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和故鄉的距離,還差幾篇「回鄉手記」?

急急回家,草草過年,匆匆返城。

觀瀾君的家鄉,在滇黔桂交界,雲貴高原南麓的深山密林里,至今在地圖上難覓蹤跡,導航搜索還是盲區,從省城出發,馬不停蹄,也只能「朝發朝至(次日)」。

家鄉所在的村子很小,10餘戶人家,散落幾座山坡上,五六十口人。作為村裡離家最遠的遊子,父親早逝後,母親獨守深山不舍故土,近20年來,風箏的繩子始終在母親手裡,無論身處何方,「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信念終於堅持下來。

但村裡回家的人是越發少了。春節期間,我走訪幾個兒時夥伴:或外出打工,不回了;或隨媳婦家過年,不回了;或在鎮上買了房,不回了……歲月輪迴,生老病死,有的家庭散了,有的舉家遷走,原本就如麻雀的小村寨越來越小,有人甚至哀嘆「小寨或將消亡」。

在朋友圈裡,一篇篇「回鄉手記」也奔涌襲來:記憶中美好的家鄉,越來越「空心化」,冷清蕭條,生機不再,鄉土文化匱乏,鄉風文明面臨挑戰,村民生存狀況、精神面貌堪憂,空巢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隨處可見……品讀一個個飽含情與思的鄉村故事,莫名的愁緒湧上心頭:從鄉村走來的我,離家鄉究竟有多遠?

這種心愁,好像,不止我一人。

網友@馬長軍說,十幾年前,那時那塊土地還是家鄉,因為有父母在。我在離家並不遠的地方,孤獨感常常被馬上可以回家的興奮驅走。後來,家鄉成了故鄉,回去,總是悵然若失,害怕回去,又想回去,孤獨便一直漂泊在凝望故鄉的路上。

網友@吳華周說,我用一天到達城市,卻用一輩子也回不到村子。

連作家@村上春樹也說,無論置身何處,我們的某一部分都是異鄉人。

……

故鄉,見或者不見,她就在那裡。見不到的時候,牽腸掛肚地想念。但若見了,也許會被真實的故鄉深深震驚著。

「80後」公務員漆宇晴憂心忡忡地寫道:家鄉已變得勢利而陌生,「有用崇拜」在村民間流行——誰有用就敬著誰,誰管著自己就向著誰。

無獨有偶。博士生@王磊光也在回鄉調研時發現,農村原有的那種共同體已經消失了,人際關係疏離,如果老一輩都不在世了,新一輩的聯繫是否就慢慢斷了?

勢利,陌生,疏離。這樣的字眼所反映的現實,顯然是遊子們不能接受的。

「居高臨下的『回鄉手記』能不能別裝?」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劉連泰卻不認同上述「筆記體」。「既已離去,故鄉就只是驛站。鄉村不會因你的回憶而停駐,也不會因你的偏好而改變。當遊子們回城,一切恢復「正常」,鄉村又站到了陰影中,無人關注,慢慢老去。」他認為。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熊易寒也表示,在城市化背景下,審美意義上的農村,是屬於遊子和遊客的;實用意義上的農村,才是農民的鄉村。由於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農民進入城市、農村逐漸減少甚至消亡是歷史必然。懷舊者所懷念的舊日時光,是永遠不可能回來了。

持同樣觀點的,還有@澎湃社論《返鄉筆記之外的農村面貌》:從任何一個村莊都可能「讀懂中國「,但哪個村莊都不能輕易代表中國。農村議題之所以具有相當高的關注度、參與度,是因為農村的象徵意義,大多數人仍習慣於把農村當作自己的「根」。

從故鄉到異鄉、再從異鄉到故鄉,我們一直在這兩者間漂泊、遷徙、遊離。年少離家很簡單,還鄉歸來尋根卻很難。越來越多的人在思考和探尋:「我從何處來?」「我該如何找回失去的精神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

清華大學文化學者@鄒廣文認為,不能簡單地把鄉愁視為一種向後看的、消極的懷舊。莫如說,鄉愁是現代人對傳統的眷顧,是對本民族精神的依戀。記起「我從哪裡來」,我們才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裡去」。「文化身份」的確認是人的一個社會行為的基本要求,通過鄉愁,我們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對鄉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體溫,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動,並漸漸涵養出我們走向未來的勇氣與信心。

鄉村是一面多稜鏡,折射著時代的步伐,記錄著歲月的變遷。家鄉的遠與近,存與亡,關乎個人的是鄉愁;關乎社會的,是文化的傳承、社會的和諧穩定。北京青年報載文指出,我們應摒棄狹隘地看春節返鄉離別。事實上,正是一個個打工者的努力奮鬥,組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壯美的華彩篇章;一個個個體追求更好的改變,正在深刻改變著中國。「你所站立的那個地方,正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黑暗。」

網友@湘君也認為,一旦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最要緊的是將鄉愁的情感和情緒,轉化成幹事創業的正能量,從各自的角度去為家鄉做貢獻。心相近,相向行,家鄉就不再遙遠。

和萬千遊子一樣,我曾拚命地掙脫鄉村的束縛,「跳出農門」告別生我養我的故土,以期在城市裡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驀然回首,才恍然發現,雖然距離家鄉越來越遠,卻永遠也走不出家鄉的懷抱。正如著名作家@賈平凹所言,「家鄉對我們的影響,就像烏雞的烏,那是烏到了骨頭裡面」。

猶記百年前,在外工作的魯迅先生三次回到他的故鄉——浙江紹興。所見所聞,凋敝的鄉村讓魯迅倍感心涼,他後來在小說《故鄉》中這樣寫道: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彷彿也就如此。於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變罷了。

我又何嘗不是如此?


推薦閱讀:

思念的距離在每次心跳之間
經典語錄:若愛,時間和距離,都不會是阻礙
為友情加分的簡訊,距離雖遠但阻擋不了友誼
沒距離感,一拍即合的星座配對
你和完美身材只差一張椅子的距離

TAG:距離 | 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