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咳嗽就止咳、一發燒就退熱、一生病就輸液,真的好嗎?寶寶一咳嗽就止咳、一發燒就退熱、一生病就輸液...

孩子生病以後,家長都希望孩子身體儘快恢復健康,但是我們對待疾病應該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健康是有一定指標的,而不是一天之內恢復或者馬上恢復的。

  有些家長會說「你說的這些我都懂,但是孩子現在發燒,能不能先把燒退了,萬一燒出個什麼毛病呢?」

  做父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醫生更要對疾病做出準確的判斷和有效治療。還拿發燒舉例~孩子燒第一天不給用抗生素,但第三天用了。家長不理解說「第一天不給用非要拖到第三天才給用,遲早都要用抗生素,還讓我孩子又受三天罪!」 

  要知道這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因為發燒前三天對孩子機體免疫會有很好的提高作用,如果剛開始就把抗生素用了,發燒雖然壓住了,但是免疫系統非但沒有提高,還可能被藥物損害。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有家長問小康君「為什麼我家孩子總是發燒,總是感冒,總是生病。」我們普通人不懂這其中的利弊關係,所以才有專業的醫生為寶寶來權衡,不是說給的葯越多、越早,就意味著這個醫生越負責。

  今天就準備和大家說一說這孩子感冒、發燒、咳嗽後,家長最常犯的五大錯有哪些。

  小兒感冒發燒咳嗽中五大常見誤區

  誤區1:咳嗽了就一味止咳

  咳嗽是因為有外部病毒、細菌等侵犯,身體需要用這種方式排出,這是疾病過程的表現,也對恢復有利。當然,咳嗽過度了也需要止咳。痰也是如此,它也是機體對外來侵犯的正常反應,如果太多了可以用祛痰的藥物,而不是一味用強力的手段去除癥狀。用藥過多,不僅不利於病毒、細菌、分泌物、壞死組織的排出,藥物還會對機體包括肝、腎功能的造成傷害。

  誤區2:一發燒就把熱度降下去

  發熱與退熱是一對矛盾,發熱是對外來感染的正常反應,對機體在某種情況下是有利的。但很多時候家長都會因緊張而處理過度,孩子就醫幾天後體溫降了,但過兩天又發熱,這很多都是因為孩子在就醫的過程中又感染了新的病原,原來的病好了以後,新感染的疾病又正好完成了它的潛伏期。家長就會覺得孩子的免疫功能怎麼這麼低,然後又開始用抗生素,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註:發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強抵抗力、抑制病原的繁殖。一發燒就一定要把體溫降下去、不斷更換抗生素是錯誤的。這種錯誤思路導致了醫院門急診人滿為患、抗生素過度使用,既增加了大家的煩惱,又浪費了大家的金錢,而且對孩子沒有好處。

  誤區3:感冒重了就需要吊水

  就感冒來講,90%是病毒感染而不是細菌感染,抗生素對病毒感染沒有任何作用。實際就醫過程中,有些家長會主動要求醫生用靜脈、用抗生素(即輸液)。臨床上大多數病人都不是那麼嚴重的情況,所以口服就可以了,不一定用靜脈,否則副作用反而容易導致併發症。

  注

  靜脈、口服抗生素都可以進入體內,只不過靜脈用的話,血濃度會高一些,很快就進入體內了;口服則會平緩一些。其實只要起到作用就行,不在乎是靜脈還是口服。當然特殊和嚴重情況除外。

  誤區4:白細胞高就要用抗生素

  我們曾錯誤地認為:用抗生素才能治療疾病。但事實上抗生素起到的是幫助作用,真正對抗病原要靠自己機體的力量,濫用抗生素、抗炎葯是錯誤的。

  白細胞的數值在四千到一萬之間一般都很正常。年齡越小越高,新生兒到一萬八也算正常。每個人不一樣,不同的年齡也不一樣。因此,不能簡單認為白細胞高就有病,正常就沒有病;也不要簡單認為白細胞高就是細菌感染,白細胞低就是病毒感染。白細胞和細菌感染有相關性,但沒有必然聯繫,有些嚴重的細菌感染,白細胞卻並不一定高。有些病毒感染白細胞也可能會增高,譬如手足口病相關病毒。

  誤區5:小孩子感冒了一定要去醫院

  如果是以下的情況,一般不用去醫院:

  體溫不是太高(39度以下);

  發燒時精神不好,但燒退了精神就好了;

  發熱時間不算太長(少於5天)。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則需要去醫院:

  咳嗽太深(連聲咳嗽),體溫太高,發熱時間過長,精神不好。

  註:不管得什麼病,如果精神好一般沒有什麼大問題,精神不好就需要家長多注意了。 

  我們要知道,孩子肯定會生病,不要指望孩子不生病。生病是一個過程,病原排出去肯定需要一段時間。不要一發熱就忙亂,小孩子的精神很重要,精神萎靡,不管什麼病都要檢查。如果病到一定程度影響到孩子的臉色,就要非常注意。如果活蹦亂跳,發一點熱也不要緊。有時候,孩子病了比起去醫院,家長的智慧與心態更重要!


推薦閱讀:

天寒地凍,說一說,有關咳嗽的那些事兒
小孩咳嗽很久了,有痰,有時候黃色?請高手提建議,不要告訴我看醫生之類的,我當然去看過了。
中醫止咳藥成救命稻草?
【英詩欣賞】人在夢中

TAG:寶寶 | 發燒 | 輸液 | 咳嗽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