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的十位成功父母》三:葉聖陶,倡導「為文必先為人」的名家父親

《感動中國的十位成功父母》三:葉聖陶,倡導「為文必先為人」的名家父親 三、葉聖陶:倡導「為文必先為人」的名家父親

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即使是練習,也應該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自家就沒有什麼把握,一切都在學習試驗之中,怎麼能給後一代人預先把立身處世的道理規定好了教給他們呢?

【教子故事】

1、教育孩子為他人著想

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 葉聖陶

葉聖陶先生很重視教育兒女如何做人。凡是關係兒女個人的事,他總是給他們以極大的自主權。而一旦涉及到子女和他人之間關係的事,他就一定要管。

一次,他讓兒子遞給他一支筆,兒子隨手遞過去,不想把筆頭交在了他手裡。

他對兒子說:「遞一樣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筆頭遞過去,人家還要把它倒轉來,倘若沒有筆帽,還要弄人家一手墨水。」

他接著又舉例說:「刀剪一類物品要是這樣,決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對著人家。」

他反覆告誡兒女們,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

抗戰期間,葉老寫了一篇《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的文章,文章分析了「不養成什麼習慣」和「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的危害性,並深刻地指出:「誰要立足在今後的世界上,誰就得深切記住,不要養成妨害他人的習慣。」

【家長體悟】

● 告誡兒女們,一定要懂得:我是生活在人們中間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

【著者點評】

孩子畢竟是孩子,正在成長之中,有時難免以為自己有特殊的權利,可以去做所有要做的事情,因而常常也就無所顧及。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應該想方設法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權利,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而不能什麼事情什麼時候都以自己為中心,為所欲為。要讓孩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並且逐漸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2、讓孩子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即使是練習,也應該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意。 —— 葉聖陶

葉至善兄妹三人在開始上學的時候,葉聖陶先生就指導他們練習寫作,他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交一篇習作給父親。

至於孩子們寫什麼,則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葉老從不出一個題目硬逼孩子們去寫。不過,葉老有個要求,即使是練習,也應該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葉老給孩子改文章是很有趣的。說是父親改,實際是商量著共同改。他不像老師那樣在子女的文章上畫畫改改,而是邊看邊啟發式地問孩子:這兒多了些什麼?這兒少了些什麼?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把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好些?

遇到他看不明白的地方,還要用商量的語氣問孩子:原本是怎樣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沒有?

葉老每改罷一段,就大聲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通順,孩子們就跟著他默誦。

葉聖陶稱這樣教孩子們作文是「引兒學步」。在他的循循善誘下,孩子們自奮其力,進步很快。

【家長體悟】

● 倡導孩子們寫作文,孩子們寫什麼,應該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

● 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著者點評】

孩子天生並不膽小,都想幹事,很好地表現自己,但做父母的常常管得太多,剝奪了孩子原有的機會。這樣,孩子長時間體驗不到自己「行」的經歷,就會慢慢喪失勇氣和膽量,成為一個膽小的人。

葉老指導孩子們練習寫作文時,孩子們寫什麼、怎麼寫,完全由他們自己決定,從不出一個題目硬逼孩子們去寫。即使是練習,也告訴孩子們應該寫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實際上,葉老是在教育子女如何做一個有個性、有勇氣和有膽量的人。

「知心姐姐」盧勤說得好:一些中國的家長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認為多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就少辛苦一些。他們沒有意識到讓孩子去「走冤枉路」其實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因為「走冤枉路」後獲得的發現記憶更強烈。父母給孩子「知」的喜悅,孩子因為辛苦而產生的挫折感就會一掃而空。

但現實生活中,父母常常願意代替孩子做事,時時處處表現父母行,而不是鼓勵孩子自己做事,讓孩子證明自己行,這就無意中剝奪了孩子從失敗中求得經驗的機會,也就無意中剝奪了讓孩子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

3、介乎「教」與「不教」之間

將來的固然重要,因為有跨到那裡的一天,但現在的至少與將來的一樣重要,因為已經踏在腳底下了。 —— 葉聖陶

葉聖陶先生指導孩子們讀書和作文時,從不給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而是介乎「教」與「不教」之間。

葉老僅僅要求孩子們每天要讀一些書。至於讀點什麼,悉聽尊便。但是讀了什麼書,讀懂點什麼,都要告訴他。

此外,葉老還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寫一點東西。至於寫什麼,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麼就寫什麼。

不教中有教,集中體現在葉老精心為子女修改文章上。

他常常是先不說應該怎麼改,讓孩子們自己一起來說。你也想,我也想,父親也想,一會兒提出了好幾種不同的改法。經過掂量比較,選擇最好的一種,然後修改定稿……

葉老「一直留意語言」,他很少用濃艷富麗、華而不實的詞藻語彙,作品中也很難發現冗長拗口、曲里拐彎的歐化句子。他的語言有一種不雕鑿、不做作的樸素美。葉老特別講究錘字鍊句,講究以少勝多,一語傳神,自稱有「斟酌字句的癖習」。

【家長體悟】

● 指導孩子們讀書和作文時,不要給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而是介乎「教」與「不教」之間。

● 要求孩子們每天要讀一些書。至於讀點什麼,悉聽尊便。但是讀了什麼書,讀懂點什麼,都要告訴父母。

【著者點評】

葉老在指導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教中有教,有指導,有點撥,有熱烈討論,有激烈競賽。高明之處就在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覺,讓孩子自覺成才,自學成長,而不是強制、苛求。

這是一種多好的學習氛圍!學習一旦變成孩子們的自覺行動,那學習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葉老的三個孩子長大成人後個個成才,確實得益於葉老獨特的教子之道。

4、不自命為「名父」

自家就沒有什麼把握,一切都在學習試驗之中,怎麼能給後一代人預先把立身處世的道理規定好了教給他們呢? —— 葉聖陶

葉聖陶先生在早年所寫《做了父親》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不自命為「名父」的觀點。

「學校,我想也不是與兒女有什麼了不起的關係的。學習一些符號,懂得一些常識,結交若干朋友,度過若干歲月,如是而已。

「我這方面既然給了個『無所有』,學校方面又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關係,這就攔到了角落裡,兒女的生長只有在環境的限制之內,憑他們自己的心思能力去應付一切。這裡所謂環境,包括他們所有遭值的事和人物,一飲一啄,一貓一狗,父母教師,街市田野,都在裡頭。

「做父親的真欲幫助兒女僅有一途,就是誘導他們,讓他們鍛煉這種心思能力。若去請教專門的教育者,當然,他將說出許多微妙的理論,但是要義大致也不外乎此。……

「因為適宜的誘導是在他們生命的機械里加添燃料,而送進大學僅是給他們文憑、地位,以便剝削他人而已。……

「他們應付環境不得其當甚至應付不了的時候,一定會悵然自失,心裡想,如果父親早給點兒幫助,或者不至於這樣無所措吧。這種歸咎,我不想躲避,也沒法躲避。

「對於兒女也有我的希望。一句話而已,希望他們勝似我。……

「我希望他們有強壯的身體。

「我希望他們有明澈的心靈。」

【家長體悟】

● 學校……學習一些符號,懂得一些常識,結交若干朋友,度過若干歲月,如是而已。

【著者點評】

葉聖陶認為做父親的如果真的想幫助自己的兒女,唯一的就是誘導他們,讓他們自己去適應環境,鍛煉應付一切的能力。

但是看看我們現在的很多家長,他們不僅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從小就開始學奧數、學英語、學微機等各種將來的應試課程;而且不管孩子是否有音樂、書畫的愛好與天賦,都要逼著孩子去學鋼琴、電子琴、書法、繪畫等所謂的素質教育課程。

與此同時,他們卻不鼓勵孩子去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和偉人傳記,不鼓勵孩子去閱讀古今歷史地理和人文哲學,更不鼓勵孩子艱苦奮鬥,去積極地適應環境,鍛煉應付一切的能力,倒是常常表現為溺愛有加,甘願為孩子包攬一切!

難怪華東師大中國母親教育研究所所長王東華先生痛心疾首地指出:要想孩子成功,自己必須優秀。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優秀,不注重做人教育,孩子必然缺乏成就大事業的氣概,這樣只能是培養書獃子,培養壞人和罪犯。

推薦閱讀:

張柏芝助理斥霆鋒不是好父親 狄波拉逼離婚-
【父親節特刊】寫給父親的情書與《遊子吟》。
父親節終極送禮指南:父職參與幫爸爸成為更好的人
父親的菜園/張雲
初為父母,「睡覺」這個詞聽起來有點諷刺

TAG:中國 | 父母 | 父親 | 成功 | 感動 | 名家 | 為人 | 葉聖陶 | 感動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