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定律的秘密~讓你心想事成的阿拉丁神燈》

2011-02-13雨過雲

  紫雨成長的心路歷程  很多人都有興趣知道,我個人接觸自然法則學說的經過,這個也是我遇到的常見問題中,最常見的之一。  自然博客裡面,我極少提起我自己的過去,裡面都是一些我個人對自然法則的體會分享。但是如果沒有體驗的話,又何來體會呢?所以我決定在本電子書裡,詳細而完整地交代一下,我接觸並且融入自然法則學說的經過。故事雖然是關於我的,但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相信對你也會十分具有啟發性,並且引起某種程度的共鳴的。  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思考型的人。我喜歡思考,好奇、求知慾很強,什麼東西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問個明白。  我人生比較有意識地自我栽培、追求成長,是從我十五歲開始。至今想回去,我也不懂為什麼、是什麼促使我在當時的急劇轉變。剛上中學的時候,我還享受著比較單純而沒有方向的人生喜悅:武俠小說、衛斯理的科幻小說、下棋??  十五歲那年,我把它稱作我人生的第一波思想大革命,因為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很有意識、很清楚、很明確地想要去塑造一個進取的人生。我大量閲讀,求知若渴(我本來就求知若渴,這下子再求知若渴,你可以想像我當時的熱度)  這些過程我有必要寫進去,因為它對於啟發你「人生的轉變總有個過程」有很大的幫助。我在自然博客發表了很多見地超越的文章,導致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紫雨老師是否從小就仙風道骨,不食人間煙火??或者為什麼我這麼看得開,思想那麼超越?  事實剛好相反,我以前是一個陽剛性很強、很執著、很進取、很行動導向、很有掌控慾望、很鑽牛角尖的一個人,通過點點滴滴的意念修煉之後,至今我還未能完全擺脫這種執著、鑽牛角尖的習慣。  我是一個比較容易自尋煩惱的人,因為我要求自己對發生在我週遭我所看到的每一個現象,都能夠說得出一個所以然來。我同時是一個很能夠專注的人,擁有超強的聚焦力,所以我學什麼東西、讀什麼東西,通常就一次進腦。雖然沒有過目不忘,但是這種超強的聚焦力,讓我從小到大考到好成績。  這種超強的聚焦力,在做學問方面是很好的,但是當你不懂得自然法則吸引定律,這種超強的聚焦力,卻有可能讓你處處碰壁。我就是在昧於自然法則的情況下,常常聚焦在一些想不通、思不透的問題,導致我在大學畢業後碰壁足足碰了六年餘!這個後面再詳細交代。  我在大學的時候迷上了安東尼羅賓、陳安之等所謂大師的超級成功學與NLP (神經語言程式學)。我這個人的性格在社交方面偏向內向和被動,比較喜歡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或自尋煩惱,不太喜歡主動踏出去跟人打交道。受了成功學的洗腦,什麼人脈就是錢脈、做人要主動、你要勉強自己去做應該做的事以後才能做你喜歡做的事等等這些很刻意的、很勉強的、很用力的屁話??於是,在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深思熟慮但是十分愚蠢的決定。可能你會認為,深思熟慮了、三思而後行了,決定就不會愚蠢,就算愚蠢也不會蠢到哪裡去的。如果你這樣想的話,你並沒有對。  受到成功學的荼毒影響(我並不反對成功學,但是我的確因為成功學的誤導而深受其害),我內在的某個自己變得不再那麼自己。我時時刻刻想著要成功,成功表示你願意去做別人不願意去做的事;表示你必須去做你應該做而不是你喜歡做的事;表示??  成功學把很多東西都二分化、絶對化、教條化,以至於當你把它輸入你的腦子裡,你也成了一個絶對化的狂熱分子。  比如說,成功學認為,如果你沒有成功的話,只有兩個解釋:要嘛就是你努力不夠,要嘛就是你方法不對。  這種把人的主觀能動性無限量地放大,並且錯誤地以為:只要你大量行動並且方法正確,你必然能夠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為什麼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會「逼著自己」去投身保險界這個那麼講求主動出擊、善於交際、大量行動的行業?  兩個理由:一是我想要改變我內向的性格,我覺得在交際方面,我應該(這些都是成功學的催眠)變得更主動交際、更外向、更積極,為什麼呢?因為人脈就是錢脈、因為小成功靠自己,大成功靠團體!所以即使我被動,我也逼自己、勉強自己去主動,因為當時我還相信一句屁話,那就是「逼久了你就習慣了,習慣了你就不痛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是一個熱愛自由的人,我覺得朝九晚五的工作並不適合我。我喜歡創新、探險,不喜歡墨守成規,不喜歡聽別人告訴我應該做什麼。我覺得我比很多人都來得厲害,我覺得沒有幾個人有資格當我的上司,給我下命令。所以想來想去,只有自由業最適合我,因為一來不必朝九晚五,二來不必仰人鼻息。  當時招募我加入保險的大學學長打動我的那句話,我至今依然印象深刻,言猶在耳,因為事後我重複地跟很多人講過很多次,我上當的經過。  受到成功學和羅伯特清琦的影響,現代的年輕人無不把有錢有閒視作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標。打工再好,也不外是「錢多事少離家近」,但是如果是從事自由業,成功的話卻可以「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老闆說話不用聽,五年就領退休金」!高下立判,優劣分明,不是嗎?  所以當時我那位學長跟我說了從事保險的十大理由,我都記不清了,但是這一句卻牢牢地刻下銘印:「辛辛苦苦三五年,快快樂樂過一生」。這句話,不是很契合【五年就領退休金】嗎?  能夠工作自由,又能夠五年就領退休金(被動收入),所以我動心了!畢業之後的一個月,我就全職投入打拚了。  我全職保險業總共維持了三年。除了和同事一起去旅遊景點遊玩外,我沒有真正開心過!因為做了保險,我覺得我很不像我!  被動沒有什麼不好,但是勉強主動就不好了。  我不開心我覺得是我自找的,因為第一個出發點就錯了:我想要改變我自己。  因為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我要改變我自己。  現在回頭就看得很清晰了,如果我是在欣賞自己的基礎上去擴大我自己,這就是好的。但是,如果我是在不滿意自己的基礎上去改變自己,就不是很好了。  其實在我從事的第一年之後,我就漸漸覺得上當和不對勁了,因為我看到的畫面,跟當初學長跟我描繪的畫面,存在著有太大的差距??  做得很好的,保客太多,有錢沒閒。  做得很爛的,保客太少,有閒沒錢。  只有做得不好不壞,不上不下半天吊的,才勉強比較算得上是有錢有閒。客戶不太多,所以還算有閒;客戶也不太少,所以還算得上有錢。但是這不是很諷刺嗎?既然加入了豈非應該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嗎?難道我一進去,一心一意想要有錢有閒的我,目標應該鎖定【不好不壞半天吊】嗎?  但是做到最好的,比如我當時的上司,錢多是多了,但時間也相對少了。後來我認清一個事實:在保險業這個以個人銷售為基礎的遊戲,除非你做到真正上岸,否則你只是時間自主,而非時間自由。時間自主就是可以安排跟客戶見面的時間,彼此協調,但也不是很自由的,因為你有見不完的準客戶,以及服務不完的老客戶,有是不是你要走就走得開的。  那三年我十分失意。第一個原因就是業績不好;第二個原因就是收入不好;第三個原因就是心情不好。這不是廢話,而是很簡單的邏輯關係:業績不好當然收入不好,收入不好當然心情不好。賣的保單少了,傭金自然也少;傭金少了生活維持不來,心情怎麼可能會好?  我後來領悟到很寶貴的一課:人生如果反正都要失意,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失意,總好過做自己不喜歡的事而失意!你說是嗎?如果做自己喜歡的事而失意,至少還贏回心情;但是如果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失意,卻連心情也輸了!而且輸得清光,什麼都沒有剩了!  這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使得到的結果是不如意的而感到失意,但至少過程中因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過程至少還是喜悅的。但是如果過程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結果出來是令人失意的,則你連過程的喜悅都沒有了!  你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既然過程你做得不高興,也沒有賺著你想要賺的錢,為什麼不提早離去呢?你問得很對,我也覺得很奇怪,但是如果我告訴你背後的原因之後,你就不奇怪了。因為成功學有一個信念,那就是:  「堅持到底,決不放棄」  「放棄的人絶不成功,成功的人絶不放棄」  所以你要遇強愈強,屢敗屢戰。  很多常識性的東西,當你被某一些廣為流行的信念所洗腦和矇蔽的時候,最愚蠢的事情也是會做得出來的!不是嗎?  現在的我回頭看才明白,你要堅持,至少也應該選擇你所熱愛的來堅持,因為當你決不放棄,你就是不願意放棄你所熱愛的東西。  放棄自己沒有熱情也沒有希望成功的選擇,才會成功。堅持什麼,放棄什麼,其實就是一個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的道理。有些東西應該放棄,有些東西應該堅持,這是沒有一定的,是不可以把它絶對化和僵化成信念教條來傳授的,否則就會誤人子弟。我就是被誤的其中一個??  一切都是好的,一切的過去都成了我成長壯大的養分。但是我還是要用稍微偏向負面的筆調來寫,不是因為我至今依然覺得它是負面的,而是這是要寫給讀者警醒看的,所以我選擇了這種筆調。  我們要有勇氣和智慧宣佈過去的一切都是好的,因為只有這樣想,我們才得以超脫,上升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但是我用負面的筆調寫,是要給正在身歷其境的人來個當頭棒喝:你的人生其實可以選擇,重新選擇,不要好像我當時活得那麼勉強、那麼用力、那麼扭曲。因為你所要的一切,宇宙都是有求必應的。你要的任何一切東西,宇宙都會給你。你要做的只是調和能量,放鬆自己,好好享受你的人生!  你可以從我的故事中看到:當人迷信成功學的信念的時候,是會變成另一個人似的。變得自己再也不像自己。自然法則學說希望能夠幫到你的,就是做回你自己,回歸你自己,從你自己身上找到肯定與動力。  我實踐成功學一年下來,就越來越覺得不對勁了,疑問也越來越多。  成功學說,如果你不成功的話,要嘛是你努力不夠,要嘛是你方法不對。但是,我見過很多在行動層面上,努力很夠,方法很對的人,他們並沒有成功,包括我自己。  是我成功的企圖心不夠強烈嗎?不是!否則我不會去上那麼多課程、讀那麼多經典。否則我不會簡單相信聽話照做。  是我的方法不對嗎?也不可能!以我的悟性,加上我閲讀了那麼多大師的智慧,能夠出口成章。吃得很透抓得很對,哪門哪派的什麼大師講過哪句話,我都能夠琅琅上口倒背如流,並且沒有幾個人能夠解釋得比我更到位??我的方法又怎可能不對?  在我人生很徬徨迷茫的時候,我開始了答案的追尋。我先後學習了玄學命理紫微斗數、西瓦心靈術、陳怡魁的食物改運、風水改運、姓名學??所學的一切都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達到抓到關鍵的境界。  紫微命理是讓我十分驚異的玄學,因為很多的東西都能夠算得十分準確。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還跟人收費算命。我學習紫微的境界一日千里,有點慧根,很快就能夠算得很準確。但是也因為我提升的速度太快,很快地我就遇到了一個兩難的瓶頸:  如果算得那麼準,能改還是不能改?  不能改的話,算再準也沒有用。  如果能改的話,算不算又有什麼所謂?不管原來是什麼樣子的,  直接照想改的方向去做就是了,還煩什麼目前行什麼運?  但是紫微斗數也沒有提供改運的方法啊?  西瓦心靈術也是一門很神奇的課程。只要把你的腦波降低到平時的一半α波,你就能夠完成很多凡人認為不可能的任務,比如吸引停車位。  但是我嘗試了很多的學說技術之後,發現到它們都有自己的限制,都不圓融。  佛家三世因果說你今生有問題是因為上一輩子作孽太多,但是這種說法無法回到今生去驗證,那種三世果真有其事又有何意義?又如何使得上力?  基督教說因為這是神的旨意所以上帝讓你有如此這般的遭遇,我就覺得自己好可憐,因為我命由神不由我,而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夠逆來順受。  有些人遭遇到不幸的事情,於是就問「為什麼是我」,那些宗教家反問他「為什麼不是你」??這根本就沒有回答到命題!  在宗教找不到圓滿的答案,我只好繼續上路尋找我要的答案。  當我接觸到《與神對話》的時候,感覺上很接近了,但是覺得還沒有說透。後來也先後接觸了歐林與達本的光體,天使音樂,預言卡等等東西。  與神對話引起我的震動,在於它說世人對神的理解錯了,因為人們根據關於人的認識,來建立對神的認識,比如一個易怒的神、需要別人討好崇拜的神。還有人類借神之名幹一些損人利己的勾當??  我佩服作者尼爾的勇氣,他還真是條漢子,敢敢質疑這些神學的邏輯!我開始思考和懷疑:到底我們所認識的神、佛、道的版本,到底有多少滲入了人為的東西?  這些版本到底誰的才值得擁戴?真的值得懷疑,因為:  1.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版本是對的  2. 每個人都先入為主,擁護自己從小到大被灌輸的的那一個    3. 不同的宗教版本有分歧,同樣的宗教不同的分支也有分歧,乃至同樣的分支不同的教堂、牧師也會有分歧。分歧的時候,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版本是對的,而且只有自己的對了,別人的都不對,或沒有那麼對。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你的版本是對的?你必然根據某套標準來判斷它是對的。但問題又來了:你怎麼知道你判斷所依據的標準本身也是對的呢?萬一你改採用的標準沒有對呢?那你據以判斷所做出的結論也不可能是對的!這麼多套標準,你要用那一套呢?  不同的人會沿用不同的標準,不同的人也會堅持自己用的這套標準才是對的。沒有人會去同意別人的。  但如果你真的跳出來,不設立場不帶偏見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似乎每一套標準同時都是對的,但問題是他們都只對了一部分,都只在適用範圍內是對的。超出了適用範圍,這套標準就再也不適用了,問題是適用與不適用並非涇渭分明,而是一線之差,很多時候甚至是無法辨別的灰色地帶。  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東西,其實是對立統一的;很多看起來涇渭分明的東西,其實是一體的。  如果你一直追問下去,你會發現到最後沒有幾個是站得住腳的,沒有辦法之下只得承認:大家都是這麼說的;我很小的時候就被告知是這樣子的。  沒有人能夠很肯定地跟你說他的版本就是對的。如果他肯定的話,他肯定是在胡扯。因為你如何圓滿回答這種問題呢?  「你憑什麼說你的版本就是對的?」  「你憑什麼說你用的判斷標準就是對的?」  你有見證別人沒有嗎?你有歷史記載別人就沒有嗎?如果有歷史記載你的版本經過竄改,那又怎麼辦呢?  三年前的某一天,我誤打誤撞地進了一個網站,那就是Abraham-Hicks 的網站。當我讀到裡面的文章,我感到汗毛直豎!怎麼講的跟我過去聽的都不一樣?怎麼聽起來有違常理,但是看下去又好像真有其事?  那個時候,我第一次覺得我離真相是如此的靠近。  我瘋狂地閲讀裡面的文章,通宵達旦。當時那種覺得自己就要找到答案的狂喜,令我至今想起依然感到震撼。  我接受自然法則不是一個輕鬆簡單的過程。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當時心念單純一點,說不定我現在已經吸引來身家百萬。  基於我經過多年養成的批判性思考,我真的很難一下子就照單全收。所以雖然說我學習自然法則已經學了三年,但是過程中卻還是常常自我推翻。常常會問一些自己無解的問題,直到把自己問倒。  那段時間要建立自己對自然法則的信心,說來也不容易。因為我們的經驗是一個隨想實相,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想什麼就會經驗什麼。所以當我信心滿滿的時候,我總是很容易地吸引來我要的東西,並且感到很神奇。但是當我心生懷疑的時候,我要的東西卻老是不來,於是這更加成了我懷疑吸引定律的證據:怎麼這個定律時靈時不靈,常常使不上力?  前面的兩年進步比較慢,因為大部分時候都是在半信半疑,所以自己心想事成的魔力也時好時壞。但是不要以為那兩年沒有神奇的見證故事,我的見證故事一向以來是很多的,我的懷疑很多都是來自自己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性格。  後來我建立了自然博客,不定期地發表自己對學習自然法則的一些心得。自然博客裡面的都是好東西,但是因為都是我個人學習體會的記錄,所以有時候精煉得來不是每一個人能夠看得懂的。  在最近的一年來,我比較抓到什麼是放任定律,所以進步也比較快。這一年來我累積了不少自己的、朋友的、網友的見證故事,每當他們跟我分享他們心想事成的喜悅,我也強化了多一分的信心。慢慢地,當見證故事多到某個程度的時候,信心增強了,疑念減少了,進步也加快了!  積累了這好些年來,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那就是自然法則很簡單,但是卻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容易。要說簡單,沒有任何學說比它完備得來更簡單:  一個導航(情緒導航)  兩個面向(你要的那一面和你不要的另一面)  三個定律(吸引定律、創造定律、放任定律)  但是有時候你要真正地拿捏到「你正在聚焦哪一面」、「你正在激活哪一念」、「找到擁有的感覺」,還真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因為我們積累的慣性動能太強,我們已經養成了很多違反自然的習慣。  自然法則是簡單的,但是卻不一定是容易的。注意我說的是「不一定容易」,而不是「一定不容易」,因為對於某些心念比較單純的人來說,我真的看到他們在極短時間之內的蛻變,比如寶寶網友和SummerHero 網友,就是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掌握得很快的兩位學員。  隨著The Secret 《心想事成的秘密》這部電影的走紅,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自然法則吸引定律,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寫書、教導這門學說。其中有很多的水平良莠不齊,混雜了很多不同學說的頻率在裡面。  本書所要呈現給你的是一個比較純淨的版本,願你讀完本書之後,早日成為心想事成的魔法師!  你與生俱來就知道的東西  這本書裡所說的,沒有一樣是你來到這個世界之前你不知道的。你是已經懂得並且瞭解了整個遊戲規則,才來到這個世界的。  你知道你是宇宙源能的一部分,你的本質是靈,來到這裡你只是通過物質的形式寄存,通過物質的方式經驗。你知道物質只是這個遊戲的一個面向,你其實是物質與精神兩個面向同時並存的。  你知道「意念造形,能量澆鑄,物質填充」,你想什麼就會吸引什麼,並且啟動宇宙能量的循環,根據你意念所描繪的模樣,澆鑄形塑,最後以物質的形式呈現出來。  你知道你的內在本體是一個永生的靈,肉身只不過是你假定為你的對象。人生只不過是一個角色扮演的遊戲,通過名字與身份角色的分配,去經歷人世間的種種好玩。五官是你經驗這個世界的窗口,你從這五扇窗口經驗物質世界鮮明強烈的對比,感受願望與好奇流經你。  你知道人生的基礎是自由,而終極的自由就在你的意念、你的想法。沒有任何人能夠限制你怎麼想,而你怎麼想就會化現成人生中的什麼實相。你是如此的自由,以至於你可以選擇束縛。只要你常常覺得自己不自由,你就有機會去經驗它。  你知道人生的目的是喜悅。你知道人生只是一場遊歷,一切都會過去。既然如此,人生只是一個過程,人類只是一個過客,一切建立在這個生命之上的功績只是鏡中花水中月,虛浮不實而變遷流轉,所以喜悅才是真正最值得追求的東西。  一切都是會過去的,你所積累的一切都是過眼雲煙。你真正的財富,是當下的喜悅滿滿,與事後的美好回憶。  當你是喜悅的,你就是連通宇宙源能的,你會得到全觀而超前的指引。你是平衡的,你是流動的。  你知道人生的結果是成長,是意識的擴展,不可避免地豐富了源頭的意涵。不管你人生中經驗到的大部分是開心的還是不開心的,你都不可避免地因著這些經驗而變得更大、更廣。  你知道宇宙的使命是成全,願景是如你所願。所以在這個友善的宇宙裡,沒有什麼是你不能成為、無法辦到、不能擁有的。只要你想得到的,宇宙就有相應的資源去滿足它。  你是物質存在的靈  從你一誕生到這個世界開始,你就通過這個肉身的物質感官,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  你所對這個世界建立的的概念,從簡單的你我他,到不同物事東西的分辨覺察,沒有一樣是離開物質感官而辦到的。於是很自然的,你會以為,這個世界真正的樣子就是你所習慣看到的。  而我們要說的是,這個世界比你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嗅到的、舌頭吃到的、身體觸到的??還要來得大得多。  當你通過物質感官碰觸這個世界,眼睛看到的色彩、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嗅到的香氣、舌頭吃到的美味、身體觸摸到的實體,一切的感覺都是如此的真實。  當你指著自己的時候,你會用手指對著自己的鼻子,而不可能指到天上去。從你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開始,你就以物質的形式存在與經驗。因為一切的經驗都是通過這個肉體,所以很正常而自然的,你會以為這個身體,有形的身體,就是你自己。  你這樣想雖然沒有錯,但是也不算很對,因為這種認識不完整。你比你肉眼所看到的大得多、老得多、有智慧得多。如果你純粹只是一個物質的肉體,為什麼你會問這種問題:我是  誰?為什麼我會在這裡?為什麼我會來到這個世界?物質的存在不會追求意義,只有靈性的東西才會問這種問題。如果你本來就屬於這裡的,你又怎麼會問「為什麼我在這裡」呢?如果你本來就是張三李四,你又怎麼會問「我是誰」呢?  就好像如果你本來就在家裡,你從來不會問「為什麼我在這裡」。但是如果你昨晚出去跟朋友喝醉了,被人綁架到一座無人的廢墟,醒來的時候你就會問「為什麼我在這裡」、「為什麼我會來到這裡」,因為你內心明白,你是不屬於這裡的。  同樣道理的,你從很小開始就問起的這些問題,其實已經給了你線索與證據:你本來不屬於這裡的(物質界域),你也不是你這個身體。因為你內心的直覺告訴你:有些地方不對勁,因為我看來似乎忘了一些很重要的信息。  如果沒有這聲音告訴你,你又怎會問這種「沒有人教過你,年紀很小就懂得發問與年齡不相配的,尋求生命意義」的問題?  如果你只是物質的,那黃毛丫頭的你會發問的,應該只是侷限於眼前看到的場景所引發的問題,你又怎可能去發問這跳脫並超越眼前現實,從一個極龐大寬廣的角度,連哲學家都回答不好的問題呢?  因為實際上是,你是物質存在的靈,你比你所看到的大得多、老得多、也智慧得多。你不是物質的,物質只是你存在的其中一種形式與經驗的其中一種方式。你是比那物質存在更液態的、生動的、活潑的、智慧的、興緻勃勃的非物質精神存在體。  你是通過這個肉體的感官去經驗這個世界,沒錯??  但是別忘記了,經驗的主體是什麼?是你的內在本體,你的靈。  靈是自足的,不需要肉體,但是不妨通過肉體經驗這個世界。  靈本身已經具足全觀的視角,物質視角只是延伸體驗,進一步擴大和豐富靈的意涵  物質是精神存在的一種形式,經驗的一種方式  你不是物質的,只是選擇了物質的形式存在,選擇了物質的方式經驗。  但你那更大的、更老的、更智慧的內在本體,卻依然保持著原本的精神存在,照看著、支援著這投注到物質界域的你。  換句話說,來到這個物質界域的並不是整個你,而只是你一部分的自己。  這樣做的好處是:物質你可以享受物質視角獨有的身歷其境、深刻細膩、鮮明強烈的物質體驗,而本體你則可以從一個全觀的、超然的、據高的精神視角來照看你、支援你。兩種觀點合起來就形成了妙不可言,美不勝收的意識體驗。  物質是精神的增強體驗版  物質體驗是精神體驗的延伸體驗。物質體驗是精神的「增強體驗版」:更細緻、更深刻、更強烈。物質是精神的延伸存在體,物質是無形精神的有形表達。所以,  物質體驗會加重原有的精神體驗,在原有的頻率範圍內,放大、加重原有的意識感受。物質需要精神的投注才能存活,精神卻不需要物質的形式來存  在。精神可以獨立於物質,但是物質卻無法獨立於精神。因為物質的底層就是能量,而能量的底層正是精神。這就是為什麼說「一切都是有意識的」、「一切都是有靈性的」,  因為他們都來自同一個源頭,我們把它叫做宇宙源能。有人把它叫佛,有人把它叫道,有人把它叫神??其實都只是同一個東西的不同指稱。  隨想實相與道成肉身  因為物質的底層是能量,而能量的底層是精神(意識),因此,一切在最底層都是同質相通的。  沒有神所不是的東西??沒有意識所不是的東西??沒有能量所不是的東西,因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物質只是能量取形的殻,表面是粒,底層是波。  所謂「殻」的意思是:一種呈現出來的,感覺上很真實的樣子。  人類目前的量子力學,已經發現到物質的波粒二像性:物質同時具備波與粒這兩種特性。當你放之任之,置之不理的時候,它是波;當你注意之聚焦之的時候,它就是粒。  從這個角度來看,意識所發出的意念波,能夠啟動能量的循環,從物質的根本層面(最底層)去影響它、改變它,就變成很合理的事。  因此,一切的處境不管表面上看起來有多麼的真實堅固,其實都只是人事物時空的物質組成。既然物質的底層是波,而意識又能夠發出意念波??那隻要我們能夠轉念一想,這一切的物質現象,就不得不跟著解構重組,重新洗牌。這種隨著你怎麼想,你的處境就跟著變成什麼樣的情況,就叫作「隨想實相」!  你說過的話,如果表裡如一,沒有口是心非,並且自我推翻,那你講的話就是「真言」——會成真的預言!當各種條件走到一起的時候,它將會成真,這種情況就叫作「道成肉身」!  「道」即是話語,肉身即是物質形式。道成肉身,不是以肉身得道,羽化登仙,而是你說的話最終會以物質的形式,活生生的樣子顯化出來。  因為物質被設計成一個有始有終的時空界域,所以從你所想、所講,到它以物質的面貌顯相,這裡面必然有著時間上的先後差距,這種情況就叫作「時差」,也就是意識所感知到的,時間上的延遲效應。  隨想實相的解構重組與變遷流轉,並不混亂,因為受到自然法則的嚴密監控。  本書要說的,正是這套從最底層運作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都受其掌控的,無形而隱性的秩序:吸引定律!  宇宙的三大本質  人生的這場遊歷,如果你只是根據物質表象去用力,你會發現到使不上力,因為物質的表層和底層,表象和本質,是很不一樣的東西。  不管是什麼物質,其表面上看起來怎麼樣都好,它都具備以下的三個特質,因為這是宇宙的三大本質:   一切的本質都是能量   一切的本質都是振動   一切的本質都是吸引定律在運動    物質的最底層是由不斷在振動的高頻能量來組成,不同的物質有著不同的振動頻率。比如說,液體的振動頻率比固體的來得高,而氣體的振動頻率又比液體的振動頻率來得高。  相同頻率的東西會形成相同性質的東西,頻率相近的東西會形成性質相近的東西。  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同樣性質的東西會因為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這就是宇宙最重要的吸引定律。  因為物質的最底層是能量,而這些能量又各自有著自己不同的振動頻率,而同頻同質的東西先天上就會互相吸引,因此一切東西在最底層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吸引定律的影響,因此吸引定律是宇宙最底層的運行秩序。  物質是能量取形的殻  物質是能量取形的殻,表面是粒,底層是波。  表面上看起來物質是很穩定的,很堅實的東西,那是因為我們的物質感官解析過濾的結果。我們所看到的顏色,聽到的聲音,嗅到的香氣,吃到的味道,摸到的觸感,其實都是不同高低頻率的能量振動。  每一種的感官對應特定的頻率振動,就好像眼睛只能看到色彩,卻無法聽到聲音;耳朵只能聽到聲音,卻無法看到色彩一樣。五官把這些不同頻率的振動過濾解析,再通過大腦把它們還原回來,這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的原理所在。  我們眼睛看到的真實,不是本質的真實,而是經過物質感官解析過濾並且還原出來的「視角真實」。所謂視角真實的意思是,這個東西是對應你的視角所以才看起來真實的,不同的視角看到的真實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人類的視角可以辨別細微的色別,但是很多動物比如貓貓狗狗,它們卻是色盲的,它們只能夠分辨不同深淺的色階,而無法仔細區分色別。  所以,物質是能量取形的殻,這句話最重要的意思是:現象和本質是不一樣的。表面上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只是看起來是這個樣子,實際上在本質上、在最底層,都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樣子的。  建立這樣的認識和心理準備,對於學習自然法則是很重要的,因為自然法則表面上有點違反我們的日常常識,因為它是著力於底層秩序(吸引定律)而非表層秩序(看起來的秩序)。  物質視角建立於物質感官的過濾解析  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其實只是整體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因為我們是通過物質感官去認識這個世界的,因此,如果有些頻率振動是我們的感官所無法解析的,那它將會被過濾掉。  就好像我們的眼睛看不到紫外線,耳朵聽不到超音波,這些超越感官偵測範圍的頻率振動,它們雖然是存在的,但是因為我們無法偵測到,所以感覺上它們似乎是不存在的。  既然已經習慣了通過物質感官來認識這個物質世界,於是很自然地你也已經習慣了,一切以物質感官為標準。凡是眼睛可以直接看到的、耳朵可以直接聽到的,伸手可以直接摸到的,你都會承認它的存在,而且毫不懷疑。相反的,如果它是肉眼無法直接看到、耳朵無法直接聽到、伸手無法直接摸到的,你往往會對其存在抱持懷疑。  有形的很容易為人所承認,無形的不容易為人所接受  要承認並接受有形的東西,這個並不難;但是要承認並接受無形的東西,卻沒有這麼容易了。因為人類已經太過習慣以物質感官作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標準了。  我們以為它們不存在,其實它們只是以一種我們的感官所無法偵測到的形式而存在。凡是我們的感官能夠直接偵測到的,就叫作有形;凡是我們的感官所無法直接偵測到的,就叫作無形。  這個宇宙比我們肉眼所見的要大得多,因為它是一個有形與無形的混合存在體。有些無形的東西,我們還可以借儀器偵測出來(比如細菌,肉眼無法直視,但是顯微鏡卻可以偵測出來),但有些無形的東西,卻是連儀器也偵測不到的,但是我們的情緒卻能夠偵測到,比如事前的預感,比如遠隔千里的心電感應。  在無形的界域,宇宙存在著儀器無法直接偵測到的信息場與能量場,若非如此,一切的事前預感、當下直覺、災前夢兆、心電感應,都無從存在。  人類當中少數的,極少數的,能夠自在地擁抱無形的存在的人,成了族類裡的少數精英。在商界他們成了商界奇才,在科學界他們成了科學奇才,在藝術界他們成了藝術奇才??不管他們到了哪個領域,他們都成了該領域的奇才,因為他們總是在有形的證據線索出現之前,就能夠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  在物質層面上他們居住的的地球跟你的一樣大小,但是在精神層面上他們活在更大的世界。  你偵測不到的東西並不表示就不存在,但是卻很真實地在影響你。比如電台、電視台、手機台所發出的電波,我們無法通過物質感官偵測它們的存在,但是它們的作用與影響,卻已經讓我們無法置身其外。而連儀器都偵測不到的頻率振動,也像儀器可以偵測到的頻率振動一樣的,無時無刻在影響我們。這其中最最重要、最最關鍵、最最根本而非提不可的,就是宇宙源能,也就是我們的內在本體,也就是——靈。  宇宙源能與你  宇宙源能是那純淨光明的超高振頻。這股能量是一切的源頭,滋養著物質與非物質的一切存在體,所  以叫作宇宙源能。這股源能是純淨的,意思是沒有夾雜著任何的帶阻念頭。這股源能是光明的,意思是具足一切圓滿善而正向。這股源能是超高振頻的,因為它能夠自在地流動而沒有任何的束  縛與阻力。有人把它叫作神,有人把它叫作佛,有人把它叫作道,有人把它叫作浩然正氣,其實名字不一,指稱的都是同一個東西。  它是靈,它是能量,它是意識,它是源頭,它是那存在於你,但是比你這肉身更大、更老、更有智慧的內在本體,你那看不見摸不著,不朽的自己。  源頭是一個無法用言辭說清的東西,但是這邊還是要略微帶過,因為它跟後面的一切,有很大的干係。物質部分的你,和精神部分的你,都來自這個源頭,只是同一種能量、同一種意識,變現成不同的東西。  人生中不可忽視的無為自成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只是不用「做」來達到目的,不用「做」來創造,因為身體的創造力極其有限。通過身體來促使其發生的效力是很小的,我們可以從以下這個例子可見一斑:   眼睛看不透一張紙   耳朵聽不透一堵牆   揮拳打不痛一臂長    人生中所發生的一切,大部分都是未經預謀而發生的,換句話說  就是不知怎的,糊里糊塗的,經過一連串的巧合就發生了。想想你是否曾經遇上白狗當吃黑狗當災?想想你是否在關鍵時刻遇到貴人挺身而出?想想你是否有過案子策劃已久卻功虧一簣?想想你是否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有些東西你很精心地安排、監控的,在緊要關頭竟然出岔子!有  些你不曾費心的竟然自我完成!有些東西你再怎麼用力都辦不好,有些東西你沒怎麼費力反倒辦好了??甚至有些時候,你根本就沒有出手去辦過,也「無為自成」了!  宇宙中似乎有一股獨立於你的力量,自行運轉,推動著一些事情的進展。這股力量必然大於你行動的力量,不然怎麼會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到底是行動讓它發生的,還是你的意念讓它發生的?  如果是行動讓它發生,則凡是這樣做的人理論上都應該得到同樣的結果,即使情境不一樣,出來的結果也應該大同小異,相去無幾。但是經驗法則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是意念讓它發生,是否什麼都不做,也一樣可以得到所要?有意識的行動,無意識的行動,不都是意念的自然流露嗎?行動就是通過身體的作為去創造。為什麼「做」的影響很有限?因為用物質的肉身影響物質的世界,有效性只限於小範圍、小尺  度。行動保證效果,但是不保證你要的結果!結果與效果的分別在於:效果是直擊影響造成的改變,結果是你  真正想要經驗的完成態!成事,需要多種條件的配合,因緣具足。單靠個人的用力,就能  夠成功嗎?因為整體大於個體的總和,所以結果不等於一堆的效果拼湊!如果行動真的是創造的關鍵,為什麼採行同一套成功系統的人卻  不是每個人都一樣成功?為什麼不是相去無幾而是千差萬別?  一分耕耘會帶來幾分收穫?如果答案是不一定的,那宇宙已經給了你一個很重要的暗示:行動的背後潛藏著更具主導性和決定性的無上力量??  一種行動不同結果  你看到這個人採取這種行動與做法,得到這種結果你看到另一個人有樣學樣,卻得到不同的結果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結果的決定性因素不在於做法,而在與其  他??行動、做法都是意念的外延。我們可以做此觀察:是否每個人用這種做法都會得到同樣的結  果?經驗法則告訴我們不一定,通常都不會。不同的人用同樣的做法,做出來的結果和味道還是不一樣。用同樣食譜,兩個人煮出來的東西也會有高低。行動背後的感覺源點才是最決定性的關鍵因素這行動是從匱乏的感覺源點流露,還是從豐盛的感覺源點流露?成功者成功之後都開始寫書,總結自己的成功系統模式並傳授  之。買的人很多,因為他們都想要複製成功者的成功到自己的身上去但是因為看了這本書,學了這套系統模式而成功的寥寥可數,為  什麼?買的人很多,學的人很多,成功的卻不多!他們如果沒有成功的意願根本不會買書來看!人們不會為他所沒  有意願的東西花錢的!如果這套系統模式真的是「驗證成功」,為什麼簡單相信聽話照做的人沒有成功?  一套模式不同效果  照理說,即使無發100%得到同樣的效果,至少也應該相去不遠,即使無法相去不遠至少也應該得其一半。但是往往連一半的效果都跟不上!  事實上我們看到的卻是:兩個極端之間的分佈點,每一刻度皆有分佈。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那就是成功的學了更成功,平庸的學了依然平庸!  一本書、一個課程的一套【系統模式】教出去,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受益,但是真正突飛猛進的人是很少的。  第一種人最多:學了只是長了自己的見識,知道多一點,但是對自己的位移改變不大;  第二種人不多:某一句話、某個靈感對自己有所啟發,改正了某個盲點,提升了效率與生產力。回收數倍於付出,他會覺得讀了這本書、上了這個課很值得!  第三種人最少:聽了之後醍醐灌頂、當頭棒喝、一飛衝天、立地成佛。180 度扭轉,扭轉了再扭轉!一夜成名,一夕致富。  但是如果深入觀察,就會發現到:這些人讀了這本書之後(或上了這個課程之後),會得到什麼結果,跟這本書(這個課程)其實沒有太大關係。  每一個人能夠受益多少,都不是這本書、這個課程決定的,而是跟這個人目前所處的振動頻率有關係。  阻力很大的人,學了之後只是擴大知性,沒有產生振頻上的實質  位移,因此處境也沒有產生位移。阻力參半的人,學了之後突破了某個缺口,所以有所提升。神話式轉變的人,往往是那些要了很久,在能量層面上也僵持了  很久,突然間外在的某個當頭棒喝打在點上,於是就頓悟了!虛空粉碎,恍然大悟。他找到一個舒緩點,每次想起這個,他的阻力就能夠消融!  這就是為什麼,複製同一套系統模式的人,出來的結果卻會千差  萬別,相去甚遠!因為【內因外緣】,關鍵在於:你是否在對的時間點被打到對的位置上!如果是,則你的振動樣式(思考模式)會頓時間產生重大的結構  重組,於是外境也跟著產生重大位移。如果否,那你的振動樣式將會保持不變,你上再多的課程、買再多的書都好,其效果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圓滿解釋,為什麼遵循同一套系統模式的人,會出現三種不同的結果!這也證明了:關鍵不在於做,不在於身體的作為,因為行動不是創造最有力的工具!同樣的行動卻會帶來不同的結果,這已經給了你一個暗示:在行動背後有著一股更強大的、更決定性的主導力,它就是吸引定律!所以,重點不在於你做什麼,而在於你是從什麼樣的感覺源點出發去做,從什麼樣的能量水平去做!  你同時存在於兩個面向  你同時經驗兩個面向,因為你同時存在於兩個面向。  一方面你是屬於靈界的:能量、精神、思想是你的本質。  另一方面你是屬於器界的:物質、肉體、行動是你目前經驗的實相。  【以意念創造、用行動收割、借肉身體驗】  你的創造在精神的面向,你的體驗在物質的面向。  你通過物質感官的五扇窗口得到啟發與靈感,產生新的一個又一個的願望。  吸引定律自然而然地會把同頻同質的人事物時空聚合到一起,所以不管你要的是什麼,唯一要做的就是通過聚焦啟動能量的循環,然後把自己調整到與所要合一的頻率狀態,你就要的就會無為自來。  當這些外在的條件都走到一起的時候,就叫作因緣具足,時機到了。這個時候如果你的內心晴朗的話,你將會接收到靈感的觸動,對你進行召喚,引導你,柔和地引導你走向你要經驗的實相。  你會有一種直覺,在什麼時間應該去哪裡見誰做什麼??那不是一種十分明確的指示,但是如果你沒有被帶阻念頭籠罩的話,你將會感受到它的強大。  你會被啟發採取相應的行動,不多不少剛剛好地找對人做對事,踢出你的臨門一腳,收割就緒的造物。  然後你再通過你的肉體,來品嚐、享受、體驗你的造物。  心境、外境、處境  你的心境、外境與處境,是你的三位一體。心境是你當下的感覺體驗,它取決於你的意識焦點,相等於思緒與情緒的總和。  你想什麼,就會有什麼感覺,就會產生什麼情緒。有時候你會把你的情緒寫在臉上,有時候你會把情緒隱藏起來。不管別人是否察覺你的情緒變化,只有你自己一個人知道你這內在實相。  這個實相對你而言是很真實的,因為當你心情好的時候,做什麼手氣都很順,思路也很通暢,做決定也很得當,行動力也很強。相反的,當你想負面的東西,你就會開始產生負面情緒,你的思路與行動力都會跟著被癱瘓。  外境是你身外的場景與劇情。它是眾多創造者共同的造物。比如說你和一群人住在同一座組屋,如果這些居民都不照顧衛生  的話,可以想見牆壁到處被塗鴉,人們到處吐痰,垃圾四散。處境是只觸及你的部分外境。你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會吸引什麼樣的處境。從裡應外合的角度  來說,當那種外境出現的時候,你的心境會跟著共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會拉扯住你,讓你難以自拔地陷入那種處境。現在你需要知道的一個很重要的真相是:你無法控制你的外境,因為它不是你的私有場景。你唯一可以掌控的,只有自己的心境。你不需要控制整個跟你不相干的外境,你需要主導跟你相連相關的部分就夠了。  你無法控制你的外境  每個人都想要讓自己感覺更好,所以我們很自然的都希望看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東西都是我們要的。因為當不要的東西環繞我們的時候——可能是一個煙鬼、一個酒鬼、一個賭鬼,我們的感覺也很容易跟著很糟糕。  問題是:外境是不由你控制的,因為它不是你一個人的造物,而是大家共同的造物。當你嘗試去控制別人的造物,你終究不得不放棄,因為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且,實際上你真正需要關心的,只是跟你有關的部分,跟你接觸的、相連的部分。這個部分就是你的處境。而同一時間處在同一個外境的人,他們各自的處境都是不一樣  的,因為他們各自創造了他們自己不同的實相。改變你的心境,在吸引定律之下,將會漸漸地地改變你的處境。當你嘗試改變外境的時候,你會遇到超乎你想像的阻力,主要是  別人不答應。屬於別人的造物,關係到別人的既得利益。沒有任何人會允許其他人來破壞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且外境的變數太多,涉及的相關方面太多,即使所有人都點頭同意,你要做的也太多。改變外境,永遠是一個龐大而艱辛的工程。你所不知道的好消息是:只要你調整心境一小步,你的處境就會跟著做出相應的調整一大步!  你可以選擇你的心境與處境  一般上感覺都產生在動念之際,感覺與念頭是一時具起的。所以喜悅是發生在你心裡的東西,不是在外面的東西。對同一個處境,我們可以自主選擇回應的念頭,是我們選擇的念  頭、想法引發對應的情緒,而不是外境本身。如果是外境本身的話,所有面對同樣處境的人理當產生同樣的想  法和感覺才是,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同一個境遇,不同的人的情緒反應也是千差萬別的。我們首先是精神存在體,然後才是物質存在體。所謂精神存在體,  就是我們可以感知、可以創造。從最本質去看物質層面的自己,其實我們是一連串生生不息的思緒與情緒。其實,我們大部分時候都沒有活在當下的場景與劇情,而是抽離  與轉移,轉移到另一個更強烈佔據我們注意力的方面去。舉例:你可能吃著東西而心不在焉,想東想西。這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如果你當下生活在一個你不喜歡的境  遇,你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從中抽離。如果你當下的境遇有哪一個部分是特別讓你喜悅的,你應該常常把自己投注到這個地方去。  如果你不這樣做,如果你還是持續聚焦在你不喜歡的境遇、你抗拒的境遇,那根據吸引定律,你將無法從能量的層面上擺脫它,凡事不能在能量層面上擺脫的,你在行動上不管多用力,都是推不開它的!  任何時候,當你想自我推翻的念頭,你就會感覺負面情緒;如果你順著願望來想,就會感覺正面情緒  不管負面情緒或正面情緒會不會創造外在實相,它已經毫無疑問地創造了你的內在實相——影響你的感覺和想法。  你無窮的喜悅潛能,不在外境而在心境;不在事件而在唸唸之間??  你以為改變心境,只是讓你感覺好一點,而實際上是:當你一改變你的心境,你就從物質底層改變了整個振動,你的處境不得不跟著解構重組,以反映你心境的改變。  因為外在其實只是你內在的倒影與反映,其他結論都只是錯覺。  經驗=客觀經歷+主觀驗收  兩個擁有同樣客觀經歷的人,卻肯定有著不同的主觀驗收。一件事件在進入我們的記憶庫的時候,已經打包了相應的感想才封箱入庫。  我們跟外境之間,隔著一層的「識心作用」,那就是我們的感想。所謂感想,最簡單的定義就是:怎麼感覺怎麼想。而你怎麼想,你就會引發什麼感覺。  我們人生中的一切東西都有相關的既成感想環繞。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地球,卻活在不同的世界??因為你創造你的實相,你創造你的世界。  每個人的視角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每一個人主觀驗收同一起客觀經歷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  視角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從什麼角度切入?側重面在哪裡?優先性如何?有何聯想?  視角主要受意願與信念影響:你要的東西會特別關心,也會給予特別的權重;你已經如此相信的會很少回頭檢視盲點,直接默認地當真以為。  當一件好事發生了,你歡天喜地,你以為是外境美化你的心境。  當一件壞事發生了,你哭天搶地,你以為是外境破壞你的心境。  其實,一切的喜怒哀樂都發生在裡面而不是外面。是你自己對這起事件的詮釋(你的詮釋來自你的信念!)  你的信念,決定了你情緒反應的基調。  主觀與客觀是一體的兩面  如果你老是用悲觀的方式驗收你的經歷,你會創造更多的可悲經歷;如果你開始用樂觀的方式驗收你的經歷,你則會創造更多的可喜經歷。  因為根據創造定律,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東西。所以,你用什麼方式去驗收你的經歷,這將會全然地決定了你創造更多的經歷是什麼樣子的。  在宇宙中有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那就是:  【主觀是成形中的客觀,客觀是顯化了的主觀】  主觀與客觀其實是一體的,因為:  1. 物質會影響你的意識  2. 你的意識可以召喚能量  3. 而能量可以顯化為物質簡單地說就是:客觀影響主觀,主觀創造客觀。所以,主客一體,主客不二,主客是互成的!所以,你的意念是會顯化為物質的,這就是為什麼The Secret 《心想事成的秘密》說Thoughts become things.  因此,【客觀複述=主觀重鑄】!  當你自以為客觀地把「客觀事實」跟人家重新講一遍(客觀複述),  你其實是在能量的主觀層面上把這類事件重新創造了一遍(主觀重鑄),因為主管客觀是一體的兩面,會互相轉化成對方的兩面!      自私是先天的不可避免  自私的視角是先天內建於每個生物的,不可避免的天性。  這種自私,小至單細胞的阿米巴原蟲,大至像人類這樣複雜的生命體,都是平等內建的。即使人體內的細胞,每一個都各自是自私的。  先把你對【自私】這個字眼的理解放開一邊去,因為這裡要教你的是一個與你從小到大對這個字眼所認識的,完全不同概念的東西。  所謂自私的意思是:你只能夠從自己的角度看出去,你只能夠總結自己的個人偏好,你走過的歷史軌跡,和獨有的信願組合是獨一無二的。  任何人都無法全面而徹底地瞭解另一個人。有時候有些人因為他們比較定型了,所以你比較容易準確預測到這個人是怎麼想的,在什麼情況底下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反應。那隻能說,你抓到了他比較主要而活躍的振動樣式,但是事實上,你依然無法成為這個人肚子裡的蛔蟲。因為,如果連我們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別人又怎麼可能知道得比我們更清楚呢?  沒有任何人比你的內在本體更瞭解你自己,因為它跟你是一體的不同部分。所以你只能夠以它為最終極的指導,任何外在於你的聲音,其忠告相對於你的內在本體,都無法做到完美的個性化定製。  每一個外在於你的人都希望你聽他的,因為這樣就可以對你施加操縱與影響,做出他們希望你做的。當你做出他們希望你做的,活出他們希望你活的,他們會感覺比較好。基於他們也是自私的,他們很自然的也希望自己感覺更好,所以大家都希望別人改變自己來遷就自己,而不是自己改變自己來調適自己。  自私是一個很可貴的特性,因為每一個視角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獨一無二。不同的視角會千差萬別,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世界,這些視角的差異性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物質體驗。  自私是先天的不可避免,沒有好也沒有壞。正確的應用時,它是好的;不當應用時,它是壞的。  這好壞的說法,其實也沒個準兒,因為宇宙裡沒有一定的好壞。當它是你要的,你就會覺得它是好的;當它是你不要的,你就會覺得它是壞的。  好壞的判斷並不是客觀的,因為任何的判斷都不是客觀的。好壞,只是你個人視角根據你自己的個人實際所作出的判斷。而這種根據個人視角所看到的個人實際所作出的主觀判斷,本身所來自的視角,正是自私的。  你無法從別人的角度看出去,你只能從你自己的。  每一個人正是從這樣子的自私的個人視角,創造了他們自己的個人實相。你只能從你自己的視角去創造,別人也只能從他們自己的視角去創造,沒有任何人能夠潛入他人的視角,代為收發宇宙有求必應的振動。  你所發出的一切振動,在吸引定律下都會還歸己身,吸引來同頻同質的人事物時空。而你只能夠從你那獨一無二的,自私的視角,來發出這些振動。所以,從這點來說,沒有任何人能夠把你不要的經驗強塞給你,一切都是你自己招引回來的。  你無法討好每一個人  鑒於每一個視角都是不一樣的:要的東西不一樣、欣賞的東西不一樣、喜歡的東西不一樣,如果你嘗試改變自己去迎合每一個千差萬別的視角,你的災難就開始了!  適合這個人的,未必適合另一個。滿足這個人的,未必滿足那一個。順得哥情失嫂意,左右做人難。當別人要你放棄滿足你自己以便更好地滿足他自己的時候,這不也是自私嗎?人們會要求別人改變來迎合自己,是因為他們自己抗拒改變來調適自己。人們已經太習慣於去完成不可能的任務,那就是控制外境。控制外境是不可能的,因為外境不是你一個人的造物!在改變造物方面,你只能夠改變你自己的,你無法改變別人的。你要同時滿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即使你選定一個人來滿足,也是不可能的。  首先,如果你要任何時候都滿足那個人,你就必須任何時候都放棄滿足自己。比如,他約你出去看星星,但是你工作了一整天已經很疲累,你寧願呆在家裡看電視。如果你勉強自己滿足他,你自己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  當你嘗試任何時候都討好別人,你就無法討好自己。活著老是討好別人而無法討好自己,活著又有什麼意義?即使你願意犧牲自己來成全別人,你還是不可能任何時候都滿足別人的。因為想法是很容易改變的??想法改變的速度快過任何人所  能夠調整來跟上的速度??  你要討好的人的想法也會變,五時花六時變,一時一樣。這次你照他的意思做了,下次他改變了主意,你又必須重做。不僅如此,當他改變主意時,回頭看你之前跟著他的要求所做的,也會覺得不滿意,嫌三嫌四,嫌東嫌西。  人心善變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莫說是由你來滿足他,即使是他本身,也不一定滿足得了他自己!有時候我們都會生氣自己,那試想想看:如果我們連自己都討好不了自己,別人又怎麼可能成功討好你?  所以,當你嘗試去討好每一個人,你是在為難自己。  當你嘗試去長時間討好一個人,你也是在做為難自己。  反過來說,也會成立。  如果你希望別人改變自己來遷就你,你表面上看起來是在為難別人,其實你是在為難自己,讓難過成為生命的常態。因為別人一來不願意,二來不可能,永遠讓你稱心如意。  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都是很清楚地知道要為自己而活。所以當你嘗試要去討好別人,不管是一個人還是所有人;或者反過來,當你嘗試要別人來討好你,這兩種情況表面上看起來迥異,其實都大同小異:你都是在跟自己過不去!  自私視角在自主創造有多重要  當你把你的視角與別人的視角混在一起,這是一切混亂的開始。你覺得你想這樣做,外界未必認同。對於你應該怎麼做,圍繞著你的人早就有了一套想法,並且繼續在增添中。他們覺得你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活,應該如何選擇,在這種情境當中應該如何反應。他們對你的想法、說法、做法有很多的意見:覺得這樣是不對的、那樣不可以、這裡不妥當、那邊不夠好。  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人生軌跡所積累下來的價值觀、世界觀、是非觀、道德觀,他們用這一套標準來指導自己,所以他們也套用到你的身上去,希望你能夠削足適履,把自己塞入那一套他們奉行多年的框框來生活。  那樣的話他們會感覺好一點,因為這樣的話至少你跟他們會比較  像,他們會覺得比較舒服、比較親切、比較有安全感。但是創造定律說: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所以,如果你老是被別人牽著你的意識焦點,你就會老是被別人  主導你所要創造的經驗。當你常常聚焦在別人的視角所勾畫出來的世界,如果這個世界也剛好是你要的,你將會因為別人的影響而得到自己所要的。  相反的,如果他們勾畫的世界是他們要的(通常都是這樣),卻不是你要的,你就會因為別人的影響而得到自己不要的。但是他們卻得到他們要的了!因為他們正是想要看到你活在他們所勾畫的世界!  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  當外界的聲浪太大,裡面的聲音就聽不真切了  放任定律說:要得到你要的東西,首先你必須先於你所要的合一。也就是你的信念必須與你的意願合一,所想必須與所要合一。  當你保持你的自私,相對的你就比較容易做到這一點。當你讓情緒作為你唯一的導航,一切都是那麼的簡單明朗。但是,當你讓別人的視角觀感潛入的時候,你就開始產生強烈的撕裂感。  每一種說法似乎都是對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而且只要舉證充份,似乎都能夠成立。  世界上的前五位首富都是沒有大學畢業的,於是你覺得讀大學挺沒意思,於是不想讀了,想要退學;富爸爸說要致富就必須移到Business 的象限,於是你工作也不想做了,想要直接跳出來創業;陳安之說要致富就要選擇最大的趨勢來做,於是你選擇了一個貌似未來的最大趨勢,但是自己打死不喜歡的事情來做;安東尼羅賓說要過火才能夠徹底打敗你的恐懼,於是你負債借錢去上課??  每一個人說的都有他自己的道理,在一定的範圍內都可以成立。對於你怎樣才能夠活得更好,他們都有很多的建議。  問題是:他們的道理,對你獨一無二的人生,到底具有多大的指導意義?  當你越往外尋找答案,你就越迷惑,因為對一個人成立的,似乎被另一個人所推翻,但是他們都各自得到了他們所要的東西。  這是因為,吸引定律讓每一個人都是對的。  地球是圓的還是平的  每一個人的道理都是能夠成立的,這是因為地球是圓的同時也是平的。  曲中可以納直:只要曲面夠大,就能夠在小範圍內顯示成平的。  每一個人的道理,都是建立於他們自己人生的實相,以及他們蒐集到的同頻同質的真實案例。  所以,問題不是他們的道理是否能夠成立,而是他們的道理到底有多切合你的實際?  他們根據自己的實相而總結出來的東西,到底是一體適用,還是因人而異?  其實,除了吸引定律,沒有一體適用的東西,因為吸引定律讓每一個人都是對的。  否則你就無法圓滿解釋,為什麼彼此互相矛盾的不同大師的課程與系統,都各自能夠成立,都有自己的成功實例,但是卻只有一小部份的人成功受益。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為大部分人忘記去留意的:這些課程、系統,都只對一小部份的人發揮效益。換句話說,不管一個課程能夠舉證出多少的成功案例都好,上課的學員之中往往只有極小部分的比例成功受益,大多數的人上完課程之後還是原地打轉,使不上力。  吸引定律就好比地球的曲面。因為這個曲面是如此之大,所以在小範圍內,可以呈現出平面的樣子,看起來好像是平的。  同樣道理,你所看到的種種互相矛盾、對立、衝突的實例,只是不同的人看到的不同的一小塊平面而已。  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聚焦創造出不同的實相,這是一個從內到外,從無形到有形,從能量到物質的一個顯化過程。  這些實相看起來千差萬別、互相矛盾、對立衝突的根源在於,它們是不同創造者的不同造物。每一個創造者想的東西不一樣,創造出來的造物、實相自然跟著不一樣。  每一個實相,都對應每一個創造者的不同想法。在底層,在能量的層面上,一開始的時候他們想的東西就不一樣了,所以後續在物質層面收割的造物也不一樣。  換句話說,你看到的矛盾、對立、衝突,其實都只是你的錯覺。你會覺得它們是矛盾的、對立的、衝突的,是因為你從物質創造的層面去理解。  比如你看到一個人,他很努力奮鬥最後才成功,過程吃了不少苦頭,費了不少力氣。於是他的案例讓你相信,要成功就要好像他這個樣子。  但是,如果你睜開眼睛去搜索,你也會找到很多無為自成的成功例子。他們只是跟著感覺走,做自己熱愛的事,也沒有很用力、很勉強、很委屈自己,然後就有很多的助緣、很多的貴人、很多的好事發生在他們身上,於是他們也成功了。甚至他們成功得更年輕、成功得更早!  於是你開始糊塗了,開始迷惑了。怎麼有人這麼用力才成功,怎麼有人順其自然也能成功?怎麼會有這麼矛盾、衝突的現象?  如果你有這種迷惑,是因為你在成長的過程中已經被人誤導:成功是一件必須力爭上游、刻苦耐勞、千錘百煉才能夠達到的境界。  有人一分耕耘一份收穫成功了,它代表了在眾多成功例子中的一個小部分,在小範圍的實相的確存在如此的事實,這小塊地球是平的。  有人事半功倍,借力使力不費力,後來也成功了。在小範圍的實相的確存在如此的事實,這小塊地球是平的。  有人事倍功半,花了很大的力氣,最後也成功了。雖然付出與回收不成正比,但是成功了畢竟值得安慰。在小範圍的實相的確存在如此的事實,這小塊地球是平的。  有人不管花多大的力氣都好,就是莫名其妙的原地踏步了一輩子,最後鬱鬱而終。在小範圍的實相的確存在如此的事實,這小塊地球是平的。  有人越用力就越得到反效果,處處碰壁,做什麼事情不但無功,反而有過,笨手笨腳,弄巧反拙。到最後他覺得再用力也沒有意義,只好放棄。在小範圍的實相的確存在如此的事實,這小塊地球是平的。  有人傻人有傻福,笨笨的什麼都不是很會,好事卻盡往他身上堆。沒有付出多少,卻總有對的人替他打點,很多事情都無為自成。在小範圍的實相的確存在如此的事實,這小塊地球是平的。  地球是如此之大,所以可以曲中納直:一個大麯面,就大於多個小平面的總和。同樣道理的,吸引定律讓每一個創造者同時都是對的。所以如果你相信成功要吃苦,你就得吃苦才能成功;如果你相信成功可以無為自成,你就會經驗無為自成的愜意人生!  什麼是自然法則?  自然法則是無所在無所不在,至小無內至大無外,統御宇宙一切萬有的隱性秩序。  其作用範圍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覆蓋一切的時空界域:無始無終,無邊無際。  它是宇宙的驅動程式、宇宙的運行規律、宇宙的遊戲規則。  它界定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繫與互動關係。  它界定了」力」的關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它們的作用力與存在性是如此的基本,內建於宇宙的萬事萬物之內,以至於會對你們的人生經驗產生全面、幽微而深遠的影響。甚至,它們是比萬有引力定律更加基本的作用力。因為萬有引力只是作用於物質的界域,但自然法則卻作用於一切界域,物質的與非物質的,精神的與非精神的。  為什麼通常提到自然法則的時候,我們都直接提到吸引定律?甚至很多時候在書寫的時候,自然法則和吸引定律這兩個概念似乎可以直接互換使用?它們到底是不是同一個東西?  自然法則底下有三大定律,而其中最最關鍵、最最核心、最最重要的,就是吸引定律。  第二條定律和第三條定律,都是建立在吸引定律這個基礎上的。自然法則是對這三大定律的一個概括性的說法,一個集體名詞。自然法則的核心基礎是吸引定律,所以每當提到自然法則的時候,總不免地要提起吸引定律。  你可能在網上看到過別人歸納的很多的定律,好像不只這三個,幾乎是亂七八糟的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這其實起因於,人們對【定律】這個字眼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很多時候很隨意地用這個詞。在我們來說,當我們用定律二字的時候,我們專留給顛撲不破的、一貫堅穩的、永恆不變的宇宙秩序。世人有時候會把一些經驗歸納的常見現象,也冠之以定律,比如墨菲定律、二八定律。我們不作此用,因為它們不是在一切時一切處都是恆準的。  網上廣為轉載的,一篇題為《命運修造的幾大定律與原則》,總共有九個定律七個原則那麼多!  其實這些都是三大定律不同的曲面和折射。因為人們不瞭解自然法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是如何運作的?為什麼有時候這樣可以有時候這樣又不可以?於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總結了九大定律七大法則,甚至有些人可能總結出108 個定律,或者1001 個法則。  可以說,這些總結都沒有錯,它們只是見到了自然法則不同的曲面與折射,所以為了利於傳播這些經驗,好意地巧立名目,以方便記憶與閲讀。  這三條定律分別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它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相互關係?  什麼是吸引定律?  自然法則底下的第一條定律就是吸引定律。吸引定律說:同頻共振同質相吸。英文叫作:Law of Attraction –That which is like unto itself is drawn 。這句話的意思是: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同樣性質的東西會因為互相吸引,而走到一起。  共振會產生同質性,同質性會產生吸引力,吸引力會把這兩個共振體牽扯到一起。  所以,假如共振性沒有改變,則在吸引定律之下,一樣東西將會不斷地持續擴大、成長。  這種成長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植於宇宙的三大本質的,所以其威力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沒有任何外力能夠阻擋它。  吸引定律是如此的一貫堅穩,以至於你根本無法否認它與忽視它!人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是因為沒有找到觀察它的正確角度。  人類已經習慣物質的視角,所以不管是外在的觀察還是內在的思考,都傾向於只是從有形的角度去思考。換句話說,他們承認可以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但是要他們承認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大部分的人都不願意。  這也正是我三年前開始接觸自然法則的時候,最難相信和適應的地方!因為所謂的能量、所謂的振動,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日常經驗裡所體會不到的,是我們所無法直接體驗的東西。  如果你不承認無形和有形構成一個整體,你就無法驗證吸引定律,因為你無法把曾經想過的何所發生在你經驗裡面的,連繫在一起!  人類視角的有限性  目前人類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只是承認有形的東西,而不承認無形的東西。所以即使那些東西是存在的,我們也會視而不見地偵測不出來。  地球是平的還是圓的?地球是平的同時也是圓的!  取決於觀測者切入的視角,如果觀測者從一個日常生活的視角切入,則我們的視角只覆蓋了極小的地球的面積,這個時候我們當然會覺得地球是平的。  但是,如果我在宇航局工作,或者我是一個宇航員,我卻能夠在太空出遊的時候,回望地球,這個時候我就會看到,地球其實是圓的!  古時候的人為什麼不敢航海?除了是擔心驚濤駭浪,沒有地圖之外,另外一個極大的恐懼,就是當他們一個不小心,遠航到世界的邊緣的時候,會掉下去,遺失在浩瀚無盡的宇宙中。  他們當時一定是從日常經驗做這個聯想的。比如一粒蛋,當它滾動到桌子邊緣的時候,會掉下去,摔個稀巴爛。  所以同樣道理的,如果我們航海到地球的邊緣,我們也會掉下去,這豈非很合理的推理嗎?人們總是根據他們有限的視角,去推想無窮的宇宙。  人類平時看到的地球是平的,所以據以推論,整個地球也是平的。人類平時看到滾動到桌子邊緣的雞蛋會掉下去,所以他們推論航海到地球邊緣也會掉下去。      一個整體的多個面向  問題是:人類據以推論的基礎,也是建立在他們的視角之上的。所以,如果平時他們的視角,那有限的視角,經驗到的只是整個整體真相的一小部分,則他們根據這個小部分而作出的邏輯推想就不會準確。  就好像盲人摸像一樣的道理。  摸到身子,像一堵牆摸到尾巴,像一條繩子摸到鼻子,像一條水管摸到耳朵,像一片葉子摸到像腿,像一根柱子  一個整體有多個面向,多個面向構成一個整體。有些面向是有形的,有些面向是無形的。這些面向存在各自有著自己的價值與意義,不是人類那有限的物質視角所能夠完全瞭解的。  當你嘗試以自己所接觸到的面向,去還原整個真相,去重建整個全相,你就是在以偏概全,你是不可能會準確的,因為宇宙全相比你這一生人所曾經經驗的大得多,你是不可能以個人實相來概括宇宙全相的!  每一個面向都對,每一個面向都沒有錯,問題是它們都各自只是對了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一個定律的萬有可能  吸引定律是根據底層同頻同質的原理運作,所以當你根據表象來判斷的時候,你會看到無窮的可能。  一分耕耘可能會有一分收穫一分耕耘可能會有少於一分的收穫一分耕耘可能會有多於一分的收穫一分耕耘可能會完全沒有收穫一分耕耘可能會不但沒有收穫,反而賠本了一分耕耘可能會有幾何級數成長的收穫一分耕耘可能會有即時的收穫一分耕耘可能會有延時的收穫一分耕耘可能會得到屬於別人的收穫  如果我們真的在這個地球活過,並且睜開眼睛不帶批判、不帶成見地看過,我們就會承認一個事實:一分耕耘會帶來怎麼樣的收穫,是沒有一定的答案的!  這就是宇宙的萬有可能,底層的混沌先天上就內建了這個可能。所以出一分力會帶來怎樣的結果有著無限可能,否則加州蝴蝶舞動的翅膀不可能啟動地球另一端的紫雨風暴。  掌握了吸引定律,亂像的前頭萬緒你就找到了大一統的一貫秩序。  人們為什麼對自然法則難以置信?  人們無法相信和接受自然法則學說,是因為他們只願意承認有形的東西,凡是無法透過物質感官直接觀測的,他們都不承認,他們都當著它是不存在的。  當你當它是不存在的,它就真的不存在了嗎?不,它依然存在,因為它的存在本身,是獨立於你的「以為」之外的。  就好像自然法則的三大定律,它們是獨立於你的意識之外的。換句話說,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相信不相信、接受不接受、認同不認同、喜歡不喜歡、服從不服從,它們都一貫堅穩地作用到你的身上去、作用到你的人生際遇去。你對它們的無知與不相信,一絲一毫都無損於它們在你身上所施加的作用力!  明其體,方能窮其用。瞭解了其本體,你才能夠把自然法則的威力發揮到淋漓盡致,無以復加,無遠弗屆。透徹了整個自然法則的運作和本質,才能夠知道自己為什麼看了The Secret 《心想事成的秘密》還是使不上力,為什麼時靈時不靈?  現象和本質各自根據不同的秩序在運作,而人類習慣了根據表象來生活,所以當你告訴他,本質與現象背道而馳的時候,人們往往選擇了不相信,因為這跟他們的日常經驗有很大的出入。  當人們相信【眼睛為憑】,你卻告訴他說「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其實不是這個樣子」,不是很令人難以置信嗎?      流水無形,無所不形  區分有形無形到底有什麼重要性?  因為整體是由有形的和無形的所構成的!  什麼是有形的?你可以直接通過物質視角比如說肉眼所觀測到的,即是有形的。  什麼是無形的?你無法通過肉眼或肉耳直接觀測到的,就是無形的。  但是無形只是表示你無法直接觀測,並不表示他是不存在的。把無形的當作是不存在的,是人類無法圓滿解釋種種離奇現象的主要原因。  簡單地說,看不到的並非就不存在。在學習自然法則的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觸及到很多無形的存在,若不瞭解這個你對自然法則就無法建立不動如山的信念。  無中生有,不是從沒有變成有,因為空無一物怎麼可能變成有呢?無中生有,只是【存在從無形過渡到有形】的一種顯化方式罷了!  【流水無形,無所不形】是說:流動的水因為是沒有特定的形狀的,所以它才能夠隨意跟著外在的環境改變自己的形狀,隨時結構重組,呈現出無窮的模樣。這就是為什麼說【上善若水】。  宇宙源能是萬事萬物的基底構成,是液態的、高頻的、純正的圓滿善,是意識、是智慧、是能量,所以也具足【源能無形,無所不形】的這種特質。沒有不是宇宙源能的造物,所以有形與無形都只是宇宙源能這個整體,根據不同的情境需要所呈現出來的不同的樣子吧了!  吸引定律思考題為什麼有些人很努力卻無法成功? 為什麼有些人很輕鬆卻財源無窮? 為什麼很多人的付出與回收不成正比?為什麼有些人付出的多,得到的少;有些人付出的少,得到的多?為什麼複製別人的行動卻無法複製別人的成功? 為什麼做同樣的東西卻得到不同樣的結果? 為什麼行動等量,方法如一,還是得不到同樣的結果? 為什麼有些人會中萬字票?為什麼有些人會中六合彩?為什麼  有些人買彩券就是老是不會中? 為什麼好運似乎老是重複發生在某某人的身上? 為什麼會喜上加喜,禍不單行? 為什麼會不來就不來,來的時候就一大堆一起來? 為什麼想要改掉的習慣過不久又會死灰復燃? 為什麼老毛病很難根治?為什麼有些問題就是發生在我的身上,而不發生在別人的身上?為什麼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問題卻不發生在我的身上? 為什麼某些問題老是偏好發生在某些人的身上?  你可以認為這一切都是宇宙不可解的謎題,但是當你開始認識吸引定律,你從此很難會再莫名所以。  同頻共振,同質相吸  吸引定律說:同頻共振,同質相吸(原文:That which is like unto  itself is drawn) 這八個字的意思是說: 同樣頻率的東西會共振,同樣性質的東西會因為互相吸引,而走  到一起。 共振會產生同質性,同質性會產生吸引力,吸引力會把這兩個共振體牽扯到一起。 所以,假如共振性沒有改變,則在吸引定律之下,一樣東西將會不斷地持續成長、擴大。 這種成長是自然的,而且是根植於自然法則的三大本質的,所以其威力是如此的強大,以至於沒有任何外力能夠阻擋它。吸引定律的現象是無處不在的: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同樣顏色的鳥會飛到一起   攻擊吸引攻擊(戰爭就是這樣來的)    同頻同質是什麼東西?  人們習慣了看事情只是看錶像,所以當我們第一次談到「同頻同質」這個概念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很籠統抽象,難以捉摸。  在這裡我們舉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到底什麼是同頻同質。這是一個學員的真實案例,屬於真人真事。  有一次,一個學員說他有個前同事,欠錢欠了他400塊錢。他嘗試向他追債追了很多次,那個人卻老是避而不見,最後連手機也不聽,簡訊也不復,作狀已經從人間消失。  這位學員因為財務上陷入困境,又負債好幾萬塊錢,每個月都要繳付信用卡的利息和最低卡債,所以凡是觸及到錢的事情,特別會揪住他的神經。  他說,如果那位前同事還了他四百塊錢,他就能夠用這筆錢去償還卡債,那他就鬆動了很多。  我問他:你負債的數目那麼龐大,這四百塊錢又能夠做得了什麼?  一個人在缺錢的時候,對錢的觀感會跟一般人有所不同,一切的數目都會被不正常地放大,大於正常合理的位置。  他想想也是,其實這四百塊對解決負債根本是杯水車薪,只是因為目前他缺錢,所以他會把一切收不回的款項,都歸咎到欠債不還的人的頭上去。  他當時重複地說這句話:「如果這個人還我錢,我就能夠至少支付這一個月的卡債。現在他就是不還我錢,所以我才沒有辦法付還卡債的。」  他堅信這句話是對的,他覺得他在說的是一個事實,他說得斬釘截鐵。他覺得他不能付還卡債,全都是這個人造成的!  過了幾天,他告訴我說他的女朋友跟他鬧得有點不愉快。事情是這樣的:他的女朋友想要換掉一份做了五年,開始覺得沉悶和沒有多大發展前景的工作。但是他的女朋友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如果要換工作的話會十分不方便。當時她的工作地點就在離她家附近不到十分鐘路程的地方,走路輕鬆就到了。如果要換工作的話,她就需要有人負責接送她上下班,因為她並不願意坐公巴,跟人擠巴士。  那又有什麼問題呢?我不是很明白。  他說,他女朋友埋怨他:就是因為他不願意負責接送上下班,所以她才在這家公司呆了四五年,依然無法換工作的。如果他願意負責接送,她早就成功換工了,不需要呆在這個舊環境裡繼續受氣!  她覺得:是他導致她無法換工的!這口冤氣不出在他的頭上,要出在誰的頭上呢?  他覺得自己很委屈,換工是她自己要的,交通她現在沒有也可以開始自備,怎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他的頭上去?她換不成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怎麼現在全都成了他的責任呢?  我聽了開始微笑,呵呵??  我問他說:她換不成工作,你覺得不是你的責任?  他說:當然不是!  那我問他:那你還不成卡債,你覺得難道是你前同事的責任?  他突然靈光一閃,抓到了我要說什麼:你是說,這兩件事,其實是同一件事?  我回答道:這當然是兩件事,一件是你前同事欠你錢的事,一件是你女朋友換工不成的事。但是它們卻都是同頻同質的事!  我說:你女朋友因為她自己沒有交通工具,換工不成,所以把責任推到你的頭上去。你則因為沒有錢,付還卡債不成,所以把責任推到你前同事的頭上去。這兩件事情,不都是同頻同質的事情嗎?  他突然恍然大悟:他把自己付換卡債不成的責任,推到前同事的頭上去,這吸引了他女朋友把換工不成的責任,推倒自己的頭上去!兩件事情看起來是風牛馬不相及的兩碼子事,其實在底層都是同頻同質的一件事!是他自己吸引來了這樣子的一個遭遇!  改頭換面與時過境遷  在學習自然法則吸引定律的時候,一般人最大的問題是:無法把兩件看起來完全不相干的事情連繫在一起。既然無法連繫在一起,就找不到自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默許創造的因果關係。  當你只是從表象去觀察這個世界,你會覺得千差萬別。但是,當你試著從底層去觀察這個世界,你會發現萬法歸宗,無二無別。  當你試著去觀察吸引定律的蹤跡的時候,你最容易被兩個表象所迷惑,一個叫做改頭換面,另一個叫做時過境遷。  所謂改頭換面,就是同頻同質的事件換人扮演,並且轉移界面。  上面的實例是闡述這個重點的完美例子。在他和他前同事的關係中,他扮演的是一個責備者和受害者的角色(他責備對方不還錢,他是對方不還錢的受害者)。但是在他和女朋友的關係中,他卻成了被責備者以及施害者的角色(他被女朋友責備,原因是他的女朋友覺得是他害到她換工不成的)。  這其中發生了兩項轉移。  第一項轉移是:責備者與被責備者的角色對調,以及受害者與施害者的角色對調。  第二項轉移是:同事的關係轉移到感情的關係,金錢的課題轉移到交通的課題。  角色改頭換面了,場景也改頭換面了,如果一個人沒有學過吸引  定律,有誰會聯想到這兩件事,本質上是相通的,同頻同質的一件事?如果說改頭換面已經讓你迷惑,那一旦套上「時過境遷」這項迷彩服,那就更難讓人辨認了。  他嘗試向前同事追債追了幾個月,才開始做出「他無法付還卡債是因為這個人不還他錢的緣故」這種結論。這個結論(這個想法)在他腦海中盤旋了一個星期之後,才開始通過另一件事顯化出來!  你人生中有多少事,也是因為改頭換面與時過境遷這兩項變數,導致你連繫不起來其因果關係的呢? 於是有些人因為在這一輩子找不到其間的因果關係,就開始把原因回溯到上一輩子去,開展了很多三世因果、前世今生的鬧劇。      三世因果與前世今生  因為你的本質是靈,是永垂不朽,是不生不滅的靈,所以毫無疑問的,既然你這一輩子都會來到地球這個遊樂場遊戲,那在此之前,與從今以後,都應該不只是玩了一次的遊戲。  換句話說,你的這一生不會是你的第一次,也不會是你的最後一次,因為你的靈魂永生,所以你也不會只有一個名字。 你固然有前世今生,這個毫無疑問。但是人們會回溯前世今生,卻是為了追尋三世因果。三世因果說的是,因果關係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也就是前生、今生、來生。你前世種的因,會在今世或在來世結果。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有趣的是:前世今生雖然存在,但是三世因果卻難以自圓其說。每一期的遊戲,每一世的人生,都在當期當世了結,因為吸引定  律的回應是即時的,不需要過賬到下一輩子才結算去。  人們為什麼認定三世因果的唯一解釋,就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人們為什麼會用這麼混亂的方式為人生的種種「結賬」去詮釋?  因為人們對因果關係的認識,都被「改頭換面」,與「時過境遷」的表象所迷惑了!當人們無法從這一輩子找到合理圓滿的解釋,那很順利成章的,人們會回到上一輩子去解釋。  這就好像,如果你今天起床的時候發現荷包裡少了十塊錢,如果這筆錢不是今天用去的,那一定是昨天,或昨天之前用掉的。  問題是:你無法真正地坐時光機回到上一輩子,去看看上一輩子自己到底做了一些什麼「孽」。你也無法坐著時光機去到下一輩子,看看自己會承受什麼「業」。  當你把三世因果,套用到前世來生,一切就變成無法考證的無解。因為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只有天知道! 但是當你用同頻同質的火眼金睛去穿透萬事萬物的本質,你可能  就看到不同版本的三世。你開始會發現到,三世因果,其實可以有兩個版本的詮釋。 一個是不可考證的「傳統版」,一個是可以考證的「現代版」。 只要你用「同頻同質」的角度去看,並且試著把以下的等式,稍  微改動一個字眼,換一換,你可能就會發現到另一個新天地。 你也能夠把世人所盛傳誤解的因果定律,開始於當今流行的吸引定律,開始連繫到一起。改動一個字眼,一切都不一樣了,不可考證的,就成了可以考證  的: 三世因果=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變成 三世因果=過去式、現在式、未來式三世因果,其實描述的只是吸引定律的從創造到顯化,時間上的  延遲效應罷了!  三世因果,其實是時間上相對的三個不同的位置。你固然可以把這時間拉長到上一世、下一世,但是問題是當你這樣拉長的時候,它就變成了超越物質視角所能夠觀測的範疇,它就變成了一個不可驗證的東西。  但是如果你只是單純地把三世因果看成這一生人相對的三個不同的時間位置:過去世、現在式、未來式,然後你再套用吸引定律的角度來觀察,去掉改頭換面與時過境遷的障眼法,你就看到一貫堅穩,可以重複驗證的自然法則吸引定律了!  因果、因緣,這個【因】字,講的是能量層面的意念。【緣】講的是外在的配合條件,所以說內因外緣。內在的意念,通過聚焦啟動外在的條件,根據正確的組合排列走到一起,就成了你所看到的【發生】。  因緣具足才能成事,因緣不具足的話就還要再拖。任何時候,只要【因】還是活躍的,根據【場在形不滅】的原則,這外在條件的【緣】必然會受到牽扯而促成其事。  任何時候緣都是不缺的,而且是處於待命狀態的,因為宇宙是有求必應的。既然【場在形不滅】,【緣】又從來不缺,所以【成事】是不難的,只要所有必要的人事物時空同一時間以正確的組合排列走到一起,這個時候就是【因緣具足】了,就會成事,就會發生了。  吸引定律讓每一個人都是對的  這個宇宙,並不是一個你對我錯,或我對你錯的二分世界,只能  二選一。因為吸引定律讓每一個人都是」對」的。你相信什麼,你就會創造什麼;你創造什麼,你就會看見什麼;  你看見什麼,就會回過頭來證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對」的??你的信念總是自我證明的,你所不相信的總是自我證偽的。你的信念總是創造實相(事實)回過頭來支撐自己,自己是對的。吸引定律說:同頻共振,同質相吸。創造定律說:你得到你所聚焦的。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形成不同的信念,不同  的信念創造不同的實相,不同的實相都各自回過頭來證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對的。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各執一辭,言之鑿鑿地向別人強調:」我說的是真的,我是有事實依據的,我是有統計數據的??我是有證據的!」。  其實,在吸引定律之下,每個人都是對的,因為每個人都能夠找  到事實依據支撐自己的想法。其實,我的對不會使你變成錯,你的對也不會使我變成錯。因為,我們各自創造不同的實相,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在吸引定律底下,宇宙可以同時容納不同並且互相矛盾的實相併  存並行!  吸引定律讓我們每個人,住在同一個地球上,活在不同的世界  裡??這就是吸引定律在玩的把戲。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人各自有著他自己的道理,但是他們可以  同時都是對的,因為他們是根據自己的實相來總結自己的道理,而每一個實相在這有求必應的宇宙裡都是可能創造得出來的!所以爭論對錯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都是對的,但是只是對了一小部分。比對錯更重要的是,什麼才是你要的。當你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麼,你卻陷入對錯的爭論裡面,你很容易就會把你真正在乎的東西,毀在對錯的爭論之間。  比如說很多的夫妻、親子的關係之所以不好,是因為他們覺得對錯是很重要的。對錯是如此的重要,以至於他們不惜大動干戈,毀掉和諧的家庭關係。  創造是什麼  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You create your own reality  創造的定義是:帶入經驗。  凡是出現在你經驗之內的,都是你創造的。我們並沒有說,一切的經驗都是你故意、有意、特地創造的;但是,一切發生在你經驗當中的,的確都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  只是有些經驗是你自主創造的,有些經驗則是你默許創造的。前者是有意識地創造,後者是無意識地創造。不管過程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你的經驗都是你的作品,你的造物。  自主創造的意思是:你事先想清楚了你真正要的本質是什麼(而不只是自己要的表象是什麼),然後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能量對準它來調和一致,閉合信念與意願之間的頻率差距。  每一個想法都有著自己的振動頻率,當你所相信的和你所要的念頭,其振動頻率有所差距,這是你無法得到所要的唯一原因。  默許創造是:沒有清楚覺察到自己的意識焦點停留在哪裡,自己要的想,自己不要的也想。自己的意識焦點只是被動地隨著舊有信念和大眾信念「習慣總是這樣想」,自己的注意力只是被動地被外境所牽動,情緒的起伏被外境牽著鼻子走。  根據創造定律:你得到你所聚焦的,不管你要還是不要,覺察還是不覺察。  換句話說,即使在聚焦的過程中你並沒有覺察這個聚焦本身,也不影響創造的進程。換句話說,當你發白日夢的時候,當你出神的時候,你也在創造,雖然當時你因為想東西想得太入神而沒有察覺,雖  然事後你也想不起來你當時想了些什麼。  創造的進程本身不受你的意願和覺察所影響和擾動。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都感到莫名其妙,因為他們連繫不起來,自己的【想法】和【發生】過的事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中間隔了時差!  在這個包含性的宇宙裡面,你想你要的你會得到,你想你不要的也會得到。所以,如果那個東西你不要,你別想它就好,想想看有什麼是你要的?然後聚焦其上。  實相是什麼?  實相就是看起來很真實的東西,感覺做到好像是,但實際上卻不是那麼一回事。  你如你看到天花板上的螢光燈是長亮的,其實它是以每秒鐘極快的速度在閃爍,因為其閃爍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於人類的肉眼根本無法覺察它。  於是,這螢光燈就「看起來」和「感覺上」是長亮的。但是這只是我們的一種錯覺。  萬事萬物的本質和其表象是不一樣的,我們平時經驗的是物質的表象,但是因為我們的物質感官在過濾解析的時候,把它還原得如此之真實,所以我們幾乎不懷疑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其實都不是【宇宙的真相】,而只是【個人的實相】。  你創造的不一定要由你來製造  創造的定義是:帶入經驗。  你所要創造的,就是你所要帶入經驗的。  你要帶入經驗的東西,有些可以由你親手製造,但是絶大部分都不是,因為你沒有這麼多的時間與技能,更沒有這種必要凡事自己生產。  所謂製造就是自己親自下手,自己完成。你要創造的不一定要由自己來下手完成,因為宇宙可以無為自成。  在一個以吸引定律為底層秩序的宇宙裡面,橫向挪移會比縱向製造來得輕鬆快捷。橫向挪移的意思是:從某個人那裡吸引過來。縱向製造的意思是:自己親手生產。  所以,用吸引的永遠比用製造的來得快,因為製造需要時間,需要積累一段時間的技巧;吸引的則不必。  吸引過來的方式可能是購買、撿到、中獎、別人的餽贈??什麼方式並不重要,但是它一定是比較省時省力的。  因為吸引定律是宇宙內建的驅動程式,放任它自行運轉,它也會帶來你要的東西。宇宙中不是有很多的東西無為自成的嗎?  同樣道理的,如果你無法區分創造與製造之間的區別,你就會對宇宙很不放心、無法信任,於是你就會自己動手、處處掣肘,盡最大的力氣在每一個細節都親身參與,結果即使沒有累死你,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創造其實是通過聚焦啟動能量的循環之後,然後就放手由它。  你是一塊活著的磁鐵  你的每一個念頭好比一塊活著的磁鐵,各自有著自己的振動頻率。  同樣頻率的磁鐵會互相吸引而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塊更大的、更強的磁鐵。  這些磁鐵一開始的時候只是無形的意念。同頻同質的意念聚集得夠多的時候,將會形成一團一團的「意念叢」。這些意念叢你的肉眼是看不見的,但是它們確實存在。  比如當你進入一間鬼屋,你看到的種種影像,聽到的種種聲音,如幻如真。你說它們是真的嘛,它們沒有物質的形體;你說它們是假的嘛,你又很真實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  每一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磁場,這些磁場就來自於人們來到這裡的時候,集體所激活的意念是什麼。  所以當你進入寺廟、教堂,你自然而然會感到莊嚴肅穆;當你進到舞廳酒吧,自然而然想要放浪形骸。  當你來到某一個地方,如果你會無端端升起一種莫名的感想,這些感想是你平時不會去想的,你就是感染到了那個地方人們所留下的意念叢。  意念叢介於能量與物質之間。它沒有物質來得濃稠,但是也沒有能量來得液態。  意念叢是無形的真實存在,它不斷地發出獨有的振動頻率,繼續吸引同頻同質的意念。  當你來到某個地方,你不會感染所有的意念叢,你會感染到的,必然都是存在於你內,目前正在活躍的,同頻同質的感覺和想法。  當一個想法聚焦得夠久,就會凝聚成意念叢。當你繼續聚焦下去,這些意念叢密集到跨過某個臨界點的時候,就會顯化成為有形的物質,成為活生生的,你可以用五官經驗到的實際存在體。  這個聚焦的過程本身你是否覺察,都無礙於吸引定律的自行運作。  你的聚焦本身就是一種激活。你可以有意識地激活,也可以無意識地激活。不管這個激活的過程你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你都啟動了宇宙的能量循環,啟動了吸引定律的運作。  創造定律說,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不管你要不要、不管你相信不相信、不管你喜歡不喜歡、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不管??什麼都不管!也不管你是否察覺這聚焦的過程本身,只要你與你所持續聚焦的東西達到共振和鳴的狀態,你將會經驗它。  既然不管你聚焦什麼,你都會經驗什麼,剩下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你到底是有意識地聚焦在你想要的,還是你無意識地聚焦在你不要的?  當你有意識地聚焦在你想要的,這個就叫作自主創造,你會經驗一個順心自主的人生。當你無意識地聚焦在自己不要的,這個叫作默許創造,你會經驗一個忽起忽落的人生。  自主選擇的裡面只有你要的,默許創造的則夾雜著你要的和你不要的。你得好好選擇,你到底要的人生是怎麼樣的?  什麼是聚焦  聚焦,英文是Focusing ,意思是持續地想,一直想一直想。  聚焦的方式可以是沉湎過去、計劃今後、幻想未來。總之,只要你持續地把注意力投住在一個地方,不管你想的東西其時間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聚焦。  聚焦會導致能量的啟動,能量會導致你的感覺改變。聚焦在自己要的,你就會感覺到正面情緒;聚焦在自己不要的,你就會感覺到負面情緒。  根據創造定律,聚焦在你要的你會得到,聚焦在你不要的,你也會得到。這是因為,吸引定律是「包含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任何你所聚焦的都會被你的磁場包含進來。  所以,當你向你要的東西說是,你會得到;當你向你不要的東西說不,你也會得到!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總是得到自己所不要的,因為他們不知不覺聚焦在不要的,多過聚焦在自己想要的;他們想自己不要的,多過想自己要的。  那我們如何知道自己聚焦在哪裡呢?因為意念的閃動速度太快,所以我們無法直接看清楚,每一個念頭是往我們要的方向飛,還是往我們不要的方向飛。但是我們可以信靠自己的情緒導航系統。  每當我們想自己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愉快;每當我們想自己不要的東西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不愉快。這種簡單的愉快與不愉快的感覺,可以讓我們很明確的區分,到底我們在想什麼,從而引導我們重新導正我們的意識焦點。  你的注意使你與之達到共振和鳴  一切的本質都是能量、是振動、是吸引定律在運動。  所以在最底層,萬事萬物都有著自己的振動頻率。  你無法通過物質感官或儀器偵測到每一樣東西的頻率有多少,事實上也沒這個必要。  你無法覺察到,因為我們的物質感官不是被設計來偵測這種頻率的,超高而細微的頻率我們是偵測不來的。  但是在每一個人的內心,都內建了一個可以偵測到振動頻率的導航系統,那就是我們的情緒、感覺。  當你持續聚焦在一樣東西,不管他是人、是事還是物,以至於開始感受到情緒開始被牽動,就表示你與這個東西開始達到共振和鳴了。  兩支頻率一樣的音叉,即使被拉開,敲擊其中一支,就會引起另外一支音叉的共振,發出嗡嗡的聲音,和被敲擊的音叉起共鳴。這種現象就叫作共振和鳴。  我們是精神存在體,任何我們的意識所聚焦的,我們都會與之產生共振。  只要你持續聚焦17 秒而毫不自我推翻的話,在吸引定律的驅動之下,另外一個同頻同質的念頭會被吸引過來聚在一起。當你連續聚焦上68 秒,你的意念就開始形成了具有創造力的振動,開始吸引同頻同質的信息、想法、人事物時空,來到你的身邊,進入你的經驗,成為你的實相。  情緒的牽動也有強烈輕微的分別,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一開始的時候往往只是產生輕微的共振,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輕微的情緒,以至於很可能你沒有察覺它。  假如你保持聚焦下去,你與之的共振就會升級,反映到你的心裡就是你開始感受到更加強烈的情緒。這個時候如果你還是沒有轉移你的注意力,則很快的這個情緒的強度又再進一步升級。  所以創造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全程都有情緒在反饋給你。有時候你的某個想法是無意識的,但是它所牽動的情緒卻不會是無意識的。換句話說,只要你留一隻眼睛看自己,你一定會感受到情緒的高低起伏的。  一般人對自己的情緒都沒有留意,或者說他們把情緒看成是一個需要管理的東西、形成干擾的東西,所以他們去報名上課,如何學習情緒管理。  其實你的情緒不需要管理,因為情緒只是一個反饋系統,反饋你的思緒與思緒之間的頻率差距。你真正需要管理的不是你的情緒,而是你的思緒!  就好像油針只是反饋給你油箱裡的汽油還剩多少的訊息,如果你的油針顯示油箱見底了,你不會愚蠢到拿一張微笑貼紙粘上去,當作不知道而繼續行駛。  因為如果沒有汽油而無法繼續行駛,不是因為油針本身出問題,是你沒有聽從油針的建議,馬上打油,所以才出問題!  所以當你沒有聽從你的情緒,你也無從引導你的思緒。      宇宙裡沒有意外  一切的發生,都需要兩樣東西,一個是動力,另一個是軌跡。一切的發生,都必須有能量驅動,驅動必要的人事物時空;而且  所有必要的人事物時空,必須以特定的組合排列,走到一起。否則不可能成事。否則所發生的必然是另一個樣子。要做到力度恰好,序列恰巧,其精確程度非人力所能夠調控與操  縱。所以,一切在物質層面剛要發生的,其實已經在能量的層面發生過了。一切在物質層面剛要開始的,其實已經在能量的層面完成掉了。所以宇宙裡是沒有意外的,所有的意外,只是無意中,不知不覺  地聚焦在所要(或所不要)的默許創造罷了!  要讓一件事情圓滿成事,需要的人事物時空,必須以正確的組合排列走到一起,如果沒有吸引定律的力量牽引,單憑行動又怎麼會有聚合力呢?  行動不具備發生所需要的聚合力。需要的人事物時空,以正確的組合排列牽引到位,佛家叫作:因緣和合。並且,必要的條件一個都不能少,佛家叫作:因緣具足。因緣具足才能發生,才能成事。所以說,宇宙裡沒有意外。  你終必與共振和鳴的東西走到一起  宇宙已經內建瞭解決動力與軌跡的驅動程式,它是物質底層自動  化運作的根據,這物質底層的秩序就叫做吸引定律。吸引定律說:同頻共振同質相吸。自動化的意思是:只要對於你想要的東西聚焦並且調和能量,做  到一致性與穩定性,你要的東西就會向你移動,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與你交會(Rendezvous)。任何刻意爭取的行動都不是必要,只要心血來潮(也就是靈機一動,收到源頭給你信號)的時候乘風而起,御風而行(Go with the flow )就可以了。  這種自足動力是物質底層內建的,來自同頻同質的東西先天上就是會共振、相吸,所以外力的強加不但不是必要的,有時候反而會構成干擾。  這就是為什麼《與神對話》裡面說到要「放手由他」(Let Go and  Let God )就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要符合放任定律!想想自己人生中有多少發生的事情是未經預謀的?你認識你的另一半,難道不是未經預謀的嗎?你被認栽臓嫁禍,難道是你自己預謀的嗎?你考研不過關,難道是自己預謀的嗎?想想看,我們人生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未經預謀,就發生在  我們的身上的。難道你不感到好奇,這股動力來自哪裡?難道你沒有問過: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要發生在我的身上?  難道你不覺得詫異:一連串的巧合精準地瞄準了你,然後發生到了你的身上。到底是誰人在策劃與部署這一連串巧合的動力與軌跡?沒有汽油的車無法行駛,不沿著一定路線前進的車無法到達目的  地。任何事情要發生,首先都要解決動力與軌跡的兩大問題。火箭的動力如果不強大到足以超越地心吸力,就不可能凌空而  起;衛星的軌跡如果沒有精準地經過算計,就不可能運行在其軌道。可見人生冥冥中有一股超強的動力,掌管著人生命運的秩序。而當你學會了自然法則,你就會發現到:任何你持續聚焦到以至  於產生情緒的,你過不久就會見到、聽到、經驗到。任何你與之產生共振和鳴的,你都會跟他在某個時空點交會。你會被吸引向他,他會被吸引向你。你們雙方會不知不覺地向對  方移動,而這個過程是不自覺的。  在當下你無法清楚看到你被帶到的每一個點到底有什麼意義,因為他們顯得那麼零碎而毫無關係,而且發生的次序跟我們人為計劃的也大異其趣。  但是,當你走過,事後回憶,你就能夠將這些點串連成線,還原成面。這個時候你看到的人生就是立體的,你就會明白:原來一切真的是自己創造的。  自主創造與默許創造  每一天的生活,我們都會從外境的啟發中,總結出很多的願望。當你身體肥胖,你會希望自己瘦一點;當你錢不夠用,你會希望自己錢多一點;當你寂寞孤單,你會希望朋友多一點。  你升起的每一個願望,宇宙都已經記錄在案。當你有求,宇宙必應。因為地球是一個諸多創造者共享的遊樂場,所以你也不可避免的會看到很多你不想要經驗的。  翻開報紙,打開電視,充斥的都是搶劫案、強姦案、殺人案、破門行竊案。這些看了讓你不安,但是因為你不懂得吸引定律,所以你被動的接受了所有這些訊息。  當你的朋友在聊一些是非,以及不公平的待遇,你一來出於八卦,  二來出於好奇,也湊上一腳去當旁聽。路上發生車禍,圍觀的人為了一大圈,你也去湊熱鬧,駐足觀看。外境發生什麼,你就被動地接受什麼。你以為沒什麼影響,沒什麼關係,但是你在每一次的參與中,都  牽動了情緒。而只要你牽動了情緒,這就表示你啟動了宇宙能量的循環。強烈的情緒表示你啟動了大的能量循環,微弱的情緒表示你啟動了小的能量循環。沒有情緒表示你沒有啟動任何能量循環。當你被動地被外境牽著鼻子走,被外境隨便轉移你的意識焦點與牽動情緒,你就是在默許創造。反之則是自主創造。  當你有意識地選擇你所想的,你所聚焦的,則你就是一個自主創造者。你創造一切你想要的經驗,沒有意外。你是一個順心自主,心想事成的魔法師,你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能夠作主。你會得到你所要的,而避開一切你所不要的。  當你總是被動地任由外在的世界牽動你的思緒,無意識地想東想西,則你就是一個默許創造者。你創造你要的經驗,你也創造你所不要的經驗,人生顯得很隨機起伏。你要的經驗有一些,你不要的經驗也有一些,而你對這一切似乎無可奈何,束手無策,毫無辦法。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無意識地聚焦?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是默許創造者?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都會胡思亂想?  因為,從你誕生到地球的第一天開始,沒有人告訴你:聚焦很重要,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通過聚焦。  相反的,你外在的世界與環境,不斷灌輸你物質表象所歸納出來的原理,比如說某某人得到這種遭遇,是因為他做了些什麼。  比如這個人成功了,因為他做過了些什麼;這個人失敗了,因為他做過了些什麼。  世人有一個背離真相極遠的想法,那就是「發生是行動促成的結果」,所以他們著眼於外在的、表象的、可見的、有形的原因,而完全地忽略了聚焦這內在的、本質的、不可見的、無形的決定性作用。  既然想法對發生不重要,只有行動才重要,人們就會把注意力都分配到外面去,而很少分配到裡面來。  有沒有聽過一些人這樣說?「我不知道為什麼最近情緒總是很沮喪,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很多人都常常情緒低潮,而且是低潮得自己都莫名其妙。  你覺得他們的低潮是沒有原因的嗎?是憑空而來的嗎?還是他們想了一些負面消極的想法,而逐漸累積產生的?  人們已經習慣把兩隻眼睛看外面,而忘了留一隻眼睛看自己、看裡面。他們對外在發生的東西明察秋毫,但是對內在發生的卻視若無睹。  這些想法,每一個想法,當它們升起來的時候都會引發對等的情緒與感覺。  一開始的時候細若游絲,沒有訓練過內觀的人不會覺察,因為他們的觀察力太粗,而且只觀察外面而不觀察裡面。  如果這個時候你沒有轉念的話,在吸引定律之下這些念頭會吸引同頻同質的念頭,變得更強大。  同樣的,這些念頭所引發的情緒與感覺也相應對等地變得更強烈。如果你還是沒有察覺這個過程,你就會開始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興奮或低潮的情緒(視乎你意念投注的方向與你所要的是否調和一致而定。如果是調和的話就是正面的情緒;如果不調和的話,就是負面的情緒)。  你不瞭解這股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是什麼時候產生的?但這並不重要,因為它一樣是有力量的!興奮的情緒會讓你一整天做什麼事情都很帶勁,低潮的情緒會讓你一整天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情緒醞釀的過程對你而言可能是隱晦的,但是它所集結起來的作用力量卻是十分明顯的!  一開始的時候是意念,然後同頻同質的意念會集結在一起形成意念叢,當意念叢再繼續集結下去變得更濃稠密集,當它跨過某個臨界點的時候,它將會一躍而起,以物質的形式顯化出來!  這個時候它就是活生生的,有形的,也往往在這個時候人們才開始注意到這股力量的存在。  其實這股力量早在你的情緒醞釀集結的時候已經存在了,只是遲鈍的人們往往非要等到它顯化成物質形式的時候不可,才開始真正的意識到它的存在。  敏感的人會在起心動念的那一個當下馬上轉念;遲鈍一點的會在情緒開始變得明顯的時候轉念;但是大部分的人,是如此之遲鈍,以至於非得等到顯化成形時,才不得不正視它的存在,而改變自己的想法。當然也有一些人,即使事實已經擺在眼前了,依然不肯改變自己想法的,也大有人在。  當事實擺在眼前的時候,你想要改變原有的想法,相對於物質顯化之前來說是更難的,因為已經顯化為物質的東西,相較於尚未顯化的東西,更容易佔據你的注意力!  顯化的漸進過程  當你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最近你家的鄰里已經有好幾家被爆竊。一開始的時候你只是產生輕微的不安,後來你遇到你的鄰居,他告訴你他正是爆竊的受害者之一。他告訴你他被偷走了什麼東西、他家凌亂的畫面、他們的心情如何的恐懼。  於是這個時候你的不安進一步升級,回家的時候你又跟家人討論了這件事,擔心憂慮的情緒開始瀰漫整個家庭。於是你加固了門鎖,希望這樣有助於你把盜賊拒之門外。  後來你又在電視機上看到關於爆竊率的提高,以及受害者的現身說法,接受訪談??這一路下來你不安的、恐懼的情緒不斷地在升級。  其實這些負面情緒正在反映給你知道:你聚焦的方向不對了,你聚焦在你不要的東西了,回頭是岸吧!但是你不懂情緒導航的意義,所以你繼續往這個方向這樣注意這樣想。  過了半個月,你的家也被爆竊了??然後你會說,治安果真是越來越差了!本來發生在電視螢幕上的畫面,終於也發生到你家裡來了。  只是有一件事情你不知道的就是:從你一開始去注意你不要的事件的新聞時,你所產生的不安情緒已經提醒你:這樣想不對了!轉念一想吧!  但是你沒有去留意,反而加倍關注這些你不要的事件的相關消息,並且跟人談論。為什麼發生的是你?為什麼不是別人?其實都是你自己吸引回來的!  你的注意就是你的邀請!任何未經邀請的,都無法擅自闖進。  你不是在創造就是在損耗  在每一個當下,當你的念頭牽動情緒,你就啟動了能量的循環。如果你不是把能量用在創造,你就是把能量用在損耗。當你能量調和的時候,感覺很好的時候,你就是在創造。當你能量對撞的時候,感覺不佳的時候,你就是在損耗。你會發現,當你能量調好,即使工作一整天你也不會累。就好像  如果你曾經參加過你很喜歡的生活營,即使三天兩夜你沒有怎麼睡覺,你的興奮度還是會讓你感覺到精神很好。當你聚焦在自己要的東西,完全忘掉煩惱,宇宙源能就能夠源源不絶地傾灌你、流經你,你就會覺得很亢奮,不知疲累。  相反的,當你能量失調,也就是在兩個互相對抗的想法陣營中來回聚焦,你就會引發強烈的能量對撞。這種對撞會讓你很疲倦,即使你呆坐一整天,什麼事情也沒有干,體力完好,你會覺得比下田耕種了一整天還要累。  體力勞動所引起的疲憊是很快修復的,而且白天越累,胃口就越好,晚上越好睡。但是能量對撞所引起的疲勞卻會漸進積累,如果你沒有去釋放它的話,你會一天比一天更累,而且白天越累,晚上就越難入睡,睡也睡不好,睡醒了感覺好像沒有睡,永遠感覺不夠睡。  宇宙源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但是如果你把它用在創造,就會經驗越來越好,如果你把它用在損耗,你會覺得感覺越來越糟。任何人都有潛能成為偉大的創造者,一個人的平庸不是來自能力的淺薄,而是來自能量的損耗。  如何發生與為何發生  一切的物質表象,其根源都來自於物質底層的振動能量。換句話說,沒有平白無故發生的東西,事出必有因。  基於人們只是從有形的視角去解釋現象,所以他們常常把「如何發生」與「為何發生」混為一談。  比如說,今天你過馬路的時候,心神不寧,所以沒有看左看右之後才過。你心裡一邊在想著你顧慮的事,身體卻處在交通繁忙的街道,眼神茫然而空洞地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潮與車輛。  突然不知怎的,心裡一股力量推了你一把,告訴你說似乎沒有車了,可以過馬路了。因為你處在心神恍惚的狀態,所以你也沒有回過神來,有意識地檢查一遍才舉步。  相反的,你舉腳就踏了出去,突然一輛急奔而至的轎車發出緊急的響笛聲,突然把你驚醒,於是你馬上回過神來,但是一切已經太遲了,已經來不及了!你的思想在這千鈞一髮的當兒,想要把你挪移到安全的地方,但是你的身體卻跟不上思想的腳步(我們的身體怎麼可能跟得上思想的腳步呢?一個念頭的閃動可能只需要千分之一秒就完成了,身體要回應卻需要幾秒鐘),結果被撞上了!  於是你不省人事,被送到了醫院。幸虧你大難不死,活了過來。  事後人們問你:「為什麼你會被車撞到的?」或者「為什麼你會發生車禍的?」  你的答案很可能跟所有人一樣:「因為我過馬路的時候不小心,以為沒有車,所以就踏了出去。怎麼知道,突然一輛車急奔而來,我閃避不及,結果被撞倒了。」  這種回答方式看起來好像很正常,也很正確,好像沒有什麼值得進一步深入追究的地方。當事人這麼說,難道還有假嗎?還有什麼值得追問下去的?  但是有趣的是,如果你嘗試換一個問句,你會得到的答案,卻是一模一樣的。  比如我們這樣問:「車禍是怎麼樣發生的?」或者「你是怎樣被撞到的?」  你的答案將會是一模一樣,原套照搬的:「因為我過馬路的時候不小心,以為沒有車,所以就踏了出去。怎麼知道,突然一輛車急奔而來,我閃避不及,結果被撞倒了。」  我們都知道,「為什麼」英文是Why,「怎麼樣」英文是How, 這是兩個不同的問句。「為什麼」問的往往是起因、根源性的問題,而「怎麼樣」問的往往是途徑、過程性的問題。  區分這兩個問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會開始學會如何分辨,如何發生,與為何發生,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題。  為了讓你更明顯地看出其中的差異,我們這裡舉一個實例:  「為何清朝會滅亡?」  「清朝是如何滅亡的?」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你需要對各種因素作出分析。這些因素有些是明顯而有形的,有些是隱晦而無形的。但不管是有形還是無形的,這些因素都是導致清朝覆滅的起因與根源性的動力。  但是要回答第二個問題,就需要描述清朝的內憂外患,如何讓它日漸沒落,期間發生了什麼事,導致國立日衰,民怨日起。在不同的階段,都發生了些什麼事,逐步推波助瀾,以至於到最後被孫中山所推翻。  如何發生與為何發生,看起來好像一樣,其實是不同的。如何發生解答的是過程,為何發生解答的是原因。  所以如果人們問你,「你為什麼會被車撞上的?」和問你「你是怎麼樣被車撞上的?」,你的答案都是一樣的話,那就表示,你跟絶大部分的人都一樣,把現象和本質混為一談。  這就好像如果有人問你:自來水來自哪裡?你回答說來自水龍頭。沒有人可以說你的答案是錯的,但是卻對得很有限。我們都知道,你家裡的自來水供應,絶對不是裝了一個水龍頭就  會有的那麼簡單。水龍頭背後,還有著很大的畫面是你沒有觸及的。有水龍頭必須有水管,沒有水管的話,水從哪裡來呢?有水管也必須有蓄水池,否則水從哪裡來呢?有蓄水池也必須有雨量,否則水從哪裡來呢?那雨量從哪裡來呢?從太陽的熱力蒸發海面的水而來。  所以,你被車撞,表面上看起來是因為過馬路不小心,沒有看清左右就踏出去。這是表面的答案。這表面答案底下更深沉的原因是:你與這件事、這個遭遇,達到了共振和鳴!  場在形不滅  從能量的角度來說,只要那種能量場(磁場)還活躍存在,只要你沒有及時清除的話,它遲早都要顯化為物質。換句話說,遲早要出事。  你可以預防得了一時,但是你預防不了一世。物質總是跟著能量走的,現象總是跟著本質走的。只要那個能量場還是活躍的,在吸引定律之下,它就會自動運轉,  自行吸引一切同頻同質的人事物時空,形成同頻同質的場景與劇情,  來到你的身邊,進入你的經驗,成為你的實相。這種能量場是怎麼來的?是你自己通過聚焦吸引回來的。聚焦就是投注注意力。有時候你會聚焦在你要的東西,有時候你會聚焦在你不要的東  西。但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對自己不要的東西產生強烈抗拒,所以往往聚焦在自己不要的時間與能量,還多過聚焦在自己所要的。  創造定律說,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不管你要還是不要,也不管你是否覺察聚焦的過程本身。因為,不管是有意識的聚焦,還是無意識的聚焦,聚焦本身就足以啟動吸引定律,啟動宇宙的能量循環。  自覺在創造方面並非必要,因為自覺與否,都無礙於吸引定律的  運行。但是,創造有兩種,一種是自主創造,一種是默許創造。如果你要的是自主創造,也就是只吸引來自己要的,自覺自己的  聚焦過程本身,就變得很重要。因為,只有當你自覺,你才可能選擇與過濾,什麼是你要聚焦的,什麼是你不要聚焦的。  當你只是聚焦你所要的,毫無意外的,你的經驗當中只會出現你想要的。當你在上游選擇了你的意念,吸引定律就替你在下游選擇了你的經驗。  但是,如果你對自己的聚焦過程習慣性是不自覺的,那你就會一時想你要的,一時想你不要的,於是你的經驗中,要的與不要的都會有一些。  如果你習慣性聚焦在你不要的比較多,你的經驗中大部分就會出現你不要的。如果你習慣性聚焦在你要的比較多,你的經驗中大部分就會出現你要的。  自覺對創造是不必要的,但是對自主創造卻是必要的!因為自覺與不自覺都好,吸引定律都是會根據你的意念藍圖去創造的!  所以,說到這裡,結論就很明顯了:為什麼大部分的人的經驗與發生,都是亂七八糟而莫名其妙的?因為他們都是默許創造的!  你聚焦過的想法都還存在,並且還持續振動,吸引其他同頻同質的想法過來。  這些想法會聚集到一塊,成為意念叢。這些意念叢,是一個又一個的能量場,它們也持續在振動,繼續在吸引同頻同質的意念叢過來。  當你時不時,久不久就激活它,它就繼續是活躍的。活躍的意念叢和能量場是具有創造力的,它們會吸引同頻同質的場景與劇情讓你去經驗它。  要怎麼知道某個能量場是活躍的,還是蟄伏的?只要你想起這個  想法的時候,你還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它就是活躍的。只要你時不時久不久總會想起它,它就是活躍的。  當一個想法,你想起的時候,你已經沒有感覺了,而且平時也完全不會想起它,那這個能量場就是蟄伏的、不活躍的、冬眠的。  不活躍的能量場在你的經驗中是沒有創造力的,因為你的經驗只會被活躍的能量場所佔滿!  當你想起你的初戀,你還是感受到分手的撕裂感,這個能量場就是活躍的。當你想起你的初戀,你已經一無所感,甚至也不是記得很清楚了,這個能量場就是冬眠的。  活躍的能量場具有創造性的力量。但它是否會具體落實成實相,最終還得取決於你有多常激活它。  如果每當你想起感情這件事,你就會想起初戀的撕裂感,並且很頻密、很習慣地這樣想,你就有很大的可能吸引另一個跟他同頻同質的對象。只是這次名字不一樣,日期也不一樣,因為改頭換面了,時過境遷了,但是這個新任對象的頻率和性質,跟初戀對象的頻率和性質,還是一樣的!  相反的,如果你只是幾年才回顧一次,每每想到的時候也只是很短暫的神傷,那這種激活就比較不會顯化成實相。  在我們人生的過程中,我們積累了很多不同的意念叢和能量場。雖然理論上每一個能量場都有顯化成形的機會,但是可以放心的是:只有你常常激活並且牽動情緒的才會顯化為實相,那些你漸漸淡忘的已經跟你即將經驗的毫不相干了!  時間只是一種觀感性存在  場在形不滅說,只要那種能量場還活躍存在,遲早要顯化為物質,遲早要出事。  不管時間過了多久,不管期間發了多少事,因為時間只是一種觀感性存在。時間只是觀感性存在,因為時間只是觀者與觀物之間的一個現象。  你可以和早你八個小時的人進行即時通訊,即使你們存在於不同的時空,只因為地球是圓的。你們坐落在不同的時區和地區,你們的時差隔了八個小時,你們  對時間的觀感是不一樣的。當你日正當午,他已經日薄西山。奇怪的是:你們卻可以即時通訊。「即時」而不「同時」! 從能量創造物質的角度來說,同樣的原理也是一體適用。只要那  種能量場還活躍存在,不管過了多少時間,總有一天是要顯化為物質,早晚是要發生出事的!這就是為什麼,當仇恨的能量場繼續活躍存在,互相加害的戰爭能夠延續好幾代,成為「世仇」。當愛的能量場繼續活躍存在,互相善待的來往也會延續好幾代,成為「世交」。所以,如果你的磁場裡存在著你不希望顯化的部分,比如恐懼、仇恨、匱乏、憂慮、受害,你就要及時清理你的磁場,也就是「清場」! 場在形不滅,場易形必隨!  你的情緒反應是你的內在導航  你是否很早以前就發現,自己的心底有個聲音,每每在人生的一些決策時刻,就會跳出來給你意見?  你是否發現,每當你回憶一些不愉快的場景,或想像一些不希望它會發生的劇情,你的肚臍底下就會緊一緊?  你是否察覺,有些人你第一眼就覺得有問題,後續再怎麼努力調整自己配合下去,都無法完美共事,做出好東西?  你的內在本體,是一個精神存在體,是宇宙源能的智慧。  每當你升起一個新的願望,你的內在本體馬上調動宇宙的種種資源來成全你。它支援你的第一種方式就是給你提供全觀而超前的指引。  這種指引可以是單純的感覺好或感覺不好的情緒,也可以進一步延伸擴大到「與神對話」,也就是跟你的內在本體一問一答。  取決於你一向以來對這內在的指引有多相信,每個人與源頭的溝通能力都有所差異。  我們的本質既然是靈,與靈界溝通即是【通靈】,它是一種每個人本具的第一天性。但是因為長久被壓抑與閒置,導致很多人的這種本能漸漸忘失。  但因為它是我們的第一天性,所以即使我們怎麼忘失,都不會喪失。只要從今天開始我們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多多留意自己的情緒,多留一些時間給自己,跟自己談心,這種本能會很快地回來。於是你就會成為人們眼中直覺超靈,第六感超強的異類!  根據宇宙的三大本質,一切的本質都是振動。既然是振動就有振動頻率,不同的振動之間就會有振動頻率的差距,簡稱【頻差】。你和任何物事之間的真正距離,不是你和它之間的空間距離,是你和它之間的頻率距離!就好像你想要收聽FM988 的電台,如果你把收音機調到FM888,你是不可能接收到指定電台的信號,因為兩者之間的頻率差距太大。  每一個願望都有著自己的頻率,我們目前的生活反映的也是我們當前主要的振動頻率。如果無準確量化所在和所要之間的頻率差距有多大,我們就無法知道,我們當下的每一個想法,到底是把我們帶離願望更近,還是帶離願望更遠。  好消息是:你的情緒,正是你與你所要的頻率差距之量化標準。當你感覺越來越好,你就越來越靠近你的願望;當你感覺越來越糟,你就越來越遠離你的願望。這種感覺是每一個當下的即時回饋,緊隨每一個念頭的升起而升起。如果你不學著去聆聽內在的聲音,感覺自己的情緒,你就無從得  知你與願望之間的距離到底在縮短,還是在加長?如果你不聽自己的內在導航,那你要聽誰的導航?每個人都希望你聽他的,以他為第一優先,滿足他的願望,因為  人都是自私的。不聽裡面的難道聽外面的?不聽自己的難道聽別人的?當你聽太多外界的聲音,你會發現到自己會越來越混亂。每個人  說的似乎都有道理,似乎都可以成立,但是很多時候卻互相矛盾而對立,導致最後無所適從,不知道要聽誰的。  你沒有更好的導航選擇,因為不同的人給你不同的意見,每個人給你的意見都流露自他們自己那有限的視角,裡面混雜著很多他們自己個人的價值觀和經驗談。  但是他不是你,他不知道你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他不知道你的信念和意願,他不知道你的隱私與顧慮。  只有流露自你內在本體的情緒,才能夠提供你思緒的坐標,因為它從你還沒有誕生到這個世界之前就已經跟你融為一體。它參與了你生命的全過程,它對你的愛未生不滅、至死不渝??因為它就是你!  你無法單純地信靠某種想法/說法,因為即使它們是對的,也未必適用於你,未必切合你的個人實際。  你必須知道這個想法與你所要的之間的頻率差距。否則,當你把不同的聲音都聽進去,每一個聲音都有不同的頻率高低,你會被這些主張撕裂!  我們無法孤立地判斷這個想法對不對、好不好,因為對不對好不好是相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相對於我所要的」這個坐標。  凡是與我所要的調和一致的就是好的,感覺也會是好的;凡是與我所要的不調和一致的就是不好的,感覺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話要聽誰的?當你不聽你自己的,別人就會要你聽他的。當你不跟著自己的藍圖而活,你就不可避免地跟著別人的藍圖來過活!  情緒來自思緒之間的頻率差距  每一個念頭都有自己獨特的振動頻率,有的念頭頻率高,有的念頭頻率低。因為念頭閃動的速度太快,所以一般上你很難看清楚一天裡面你想過的念頭到底有什麼。  從創造的角度來說,你並不需要知道得非常清楚,你那個念頭的內容是什麼,但是你的確很有必要知道,這個念頭的振動頻率,相對於你的願望的振動頻率,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因為念頭是具有吸引力的、具有創造力的,所以如果你想你要的的念頭總量,大過你想你不要的的念頭總量,那你所要的將不可避免地將會實現,顯化成形。  你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個念頭的具體內容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你至少需要確定:你當下的這個想法,其指向與你所要的調和一致,還是背道而馳。  比如說你想要買一間房子。跟這個願望調和一致的念頭包括:「新房子是新的開始,我的人生會有更好的開始。」 「大家住得舒服一點,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好一點。」 「雖然現在我暫時還買不起,但是我相信很快情況就會改觀,因  為我學會了吸引定律!」 凡是與你的願望調和一致的念頭,就是其與你的願望之振動頻率差距比較小的念頭,就是感覺比較好的念頭。相反的,凡是與你的願望不調和一致的念頭,就是頻率差距比較  大的念頭,就是讓你感覺不太好的念頭。舉例:  「頭期款我都付不起,買房子談何容易?」  「分期付款我不確定是否每一期都供得下去,萬一中途一時經濟拮据,房子就被銀行拍賣了!」  「買房子已經是一筆開銷,還要裝修佈置,算到來需要的款項真的是天文數字!」  在每一個當下,你想的念頭不是感覺好的念頭,就是感覺不好的念頭;不是頻率差距小的念頭,就是頻率差距大的念頭。  當你從頻差大的念頭逐步過渡到頻差小的念頭,你的感覺就會越來越好,並且感覺到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有希望。這個尋求從大頻差到小頻差過渡挪移的過程,就叫作調和能量,閉合頻差。  當你調和了能量,閉合了頻差,你最直接的感覺是:感覺比剛才更好了!  不同的情緒對應不同的思緒,不同的思緒引發不同的情緒。  比如當你聚焦在想你付還不起,你就會引發恐懼與憂慮的情緒。但是當你聚焦在總有一天這間房子會屬於你,你引發的將會是樂觀與希望的情緒。  因為吸引定律不會讓你跨越太大的頻率差距,它會把你跟原有的想法拉在一起,所以你不可能從很低潮的狀態,直接跳到自信滿滿的狀態。你只能夠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地,逐漸往更高的情緒刻度上移。  凡是能夠讓你感覺比上一個念頭好一些的想法,就叫作舒緩之想。調和能量其實就是一個「尋找下一個感覺更好的想法」一個過程。  情緒反映你的振中心與吸引點  你常常激活的想法擁有很大的創造力和吸引力,它會成為主導你整個人的信念,成為你整個人振動的中心點。  因為你的本體是精神、是思想、是意識,所以你的中心點不是你的肉身,而是你的意念。  你常常怎麼想就會常常怎麼創造,你常常怎麼創造就會怎麼常常經驗。你常常怎麼吸引就會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常態。所以你最常激活的想法就是你的振中心,你的振中心就是你的吸引點。  成功者有成功者的振中心,失敗者有失敗者的吸引點。  所以你會發現:成功者和失敗者處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常態。成功者處在積極亢奮的情緒常態,而失敗者處在消極低潮的情緒常態。  人們以為,成功者正是因為他們成功了,所以他們才會有積極亢奮的情緒常態;失敗者正是因為他們失敗了,所以他們才會有消極低潮的情緒常態。  其實這就是本末倒置,倒果為因了!因為思想先於行動,能量先於物質,一切的顯化都遵循【意念造形——能量澆鑄——物質填充】的先後次序。所以,一個人不是因為成功了才擁有成功的思想,而是擁有了成功的思想所以才成功。  你的第一聯想就是你的振中心,你的振中心就是你的第一聯想。所以,改變了你的第一聯想,你的振中心和吸引點都會跟著改變,命運從此也就不一樣了!  喜悅是你內的最高追求  一切形式的追求,其背後的本質追求其實都是喜悅的追求。  一樣東西你會想要得到它,不管是一個人、一件事,還是一樣物,都是因為你相信得到之後感覺會更好。  注意,你經驗到你要的東西之前,是否感覺一定會更好,你無法確定,你只是這樣相信。  任何的目標,只是一個召喚源能流經你的焦點。你會發現,即使你要的東西顯化之前,當你一想到你要的那一面,你在當下已經預支了擁有的喜悅。  在物質的層面上你還沒有擁有它,但是在精神的層面上你已經在享用它!  由此可見,重點不在於目標本身,重點在於流經的源能,因為想像本身就足以令人喜悅,顯化的時候只是進一步放大與強化這種喜悅。  這就是為什麼說,物質只是精神的增強體驗版,因為物質層面的體驗,總是放大與強化原有的精神層面的感覺體驗。  生命就是源能生生不息的流轉。一切追求的本質追求都是喜悅的追求。  喜悅來自於聚焦所要,喜悅的感覺來自源能流經你,喜悅來自放任流入。  有些東西,你得到之前會以為得到的時候會很喜悅,乃至你真的到手的時候,你才覺得不外如是。  一切你要的東西,得到之後再也給不到你得到之前期待的喜悅。  一切你要的東西,得到之後你會繼續要其他的。因為每當一個願望得到滿足,你的視角就站在新的據高點,你就會又再總結出新的心願。  所以,有一天的時候你會突然領悟到:生命的重心不在於得到所要,因為你永遠會有新的所要,這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生命的重心在於:享受願望升起的時候,在你心中的醞釀與冒泡。  感受願望在心中冒泡,同時確切地知道,在這個心想事成的宇宙裡,自己不可避免地會得到所要。這種願望升起的時候引發的張力,然後又對其實現毫不懷疑的感覺,真好!  終極的喜悅來自無條件的愛。  無條件的愛來自於:我是如此的對源能上癮,以至於我自主選擇我的意識焦點,投放在令我喜悅的地方,而不需要特定的條件來成全。  對源能上癮的原因是:感覺很好。沒有什麼比宇宙源能流經你感覺更好!每當一個願望升起,你就召喚源能流經你。如果你能夠放任自流,沒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事了!  凡事都有兩面,凡想都有兩念。  只要你每一次都選擇聚焦在你要的那一面和讓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你的人生根本就沒有輸的餘地。因為不管後來你是否得到你要的東西,你都已經先得到了你要的歡喜!  跟著喜悅的感覺走,跟著舒緩的想法走,你的人生就會越來越好,漸入佳境。  空歡喜並不存在  其實並沒有空歡喜這回事。如果喜悅是你的最高追求、第一追求,則一切你所想要得到的東西,都只是因為你相信,擁有了它能夠讓你活得更好。你可以選擇,在你要的東西顯化之後才開始喜悅,或者在顯化之前,就從你的想像中,預支這份喜悅。  因此你要的任何東西,在它顯化成形之前,你都可以提早在意念的層面得到滿足。即使最後你要的東西沒有在你預期的時間內實現,你也提前擁有了享用它的喜悅。  所以,如果歡喜是你的最高追求,不管物質實相是否在你預期的時限內到來,擁有的喜悅都已經是你的了——在你【感覺做到好像是】的那一刻!  你想過的都沒有白費,你投射過的也不會浪費。你投射過的不會浪費,因為只要你保持那種磁場,場在形不滅,遲早都是會顯化的。一切的目標只是幫助啟動喜悅的工具。目標的實現與否是其次,過程的喜悅滿滿才是首要的。就算目標沒有實現,過程喜悅就沒有吃虧,因為喜悅是不會吃虧的!人生沒有空歡喜,一切歡喜過的時光都是賺到了。你可以為結果而做,也可以為喜悅而做。  結果是不可避免的,是自成的  跟著喜悅走,結果自然成。  至於那是你要的結果還是你不要的結果,取決於你聚焦的總傾向,而非你行動的指向  要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不是我事先預支喜悅,事後卻沒有得到自己所要的結果時,那先前的喜悅就叫做空歡喜,變得完全沒有意義,和不值得體驗?  喜悅是一種工具還是一個目的?  當你能夠把喜悅本身當作一種目的,懷著滿滿的喜悅去享受整個過程,你就是處在創造的最佳狀態!因為當你處在喜悅的時候,你就是處在最高的頻率狀態的時候,你有最小的阻力,最大的引力,一切你要的都會用最短的時間向你移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當你能夠恆常保持在喜悅的超然狀態,不輕易為外境動搖你的情緒,你就保持了一種很穩定的吸引狀態。  在造物顯化之前,你就保持喜悅的狀態,則即使造物這次不來,下次還會再來;下次不來,後次還是會來。  場在形不滅,場易形必隨。如果因為一時的不如意,一時得不到自己要的東西而懷憂喪志,則你連翻身回本的機會都失去了。  空歡喜不空,投射過的都不會浪費,因為場在形不滅!  放任定律是什麼  放任定律說:你必須與你所要的合一,你才能夠得到你所要的。  換句話說,你的振動頻率,必須對上你所要的東西的振動頻率,在頻率上你跟你所要的合一了,在物質的層面上你才能夠跟你所要的合一,也就是得到。  吸引定律說:同頻共振同質相吸。 創造定律說: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聚焦在病情,你卻想要恢復健康,這是辦不到的。如果你聚焦在貧窮,卻想要吸引財富,這是辦不到的。 如果你聚焦在被人歧視,但是卻想要被人公平對待,這是辦不到  的。 如果你聚焦在目前的處境,卻想要實現心目中嚮往的願景,這是  辦不到的。宇宙的使命是成全,願景是如你所願。宇宙是有求必應的,你要的都已經給你,但是為什麼你卻沒有得  到? 給,是給你了,但是合一??你合一了嗎? 如果你想要收聽FM988的電台,卻把頻率調到FM108去,你又  怎會接收到呢? 你的信念和意願必須合一,你的焦點必須鎖定所要而非所是,你必須講你要的未來而不是你不要的過去,你必須放手由它! 因為,如果你不放手,宇宙又如何接手呢?  放任你不要的,才能領受你所要的  吸引定律是還歸己身的定律,也就是說,吸引定律的作用力是把同頻同質的人事物時空往自己的身上堆。吸引定律是一種往內拉的作用力,而不是往外推的作用力。  從表面上看起來,你我他各自有著自己的身體,截然分明,互不相亂。有人摑了你一掌,我不會覺得痛;有人中了我一拳,你不會覺得疼。你是你,我是我,我不會代你受苦,你不會替我受罪;思想各有主宰,身體各奔西東。  也因為這樣,當人們開始學習自然法則的時候,會對很多東西覺得匪夷所思,因為表面上看起來是這個樣子的,實際上卻不是這個樣子!  你是否知道,你看不過眼什麼,你就吸引什麼?  因為當你看不過眼什麼,你就會常常聚焦在你看不過眼的這件事情上。你會常常想、常常講,甚至常常尋求志同道合的人對之加以批判。  當你的批判性越強,你就越容易把這種事情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是發生在你不認識的人身上,後來是你身邊的人身上,到最後竟然發生在你自己的身上!  你很憤怒,以至於都忘了問:為什麼這件事會發生在我身上?你以為「既然這件事發生過在別人身上,那就有同等的機會會發生在我的身上,有什麼好奇怪的?正是這件事情可能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所以我們更加要發揮團結的力量,糾眾對抗!」  你不知道的是:你錯了!每一件事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機率都不一樣。誰去注意它、誰去激活它,誰就去經驗它!  這就是為什麼,喜歡伸張正義的人會常常給自己惹麻煩。這是因為,本來這件事情是別人自己吸引回來的,他卻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不應該的、不可以的、不容許的,於是他打抱不平,參與控訴。  但是,當他這樣做的時候,他就把一些本來跟自己無關,並且自己不想要的經驗,納入了自己的磁場。你的注意是你的邀請,當你對一些事件高度關注,你就是邀請了那些事件來到你的身邊,進入你的經驗,成為你的實相!  一個是非觀越強的人,批判性就越強。批判性越強,就越容易對很多別人的事情看不過眼。對別人越容易看不過眼,就越容易聚焦在自己不要的事件。越容易聚焦在自己不要的事件,就越容易吸引來自己不要的經驗!  所以,如果你越雞婆,你的磁場就越混亂。這件事情你看不過眼,於是你想一想;那件事情你又看不過眼,於是你又想一想。這樣一路想下來,吸引定律使你的意念叢越想越大,於是其創造力也越來越大。直到有一天,發生在別人身上不正義的事件,也成了你自己的經驗!你還以為自己一早出來主持公道是對的,這下不就發生在自己的頭上了嗎?  但是,你不知道的是:你拷貝了別人的事件到你自己的磁場,你就是複製了別人的經驗到你的實相!於是,別人的實相也成了你的實相,少數個案到社會現象,就是通過這個原理而得到擴散。  從吸引定律的角度來看,宇宙裡沒有受害者。因為施害者與受害者只有處在同一個頻道,他們才有機會在某個時空點相遇,並且當時的場景與劇情都對「造案「有利,否則的話是無法成事的。  所以,只有當你放任別人創造他自己的經驗,學著不再看不過眼,  你才能夠全然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進行抽離,挪到你要的方面去。 放任別人就是放任自己。如果你無法放任別人做他自己要做,你卻不讓自己做的事,你就  無法放任自己自由地調走你對他的注意。當你無法放任自己將對他的注意力調離,你就會繼續與這個人的這個部分達到共振和鳴。你不但會吸引這個人更常這樣對你,你也會吸引到更多同頻同質的事件找上你!  每一個人都創造他自己的實相,所以當你越能保持純淨的自私,閒事少管,你就越能夠自在地創造來你要的實相。 你越能夠放任,你就越少對抗;你越少對抗,你不要的就越快消  散。 你抗拒的將會對峙,你放任的將會消失。 你持續聚焦的都會持續擴大,你藐視不理的將會日漸萎縮。 放任別人做他自己,你才能夠放任自己做你自己。 放任別人過他要過的生活,你才能夠放任自己過你要過的生活。  創造的三個步驟  要把任何你的東西帶入你的經驗,只是涉及十分簡單的創造的三  個步驟: 第一、你有求 第二、宇宙必應 第三、你要放任自流 當你一個願望一升起,宇宙馬上調動所有的資源去成全你,所以  你唯一要做的是:確保自己處在正確的接收狀態。  產生新願望是自然的,每當你活在不要的實相,你就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實相是什麼。對比鮮明強烈的物質世界會不斷激發你的新願望,所以第一個步驟是不需要你費心就自行完成的。  第二個步驟不是你的工作,宇宙會替你照看一切滿足這個願望所需要用到的人事物,然後打點安排一個適當的時空點,讓你的願望得以實現。  只有第三個步驟才是你的工作,那就是調和自己的能量,閉合你目前所在和你所要去的境地之間的頻差。你必須相信宇宙是站在你這邊的,你才能夠放手。  如果你不放手的話,宇宙又如何接手呢?宇宙是有求必應的,你要的都已經給你了。但是,給了的卻沒有收到,為什麼?宇宙的回應是即時的,但是物質的顯化卻是延時的。  兩面兩念  凡事都有兩面:你要的那一面,和你不要的另一面。凡想都有兩念:讓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和讓你越想越不爽的另  一念。你會激活吸引哪一面,取決於你到底激活聚焦哪一念。當你持續激活聚焦讓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窮可以轉通,禍可以  轉福;當你持續激活聚焦讓你越想越不爽的那一念,通可以轉窮,福可  以轉禍。窮通禍福互相轉化的條件即在此。道德經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互相依存,互相  轉化,就是這個意思。福,就是得到所要;禍,就是得到不要。對於絶大部分的人來說,禍福是天定的、不確定的、不以人的意  志為轉移的,不可預知的,不可改變的。那是因為絶大多數的人都是默許創造者。他們的磁場裡混雜著許許多多不調和一致的信願,要的他們想,不要的他們也想,所以禍福交加,混雜難辨。  對於一個自主創造者來說,宇宙是沒有意外的,一切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禍福由我不由天,因為宇宙的三大定律是寫得十分簡單直白的。  你以為禍福是隨機顯現,隨機轉化,無跡可循的嗎?宇宙的三大本質說:一切的本質都是吸引定律在運動。禍福不是  隨機產生,更不是隨機轉化的,否則就違反了宇宙的自然法則!  宇宙裡是沒有意外的,包括窮通禍福之事。  凡事都有兩面,所以凡事你都有兩種聚焦的可能和選擇:聚焦在你要的還是聚焦在你不要的。  當你剛剛得到一樣東西,你可以聚焦在擁有它之後人生會變得多麼的好而感到喜悅,也可以聚焦在萬一有一天失去它的話你的人生會多麼的不快活、萬一有人來搶奪怎麼辦、萬一別人找你借怎麼辦  可見「得到所要」不保證喜悅,因為「失去所得」也是一個存在的可能性,如果聚焦其上的話,就算你得到也是不會很喜悅的,因為你時時刻刻擔心著什麼時候失去。  得到所要也有兩面  1. 得到所要所帶來的好處:可以享用的便利與喜悅  2. 得到所要所帶來的壞處:得而復失的可能性和痛苦、已經得到    的跟還沒有得到的相比根本算不了什麼(所得也有涯,未得也無涯)尚未到手也有兩面:  1. 憧憬想像的喜悅  2. 何時來到的焦躁    凡事都有兩面,凡想都有兩念,所以當你正在坐牢,你可以聚焦在坐牢的鬱悶,也可以聚焦在出獄的喜悅;也可以聚焦在這個課題以外,任何讓你想了就覺得舒坦的事。  凡事都有兩面,所以如何聚焦是一種內在的修煉!如果目前還不是你要的樣子,你就要一直想你要的那一面直到把它想到成為止!  顯化的速度  當你要往一個方向移動,在物質底層同時有兩股力量作用到你的身上:阻力和助力  讓你加速或走得更輕鬆的=助力  讓你減緩或走得更吃力的=阻力  速度最大化來自於:助力最大化,阻力最小化  你顯化造物的速度取決於兩方面的微妙平衡,第一個就是你的意願有多強烈(你有多想要),第二個就是你的信念有多和諧(你有多相信)。  當一樣東西你很想要,能量就流動得比較快,於是你就會比較快地得到。當一樣東西你覺得有很好,沒有也沒什麼大不了,並不是很在意的,能量就流動得比較慢,你就會比較慢得到。  當一樣你要的東西,你毫不懷疑你會得到,你的阻力就很小,你就會很快得到。當一樣你要的東西,你都很難相信自己會得到,阻力就很大,你就會花很長的時間才得到。  一般上來說,一樣東西你越想要,你召喚的能量就越大,能量也因此流動得越快,你產生的情緒反應也就越強烈。你很想要,又很相信能夠得到的東西,你想到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強烈的正面情緒;你很想要,卻不相信相信自己能夠得到的東西,你想到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強烈的負面情緒。所以,當一樣東西,每當你想起它的時候,你就感覺到強烈的情緒,不管那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表示在你心目中,你很在乎,它很重要。  一樣東西,如果它對你可有可無,你召喚的能量就比較小,流動的速度也比較慢,你產生的情緒反應就比較小。如果你相信你可以得到,那你想到它的時候只會產生輕微的正面情緒;如果你不相信你可以得到,那你想到它的時候也只會產生輕微的負面情緒。所以,當一樣東西,每當你想起它的時候,你只是感覺到輕微的情緒,不管那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都表示在你心目中,其實它並不是那麼重要。  既然我們越想要的東西,能量流動得越快,照理來說,我們應該更快可以得到,但事實上常常不是這樣,卻是相反,那是為什麼?  這是因為,我們越在意的東西,我們往往越容易違反創造定律和放任定律。  創造定律說: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不管你要還是不要。  放任定律說:要領受宇宙已經給你的東西,你必須與你所要的合一。  當一樣東西你越在乎,你就越容易聚焦到反面去。比如說歌唱比賽,你平時唱歌都唱得很好,但是臨場的時候,當你越想要贏,你就越容易想到輸。  萬一我忘詞怎麼辦?萬一我走音怎麼辦?萬一我怯場怎麼辦?萬一我贏不了怎麼辦?我辛辛苦苦花了那麼長的時間練習,日也練夜也練,所有的心血豈不是都白費了嗎?我豈不是辜負了父母、師長、教練、領導、單位、國家對我的期望了嗎?  當你越是這樣想,你就想得越多。你開始聚焦到你不要的那一面,患得患失,你開始失去平常心,你的能量開始分裂,產生強烈對撞!  一樣東西你越在乎,你就會越常想。但大部分的人都不瞭解自然法則,不瞭解吸引定律,不瞭解隨想實相的奧秘,所以他們是一個默許創造者。他們越常想,他們就越容易想到反面去;他們越想到反面去,他們就吸引來越多的負面念頭給他們想。結果,臨場發揮的時候表現出來的往往是低於正常水平,越想贏的反而輸了,從而鑄成最大的遺憾!  這就是為什麼,在我們平時的經驗中,我們想過就沒再想的,我們不是那麼在乎的,往往來得很快。比如說,今天你看到同事在吃肯德基家鄉雞,於是你就想:「哇塞,好像很好吃的樣子耶!我也想要吃一個!」就在那一個當下,你發出了「我要」的訊息給了宇宙。因為你有工作要忙,而且吃炸雞並不是一件怎麼了不起和怎麼重要的事,所以你這樣子在心裡想了一下就沒怎麼再想了——沒想它會實現還是不實現、沒想它什麼時候實現、沒想它會在那個場合實現、沒想它會通過什麼方式實現,更沒想它會經過哪一個人來實現。不就只是吃炸雞而已嘛?有什麼大不了的?自己想吃的話任何時候都可以去買一個!也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東西。所以吃炸雞這件事對你來說是「有它很好」,而不是「沒它不行」的事。於是你這個吃炸雞的微弱願望,其環繞的帶阻念頭是零,阻力因而也是零(因為一切的阻力都來自你的帶阻念頭)。出乎你意料的,你不怎麼在意的這件事,可能在隔天就顯化了!隔天你家人可能就不知怎的,打包了炸雞薯條套餐給你吃。你心裡也感到很納悶:我好像沒跟他們提起過什麼,怎麼他們會買這個?  當你的阻力極小,並且趨近於零的時候,即使你想要的意願不怎麼強烈,也會顯化得很快。相反的,當你的阻力很大的時候,即使你很想要那個東西,並且想了很久,想了很多年,甚至想了大半輩子,它的顯化看起來都是遙遙無期的。因為任何創造的完成,都來自兩方面能量的平衡:你有多想要,同時你有多相信?或者說:你有多放任?  凡事都有兩面,凡想都有兩念,所以你唯一要做的,就是持續在想你要的那一面,持續在想讓你越想越爽的那一念。如此,你就是把阻力縮到最小,把引力放到最大!  你的阻力來自你的帶阻念頭  你的想法有兩種,一種是關於你想要的,這個叫作意願。  另一種是跟你想要的之「相關聯想」,這個叫作信念。  意願和信念都是想法,都是念頭。但相對而言,意願來自你活在這個鮮明強烈的對比的物質世界時,所引發的個人偏好。比如說,我看到迪斯尼樂園好好玩,我想要;我看到這最新型的手機很漂亮,我又想要。隨著你的人生一路往前走,鮮明強烈的對比會激發你的興趣,你會一直產生新的願望,你會說「這個我要,那個我也要」。生命就是一個願望不斷被激發並升起的過程,而每一個願望都向宇宙發出了訊息去召喚能量,而源頭一如既往地遵守它對你的承諾:只要你有求,我就必應。當宇宙源能流經你的時候,你會感受到生命力的振奮,因為每一個願望就是一個新的希望,每一個新的希望,只要你持續往你要的那一面去想,它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來到你的身邊,進入你的經驗。成為你的實相。  但是基於同頻共振同質相吸的關係,對於你要的東西,你不可避免地產生「相關聯想」。所謂相關聯想,就是一切跟這個想法有關係的、具有相關性的想法。想像你小的時候在玩肥皂泡,一個泡泡的旁邊是什麼?其他的泡泡。其他的泡泡旁邊又是什麼?又是其他的泡泡。念頭、想法也是這樣,沒有任何的想法能夠獨立存在,每一個想法都跟其他的想法掛鉤、串連,念頭與念頭之間會具有不同程度的共振性,吸引定律會把同頻同質、共振和鳴的想法聚合到一起。  那剩下來就會產生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相關聯想,到底其方  向跟你所要的想法一致,還是不一致,就成了最重要的問題。帶阻念頭就是對抗願望指向的念頭  比如一位母親可以搬動一輛汽車救出被壓在底下的孩子,因為當時她連自己是否搬得動的念頭都沒有,她只有一個念頭:我一定要救我孩子出來。如果當時她開始在做思考分析:這裡汽車有多重?我的力氣是否搬得動?從哪一個角度搬比較好?會不會閃到腰?那這些雜音就會把導致她的能量分裂,她就做不出奇蹟的事。  為什麼一切似乎都沒多大改變?  我們對於一切東西,都會養成某種程度的成見。所謂成見就是:固定的見解、看法、想法和感覺。成就也是一種信念,習慣總是這樣想。當我們習慣總是這樣想,我們就不會毫無來由地改變我們的想法,除非我們遇到一些東西的啟發,或者遭遇到人生的打擊,促使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並且換一個角度來看待問題。  習慣是一種很頑固的東西,因為它的基礎也是建立在吸引定律。吸引定律總是給你更多同頻同質的東西,所以當你把一種想法、說法、做法重複上好幾次,吸引定律就會給這些想法、說法、做法帶來更多同頻同質的想法、說法和做法,這也就是所謂的養成習慣。任何東西一旦養成習慣,它就逐漸有了自己的生命,開始脫離了你意識覺察的範圍,自強自足,並且重複養成自動化,不需要你意識下達指令,它都會自動重複如此。除非你有意識地想要改變它,否則這個自動化將會無限期自我延續下去。  當一個人在固定的環境呆久了,他的觀感就會定型下來。當我們改變身處的環境,新環境往往有利於激發我們的思考重新去看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世界。但是有些人會把它過去的習慣,毫不保留地帶到任何的環境裡頭去,這些人就會成為傳說中五十年不變的人。因為真正決定你的人生際遇的,其實不是你的外境,而是你的心境。當外境能夠轉換心境,心境就能夠改變處境。但是,當外境無法轉換心境(有些人選擇了堅持),則即使你去到哪裡都好,你總是會吸引回來相同的處境讓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陷進去。  物質層面存在時差  從你的意念聚焦創造,到物質實相的顯化成形,你會察覺到一段時間上的延遲效應,這個現象叫作顯化的時差。  顯化的時差來自於:  1. 意念閃動的速度太快,所以一切東西與之比較,相對速度都比它來得低。所以看起來,感覺上,就是已經過了一段時間。  2. 意念造形,能量澆鑄,物質填充  →即使能量能夠做到馬上澆鑄,物質能夠做到馬上填充,意念卻不能夠馬上擺脫原有的慣性動能。  換句話說,即使宇宙回應你的速度很快,馬上有求必應,但是你要領受你的造物,你也必須調和你的信念與你的意願合一,你才能夠得到所要。  你要的東西宇宙已經給你,問題是你發出的訊號必須做到收發全等,換句話說你的振動頻率必須跟得上你所要的東西的振動頻率。  但問題是:信念是改變得很慢的,因為它在形成的過程中屬於漸進積累和逐步沉澱(草根性很強),有事實依據作見證,而且經過吸引定律的再三確認。所以,往往我們無法那麼快的就把自己調和到完美的接收狀態。  你需要多久才調和好自己的時間,正是你需要過多久才見到你的造物的時間!  你要的是願望還是慾望?  每當你想到你要的東西,你是想到擁有的畫面與感覺是怎樣的,還是想到目前還沒有得到它的事實和感覺是怎樣的?  願望就是原來的心,你想要得到某樣東西的本意。當你想起一樣東西的時候,你想到的都是擁有的畫面與感覺,那這個東西就是你的願望,那這個東西必然會是你的,在未來的某一天來到你的身邊,進入你的經驗,成為你的實相。  慾望就是虧欠的空谷,你想要得到某樣東西,但是你還沒有得到之前的匱乏畫面和空虛感覺。每當你想起你要的東西,你就很煩躁地察覺你到現在還沒有得到。這個東西的到來,將會遙遙無期,很難得到。  願望是有它很好,慾望是沒它不行。  願望是想到就會笑,慾望是想到笑不出來。  願望是想到擁有它時感覺有多好,慾望是想到沒有它時感覺有多糟。  有它很好,與沒它不行,是兩個十分相似而只有一線之差的概念,但是在頻率上各處兩極,天淵之別。  當你覺得有它很好,你的思緒很容易馳騁在擁有它的種種畫面與感覺。你很容易想到更多的點子,生命怎樣因它更美好,有些是實際的,有些是不實際的。但是不管實際還是不實際,你想到就會笑,因為感覺會很愉快。這個時候你跟你所要的是調和一致的。  當你覺得沒它不行,你就會產生很強烈的負面情緒:緊張、恐懼、憂慮、無力。你腦海中會不斷升起一幅又一幅的恐怖的畫面,把沒有它的局面越想越糟糕,有些是實際的,有些是不實際的。但是不管實際還是不實際,你想到感覺就很糟糕。這個時候你跟你所要的是不調和一致的。  除非你先找到擁有的感覺,否則你無法以這種感覺為坐標,有效地引導你後續的想法,與這個「所要」調和一致。換句話說,你就不知道自己當下的這個想法,其振動頻率,是否跟你所要的東西的振動頻率是對準的,是共振和鳴的。  當你常常聚焦在為什麼你要,鎖定在你想要的本意,這些念頭的頻率就是很純淨的。你會感覺到喜悅、明確、晴朗、肯定。你所要的就是願望。  當你常常聚焦在你還沒有得到、為什麼還沒有得到、什麼時候才會得到、要怎樣才會得到、我必須巴結哪位才能得到,這些念頭的頻率是很混亂的,你會感覺到憂慮、恐懼、模糊、混亂、不確定。這個時候你所要的就是慾望。  願望是聚焦在你要的那一面,慾望是聚焦在你不要的那一面。  創造定律說: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放任定律說:你必須與你所要的合一才會得到。  所以,一切的願望都註定會實現,一切的慾望都註定不會實現。這就是為什麼宇宙雖然有求必應,但是你卻不是有求必得。  而你的慾望轉化成願望所需要的時間,正是顯化所需要的時間!  調和能量篇  情緒是你唯一可以信靠的導航,所以你一定要【以感帶想】,也就是讓感覺來引導想法。  在調和能量方面,你唯一的目標就是要做到【想到就會笑】。當你想到就會笑,那就表示你的第一聯想是調和的、是喜悅的、是零阻力的、是沒有頻差的。  要調和能量,第一個就是要建立對自然法則的信心。而要建立對自然法則的信心,就必須找到觀察的角度,並且親身驗證過後,你才會相信。當你積累的見證故事越來越多,並且找到連繫意念和發生的角度,你對自然法則就越相信,你越相信阻力就越小,你阻力越小就更快地看到見證,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第二個就是要釋放評比,保持純私。  當你投注太多的注意力去觀察別人的實相,拿別人來跟自己作比較,你很容易會分心,並且被打擊信心。你只能夠從自己的個人視角去創造,所以當你常常拿別人的實相來做比較,你的磁場裡面就混雜了很多自己不要的東西。  要保持單純聚焦,就要保持純然的自私,也就是沒有匱乏的自私、沒有排他的自私。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我只想我要的,其他的一概不想。  第三個就來到實作的階段。你需要練習如何找到下一個感覺更好的想法,你需要學習區分哪一個想法感覺比較好,你需要學習分辨哪一些是頻率差距太大的,會引起情緒反彈的想法。  本書附錄了一個行之有效的過程練習,叫作【好感金字塔】。要做好這個練習,你需要做到上述的三點。只要你常常做這個練習,並且在任何你想要改善的領域做這個練習,你的人生將會很快地有所改善。  調和能量必須遵循漸進法則。在這個以吸引定律為基礎的宇宙,處在同樣頻率的東西都會被很強大的力量「粘」在一起,所以你不可能在極短的時間裡【越級跳頻】,也就是從一個頻道直接跳到上幾級的頻道,這是不可能的!  正如學習過靜坐的人的共同經驗,你不可能第一次學習靜坐就達到靜心,你會思潮起伏,一念未平一念又起,這是因為之前積累下來的胡思亂想的慣性動能很強(也是吸引定律搞的鬼)。  所以,調和能量其實就是調和你的意念思想,讓之前自我推翻的習慣,漸漸扭轉,變成調和一致的習慣。將以前的【是也想不是也想】扭轉成【只往要的想】、【只往爽的想】。  當你能夠把你跟你所要的的相關聯想,都練習到與你要的調和一致,而不是與你所要的自我推翻,你就成為了心想事成的魔法師!  每一種想法如果不是跟所要的調和一致,就是跟所要的背道而馳。調和一致的念頭就是順流,背道而馳的念頭就是逆流。  順流的感覺:輕鬆自在從容舒服喜悅愉快自然逆流的感覺:吃力多慮緊張不安擔心不爽刻意  你要做的就是常常問自己:當下的這個念頭是順流的還是逆流的?  嘗試培養自己對每一個念頭的敏感度,這個念頭感覺上如何?你並不需要看清楚這個念頭的內容是在想什麼,那太仔細了,而且念頭閃動的速度太快了,沒有必要。你只需要清楚知道這個念頭感覺好還是不好?順流的想法感覺都很好,逆流的感覺都不好。  還有就是,從今天開始停止合理化,停止為今天你所在的位置去解釋。人們很喜歡去合理化他們的過去,為今天所在的位置辯解。但是當你這樣做,你就不可避免地回到過去把以前的一些舊賬激活。一些本來已經蟄伏的意念叢,不再活躍,不再有創造力的,現在又重新得到重生的機會,死灰復燃!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人總是重複它們的過去,歷史重演,死循環再現!  當你為自己辯解,為自己合理化,你就會把過去帶到未來。當你重複述說當年,你就是把當年複製到來年。在這個隨想實相的宇宙裡,你想的什麼只要聚焦得夠久並且沒有自我推翻,遲早都會實現。  客觀複述其實就是主觀重鑄。隨想實相因此道成肉身。你說的任何一句話,只要沒有自我推翻都是具有創造力的真言,因為你說的將會不可避免的成真!  合理化只會把你拖慢,橫向評比只會給你添亂。當下是你唯一可以著力的地方,所以要調和能量你還得回到當下去努力。你抗拒的將會對峙,你放任的將會消失,所以學著讓自己融化,讓自己軟化,有一天你就會發現:你越少用力,你反而越使得上力。  親身驗證了的你才會相信  與其老是懷疑自然法則真有其事,不如親身驗證個明白。  驗證什麼?  第一個要驗證的就是驗證隨想實相:意唸成為事實|意唸成為物質|意念創造實相。  任何東西,在走完它之前反覆,都會導致答案無解。走了一半回頭的,就永遠找不到真相。你總要走完它才知道指路人說的對不對。  所以如果你要檢驗吸引定律的真實性,你一定要跟著本書的指示做整套,不可以半途而廢,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都是無法找到真相的。  因為從你聚焦創造到顯化成形這段過程中間有個時差,所以如果你在顯化成形之前就改變你的意念,你就永遠無法找到這個答案:意念是否真的能夠成為物質?  你必須持續保有那種想法,直到顯化的那一天,你才有可能從發生的事件回頭檢驗。如果你因為造物遲遲不出現,你就開始產生懷疑,你就開始違反放任定律;你違反放任定律就得不到你要的東西,於是你就很可能作出「自然法則是騙人的」這種結論。  為了說明這種【保持調和的振動樣式】直到顯化的那一天這種態度的重要性,我這裡就用一個比喻來說明。  假設你要從A 點移動到B 點,現在有人告訴你有一條你從來沒有走過的路,現在你要檢驗這條路是否真的是一條可以讓你從A 點移動到B 點的路。保持你的振動樣式,直到顯化的那一天,就是走完這條路。顯化之前就改變你的想法開始懷疑,就叫做走半路。做了這個實驗,走完了應該走的路,最後卻還是沒有得到你預期  的結果,叫做走錯路。底下我用重點式的方式來表達走完路、走半路、走錯路你所保佑的認識與態度。  不管怎樣你一定要走完它。走錯路,至少還讓你知道「此路不通」的答案!走半路就回頭,則你什麼答案都沒有!你永遠只能夠用猜想去填滿了!  △走錯路至少還有助於成長(長見識),下次更懂得應該怎麼走了。這條路通不去我這次要去的地方,卻說不定能夠通去我以後要去的地方呢?這條路通不去我這次要去的地方,我卻也知道了它可以通去別的什麼地方啊!走半路卻無助於成長,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答案的真相:這條路對於我要去的地方,能通還是不能通?不能通的話,它又通去哪裡?  走完了你才知道是走對路還是走錯路,走半路你永遠不知道答案的真相。走錯路不管怎麼樣都好過走半路!因為走錯路至少有助於成長,走半路卻什麼都沒有。  而且這次的走錯路,有助於下次的走對路,因為你因這次的走錯路而認得了更多路!(成長)  △走半路對這次或下次都沒什麼好處。走錯路會增值,走半路不會。  檢驗命題的先決條件  【人生是隨想實相】Thoughts become Things ,你要如何驗證?  決定了要什麼,後續的想法一定要調和一致,走完它,直到顯化。  第一個衡量標準就是:想到就會笑的頻率指數(以情緒刻度為標準)。換句話說,如果每當你想到你要的目標,你都很少笑得出來,你就沒有資格驗證這個假設。  如果每當你想到你要的,你想的大部分都是負面的消極的,你自然就笑不出來。你笑不出來,表示你的頻率沒有調對。你的頻率沒有調對,你就無法驗證隨想實相這個命題,因為隨想實相是建立在你調對了你的振動頻率的這個基礎上的。  如果你每當想起你要的東西,你就會笑得很開心,你的第一聯想也都是好的、正面的、積極的,過了很長的時間你要的東西還是沒有顯化,你才能夠說【隨想實相】這個說法不成立,明白嗎?  自然法則學說保證你:只要你把自己的頻率調對,你遲早就會得到你要的東西。所以,假如你現在要驗證【隨想實相】這個命題,你先得把自己的頻率調對。  假如你已經確定自己的頻率已經調對,你還是沒有得到你要的東西,你才能夠推翻上述命題,否則你的推翻都是不成立的,因為你並沒有滿足【調對頻率】這個先決條件。  你滿足了先決條件,才能夠進行有效驗證,你才能夠做結論說這個是真有其事的還是這個是騙人的。在你滿足先決條件之前,你做的結論都只是你個人的臆測,是沒有說服力的。  調和一致的意思就是:想法只往一個方向走。什麼方向?你要的那個方向或你要的那一面的方向。反向的想法=自我矛盾、自我推翻。雜念=正向、反向的想法交相混雜。讓我們用符號來表達,你會一目瞭然,一看就明白。調和一致:→→→→自我推翻:→←→←  地理上走半路,你找不到答案的真相:你不知道這條路是否真的能夠從A 到B,因為你沒走完這條路,所以你無法做結論說這條路能到還是不能到。  能量上走半路,你也找不到答案的真相!能量上走半路的意思是:正向的思路才走到一半,就反向自我推翻;又走一半,又自我推翻!  這種情況,你永遠無法驗證:我們的人生是否真的是隨想實相。因為你的能量才走到一半,馬上就發生能量對撞,自我對峙、自我僵持!你的能量沒有走完整個循環,你怎麼知道你的意念就是會化為物質呢?  你必須保持→→→→,讓能量走完整個循環,你才能夠找到意念創造物質的答案。→←→←這樣的振動樣式你是找不到答案的。你怎樣才能夠肯定地說,沒有隨想實相這回事?  如果你持續調和一致地想你要的,卻還是得不到。  如果你要看到事實才願意相信隨想實相,你就會有問題,因為  1. 你不相信的你將會視而不見  2. 你看到了也會曲解  3. 你不相信就吸會引來支撐你不相信的證據    其實,當你不相信隨想實相,因此你看不到隨想實相的證據,這個事實本身正論證了【隨想實相】是真的,因為「相信的人看得到,不相信的人看不到」,這本身不正是隨想實相嗎?  要建立對隨想實相的信心,最有力的起點是用驗證的,而不是用用論證的,因為只有親身體驗過的你才會深信不疑。否則,即使有人能夠論證得頭頭是道,但是因為你平時經驗不到【心想事成】這種好事,你難免還是會懷疑。當你親身體驗過了,你就不會懷疑了。  有些東西即使說不清原理,也不妨礙正常使用。所以,即使自然法則學說裡有些部分你還是不是那麼瞭解,也不妨礙你對自然法則的正常使用。  一個學說最重要的是說得清其因果關係、先後關係,至於說清原理倒是其次的東西了,因為畢竟實用第一,實用才是硬道理!所以只要你弄懂了其因果關係、衡量標準,即使你暫時還不是那麼透徹地瞭解其詳細的操作原理,也沒有什麼大關係。  這就好像,我不知道汽車運作的原理,並不妨礙我對汽車的正常使用。  但是如果我對應用之前搞不清原理很抗拒,這個時候這項抗拒本身才是妨礙正常使用的罪魁禍首!我不弄清楚我就不嘗試,這不是一種很明智的態度。因為說不定你嘗試了、體驗了才反過來弄清楚呢?只要我感覺怎麼樣,後續的發生就會怎麼樣的觀察,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種因果關係、先後關係的觀察,對正常使用才是重要的。當你說:【我只相信我看見證據的】,說不定你先相信了才會看到證據呢?我要有錢之後才能放心、放鬆??這誰都會??但是說不定你放心、放鬆之後才會有錢呢?如果你擔心:萬一我學不好怎麼辦?那至少過程是喜悅的,結果是成長了。但是萬一學得好的話怎麼辦?  你可以想:萬一學不會怎麼辦?也可以想:萬一學會了怎麼辦?  反正都是要想,為什麼不選擇最有力的想法?要驗證隨想實相,其實這裡只有兩個可能性:  可能性一:想法無法創造實相可能性二:想法可以創造實相  如果想法無法創造實相,至少我要讓自己感覺有力量一點、感覺  好一點,所以我要選擇積極的想法!如果想法可以創造實相,那我更應該選擇有力量的想法啊!萬一積極的想法無助於創造我要的實相怎麼辦?實相有兩種:外在的實相(人人可見)Physical Reality 內在的實相(冷暖自知)Emotional Reality 就算積極的想法無助於改變外在的實相,但是卻肯定有助於改變  內在的實相!讓你變得更積極更有力量!這也不是很值得嗎?我們是思想存在體,我們活在思想裡多過活在物質裡。換句話說,我們活在內在實相裡,多過外在實相裡。即使處在同一個外在實相的人,他們感受到的內在實相也是不一  樣的。內在實相是:你通過思緒與情緒建構起來的內心世界外在實相是:你通過肉身的物質感官體驗的外在世界不明就理無礙於定律的獨立運行。吸引定律這套秩序是獨立於人  類意識的:你明白與否、相信與否、喜歡與否、接受與否,都無法動搖此秩序於萬一。一切的現象、事件、發生、體驗,都是遵循吸引定律這套秩序在運作的。  所以,你能夠完全搞懂這套學說在講什麼當然很好,但是萬一你搞不是很懂,也不重要!只要你懂得【想你要的,並且以情緒為指導】就夠了,可以畢業了。  創造定律也是可以驗證的:你會得到你所持續聚焦的。果真如此的話,必然性可以驗證以下幾點:  1.聚焦過去,就會歷史重演  2.聚焦眼前,就會保持不變(因為一再重複創造同樣的局面,結果就是保持不變)  3.聚焦轉念,就會出現新局面    如何驗證每一個想法有著自己的振動頻率?【驗證一】腦電圖【驗證二】有些想法讓自己有力量,有些想法給自己無力感  如何驗證感覺來自兩個想法之間的相對頻率?【驗證】對「藍玻璃」你不會有特別的感覺,因為你沒有特別的想法。你  見過很多玻璃,但是你不會特別去留意藍玻璃,所以對你來說藍玻璃就是一個中性的東西。所以如果有人提到「藍玻璃」,你不會有多大的情緒反應。  但是如果是「蛇」就不一樣了!你馬上會有很多第一聯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所以你會感到毛骨悚然,有點恐懼。但是對養蛇的人而言,想到蛇就覺得很親切,甚至他會覺得蛇比人還安全,因為「蛇性易懂」但是「人心難測」。可見你的感覺來自你的想法之間的頻率差距。  如何驗證頻差越小感覺越好,頻差越大感覺越差?  【驗證】  當你想到自己離目標越來越近,你會越來越高興,因為每當你在想你要的東西,或你要的那一面,你就在縮小你與所要的之間的頻率差距。  當你想到自己離目標越來越遠,你會越來越低落,因為每當你在想不要的東西,或不要的那一面,你就在擴大你與所要的之間的頻率差距。  上述的種種原理的驗證方式,你看得懂很好,看不懂也沒什麼關係,這些是寫給那些比較喜歡弄懂原理的人看的,即使看不懂也不妨礙你對自然法則的正常使用。  本篇主要是讓你對驗證自然法則有個概念,讓你知道自然法則是可以驗證的,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心物不二,心物互成】的心物一體論。  當你掌握了驗證自然法則的方法學、思方學,你對自然法則學說會產生更堅定的信心,而這信心對於你成為心想事成的魔法師,有很大的幫助。當你疑念越少,阻力就越小,你要的任何東西都會更快出現在你的經驗裡。  釋放評比,保持純私  當你無法保持自己純淨的視角,你就會被他人的視角所模糊;當你沒有靜聽自己心底的聲音,你就會被外界的聲浪所淹沒。  當你的磁場不乾淨,裡面混雜著很多別人的想法 別人的期望、別人的恐懼,於是你的人生就會顯得莫名其妙,一時顯化來自己要的,一時顯化來自己不要的。  當你的視角無法保持純然的自私,你就會吸引來亂七八糟的東  西,還莫名所以。自私有兩種:純淨的自私與污染的自私純淨的自私就是沒有匱乏,也沒有排他。所謂匱乏,就是【覺得不夠多,覺得不夠好,覺得總是不夠飽】。這裡面重複出現的字眼就是【不夠】,所以匱乏就是覺得不夠,  什麼都不夠。在量上不夠多,在質上不夠好,覺得不管看到什麼、別人為自己做了些什麼,都填不滿自己的胃口(所以說覺得不夠飽)。匱乏的人會覺得衣櫥裡面的衣服總是少一件,鞋架上的包鞋總是少一對,銀行裡的戶口總是少一百萬。排他就是排斥他人、排擠他人,把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幹掉,剩下自己最好。  匱乏是排他的基礎。當你覺得一切都是不夠分配的,你就會很緊張,想要把所有的資源都一人獨掌。於是你就開始想要把其他人幹掉,因為你覺得他們會讓原本就不夠分配的資源更形短缺。  匱乏和排他都是一種意識心態,不管你是否有把這種意識心態表達出來,只要你持續這樣想,宇宙就會根據這種頻率來回應你。於是你就會真的經驗到匱乏(資源不夠分配)和排他(被別人排擠)。  你不一定要把排他的動作做出來,才會被人排擠,只要在你的磁  場裡面這種頻率是活躍的,吸引定律就會盯上你。一般人日常所用的自私,其實都是特指污染的自私。所謂污染的自私就是,你的個人視角被匱乏意識和排他意識充  斥。你看什麼都覺得不夠,所以你很沒有安全感。當你沒有安全感,  你就緊張,你就會去搶。等巴士的時候你會搶。找工作的時候你會搶。搭電梯的時候你會搶。基本上你是無所不搶,因為還沒到手的不平安,到手的才袋袋平  安。  污染的自私會令人討厭,因為它本來就是出發自匱乏的感覺源點。當這種匱乏再加上【排他】的舉動,向所有你認為是競爭者的人施壓,你就是去到哪裡都被討厭的人。  因為你的匱乏會激發別人的匱乏,你的排他會吸引別人的排他,於是你就會吸引很多跟你同頻同質的人來跟你競爭,抖個你死我活,魚死網破。  當你看到這個世界是一個零和遊戲,你將會經驗它!當你看到這個世界是一個雙贏遊戲,你也會經驗它!  純私是創造的完美態  所謂純淨的自私,就是不受匱乏意識和排他意識的干擾,純然地、乾淨地看。  你會很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你也不在意別人到底要什麼,因為你知道宇宙是足夠分配的。  當你能夠保持純然的自私,別人就無法干擾到你的意識焦點,無法干擾到你的磁場。  當你覺得一切都是足夠的,你就很有安全感。當你很有安全感,你就不會把所有人都看成是競爭者,相反的你把他們看成是共同創造者。  純私允許你看到萬有可能。當你覺得豐盛,你就看到很多別人看不到的可能性。  比如一塊空地,你可以看到把它發展成商場的樣子。你自己雖然沒有資金,但是你看到別人有,而且願意投資的人很多。你沒有經驗,但是你知道別人有的是經驗,你可以聘請人才來替你打點。市場還沒有成形,但是你看到未來潛在的需求很快即將出現。  當你不受匱乏的思想干擾,你會從無形看到有形,你看到的一切,沒有任何東西是短缺的。既然沒有短缺,那要做什麼都是可能的,都是能夠成事的!  當你不受排他意識的干擾,你看到每個人身上都有能夠成全你的優點,以及互惠互利的需要。當你把每個人都看成你的貴人,凡是與你這個想法共振和鳴的人都會成為你的貴人!  為別人著想的危險  你只能夠從自己的角度去看,你無法從別人的角度去看。 學習從別人的角度去看,不但沒有必要,反而越看越混亂。 你不是當事人,你永遠沒有當事人那麼全面、清楚而深刻地瞭解  自己的角度。 你雖然能夠儘可能將心比心:如果是我的話怎麼看?但是這樣做  通常都不準,因為你畢竟不是他,你不可能全然確定他到底怎樣想?一個最經典的典故就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純私是保持視角的單純性,不混雜其他別人的視角 其實沒有任何人是很乾淨地看,每個人都戴著有色眼鏡在看。一  個人的視角很難不受個人的偏見(信念)與偏好(意願)所污染,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預見所污染。  當你無法徹知,他有什麼樣的偏見、什麼樣的偏好、什麼樣的經驗、什麼樣的預見,你只能夠大概猜到他有可能怎樣想,但這不表示你看到他視角所看到的世界。  所以當你要為別人著想,你就必須在假設的基礎上去猜測。 用猜的有兩種危險,那就是以偏概全以及以靜治動。 以偏概全就是你根據你所認識的他的某個方面來猜,這樣做忽略  了一個人觀感的複雜性(一個人不會只是從一個角度看事情,除了自己個人的多個角度,也可能去猜測別人的角度)。  以靜治動就是根據一時的他曾經做過的行為、呈現的樣子來猜,這樣做忽略了人既然活著,其視角也是動態演化的(會隨著新添經驗以及情緒變化而改變)。當你根據過去的他是什麼樣子的來猜,你必須假設他從來沒有改變。  所以離開自己的視角,而去猜測別人的視角,是不可能準確的,也沒有必要??沒有必要是因為,你過自己的生活,何必去猜測別人的角度呢?  為別人著想,是一種誤導??因為你以為自己成了他的源頭,你以為他沒了你不行。  事實上是:任何人只要與其慾望調和一致,與源頭調和一致,則所願皆遂!  既然你只能夠經驗自己個人的生活,既然你只能夠經驗自己個人生活的單一性,那你只能夠形成屬於你個人的,獨一無二的個人視角(人生觀)。你的視角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也無法取代的,任何人也無法模仿的,任何人也無法剽竊的,任何人也無法盡知的。  沒有任何人的視角能夠與你的全等!  沒有任何人的視角跟你是完全一樣的!  每個人的視角都是偏觀的,因為這個人生遊戲的設計一開始就是故意要維持視角的單一性的:你只能夠經驗自己的人生,總結自己的願望,你不可能經驗別人的人生,總結別人的願望。  保持視角的單一性=保持視角的單純性??要那麼複雜幹什麼?單純才能夠深刻、集中,活得更專注。可惜世人走反了,他們去為人著想,嘗試從別人的立場和角度去看,於是混雜了不同的人生觀相互衝突矛盾對立的觀點,導致在自己之內產生不和諧、不愉快。  人際之間的衝突、鬥爭與不和,不是自私導致的,而是匱乏與排他導致的。  以下整理一遍純然的自私的幾個理由:  1. 你不可避免的只能夠從自己的角度看出去。  2. 每個人都與源頭直接連線,上達天聽,有求必應。  3. 在意別人的想法只會讓你產生混亂,不確定感。  4. 每個人創造自己的實相,自作自受。    5. 別人也是自私的,聽別人的自私就是捨棄自己的自私遷就別人的自私,所為何來?  6. 純私的人不會犧牲別人來成全自己,不會犧牲別人的自私來成全自己的自私。純私的人會尋求調和一致眾人的自私。    7. 吸引定律會撮合保有純私而他們之間又調和一致的人們。  找到你的舒緩之想  調和能量閉合頻差的核心關鍵,其實就是找到你的舒緩之想。  所謂舒緩之想,就是下一個感覺更好的想法。  因為情緒來自思緒的頻率差距,所以每一個想法都會牽動對應的情緒。當一個念頭升起,馬上就會有一種感覺尾隨著升起,念頭與感覺、思緒與情緒,是形影不離,一時具起的。  既然情緒是你的內在導航,反饋給你知道,你的每一個當下的念頭與想法,到底是與你所要的調和一致,還是與你所要的背道而馳,那當你從一個念頭過渡到另一個念頭,你的感覺越來越好的話,你就是越來越接近你的造物;反之,則是越來越遠離你的造物。  因為吸引定律會把處在同樣頻率範圍的東西拉在一起,所以當你感覺到無奈、無力的時候,你是不可能突然切換到有力、自信的思緒的。  當你處在較低的情緒刻度,你不可能直接跳到頻率最高的情緒刻度,因為吸引定律會把你的想法鎖定在振頻較低的思緒頻道。  當你要往更高的情緒刻度上移,你必須點滴漸進,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一個想法一個想法地逐步調整。只要每一個念頭比剛才的念頭感覺好一些,你就算是有了進步。  不要小看你似乎只是讓自己的感覺好了那麼一點點,因為當你的情緒改善一小步,你的實相的改善卻是一大步!這就好像一個輪子的軸心只要轉動一點點,外圍的輪輻卻會轉動一大圈!  你舒緩之想的想法是不是真的並不重要,因為:  1. 任何想法都有成真的潛能,因為心想事成。  2. 你難保在這個浩瀚的宇宙裡,古今中外當中難免會有這樣子的一個例子。所以,即使你現在所想的,暫時無法在現實中找到支撐的例子,也不妨礙你繼續這樣想下去。  3. 對感覺更好有效就夠了,舒緩之想的想法只是調整頻率的工具,這些想法是真的還是假的,其實都不重要的。    接下來列舉幾個舒緩之想的例子,然後你在根據你現實生活的需  要,找到屬於你自己的舒緩之想。【例子一】如果我明知我是一個心想事成的魔法師,我可以創造自己世界裡  任何一切我想要的東西,還有什麼理由我會感到不開心呢?  【例子二】即使現狀還有很多部分是我所不要的,我不也是可以改變它們嗎?既然我可以改變我不要的部分,我又有什麼好不開心的呢?  【例子三】  反正我這樣想沒有輸的餘地,即使想了最後沒有成真,但是在想像的過程本身就已經得到滿足,不是很好嗎?萬一想了到時候真的成真怎麼辦?  【例子四】反正場在形不滅,我要的東西不一定要這次馬上成事。只要這種  磁場在,顯化成形將是不可避免的,總會等到這一天。  【例子五】我不一定非得馬上要到我漸漸享受願望在我心中顯化冒泡反正我真正想要的是感覺很好我不需要等到在物質層面顯化了才感覺很好我可以在想像的世界裡馬上感覺很好  【例子六】如果,物質體驗的目的是為了快樂那我,要在虛擬玩味之時開始微笑  【例子七】反正意念投射又不必花錢,我完全沒有輸的餘地  【例子八】場在形不滅,這次來不及還有下一次,直到顯化為止  【例子九】  當下的喜悅就是最即時的回報,最實際的回報,因為不管我們要什麼東西,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是為了喜悅  【例子十】  雖然我還存有一些少許的疑慮,但是整體上我的信心卻越來越堅定,並且持續在增長中。我收集到的見證越來越多:我自己的見證越來越多,我朋友的見證也越來越多。這些見證都指向同一個方向:自然法則真的是人生得失成敗的終極關鍵!  【例子十一】  我是自己世界的創造者,至高無上的上帝。我創造一切進入我生命的境遇。  【例子十二】  看到我不要的畫面,我就更明確地知道我要的畫面。所以一切發生都有助於我,讓我更加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東西是什麼。  【例子十三】  我現在掌握得還不是那麼好又有什麼關係?反正只要我一路演練下去,我就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跟著越來越好。      好感宣言  每一天把底下的句子念幾遍。心情好的時候要念,心情不好的時候更要念!  1. 感覺很好的感覺真好!  2. 感覺很好是自足的,感覺很好本身就夠了,不一定要有什麼實際作用不可!  3. 感覺很好是不需要合理化的??因為一切好的東西都沒有合理化的必要,享受就是了!  4. 我可以觀察到:感覺總是尾隨聚焦!而且與你激活的念頭一時具起!  5. 聚焦在好的那一面,感覺就很好;聚焦在糟的那一面,感覺就很糟!  6. 頻差越小,感覺越好;頻差越大,感覺越差!  7. 感覺很好是自足的,不需要理由去合理化!  8. 感想,感想,就是要用感覺來指導你的思想!  9. 觀感,觀感,你怎麼看你就會怎麼想,怎麼想就會怎麼感覺!  10.即使舒緩之想不一定有助於創造「有利的外在實相」,卻肯定有助於創造「有力的內在實相」!而這種肯定本身就已經足夠,足夠支撐我們為什麼要選擇舒緩之想。  11. 永遠選擇有力量!為什麼?有力總比無力好!Powerfulness is always better than Powerlessness  12.感覺來自你的想法和源頭的想法之間所存在的頻差!  13.兩種想法之間的調和一致性,決定了你的感覺!  14.沒有什麼比我感覺很好更重要!  15.外境無法決定我的感覺,我決定我自己的感覺!  16.只要過程開心了,我就沒有輸的餘地!即使結果不如意,我也沒有空歡喜!  17.越喜悅,越有力!越有力,越有利!    問題一:如何吸引你要的任何財富  Happy 網友  紫雨老師:  我聽了你的有聲電子書,也做了「吸引100 萬元」的練習,我想像當我有100 萬元的時候我的生活會是如何的好、住在哪裡、開的是什麼樣的車、去哪裡旅遊,當時感覺很好,但過了兩天我想起這些畫面的時候又沒有什麼感覺了,說明頻率沒有調和好是嗎。  現在如果我有100 萬元,好像我也不會有多興奮,如何練習才讓自己已經擁有100 萬元的感覺,能否詳細講一下整個過程。  在吸引的過程中,是不是不需要考慮做什麼和如何做才能得到100 萬元,什麼事都不用做,而只是調和能量,等待答案出現,行動就可以了。  CG 網友  紫雨老師:  我想吸引500 萬元,所以我寫了一個情景劇,每天想像自己已經擁有了這筆錢,並且努力找到這種感覺,我持續了一個多月了,我覺得這種感覺讓我很是良好,以致於都不想出去工作,每天就這樣想著。  紫雨老師,我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正確,要知道不出去工作就沒有收入啊,這種感覺要持續多久啊,那錢又是從何種途徑而來呢?  逍遙網友  你好:  我是一個剛剛接觸吸引定律的人,打個比方吧,我想要很多的錢, 我只要想像我有很多錢或者想著我會有很多錢,並感覺良好就可以了吧.當然,我不會懷疑它.可是我在訓練的時候老是會刻意的去找錢.不知道老師會有什麼好的建議呢?  LG 網友  如何聚財? 如何保持有錢的那種感覺?我真正想要的是錢.  錢是我們每一天都會接觸的東西,我們每一天都有錢流出去的經驗,所以錢是我們特別容易產生阻力的願望。  你未必會每一天都有錢流進來,但是你通常每一天都會有錢流出去。所以我們很容易對錢會有匱乏的感覺,擔心錢不夠用。對大部分的上班族來說,一個月錢只是進來一次,但是卻出去三十次,所以我們很容易對錢有帶阻念頭。  「錢不是長在樹上的」  「錢是很難賺的,要流出去卻是很容易的」  「這個世界上沒有足夠的錢分配」  那你的帶阻念頭越多,你對錢的阻力就越大;你對錢的阻力越大,錢就越難流入。  錢本身是一個比較虛的概念,因為它不是實際的東西。所以當你說你想要擁有一百萬,你會很難想像那種感覺是怎麼樣的,因為這種感覺很抽象,而且也不是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當我們說我們要錢,我們真正要的不是錢本身,而是錢所能夠換取的東西。那些才是真正具體、真正實際的東西,也才是比較容易找到感覺、建立想像的東西。  比如說有了一百萬你會買什麼樣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子?你可以去哪裡旅行?你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這些才是具體可以想像的,激發明確感覺的東西。  當你想像你有錢之後你真正想要換取的東西,當你想像你在享用這些美好事物時候的人生快意,這不但是更容易找到感覺順位的,而且是阻力比較小的。為什麼?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對錢已經被灌輸了太多負面的信念與想法。所以當我們想到錢的時候,我們的第一聯想也往往是負面的,第一感覺也是負面的。這種聯想已經是如此之根深蒂固,想要改變一時間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積累的慣性動能太強大了。  但是,如果你想你有錢之後你真正想要享用的,我們幾乎毫無困  難地,直接就融入了那種畫面與感覺。你對錢有抗拒感,未必對擁有豪宅有抗拒感。你對錢有抗拒感,未必對一部帶你風馳電掣的跑車有抗拒感。你對錢有抗拒感,你對美好的景色、怡人的山水未必有抗拒感。因為我們是很難對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有抗拒感的!我們要錢的目的,其實都是要這些背後的東西。甚至更準確地說,我們要的也不是這些東西本身!我們真正要的  其實是這些東西所能夠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所以,每當人們開口說他想要有一百萬,他想要有一千萬,他們  真的知道這麼大筆錢的用處是什麼嗎?他們不知道!那為什麼他們可以那麼明確地說出自己要的數目是多少呢?一般上都是來自於一些社會比較,以及成功學的誤導。他們真正要的是,擁有這筆錢之後的「代號」??「我有一百萬的話表示我這個人還算行」「我有一千萬的話,就會贏得很多人對我的尊敬」  你固然可以通過財富去實現你背後真正要的目的,但是如果一開始的話,就理清自己真正要的東西是什麼,會大有助益。  只要純然得聚焦在你真正想要的東西,有時候你不需要那麼費事,就直接吸引來你要的東西。  比如你想要一部腳車,你的第一個想法可能是存錢。當然你可以通過慢慢存錢,存到足夠的數目之後買回家。但是你也可以直接投射你想要一部腳踏車,這樣宇宙要送給你你要的東西也方便一些,比如說你的父母把他當作生日禮物送給你、你的親戚把它當作生聖誕禮物送給你、某個長輩抽獎抽到一部,自己家裡沒有小孩用不上所以送給你??不是更簡單更快嗎?  直接想你要的,你要的會來得更快。每當你去想它來到的方式,你其實是在自我拖慢。  但是,回過頭來說,如果你想要吸引任意數目的財富,基本上有以下幾個重點是你要注意的:  第一個重點是:想你要通過錢而得到的,不要去想錢本身,這樣的阻力會是比較小的。  第二個重點是:大數是小數的翻倍。  十塊錢跟一萬塊錢的關係是什麼?一萬是十的一千倍!  我們很容易對數目有一種大小的觀念。比如當你撿到十塊錢,你可能會有小小的快感,因為你撿到錢!但是你的這種興奮度不會很大,因為你覺得十塊錢是小的。甚至你可能很快地就覺得不開心,因為你希望撿到的是更多,比如一千塊、一萬塊。  但是對小錢來說,我們的阻力是比較小的,對大錢來說,我們的阻力是比較大的。  如果你能夠看到十塊錢只要翻一千倍就是一萬塊(大數是小數的翻倍),因而你能夠撿到十塊錢就跟你撿到一萬塊一樣的高興??那根據吸引定律,這一萬塊,很快會屬於你的!  但是人們對大小有分別心,所以我們很快地會嫌某個數目小。當你嫌某個數目小,你就是聚焦在小,你就只能停留在小。相反的,如果你能夠小中見大,對十塊錢保持跟一萬塊一樣的興  奮度,那你就啟動了吸引定律的滾雪球效應,這十塊錢就開始翻倍!第三個重點是:你有多放任。當你想到這筆錢什麼時候會到?你不知道!於是你開始產生阻  力。當你想到這筆錢會來自哪一個管道?你不知道!於是你開始產生阻力。當你想到哪一個貴人可以幫你得到?你不知道!於是你開始產生阻力。當你想到你應該採取什麼行動,用什麼方法才能夠得到?你不知道!於是你開始產生阻力。當你指定這一百萬一定要通過你目前正在從事的行業而得到,於是你開始產生阻力。當你指定這一百萬一定要在你幾歲之前得到,於是你開始產生阻力。  你設下的規定越多,你的阻力就越大,你放任得就越少,你要的東西就來得越慢。  當你開始跟同事、同學比較,這個人致富比你早,那個人成就比你高,於是你開始產生阻力。  當你看到別人已經是百萬富翁,你還不是,於是心生妒忌,於是你開始產生阻力。  但是如果你能夠找到這一百萬的意義,每一天就當作自己已經擁有這一百萬的心情來生活,這筆錢就會來得很快。  你需要採取什麼行動嗎?  是的,你需要採取一些臨門一腳的行動。但是你不需要去計劃這些行動。你要做的就是好好調和你的能量,閉合你的頻差,然後當你的阻力釋放到某個程度的時候,有一天你會突然湧現一個靈感,一個能夠讓你致富的想法。這個想法是如此之振奮人心,以至於你不得不馬上根據它來採取行動!  這個想法簡直就令你無法抗拒!你想到就會笑!每一天你一醒來,就會迫不及待地跳下床迎接新的一天的到來,準備投入這份工作。甚至你完全不覺得這是什麼工作,因為你享受它、你熱愛它、你喜歡它!  這個就是一個能夠讓你創富一百萬的想法,這個想法因為在能量的層面上已經醞釀很久,所以你根本無法抗拒它!  這是吸引財富的方式。吸引一百萬如此,吸引一千萬也是如此。對宇宙來說,創造一個紐扣,和創造一座城堡,都是同等容易的一件事。數目無大小,分別在人心。因為大數隻是小數的翻倍罷了!  問題二:如何吸引我喜歡的人喜歡我?  Puppy 網友  我想問怎麼樣才能吸引到自己想要的人。比如說,你想和誰在一起,保持一致狀態的頻率,可是對方卻不希望和你在一起,這個不是矛盾嗎。  我有位女性朋友,也知道吸引定律的事,很喜歡一個男生,希望能和他在一起,可是他有女朋友,我朋友只是按吸引做,保持一致的想法,可是快一年了,還是沒有辦法,為什麼。  Avis 網友  我想問如何讓我朝思暮想的人主動追求我。我每天都想著和他交往,結婚的情況。感受著自己很幸福。  我真的很喜歡他,我已採取主動了。但他對我很冷淡,我要怎麼做呢?怎樣才能和他同樣頻率?  逍遙網友  我想問下,我最近喜歡上一個女孩,不過她是我用吸引定律吸引過來的,因為她確實和我同桌,可是我向她表白被拒絶了,然後我天天睡覺的時候都會感覺我和她在一起,也有幸福的感覺,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她好像離我越來越遠,現在我和她的氣氛好尷尬,我是什麼地方做錯了呢?  CK 網友如何吸引我喜歡的人喜歡我現在我和她的關係是同學關係,我還沒有表白。希望老師能給個方向,謝謝。  男女之間的戀情有兩種,一種是單方面的喜歡,一種是雙方面的喜歡。  雙方面如果互相喜歡要進入戀愛的關係當然就沒有問題,大家都從對方身上看到自己欣賞的和想要的東西。比如男生可能看到女生的溫柔和賢慧,女生可能看到男生的忠厚與穩重。  當對方身上存在著我們欣賞的特質,我們就會被他所吸引。所以,由此可證,雙方面的喜歡來自互相欣賞,而單方面的喜歡往往來自一方欣賞另一方,而另一方卻沒有對等地回過頭來欣賞。  你欣賞她的某個特質,再加上對他有感覺,你就會對她朝思暮想。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她從你身上找不到欣賞的特質,或者即使有所欣賞,卻沒有來電的感覺,那就會形成「神女有心,襄王無夢」的單戀局面。  一個人的愛情觀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漸進積累起來的,而不是在遇上你之後才開始顯化成形的。換句話說,在她遇上你之前,她對她喜歡的類型、欣賞的類型是什麼,已經有一定的看法。  這種愛情觀可能是很明確的、有意識的,也可能是很模糊的、無意識的。但是只要她對自己喜歡的類型是什麼這個問題聚焦得夠多,則不管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這種意念叢就會對她形成召喚。當她一看到自己心儀的對象,她會馬上眼睛發亮,並且知道「就是他了」的感覺。  這種一見鍾情是不需要思考的,因為這是一種能量層面的東西。她平時所投注的想像有著獨特的振動頻率,當一個懷有同樣頻率的異  性出現在她身旁的時候,她就會感覺到強烈的震動。這種震動就叫做「愛上」。但是這種震動卻不一定是交集的,不一定是雙向的,因為你平時聚焦的理想對象即使是她,不見得她平時聚焦的理想對象卻是你!所以,當你遇上她的時候,你是跟她共振了,但是她卻沒有跟你共振。因為你要的是她,但是她要的不見得就是你。面對這種情況你有兩種選擇,一就是想盡各種辦法嘗試引起她的共振,二就是吸引來一個雙向共振的候選人。  人們普遍上都有一種匱乏意識,所以會覺得:錯過了就找不回了,要好好把握,不可放過。所以往往很快地就會抓緊第一個「看起來比較像樣的人」。但是如果你能夠放手交給宇宙總管替你交辦的話,你會得到一個包你滿意的。  但是人們缺乏安全感。人們害怕錯過,人們不耐等,所以往往會很用力地追求。因為其感覺源點是匱乏的,所以結果可能是追不到,即使追到了,也很可能後來才發現到,其實她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你要的是這個人,還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合意的人?你指定要她,即使她不是最適合你的?很多時候你無法從表面看出來的。有些伴侶明顯的性格不合,卻可以長相廝守;有些伴侶性格很像,  卻反而半年失守。所以就一般而言,擇偶的最佳方式是:想好自己喜歡的類型是怎樣的?跟她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她的樣貌身高是怎樣的?她的  性格氣質是怎樣的?  想好了,放手由它,讓宇宙總管替你配對同頻同質的對象。  你可以想得非常具體、仔細,也可以只是抓住幾個你最在乎的特質,其他的放手由它。  什麼東西會延緩她的到來?如果你常常聚焦在自己目前的寂寞孤單,你就是沒有調對能量。如果你擔心你向宇宙下定的類型宇宙有沒有供應,你就是沒有調對能量。如果你急於要朋友介紹對象給你,你就是沒有調對能量。  當然如果你要認定就是她,然後集中火力對她展開攻勢也未嘗不可。重點是你要想辦法引起她的注意,因為注意是共振的開始。  你可以嘗試去瞭解她的口味與偏好,她感興趣的話題。你可以從她身邊的人下手,旁敲側擊。你可以找機會藉故跟她在一起,但是請確保你們在一起的時光都是歡樂時光。  你必須先知道她喜歡什麼、欣賞什麼,你出手才使得上力。然後你在根據你找到的答案,調整自己。  但是第一種選擇我們真的不建議,因為當你為了迎合對方而改變自己,你就再也不像你!你嘗試把自己裝成另一種樣子,第一是苦了自己,第二是你畢竟不是正版的,當她遇上一個真真實實是她所喜歡的,她極有可能離你而去,因為裝扮的你只是裝得了表面,卻裝不了你的振動頻率。當她遇上感覺比你更對的,你就只好吃自己。  吸引一個互相欣賞的,互相來電的,永遠好過用力去讓對你沒感覺的人喜歡上你。愛可以很自然,何必那麼刻意?  問題三:我要如何考研過關?  William 網友  紫雨老師您好,  吸引定律會在我需求之時奏效嗎?  我是山東一復讀生,現在我最渴求的是明年考上上海的一所一類本科院校。  依照我今年的高考成績,我要再提升120 分才有希望。  我在我的書桌前貼了一張每一科應該達到的分數,但在過去的幾個月的學習中,進步並不明顯。感覺自己的態度也有些問題–時而幹勁十足,時而又怠慢。請紫雨老師指點我怎樣才能實現我的目標!  CK 網友  老師,我是個學生,在重點中學。家長對我很期望,也花了很多的精力在我身上,現在學習有點點吃力,我想由中等的水平提高到名列前茅,希望老師能給我指引,謝謝。  伏邪網友  我現在面臨的挑戰比較大,我考研,即跨專業又跨學校,我現在是學材料的,我要考浙江大學心理系,我一想起有那麼多人跟我競爭,又本科四年學的都是心理學,我就有點心慌,最近複習總靜不下心,請問一下我可以做些什麼改變這個情況嗎?  考研的成功取決於兩個主要的因素:平時的演練,加上臨時的表現。如果你平時的準備十分充分,但是臨場表現不好的話,你不會考到好成績。如果你臨場表現很好,但是平時沒有做充分準備的話,你也沒有  內容給你臨場發揮,所以你也不會考到好成績。考到好成績是平時演練與臨場表現兩者相乘的結果,缺一不可。我們先看看一般人為什麼考試考不好,這樣我們會比較清楚地了  解到,要怎樣才能考好,因為這兩者剛好是相對的。一般人平時的準備就準備不好,因為:  第一、  不喜歡讀書的會心生抗拒,不願意投入更多的時間來    讀書。假如被父母逼迫的話,才心不甘情不願地坐下    來讀。眼睛是讀了,但是大腦沒有讀,所以沒有讀進    去,也就無法記住,考試的時候一片空白。  第二、  願意投入時間讀的,也得看他的注意力在哪裡。如果    他習慣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的話,他也會把這種習慣    帶到考研上。這種人注意力難以集中,原因是他分心    的慣性動能很強。這種人讀了也沒有進去。  第三、  願意花時間讀書,也比較能夠專注,但是因為太過在    乎,於是得失心很重,無法做到平常心,常常會書讀    到一半的時候想:萬一考研不過怎麼辦?於是開始憂    心忡忡,腦海中編造一大堆無法過關後的悲慘局面。    思潮起伏,讀一半,忘掉一半。  第四、願意花時間讀書,算是能夠專注,擔心的程度也在可以控制的地步,但是不懂得抓重點,不知道那裡應該精讀,哪裡可以略讀,哪裡可以跳讀,哪裡應該復讀。於是,這種人會對所有的範圍都給予同等的重視,一視同仁。從前面讀到後面,讀得了多少就讀多少,一股腦兒塞進去。這種人會花很長的時間去讀,每個章節好像都讀到,但是因為沒有抓重點,所以全部都掌握得不是很好。記憶力差的,讀到後面就把前面的忘掉。記憶力好的,也未必有時間把所有的課程內容覆蓋全面。這種人考出來的成績只會中規中矩,尚還可以。  另一些人是臨場表現不好,發揮不出來。可能的情況也有幾個:  第一、得失心太重,太緊張,晚上睡不好。第二天作答的時候頭腦反應遲鈍,很多題都沒有答到;或者是看到題目的時候明明知道自己會作答,但是就是偏偏一時想不起來,結果答不好。  第二、越接近考期就越緊張,越吃不好、睡不好,結果在最緊要的關頭竟然病倒!抱病上陣,絶對考不好。  第三、考試前一天竟然不懂得吃錯什麼東西,第二天考試的時候老是絞肚子,不得不來來回回往廁所跑。考官跟  進跟出緊盯著你,嚴重影響考試的情緒。第四、仔細準備的沒有出,沒有準備的倒出了!吐血不止!  如果你跳出來看的話,你會發覺要考到好成績,絶對不是努力就  可以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鐵定失敗,但是重點在於:怎  樣才能夠努力到點上去?當你調和好能量再去讀書的話,不管在平時的演練,還是臨時的  表現這兩方面,你都可以預期得到以下的好東西:第一、你比較容易靜下心來讀書,比較容易專注第二、你會比較坐得住,比較能夠長時間專注第三、你的直覺出奇的好,你會莫名其妙地特別專注在某些章節上,事後發現這些就是考卷會出的考題。你平時在讀的時候,就是不知怎的,對這些部分會特別留意,花的時間也比一般得來得長,感覺上這些文字好像是跳出來的,特別吸引你的注意。第四、你能夠保持平常心,對於得失比較能夠放得開。你越是放得開,你臨場的時候就越施展得開,下筆如有神,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第五、考前那種亂七八糟的生病、吃錯東西都沒有出現,你自然而然地以最佳狀態出線。第六、你會遇上親切投緣的考官,不會胡亂找你麻煩。  現在剩下的問題是,要如何調和能量?  第一、  去掉想法「 如果考不好的話怎麼辦?」。把它變成「如    果考研過關的話會有多棒?」  第二、  去掉想法「看樣子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我會讀不完」。    把它變成「 我會把重點讀完,其他的有時間再看著辦」  第三、  想像你一年後回顧這段備考的時光,是多麼地令你懷    念,欣賞自己堅持到底,決不放棄  第四、  讀不進去的時候就別再用力,休息一下放鬆自己,做    一些別的東西轉換心情  第五、  找一些考研過關的學長,從對話中找到考研過關的信    心和感覺順位  第六、  你要贏, 就別想贏。因為當你太在乎贏,你就很容易    想到輸,然後整個人陷入輸的恐慌。少一點想像結果,    多一點享受過程。  第七、  任何時候都會有你已經讀了,和還沒有讀的。當你不    斷聚焦在未完成的部分,這會激發你強烈的不安感,    你會覺得讀了再多,怎麼好像老是讀不完的?你會疲    於奔命,你會氣餒,你會崩潰。所以,不管你已經讀    了多少,每一次完成了一部分,就要慶祝已經完成的    這一部分,積累成就感,然後再在這成就感的基礎上    去上路。    問題四:如何吸引別人欠債還錢?  Gofy 網友  紫雨老師:有幾個人借了我的錢,幾年了還沒有還,可以吸引他們還錢嗎?  首先,你會把錢借給那些借了不想還,或一時還不了的人,都是自己吸引回來的。你必須先接受這個是你自己的責任,否則你無法改變它。  因為,如果是你自己創造的,你就能夠改變它。如果你一開始就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責任全部都在別人身上的話,你雖然暫時讓自己好過一點(因為怪罪別人比怪罪自己的感覺要好一些),但是卻會讓自己陷入無力扭轉的局面。  因為,如果這是他強加於你的經驗,你又有什麼辦法呢?他不想還你,你又有什麼辦法呢?你只能夠改變你自己創造的,所以,接受這是你自己吸引回來的,是扭轉的開始。  既然是我自己吸引回來的,我就能夠重新吸引;既然這是我自己創造出來的,我就能夠重新創造。這是一切扭轉應有的心理建設。  當你想要對方還錢的時候,很容易聚焦在不對的東西,很容易聚焦到反面去。  比如說第一個你會想到的就是:這個人要借錢的時候就好聲好氣,叫我上帝,到時間應該還錢的時候就推三阻四,遙遙無期!這個人很沒有人品,不講道理。  每當你想到這個念頭,你的感覺是怎樣的?肯定是生氣的!你的生氣合理嗎?非常合理?但是生氣這種情緒向你傳達什麼訊息呢?任何的負面情緒都在告訴你,相對於你所要的,你並沒有聚焦到點上去,你已經聚焦在你不要的那一面。  這個時候如果你開始轉念一想:其實是因為我跟這個人達到共振和鳴所以才會糊里糊塗借錢給他的,如果說有責任的話,我自己應該承認絶大部分的責任。因為在這個經驗中,我不是受害者,我其實跟他都是共同創造者!  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會感覺好一點,至少你覺得自己不是受害者,別人並沒有強加在你身上。自己是共同創造者,自己也是脫離不了干係的。  但是要注意:你這樣想的目的是要讓自己覺得自己也是有力量的,所以感覺應該會好一些。相反的,如果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的感覺更糟糕的話,你就聚焦到自責去了,你就又再聚焦到不對的地方去了。  所以你會發現能量的拿捏平衡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只能夠當事人意會,是很難言傳的。如果你想到覺得自己比較有力,你就想對了;如果你想到自責去,就不對了,要在重新想過。  從欠你錢的人的角度來說,他的感覺其實也是不好受的。相信我,正常情況下沒有人會享受欠別人的錢不還的,因為有欠於人的感覺很不好。所以每當他想到這件事,他會多多少少對你懷著愧疚的感覺。這種愧疚的感覺也不好受,所以他對你就處在一種十分敏感的狀態,你如果太過用力,搞不好他就想要逃避,再也不見你,那你要收回錢就更加沒有指望了!  你越是譴責他,他就越不想見到你。慢慢地你會發現到你打電話給他、發簡訊給他、上門去找他,他都沒有回應你。而你也不能做一些什麼。  每當你處在不穩定的情緒狀態的時候,你不應該在這個時候找他要錢。因為你會講一些很不適當的東西,把他推開你。  一般人追債的時候都很難收到錢,原因是他們都是在想到對方不還錢,越想越氣,想到自己的情緒很糟糕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打電話過去。  你越想到他在拖你,你就越生氣。你生氣的時候,你會有更大的衝動想要通過行動施加壓力,逼使對方就範。  但是關係往往也是在這個時候搞砸掉的!本來一開始的時候他對你還懷著愧疚感,但是當你越追越緊,他就越反感。直到某個臨界點的時候,突然他覺得對你的愧疚感完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忿忿不平的反感。  這個時候你幾乎已經不可能再從他身上把這筆錢要回來了,因為反感是一種抗拒感,他已經對你這個人心生抗拒,你再怎麼施壓也已經沒有用了。他甚至已經不再覺得他虧欠你了,因為你追債時候用的種種手段,讓他有一個藉口趁機合理化:你們雙方已經扯平了,他已經不欠你了。  從你的角度來看,錢他還沒有還你,所以他依然有欠於你。但是從他的角度來看,卻不是這樣了。你追債時對他構成的種種騷擾、壓力、不爽,讓他可以對自己自圓其說、自我合理化:你對他構成的精神傷害,正好抵消掉他不還你錢的經濟損害。一報還一報,大家扯平了。  不管你是否認同他這種自我合理化的方式,一旦你給了他這種自我開脫的機會,他原有對你懷著的愧疚感就會消失;當他這種愧疚感一消失,他還你錢的動力也跟著消失!  這就是為什麼毫無例外的,逼債總是吸引避債!你越是抗拒他不還你錢,他就越不想還你錢。因為還錢真的是能量層面的東西,而不是用行動施加壓力就可以的——除非你是黑社會,給他施加的是滅口的壓力。但是這種方式卻有很強大的反作用力,不推薦使用。  愧疚於你的人會還你錢,反感於你的人是不會還你錢的!  所以你要吸引別人還錢,第一個就是不可以讓對方反感於你。  從能量的層面上來說,你真正要做的是聚焦在對方還你錢的時候,你那種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與興奮的畫面。  你要持續聚焦在這個畫面,並且在腦海中看到對方也是鬆了一口氣的感覺。都說了,欠你錢的人其心理壓力也是很重的,絶不好受。想像大家在一起吃一頓好的,有說有笑。結果,你不但拿回屬於你的錢,你也拿回了一個朋友。  大部分的人追債的結果是,不但失去錢最後也失去朋友。  當你心平氣和的時候,可以發送祝福的能量給他。如果他手頭鬆動的話,他是不會不還錢的。所以你要祝福他得到所要,活得更好。你衷心祝福他,經濟狀況越來越好,每每想到這個畫面就會笑,你才算做到。因為感覺到才算數。  如果你能量調和得好的話,假如他同時欠幾個人的錢,當他一有錢的時候他會第一個還你,而延緩其他人的。  保持你對錢的吸引力,屬於你的遲早總是會回來的!  問題五:命理玄學有多可能改變我們的命運  命理玄學的範疇包括了紫微斗數、子平八字、姓名學、風水學、占星術、十二星座這些占算命運、改造命運的知識技術。  很多人學了自然法則,第一個聯想到的比較就是上述的命理玄學。如果自然法則真有其事,那這些玄學到底有多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這些玄學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到底有多少學習的價值?  每一種玄學都有著它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不管它用的是建立於出生年月日時的推算,還是姓名筆劃的推算,還是地理佈局的推算,還是星相組合的推算,它們都有著嚴謹的思想體系在指導,絶非外間人所以為的「不科學的胡鬧」。  這裡我們挑姓名學、風水學和命理學做比較深入的討論。  姓名學是否真有其事?為什麼有些人改名之後飛黃騰達,有人改名之後還是原地踏步?  風水學呢?為什麼有些人改了陽宅,也改了陰宅,就風生水起,而有些人卻還是停留原地?  算命呢?為什麼有些人算了之後真的能夠趨吉避凶,有些人還是逃不過命盤的格局?  這裡需要你思考的是:為什麼玄學總是對一小撮的人有效,對絶大部分的人總是無效?  注意,這裡說的無效不是算不準,而是在改造命運方面,沒有很明顯、很廣泛、很普遍的實際效驗。  於是你就會發現到:玄學跟成功學一樣,都不是一體適用的學說!  當你學會了自然法則吸引定律,你就瞭解到,你的人生際遇,全部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毫無任何隱秘。  好的際遇是你創造出來的,不好的際遇也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只是你現在已經比較瞭解,有些是你有意識創造的(自主創造),有些則是你無意識創造的(默許創造)。  你之所以會莫名其妙,是因為你無法把你想過的,跟發生過的,連繫到一起,因為改頭換面與時過境遷。以前的人,每當他們發生了什麼不如意的遭遇,他們會把這些遭  遇看成是命運,是天意,是神旨,這是他們不理解事實真相的結果。那當你瞭解了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玄學的價值在哪裡?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解答,為什麼玄學好像成功學一樣,  只對一部份的人有效?拿姓名學跟風水學比較,姓名學會比較簡單,讓我們從姓名學開始。十個人去改名,有多少個人會飛黃騰達?是多數都飛黃騰達了?  還是只有少數的會飛黃騰達?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肯定是少數。那為什麼?一個人改名之後,他的命運是否有跟著改變,是取決於他在改名  之後,對自己的觀感,和對未來的展望,是否有跟著改善。如果他在改名之後,常常跟自己講「我已經改名了,改名就是改變命運,我的命運從此大不同了」,並且深信不疑。每一天想到的都是好的一面,每一天都聚焦在自己要的東西,顯而易見的,他就因為改名這個事件,給了自己很好的藉口,轉移了意識焦點,改變了對自己的觀感和對未來的展望。不可避免地,他這樣想就已經啟動了能量的良性循環,他的命運就會越來越好。  相反的,如果他改了名之後,他天天在想:既然名字已經改了,看看遭遇有什麼不一樣。換句話說,他並沒有改變對自我的觀感,和對未來的展望,他只是抱著一種「等」的態度。如此,則他的意識焦點並沒有轉移,他的振中心與吸引點還是一樣的,命運就不可能會改變。  同樣的原理,也適用來解釋改變風水的現象。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風水師敢跟你簽署一份法律合約,說只要你跟著他的話改了風水,命運就會如何如何的不一樣。否則的話,他賠你一百萬。  從來沒有一個風水師敢如此作實,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也不會有。  因為你的振中心和吸引點都在你的身上,你本身才是最大的磁場,任何外在於你的都是其次的東西。  而且大家也可以觀察到的一個事實是:落魄的命理師多,成名的命理師少;落魄的風水師多,成名的風水師少。  如果命理風水是改變一個人命運最決定性的力量,我想他們一定第一個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什麼他們改變得了別人的命運卻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呢?因為其實只有自然法則才是造命的終極答案!  問題六:如何吸引健康  樂未央網友  有實踐自然法則體驗心得嗎,而不是各類碰巧的事情。希望可以看到國外的體驗心得,比如用自然法則治療重病?  Waterym 網友  1. 我的頭髮有些早白,多年內一直想變黑,暫時沒有好的藥物,能否通過聚焦意念改變?  2. 我想身體強壯些,體重增加一些,能否通過聚焦意念改變?  健康是人先天的一個狀態。每個人一誕生出來,除了極小比例的人,大部分的人都是健康的。  放眼望去,地球的所有生物,一誕生出來都是健康的,往往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健康才開始漸漸受損。  健康是生物內建的一種先天性的追求。每一個意識來到這個世界,通過物質的肉體來經驗這個世間,他們都是希望自己的肉體是健康的,而不是有問題的。因為只有健康的肉體才能夠讓他們最大程度的享受物質體驗的樂趣。所以健康是物質你和精神你之間,一早就做好的約定。  精神你的部分,也就是你的內在本體,宇宙源能部分的你,從來沒有停止過照看著你。所以你會發現,當你受傷了傷口會自動癒合的,是不勞你去操心的。  我們對身體的瞭解是十分有限的。身體是經過演化的多年生物,它裡面已經有所有的記憶,以及合成所有所需要的化學物質,進行生長、更新與自我修復。  既然身體先天是健康的,為什麼在成長的過程卻日易受損?  其實一切的身病,都來自於心病。一切的疾病,都是從你的帶阻念頭開始的。  每當你一個念頭引發負面情緒,其實你的負面情緒就是在預告你:這個想法對於你的身體不利。  但因為很多人不知道情緒導航的意義,所以沒有多少人即時去改變他們的想法。他們放任自己想東想西,卻沒有留意,每一種想法所引發的情緒,到底是正面情緒還是負面情緒。  因為我們的身體在最底層其實是一個振動性的能量體,所以每一個意念所帶有的振動,要嗎就是提高這個振動,要嗎就是降低這個振動。  不要小看每一個念頭似乎都是那麼的渺小,但是一天裡面你閃動的念頭根本多到無法計算的。而且一旦養成習慣,你幾乎每一天都會這樣想。  所以,如果你習慣想那些會降低頻率的想法,應驗在你身上的第一個徵兆就是:你很容易疲倦,睡覺睡不好,而且覺得自己很沉重,沒有什麼活力。  每一個想法,不是提高你身體的振動頻率,就是拉低你身體的振動頻率。  你難道沒有見過,心情愉快的人走路會蹦蹦跳跳嗎?  你難道沒有見過,心情沉重的人走路會步履蹣跚嗎?  你每一天的想法,都會作用到你當天的身體。但是因為吸引定律的關係,任何的想法只要你持續激活,都會養成習慣。於是這種思考的習慣就成了你的一種振動樣式,極少改變(習慣是很頑固的東西)。  你的思考模式,形成了你的振動樣式,當你日復一日地這樣想,那是一股很強大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習慣想好的,你就是樂觀的人,你整個人去到哪裡都發亮。  如果你習慣想壞的,你就是悲觀的人,去到哪裡都很灰暗。  日復一日的積累下來,你的身體的能量水平就會處在低潮的常態。你的身體會處在低潮的常態,因為你的意念處在低潮的常態。  你的身體是跟著你的思想走的,你的身體相信你說的每一句話。所以當低潮是你的心靈常態,那低潮也必然是你的肉體常態。  但是有一樣東西是很不可思議的,那就是:如果你能夠在三天之內清空你的思想,一塵不染(也就是改變你原有的振動樣式,帶阻念頭),你的身體馬上能夠恢復到讓你難以置信的狀態!  假如你是一個抽菸者,你的身體在三天之內就足以把一切的煙癮清除。換句話說,肉體的調適力是很巨大的。但是一般人很難在三天之內戒煙,因為雖然身體能夠很快改變,思想的慣性動能卻不容易改變。  沒有任何的肉體狀態是如此的糟糕,以至於無法變得更好。但是大部分的人無法扭轉他們思想的慣性動能,所以也很難經驗到這一點。  所以,其實你不需要吸引健康,因為肉體先天上就是內建健康的。你唯一要做的是不要通過帶阻念頭對肉身的自我修復的過程加以干擾。  只要你能夠常常寬心,找到舒緩之想,你不需要特地做一些什麼,身體也會找到原有的平衡點的。  問題七:如何走出過去,活出嶄新自己  YanHui 網友  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我一直對過去的一件事情耿耿於懷,我想要從這種感覺中走出。但是憑藉我以往的任何一條經驗,似乎這都是不可能的和不可行的,那麼我應該怎麼辦?  通過學習吸引定律,我知道我現在的處境恰恰是因為持續聚焦在這種感覺上所造成的。我知道了原因,很想知道我接下來該怎麼做。紫雨老師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好幾種接受指導方式,所以我從讓我感覺比較自然的方式開始,一步一步來。  說明白一點吧,我從前對我所處的那個家庭環境,對我的父母長輩和身邊的所有人都很滿意,對未來充滿嚮往和美好肯定的設想,對我自己所處的位置也很滿意,我樂意接受他們的教育,我樂於在那個環境下成長。但是,家裡發生了一件事情,我最親的長輩之間發生了大的矛盾,而我最崇拜信任的父母親和其他的所有長輩都沒能有效地處理好這件事情,後來還發生了更大的悲劇。我在這件事的過程中很想做一些事情,可是當時我是個小孩子,眼看著事情發生難以接受,大人卻沒有任何人給我以合理的解釋,反而每個人都被打垮了。我想我現在出現的很多難題,都與這件事有很大關係。  重複講這件事是有違吸引定律的,我想知道的是怎樣正確地用好吸引定律,怎樣可以自然而且放鬆地化解這件事對我產生的影響呢?  如果能解開這個疑惑,那麼我也就對現在、對未來沒有那麼多抗拒和懷疑了,那種感覺會很不錯。我想可能許多看到我這個故事的人,也會為我的解脫而鬆一口氣。  現在我可以怎麼FEEL?  你問了一系列很好的問題,而我想從你的提問過程給你一些線索,讓你看到你自己是怎樣陷入死循環走不出來的。  一個人的想法會反映在他的說法,首先我們看看你的問題是怎樣問的。  你說:「我一直對過去的一件事情耿耿於懷,我想要從這種感覺中走出。但是憑藉我以往的任何一條經驗,似乎這都是不可能的和不可行的」  你的第一個不調和是:你說了你要的,在十七秒之內,馬上用一個相反的念頭推翻自己剛剛所說的。  你說你想要從這種感覺走出來,然後你緊接著一個「但是」,以過去的經驗作為證據,自我推翻。不但自我推翻,而且一次過封鎖掉走出來的可能,因為你說「憑藉我以往的任何一條經驗,似乎這都是不可能的和不可行的」。  你的第二個段落,卻是比較舒緩的。你說「通過學習吸引定律,我知道我現在的處境恰恰是因為持續聚焦在這種感覺上所造成的。我知道了原因,很想知道我接下來該怎麼做。紫雨老師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好幾種接受指導方式,所以我從讓我感覺比較自然的方式開始,一步一步來。」  每當你覺得你不是被蒙在鼓裡的,你對問題開始瞭解了,你就增加了多一點的信心。你看到你自己犯錯在哪裡,你就知道怎麼改,於是你又增加了多一點的信心。然後你又知道了幾種調和能量的方式,並且選擇了「感覺比較自然的」開始做,並且是循序漸進的「一步一步來」,於是這就更加舒緩了!  第三段是核心的關鍵,從這裡面可以看到很多你聚焦的方式和訊息。注意,沒有什麼聚焦方式是所謂不正確的,但是如果你要得到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則只有對準所要來調和的聚焦才是正確的,凡是聚焦到反面去的都是不正確的。  第一、  你以過去一開始的美好作為參考點,比對現在一切的    好景已經不在了。這種戲劇化的改變,這種鮮明強烈    的對比,強烈的佔據了你的注意力。要知道你到底聚    焦在哪裡,就看你平時跟人提起的時候,你是怎麼說    的。如果你開口閉口都說「想當初有多好」,其實你    就是兜了一個圈子在說「看現在有多糟糕」,你必然    是聚焦在你不要的。  第二、  相對於第一點,如果你每次跟人提起的時候,你都臉    帶微笑,並且把焦點聚焦在「以後你的人生也要像變    天前那麼美好」,則你就是聚焦在你要的。一個最簡    單的標準,檢查看看自己到底有沒有正確聚焦,就是    看自己是否「想到就會笑」。  第三、  這一句「而我最崇拜信任的父母親和其他的所有長輩    都沒能有效地處理好這件事情」就語帶抱怨和質疑,    這樣子的想法會有損於你們的親密關係。如果你們目    前的關係不怎樣理想,你要從釋放這個帶阻念頭開始    做起。    第四、  這一句「我在這件事的過程中很想做一些事情,可是    當時我是個小孩子」這句話有很強烈的無力感,感覺    上如果你當時年紀比較大的話你會比較有力量,那事    情就會不一樣了。這句話不但充滿無力感,而且還有    著很大的抗拒感。  第五、  這一句「眼看著事情發生難以接受,大人卻沒有任何    人給我以合理的解釋,反而每個人都被打跨了」反映    你對大人面對問題的時候應該怎樣怎樣,有著很強烈    的批判。你覺得他們應該給你解釋,你覺得他們不應    該被擊垮??總之你覺得他們很不應該。你覺得他們    應該做得更好一點。你不放任他們,結果就是不放任    自己,結果難受的是你自己。  第六、  這一句很重要「我想我現在出現的很多難題,都與這    件事有很大關係」。這就是你對上述經歷驗收的方式,    你覺得今天你之所以會這樣絶大部分都是這件事情    導致的。而因為當時你只是個孩子,你沒有力量改變    什麼,而長輩又做了不當的回應,處理不好問題, 事    後又沒有人來跟你交代說明??你把很多的想法糾    結在一起,所以日子久了就成了你的心結。    要走出來,其實你需要改變你的驗收方式,也就是你對這段經歷,如何向自己詮釋。  第一、  越強調過去有多幸福,就越凸顯目前有多痛苦。過去    的已經過去,感恩過去成就了今天的你,豐富了你人    生的閲歷。這段經歷未必是愉快的,但是的確讓你經    驗了不同的東西。試著去擁抱你的過去。  第二、  與其停留在「我小時候有多幸福」,不如聚焦在「未    來我的小孩會有多幸福」,因為經過了一件事,你更    加懂得小孩要的是什麼,從一個小孩的視角看出去是    怎麼樣的。把你以前曾經擁有過的喜悅,都給你未來    的孩子留住吧。  第三、  不要怪罪任何人的任何行為,因為當一個人聚焦在負    面想法的時候,他是不可能會做出什麼最佳回應的。    很多問題你的長輩也可能是第一次遇到,沒有經驗有    時候也不容易回應、處理得好。不管當時的情形是怎    麼樣的,你這樣想就會馬上讓自己感覺比較好。告訴    自己說:他們也有他們的憂慮和恐懼,他們也未必懂    得如何作最佳的處理,給我也不一定能夠完美處理,    每個人都是從他的經驗中學習。  第四、  有些事情不是你年紀夠大就能夠插手的,因為很多事    件是別人創造出來的,不是你創造出來的。當你看不    過眼,插手進去的時候,情況不會更好,反而更糟。    因為當大家都聚焦在問題的時候,問題只會越變越    大。告訴自己說:每個人都創造他自己的經驗,我即    使插手都是於事無補的。別把自己看成救世主,沒你不行。如果有你在事情才可以擺平,請問你不在的時候又當怎的?  第五、發生了如果他們給你解釋,很好;沒有給你解釋,也很好。人們會做某一種動作,往往是出於能量的帶動,而不是每一種動作都是很有意識的舉動。所以即使他們給你解釋,也只是事後的合理化,而不見得是事實的真相。而且,從一個很超越的角度來說,也沒有所謂的事實真相,因為不同的人會看到不同的實相。你問每一個經歷同樣事件的人,他們的版本都是不一樣的,因為每個人創造自己的實相。他們給你解釋都好,你聽到的也只是其中一個版本,沒有哪一個版本才是唯一的對,因為每一個版本都是主觀的!  第六、不要給自己任何理由去合理化自己今天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即使這個理由很合理。每當你去合理化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就是聚焦在你不要的東西。讓你成功的合理化又怎樣呢?你只會讓自己在不要的經驗中更加陷進去。  過去的讓它過去,放任別人就是放任自己。你會走得那麼辛苦,  不是因為這段經歷,而是因為你對這件事情所涉及的各方面作了太多  的價值判斷,而讓自己心傷。  每當你把舊有的記憶重新激活,你就是重新再創造過去,把它帶到未來去。  過去的不必去解釋,也不必要別人來解釋,因為解釋是沒有意義的,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每一種解釋都是主觀的、自私的、偏頗的、各執一詞的。  不管表面上是什麼事情導致了這段經歷,其本質都是吸引定律把所有共振和鳴的人事物時空帶到一起。任何人沒有與之共振和鳴的,都不會進入你們的共同經驗。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任何人是錯的,大家都是共振和鳴的,只是在上述的場景與劇情,扮演不同的角色罷了。剩下更重要的問題是:發生了這些你不要的東西,你是否更清楚知道你要的是什麼東西?經過不要的對比,往往我們對於所要的會更加清晰。列出自己要  的,聚焦在這些上面,過去的讓它過去。再也不要去解釋「我今天會這個樣子,因為??」。開始跟人家說「我今後要成為這個樣子,因為??」當有一天你回頭看回去,你會體會到一句話「一切都是好的」!  問題八:如何找到擁有的感覺?  CG 網友  我的問題是:  1. 如何找到正在擁有的感覺?  2. 如何正確的觀想?  3. 如何感恩及操作方法?    這個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因為情緒是你的終極導航,只有你找到擁有的感覺,你才知道你是否已經把你的想法調到正確的頻道上。  所謂調和能量,閉合頻差,都跟找到擁有的感覺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而如果你不曾經驗過、擁有過,你的確不是那麼容易找到那種擁有的感覺的。  這就是為什麼,已經賺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的人,會比較容易賺到人生的第二個一百萬。人們以為說這是因為已經有第一個一百萬作為資本了,錢滾錢,要賺取第二個一百萬當然會更容易。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明智的,這只是很表面的答案。  因為一個人賺到一百萬之後,有可能把這筆錢收著,怕會失去;他有可能拿這筆錢去投資,結果賠光了;他甚至有可能拿去賭,最後結果負債纍纍,反而欠了好幾百萬。  所以第一個一百萬不保證會賺到第二個一百萬,但是擁有了第一個一百萬的感覺,的確有助於你繼續吸引後續的一百萬。  這就是為什麼,暴發戶一般上守不住他們的錢,他們的錢來得快去得也快,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的把自己調到富有的振動頻率。當他們一夕致富的時候,他們還是擁有匱乏的意識心態,結果過不了多久,錢不是賠光了就是被騙光了、花光了。  處在匱乏意識的人,一旦有錢,如果他不是把錢抓得特別緊,就一定是揮金如土,把錢散得特別快,各走其極,絶不中庸。  所以要找到擁有的感覺,有以下幾個方法:第一、閲讀已經擁有的人的成功傳記。  比如說你想要擁有豪宅,那你讀紐約房地產大亨Donald Trump 的傳記、觀看《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 》都有助於你迅速找到擁有的感覺。你沒有經驗過得你無法有那種感覺,但是經驗過、正在經驗的人卻有很強烈的感覺。對這些人的訊息加以留意,都有助於你把自己調到對準他們的振動頻率。你可以從中得知他們到底是怎樣看、怎樣想他們的人生、他們的世界的,而你會發現,他們的想法和看法跟一般的人絶對是不同的,也正是這樣子的差異,造就了他們成就的差異。  其中一個很值得注意的是:他們追求的東西,跟你以為他們追求的東西,通常不是同一個東西。比如說唐納川普,他已經是一個億萬富翁了,錢對他而言已經多到沒有感覺。但是他每一天只睡四個小時,就七早八早爬起身投入工作了。他追求的是一種擴大房產帝國的成就感,而不是追求更多的財富。從中你會得到一個啟示:成功者鎖定的願景往往都比錢更大,所以相對的他們對錢的阻力就比較小,反而因為這樣吸引來的錢更多。  當你用自然法則的角度來閲讀成功者的傳記,你會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  第二、交那種已經擁有的朋友  這些已經擁有的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你可以看到他們眼中的世界,跟一般人也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一般的商人想的都是怎樣打擊對手來建設自己,但是成功的商人想的都是怎樣在雙贏的基礎上,通過互相成全來建設自己。  這種看似違反常理的東西有時候很難通過書本來學習,但是如果你有一位這樣的良師益友,他給你講解幾個實際的案例,你要找到雙贏得來又很有安全感的感覺,就變得很容易。  第三、去相關的場合與環境,感染擁有的氣氛  你想要體會有錢有閒之後的豐盛感覺,可以去五星級的酒店坐坐,叫杯咖啡,感染一下金碧輝煌的氣氛。  你想要體會考研過關後上大學「由你玩四年」的生活,可以到附近的大學走走,找個學長給你做導遊,感染一下大學生的愜意生活。  你想要感染在講台上被萬人擁戴的成就感,你可以參加安東尼羅賓與陳安之的課程,想像有一天輪到你上台演講的感覺會怎麼樣。  當你找到那種感覺,其實你是否能夠想像到那幅畫面景象,是否能夠視覺化,都已經不重要了。很多人以為吸引的重點在於視覺化,其實吸引的重點在於找到正確的感覺順位,視覺化想像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幫助找到感覺順位而已。  感恩沒有什麼操作方法,只是要找到一種感覺,一切就已經完事了,那種感覺叫作「有你真好」!  問題九:如何吸引來自己要的工作  Cherry 網友  我的10 年目標是開公司,將公司作為自己的投資對象以實現我的終極目標–成為一個億萬富翁。  我是學通信技術的,可是我對這個不感興趣,於是我從事我感興趣的職業–市場。  我在一家傳銷公司做了半年銷售,感覺公司太小,不夠規範化,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我做銷售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培養自己處理被拒絶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與陌生人的交際能力。  現在我想在一家大公司做銷售,我對幾家公司很感興趣,因為他們有很好的員工培訓計劃,發了簡歷過去,也面試了幾次,可是都沒有最後成功的消息。  我的情況已經寫清楚了,我的問題是:  我怎樣才能吸引到我想要的工作呢?  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不要什麼很明確,但是對於自己要什麼卻不是那麼清楚。  理論上,當你越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你就越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對,當一個人太過習慣於排斥自己不要的,對自己不要的充滿敵意,久而久之,對於自己要什麼,也變得很模糊了。  舉個例子,你問十個人他們想不想有錢有閒?幾乎全部人都會跟你說他們想。但是如果你接著問:有錢有閒之後你們要怎麼過?為什麼你們要有錢有閒?幾乎毫無例外的,每一個人只能夠回答得十分粗略:我要睡覺睡到自然醒;我要出國去旅行。去哪裡旅行?還沒有想好!平時要怎麼過?還不知道!  當一個人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回答得很具體,那表示他在這個主題上聚焦得比較少,所以他只能夠回答你很概略的東西。但是如果他能夠回答得鉅細靡遺,那表示他真的投入了大量的心力。  所以你問一個人他對目前的工作有什麼不滿,他可以回答你一大堆:上司太嚴、待遇太少、工時太長、環境太吵??每一樣他都可以深入地跟你講解每一個細節,如數家珍。但是當你問到他想要什麼,他卻講得很含糊。  這表示什麼?這表示,如果你也是這樣子的話,你就是聚焦在自己不要的多過自己想要的。  那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把你不要的,都轉化成你要的。  比如說,你覺得公司太小,不夠規範化,我敢擔保你可以來支撐自己這個論點是對的。  現在,我要你把上述句子轉換成你要的,比如說:我下一家公司要有大規模、大格局的,而且凡是講求標準化、規範化的。然後,把過去種種你不要的畫面,轉換成你要的畫面。注意,重  點不是在於視覺化本身,重點在於找到那種感覺的參考點。接下來,檢驗一下你對工作的第一聯想是什麼?你見到人談起工作的時候,是越談越不高興?是越談越帶勁?還  是越談越沒勁?當你想到下一份工作的時候,你是充滿憧憬,還是充滿無奈:沒有辦法,騎驢找馬,不喜歡也得委屈做著先,不然就沒有飯碗。在你動手翻報紙找工作之前,上述的步驟已經可以很準確地預知,你是否能夠找到一份你喜歡的工作?當你談起工作,你可以分興奮地一一述說你完美的畫面是怎樣子的:怎樣子的上司、怎樣子的同事、怎樣子的薪資、怎樣子的假日??  在你能量調和之前,你採取的行動往往都是不具有生產力的。但是,如果你能夠先跟著上述的指示,先確立一個正確的、喜悅的感覺源點,你接下來找工作將會是事半功倍的。  甚至,你要相信,當你調和得好的話,你不一定是要找工作的,  可能工作是會上門找你的!當你談起工作就興緻勃勃,工作就吸引得很快。當你談起工作就興緻缺缺,工作就吸引得很慢。你越熱愛你的工作,你的工作也就越熱愛你!因為同頻共振同質  相吸!  問題十:你到底應該觀想得多具體  Charislung 網友  紫雨老師:  知道吸引定律後,回想從前也非常愛想像,而且是帶住十分熱切地想,但不知為何我所想的美好事情卻一個一個破滅,當時都是帶住快樂的心情去期待著,不知是出了什麼問題會有這樣的結果.  亦因上述的情況,我已有好一段日子,沒有去想自己想要的東西,直到知道吸引定律,我想重新開始去學習想像,把更美好的事物去吸引到我的生命.  Andy 網友  紫雨老師您好  如何精確運用自然法則吸引並創造且擁有心中所想要及描繪的感覺及真實的環境  既然宇宙的自然法則可以如阿拉丁神燈般的聽從並滿足我們的願望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可以讓我們呼喚出心中的阿拉丁神燈使得心想事成  Qalao 網友  我真的很想知到  我本來是個愛做白日夢的人,經常想自己沒有的東西,想的很開心的.但是自從接觸自然法則後就連白日夢都很刻意,很難想的開心了???  做白日夢跟自然法則說的想你想要的一樣嗎>>>>=? 白日夢好嗎??????????  謝謝老師!!!!!  伏邪網友  請問紫雨老師,如果常做觀想會不會得幻想症呢?你說潛意識的圖象如果沒有牽動情緒那便不起作用,如果產生了莫名的情緒,但沒有圖象,這時吸引定律還起作用嗎?  很多人在學習吸引定律的時候都會提出一個很常見的問題,那就是:  「當我在進行觀想的時候,到底應該觀想得有多具體?」  「觀想是不是一定要栩栩如生、十分逼真?」  「如果我觀想的沒有彩色怎麼辦?如果我觀想不到細節怎麼辦?」  「如果我根本不擅長於觀想視覺畫面怎麼辦?那我要吸引我要的東西還會有效嗎?」  對於視覺化的想像,人們賦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不管是成功學、催眠、靈修、靜坐還是什麼其他的課程都好,往往都有強調觀想、想像、視覺化的重要。  從自然法則的角度來說,一切東西適合還是不適合的終極標準取決於你個人的情緒導航。  當你想像到你要的東西,感覺會很好;當你想像到你不要的東西,感覺會很糟。但是,是否任何時候都應該想像得很具體、想像的很清晰呢?  答案是不一定。  比如說,你想錢想瘋了,因為你缺錢缺得慌了。這個時候,如果要你想像你擁有一百萬,很快的你將會感受到強烈的情緒反彈!  你會覺得很不安、很不爽。當你目前正在活在一個缺錢缺得很慌的實相,太過豐盛的畫面,往往會適得其反。  現在,我們做一個實驗。你把畫面改換成你成為百萬富翁之後的愜意畫面:到處走走旅行、吃喝玩樂、放鬆心情,馬上的你會感覺到反彈力大大降低。  但是,如果你已經很長時間窩在一個小鎮裡,哪裡也不能去,一來你缺錢,二來你必須工作走不開(還是因為缺錢所以不得不工作), 則上述的畫面雖然讓人愉快,但是很可能你也無法全然融入享樂的畫面。  當然,如果你覺得上述的畫面感覺很舒服、很棒,那就表示至少你缺錢的情況還不算太壞。  取決於你目前活在什麼樣的實相,同一個畫面會給不同的人引發不一樣的感覺。如果畫面所描繪的豐盛,跟你所經驗的匱乏,頻率差距很大,你就無法從這樣子的想像得到任何好處,相反的會得到壞處,因為它還是進一步提醒了你,你目前的匱乏。  這個時候,你再把畫面調整一下。你不要想錢,也不要想豪華的畫面,去想一個附近你常常去的休憩地點。它可以是海灘,也可以是山上,也可以是樹林,總之就是一個你想到就會笑的好地方。  有一點比較讓你難以置信的是:你並不一定要想著你要的東西它才會來,只要你不想與之抗拒的想法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你並不一定要想著錢,錢才會來。你也不一定要想著豪華的生活,你才得以經驗豪華的生活。  任何你想要的,就在你願望升起的那一剎那,宇宙都已經替你記住。只要你後續沒有去聚焦對抗性的想法、不調和的想法,那麼在零阻力的狀態之下,得到所要將是不可避免的東西。  創造的重點不在於畫面,只是畫面有助於幫助我們明確化、具體化我們要的東西是什麼。畫面也有助於激發相應的感覺,幫助我們找到放任的感覺順位。  但是,你能夠從一幅畫面得到多少的受用,是取決於你跟它之間的頻率差距有多大的。這就是為什麼,一些人上了成功學、催眠學之後,反而得到反效果!  因為當你重複輸入你不相信、不放任,並且有所抗拒的字句與畫面,你只是持續在激活你原有的匱乏的那一面。本來還覺得沒什麼,一經自我確認帶的強力輸入,一經夢想版的強力輸入,反而越想到別人的成功,就越覺得自己失敗!  所以,一般的指導原則是:儘可能具體的同時而又感覺良好。  當你想得越具體,能量就流動得越快,如果你無法對等地放任能量的流入,你就會覺得很不愉快。當你的信念跟不上你的意願的腳步,你就應該放慢下來,退一步,回到比較籠統彈性的地步。  比如說,你跟自己講你要在一年之內賺到一百萬,但是你根本就不相信,於是情緒強烈反彈。但是當你退一步,撤掉時間限制,跟自己說:總有一天我要賺到一百萬,於是你開始覺得很舒服。於是你就知道,你應該具體到什麼程度?  感覺舒服就表示調對了,感覺不舒服就表示能量失調了!  所以,你到底應該觀想得有多具體,就看你能夠觀想到多具體的同時感覺保持良好了!

推薦閱讀:

男人吸引女人的10個方案
耶魯公開課:性和性吸引(心理學導論14字幕)
男女之間的吸引是如何發生的?
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吸引什麼樣的人
《極限挑戰》第二季完結,男人幫嘉賓都有哪些吸引異性的魅力?

TAG:吸引 | 秘密 | 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