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曆法寓陰陽 ----試論陰陽思想的形成機制

摘要陰陽思想以天文曆法為寓居之所,是因為曆法是對天地陰陽剛柔規律用數所作的準確標識。這些數來自物候、氣候及天象變化規律並與卦氣相通,而「離合」則是這些數與卦分陰分陽的準則。揭示天文曆法的客觀依據及其分陰分陽的準則,能夠展示陰陽思想由物象之象到形象之象,再由形象之象到抽象之象的形成機制。 關鍵詞天文曆法物候氣候天象氣數離合分陰分陽準則 以赤道坐標係為主要特徵的古代中國天文學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融天文、地理、氣候、物候為一體的古代中國曆法----二十四節氣曆法、干支曆法也是舉世無雙的。河圖洛書、古太極圖、易學所展示的陰陽思想就寓於以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之中。如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一樣,離開了古代中國天文曆法這張「皮」,作為「毛」的陰陽思想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分析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性質----天地陰陽;特徵----集物候、氣候、天象變化規律為一體;功用----標識物候、氣候、天象變化規律;所依據的客觀存在----動物的生長壯老已與植物的生長化收藏規律和天文現象變化規律;所依據的精確數據----氣數,以及用於獲得精確數據的工具----蓍數;曆法中分陰分陽的準則----「離合」。可以將陰陽思想由物象之象到形象之象,再由形象之象到抽象之象的形成機制真真切切地展示出來。 一、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性質、內容、科學依據 陰陽思想寓居在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之中,是由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性質、內容、科學依據體現出來的。 1.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性質 曆法,是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位置,並據此定歲時節氣的方法。也就是說,曆法,是對日月星辰進行觀察測算,並運用「數」來標識天體變化位置與四季變化節律的方法。曆法的性質是指: 某一種曆法是根據對某一種天體的視運動而制訂出來的。現今學術界認為,世界上的曆法大致分為三種:陰曆、陽曆、陰陽曆。一般說來,以對太陽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而制訂的曆法,叫作陽曆。以對月亮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而制訂的曆法,叫作陰曆。兼顧這兩種天體的視運動而制訂的曆法,叫作陰陽曆。 古代中國的曆法卻不屬於現今學術界所劃分的「三種曆法」中的任何一種。因為二十四節氣曆法不是以對太陽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十干紀十日(十個月)的曆法與二十四節氣曆法相同,也不是以對太陽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十二支紀十二月的曆法,更不是以對月亮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干支曆法,同樣不是以兼顧太陽與月亮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這四者都是以對「天地」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是以地體為中心,觀測環繞地體的恆星、行星和有顏色的氣。即以對這三者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而制訂的曆法。也就是說,干支曆法是依據對天極、天赤道----二十八宿、北斗、五大行星、太陽、月亮等天體的視運動,即依據對天地這個非常複雜的綜合體的總體觀測,這總體觀測是圍繞著天地之氣的變化規律來進行的。古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干支曆法所標識的,是天地之氣的屬性和規律,它們的性質是以天(地氣上升)為陽,以地(天氣下降)為陰和以天氣地氣相互交接合和為陰陽的天地陰陽合曆(有關這方面知識的內容筆者有另文分析)。 2.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內容古代中國曆法的內容包括二十四節氣、十干紀十日、十二支紀十二月、干支四柱----干支60一周的紀年、月、日、時。陰陽思想就寓居其中。如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節氣為陽(天氣)、十二中氣為陰(地氣);與二十四節氣息息相通的干支曆法中的十干為陽、十二支為陰;十干中的五陽干、五陰乾;十二支中的六陽支、六陰支;干支60一周中的每一對干支又分陽干支陰乾支……。在曆法的內容中,的確是大陰陽小陰陽,對對陰陽旗鼓相當。其中每一對陰陽所代表的時段有長有短,如節氣、中氣這對陰陽共30天左右;陽干陰乾所代表的十月曆中的陽月、陰月共72天左右;陽支陰支所代表的十二支紀十二月曆法中的陽月、陰月共60天左右……。十干所紀十日是以天為陽的陽曆,十二支所紀十二月是以地為陰的陰曆。干支曆法在二十四節氣中被統一為天地陰陽合曆。干支60一周中的每一對干支又分陽干支陰乾支則是天地陰陽中陽與陰的劃分。這些陽陰的劃分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分之有據。 三、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科學依據古代中國制訂曆法的科學依據,就是古人對萬物萬象的觀察與思考中所認知的物候、氣候與天文現象變化規律。1.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科學依據之一----氣候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科學依據之一,是氣候,也是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與過程。現代科學的「氣候」、「氣象」概念與古代中國傳統科學的並不一樣。現代人所解釋的氣候是指:「一定地區里經過多年觀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氣象情況。它與氣流、緯度、拔海高度、地形等有關。」即現代人所講的氣候主要是指某一地區的氣候特徵。氣象的含義也比較專一,如現代人所解釋的氣象是指:「大氣的狀態和現象,例如颳風、閃電、打雷、下雪等。」;古人所解釋的氣候則與現代人有所不同:氣候指「氣象、節令的變化。」古人所解釋的氣象也與現代人有所不同:「自然界的景色、現象。」梁書·徐勉傳·答客喩:「僕聞古往今來,理運之常數;春榮秋落氣象之定期。」宋·范仲淹·范文正集·七·岳陽樓記:「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岳陽樓之大觀也。」即古人所講的氣象主要指春夏秋冬天地之氣運行規律和極目遠眺的範圍之內的氣象。因為古人所講的「氣」的涵概面相當廣,包括現代人所認知的空氣、引力、輻射等多方面內容,所以氣象自然是指這些內容的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現代科學的「氣候」、「氣象」概念來理解古代中國傳統科學的「氣候」、「氣象」概念,否則將會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古代中國傳統科學的氣候也指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和運動過程。以二十四節氣為例,二十四節氣分為「初」----十二節氣;「中」----十二中氣,節氣與中氣各自十五天左右,節氣的客觀依據是「地氣上升」時段,中氣的客觀依據是「天氣下降」時段。「上升下降」是運動方式;「時段」是運動過程。古人還將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曆法分為六個季節,每季分兩個月,這兩個月也分為初、中。《素問》就指出:氣之初,天用事;氣之中,地主之。地主則氣流散於地;天用則氣升騰於天。「初」與「中」,全都依據天文曆法之學和漏刻來計算。每個月30日有餘[1]。古人稱氣的上升與下降為氣交,即天氣地氣相互交接。《易傳》在闡釋氣交時說:「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否,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天地相遇,品物咸章」;「天地感而萬物化生」等等。《莊子·田子方》則具體闡釋了陰與地,陽與天的關係及其天地之氣交接與萬物化生的關係:「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肅肅出乎地,赫赫出乎天;兩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漢書·律曆志第一上》指出:「言陰陽雖交,不得中不生。」這個「不得中不生」,就是指生物的物候效應,要在中氣時才能明顯出現。不僅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氣是依據此原則而定,而且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曆法分為六個季節,每季分兩個月,這兩個月也分為初、中,也是依此原則而定[2]。《素問》還指出:氣下降入地體達到極點則上升,氣上升到空中達到極點則下降。升降不已,就顯示出天地之氣的交替作用。……升已而降,下降的氣稱為天;降已而升,上升的氣稱為地。……由此而知天地之氣的升降,都是以三十日半的時段為節制,上升與下降不停息,萬物的生生化化才不會停止,並在天地之氣的升降之中,各自得到應有的歸宿[3]。由此可知,天地之氣的升降程度和過程也是古人所講氣候的內容。

古今學術界在認知「氣候」這一理論時的相同與不同。古人所講的氣交過程與現代科學對氣候、氣象的認知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於,現代科學認為:冬至是日影最長,也就是地球面向太陽的角度最偏的時段,而最冷的時段卻在三十天後的大寒;夏至是日影最短,也就是地球直面太陽的時段,而最熱的時段卻在三十天後的大暑是相當吻合的。也就是說,現代科學應該能夠認可古人所講氣的降與升規律。不同之處在於,通常現代人所理解的「氣候」,一般是指氣溫,而且,似乎「氣溫」的變化主要取決於地球與太陽之間的位置移動,並尤其重視太陽的變化對地球氣候的影響。而且現代科學認為,植物的生長靠的是光合作用,如通常人們所認定的:「萬物生長靠太陽」,就是對這種觀念相當直觀的表達。古人所說的「氣候」並不單純指氣溫的高與低,而是包容了生物的周期現象(見後文)。古人認為,「時令寒熱,實由地氣。」[4]「氣候」的變化,取決於地球,取決於地球與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天體之間的位置移動。如「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並認為,「氣候」與「物候」息息相通。植物的生長靠的是氣化作用。古人所講的「氣化」是指陰陽之氣的變化。這種氣化作用的原動力不僅僅取決於太陽、月亮與地球之間的相互引動,還取決於地球與北斗、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天體之間的相互引動,古人將這些天體所釋放的氣統稱為天氣,並認定這種天氣與地氣的相互作用都在氣候的範圍之內。古人所講的「氣候」既指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也指天地之氣的運動過程。《素問·陰陽離合大論》明確指出:「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也應之。」天氣為陽,地氣為陰;十干所紀十日為陽,十二支所紀十二月為陰。都是依據360日一歲的歲氣來劃分的。應該提請注意的是,引文中的「大小月」則因為在周朝以後行用了以月亮的視運動為主要依據而制定的太陰曆,而被誤認為是現行的陰曆。也就是說,天地陰陽的劃分、干支紀日月陰陽的劃分,其客觀依據是一回歸年的365.2422日的氣候與年復一年以60年為一個周期的氣候。每一回歸年的氣候分為五運(十干)六氣(十二支)、二十四節氣;60年為一個周期的氣候也分五運六氣(有關這方面內容有另文論述)。而標識這一氣候規律的是干支所紀的日與月,干支所紀的日與月是依據整個天地的赤道經度和赤道緯度。現今學術界儘管承傳了二十四節氣曆法,但是卻對二十四節氣曆法進行了改頭換面。因為赤道大圓與黃道大圓均為360度,用二十四等分也都是每份為15度。而中國傳統科學在建立古代中國天文學體系時並不使用黃道坐標系,而是使用赤道坐標系,即渾天系的「平氣」來劃分二十四節氣。只是隨著西方天文科學知識的傳入,學術界到了隋代以後改用黃道的「定氣」來劃分二十四節氣,而且一直未被民用曆本所採用。到了清代的時憲歷才改用定氣來注曆本。自此,二十四節氣的科學依據----天地之氣運動方式與過程這些內容才逐漸銷聲匿跡。由二十四節氣的客觀科學依據可知,古人所講的「天為陽,地為陰。」「天」是指天氣,「地」是指地氣。即氣由諸天體釋放出來為陽,這種陽氣進入地體之後為陰。進入地體的陰氣,再由地體中釋放出來則為陽。屬性為陽的氣進入地體是氣的凝聚;屬性為陰的氣由地體釋放出來則是氣的流散。這合二為一的氣,即是天地自然陰陽之氣。古代中國曆法的科學依據正是這「離為陰陽」的一氣。古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曆法、十干所紀的十個月曆法、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曆法、干支60一周紀年、月、日、時的曆法,都是對這「離為陰陽」的一氣分時段的考察與標記。也就是說,古代中國曆法的科學依據----氣候是指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與運行過程。同樣的溫度不同的表示方法。現代科學用瑞典天文學家攝爾修斯(Anders Celsius)制定的溫度計刻度(符號為「C」)來測定溫度。而春季秋季都有攝氏20℃的時段,但是春季的20℃與秋季的20℃卻是有區別的。用老百姓的話講是春季的20℃是表皮冷,內里熱;秋季的20℃是內里冷,表皮熱。。用文人墨客的話講是春季的20℃是乍暖還寒;秋季的20℃是乍寒還暖。感興趣的的讀者不妨認真地體味體味。同樣的20℃,春季則是生機盎然;秋季則是蕭條肅殺。攝氏度數儘管方便精確,卻無法將這些本質上的不同標識出來,而羲學的《古太極圖》卻用陰爻陽爻相間卻將這種區別讓我們一覽無餘。如《古太極圖》中與春直接對應的卦符「震」是由二陽爻中間夾一陰爻;與秋直接對應的卦符「坎」 是由二陰爻中間夾一陰爻來表示。羲學的抽象卦符則源自氣候的構成要素----物候。古代中國曆法二十四節氣等所標識的氣候也是以物候為基本構成要素的,關鍵是二十四節氣等曆法所標識的氣候與現代科學所講的氣候是名相同而實不相同,因為二十四節氣是對整個天地的二十四等分,所以二十四節氣曆法所標識的是整個天地全方位的氣候特徵(有關這方面知識的內容筆者也有另文分析)。2.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科學依據之二----物候天之陰陽地之剛柔則盡顯物候之中。只是因為現今學術界尤其是天文學界,忽略了對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中「物候」的研究,才將天之陰陽地之剛柔與物候的關係分割開來。對易學頗有研究的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薄樹人先生(已故),曾主張不能輕易否定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中的物候內容。薄先生在為唐代的天文學專著《開元占經》(1989年版)所作的序中,對該書所論及的物候問題所作的評論是:「一一一至一二〇卷是集錄古人各種有關草木鳥獸,人鬼器物等等的星占術文。看了上面的介紹,人們可能會提出兩個問題。第一,這最後十卷與天文現象全然無關,在全書中似乎有點不協調。過去有的研究者曾提出過,由於《新唐書·藝文志》和《玉海》兩書所記,《開元占經》只一一〇卷,所以這最後與天文無關的十卷乃是後人的增附,而非瞿曇悉達原本所有。此說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代表。可是話得說回來,人們盡認為,《新唐書·藝文志》等書的數字可能是訛誤。中國數字二與一之誤混,在古書中的例子是太多了。最近我們查到,在唐高宗麟德年間編成的二部星占書:《天地瑞祥志》和《天文要錄》中,也有關於草木鳥獸之類的佔法。可見當時人們的確是把這類與天文無關的佔法也劃入星占術範疇中去的。因此,我們也認為,要否定這最後十卷的原作地位,還必須拿出更有利的證據來。」物候與天文學究竟有沒有關係?回答是肯定的。不僅有,而且無法分割。羲學、易學所論述的天之陰陽地之剛柔原理的卦氣就與物候相通。注重物候是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獨有特徵。以天之陰陽地之剛柔為基本內容的陰陽思想,與這一獨有特徵密不可分。而且氣候、物候、節氣、歲氣、卦氣、氣數、曆法這七者是息息相通的。物侯,是指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如植物的發芽,結實,侯鳥的遷徒,某些動物的冬眠等與氣候的關係。如物候年、物候月等。節氣,是指二十四節氣。 歲氣,是指人們通常所說的年景。干支60一周所紀的年份則具體標識了每一年的大致年景,即每一年天地之氣正常與異常的大致規律。卦氣,是指易學中所講的八卦、十二卦、六十四卦等。氣數,是對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的數)的具體標識。節氣指二十四節氣;運數指陰陽運行 之數,也稱五運六氣,由干支60一周予以標識。古人將二十四節氣、干支曆法、八卦、六十四卦之類統稱為氣數。 曆法,是運用「數」來標識天體運行規律、四季變化節律的方法。為了探索、掌握自然變化的規律,以便於人事活動,能夠做到所預測的歲氣與天體運行規律相一致,與四時的順序相應合。「與天地合其德,與四時合其序。」比如從事農業生產要不錯過天時,採集藥物不錯過季節,等等,就要依據科學的曆法。尤其是古代凡舉行大的慶典,都不能違逆自然的分界——氣數[5]。古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干支曆法就是為滿足這種需要而制定出來的。生物的周期性現象就是物候,它與天地之氣消與長現象的期限(氣候)相一致。如《素問》所說:冬至日初五日,蚯蚓結;次五日,麋角解;後五日,水泉動;次季冬小寒之節,初五日,雁北鄉;次五日,鵲始巢;後五日,野雞始雊;……」[6]見圖1。正是這些物象變化與時日推移相一致的規律,讓古代先哲們捕捉到了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著,摶也摶不住的天地之氣消與長的規律。古人將這一規律歸納為: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六個節氣稱為一個時節,四個時節稱為一歲[7]。古人認為,水旱之災,取決於五運六氣。五運六氣則由氣數如干支60一周所紀的年號標識出來。《舊唐書》八八《韋嗣立傳·上》疏:「水旱之災,關乎陰陽運數,非人智力所能及也。」[8]《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則具體記載了干支60一周所紀的年份中天地之氣的正常與異常。在氣數的制定中,物候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正是物象的千變萬化使古人悟出了氣的運動方式----陰陽。張介賓先生也指出:氣數沒有形狀,本來不容易觀察;可以觀察的,在於陰陽的往來,體現於四季、節氣的順序,有季節的順序則時令相承接,而萬物的消長有期限,於是能夠用來分時段考察標記「氣」化生萬物的期限[9]。以三候為一氣的二十四節氣曆法,就是依據「萬物消長期限」體現出來的天地之氣消與長的規律與天文現象變化規律相一致而制訂出來的。學術界大致劃分的三種性質的曆法則不具備古代中國天文學所認知的物候、氣候、天文現象這三種特徵。其中,物候是古代中國天文曆法有別於其他各國曆法的獨有特徵。 氣候、物候、節氣、歲氣、卦氣、氣數、曆法這七者息息相通,直接體現在圖1與圖2中。在制定曆法的過程中,物候是訂立節氣與歲氣的基本依據,這在圖1中標識得相當清楚。物候、節氣、歲氣與卦氣相通,在《卦氣圓圖》(圖2)中標識得相當清楚。

《卦氣圓圖》中雖然只分六十卦,但是其劃分原理與六十四卦是一致的,都是對一歲365.2422日的等分。《卦氣圓圖》的由外向內第三圈,則是能夠體現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的物候,也就是動、植、礦物等有形物質,受天地之氣的穿透作用所體現出來的有規律的變化,這些有規律的變化不僅體現出天地之氣所具備的五種根本屬性----木火土金水,而且體現出氣的運動方式----對有形物質的隱入與釋出。由一歲之中的七十二物候可以凝縮為二十四節氣、十二支所紀的十二月、每三個月為一個季節的四季。這一原理與六十四卦凝縮為十二卦、八卦是一致的。由八卦擴展開來的十二消息卦、六十卦與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息息相通(見圖2),尤其是圖2中的震卦(春)與兌卦(秋)這一對卦符所對應的物候:玄鳥至、雷乃發聲;玄鳥歸、雷始收聲。將春(陽)與秋(陰)的相反相成展示得一清二楚。足可證實由爻、八卦所奠基的陰陽思想,是以客觀存在的天地之氣,對有形物質隱入與釋出的方式及其階段性為依據的。由此可知,天之陰陽,地之剛柔盡顯物候之中。3.古代中國天文曆法的科學依據之三----天文星象天文現象變化規律更是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不可或缺的科學依據。天文的「文」字是「紋」字的古寫,「文」是指錯落有致的圖畫。「天文」是指天空中用假想的線條聯結起來的由天體組成的特定星象。如北斗七星就是將天空中的七顆星用假想的線條聯結成勺子的形狀,而被稱為北斗七星,也稱勺星。 「離為陰陽」的一氣與天文現象的變化密不可分,依據這一氣而制定出來的曆法與天文現象的變化息息相應。因為十干所紀的十日(與制定二十四節氣曆法所依據的十二次息息相通,有關這方面內容筆者有另文分析)代表陽;十二支(與由二十八宿劃分出來的十二辰息息相通)所紀的十二月代表陰。十二次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個初氣;十二支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十二個中氣。所以《史記·天官志》載:在天則有日月,在地則有陰陽(干支曆法所標示的十二次、十二辰)。在天有五星,在地則有五行[10]。地面上五種屬性氣的運行與五大行星在天空運行的現象是遙相呼應的。因為,五行,是天地之中常規的五種形氣。五行的順序混亂,五星的運行違背了常規,全都由律歷之數----對天地之氣的分時段考察與標記而標識出來[11]。也就是說,天地之氣的變化與太陽、月亮、五大行星等天體所釋放的氣息息相通。律歷則是對太陽、月亮、五大行星等天體所釋放的氣,與地體自身所釋放的氣合而為一的分時段考察與標記。《素問·氣交變大論》則強調:五大行星在運行中的快慢、明晦、順逆等,都會使地體上的陰陽五行出現太過和不及,即「五行的順序混亂」。這種太過和不及都會給有形物質造成影響。如植物的生長出現異常和動物的生理出現異常等等。太過是指歲氣有餘。如木氣太盛,是木星超常的明亮,而且逆行或停留駐守。木氣不足,則收成的時令就要提前[12]。五星、二十八宿之類的天體運行規律失常全都有災。火氣太盛,是火星光芒四射且逆行駕臨,宿之類的天體違反正常的運行規律,全都會有災異[13]。五星的顯現,要在深夜觀察,人看著它高興,就是星高興;人看著它感到害怕,就是星在發怒。光色微微顯耀,乍明乍暗,是星在憂愁;光色徘徊不定,不清晰,不透明,不與其他星相同,是星在沮喪;光色圓潤,不盈不縮,和悅明凈,是星喜悅;光色突然,臨人芸彩滿溢,其象懍然,是星在發怒[14]。歲氣太過則看到的星體會比往常大,或光色鮮明透亮,歲氣不及則星體小或光色暗淡,所以每個具體的節氣和中氣時段的天地之氣特徵,可依據對行星的觀察而預先知道。萬物承受五常之氣而生成,沒有不與上天的正常與異常相互參應的。天體運行有逆有順,所以依據天體的運行狀況,可以預先知道每個節氣、中氣的具體氣象[15]。從這一段可以看出,古人並不拘泥於已經歸納出來的規律,而是根據規律結合隨時隨地出現的特殊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既重視常規又不忽略常規中所出現的突變。即運用理性與感性相結合的靈性思維方法來認識天地自然。《繫辭》則指出:確定了天的位置與地的位置,《易》所講的陰陽就運行在天地之中了[16]。也就是說確定了干支所標識的天(標識地氣上升時的天體位置)和地(標識天氣下降時的天體位置)的位置,就能依據干支四柱預測出天地陰氣陽氣的運行規律。因為干支四柱所標識的正是「天」、「地」的位置,所以依據干支四柱可以預測出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的五大行星中每一顆行星的精確位置。十干用於標識天的位置,代表天氣,為陽曆;十二支用於標識地的位置,代表地氣,為陰曆。干支四柱則用於標識逐年、逐月、逐日、逐時的歲氣,即天地合氣,這三種曆法共同為天地陰陽合曆。歲氣就是人們常說的「年景」。歲氣的太過和不及就是古人常說的:冬行春令,春行冬令。即冬天該冷的時候不冷,春天該暖的時候不暖。太過不及與五星的明晦、大小、遲疾、順逆遙相呼應。古人正是根據北斗、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二十八宿等天體顯現的特徵,掌握了天地之氣的運行規律,包括干支曆法在內的氣數則具體標識了這一規律。三、氣數與蓍數----標識天之陰陽地之剛柔的數據與工具「氣便是數」 [17],氣指天地之氣即陰陽之氣的運動。「氣數」,在中國傳統科學中,並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的「人的命運」之數,而是指由物候、氣候、天文現象中體現出來的氣的 「節度」或「界限」,即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也是易學所講的天之陰陽地之剛柔之數。「氣數」,說得專業一點就是,它是觀察測算物候、氣候與天體運行位置所獲得的精確數據。蓍數,則是用於觀察、測算物候、氣候及天體運行現象、速度,並獲得其精確數據的數學工具。古代中國的曆法就是以氣數為基本要素而制訂出來的。現今學術界的一些論著儘管一再釋義天之陰陽,地之剛柔,並不厭其煩地重複天數、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但是卻因為不清楚「天」是指「天氣」,「地」是指「地氣」;不了解奇數為陽是指地氣上升,偶數為陰是指天氣下降,所以總也講不清楚為什麽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更無法證實天數、地數是依據什麽來認定的。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的一些學者對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中物候與氣候、天象變化規律密不可分的關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不能真正領會河圖洛書的形象之象來自世間萬物的物象之象,羲學《古太極圖》的抽象之象來自河圖洛書的形象之象。分析氣數與天之陰陽地之剛柔的關係,不僅可以進一步展示「三象」的進化機制,而且可以充分證實陰陽思想的客觀性與科學性。1.氣數----天之陰陽地之剛柔的整體特徵與具體特徵陰陽與氣數都是由萬物萬象的變化中體現出來的天地之氣運行規律之數。氣數,對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既是整體標識,也是具體標識。因為天之陰陽,地之剛柔與天地之中同時並存的,上下左右相互往來的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相一致,所以氣數與古代中國曆法一樣,對天之陰陽地之剛柔,是既標識了整體特徵,也標識了具體特徵。《管子·五行》就記載了在一年所分的五個季節之中,國家首腦治理國家大事,頒布政令的內容:木(春)季時,冰解而凍釋,草木萌動。天子頒布政令,發種子給農民,要求及時播種。給禾苗壅土。出行要衡順山林,勿傷禾苗。禁止百姓亂砍亂伐樹木,愛護草木。挖去蜇蟲及卵,以防止害蟲孳生。春氣已和,不殺幼鳥,不傷幼獸。幼畜不可縛之過緊,以免影響生育。使春季的草木不凋零,禽獸不斷絕後代。七十二日而終止……[18]。在這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中,要真正做到先於天時而不會違備天時,後於天時而謹慎地順應天時[19]。就要通過精確的數字計算,揭示四時陰陽變化之「大數」。所用的這些揭示四時陰陽變化之「大數」,如四時、五行、六氣、八卦、十干、十二支、二十四節氣、干支60一周、七十二、三百六十之類,都是對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的準確標識。因為節氣、運氣是天地陰陽之氣運行之數,所以氣數也是對陰陽所作的數字標識。卦氣是古人用來標識天之陰陽地之剛柔的,代表陰陽的卦氣與節氣運氣息息相通(見圖1、圖2)則證實了這一點。《周髀算經》就記載了節氣與卦氣的相一致:四季晝夜長短均有節度,二至、二分就是節度的標誌。「至者,極也,言陰陽氣數消長之極也」。夏至晝極長,冬至夜極長,各為59刻。「分者,半也,謂陰陽氣數中分於此也,」春分、秋分,晝夜均等,各長50刻。十二消息卦,以卦象標示十二月陰陽消長的象徵數列。十一月一陽五陰(復卦),十二月二陽四陰(臨卦)……四月六陽(乾卦);五月一陰五陽(姤卦),六月二陰四陽(遁卦),……十月六陰(坤卦) [20]。十二消息卦與十二支所紀十二月標識的時段相同,這種用卦象之數標示四時陰陽消長節律,在地球上的特定地域則標示了一年之中逐時運行著的天地陰陽之氣;用於標示整個天地之中,則直接體現了各特定地域,如北半球和南半球在同一時刻陰消陽長,陽消陰長的不同程度。古人將節氣、運氣與卦氣統稱為氣數,這些氣數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如「陰陽五行八卦」,「十二消息卦」等標識的是整個天地自然陰陽之氣;作為部分如「木行」(春)或「金行」(秋),標識的則是天地之中某一特定地域,即南半球或北半球特定時段的天地自然陰陽之氣。因為天之陰陽地之剛柔就是指由物候、氣候中顯現出來的天地之氣運行規律,所以氣數不僅標識的是天之陰陽地之剛柔的整體特徵,而且也標識了天之陰陽地之剛柔在地球特定經緯度的具體特徵。2.氣數----陽剛陰柔相互摩切,八卦之氣相互往來之數古人將天地之中同時並存,上下左右相互往來的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稱作天地陰陽之氣的運動,易學則稱此為陽剛與陰柔相互摩切,八種卦氣往來貫通[21]。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盪,是指陰陽之氣的相互交融導致四季更替。宋代易學家張載在解釋「剛柔推移,八卦摩盪」這兩句話時說:以人體來講,喘息就是剛柔;相摩,氣的一出一入,就是上與下相互摩盪。於鼻子之中的氣息來看,人自身的鼻息相摩,以盪於腹中,經過消熔解體,人體自身的氣又升騰出來[22]。也就是說,天地陽剛陰柔與人自身的呼吸原理是一致的。宋代的易學家邵雍則指出:陰氣陽氣分離開來而生天地,陰陽之氣相互交接而生出四象,四象之氣相互交接而生出八種卦氣,八卦之氣相互交接而生出世間萬物。所以相互匹配的陰陽之氣,是化生天地的法則與模式,八卦之氣決定日月(干支所紀日月)的體制。八種卦氣(主要是指五種顏色的氣,即陰陽五行)決定萬物的性質,六十四卦決定萬物的形體;天地也是物質,也有數[23]。六十四卦則是對八卦的每卦一分為八。即八卦是由觀測天地之氣陽剛陰柔的現象與變化規律而制訂出來的。可知由這些規律中體現出來的氣數,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的「人的命運」之數,而是指天地之中的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簡言之,氣數是對天地之氣運行分時段的考察與標記。如《繫辭·上》將一年分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就是依據與彝族十月曆相一致的古代中國用十干所紀的將一年分為五個時節的曆法來劃分的。「天一」指地氣上升的時段----一月;「天二」指天氣下降的時段----二月,依此類推。易學中所講的氣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三十六、六十等,並不是簡單的順序之數,而是對天地陰陽之氣、天文現象變化規律的具體標識,同時也是對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的具體標識,氣數既是用於考察分紀天地之氣的數,也是考察分紀陽剛陰柔相互摩切,八卦之氣相互往來的數。3.氣數----萬物萬象的形狀變化之數氣數是萬物萬象的形狀變化之數。它標識的物候、氣候與天體運行度數來自萬物萬象的形狀變化之數。《漢書·藝文志》中《數術略》天文條就記載了:天文,是以二十八宿為坐標,推算五大行星、十二辰、太陽、月亮等天體的度數,以考紀月初和月中的天象。這是聖王用來參與國家政治活動的依據;歷譜條記載了:歷譜,是安排四時之位,訂分、至的節氣,會合日月五星所在的辰次,以考訂寒暑殺生之實。……這是聖人知曉天地之氣運行規律的方法和技術[24]。由此可知,古代中國曆法並不僅僅是記載時日的方法,它除了準確標識物候、氣候與時日以外,還用於標識天體運行度數。而天體運行度數則是依據萬物萬象的形狀變化之數----物候、氣候確定出來的。清代易學家陳夢雷在《周易淺述·凡例》中講得明白:「六經皆言理,獨《易》兼言數」。即六經:詩、書、禮、樂、春秋,全都只講理論、法則,只有《周易》既講理論、法則,又講數。這是因為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理論、法則與數的緊密結合。正如陳夢雷所說:理,是完備、精確的數。理論、法則都是由精確的數測算出來的。只有通曉天象的變化才能懂數。宇宙之中自有精確的時刻,知曉天象就能知曉精確的數,數就在天象之中。不可離開天象來空談數。因為數與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不應該離開數而言象,亦不可離開象而言數[25]。明代數學家程大位在《演算法統宗》中就說:數是從那裡來的?源自《河圖》、《洛書》啊!伏羲得到它用來畫八卦,大禹得到它用來劃定九疇,聖人得到它用來搞科學技術[26]。《河圖》《洛書》是中國數學的鼻祖,八卦就是由《河圖》、《洛書》推演出來的。朱熹曾經說過:在鴻荒之世,天地之間,陰陽之氣,雖然各有現象,然而開始並沒有數。只是到了古人創作出《河圖》之後,才出現五十有五之數。由此,才可以清清楚楚看得見奇數偶數的相生[27]。即在河圖洛書誕生以前還沒有數,那麽河圖洛書的數又是從何而來的呢?是由有形物質的化生化滅中體現出來的(應該說是有賢能的人從萬物萬象的變化過程中歸納出來的)。有形物質因為陰陽二氣相互會合之後而有現象,有現象之後才有形狀[28]。有形狀就有變化,有變化就有了數。《左傳》也指出:有形物體化生出來以後就有形狀,有形狀以後就有變化,有變化就有數[29]。所謂奇數(一、三、五、七、九)為陽,偶數(二、四、六、八、十)為陰,就紀月份的曆法來講,實際上就是指氣的上升時段----一月為陽;氣的下降時段----二月為陰,依此類推。《地理求真》也指出:「蓋太極判而生兩儀,宇宙間事事物物無一不在陰陽之中,斯無一不在生氣之中也。浮而上者之清,天氣之所以靈也,降而下者之濁,也氣之所重濁也。向使天地二氣不能相交,則陰陽無媾和之情,則萬物不能生育,語所謂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是也。」「兩儀定位,即肇陰陽。萬物推原,咸歸奇偶。」《繫辭》說:錯雜的變化,交插組合的數。通曉變化的原理,就能夠成就天下之文;窮盡其數,就能夠預測出天下的(氣)象之數[30]。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的作用在於準確標識物候、氣候與天象。二十四節氣的物候、氣候作用盡人皆知,十干所紀的十個月分為五個季節;十二支所紀的十二個月分為六個季節,二者所標識的物候、氣候也是顯而易見。可見氣數----節氣和運數(五運六氣)都是從物候、氣候與天文現象中誕生出來的,而且它們在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中也確實是用於準確標識物候、氣候與天體運行度數的。至於物候、氣候與天文現象,則是依據萬物萬象的形狀變化之數確定出來的。4.「蓍」是觀察測算工具之「蓍」,不是「占卜」人生禍福之「蓍」《周易·說卦傳》也指出:古時候,聖人建立易學體系,讚頌神明(天地)的精深微妙而生蓍。通常對「蓍」的解釋有兩種:「蓍數」和「蓍草」。「蓍數」是「五十」;「蓍草」是用於占卜的工具。「占」在天文學領域是觀察與測算的意思,「卜」是預測的意思。儘管在人文領域,人們把「占卜」理解為:是對於人生禍福的預測,但是仍然無法否定「占卜」在天文學領域,是對天文現象的觀察測算和對天地之氣的預測。金晟煥先生也曾說過:「《易經》原是古代的占算書,確無可疑。但它不僅有占卜吉凶的功效,也被視為講天道的書籍。」[31]應該說《易經》的占算功能是以天道為正宗的,用做占卜人生則是後世人對《易經》的歪曲。《易經》中的「天道」,是指天體、天氣的運行現象與規律。數學家祖沖之就曾指出:天體運行的快與慢,不是由神怪所決定的,而是由天體的(組合)形狀來預示的,而且也是可以用數推算出來的[32]。劉明武先生也明確指出:「需要說明的一點是,街頭巷尾的算卦先生可以利用八卦、六十四卦給人算命。算卦先生利用八卦、六十四卦實際上是對易理的反動。」 [33]就《周易·說卦傳》所說聖人讚頌天地精深微妙而生出的「蓍」而言,「蓍」所代表的數和「蓍」被用作占卜的工具,應當被理解為:「蓍」是用作對天象進行觀察測算和對天氣進行預測所使用的計算工具。陸績認為:「蓍」的作用在於區別吉凶[34]。羲學、易學依據天地之氣所測定的「吉凶」,不是指人生的吉凶禍福,而是指天地之氣的正常與異常。在這裡,由「蓍」所代表的數,也不是指用於占卜人生的命運之「蓍」,而是用作對天象和天氣正常與否的預測所使用之「蓍」。因此,「蓍」是用於獲得物候、氣候、天文現象與規律精確數據的計算工具。有了蓍數、氣數,天地之道——陽剛陰柔規律,就被明明白白地標識出來。依據這些氣數,能夠上推千年、萬年,進而知曉千年、萬年以前的天象;也能夠下推千年、萬年,預先知道千年、萬年以後的天象。猶如《孟子·離簍章句·下》所說:「天之高也,星辰之遠也,苟求其故,千歲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即天雖然很高,星辰雖然很遠,然而根據已掌握的天文現象變化規律,即使千歲之久遠的時日,其日至的度數,也可以坐著就能推算出來。明代易學家來知德在論述「伏羲仰觀天文圖」時指出:伏羲仰觀天文並用來畫八卦,所以能夠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推算五運六氣、十干所紀十日、四時之類的氣數,凡附麗於天之懸象的事物,無不包括在八卦之內;在論述「伏羲俯察地理圖時」指出:伏羲俯察地理並用來畫八卦,所以天地四方、九州、鳥獸,草木,十二支之類,凡附麗於地之理的事物,無不包括在八卦之內[35]。就是因為天地之中這些物象的變化都由天地之氣的規律----氣數來支配,所以古人講天地萬物全都包括在八卦之內。古人將八卦、干支、二十四節氣之類統稱為氣數,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依據陰陽原理對物候、氣候與天文現象變化規律的準確標識。5.陰陽如何與氣數的標識對象---氣化之象失去了聯繫只是因為後世的一些學者,斷章取義了古人所說:易學中所講的原理是不需要證明的。加之天文學界對古代中國天文曆法所獨具的物候特徵的淡忘,尤其是近現代以來的學術界恪守中學西范的原則,不僅望文生義地將陰陽五行釋義為五種元素,把陰陽五行與五個時節的關係割裂開來,而且把二十四節氣曆法的空間背景局限於中原大地,使八卦與八個主要節氣的關係名存實亡。故而逐漸遺忘了易學中所講的陰陽與天地陰陽氣數----物象萬千中體現出來的氣化之數密不可分,尤其不了解易學所涉及到的陰陽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干支所紀日月與天地陰陽之間關係的翔實內容,不了解這些「數」都在物候、氣候、天文曆法的範疇之中。總是就氣數而論氣數,就象數學中只做算式題,不做應用題一樣。從而導致學者們對陰陽的釋義流於就陰陽而論陰陽,只講陰陽是哲學思想,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而不講陰陽這種哲學思想是從什麽樣的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就象我們的辭書中所解釋的那樣。雖然承認陰陽無處不在,但是到真正想要去認識它的時候,卻又聽也聽不著,看也看不見,抓也抓不住,連風和影都捕捉不到。其結果只能是使陰陽與氣數的標識對象----由物象萬千中體現出來的氣化之象分割開來,進而使我們的學術界越來越無法弄清陰陽的準確含義。河圖洛書、羲學並不是停留在物象萬千的表面,而是由物象萬千的表面現象透視出了產生物象萬千的原動力,即天地萬物的實質——天地陰陽,對「天地陰陽」做了整體化、數量化、標準化、實質化、科學化的測定與展示。所以我們探索陰陽的準確含義,必須結合陰陽五行八卦、六十四卦、干支曆法所標識的天地萬物變化的規律性來分析,不然的話,就只能停留於無法找到客觀依據的抽象數字上兜圈子,從而導致讀者在理解「陰陽」一詞時如墜五里霧中,根本無法意識到羲學所展示的陰陽是指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而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則是從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物象萬千之內在規律中抽象出來的。四、呼吸、升降與「離合」——劃分「陰陽」的準則「離合」,與「呼吸」、「升降」一樣,不僅是古人形容陰陽的用語,而且是古人分陰分陽的準則。1.曆法中的陰陽是依據「離合」來劃分的《素問·陰陽離合大論》指出:陰陽所統攝的事物,數起來是十,推究起來卻可達百,數起來是千,推究起來卻可達萬。萬的數目之大,是數不勝數的。但是其要點只有一個:就是依據氣的「離合」來推算天文曆法。「離」是流散開來的意思;「合」是聚合起來的意思。因為對於天地自然和世間萬物來說,合起來只不過是一氣,散開來則是十、百、千、萬的氣象,由各種有形物質體現出來的氣象類型無窮無盡,如天地之氣是一對陰陽,春秋之氣是一對陰陽,冬夏之氣是一對陰陽,晝夜之氣是一對陰陽;又如氣對有血性能呼吸的與沒有血性不能呼吸的物質的陰陽作用。諸如此類的陰陽,數不勝數,卻無一例外地都要遵從氣的規律。即只要是有形物質都無法逃脫氣的出入升降。氣降入有形物質與氣從有形物質中升騰而出,只要依據這兩種運動方式來劃分,陰與陽的區別就一清二楚了。《靈樞》則指出:我們說陰陽這個事物,雖然有名稱沒有形體,但是它卻無處不在。因為氣無處不在,所以被陰陽統攝的事物,數之可十,離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萬,就是指這些[36]。這正是一年可以分陰陽,一季可以分陰陽,一日可以分陰陽,一時也可以分陰陽的準則。正如《素問·陰陽離合大論》所說,儘管陰陽「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即劃定陰陽是有準則的。這準則就是《素問》明確指出的「要」。就是「以離合推步」。天覆蓋地,地承載天,萬物化生化滅於天地之間。沒有露出地面的,稱為陰處,命名為陰中之陰;已經露出地面的,命名為陰中之陽。由形體內涌動而出的氣,為陽,因為此陽居於陰處,故稱之為陰中之陽[37]。「以離合推步」中的「推步」,是指天文曆法之學。《後漢書·三八·馮錕傳》:「錕弟允,……善推步之術。」註:「推步,謂究日月五星之度,昏旦節氣之差。」[38]由此可以進一步證明,天文曆法中陰陽的劃分,是依據氣對地體和有形物質的隱入(合)與釋出(離)這兩種運動方式及其運行時段的限定為準則,來推究日月五星的度數和昏旦節氣差異的。以上引文的意思可以歸納為五條:①天文曆法中的陰陽依據氣的離與合來劃分;②有形物質都是由氣的聚與散而生成、化滅;③凡是有形物質都存活、化滅於天地的氣化作用之中,即都無法逃脫氣對自身的出入升降;④就天地之氣而言,氣進入地體則為陰;氣從地體中釋放出來則為陽。⑤就有形物質而言,進入有形物質之中的氣為陰,從有形物質之中釋放出來的氣為陽。1.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隋代醫學家揚上善指出:所謂陰陽之原理,是大而無外,細入無間,毫末之形,全都由陰陽雕刻而成,所以數是數不過來的。因為陰氣中還有陰氣,陽氣中還有陽氣,陽氣中又有陰氣,陰氣中又有陽氣[39]。即天氣中有從天體釋放出來的氣,為陽氣中的陽氣;地氣中也有從太空吸入的諸天體體內的陰氣,為陰氣中的陽氣。天氣中從諸天體釋放出來的氣,為陽氣中的陰氣;地體釋放出來的陽氣中也有從太空吸入的諸天體體內的陰氣,為陽氣中的陰氣。因為物質的劃分是沒有止境的,宇宙之廣大,無邊無緣;塵埃之細小,難以目察,而氣對它們的作用卻是無處不在,所以對各類有形物質具備陰陽的類型之多,數不過來也沒關係,只要了解氣降入有形物質,與氣從有形物質中升騰而出,就是古人所認定的陰與陽。依據這兩種運動方式來認識陰陽,陰與陽的區別和性質就一清二楚了。由有關離合的五點說明可以看出,離與陽、合與陰;露出與陽、隱入與陰;呼吸與升降;隱藏與顯現;陰與陽,都是不同的用語代表著相同的意思,然而,就氣對有形物質的氣化作用而言,用「陰陽」這個概念是最合適不過的。古人用「離合」作為劃分陰陽的準則,是因為「離合」相當形象、直觀地體現了天文曆法分陰分陽的準則。五、結語分析陰陽思想的形成機制,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四點啟示:1.曆法、卦氣與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相默契依據天地之中陰陽五行的現象與規律來界定天地的極限與區劃,依據這一極限與區劃的規律性變化建立起時空變遷的學科理論體系,就是古代中國的天文曆法體系。這一體系也是古人確立「天地之道」----陰陽剛柔的客觀依據。二十四節氣、十干、十二支等與陰陽五行八卦直接對應,則證實了二十四節氣、干支曆法和八卦、六十四卦一樣,與陰陽剛柔變化的本原——天地之氣的運動方式相默契。從河圖洛書、羲學、易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陰陽五行八卦所蘊涵的陰陽思想與保留了四千多年前夏代文化的彝族人民曾使用的「十月曆」 所蘊涵的陰陽思想相一致中,我們可以肯定,羲學、易學中的陰陽五行、八卦、干支之類所蘊涵的陰陽思想既不是深不可測,也不是虛無縹緲,更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它們都是對天地之氣陰陽剛柔的本質、現象和規律用數所做的準確標識。2.陰陽的五種特性作為「房客」的陰陽與作為「寓所」的古代中國天文曆法之間的關係,將陰陽思想從物象之象到形象之象,再到抽象之象的過程展示得淋漓盡致。這一過程體現出,陰陽思想不是原始初民用直觀思維對物質世界的膚淺認知,而是古代先哲們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並用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完美結合的靈性思維方式,經過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邏輯推理,對物質世界的實質由微觀到宏觀,又由宏觀到微觀的科學認知。這一過程也使陰陽所具備的五種特性歷歷在目:①陰陽相互對立統一在一氣之中;②陰陽齊等,兩相匹配;③陽根於陰,陰根於陽,陰陽互根互存;④陰與陽處於永不停歇地相互轉換之中;⑤陰陽「大之無外,細入無間」。這五種特性就象試金石一樣,能夠對自古至今圍繞陰陽一詞出現的多種不同釋義進行證實、證偽。3.中國傳統科學文化以陰陽思想為指導在中國傳統科學文化中,並不僅僅是天文學以陰陽思想為指導,而是還有醫學、農學、建築學、哲學等學科都是以陰陽思想為指導。如醫學家依據陰陽思想創造了《黃帝內經》;農學家依據陰陽思想著成了《齊民要術》、《農說》等;建築學家依據陰陽思想堪定方位,構築大都市以及宏大雄偉的宮殿;哲學家依據陰陽思想規範出了倫理關係……。尤其是中醫學幾乎是言必稱陰陽五行,而且運用陰陽五行來指導醫療實踐。就是因為人體自身就化生化滅於陰陽五行之中。作為中醫學來說,陰陽思想的運用決不能可有可無。抽掉了陰陽思想就象一個活著的人停止了呼吸一樣,中醫學就會失去活的靈魂,從而喪失發展創新的活力。因為在當今世界上,各國的傳統醫學都已被現代醫學取而代之,只剩中醫學成為唯一能與現代醫學相抗衡、相媲美的傳統醫學,而且越來越顯示出她那無與倫比的優越性。所以只有真正認知了陰陽五行的準確含義是對物質世界本質屬性的科學認知,才能正確理解中醫學對人體本質的科學闡釋,從而賦予中醫學活的靈魂,給中醫學的發展創新帶來蓬蓬勃勃生機。4.陰陽一詞多義、歧義、內涵與外延欠清晰的原因及其對策中國傳統科學的各個學科為什麽要運用陰陽思想來建立本學科的理論體系並指導本學科的實踐?因為這些學科研究的是物質世界的諸多方面,這諸多方面都離不開對物質世界的科學認知。陰陽思想在這些學科中的運用,使陰陽一詞產生了多義、歧義,也使陰陽一詞的內涵與外延越來越模糊不清,進而成為現今學術界正確釋義陰陽一詞的攔路虎。要想搬掉攔路虎,就必須弄清楚古人是認定從有形物質中釋放出來的氣為陽;隱入有形物質之中的氣為陰,同時運用「離合」這一天文曆法分陰分陽的準則,將男為陽,女為陰;雄為陽,雌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外為陽,內為陰;氣為陽;形為陰等諸如此類的名詞,如何與陰陽發生了「同義」的關係尋覓出來。即在深刻揭示陰陽一詞準確含義的基礎上,讓多義、歧義回歸到正確含義上來。只有這樣,才能使陰陽一詞的內涵與外延真正清晰透明起來。也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如魚得水地運用陰陽思想來指導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各學科,如天文、地理、農學、建築等。尤其是中國哲學、中醫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參考文獻(略)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的德治思想
如何理解"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學裡怎麼做到?
《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26課:不擇眾機,稱名必生──法照大師「瓦變成金」之偈
【轉載】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吳曉波)
漢代佩飾玉與佩玉思想研究 (三)

TAG:思想 | 曆法 | 陰陽 | 天文 | 機制 | 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