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意拳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恩師姚承光先生指導筆者練習意拳散手的拳法學好意拳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謝永廣
意拳曾名大成拳,由王薌齋先生創立於20世紀40年代,後經姚宗勛先生融中外武技之精華,使意拳在理論與技術體系上逐步完善,如今在當代著名拳學家,意拳第三代嫡系傳人姚承光先生的努力之下,使意拳體系更加的科學與系統,形成了一種集養生與實戰為一體的中國現代實戰拳學。
筆者畢業於河北體育學院武術系,1999拜在姚承光先生門下學習意拳至今,在姚先生拳學思想的指導下,磨練技藝,深究拳理,朝夕揣摩,從未懈怠。經過幾年的研習,受益之深,非筆墨能詳!今筆者不揣淺陋,就如何練好意拳問題與廣大意拳愛好者分享一下自己的體會。不當之處敬請諸位朋友多加指正!
練好意拳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要想學好意拳,除了個人的天賦以
外,選擇明師是很重要的。
真正的明師才能「傳道、授業、解惑」,而所謂的「明師」必須具備實事求是的態度,唯物辨證的法則及精湛深厚的功底,並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材施教,誨人不倦。能將科學系統的方法教授於學生,所謂科學系統的方法必須是緊緊地把握拳學的原則原理,符合人體運動力學規律,循序漸進,並結合實際相應而變。同時來講,明師也要能在最關鍵的時候給學生以點撥,在原來的基礎上注入新的內容,使學者能不走彎路,日益精近。
筆者在學習意拳時,姚承光先生就經常講:意拳在整個訓練過程中,注意精神假借、意念誘導。意念是拳術的靈魂。因為任何人體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作用於骨骼的結果,而神經系統受精神意識的控制,故精神意識的控制是首要的。意拳認為「意」是精神假借支配,「拳」是運動的外部表現形式,拳術是精神和肢體的高度統一,沒有肢體的運動形式,精神就是空想,缺乏精神的作用,肢體則是盲目的運動,所以意念和姿勢間架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意念水平的高低將直接與功夫成正比,而合理的姿勢間架則是靈魂的載體,所謂姿勢間架的合理是指符合人體力學原理的間架結構形式,這種合理的間架有利於力量的培養與運用及種攻防動作直接有效地實施。而在意念誘導與合理的姿勢間架結合之下,就要運用神經肌肉鬆緊轉的摸勁來培養周身的爭力即渾圓力,就是動用意念引導全身上下,左右、前後四面八方意力在矛盾相爭中達到平衡,均整,協調,渾然一體的力量,渾圓力的培養與運用是意拳訓練體系的核心。
縱觀意拳的訓練程序,站樁是身體在相對靜止的微動狀態下,求取渾圓力;試力是在身體於位移的緩動狀態下求取渾圓力;而發力則是在身體處於疾速運動的狀態下求取渾圓力。即意拳基本功都是身體在不同狀態下求取圓力的訓練,所以我們可在站樁有了感覺之後,就要練習試力,進而過渡到發力。等基本有了基礎後則要將實作訓練推上日程,與基本功結合起來進行練習,在實戰中鞏固基本功,從基本功中提高戰水平,使它們相互檢驗,相輔相成,這有利於練習者總體水平的提高。當年姚宗勛先生習意拳僅三年就代師比武授藝,其進步神速奧秘盡在於此。而現在一些意拳練習者每日只練七、八個小時站樁,而試力、發力從來不練,至於推手、散手更是不敢越「雷池」半步,理由是要把「基礎」打好,這種認識未免失於偏頗、片面,沒有從整體上認識意拳的本質,所以幾年下來只是站了個死樁,一旦動起手來則什麼也沒有。
同時有很多學員都很關心老師在教學時是否有保守現象,其實,保守的老師沒有真功夫,他的東西不多,不深、不細,生怕教完後沒有東西說了,所以故弄玄虛,吊學生的胃口,意拳前輩姚宗勛先生曾講:「我的東西都有是寶貝。有能力的你儘管拿」。姚承光先生也講:「意拳並不神秘,高不可攀,但了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於個人悟性、品性,尚難以保證其能完全掌握,若再保守,那麼武術好何傳承發展?」
第二、訓練方法的科學性與系統性是學習意拳的重要條件
意拳訓練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的確能出現超乎常人的能力,如放人於丈外,打出無堅不摧的穿透力,很強的抗擊打能力,以及在實戰時硬打硬要無遮攔和清逸大勇的精神氣概等等,但這些體現都超不出人體生理本能所能達到的境界。而現代一些意拳練習者過分誇大樁功的功效,提出「特異功能」,「發放外氣」,追求「長生不老之大道」,更有甚者將小說家所言之「劍仙」、「飛俠」之類立為「風裡來雨里去」,武功造詣最高之典範。
筆者演練意拳伏虎樁
王薌齋和姚宗勛二位先生早就將這種迷信荒唐之說教嗤為無稽之談。薌老曾曰:「識別淺者,即以為人莫能也,便以為神秘視之,殊不知神秘之說根本荒謬,概由智識薄弱鑒別力淺及體認未精而起」;姚宗勛先生也曾談起:「我國武術界出現了諸如神拳,刀槍不入,隔牆打人等反科學的宣傳,這是一股歪風邪氣,用不了多久就會壽終正寢,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是站在真理一邊的科學訓練。意拳自創始以來就摒棄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學的理論指導拳術的發展」。所以學習一門技藝『不要浮聰明,切莫笨用功』,一定要用唯物辯證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掌握科學系統的方法,切不可一味追求違反科學和人的生理本能根本達不到的東西,否則只能誤入歧途。此外,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練功只能達到適當的延緩自然衰老的作用,所謂「長生不老修大道」是一種違反科學的幻想,這是學習任何功法都不可能實現的,學者應明慎之。
意拳訓練之所以見效快,一是其訓練理論的科學性,二是其訓練方法的系統性。在科學理論和系統方法的指導下才能立竿見影,事半功倍。所謂科學性是指其內在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過無數次實戰的檢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之後所提煉的精華;所謂系統是指其訓練程序上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同樣是循序漸進來實施的,從初始的基本功到最後各種技術的靈活運用,一步步逐層階進,最後形成一個整體的訓練過程。整體性是系統論中最鮮明最基本的特徵,系統論中最重要的就是強調整體的相互關聯與制約,所以意拳不是站樁,不是試力、發力,而是七個訓練步驟的綜合體現,偏重於七步程序中的任何一種都不可能練好意拳,注重意拳訓程序的整體性是練好意拳的唯一標準。
所以說科學和系統是意拳訓練的核心原則,脫離了這兩個原則,你就是再好的悟性,下再大的功夫,也只能是「盲人騎瞎馬」。
筆者演練意拳勾掛樁
第三,要有能吃苦的精神,但重要的是不僅要苦練,更要巧練,要動腦筋琢磨著去練。不僅求數量更要求質量。
意拳沒有絕招,當初王薌齋先生早上站樁時,郭老首先要檢查他腳印的溫度如何,溫度不夠要接著站;姚宗勛先生當年練功,腳上的棉鞋都溫透了,晚上還要放在火爐上烤乾;姚承光先生自幼8歲時隨父親姚宗勛先生練習意拳,15歲時己經很努力了,1979~~1989年10年之間姚先生練功非常刻苦,夏天在樹底下站樁身上的汗能將地上滴溫一大片,假如說姚宗勛先生有什麼絕招的話,那麼姚承光先生就不用這麼刻苦了,他學父親的絕招不就得了嗎?所以說意拳沒有絕招,即使有,那不妨就將這種絕招歸納為頑強的毅力+科學的方法+自己的悟性及刻苦的程度,否則一切所謂的「絕招」都是歪理邪說。
在苦練的同時,還要巧練。當年薌老教授技擊樁,一上來就讓學生體會摸索「整體渾圓力」,這是非常困難的。姚宗勛先生認為自己很「笨」,這樣做根本體會不到,於是就偷偷的將整體渾圓力拆開來一個勁一個勁去找,先前後,再上下,再開合(左右)單勁找齊了。再將前後、上下、左右的程序打亂,最後達到六面力同時摸勁兒,即薌老所要求的整體渾圓力。這種分對組合的摸勁方法使姚先生的拳勁兒找的最快最整,大大提高了意拳站樁摸勁的質量,也充分體現了姚先生「師古而不泥古」之開拓創新的精神,可以說這是意拳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所以說練習意拳要有一定的悟性,在學習意拳的過程中,花費時間多的人不一定比花費時間少的人學的好,因為學意拳不僅僅是時間的投入,更是智慧的較量,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的方法和總結的經驗,所以學習意拳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明察秋毫,把握實質,才能盡悟拳學要義。要想產生質的飛躍,必須有量的積累,這就要多思考,如果不去思悟,只是一味的苦練蠻練,就如旗竿一樣,再高也高不了哪去。
最後,還有一點就是學習意拳一定要注意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
意拳不僅是一門拳術的技巧,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意拳在其不斷的演變中,始終以博大而深邃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並將技巧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內涵。所以說要想在意拳研究上有所成就,要將傳統文化的研究放在首位。從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來豐富意拳的內涵。
總之,學好意拳要循序漸進,不可貪多求快,意拳愛好者在練習過程中一定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不要搞什麼盲目崇拜,隨波逐流,要始終將唯物辨證、科學系統的方法放在首位,在明師的指導下,巧練而不要取巧,苦練而不要傻練,要下大功夫開動腦筋,琢磨著去練,掌握科學系統的方法,循序漸進地細心體會,並隨時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升堂漸入室,所學與日增」。
筆者演練意拳鳥難飛樁
筆者演練意拳散手拳法
推薦閱讀:
※戴氏心意拳丹田功練法之七——摩丹田
※意拳的整力
※秋聲獨賦的【心意、形意拳】
※科普一下,所謂『『傳武』』
※宋氏形意拳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