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收紅包「潛規則」探秘

醫生收受紅包,早已不是「秘密」。患者手術前後給醫生「打點」,送(收)紅包為尋常之事。種種現狀表明,醫生收紅包已經成為醫院裡的一種「潛規則」,這股暗流隱秘地流動在醫院,人們表面上看不到它,紅包卻在暗地裡支配著醫患雙方關係。

七成患者送過紅包

在手術患者中,大約70%的患者和家屬都曾給醫生送過紅包。送紅包在外科、骨科、神經外科、心胸外科、婦產科等科室的手術中比較多見。

紅包有行情

紅包到底送多少合適?這其中也有「譜」。往往根據醫院等級、手術大小、患者經濟情況而綜合決定。一般小醫院主刀大夫給300元,最多不超過500元,麻醉師的紅包價是200元,手術助手也得給「意思意思」。大醫院的紅包價較高,一般主刀大夫是800到1000元,麻醉師是500元,手術助手是300至500元,術後監護室護士也要給200到300元。但有的手術難度大、風險高,或患者家屬很有經濟實力,紅包的價就抬高了。有的給主刀大夫送2000元至5000元,其他有關人員的紅包也都加厚。

送紅包者心態

心態一:圖個放心。初為人父的趙先生說,上個月趙先生妻子在一家區級醫院生孩子,臨生產前,趙先生想想自己老婆孩子的命運都要交到大夫手裡了,怎麼著也要讓人家給盡心吧。於是,在家屬簽字時,趙先生給醫生口袋裡悄悄放了400元。剛才還說「危險」、「有難產癥狀」的醫生,這時「嘿嘿」一笑,安慰他:「沒事,生個孩子,擔心啥?」

這種心態在病人家屬中最為常見。從住院起,只要做手術,同一病房病友之間就開始竊竊私語一件事:「你送不送?送多少?咋送呢?」就這樣,你看我,我看你,別人送了,自己不送總覺得不放心,錢送出去就好像踏實一點。

心態二:為排手術。宋先生的母親患了乳腺癌,要做個大手術。可是住進醫院20多天了,醫生還是說「不行,還得消炎,不能做」。眼看著比母親晚進來的患者都動完手術了,但自己母親還痛苦地躺在病床上。宋先生著急了,問同病房已做完手術的患者該咋辦。「我給你支個招吧,得送點兒。」經點撥,宋先生才恍然大悟。於是,宋先生準備了1.5萬元,拿報紙包好後,送到主刀大夫辦公室。第二天,宋先生被通知做好手術準備,第三天,宋先生的母親被推進了手術室。宋先生苦笑:「早知道這樣,真該早點行動,省得老母親受苦,也省了每天1000多元的住院開銷。看看,送不送就是不一樣。」

目前,名氣大的醫院基本上都存在住院難、專家手術排隊現象,為了早點排上著名專家主刀的手術,患者家屬哪敢不送?

心態三:被反覆暗示。交口某村民老李胸口長了碗口大的菜花瘤,日前來省城治療,醫生說得切除。他老老實實入了院,等著醫生安排。一位年輕醫師跟隨主任醫師查房時,得知老李是呂梁老鄉,下班後特意來坐了坐。當聽說老李是村幹部,經濟條件還可以時,老鄉醫師就開始「操好心」:「哎,你不知道,現在做手術都得送點,哪能傻等?」老李疑惑不解,舉棋不定,老鄉又暗示了兩次,還說:「別人我還不告訴他。」老李與在太原工作的侄兒商量後咬咬牙點頭:「送吧。」於是,在走廊的盡頭,老李給老鄉醫師遞上2100元,拜託他全權去「辦理」:主刀的主任醫師800元,麻醉師500元,老鄉醫師和另外一個手術助手每人400元。老李出院時,另外一個年輕大夫又在暗示剛住進來的一位患者……

手術前,主刀大夫、助手往往要給患者或家屬做思想工作,最常見的就是單獨約在辦公室或走廊盡頭,主要是說病情,但有的反覆詢問患者工作、經濟情況,或直截了當地提出「打點」要求。

收紅包者心態

第一種:不收白不收。某外科醫生,工作已十多年,自己承認收過紅包。他說一般病人給他也就收下了,很多醫生都收,自己為啥拒絕?張醫生說自己平時工作其實很負責,收了病人紅包之後,就更上心了,抽空多詢問一下送紅包患者的病情;對於不給紅包的病人,他也是按照規定的醫療程序處理,只不過不會額外地關心。他說,有人有錢,想送就送吧,沒錢就不要送,我也沒主動要過。他說在醫護人員圈子裡,這是個正常的現象,大家私下裡還交流一下紅包的多少。

第二種:不收病人不安心。一位麻醉師說自己沒法拒絕病人的紅包,很多病人非要送紅包,要是不收,病人家屬反而覺得不放心。就麻醉師而言,病人家屬會擔心麻醉部位準不準、麻醉藥劑量夠不夠等。如果馬上就拒絕,病人還會聯想到送的錢太少或醫生手術時不盡心,不如收下來省心,也交個人情。當然如果病人連住院費都交不起,送紅包他也不收。他知道國家規定不應該收紅包,但為了病人安心,他也就隨大流了。

第三種:這也是勞動所得。很多醫生認為,做醫生很辛苦,風險高、責任重、精神壓力很大,稍有不慎就被卷進醫療糾紛。做手術時刀下是活生生的生命,醫生思想一直高度緊張,一台手術下來有時得幾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累得連話也說不出來,收上幾百塊錢紅包算得了什麼。和付出的心血相比,他們認為工資收入偏低,待遇差,所以當病人主動送紅包時就不客氣地收下,當成是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叫辛苦費。

第四種:既愛又怕。面對紅包,有些醫生猶豫不絕,忐忑不安,既想收又怕手術失敗,病人鬧起來惹麻煩。一位心胸外科醫生坦言,由於現有醫療技術有限,一些疾病並不能手到病除,手術成功了醫患雙方皆大歡喜,如果手術失敗就不好說了。這時,假如沒收紅包,醫生沒有心理負擔,可以給病人解釋說純粹是醫療上的事情;如果收了紅包手術還沒做好,萬一病人大吵大鬧,醫生肯定難堪,事情暴露還得受處分。所以收這幾百上千塊錢,有時很傷腦筋,不是不想拿,有時是不敢拿。

也有部分醫生常常拒退紅包,有的當場堅決退回去,有的把紅包交到醫院紀檢部門,有的將紅包轉到病人的醫療費中,他們良好的醫德經得起任何考驗。

紅包為何屢禁不止

其實,對於醫生拿紅包現象,無論是衛生主管部門,還是各家醫療機構,都三令五申明文禁止,但為何一直屢禁不止呢?一些不願透露姓名的醫療界人士給予了分析。

首先,取證難。一般來說,患者送紅包後輕易不會去舉報醫生,除非有醫療事故發生。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醫院的紀檢部門很少接到患者舉報,即便有,也多是匿名的,證據不確鑿,無法展開深入調查。因雙方送、受紅包的行為比較隱蔽,調查中,只要有一方不承認,事實都不能成立,取證難導致了查處難,查無實據,最後只能不了了之。

其次,查處缺乏力度。主觀上,醫院紀檢部門工作人員也不想得罪同事,既然紅包現象大家都知道,何必多事去惹人?同時,醫院即使查出來個別的紅包事件,在處罰了相關當事人之後,也就「內部消化」,一般不家醜外揚,不一定主動把全部查處到的情況報到上級主管部門。衛生行政部門關於禁止醫務人員收受紅包的文件發得不少,但是實際查處力度不大。

再次,醫療資源少。紅包問題多見於知名的大醫院,這些醫院因為醫療條件好,醫生醫術高,病人得了大病不得不去,只要能看好病,對於約定俗成的送紅包,患者及家屬已經慢慢無奈地接受了。只有加快醫療改革,擴大醫療資源,醫院之間構成真正的全面競爭,也許紅包現象才能減少。

另外,醫生、護士都是高風險行業,但是目前國家對醫務人員的職業風險沒有相應的補貼,醫生正常的技術收入較低,醫院主要是以葯養醫。做一次手術,醫院將創收的收入拿出很少一部分以獎金形式發給科室,而科室里人人有份,真正獎勵到主刀大夫手裡的較少,這是紅包一直暢行的一大原因。要改變這一現狀,只能靠醫療體制改革。


推薦閱讀:

紅包:社交和金融的融合
女生搶同學QQ紅包沒錢歸還被逼下跪道歉是怎麼回事?
自如2018新年活動系統 — 搶紅包
一個紅包引發的撕逼
汽車之家錢包,現在玩還不算太晚

TAG:醫生 | 潛規則 | 規則 | 紅包 | 探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