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命運之秘訣

改善命運之秘訣  凈善法師:惜福,也可以稱為節福,節福和節約的概念有點像,不過節福所節約的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之類,而是節約用我們命中的「福氣」。    我以為也反覆強調,一個人一生的福祿總合大概上是一定的,當然這是在講沒有大善大惡的情況下,如果有大善大惡的情況存在就會打破這個總和,造成這個總合的增加或減少。因為總和不變,所以節了福,就增了壽。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修道人為什麼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苦了了,便是樂。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夠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後,就消福了,而在福報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僥倖得來的福。    福盡而死是真理,故當惜福少享福。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福祿有定數。那能浪費福報?要惜福才是福。凡夫俗子,不知積德積福,只知一味的享福,壽能幾何?    惜福概念的延伸,包括布施,布施不是簡單的惜福,而是積極的增福或積福,好比銀行的儲蓄,平時不存錢,用時方恨少!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我希望每位見聞者都能積福惜福,不要浪費福報。每一有生命的眾生,一生能吃能用的一切,都源於前世福報,福報盡則命終。是故,要積福惜福。(積福又惜福,才能福大壽長!——選編者按)    【文選1】    改運之道-惜福可以延壽    (原創作者:江南易林))    中國人每逢過年過節就喜歡在門上貼各種樣式的「福」字,以期望自己能有福氣。其實福氣這個福字包含的意義非常廣泛:富貴當權,是福氣;家財萬貫,是福氣;婚姻幸福,是福氣;兒女成群,是福氣…另外,清閑無事,叫清福;情場得意,叫艷福;有吃有喝,叫口福…福氣的含義可真是包羅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後這所有的福氣都建立在一個基礎之上,那就是壽命!這個道理再簡單不過,如果連命都有沒有了,一切的福氣都將化為子虛烏有了。    所以,就可以引出福和壽這一對概念來。當然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能福壽雙全,而是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福壽雙全的人可謂難得一見了。    福和壽在不同的人心中,可能權重或比重不一樣。但是實際是即便是再貧賤或殘疾的人,也希望能夠長壽(因貧賤而求死的似乎只是極少數),可見長壽對一般老百姓而言似乎更重要,因為一般老百姓福氣再大也不會有大到哪裡去,平安健康反倒是一種再大不過的福氣了。    解釋了上面福和壽的關係之後,我們可以進入正題了,就是惜福的概念。    惜福,也可以稱為節福,節福和節約的概念有點像,不過節福所節約的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之類,而是節約用我們命中的「福氣」。    我以為也反覆強調,一個人一生的福祿總合大概上是一定的,當然這是在講沒有大善大惡的情況下,如果有大善大惡的情況存在就會打破這個總和,造成這個總合的增加或減少。因為總和不變,所以節了福,就增了壽。    為了讓大家形象理解,我一古一今兩個例子,大家自然能明白。    第一個古代的例子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講的兩個八字相同的人,一個為主人,生在富貴之家,一個是僕人,生在貧賤之家,兩個人幾乎同時同地出生(僕人住在主人家,出生時隔一個房間而已,出生時幾乎同年同月同日同分)。這樣說來,兩個人命運曲線應該大致差不多才對。而主人之子,在十幾歲的時候就死掉了。而僕人之子,平凡生活到老而終。    這其中的奧妙中哪裡呢?一個合理解釋就是就是這個福家子弟從出生就榮華富貴,消耗了自己的福祿,好比信用卡把下半輩子的福祿都透支了,所以早死。而貧賤之子,平淡生活,福祿細水長流,得以長壽。    另外一個例子是關於我的爺爺的經歷,這件事我幼年時期就知道,成年後找當事人求證果然如此。    故事的主人公,男性,姓吳,生在五十年代,我們不妨簡稱為吳先生。這個吳先生是我家拐著彎的親戚,按照我們那裡的說法,已經出了五福(血緣關係超出了五代),他家境貧寒,父母不全,吳先生自幼聰明好學,考上了師範中專,這在那個年代算是不錯的學歷了。在學校教書幾年之後,到鄉政府當秘書,後升到秘書長,有一年,我爺爺探望我們家親戚,我們家這親戚和吳先生是同村,吳先生早就聽說我爺爺精通風水和命相,就興沖沖找到我親戚家來請教我爺爺。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他心中有個心結,因為在他二十齣頭的時候,他家人幫他算過一次命,算命先生說他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有生死危險。而他明年眼看就要到三十二歲,正好今年領導有意提拔他,在明年立春過後任他當鄉財政所所長,這職位雖然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官,但因為是肥缺,在當時當地也照樣引得很多人明爭暗鬥、暗流涌動。想到以前算命先生的話,吳先生就有點擔心了。    我爺爺在看過吳先生家的祖墳風水和吳先生的八字之後,就告訴吳先生,以吳先生的命格不利當官,他能在政府部門工作,祖蔭佔了很大部分。後來詢問,吳先生祖輩人的確是當地的善人。積德甚多。吳先生問我爺爺該如何是好,明年是否應該就職。我爺爺就告訴他,如果想不出凶禍,最好明年引退到一個平穩的崗位,保命要緊。吳先生也算是淡泊的敦厚君子,對權利慾望的並不大,就按照我爺爺的建議以身體不佳的理由委婉拒絕了提升的機會,到一個學校當了副校長,幹了老本行。而第二年,也就平安無事了。    這件事並非這樣就過去了,在幾年之後,吳先生又去找當地一個很有名的算命先生看過八字。據說那個算命先生大惑不解,非常詫異的問吳先生:你三十二歲那年怎麼沒有死在任上呢?這話意思就說他三十二歲那年應該當官,並且會死在任期之內。當時吳先生當下就全明白了,心裡暗自慶幸。告訴了算命先生原委:他三十二歲那年主動放棄了當官的機會!    故事就講到這裡了,想必大家已經很清楚了我說的惜福的含義了。    惜福,簡單說就是適當放棄文章開頭列舉的那些福氣,尤其是一些身外之物的福氣,比如錢財或權力等等,可以換來壽命的增長。    我們很小就受到教育。要愛惜糧食,愛惜紙張,愛惜親人,珍惜眼前等等,這些也是惜福,而浪費、揮霍則是惜福的反面,生命苦短,並沒有太多的東西,可供我們隨意浪費揮霍。    古人云:一文錢難倒英雄漢,如果我們平時能惜取者一文一厘,何至於會窘迫如此?    惜福概念的延伸,包括布施,布施不是簡單的惜福,而是積極的增福或積福,好比銀行的儲蓄,平時不存錢,用時方恨少!    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文選2】    福盡而死是真理    作者:宣化上人    所謂「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我們修道人為什麼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餐,就為要了苦的緣故。苦了了,便是樂。福,有應享的福和不應享的福。應享的福,是自己工作所得來的代價,能夠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坐好汽車,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後,就消福了,而在福報的銀行就沒有存款了。    不應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僥倖得來的福。好像強盜,搶人家的錢,自己享受,這是不講道理的享受,必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報銀行的戶頭就透支了。應享的福,享完之後,就報銷了福,何況不應享的福,硬要勉強享受?這不但消福,而且還要虧本。因為這種關係,福不可享盡,享盡就沒有福了;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我們做人,要明白這種道理。在困難的環境中,歡喜接受逆境,這樣便無怨恨,也沒有不滿現實的心在作祟。    研究佛法的人,其思想和行為,與世俗人正好相反。世俗人是順著生死去造業,修道人是逆著生死來消業。無論在什麼境界上,處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覺得苦。所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至理名言。    現在講一個受苦的公案,作為參考。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名叫崇禎。他雖有皇帝的智慧,可是沒有皇帝的福報。為什麼?因為他的苦沒有受盡。他前生是個沙彌,因為未到受具足戒的時候,就死了,所以還是個小沙彌而已。他做沙彌的時候,凡是搬柴運水的苦工,都由他來做,任勞任怨。天天做苦工,來護持道場。    有一天,他到房頂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墜地而死。師兄弟就去報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後果,想成就小沙彌,替他了苦。於是乎,對大家宣布:「這個小沙彌,做事不小心跌死,對道場有很大的損失。因為他犯了侵損常住的過錯,要懲罰他。你們用馬來把他的屍體拖散為止,免得買棺材埋葬。」    大家一聽方丈的話,不以為然。師兄弟們發惻隱之心,而不聽方丈的命令,因為不忍心這樣去做。於是共議:「我們是師兄弟,同修一場,應該把他安葬,不可用馬拖屍。」乃出錢買棺材安葬於荒山中。    這個小沙彌,因為替廟做苦工,積有功德,來生為人,做了皇帝,身為崇禎。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窮皇帝。他在位的時候,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沒有過一天好日子,都是在憂患煎迫中度日。這事是被好心的師兄弟害了他,使他的苦未能了盡。如果他們當時聽方丈的話,用馬拖屍,苦便了了,不會害得崇禎在煤山自縊,而為國殉難。    福盡而死是真理,故當惜福少享福。    有人說:我自己賺的錢我自己花,不把錢花光享受,不是白賺錢了嗎?    我們可以通過比喻來思考,比如一個農民對著糧倉想:這是我自己種的糧食,當然應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嗎?這顯然是愚人自絕後路的做法,不為明年留下種子,最後只會餓死而已。可見,不顧及後果的過分享受,將會耗盡福報,給自己的未來和後世帶來無量的痛苦。    我們再來看這樣一則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現了大旱災,楝塘地方因為有水庫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現大水災,也以堤壩高而沒有遭災。鄰近的幾個鄉連續好幾年沒有收成,唯獨楝塘地方接連豐收,而且他們乘形勢得到了官府的兩次免糧。於是這些村裡人廉價買進了各鄉的產業,生活變得非常富有。從此之後,該地樸素的風氣蕩然無存,奢糜成風。    當時,鄉民陳良謨對他的叔兄說:「我們村子會有奇禍發生!」叔兄問他是什麼原因,他答:無福消受罷了。不久果然全村發生了大瘟疫,存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先儒焦澹園說:「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有人想:現在時代不同了,物質條件日新月異,過時的東西都可以丟掉。半碗飯、一張紙不值幾個錢,不要搞得太約束。    這也是以撥無因果的斷見所滋生的邪見。從因果上思惟,就會知道其實浪費半碗飯、一張紙,也有很大的罪過。比如半碗飯來之不易,從播種、施肥、灌溉、收割、去殼、運輸到最後煮成米飯,其間有多少勞動者的心血,要耗費多少自然資源,才能端到口邊,供你享用。這半碗飯不是無因無緣產生的,隨意浪費不會折福嗎?實際上,因果絲毫不會空耗,浪費財富是損減自己的福報。因此,想起物品來之不易、業果不虛,我們不能不珍惜福報。古人說:「一茶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有一首唐詩說:「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需要勞累那麼多的父母有情,想到這一點,為什麼還不珍惜福報,反而以浪費為光榮嗎?    弘一大師在他的一篇演講中說:我五歲時,父親就不在世了!七歲我練習寫字,拿整張的紙瞎寫,一點不知愛惜。我母親看到,就嚴肅地說: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親在世時,莫說這樣大的整張的紙不肯糟蹋,就連寸把長的紙條,也不肯隨便丟掉!母親這話,也是惜福的意思!    我因為這樣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後來年紀大了,也沒有一時不愛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後,一直到現在,也還保守著這樣的習慣。諸位請看我腳上穿的一雙黃鞋子,還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時,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給我的。又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里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傘,也是一九一一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了。簡直可盡我形壽受用著!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須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或是初出家時制的。    在古德中這樣的事例也隨處可見。古時候,雪峰禪師和欽山禪師一起在溪水邊洗腳,欽山見到水中漂有菜葉,很歡喜地說:「這山中一定有道人,我們可以沿著溪流去尋訪。」    雪峰禪師回答他:「你眼光太差,以後如何辨別人?他如此不惜福,為什麼要居山!」    入山後果然沒有名僧。有人說:人生在世,應當好好享受,必須擁有豪宅名車、高檔電器等,如果沒有這些物質享受,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首先應當辨別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與生活毫無關係。身為欲界人類,雖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飲食、衣服,就足以保證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間。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虛假的擺設而已。動物也知道尋求飲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義只有這一點,那就和動物沒有差別。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於追求生活享受,這樣造作非福業,則連動物也不如。人生的意義在於能成辦自利利他的大義,不能少欲知足,就無法集中精力投入於修行,這樣就不能成辦大義,只是浪費生命而已。    不但自己惜福,還要教育子女、學生惜福,為他們而惜福。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給兒子做棉衣,家裡本來有絲棉,她把絲棉賣掉換成棉絮。了凡先生問她:「家裡有絲棉,為什麼要換成棉絮?」她說:「絲棉太貴,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了凡先生聽了很高興,因為這樣做就不愁孩子將來沒有福!    再來看反面例子:古時候,有戶富人在孩子滿月時,請客大擺酒席,殺了許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給孩子算命,說他一生的命運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兩歲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來以為他算命很准,為什麼這次沒有算對。後來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說他「折福太深,福盡而死」。    再看現代的青少年從小就知道享樂,亂花父母的血汗錢,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每個月幾百幾千塊的零花錢象流水一樣用。家長也認為:現在時代不同了,寧可自己苦一點,也不能讓孩子沒面子。他不知道孩子從小養成驕奢的習慣後,由驕奢必然多欲,多欲則無德。長大之後,不是成為貪官,就是成為匪類、花花公子、寄生蟲,百無一用。從結果來看,這不是愛護子女,而是毀掉子女。因此,從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我們都是大乘修行者,應當念念關懷眾生的苦難。想到自己享福的同時,世界上還有千千萬萬的人連飯都吃不上,為什麼不能省下自己的福報施給諸母有情呢?    以下是惜福舍福的事例:宋朝的范仲淹讀書時,心中念念想著救濟他人。後來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祿全部拿出來購置義田,贍養一個家族幾百戶的貧寒之家。他的幾個兒子請求他買一所園宅,他說:「京城裡的大官園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經常去遊園,誰會不准我去游他們的園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園才能享樂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為天平寺,用來興崇三寶。他的幾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時輪流穿著。范仲淹出將入相數十年,所得俸祿全部用來布施周濟別人,所以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而他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個個能繼承父志,舍財救濟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孫輩也極為發達。    某年舊曆十一月,天氣正冷的時候,蘇州城有位大紳士帶著工匠到印光大師的關房裝置洋火爐,印光大師堅決不肯接受,大師說:「人生不可享受過分,要是自己沒有德,空去享用,那就是折福。」這位大紳士非常誠懇,再三請求,必須供養,弟子也從旁邊勸請,印光大師說「安在外間的客廳里吧!那裡時常來人,讓大家一齊暖和,外間的空氣暖了,這間的空氣也會變暖。」    我們應當隨學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僅惜福,而且把自己的福報舍給眾生。自己的生活可以過得清苦一點,省下來的錢讓別人享用,有這樣的善心將來才能利益無量眾生。心中應常常記掛天下苦難的眾生,常以福報迴向。「為利有情故,不吝盡施捨,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又說:「如空及四大,願我恆成為,無量眾有情,資生大根本。」願我們如地水火風空五大種一樣,恆時成為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大根本。    「人生衣食財祿,皆有定數,當留有餘不盡之意。故節約不貪,則可延壽;奢侈過求,受盡則終;未見暴殄之人得皓首也。」人的福報有限,能節約不貪著,就可以延壽,如果過分奢侈,福報享盡了必定福盡而死。    【文選3】    千萬別讓孩子(父母)的福報提前用光!(節選)    今天吃晚餐時,一位同事說明年要讓他女兒上一萬多元一個學期的貴族幼兒園,我聽了很驚訝,並警告他:    「每個活在世上的人都是因為有福報才能活命,福盡則亡,請不要把你小孩命中的福報提前用了!一萬多元一個學期,那是你小孩命中注定的福報呀!要給她保存起來,給她將來用!」    世上很多人都有很多錯誤的教育小孩與孝敬父母的誤區,故特作此文,以期拋磚引玉。    世上每一個活在世上的人,能活在世上,是因為他有福報。如果他的福報盡了,不論是天龍鬼神,還是帝王將相,皆命終。    從前有二個人打賭。有一個人念佛吃齋了很久,但他總是生病與貧窮,後來他說念佛吃齋沒用。當時有一位朋友聽見,開玩笑說:    「你說念佛吃齋沒有用,那你把你念佛吃齋的功德賣給我!」    那人當真了,收了錢並立了字據,把他念佛吃齋的功德賣了。第二天他便夢見鬼差來找他,說他福報已盡,某日當命終。於是他便急忙找朋友要回字據,他朋友說已燒了,不久他便命終。    古代的智者賢士一再強調惜福,王安石、曾國藩、范仲淹等等無不如此!    東方几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定論:成由勤儉敗由奢!    類似的故事我看過好幾例,我雖然不知故事發生在何時何地,但我相信是有類似的故事發生過。    我希望每位見聞者都能積福惜福,不要浪費福報。每一有生命的眾生,一生能吃能用的一切,都源於前世福報,福報盡則命終。是故,要積福惜福。    很多有錢人,從小就給小孩吃最好的,用最好,上最好學校的,結果小孩成長後,事事不如意,還染上種種不良習氣,不久便因種種原因命終,白髮人送黑頭人。    以上現象,當今社會上比比皆是。如果要找例子,可以找上一大堆。可是有人找過真正的原因嗎?其實原因很簡單:是父母把小孩的福報提前用光了。    什麼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那是在消他的福呀!你自己的小孩有多大的福報道呀?!你從小讓他過上皇太子的生活,那是在折他的壽呀!    吃不必太好,衛生就行。穿不必太好,能暖就行。用不必太好,安全就行。上學校不必太好,老師有學問有品德就行。住不必太好,能讓心安靜就行。娶老婆不必太漂亮,能孝順公婆、能持家就行。嫁老公不必太有錢太帥,能養家糊口、能不染惡習、能愛護自己,心地善習就行。    古今中外很多偉人名人皆有云:「我幼年時,我父母給我最大的遺產就是貧窮!」    古德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古諺云:「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在當今物質豐富的社會,我不可能叫大家以貧窮來逼孩子早懂事、早立志、早當家。但是,必須早讓你的孩子知道你的錢一分一毫都來之不易,要讓孩子在寒暑假期間點體驗生活,知道知識的好處,知道知識在人生的道路上是十分重要的。知道品德人格在未來的人生上是寶貴的財富。唯有這樣,孩子才有可能用功學習,不交惡友,不染惡習。如果你整天把他棒在手上,讓他當一皇太子,那只有折他的福壽。    一至八歲,教育的重點是禮儀,修養德行。    什麼是禮儀?比如說:尊敬師長,見師長要問好。吃飯喝茶用水不要浪費,諸如此類,應從小管教。人的修養德行,外交禮儀,將影響一生的成敗。如果一至八歲教育他太多的垃圾知識,會使他將來精氣神內三寶不足,將來難當大任,折其福壽。如果一個人學富五車,但如體弱多病,那如何利益眾生,造福社會?    等他八歲以後,再讓他學習世間基本學問。    等十六歲後,精固血暖,三寶充實,四大調和,五臟安泰,百骨精髓充滿後再學習世間千萬學問也不為遲。如果從小就嬌生慣養,吃好用好,汗不出,太陽不曬,那是折他的福壽呀!希望眾人能明白其中的真實道理。    以上說了當今社會教育子孫後代的誤區,下面說說孝敬父母的誤區。    說到孝敬父母,我先說說古今很多名醫的經驗。有很多古今名醫給病人看病有個習慣:窮苦人得了絕症他會接。但很多高官貴豪得個小病他卻不敢接。為什麼窮苦人得絕症他敢接,還能治好。但高官富豪得個小病卻不敢接?    據很多名醫的經驗是:官貴富豪得小病是表相,其實已經福報已盡,就像晉景公一樣,早已病入膏肓。而窮苦而有善根之人,表面已經病入膏肓,其實未病到心,因為善根還在,良心未泯。由於一世窮苦又有善行,故福報未盡,故命不該絕。    很多人孝敬父母是愚孝。給父母吃龍肝鳳腦,山珍海報,給父母穿上千塊一件的名牌衣服,給父母用最好的生活用品,給錢父母嫖賭。這樣孝敬父母,你想父母早死呀?------    人生在世,衣食住行,福祿有定數。那能浪費福報?要惜福才是福。凡夫俗子,不知積德積福,只知一味的享福,壽能幾何?    孝敬父母是天公地道的,是應該的。但不可愚孝,不可浪費。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父母錢財是應該的,但是不要忘了引導父母惜福積福。如此一味的光給錢而不引導父母惜福積德,那就算你天天給父母吃龍肝鳳腦,山珍海味,那也是黃泉路近。    所以,希望各明白這個道理。給父母吃,能飽,衛生就行,不一定要山珍海味。給父母穿,能暖就行,不一定要上千塊的國際名牌。什麼狗皮豬皮鞋,什麼狐皮狸皮衣,人還沒死就先披畜生皮,你想讓父母先投畜生道嗎?    父母是尊長,孝敬天公地道。先有父母,後有我身。沒有天地,就沒有萬物生靈。沒有父母生我血肉之軀,就沒有我身。沒有師長授我生存知識,那我可能如畜生般無知。故我等理當禮敬生身父母,理當禮敬授我生存知識的師長。但是,不可愚忠愚孝。    【文選4】    告誡貪官:祿命透支,災難無窮!(節選)    我和我的易學界的專家朋友們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對先賢的命學理論推陳出新,發現了諸多命理法則,最為關鍵的當屬命理守恆定理。我們首先對命理守恆定律做一下解釋:    所謂命理守恆定理,即:一生命個體,其物質(壽)、能量(祿)、信息(福)的總和是一個常數。------    守恆理論在命運的不確定的因素之間,尋找一種統籌的東西。在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強化某種命理要素,必然以弱化另一種要素為代價。我們常常感嘆人生總是不能全美,道理恐怕就在於此。大學士紀曉嵐舉例說:「無錫鄒小山先生夫人,與安州陳密山先生夫人,八字干支並同。小山先生官禮部侍郎,密山先生官貴州布政使,均二品也。論爵,布政不及侍郎之尊;論祿,則侍郎不及布政之厚,互相補矣。二夫人並壽考,陳夫人早寡,然晚歲康強安樂;鄒夫人白首齊眉,然晚歲喪明,家計亦薄,又相補矣。」古人說:「每有貧寒之命,生於富貴之家,錦襁綉褓,享用太過。其福不足以當之,則必夭」。紀曉嵐又例舉了案例如下:「余第六侄與奴子劉雲鵬,生時只隔一牆,兩窗相對,兩兒並落蓐啼。非惟時同刻同,乃至分秒亦同。侄至十六歲而夭,奴子今尚在。豈非此命所賦之祿,只有此數。侄生長富貴,消耗先盡;奴子生長貧賤,消耗無多,祿尚未盡耶?盈虛消息,理似如斯,俟知命者更詳之」。紀曉嵐的記述,是罕見的命理案例:不但同辰,而且同地。此二人的命運毫無相同之處,但是守衡的概念可以對他們的命運作出合理解釋,而且只能如此。 由此看來,同樣一種稟賦,具有某種同樣,或者大致相當的福量。因為所處的家庭環境不同,對其福量的「消耗」也不同,從而命運的過程和狀況也不同。 原來「吃虧是福」、「安貧樂道」、「破財免災」、「貪財壞印」、「名利喪身」等諸多傳統格言竟是命理守恆定理的表現。    當今天下,西風東漸,物慾橫流,腐敗已成為國家和人民的死敵!腐敗是一個國家內部最容易分裂和引發社會動亂的直接因素,它製造貧富差距------。人民群眾對貪官刻骨仇恨,而我們命理學家在橫眉冷對貪官的同時,還為貪官們必將面臨的無窮災難發出無限感慨!物質不滅、能量守恆、信息不滅三大科學定律豈對人類無效?命理守恆定律告訴我們:貪官污吏因為透支了他的祿命,必將會禍患無窮!有些貪官因東窗事發,攜巨款外逃,這更是罪上加罪。逃出法網沒有逍遙,只能是惶惶不可終日:    告戒正在貪污的在職官員 :    一個人福祿壽的總量是恆定的,貪污金錢即是透支祿命,在總量一定的前提下,強化某種命理要素,必然以弱化另一種要素為代價,所以福與壽將大大縮減,減福:恐怖、憂慮、痛苦、沮喪等,減壽:失眠、頭暈、心悸、血壓不穩等,生理與心理都處於疾病狀態。您作為一位zhengfu官員,生就了一個富貴的八字,這是祖宗父母的陰德所致,也是前世福德之積累所造。為民造福是盡您的本份,越為他人謀福利,自己的福德越會增加,捨得,舍即得,奉獻即是獲得,利用命理守恆定律,每個人都能改善他的命運。    佛陀說: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老子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為了自身與家人的幸福,趕快懸崖勒馬吧!
推薦閱讀:

馬年出生的人的命運-馬年出生的人
12生肖幾歲時有一大劫,值得收藏!
12星座命運交響曲
【一周一易】從八字論命運
改善命運的秘訣

TAG:命運 | 改善 | 秘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