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其人及其主要活動區域作者:劉玉娥教授

黃帝其人及其主要活動區域作者:劉玉娥教授

[內容提要] 黃帝是傳說中的古代帝王,他既是具體的個人,又是部落的領袖,而且還是族團世代沿襲的領袖稱號。黃帝活動的主要區域在嵩山東延的具茨山,他曾問道、修鍊於具茨山,且其都有熊亦在具茨山周圍,至今,具茨山仍保留有大量黃帝的活動遺迹。

[關鍵詞] 黃帝 活動區域 具茨山

一、黃帝是具體的人名或族團名

黃帝是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索隱》曰:「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世本帝系》云:「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國語·晉語》云:「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集解》:「附寶感北斗而生黃帝。」《炎黃匯典·方誌卷》卷三引「黃帝有熊氏,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其母附寶感北斗而有娠,生帝於軒轅丘,因名之。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國於有熊,故號有熊氏。長於姬水,故又以姬為姓。是時神農氏衰,諸侯相侵,炎帝榆罔弗能爭,於是軒轅慣用刀戈,以征不享,諸侯咸賓。榆罔暴虐,諸侯益叛,軒轅修德治兵,與榆罔戰於阪泉之野。又禽殺蚩尤與逐鹿,諸侯咸推軒轅代神農氏為天子,以土德王,是為黃帝。……帝在位百年,年百十有一歲。」[①]《帝王世紀》亦云:「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凡八代及軒轅氏也。」《禮記·大戴禮》云:「宰我問於孔子曰,予聞榮伊曰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孔子曰,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也。」

從以上所引資料看,有四點可以斷定。第一,黃帝及其父少典既是指具體的個人,又是族團世代沿襲的領袖稱號。因為上述材料說的很明白,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少典既能娶妻生子,說明他是具體的個人,可是他又生黃帝和炎帝,而炎帝和黃帝中間隔八代五百餘年,這又是極其不可能的。黃帝也是如此,既能娶西陵女嫘祖為妻,生子玄囂、昌意,說明黃帝也是具體的個人。可是他又分明不是一個人,因為在當時的飲食、醫藥保健條件下,他不可能活一百多歲,甚至三百歲。這就是說黃帝和其父少典,與當時的其他部落領袖,如顓頊、帝嚳、炎帝、帝堯、祝融、共工等一樣,既是具體的個人,又是部落的領袖,而且不是一代的領袖,是一個部落世代沿襲不變的領袖共用名。人類幼年時期,往往以氏族或族群、部落為名號。少典與有蟜是兩個不同的族系,互通婚姻,而由此派生出支系炎帝族、黃帝族。因此,炎帝和黃帝則由具體的人演變為族號,黃帝和炎帝既是氏族的名號,又是氏族領袖的稱謂,既是具體的人,又指領袖。而且非指一代人領袖,而是氏族沿用之共同稱號。所以能歷經數百年仍為黃帝。至於孔子所言,完全牽強附會,答非所問。第二,炎帝和黃帝非兄弟,都是少典族與有蟜族通婚的後代。炎黃二帝雖則相承,但不可能是兄弟。以《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詙,生帝臨魁,次帝……凡八代及軒轅氏也。」若以此言,炎黃二帝中間相隔八代,五百餘年。時間之久,是不可能為兄弟的。司馬貞論及黃帝身世時,也曾不無懷疑地說:「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餘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何其年之長也?[②]司馬貞所說「少典,諸侯國號」,顯然也是不確切的。少典非諸侯國號,而是族號。但司馬貞能悟出「少典」非是一個具體人,這一點就是很了不起的。第三,有蟜氏與少典一樣同為氏族名稱,非指具體人。《國語·晉語》引:「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附寶感北斗而生黃帝。」聯繫起來,不難理解,有蟜氏與少典氏同為氏族名,黃帝生母附寶是有蟜氏族中的一個女子。黃帝是附寶所生,附寶既能生子,說明她是具體的人,而非有蟜氏族名,而有蟜氏則是黃帝母附寶所依附的族氏名。第四,黃帝時代可能同族內存在著不同圖騰崇拜的部落。《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一則神話:「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裡提到的炎帝、黃帝、蚩尤,都是族團的代名詞。如前引《帝王世紀》所述,黃帝和炎帝間隔八世,五百餘年,何以會同時交戰?這裡顯然不是指的具體個人,而是指的炎黃氏族的領袖。至於熊、羆、貔、貅、貙、虎,就很有可能是黃帝族內不同圖騰崇拜的部落族員。這則神話中所言的「諸侯」、「修德」很明顯是出於後世儒者的附會,但黃帝族和炎帝族在阪泉之野曾發生過一次殘酷的戰爭則是確是可信的。《新書·益壤》稱當時的戰場是「流血漂杵」。黃帝族領袖不可能驅使熊、羆、貔、貅、貙、虎等猛獸為他作戰。這些猛獸很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圖騰。他們很可能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隨黃帝參加戰鬥。阪泉之戰,以黃帝族的勝利而告終,它導致了炎黃兩大部族的融合。華夏民族由此正式形成,並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分。這段神話故事是後人對當時那次事件的真實記錄和解釋。

二、黃帝族的主要活動區域在嵩山支系具茨山

黃帝是華人的始祖,開創了華夏文明昌盛的基業。那麼黃帝族的活動主要在什麼地方呢?這是應該認真加以研究的。黃帝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就現在掌握的資料看,它的中心應在嵩山東延的具茨山系。黃帝族活動區域主要在具茨山,史書、志書多有記載。

(一)黃帝都有熊在具茨山周圍

黃帝都有熊,史書、志書多有記載。有熊在什麼地方,有熊就在具茨山周圍。具茨山又名大隗山,位於洧水之南,潁水之北,歸屬新密、新鄭、禹州、登封管轄。《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竹書紀年》亦說:「黃帝軒轅氏,居有熊。」《禮記·大戴禮》記載:「(黃帝)有聖德,受國於有熊。鄭也,古有熊之墟,黃帝之所都。」《帝王世紀》:「黃帝有聖德,授國於有熊,帝之所都。」《水經注》卷二十二:「(洧水)又東,過鄭縣南,溱水從西北來注之。酈註:洧水又東,逕新鄭故城中。《左傳》襄公元年,晉韓厥,荀偃帥諸侯伐鄭,入其郛,敗其徒兵於洧上是也。《竹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同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子曰鄭,是曰桓公。皇甫士安《帝王世紀》云:「或言縣,故有熊氏之墟,黃帝之所都也。鄭氏徙居之,故曰新鄭矣。《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七:「新鄭縣,古有熊地,黃帝都焉,周封黃帝後於此為鄶國,春秋時為鄭武公之國,曰新鄭,以別於京兆之鄭也。」《太平寰宇紀》卷九:「新鄭縣,昔黃帝都於有熊即其地,又為祝融之墟,於周為鄭武公之國。按《國語》:「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濟、洛、河、潁之間乎!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虢叔恃勢,鄶仲恃險,是皆有驕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貪冒。君若以周難之故,寄孥與賄焉,不敢不許。周亂而弊,是驕而貪,必將背君,君若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無不克矣。……若前潁後河,右洛左濟,主芣、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 以上幾則資料所說「有熊之墟」、「祝融之墟」、「黃帝之都」,實際上都是指軒轅丘。他們把軒轅丘與祝融之墟、鄭武公之國聯繫在一起,確實可以開闊我們的思路,但仍不能詳細斷定軒轅活動的具體地望。《漢書地理志補註》和順治《新政縣誌》說的更為具體些。《漢書地理志補註》:「今新鄭新密縣,……故有熊國,黃帝都焉。周封黃帝後於此為澮國。春秋時為鄭國,曰新鄭,以別於京兆之鄭(陝西華縣)。為韓所滅,韓自平陽(陝西臨汾)徙都新鄭,故城在今新鄭縣北。溱水在縣北,洧水在縣南。」順治《新政縣誌》:有熊氏之國「溱渭襟帶於前,梅泰環拱於後」。這兩段話把軒轅丘所在地望限制的比較容易辨認。一說「故城在今新鄭縣北。溱水在縣北,洧水在縣南。」很明確;一說「溱渭襟帶於前,梅泰環拱於後」。溱水、洧水在新密的曲梁鄉和大隗鄉並夾轄劉寨鄉。梅、泰二山在其北面,屬新鄭最北部的小喬鄉。軒轅丘就處在溱、洧兩水和梅、泰二山的中間,軒轅丘的位置不是很明確了嗎,他就在新密、新鄭交界處的具茨山周圍。

(二)黃帝曾問道、修鍊於具茨山

《莊子·在宥》記載:「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閑居三月,復往邀之。廣成子南首而卧,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女(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我為女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女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女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廣成子曰:『來,吾語女。彼其物無窮,而人皆以為有終;彼其物無測,而人皆以為有極。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為土。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女,入無窮之門,以游無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當我緡乎?遠我昏乎?人其盡死,而我獨存乎?』」

這裡不僅有明確紀年,「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到空同山問道於廣成子,而且記載有問道的主要內容。黃帝欲問之道有兩點:第一,「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他訪道的目的非為己之長生,而是要想取天地之精華,以助五穀成熟,用來養育百姓。民以食為天,不要說人類幼年期,即便人類發展之今天的高度文明時代,任何人也不能離開五穀雜糧,「食」仍然是人類生存得以維持的最主要方面。黃帝關心族團的生存,欲人們衣食有繼,故而專程登上空同山問道於智者廣成子。黃帝時代尚沒有發明文字,但世代相傳保流下來的有神話,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古代的先民們,尤其是領袖都具有明確的厚生愛民意識。對百姓民眾生命的愛護和尊重,從黃帝起至今五千餘年,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一貫精神,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③],就反映了這種思想。先民們的重生意識主要包括對個體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管子》曰:「黃帝鑽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病。」再如《淮南子·修務訓》記載炎帝採藥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黃帝、炎帝對人類的生命可謂關懷備至,不顧旅途勞頓和危險,長途跋涉,尋求富民大道,甚至以身試毒。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最偉大的精神。第二,「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這是黃帝向廣成子問道的另一個內容。他希望能調理陰陽,以順應萬物。根據後代學者典籍中零星記載的資料看,黃帝時代的先民已表現出很強的天人意識,希望保持自然和人之間的親和關係。如《禮記·月令》記載,當春神句芒的到來時,「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必出,萌者盡達。」春神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希望。《淮南子·覽冥訓》亦記載:「昔者黃帝治天下,而力牧、太山稽輔之,以治日月之行律,治陰陽之氣,節四時之度,正律歷之數,別男女,異雌雄,明上下,等貴賤,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孰而不凶,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路,而無仇爭之心。於是日月精明,星辰不失其行,風雨時節,五穀登孰,虎狼不妄噬,鷙鳥不塾搏,鳳皇翔於庭,麒麟游於郊,青龍進駕,飛黃伏皂,諸北、儋耳之國,莫不獻其貢職。」這段話雖明顯有譽美誇大之詞,但體現了當時人們希望認識自然並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在本質上依然體現出先民對保護和發展生命的希冀。

在《莊子》一書中還記載有黃帝到具茨之山拜見真人大隗的事迹。《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適遇牧馬童子,問塗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黃帝曰:『異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若此而已矣,又奚事焉!予少而自游於六合之內,予適有瞀病,有長者教予曰:『若乘日之車而游於襄城之野。』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復游於六合之外。夫為天下亦若此而已。予又奚事焉!』黃帝曰:『夫為天下者,則誠非吾子之事,雖然,請問為天下。』小童辭。黃帝又問。小童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黃帝這次專程拜訪真人大隗,雖未得見,但從與牧童的對話中可以得知,黃帝去具茨山是要向真人請教如何把天下治理得更好的方法的。由這條記載看,一方面說明黃帝確實是一個勤勞治國的部族領袖,另一方面說明黃帝的主要活動確實在具茨山周圍。莊子的記述應該是可信的。

那麼,莊子所說的具茨山是在什麼地方呢?據《水經注》記載:「黃帝登具茨山,升於洪堤,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是山也。」《元和郡縣誌》:「大隗山在縣(密縣)東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黃帝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故亦謂大隗山。」《廣輿記》:「具茨山,新鄭,黃帝登具茨受神芝圖於黃蓋童子即此,上有軒轅避暑洞。」清康熙三十二年《新鄭縣誌·仙釋》:「大隗真人,軒轅時棲於大隗山,黃帝訪之,遂授以神芝圖,後不知所往。舊山名具茨,以真人號故名。」清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大隗山,在禹州北,亦曰具茨山。《國語》史伯謂鄭桓公曰:『主芣、隗而食溱、洧。注,芣、隗山名,及大隗山也。』《山海經》:『大隗之山,其陰多鐵、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艹狼},服之不夭。』《莊子》:『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開封府志》:『大隗山在禹州北四十里,接密縣東界,新鄭縣西南界,有軒轅避暑洞,其巔有風谷。』」《中國風俗志》:「俗尚樸魯,稱謹願,有唐、魏遺風。陘、隗環拱,溱洧襟帶。風藏氣聚,世多君子(地理志)。崇儉抑侈,教誨藝植,東里氏遺澤未替(新鄭志)。居萬山之中,俗純樸,重義急公(密縣誌)。」[④]這裡陘、隗指的就是具茨山,溱、洧即溱水、洧水。實際上「俗尚樸魯」的「俗」當是概指具茨山周圍密縣、新鄭、禹州、登封之地的民風。具茨山周圍是黃帝族活動的主要區域。黃帝族之所以選擇這裡建都,主要是因為這裡連山帶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水草茂盛、適宜生存,在遠古和上古時期,山川和河流與人類的生存關係密切。山便於採集野果、田獵;河水不僅可供飲水,而且易於農業發展。因而當時許多族團都選擇在河濱苔地居住。誠如《管子·乘馬篇》所言:「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足用,下毋近水而溝防省。」離開河流很難解決用水問題。又嵩山為天下之中,是中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中華古代文明的搖籃。黃帝選擇這裡立都,繁衍生存發展,是從當時實際出發的。

(三)具茨山存有大量黃帝活動的遺迹

具茨山為嵩山支系,位置居天下之中,環境優美,而且文明起源早,是五帝時代黃帝活動的主要區域。至今尚存有許多古迹傳說,如軒轅丘、軒轅故里祠、少典祠、軒轅廟、風后頂、黃帝拜皇蓋子處、黃帝避暑洞、大洪山、崆峒山,逍遙觀、軒轅宮、黃帝問道廣誠子處,黃帝訪大隗真人處、黃帝城、力牧台、少典墳、軒轅門、黃帝廟等。而且歷代文人騷客多有詩詞酬唱,追摹人類始祖黃帝的大德偉業。如:三國曹植《黃帝贊》:「少典之子,神明聖咨。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衣裳是制。氏雲名官,功冠五列。」[⑤]唐李白《拜祖》:「始祖黃帝居中天,中天一柱具茨山。唐人文明古聖地,來此拜謁念祖先。」[⑥]唐吳筠《廣成子》:廣成卧雲岫,緬邈逾千齡。軒轅來順風,問道修神形。至言發玄理,告以從杳冥。三光入無窮,寂默返太寧。[⑦]元徐明善《大隗層巒》:「碧嶂濛濛翠欲流,雨收石溜瀉林丘。日光冷射層巒秀,雲氣晴薰古洞幽。訪道軒轅遺迹舊,至人大隗有仙留。恍如遠眺匡廬景,擬欲巢松最上頭。」[⑧]明陳大忠《竹溪梅月》:「西陽曲徑大隗東,避暑丹岩一線通。夾雜竹梅溪共月,幽共不與眾蔭同。」[⑨]清劉耀《大隗晴嵐》:「有熊肇域此山隈,間氣嶙峋接上台。曙色不隨塵世去,晴嵐日日帶雲裁。」[⑩]清劉光祺《望大隗山》:「軒帝曾經具茨游,郁蔥佳氣望中秋。君看絕頂雲生處,應有仙人在上頭。」[11]

以上歷代眾多文人騷客紛至具茨山探古憑弔黃帝,詩詞酬唱以示對中華始祖的敬慕,也側面印證了具茨山確為當年黃帝族活動的主要區域。

注釋

[①]李學勤,張豈之主編《炎黃匯典·方誌卷》卷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②]唐·司馬貞《史記·五帝本紀》《索隱》中華書局1982年版2月

[③] 《易·繫辭下》

[④] 《中國風俗志·上篇卷二·河南禹州》

[⑤] 清乾隆四十一年間《新鄭縣誌·藝文志》,又見《黃帝故里文獻錄》

[⑥] 李學勤,張豈之主編《炎黃匯典·詩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⑦] 清乾隆四十一年間《新鄭縣誌·藝文志》

[⑧] 蔣廷錫《<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⑨] 清康熙年間《新鄭縣誌·藝文志》

[⑩] 清康熙年間《新鄭縣誌·藝文志》

[11] 李學勤,張豈之主編《炎黃匯典·詩歌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12月


推薦閱讀:

如何裝修小戶型各個區域(詳解)
區域物流
悉尼買房幾個公認的安全區域一定要知道
謹慎個別區域長痣多晦氣
張憶東:港股曙光初現,處於戰略性底部區域!【格隆匯】(16.4.21)

TAG:活動 | 教授 | 黃帝 | 區域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