天帝之間的戰爭)。這一段文字中的人名,均依《山海經》中有關資料作推排,考證過程太過煩瑣,故直接敘述。

接下來才是女媧(媧皇、女媧娘娘)時代。女媧乃伏羲長子皇伯(姓風姓,名芶芒,任春官青龍氏)的後代,在位一百三十年(可能已包括火帝朱襄、土帝蒼帝、金帝即白帝朱宣亦即少昊帝及刑天帝的在位年數,本書作此推排年代)。

「以水紀官」的刑天帝之子渾沌,生子康回。康回擔任女媧時代水官「共工」之職,以官號為氏,為共工氏始祖。後裔為苗族本源。火帝朱襄生子朱襄氏。朱襄氏生祝融,掌管焚燒山林墾荒,別稱烈山氏。後代一支姓祝融氏,一支姓烈山氏。祝融氏封於厲山(今湖北省隨州市厲山鎮),以封地為氏,姓厲山氏。厲山氏之子柱,始植百穀,後繼位為帝,即赤帝祝融氏。《五嶽史話·南嶽衡山》「說到祝融峰,人們就會想到它的名稱的由來。祝融峰的得名是來自祝融氏。而上古又有幾個祝融氏,都說成與南嶽有直接聯繫。一個是一個古代帝王名叫祝融。他以火施化,稱為赤帝。他還是一個音樂家,經常在南嶽山上,奏著優美感人的樂曲。人們聽了,精神振奮,心地平和,勞動熱情高漲起來。他以音樂移風移俗,天下大治,在位百年。他死後,葬在衡山之陽。後人紀念他,就把南嶽最高的山峰叫做祝融峰。

「女媧氏末年,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康回父渾沌,渾沌父刑天帝,以水紀官即水德王。女媧為木德王。以水乘木:即本為水德王刑天帝的後代共工氏,竟侵犯木德王的當時天子女媧。乃與祝融(即柱,繼女媧之位的火德王赤帝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這就是伏羲風姓家族統治時代最著名的一場部族內亂。戰爭發生在女媧氏末年(約公元前3768年癸酉),以康回為首的共工氏部族,與以柱為首的祝融氏(即厲山氏)部族,為爭奪帝位,在今甘肅省西北北山山脈一帶,互相仇殺。最後,共工氏部族戰敗,首領康回頭觸不周山而死;柱則繼女媧之位登基稱帝,即赤帝祝融氏,在位一百年。帝柱(赤帝祝融)之後,又歷經數百年,才到炎帝神農。

《呂氏春秋·慎勢》「神農十七世有天下,與天下同之也。神農:炎帝也,農(濃)植百穀,化養兆民,天下號之曰『神農』。」按:此注釋不對。炎帝神農下傳十七世,早已滅於黃帝軒轅。此處『神農』當指烈山氏(即厲山氏)火帝朱襄後代之子柱(即赤帝祝融、帝柱),始植百穀,後世奉祀為百穀之神「后稷、稷官、農正、神農」。此「后稷」與周王族始祖「后稷姬棄」又不同。漢朝學者應邵《風俗通義·祀典》「稷神,《孝經說》『稷者,五穀之長。五穀眾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謹按《春秋》尤氏傳『有烈山氏之子曰柱,能植百穀疏果,故立以為稷正也。周棄(指周朝王族遠祖姬棄)亦為稷正也。周棄以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帝柱(赤帝祝融)為「后稷」,在女媧之後而遠在炎帝神農之前,且炎帝神農應為帝柱的第十七代裔。至帝顓頊高陽時代,始奉祀帝柱(赤帝祝融)為稷神「后稷」並作為農正之官的名稱。而末代炎帝姜榆罔的子孫後裔中亦有名柱者,任帝顓頊高陽時代農正后稷之官,見於民間姜氏、盧氏、謝氏族譜。周王朝姬姓王族始祖姬棄任稷正農官,是在舜帝時代,至商朝時始被追祀為「后稷農正」之神。東漢學者蔡邕《獨斷》「稷神,蓋厲山氏之子柱也(此指帝柱即伏羲時代赤帝祝融)。柱能植百穀,帝顓頊之世,舉以為農正,天下賴其功(此指末代炎帝姜榆罔的後代柱、盧氏謝氏族譜中稱為帝柱,列為炎帝榆罔之子。榆罔在阪泉之戰中被黃帝軒轅打敗,改封潞國。黃帝在位一百年,少昊帝在位八十四年,方是帝顓頊高陽在位時代的七十八年。據此可知末代炎帝榆罔與顓頊帝時代的農正后稷之官柱,絕對不可能是父子關係)。周棄(周王族始祖姬棄)亦播百穀,以稷為五穀之長也,因稷名其神也。」自帝柱(赤帝祝融)至炎帝神農傳十七代,以平均廿五歲一代來推算,該有四百二十五年之久。這中間散見於古籍文獻中、且屬於伏羲風姓家族統治時代的帝王,尚有陸終帝、葛天帝、無懷帝、帝困、帝休、帝江、帝鴻等。筆者因無法搜集到他們的更詳細資料,無法區分他們之間在位的世次關係,及在位起止干支紀年,只能把他們合在一起,說成自陸終帝至帝鴻共傳世約四百二十五年。

綜合上文,伏羲在位115年;女媧在位130年(疑已合入朱襄、蒼帝、少昊帝即白帝、刑天帝、女媧在位年數)、帝柱(赤帝祝融)在位100年;帝柱以後自陸終帝至炎帝神農前合共在位約425年;初步推斷伏羲風姓家族統治時代約770年。據此,從公元前3243年戊午算起,逆推至第770個干支,為公元前4012年己巳。這一年,太昊伏羲登基稱帝,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市),「以龍紀官」,設「龍官龍師」,風姓家族統治時代開始。

太昊伏羲風姓家族統治時代約770年(公元前4012年己巳至公元前3243年戊午)各帝排列次序如下:

1木德王太昊伏羲在位115年(公元前4012年己巳至公元前3898年癸亥),以龍紀官,建都宛丘(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葬地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太昊陵。

2火德王朱襄,建都株邑,在今河南省淮陽市境內,《路史·後紀》「朱襄氏都於株。《詩經·陳風》『株林』。《續漢書·郡國志》『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

3土德王蒼帝,都城在陳倉。

4金德王少昊帝,即白帝朱宣,都城應在陳倉。少昊陵在今陝西省雲陽,一說在今湖南省茶陵縣露水鄉。

5水德王刑天帝,「以水紀官。

6木德王女媧(媧皇、女媧娘娘)建都於中皇山,在位130年(公元前3897年甲子至公元前3768年癸酉,已合入朱襄、蒼帝、白帝、刑天、女媧的在位年數)。

7火德王帝柱(赤帝祝融),在位100年(公元前3767年甲戌至公元前3668年癸丑),都城可能在鄭州,葬地在湖南省南嶽衡山祝融峰。

8土德王陸終帝,都城可能在山西省平陸縣。

9金德王葛天帝

10水德王無懷帝

11木德王帝困

12火德王帝休

13土德王帝江

14金德王帝鴻

15水徳王?

16木德王? 滅於火德王炎帝神農。

自8至16合共在位約425年(公元前3667年甲寅至公元前3243年戊午)

有了這個表,基本上可以以區分刑天與帝(女媧)爭天下」、「共工氏(康回)與祝融(赤帝柱)爭天下」、「黃帝征共工氏,殺葆江」、「共工氏(炎帝榆罔後代)與帝顓頊爭天下」、「帝嚳征共工氏」、「夏禹伐共工國」,都是歷史年代不同的部族戰爭。各個時期「共工氏」所屬世系不能混為一談。也區分了伏羲時代的「祝融氏」、炎帝時代的「祝融氏」、黃帝時代的祝融氏」、顓頊帝時代的「祝融氏」(北正)、帝嚳時代的「火正祝融氏」,這麼多的「祝融氏」都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根據此表,可以判定2002年7月21日北京電視台報道,在安徽凌家灘發現5500年前(公元前3500年左右)建立的城市遺址,應當是伏羲風姓家族統治時代中後期,即相當於古天子陸終帝統治時期,南方諸侯建造的城市遺址。

按照本章第一節所列炎帝紀元時代各帝在位年限,排列出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各帝在位時起止干支公元紀年,各帝人名均見於《中華全史演義》:

炎帝神農姜姓家族統治時代五百三十年(公元前3242年己未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

1炎帝神農姜石年在位120年(公元前3242年己未至公元前3123年戊午);

2炎帝姜臨魁在位80年(公元前3122年己未至公元前3043年戊寅);

3炎帝姜承在位60年(公元前3042年己卯至公元前2983年戊寅);

4炎帝姜黎在位30年(公元前2982年己卯至公元前2953年戊申);

5炎帝姜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52年己酉至公元前2904年丁酉);

6炎帝姜宜在位45年(公元前2903年戊戌至公元前2859年壬午)

7炎帝姜來在位48年(公元前2858年癸未至公元前2811年庚午);

8炎帝姜里姜哀在位43年(公元前2810年辛未至公元前2768年癸丒);

9炎帝姜榆罔在位55年(公元前2767年甲寅至公元前2713年戊申),在「阪泉之戰」中,被黃帝軒轅打敗,被迫讓位,改封潞國。

「黃帝紀元」姬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八十年(公元前2712年己酉至公元前2233年戊申),其中各帝在位年限起止干支公元紀年,詳見「第五節」。

夏王朝姒姓家族統治時代四百五十八年(公元前2232年己酉至公元前1775年丙戌,其中各帝在位年限詳見「第八節」。商王朝子姓家族統治時代六百四十四年(公元前1774年丁亥至公元前1130年辛未),其中各帝在位年限詳見「第八節」。周王朝姬姓家族統治時代八百七十四年(公元前1129年壬申至公元前256年乙巳),其中各帝在位年限詳見「第八節」。


推薦閱讀:

那些你見過最奇特的姓氏有哪些? 今天有一個女客戶,姓「揣」,揣摩的揣……?
中國姓氏雜談
「姓氏筆畫」與「姓名筆劃」
和你同姓的人哪個省最多?看中國400個大姓的"姓氏地圖"

TAG:歷史 | 歷史學 | 姓氏 | 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