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俄羅斯力挺巴沙爾政權?

為何俄羅斯力挺巴沙爾政權?

2013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新京報
分享:

2006年12月19日,時任俄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歡迎來訪的敘總統巴沙爾。

2012年1月11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支持巴沙爾的民眾高呼口號。2013年9月6日,敘利亞副外長梅克達德表示,呼籲美國國會作出明智選擇,「因為美國已在2003年那場毫無意義的伊拉克戰爭中失去了很多的青年精英」。

  明確反對軍事干預敘利亞的陣營:俄羅斯、中國、伊朗、伊拉克、黎巴嫩、埃及 VS 明確支持軍事干預敘利亞的陣營:美國、英國、法國、以色列、沙特、卡達、土耳其

  「如果敘利亞遭到軍事打擊,俄羅斯將繼續向其提供幫助,向其供應武器並展開經濟合作。」

  「只有在進行自衛反擊或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才允許對一個主權國家使用武力。但眾所周知,敘利亞沒有攻擊美國,聯合國也沒有進行類似授權。」

  這是俄羅斯總統普京9月6日G20峰會期間就敘利亞問題的表態。有媒體認為,擅長在鏡頭前大秀肌肉和展示硬漢形象的普京終於決定「硬碰硬」,這意味著俄羅斯不再像以往那樣總是對美國的擴張行為一忍再忍。

  那麼,俄羅斯為何如此在乎敘利亞?

  2011年11月18日,時任俄羅斯總理普京在會見法國總理時表示,俄不贊成對敘利亞動武。普京表示:「埃及至今未結束動亂。還有一些人企圖改變敘利亞。這對我們來說是個非常敏感的問題——敘利亞離俄羅斯很近。」

  「很近」,不僅僅被理解為地緣政治上的「靠近」,更有歷史聯繫的「親近」和貿易交往中的「走得近」。

  敘利亞塔爾圖斯港補給俄軍艦

  敘利亞有一處港口名為「塔爾圖斯港」,建於1971年。港口距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約200餘公里。

  資料顯示,上世紀50年代末,敘利亞與蘇聯建立了良好的外交關係,前者成為蘇聯對抗美國的前沿。1970年,空軍上校出身的哈菲茲·阿薩德奪取敘利亞最高權力。阿薩德緊緊依靠蘇聯,不僅獲得大筆軍事援助,還將蘇聯軍事顧問請到營級部隊。1971年,兩國簽署條約,蘇聯在塔爾圖斯修建基地。

  蘇聯解體以後,前蘇聯在此設立的海軍基地得以保留。目前,它是俄羅斯在獨聯體國家以外設立的唯一軍事基地。

  哈菲茲·阿薩德就是敘利亞現任總統巴沙爾的父親。

  2012年7月26日,時任俄羅斯海軍總司令維克托·奇爾科夫表示,俄羅斯維持其設在敘利亞塔爾圖斯港的海軍後勤基地。據其介紹,該海軍基地主要為在地中海和亞丁灣執行任務的俄羅斯軍艦提供後勤服務,俄羅斯使用這一基地非常方便,擁有這一基地可以讓俄羅斯花費更少資金為軍艦提供後勤服務。

  截至2013年9月7日,俄羅斯在地中海海域部署了8艘艦艇:「新切爾卡斯克」號大型登陸艦、「明斯克」號大型登陸艦、「亞速」號偵察艦、「潘捷列耶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艦、「無畏」級導彈驅逐艦、「亞歷山大·沙巴林」號大型登陸艦、「涅韋爾斯科伊」號大型登陸艦、「佩列斯韋特」號大型登陸艦。

  俄國防部副部長阿納托利·安東諾夫9月5日表示,俄海軍在地中海增加軍艦部署是對該地區局勢的正常反應……是為遏制其他軍事力量在這一地區挑起戰爭的嘗試。

  當前的局面是,駐守在地中海的俄羅斯艦艇保衛著敘利亞塔爾圖斯港,而這處港口同時在為這些艦艇提供後勤服務。

  研究機構稱俄為敘最大常規武器供應國

  俄羅斯一直是敘利亞的軍火供應商之一。按美國媒體的說法,自巴沙爾父親哈菲茲·阿薩德掌權時期起,俄羅斯就向敘利亞銷售軍火,包括戰機、坦克和導彈。

  2011年,俄羅斯與敘利亞達成的武器交易合同達到40億美元,出口到敘利亞的武器都是俄羅斯武器中相對高端的。

  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總經理阿納托利·伊薩金在2012年武器博覽會上坦言:「它(敘利亞)是我們的傳統出口市場之一。」在其看來,西方國家揪住敘利亞問題不放,努力將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塑造成一個對他國軍事衝突「火上澆油」的形象。這是遊戲的一部分。「如果俄羅斯失去了這個市場,其競爭對手就有機會獲得」。

  今年3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接受俄媒體採訪時表示,最近五年來,敘利亞主要常規武器進口較2003年至2007年期間增長了511%。

  據介紹,2003年至2007年,敘利亞位居全球最大武器進口國第61位;2008年至2012年,敘利亞躋身第25位,佔全球主要武器進口總量的1%。

  根據該研究所報道,過去五年來,俄羅斯是敘利亞最大的常規武器供應國,敘利亞71%進口武器來自俄羅斯。根據專家們的數據,敘利亞約佔俄羅斯出口總量的3%。第二大敘利亞武器供應國為伊朗(約佔敘武器進口14%)。之後依次為白俄羅斯(11%),朝鮮(3%)。

  沙特未能通過150億美元軍購拉攏俄羅斯

  儘管敘利亞從俄羅斯的武器進口量僅佔俄羅斯武器出口總量的3%,然而俄羅斯一直呵護這種軍購關係。即便有外來者提供足夠大的蛋糕,俄羅斯也拒絕了此類誘惑。

  俄羅斯媒體透露說,在中東地區,大多數國家在敘利亞問題上從未支持過俄羅斯的立場。大多數阿拉伯人信奉遜尼派,這使屬什葉派阿拉維支派的敘利亞成為他們的天敵。

  2013年7月3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沙特情報部門首長班達爾·本·蘇爾坦親王。班達爾親王向普京強調說:「在美國疏遠該地區時,利雅得準備幫助莫斯科在中東發揮更大的作用」。班達爾還提議購買俄羅斯價值約達150億美元的武器,並在俄羅斯進行巨額投資,同時保證不讓海灣天然氣威脅俄羅斯作為歐洲天然氣主要供應者的地位。

  對此,普京明確告知班達爾,儘管他提出了這些建議,然而俄羅斯決不改變戰略。

  駐中東的一位西方外交官認為,普京不可能拿莫斯科在該地區的傑出形象做武器交易,儘管數額巨大。另有軍事專家指出,(達成)這種協議是不可能的。站在普京的角度,支持巴沙爾是「原則性問題」。

  俄羅斯說「不」展示大國形象

  面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擠壓,巴沙爾政權的安危與否將關乎俄羅斯的大國形象。

  俄羅斯媒體援引專家弗拉基米爾·阿赫梅多夫的話稱,如果俄羅斯不能成功阻止西方針對巴沙爾政權的行動,這可能被認為是一種挫敗。弗拉基米爾·阿赫梅多夫的身份是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敘利亞問題高級研究員。

  莫斯科大學世界政治系副教授弗拉基米爾·巴爾特涅夫指出,俄羅斯成功地把西方針對巴沙爾政權的軍事行動拖延兩年多,這個事實可被看作是小小的外交成就。

  上述兩位學者均認為,整體而言,當前局勢讓人想起美國為首的聯軍2003年攻打伊拉克的情景。當時,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極力反對軍事行動。俄羅斯未能阻止那場戰爭,但再次證明自己在世界政治中獨立的地位。撰文/新京報記者韓旭陽

  黎巴嫩反對軍事干預敘利亞,譴責使用化學武器。應當由聯合國來確定誰使用了化學武器並承擔責任……避免使黎巴嫩遭受敘利亞危機影響,不要讓黎巴嫩領土和領空成為相互報復的場所。——黎巴嫩總統蘇萊曼

  伊朗將採取一切方法,阻止敘利亞巴沙爾政權遭軍事打擊……任何針對敘利亞的軍事行動都不符合(中東)地區利益,也會損害美國在這一地區盟友的利益,這樣的行動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伊朗現任總統哈桑·魯哈尼

  伊拉克就和平解決敘利亞危機提出一份包括9點內容的新方案,具體內容包括:衝突各方立即停火;停止向衝突各方提供武器;外國武裝人員全部撤出敘利亞;支持對使用化學武器的傳聞進行調查;拒絕軍事干預敘利亞;本地區國家承諾不允許他國利用本國領土對敘展開任何軍事行動……——伊拉克總理馬利基

  觀察

  「美對敘利亞動武最終針對伊朗」

  專家稱若巴沙爾政權倒台,敘利亞將出現極端反美勢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前駐伊朗大使華黎明說,今年6月敘政府軍收復敘黎邊境要塞古賽爾鎮之後,敘反對派、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強烈要求美國軍事干預,但奧巴馬政府遲遲不願動手,直到8月21日傳言敘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

  華黎明說,正如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所說,如果現在美國不採取行動,將影響美在全球的影響力和公信力。美國對敘動武最終是針對伊朗。「因為敘利亞是伊朗的盟友,也是伊朗通向阿拉伯世界的唯一橋樑。美國推翻巴沙爾政權目的就是對伊朗釜底抽薪。伊朗在美國對敘動武問題上表現強硬,就是因為這一原因」。

  華黎明表示,美國最初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是認為中東地區國家缺乏民主,突尼西亞、埃及等國2011年爆發反政府示威,但之後出現亂局,甚至是反美政權。這場所謂「阿拉伯之春」運動在敘利亞變成一種大國博弈。「敘利亞最初也是街頭示威,後來美國、土耳其、沙特等國插手敘利亞局勢,變成一場大國之間的博弈,距離實現大中東計劃已經遙遠」。

  華黎明說,美國的目標並非推翻巴沙爾政權,因為美國清楚,如果推翻巴沙爾政權,敘利亞將出現極端反美勢力,對美國相當不利,「美國現在處於一種進退兩難的境地」。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王京烈認為,敘利亞在中東地區具有重要的地緣戰略地位。一旦推翻巴沙爾政權,敘利亞國內亂局較伊拉克將有過之無不及。

  王京烈說,敘利亞執政黨復興黨是中東地區成立較早、比較強大的世俗主義政黨,多年來維持敘國內政局穩定。如果復興黨被推翻,中東伊斯蘭勢力將進一步抬頭,敘國內局勢將面臨大動蕩,短期內無法恢復平靜。史先振宿亮(新華社專稿)

  那些年的美國「海外戰爭」

  美國國務院9月6日下令,出於涉及可能對敘利亞軍事打擊的安全考慮,所有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非必要美國外交官及僱員家屬撤離。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曾以各種理由多次發動海外軍事行動,給多個地區造成了社會動蕩和經濟停滯的後果。

  1991年海灣戰爭

  1990年,伊拉克與科威特因石油等問題矛盾不斷激化。同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此舉遭到國際社會強烈反對,聯合國安理會先後通過了要求伊拉克立即無條件撤軍,以及對伊拉克實行經濟制裁等一系列決議,但遭到伊拉克拒絕。

  1991年1月16日,美國總統布希宣布,美國已向伊拉克發起進攻,「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風暴」行動開始,海灣戰爭爆發。2月26日,伊拉克宣布從科威特撤軍。27日,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接受安理會的12項決議。4月11日,安理會宣布海灣實現正式停火。

  1998年「沙漠之狐」

  1998年12月17日,美國和英國以伊拉克「不同聯合國核查小組合作」為由,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動用了包括航空母艦在內的約20艘戰艦,以及B-52戰略轟炸機、F-18「大黃蜂」戰鬥攻擊機在內的約70架各種作戰飛機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沙漠之狐」行動持續了三天,美軍共發射導彈約500枚,擊中了100多個伊拉克軍事目標。

  1999年科索沃戰爭

  1998年,南斯拉夫聯盟科索沃地區連續發生多起阿爾巴尼亞族人同塞爾維亞警察之間的暴力流血衝突事件,引起有關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關注。

  1999年3月24日至6月9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對南聯盟共進行了78天的轟炸。同年6月中旬,北約同南聯盟簽訂停戰協議,由3.7萬人組成的國際維和部隊在聯合國的旗號下開進科索沃。北約軍隊入駐科索沃後,暴力事件仍頻繁發生。

  2001年阿富汗戰爭

  2001年10月7日,美英等方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涉嫌策劃「9·11」恐怖襲擊的「基地」組織頭號人物烏薩馬·本·拉登為由,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發動軍事打擊。從10月7日開始,美國對阿富汗實施了2個多月的持續轟炸,最終導致塔利班政權垮台。2011年5月,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內被美國特種部隊擊斃。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多年過去,阿富汗安全局勢沒有明顯改善,塔利班勢力沒有消除。戰爭還導致數以萬計阿富汗平民喪生。目前,美國和北約正逐步撤軍,並與阿當局商談《雙邊安全協議》,但分歧明顯。

  2003年伊拉克戰爭

  2003年3月20日,美英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對伊拉克發動「斬首行動」,伊拉克戰爭爆發。2010年8月18日,美軍最後一支作戰旅離開伊拉克,象徵美軍作戰行動結束。2011年12月15日,美國正式宣布美軍伊拉克任務結束。

  戰後的伊拉克,政局動蕩、經濟停滯、安全沒有保障、老百姓生活艱難,美國所許諾的「民主與繁榮」並未降臨。

  2011年利比亞戰事

  2011年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973號決議,同意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為落實安理會決議,美國及北約結成「廣泛聯盟」聯合行動,任務為執行武器禁運、禁飛區、保護平民。

  儘管利比亞3月18日宣布接受安理會決議,立即停止所有軍事行動,但3月19日,美、法、英等國出動戰機和艦艇,對當時的卡扎菲政權的相關目標實施軍事打擊。3月31日,北約正式從美英法等國手中接管對利比亞軍事行動指揮權。10月20日,卡扎菲被抓,傷重不治。10月31日子夜,北約結束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

  戰後的利比亞舉步維艱,很多遺留問題依舊沒有解決,包括黨派紛爭不斷,武器流失民間,搶劫、綁架等犯罪現象嚴重。新華社供稿


推薦閱讀:

他輔佐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最後被牛金星誣陷而慘遭冤殺
清政權為何定都北京
李姓共建立過8個政權,有50位皇帝,綜合排名歷史第一大姓
鰲拜從大清輔政權臣到階下囚1
黃帝軒轅氏政權

TAG:俄羅斯 | 政權 | 羅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