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槽了,試著看懂《超體》這部科幻片
如何評價電影《超體》(Lucy)?
王楠,初創公司招產品設計師、前端工程師
和很多人認為的不同,《超體》(Lucy)恰恰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片,導演討論了生命的形式和意義、高維世界、科學和神學的關係等。除此之外其他的情節和元素和本片主旨其實並無關係。呂克·貝松之所以會加入黑幫內容和少量動作戲,一方面是導演本身的黑幫情結,另一方面估計也是為了票房考慮。
首先被各路人馬吐槽的「人腦只開發了 10% 的能力」,其實並不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可笑。從果殼網上的這篇文章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利用了 10%?及引用的幾篇英文文章來看,目前的科學研究只能證明:
- 大腦任何一個部位有物理損傷,都可能造成對大腦功能的重要損害
- 觀測到的人腦活動區域覆蓋整個大腦
- 大腦中的神經鍵不使用的話會衰退,即使有 90% 的大腦沒有開發,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也無法再使用了。
從嚴密一點的邏輯來考慮,這些研究只能證明人類正在利用大部分大腦皮層的面積、神經元和神經鍵,但無法證明人腦還有未開掘的潛力(比方說運作功率是否可以再提高,或者有超越我們認知範圍的比神經元和神經鍵更微觀的單位)。我印象中電影里摩根·弗里曼也沒有提到大腦開發的細節,只是用百分比數字來籠統的表達,估計正是為了避免被較真。
當然目前的科學研究也完全沒有證據證明人腦還有未開發的潛力,但作為一部科幻片來講,把討論的問題構建在這個假設上面完全沒有問題。
解決了前提問題,接下來就是本片真正要討論的東西了。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生命能夠放棄一切束縛,最終進化的形態和目的又是什麼。片子里討論這部分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並沒有靠任何情節來推動,如果不是帶著思考的態度去看,多半會感覺急促和齣戲。關於每個百分比階段 Lucy 的變化和發生事情的解釋《超體》LUCY 情節解剖,這真的不是爛片,這是頂級科普片這篇影評和下面的一條評論里的內容都值得一看,既可以認為 Lucy 在進化後(大腦開發率提高後,其實已經成為了新的物種和智慧形態)具有了《三體》中描述的在四維世界裡可以任意支配三維世界物體的能力;也可以認為 Lucy 具有和曼哈頓博士類似的能夠以量子觀測者的身份面對世間萬物的能力。
而在片尾接近 100% 的開發率時,Lucy 很明確的進入了四維世界,在時間線上自由穿梭,看盡人類文明和生物演變後,終於來到了宇宙的起源,這裡的蒙太奇將代表生命誕生的細胞分裂和宇宙大爆炸剪輯在一起,最終讓 Lucy 參透了生命和宇宙萬物其實都是同一種東西的不同形式,然後到達了 100% 的開發率。(其實我也不知道這裡表示哪個是因哪個是果,但不影響作者觀點的表達)
這個觀點的理論假設,也和《三體》中描述的微觀世界、高維世界和智慧生命的多種形式有一定的聯繫。而回到本片,Lucy 所做的可能僅僅是從一個三維世界中升到了更高維或更宏觀的世界,她就能夠將人類世界中看起來偉大無比的宇宙大爆炸看成是細胞分裂一樣平凡的生命活動。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點是,很多影評中提到了 Lucy 的進化是成佛的過程,而佛教世界觀里恰好包含了微觀世界、生命既存在又不存在、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另外的物質形式的觀點。和本片所討論的問題也有很多共通之處。
總之想要更好理解《超體》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三體》、看看佛教的一些世界觀介紹、看看《2001 太空漫遊》(《超體》穿越時空那一段剪輯確實有對該片致敬的感覺,而在現代 CG 技術和 3D 觀影效果的幫助下,震撼的感覺更強烈)。近幾年真正討論科學和世界觀的科幻片真的非常難得,現在流行的科幻片或者是披著科幻皮的動作大片(星際迷航)、或者是以架空的世界觀為背景討論社會問題(第九區、雪國列車),這些故事情節更加流暢激烈的電影讓觀眾們忘記了經典科幻電影的原始使命——討論我們是誰,我們從哪來,到哪去的問題。
當然《超體》能夠觸動觀者的思維,卻不能說是一部完美的經典,呂克·貝松的黑幫動作片情結和雖然演的很酷炫卻對本片主旨沒有任何幫助的男神崔岷植以及以上兩點導致的一系列可有可無的情節,都讓本片回顧起來顯得有些遺憾。如果《超體》的 creator 選一個風格沉穩肅殺的導演(比如萊德利斯科特、《月球》的鄧肯·瓊斯),情節不要以爆髮式的速度超展開,能夠靠渲染氣氛和減慢透露信息的節奏來把片長撐到 2 小時以上,整體上可能會更棒一些。
推薦閱讀:
※在未來如果人類發明了時光機,那他們為什麼不回我們這個世紀為我們做一些高科技產物?
※一個中國導演帶好萊塢團隊拍科幻片,全球預售,《蒸發太平洋》是怎樣的玩法?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科幻片?
※2018年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