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炎帝間的關係
06-04
黃帝炎帝間關係http://www.pkucn.com/viewthread.php?tid=241311《周易·繫辭下傳》說:「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之後眾多史籍幾乎是一致採用這一觀點:炎帝和黃帝是前後相承的關係。《漢書》、《白虎通義》幾乎都是原文照抄地記載:「伏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越絕書·計倪內經》則說:「炎帝有天下,以傳黃帝。」東漢蔡邕撰《獨斷》載:「《易》曰:帝出於震。震者,木也。言宓犧氏始以木德王天下也。木生火,故宓犧氏沒,神農氏以火德繼之。火生土,故神農氏沒,黃帝以土德繼之。土生金,故黃帝沒,少昊氏以金德繼之。金生水,故少昊氏沒,顓頊氏以水德繼之。水生木,故顓頊氏沒,帝嚳氏以木德繼之。木生火.故帝嚳氏沒,帝堯氏以火德繼之。火生土,故帝舜氏以土德繼之。土生金,故夏禹氏以金德繼之。金生水,故殷湯氏以水德繼之。水生木,故周武以木德繼之。木生火,故高祖以火德繼之。」蔡邕在這裡以五行說來解釋朝代的更替,從伏羲一直排到漢。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東漢,炎、黃的傳承關係是沒有爭淪的,是比較一致的。 當然,史籍中也還有別的說法。 一為「兄弟說」。這主要是由於《國語》的一段記載所引起的。《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乍看起來,黃帝、炎帝是少典與有蟜氏生的兩兄弟。其實不然。《帝王世紀》在關於黃帝的文字中是這樣記載的:「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與少典氏婚,故《國語》兼稱焉。及神農氏末,少典氏又取附寶,……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這就把因《國語》敘述不明白地方說明白了。 二為「同代說」。這主要是由於《史記》的那段記載所產生的歧義:「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等等。對於《史記》表述的不精確,以後的許多史籍都給予了訂正。《漢書·律曆志》載:黃帝「與炎帝之後戰於阪泉,遂王天下」。這就是說,炎、黃阪泉之戰並非黃帝與炎帝之戰,而是黃帝與炎帝之後之戰。《三皇紀》曰:「炎帝之後凡八代,五百餘年,軒轅氏代之。」炎帝、黃帝並非同時代的人,應該說是說得十分清楚的了。 綜上所述,炎帝神農氏與黃帝軒轅氏的關係是同源共祖、前後相繼的關係,他們各自代表著一個時代,既非父子,亦非兄弟,更非異族。炎黃之間的戰爭,是部落聯盟內部兼并與反兼并、控制與反控制之爭,是領導權即盟主地位之爭,是內戰,而並非民族戰爭。他們的逐漸融合、統一,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民族,今天,我們億萬萬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同源同祖,血濃於水,共一個中華,情重於山,我們要攜手共進,同謀發展。 據《史記》記載,黃帝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曾經先後打了幾仗,炎帝被黃帝征服,而後,黃帝又擒殺了叛亂的蚩尤,被諸侯尊奉為天子。但是,據近日的《大公報》和《金陵晚報》相關文章報道,南京市六合區文物保管所所長蔡明義稱,根據他的研究,黃帝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而且黃帝和炎帝之間相差11代。 南京市六合區文物保管所所長蔡明義近日表示,從2001年開始,他就考證黃帝的岳父敕封六合方山的課題,炎帝和黃帝擁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太昊伏羲氏(伏羲、燧人、神農為遠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三皇)的後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約六千年前生活於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肅省東部)境內,其部落後裔東徙姜水(黃河流域的一條河名)一帶定居,並建立政權於古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少典正妃任姒,又名女登,生了炎帝。少典另一子名勗其,勗其的11世後代即為黃帝軒轅氏。姜雷是炎帝第11世孫,因此可以說,炎帝和黃帝之間相差11世。 對於炎帝、黃帝之間的關係,古書中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流行的說法是講黃帝和炎帝是兄弟兩個,都是少典氏之子,如《國語》云:「少典娶有嬌氏女,生黃帝、炎帝。」 而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李學勤則表示,《史記索隱》對此有很好的考證,指出:「少典,是諸侯國號,非人名。……炎、黃二帝雖則相承,但根據《帝王代(世)紀》記載,中間相隔八帝,五百多年,如果少典是他們父名,那麼豈不是黃帝經五百多年後取代炎帝成為天子?那他的壽命也太長了!」 李學勤認為:第一,少典不是個人,而是一個方國部族的稱號,炎帝、黃帝都由少典氏衍生分化出來。第二,炎帝、黃帝相隔年代較長,而炎帝早於黃帝,其間共歷八世。 李學勤先生認為,古史傳說從伏羲、神農到黃帝,表現了中華文明萌芽發展和形成的過程。《史記》一書沿用《大戴禮記》所收《五帝德》的觀點,以黃帝為《五帝本紀》之首,可以說是中華文明形成的一種標誌。《本紀》記載的黃帝,尚有部落時代的遺風。而且,以炎黃二帝的傳說作為中華文明的起源,並不是現代人創造的,乃是自古有之的說法。很明顯,這指出了炎帝和黃帝興衰上的先後列序。 炎帝子孫姓、氏、民族起源族譜世系 一: 連山氏 今湖南省西南部會同縣南部 連山 代數不詳 還沒有發明墨水記載家譜記載 1 連山氏祝融的祖父(F-M89) 公元前約2200年出生2 連山氏祝融的父親 次州荊沅要塞 今湖南會同縣一帶3 連山氏祝融 鄶:今河南省新鄭縣一帶 I Zhù Róng(住容) 前約2109年約47歲建都於鄶4 祝融氏二世――連山、連、山氏 前約2079年約58歲 I 鄶、祝融、祝、融氏 子孫遷(都城鄶)南之烈山5 典(太典) 烈山氏 湖北隨州曾都區厲山鎮北九龍山南部烈山 I 烈、列、山氏6 少典 (IJK) 妣有蟜氏女安登為妃 又曰任姒 I 陳倉 今陝西寶雞東 厲山 今山東荷澤東北舜厲山 長子炎帝神農氏 甲申年前2017年62歲都於陳倉 次子少典公孫氏遷厲山 厲山、厲、山氏、姜姓 遷姜水 今陝西鳳翔縣一帶 嗣少典國君7 石年 奔水氏聽為妃 尊盧氏之女為妾 勖其Xù 序8 臨魁-堇--權--不浩--端--女娃 邛--柱--起我 巨駓Pī 披9 承 伊氏 宛氏 陳-倉 神-農 耆氏 慶甲 衡氏 芒昧10真(宜、直) 氏 氏 I 監 夷栗Sù 訴11明(名) I 谷氏 伯堅-節K12來(耒)-越南開國之君涇陽王(祿續) I I 赫胡13里(釐裏裹衰哀鰲) 貉龍君(崇纜) I I 封胥Xū 須14節莖 雄麟王 I I 依盧15戲----------克 I I 啟昆NOP16器(小帝) 榆罔(參盧) 蚩尤 I (圖)黃帝 荼Tú17伯陵-祝庸-封鉅 路-方-雷氏 鄒-屠氏 I 昌意NOP18 術囂 I (專序)顓頊ZhuānXū19 條-勾龍(顓頊土正) 薦 O駱明Luò 洛20 垂-信(3苗頭領)-郎(饕餮) (顓頊火正祝融) 白馬O121 伯夷 誇(胯) 危氏 苗族 崇鯀Gǔn 滾22 呂氏 苗族 苗族 農氏 文命(大禹) 申、謝氏 (姜姓K*、K1、K2、K3、K4,約6%以上的中國人)古代年表第8紀 因提紀 丁未年 前 4874年 共為七十二世帝王 辰放氏 傳 4世 約 85年 前約4870±30年蜀山氏 傳 6世(4)約127年 前約4785±30年豗傀氏 傳 6世 約127年 前約4658±30年渾沌氏 傳 2世(7)約 42年 前約4531±30年東戶氏 傳17世 約361年 前約4489±30年皇覃氏 傳 7世 約150年 前約4128±30年啟統氏 傳 3世(2)約 64年 前約3978±30年吉夷氏 傳 4世 約 85年 前約3914±30年幾蘧氏 傳 1世 約 22年 前約3829±30年狶韋氏 傳 4世 約 85年 前約3807±30年有巢氏 傳 2世(8)約 43年 前約3722±30年燧人氏 傳 8世(4)約160年 前約3679±30年庸成氏 傳 8世 約170年 前約3519±30年 第9紀 禪通紀 丁卯年 前 3354年 共傳70代帝王 共有14氏,14個王朝。1共是70代帝王,實際上是72代人,神農氏10代人,連續2代夭,只有8代炎帝,史稱神農8世。末代炎帝和黃帝是同一代人。 柏皇氏 傳20世 約437年 前約3349±30年中皇氏 傳 4世 約 87年 前約2912±30年大庭氏 傳 5世 約109年 前約2825±30年赫胥氏 傳 5世(1)約109年 前約2716±30年葛天氏 傳 4世(1)約 87年 前約2607±30年尊盧氏 傳 5世(3)約 98年 前約2520±30年 朱襄氏 傳 3世 約 66年 前約2422±30年陰康氏 傳 3世 約 65年 前約2356±30年無懷氏 傳 6世 約131年 前約2291±30年軒轅氏 傳 3世 約 40年 前約2160±30年連山氏祝融 約 25年 前約2109±30年祝融氏 傳 2世 約 39年 前約2079±30年伏羲 乙巳 14年 前2056年 14 55-68 前2047女媧 傳 1世 己未 15年 前2042年 15 69-83 小伏羲三月 伏羲大臣上相共工氏康回,收買水利部長栗陸氏,與女媧爭奪帝位,被祝融氏之後莫壞打敗,被驪連氏活捉,被女媧戳之。倉帝史皇氏 1世 甲戌 10年 前2027年 一世 有一十載神農氏 傳 8世 甲申 185年 前2017年 10代人 2代夭 末代炎帝榆罔,遷都空桑都城(河南開封東南),又因為蚩尤進攻,遜居逐鹿土城(河北逐鹿縣)。當時,爭奪帝位的還有:太昊伏羲之後號青帝,共工之族號白帝,葛天之後號黑帝,中皇之後號黃帝。最後公孫荼統一天下,邑於逐鹿之阿,都於逐鹿之北。4個遺址都已經找到,逐鹿土城距今約400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長寬約1400米。 姓公孫,有熊氏,名伯荼,字玄律,號軒轅,黃帝在位期間,有巢之後號青帝,無懷之後號赤帝,伏羲大臣昆連之後號白帝,伏羲大臣昊英之後號黑帝,即一營壘,而滅四國,再定天下。 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赫胥氏、尊盧氏、葛天氏,有可能是正確的,但可能性小於上表。朱襄氏以來的真實歷史記載,已經被相關科學研究證實。 第 4元 元年 丁亥年第10紀 疏仡紀 元年 丁亥年 前1834年 共傳68代帝王 黃帝 庚寅 7 7 1831年 65-71歲天子 從黃帝開始,到周朝結束,共傳69代帝王,其中68代,在第10紀。不包括蚩尤、左徹、益、大彭(伯少)、郾羿(不是羿,是后羿)、猗寒浞,實際上相當於70代。在史冊、家譜中,黃帝元年的時間記載中,只有丁亥年元年,與第1、4、7、10、13紀元年丁亥年、第1、2、3、4、5元元年丁亥年相同。 1紀1520年(《辭海》查 蔀),平均約68-72代帝王(與已知的歷史記載一致)。第10紀,始於黃帝,以訖於周。黃帝庚寅年清明即天子位,改進了閏年、閏月的新曆法,辛卯年開始實行。炎帝的曆法,8個節氣,建子。 第11紀 紀 元年 丁未年 前 314年第12紀 紀 元年 丁卯年 公元1207年 第 5元 元年 丁亥年第13紀 紀 元年 丁亥 公元2727年第14紀 紀 元年 丁未 公元4247年第15紀 紀 元年 丁卯 公元5767年甲子曆法 帝王 元年 年數 居喪 在位 元年公元前 史冊中的甲歷時間、天象等紀錄 連山氏祝融 次州荊沅人 約2109年 約47歲 建都於鄶祝融氏二世 約2079年 荊沅:湖南會同連山 伏羲 乙巳 14 前2047年 2056年 14年 55-68歲仲秋 曆元女媧 己未 15 只在位十五載 2042年 15年 69-83歲小伏羲三月 倉帝史皇氏 10年 甲戌 2027年 一十載 一世 伏羲大臣史官倉頡 炎帝神農8世 共10代人10位王 2代不在位 共185年 石年 甲申 9 2017年 9 62-70歲 甲申-壬辰臨魁 癸巳 11 2008年 11 50-60歲 癸巳-癸卯承 甲辰 9 1997年 9 37-45歲 甲辰直 癸丑 11 1988年 25-35歲 癸丑(丁酉)宜真慶甲 甲子 石年孫 明帝少輔佐 1977年 40歲- 甲子 癸未前1958年明 甲子 34 1977年 16-49歲 甲子(丁酉)名來 戊戌 48 1943年 48 戊戌-乙酉 來里 丙戌 43 1895年 43 丙戌-戊辰節莖(夭) 里:鰲釐裏裹衰哀克 (夭) 節莖子,榆罔父戲 (夭) 節莖子,器父器 戊辰 4月 1853年 位4月榆罔 己巳 19 1852年 37-55歲 己巳-癸亥 丁亥 1834年 己巳-丁亥年 55歲退位 第 4元 第10紀 疏仡紀元年 丁亥年 前1834年 從黃帝開始,到周朝結束,共傳69代帝王,其中68代(不包括蚩尤、左徹、益、大彭、后羿、寒浞,實際相當於70代),在第10紀。 蚩尤 丁亥 1 1834年 丁亥年夏初活捉榆罔,夏打敗黃帝 5帝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 舜 黃帝 庚寅 7 7 1831年 65-71歲天子 丙申 21 21 1825年 32 51-71歲左徹 丙申 1 1 1825年 長子昌意不立 政事皆委左徹休 丁酉 2 2 1824年 2 黃帝3子帝鴻氏魁 己亥 數月 1822年 數月 休子玄囂 庚子 21 21 1821年 24 黃帝6子 己卯21庚子顓頊 甲子 20 3+17 1797年 20 59-78歲 癸卯春 丁卯 4年4月初一前後 1794年 公曆4月14-5月5日五星正聚於營室 前後幾百萬年,只有這1次。 嚳 甲申 24 3+21 1777年 19+2 玄囂孫 癸亥21甲申摯 戊申 7 3+ 4 1753年 4 7 嚳子 己(乙)巳3戊申堯 壬子 18 18 1749年 28 55-82歲 戊午夏生堯 舜 庚午 3210+3+19 1731年 39 48-86歲禹 壬寅 18 7+3+ 8 1699年 7 8 56-73歲 壬子 甲辰 8月初一 日妖霄出 1697年 3年 日落前晚霞中的日全食 查《日食路線圖》,前後幾十萬年,是唯一的。 丁未 五星聚 1694年 公曆11月4-11月13日 戊申 1693年 戊申春初失舜 居喪第1年 庚戌 1691年 居喪第3年 辛亥 三年之(舜)喪畢 1690年 禹乃避入中嶽陽城 舜受禪讓8年,大禹治水功成,封禹於豫州河南。 壬子 1689年 壬子春正月為元歲 建都山西省安邑,夏虛都城遺址已經找到。益 3 在安邑一如攝政,三年喪畢,備法駕迎啟 癸亥秋七月朔,眾推啟即位 夏朝 共14世17傳 共31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 末代炎帝榆罔,遷都空桑都城(河南開封東南),又因為蚩尤進攻,遜居逐鹿土城(河北逐鹿縣)。當時,爭奪帝位的還有:太昊伏羲之後號青帝,共工之族號白帝,葛天之後號黑帝,中皇之後號黃帝。最後公孫荼(黃帝)統一天下,邑於逐鹿之阿,都於逐鹿之北。4個遺址都已經找到,逐鹿土城距今約4000年(中國科學院考古),長寬約1400米。 逐鹿土城、邑於逐鹿之阿,這2個古城遺址,距離不遠,幾十年前,中國科學院就已經考古過。邑於逐鹿之阿遺址,長、寬約2000米。逐鹿土城遺址,距今約4000年,長、寬約1400米。 這2個古城遺址,現在都已經開發旅遊。以前,我還以為,這2個遺址,也是我最先發現的。 都於逐鹿之北遺址,就在上面2個遺址的北面,長寬約5、6公里,比北京的古內城,還要小一些。還有空桑都城遺址,這2個都城遺址,應該是我最先發現的。到現在,好象還沒有別人發現它們。當然,不包括知道它們,把它們的位置,記載在古籍中的古人。3個炎帝神農氏 史冊中,記載比較多的是:1世 石年 和黃帝沒有關係6世 來 前1919年封雄麟王於交州(越南),他母親是炎帝來的女兒。抗日勝利後,蔣介石才把交州(越南、寮國、柬埔寨),送給了法國。交州在明朝、清朝都是中國的。交州(越南),現在每年都,祭祀雄麟王,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其實,大多數是黃帝的後代。末代 榆罔 被蚩尤活捉,蚩尤要殺,被黃帝放了,還封於潞。3個黃帝、軒轅 軒轅氏 傳 3世 3世退位後居住的地方,就是古軒轅之丘,現在河南省的新密縣東南。後來公孫氏黃帝,就在這裡誕生。 中皇之後號黃帝。歷史上,中皇氏 傳 4世,他們的後代,在末代炎帝榆罔在位期間,參與了爭奪天下。 公孫氏黃帝,DNA-Y檢測,90%的中國人的祖先,世界上大多數人的祖先。姓公孫,後來改姬姓,有熊氏,名伯荼,字玄律,號軒轅,即天子位後,也叫黃帝。因為誕生的地方,是古軒轅之丘,所以號軒轅。這個才是炎黃子孫的黃帝。 中國的科學技術普及教育,確實存在非常大的問題。 只要是對歷史有興趣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古代歷史。但是,由於對科學技術知識的無知,所以有人懷疑、否定真實的歷史記載,甚至相信後人的編造的謊言。 實際上,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早就已經證實,古代歷史記載是真實的。有的歷史記載,現在都無法偽造,古人的科學技術,根本就不存在超過現在的可能。 懷疑、否定真實的歷史記載,比相信古人登上月球,還無知。 由於對科學技術知識的無知,他們無法分別,西周真實的歷史記載,和小說《封神演義》。神話小說中有,周文王、武王、姜太公,歷史上同樣有這3個人,而且關於他們的歷史記載,是真實的,根本就不存在偽造的可能,就算古人能夠登上月球,同樣也偽造不出來。 甲歷 公元前 正確的歷史記載 武乙 乙酉 33 3+30 1056年 4 25 35 壬寅3乙巳文王 丙戌 商曆十月初六甲子日 1055年 二祀季秋甲子日是朝文王生 庚子 商曆十月沒有甲子日 1041年 在位50歲 季秋甲子日 癸卯 商曆十月沒有甲子日 1038年 庚子3癸卯年季秋甲子日 亶父 乙巳 1036年 武乙21年 亶父死 丙辰 1025年 武乙35年 文丁 丁巳 7 2+ 5 1024年 3 13 30 丁丑季歷 戊午 12 2 10 1023年 伐燕京之戎 敗績 庚申 1021年 伐余無之戎,克之,命為牧師 壬戌 1019年 伐羌戎,大克 昆夷遠遁 癸亥 1018年 伐始呼之戎,克之 甲子 1017年 伐西落鬼戎、翳徒之戎 考古已經證實,新疆東南部的,始呼之戎是,西歐人的祖先,逃到裏海、黑海之間一帶。後來又被北國(鮮卑),趕到北歐、西歐。西落鬼戎、翳徒之戎是,印度人的祖先,逃到興都庫什山口以北一帶。後來又被北國(鮮卑),趕到印度。 甲子 更(文)丁 1017年 姜太公生於帝八年八月初三 文王 乙丑 32 3 28 1016年 文丁9年 居喪 戊辰 1013年 文王元年 43歲-64歲戊辰 1013年 文王元年 43歲-64歲庚辰 1001年 五星聚於房甲申 997年 文王受命2年,秋九月遇21歲的姜太公。丙戌 995年 受命4年,周正(月)丙子朔。商曆丑月初一丙子日。己丑 992年 五星聚於房10年受命7年死 文王在位25年,死於春3月,也是居喪第1年,居喪第3年,就是受命9年。22個年頭,實際在位時間只有21年零2個多月。在位43歲-64歲,要到季秋,才64歲,實際上只活了63年6個月。辛卯 990年 13 居喪3年 受命9年 壬辰 989年 12 武王即位元年 癸卯 978年 寅月29甲子日 商曆2月戰於商郊牧野 978 辰月16庚戌日既望 商曆4月16庚戌日柴望(既望) 武王13年春(含居喪第3年春)。即位後11年12月伐紂。這些記載都是正確的,即位後的12年春,就是居喪3年,的第13春,因為文王死於春3月。姜太公21歲遇文王,40歲滅商,第21年,41歲封於齊,活了79歲,80歲見文王的記載(死了在地下,同見祖先),是正確的歷史記載。 壬辰年,正確的理解是,武王即位元年,是西伯諸侯,比西周元年甲辰年,早12年。 甲辰 977年 周朝元年,姜太公遇文王的第21年,41歲封於齊。40歲滅商。癸未 938年 據《竹書紀年》上說,姜太公死於「周康王六年」十月二十日。死於79周歲2月17天。 甲子年到癸未年,是19、79、139歲。前1017年八月初三 -前938年十月二十日=79周歲2月17天 姜太公生於甲子年到,死於癸未年,是79周歲、80虛歲,是正確的歷史記載。 武王在位7年、19年,都是正確的,13年才即天子位。 正確的年表(部分)――姒霧 祖甲 甲寅 18 3+15 1087年 16 33 甲寅-60 17-1=16稟辛 辛未 5 2+ 3 1070年 4 6 庚寅1辛卯-40庚丁 丁丑 8 3+ 5 1064年 6 8 21 甲午3丁酉武乙 乙酉 33 3+30 1056年 4 25 35 壬寅3乙巳文丁 丁巳 7 2+ 5 1024年 3 13 30 丁丑 帝乙 乙丑 7 3+ 4 1016年 9 35 37庚寅5乙未紂辛 辛未 35 2+33 1010年 33 52 53己亥2辛丑 33+32-12=53 西周 共11世12傳 共208年 武王 甲辰 7 977年 12 7 19 壬辰12甲辰成王 辛亥 27 970年 30 37前964丁酉14辛亥 《尚書 召誥》越若來三月(寅月初一甲辰),惟丙午朏(初三)。高精度推算,前964年寅月初三丙午。《夏商周斷代工程年表》使用的《朔望表》,是丙午朔,戊申朏,誤差2天。《尚書 畢命》惟康王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前932年,《朔望表》是正確的。康王 戊寅 26 943年 26 前932甲戌4戊寅 冬失昭王 甲辰 19 917年 19 51庚子4甲辰 壬戌春失穆王 癸亥 6 898年 50-55 己未4癸亥共王 己巳 21 892年 12 20甲寅15己巳 873懿王 庚寅 15 871年 20 25前871丙寅24庚寅 前871年,天再旦於鄭。前899年,天再旦於朝鮮半島。懿王青銅器上的時間,高精度推算也是前871年。孝王 乙巳 9 856年 9 15 辛卯14乙巳夷王 甲寅 8 847年 8 15 16 庚子14甲寅厲王 壬戌 12 12+1+13 839年 26 12 14 戊申14壬戌共和 甲戌 14 1+13 827年 14 甲戌宣王 乙亥 13 13+33 826年 46 32 14 前826年宣王 戊子 33 13+33 813年 46 32 14 甲戌14戊子幽王 辛酉 10 780年 10 11 庚申 781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神話中的「上古四方天帝」都是誰?炎帝祝融等神都治理哪些土地?
※上古時期的炎帝與黃帝
※為什麼說黃帝和炎帝是人文始祖?
※阪泉之戰,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之間的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