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志恆: 一個老三屆人對「政治」的看法 (第3頁)

但在物質資源基本解決之後,人們會有更高和更多的慾望。文革不是發生在六十年代初,而是發生在經濟全面好轉的六十年代中期,同時最主要參與者是「政治家」們和知識分子,革命的名稱也冠以「文化」的旗號,說明這場運動是和人的精神需求分不開的,普通民眾尤其學子們和知識分子放棄了獨立思考,從「權力」那裡得到文化頭銜和各種「光環」,去表現和炫耀自己;而政治家們需要穿上「偉大」的外衣,需要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要讓權力不僅控制現實而且要控制人的「精神」,要讓「戰勝」的慾望達到極致,得到無與倫比的表現和炫耀。這些都在一些「文化人」幫助下,在文革中實現了。

  

   「文化」是人類擺脫野蠻走向文明的原因,但對個人來講是為了「炫耀」和精神上的安慰,它和人基本的「食色性」需求不是直接相關的,是一種「奢侈品」。文化大革命從本質上看,是靠權力來廉價兜售「文化」,讓無論是誰都可以享受「文化」帶來的炫耀和精神慰籍。其做法無非就是思想認識和文化上的「亂倫」,亡「天下之大道」,讓斯文掃地,顛倒「聰明」和「愚蠢」,「高貴」和「卑賤」。讓文盲也能批判文學家,讓工、農、兵來管理學校,嘲笑科技工作者不會種地,不會開機器……。這種利用人性中的弱點來達到「政治」目的的效果在文革中得到充分發揮,而真正受到傷害的是「文化」本身,文化人相互攻訐,「文明」被潑上污水,人們普遍沒有了「恥」感。文革對財產的損失我們可以再生產,對人的傷害可以平反賠償,但對文化的傷害是最難恢復的。現在不少經歷過文革的人,依然懷念文革,不過是欣賞「政治」帶給他們的「文化廉價品」,就像陶醉在「紅歌」的旋律中。

  

   茅於軾先生是老一代知識分子,一生追求科學,熱愛文化知識,在學術上頗有建樹;不投身任何黨派,不求名利,就是在退休後也不忘自己的職責;同時他的家族又是名門望族,是不會使用「武力」,也不與任何人「爭利」的君子。這樣的人在古今中外的常態社會裡一定是受人景仰的「文化人」,是任何「政治派別」都要「拉攏」的對象。而這樣少有的「真人」常受到一些低文化層次人的「辱罵」,這種現象唯有在我們這個經過文革後的社會裡才能出現,是文革造成的最隱蔽最危險的「思想混亂」,這些人不少是沒有經歷過文革的,足見肅清文革遺毒任重道遠。

  

   小結

  

   「政治」是一門重要的學問,是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對其進行闡述和解釋的,對社會應當如何發展是有指導意義的。但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言論自由的環境,要由這方面的專家和眾多的「業餘愛好者」們去相互討論,去著書立說。對普通人來說,看好自己的利益,關注和自己有關的事情。在需要政治表態的時候,多想想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實在不了解,可以選擇「走開」。「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沒有必要認為普通民眾做什麼事情都和「政治」有關,把一個人具體的行為冠以「政治」的標籤是犯了一個反科學的錯誤。文革成功將「政治」變成了神廟裡的「金身泥胎」,當時的確發揮了「神」的魔力,但不會總有,因為畢竟是「泥胎」。

  


推薦閱讀:

有關復刻表的幾點看法
【六亲的看法】
「女命桃花」之看法
六親遊走的看法
一名醫生這樣看醫藥代表

TAG:政治 | 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