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聖地】中國人必須了解的真相:太極拳的身家歷史!

關於太極拳傳承和發展的研究報告

編者按 4月22日,在中國·陳家溝太極文化旅遊體驗季太極名家講壇上,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研究發展部原主任康戈武綜合其近年來圍繞太極拳傳承發展的公開刊登的文論中的主要觀點,並結合自己尚未公開刊登的考察收穫和啟示,作了一場生動的演講。本公眾號分兩期刊登康戈武先生的研究報告,敬請關注。

現傳各式太極拳均溯源自溫縣陳家溝

藉助1963年台北真善美出版社出版的陳泮嶺(1891―1967)著《太極拳教材》,1964年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唐豪、顧留馨著《太極拳研究·太極拳起源和發展簡史》,1935年山西省國術促進會刊行的《李氏太極拳譜》,1989年吳文翰發表的《近百年太極拳的發展和流派的形成》等文獻得知,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流傳的太極拳共有8式,其名目包括: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郝式太極拳(馬立伯稱「李郝派」)、吳式太極拳、孫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

謹取各式太極拳傳人的文據為憑,簡述其源起於下:

(一)孫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完縣人孫祿堂(1861―1932)。孫祿堂初學太極拳於郝為真(1849―1920),後自創一式,以姓氏名,人稱「孫式太極拳」。孫祿堂於1919年著《太極拳學·自序》說:「余受教於為真先生。」祿堂之女孫劍雲著有《孫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二)郝式太極拳

傳自河北永年人郝為真。郝為真的太極拳學於李亦畬(1833―1892)。郝為真的一些傳人和太極拳傳習人,以姓氏名其所傳,稱為「郝式太極拳」。目前,因為郝為真之師李亦畬學於武禹襄,多稱此系技法為「武式太極拳」。郝為真之孫少如著《武式太極拳·前言》說:「先祖父名和,字為真。先父名文桂,字月如(1877―1935)。先祖父的太極拳是從鄰居李亦畬先生處學來的。李先生是他的舅父武禹襄先生所傳授的。」(人民體育出版社,1964年出版)。

(三)武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其弟子李亦畬於1881年修訂的《太極拳小序》中述武禹襄研習太極拳的經歷說:我郡楊某(露禪,1799―1872)從「河南陳家溝陳姓」學太極拳,「旋里後,市諸同好。母舅武禹襄見而好之,常與比較,伊不肯輕以授人,僅得其大概。素聞豫省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過而訪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文中說明了武禹襄太極拳技的兩個來源,一是從本城的楊露禪處「得其大概」;二是經訪趙堡鎮陳清平「精妙始得」。武禹襄經此二「得」後,自創一式,以姓氏名,人稱「武式太極拳」。

(四)和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的曾孫和有祿著《和式太極拳譜·和式太極拳概述》說:「和式太極拳始自和兆元。兆元公(1810―1890)是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師承本鎮太極拳名師陳清平,是陳清平的大弟子。」(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五)吳式太極拳

創自滿族人全佑(1834―1902)及其子吳鑒泉(1870-1942)。全佑再傳弟子徐致一(1892―1968)於1931年著《太極拳淺說》載述:「(太極拳)傳至京師者,以陳氏高足楊露蟬(禪)為第一人。得其真傳者,除楊氏諸子外,有萬春、凌山、全佑等數人。全佑之子吳師鑒泉(1870―1942),即著者所問業者也。」全佑創傳的拳架,經其子吳鑒泉(從漢姓吳)修潤定型,以姓氏名,人稱「吳式太極拳」。徐致一於1958年著《吳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六)李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武清(今屬天津)人李瑞東(1851―1917)。李初習多種拳技,光緒初年始從好友王蘭亭學太極拳,王蘭亭之技師承於楊露禪。隨後,李瑞東以楊式拳中的搬攔捶、肘底捶、撇身捶、指襠捶、栽捶五捶為要,兼取太極拳基本動作,揉入八卦掌等技法,創編成「太極五星椎」等拳架,自成一系,人稱「李式太極拳」。

(七)楊式太極拳

創自河北永年人楊露禪(1799―1872)。據其同鄉李亦畬於1881年修訂的《太極拳小序》述:楊露禪從「河南陳家溝陳姓」學。所創傳拳架經其孫楊澄甫(1883―1936)修潤定型,人稱「楊式太極拳」。澄甫著《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1934年2月,上海初版)明言楊露禪「從陳師長興學」。澄甫之子楊振鐸著《楊氏太極拳、劍、刀·楊氏太極拳簡介》說:「楊氏太極拳是太極拳中的一個流派。……從陳氏太極拳老架發展而來。」(1992年,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八)陳式太極拳

創自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1600―1680)。其技代有傳人,後世傳習人和有關文獻中提及較多的有陳長興(1771―1853)、陳清平(1795―1868)、陳鑫(1849―1929)等。陳鑫著《陳氏太極拳圖說》,於1933年由開封開明書局出版。

綜觀上述8式(家、流派)太極拳的傳承沿革,吳式、李式源自楊式,楊式溯源至陳家溝陳長興;陳長興(1771-1853)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14世孫。郝式、孫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趙堡鎮陳清平和前已溯源於陳家溝的楊式。陳清平(1795-1868)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15世孫。顯然,現傳各式太極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創自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1600―1680)。

太極拳技理對武術發展的貢獻

(一)陳王廷首創太極拳

明朝洪武七年,陳卜率族人從山西洪洞遷至河南溫縣陳家溝(時名「常陽村」)。陳氏族人精習武術,傳到第九世的陳王廷時——明末清初時期,出現了新生武術拳種琳琅滿目的情景。究其原因,值得注意下述幾點:

1.明代戚繼光(1528―1587)和程沖斗(1561―?)等武術家,通過對明代武術的全面總結,留下了一批寶貴資料,為新拳種的誕生提供了武技基礎。

2.戚繼光、程沖斗等,揭示出套路式武術傳習,對武術傳承和通過全面鍛煉系統掌握武術攻防技法的重要作用。民間拳家也把套路武術作為傳播的重要形式,推動了武術套路創編

3.新興的「六合拳」等拳種將哲理融入武術,對各拳種具有啟示意義。

4.出現了將導引和吐納術滲入武術鍛煉的趨勢。連少林寺武僧也於此時開始兼習「易筋經」,促進了武術由單重技擊向兼重養生髮展。

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1600-1680),順應這一趨勢,為了「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見陳王廷遺詞《長短句》),於晚年著手創編拳架。據《陳氏拳械譜》,陳王廷所造拳架共7套,包括有太極拳(一名十三勢)五路、長拳一百八勢一路、炮捶一路以及有關鍛煉方法。在陳王廷所造拳架中,有二十九勢同於戚繼光綜合古今十六家拳法編成的《拳經》三十二勢拳套。此外,在《陳氏拳械譜》中,還有「紅拳」「盤羅棒」等譜以及「古剎登出少林寺」這樣詞語。說明陳王廷是在總結民間和軍隊中流行拳法的基礎上,取眾家之長編創出太極拳早期拳架的。

(二)太極拳技理對武術發展的貢獻

陳王廷開創的太極拳體系,豐富了武術技法和理論。

在技術方法方面,起碼可以看到三點重要貢獻。

一是陳王廷綜合各種攻防技巧,研創出雙人推手鍛煉法。這種練習形式,兩人手臂互靠,粘貼纏繞進行攻防練習。

二是陳王廷依照兩人推手法,研創出了兩人粘槍(桿)練習法。

上述兩種對抗訓練法,都因以「粘纏」為特點,能有效地訓練周身皮膚觸覺,提高反應速度,而且能在不用護具的情況下進行技擊方法的練習。

三是陳王廷在徒手攻防技法中強調和豐富了「靠」法。他留下的《拳經總歌》開篇就說「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陳小旺老師在中央電視台演講陳式太極拳技擊特徵時,突出地展示了多種「靠」法的應用時機和技巧。在戚繼光對明代武術進行全面總結後寫成的《拳經捷要》中,只歸納出了踢、打、摔(跌)、拿。歸納出發揮軀幹攻防作用的「靠」,使武術擊法,由「四擊」發展到了打、踢、拿、靠、摔「五擊」。為《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確定徒手技法要素,提供了實踐和理論支撐。

在理論方面,起碼有兩個重要理念豐富了武術理論體系。

一是陳家溝陳氏十六世陳鑫(1849—1929),彙集先世歷傳拳學真詮,對陳式太極拳進行全面總結,寫成《陳氏太極拳圖說》。書中明確太極拳的命名是「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將太極學說引入武術,以太極之理說拳理,規範拳技,指示練法,明確功能。

依據《辭海》的注釋,「太極」一詞及其概念,初見於《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在理論方面的第二個重要理念是將儒學中的中正、中庸觀念以及倫理觀念引入了武術。以「外保君王內保身,全憑太極真精神」,明確太極拳的鍛煉價值。以「意氣君來骨肉臣」作為太極拳技法要訣。聯繫到「太極」一詞及其概念,初見於《周易·繫辭上》。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說明「太極」及其學理出自孔子或者孔子學派。

鑒此,可以說,「理根太極,故名太極拳」的這一拳術系列,彰顯著鮮明的儒學文化特色。值得一提的是,儒學並不是在真空中萌生的,而是在與諸子百家長期共存、交流爭鳴、相互融攝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儒學中既有自身的核心理念,也有從諸子百家借鑒和吸收的學理。

(三)借鑒和吸收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道教養生理念形成了突出武術本質的養生原則

陳王廷遺詞中有「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黃庭經》秉承黃老醫學有關臟腑、經絡、精氣的理論,著重闡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氣的理論和方法,是道教養生修仙專著。道教養生理念和方法在太極拳中的體現,值得我們深入進行研究。在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中,較多地引入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氣血、臟腑等基本學理,豐富了武術運動的人體知識,促進了武術鍛煉方法與祖國醫學結合,對於提高武術健身養生的效果有著積極作用。

在太極拳家借鑒吸收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和道教養生理念的基礎上,清朝咸豐年間或稍晚見傳的《太極十三勢行功歌訣》中提出了「詳推用意終何在?延年益壽不老春」的練拳宗旨。這一宗旨,明確了武術健身、養生的方法,不同於醫家的健身、養生的方法,也不同於道教的養生方法,而是通過體現武術本質的攻防動作鍛煉,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從而形成了突出武術本質的養生原則。 (未完待續)

謝謝觀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朱元璋的吏治改革?
不要嘲笑黑奴制度了!中國廢除奴隸制度遲於美國近50年
深夜小故事(五)——陰齒
封神榜里鴻均為什麼讓姜子牙封神?而且姜子牙也不封自己呢?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68

TAG:中國 | 歷史 | 中國人 | 真相 | 太極拳 | 了解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