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棋史談(一)
06-04
中國象棋是我國的傳統棋種,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趣味性和競技性為一體·堪稱中國傳統文化園地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來,久盛不衰.深受歷代各階層人民的喜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象棋被列為體育競賽項目。為區別於國際象棋,傳統象棋現稱「中國象棋」。由於象棋包含有體育、藝術和科學的因素,象棋亦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愛好。不僅亞洲、歐洲、北美洲積極開展象棋活動,就連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國家亦出現了象棋活動。應該說,象棋在世界各地都有了火種。象棋之所以久盛不衰,主要源於它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引人入勝的對局,構思情巧的排局,它可以啟迪人們的心智,陶冶人們的性情.且寓有存亡進退之理。陰陽消長之機。經國用兵之道,進取競存之招,均在其中。飛象躍馬,妙趣無窮,樂趣無窮;應變隨機,臨局交爭,雖不在疆場,而行軍運籌之宜,觀敵度己之勢,盈純虛實,仍必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神遊局內,留連忘返。象棋起源於中國,雖無確實考證。但近代象棋在中國北宋末就很盛行了這一史實卻是無疑的。第一章象棋定型前的中國歷代象棋象棋分兩種,有八格象棋和九線象棋。八格象棋即一陰一陽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故其縱橫各八格,棋子在格中運動,有合掛象意之義。八格象棋無炮,弈來較簡單,流外後擬以立體成為現國際象棋。國際象棋機制早在公元的秦末就流行於民間。把八格棋盤叢中一分為二,拉開一格距離,以示界限,去三卒加二石機與一士。均放於線上,系合九五稱尊意義,形成今日之象棋。將、士、象、車、馬、炮、卒等兵種·各子走法不同;雙方各占其半,先後交替走子,以把對方「將死」為勝,不分勝負為和,這就是近代中國象棋。近代中國象棋是八格象棋的脫胎換骨。定型之前,象棋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樣,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由易到難,由初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第一節中國古代關於象棋起源的傳說關於象棋的起源,古代有幾種有趣的傳說: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帆矣」;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如北宋晁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謝在杭《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王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猶重車戰也」;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確居類書》說:「雍門周謂盂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御覽》說:「周武帝造象戲,」明羅頎《物原》說,「周武帝作象棋」。六、起源於秦末,是韓信制之,為軍營娛樂之具。是八八制形象棋。從上述傳說中已可看出我國古代象棋的萌芽。第二節春秋戰國時期的象棋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奴隸社會衰亡、封建社會剛剛興起的時代,是我國古代史上文化大發展時期。當時的科學技術、數學、天文學、軍事學及體育藝術等等,都有相當發展,並且出現了「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等生動活潑的局面。棋藝被當時學者認為是數學的組成部分.並且在這個百花園中開放。其實,棋藝與當時的天文學、數學、軍事學都有關,也可以說,它是在這些科學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且成為我國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棋藝。統稱」博弈」。弈又名圍棋。當時已有弈秋這樣「通國之善弈者」;博或寫成筒,也叫象棋,如《楚辭·招魂篇》「齙蔽象棋」及劉向《說苑》「燕則斗象棋」等。中國象棋一詞即來源於此。當然,那時象棋的形制.還不是今日象棋的形制,具體制度相差很遠,甚至於面目全非。只能說它是我國古代象棋的幼年時期。一、《楚辭·招魂篇》中的象棋《楚辭·招魂篇》中敘述象棋的形制如下:齙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第一句「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是當時的棋制。當時的棋制是由箸、棋、局等三種道具組成:箸,據《西京雜記》說:「以竹為之,長六分」,貴族們用蓖即玉作裝飾.以顯珍貴,因為我國古代沒有骰子。它卻相當於骰子的作用,在行棋之前先要投箸;棋,是放在局上行走的象形的棋子,所謂象棋,《六臣文選·招魂》解釋說:「象牙棋妙且好也」,即用象牙雕刻的象棋子,這就是象棋的由來;局,就是博局,又名曲道,是一種方形的棋盤。六博,由每方六個棋子組成,即一梟五散。梟是貴」與「驍」之意,據說還是舜的祖先的圖騰;如《韓非子》說:「博者貴梟,勝者必殺梟」,又如《戰國策》說:「博者之用梟.欲食則食」。散是散卒的意思。如《戰國策》說:「夫梟之所以能為者,以散供佐之,夫一梟之不敵五散也明矣」。按春秋戰國時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所以六博棋是當時象徵戰鬥的一種遊戲。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遊戲,也是每方為六人。第二句「分曹並進,道相迫些」,是行棋比賽的方法。曹即偶,是指比賽時必須兩人對局或兩組聯賽。其方法是「投六著,行六棋。」先投箸後行棋,鬥巧又鬥智;「道相迫些」就是指行棋的技巧性,相互進攻逼迫,使對方死棋。第三句「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棋走到最後獲勝的關鍵時刻,當投箸成「五白」,可以任意殺對方的重要棋子而取得倍勝(牟),並進發出勝利的呼喊聲。《楚辭·招魂》是我國最早描述象棋的傑作。關於《招魂》的作者,據寫《史記》的司馬遷說是屈原所作,但注《楚辭》的王逸卻說是屈原的弟子宋玉所作。據近人考證,認為屈原作《招魂》是招楚懷王之魂,故詩中提到的都是宮室之偉,陳設之美,女樂之富麗。肴饌之珍奇,而用玉裝飾的「箸」和用象牙制的棋子,也反映了楚國宮庭生活的奢侈。如果這個推斷不錯的話,那麼,其作品產生的年代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以前。從春秋戰國時六博的盛況看來,它的產生應更早於這個時代。我國古代的小說《穆天子傳》說:紀元前970年的周穆王滿,就是個「六博棋」迷,他跟井公下了三天棋才分勝負。在漢魏時代,這個故事被說成仙人下棋,如曹植詩云:「仙人攬六箸,對博泰山隅」。二、戰國時期古墓出土的古棋局1 975年底到1 976年春考古學家從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戰國末期古墓中的棋局,可以與《招魂篇》互為補充。出土的棋盤為木製,長38.5厘米,寬35厘米;棋盤的正面陰刻規矩紋,並用紅漆繪四個圓點。棋子為骨質,六顆,均為長方形,其中紅色的一顆較大,長3厘米,寬1.4厘米,高1.8厘米,這就是梟棋。其餘五顆塗黑,較小,長2.5厘米.寬1.2厘米.高1.7厘米,這就是散卒。管為六根,由小竹管劈成兩半兒,成弧形斷面,長19.5厘米,它的形狀與古文獻的記載基本相同,但更為形象化。據考古學家的考證,這個棋局的相對年代為秦昭王五十一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稍後於《楚辭·招魂》。三、象棋與六博春秋戰國時期,象棋和六博是一家。孔子《論語》說:「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博與弈是兩種不同的棋戲,但博與象棋,如屈原《招魂》」齙蔽象棋.有六簿些」,顯然是指一家而言。在先秦的文獻中,多數地方都稱博,但也有單獨稱象棋的.如《說苑·善說筒》說孟嘗君」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一可證。我國近代有名的歷史學家孟心史,在《象棋以歐製為近古說》上說:「古之象棋即博棋,今之象棋行於唐代以前,由古遞變而來。」又說:「象棋之名,已遠溯周時而遞變至此,棋之有象,由來甚早。」這個論斷是符合我國象淇歷史的發展規律的。第三節秦漢時期的象棋秦漢時期,隨著生產的發展,政權的統一,各地區和各民族之間的聯繫加強了,其文化事業也蓬勃發展起來。如著名的《九章算術》的出現、造紙術的發明、張衡的地動儀、張仲景和華佗的醫藥學,都是這個時代對人類所作的傑出貢獻。就象棋而說,當時不是專指單一的某種供,除圍棋外的其它幾種棋戲如六博、彈棋等均稱象棋。一、六博棋據班固《弈旨》說:「孔予稱有博弈。今博行於世,而弈獨絕。博義既弘,弈義不述」。這說明秦漢時期博棋是非常盛行的,從地下發掘出來的秦漢時期的博局就是個證明。秦和西漢的博棋制度,基本上與春秋戰國時期的博棋制度一樣。東漢時期博棋制度出現一次革新,革新的博供叫小博,而前者叫大博。它的區別首先是「著」,據顏之推《顏氏家訓》說:「古者大博則六著,小博則二琵(瓊)。」大博就是前面所述春秋戰國時期的棋制,小博在張湛注《列子》中引《古博經》講得較為詳細。博法:二人相對坐而局。局分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棋十二枚,古法六白六黑。又用魚二枚,置於水中。其擲采以瓊為之。……銳其頭,鑽刻四面為眼,亦名為鑿。二人互擲採行棋,棋行到處即豎之,名為驍棋。即入水食魚,亦名牽魚。每牽一魚,獲二等;翻一魚,獲三籌,……獲六等為大牲也。1 972年,考古學家從河南靈寶張家灣東漢墓中發掘出一套綠釉博棋俑。在一張坐榻上置長方盤,盤的半邊擺著六根長條形算等,另半邊置方形博局。博局上每邊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間有二枚圓的「魚」。坐榻兩旁跽坐二俑對弈,形象逼真。長28厘米,寬19厘米.高24厘米。將此博棋俑與《小博經》對照,基本相符,只是缺少」瓊」的形象。二、塞戲——格五博棋是我國古老的一種鬥巧鬥智的棋戲,比賽時往往靠僥倖取勝。在廣大棋藝家的不斷創新之下,在春秋戰國時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由於塞戲在博戲的基礎上脫胎出來,古文獻中常「博塞」並稱.如《管子·四稱篇·四時篇》和《呂氏春秋·秋實》等書中都有反映。《莊子·駢拇筒》有「博塞以游」之諍,成玄英《疏》說:「投瓊曰博,不投瓊日塞」。可見塞戲已擺脫了「僥倖」取牲的成分,標誌著我國古代象棋的}月次革新。塞又寫成笨,漢代也叫格五。格五在漢代甚盛行,西漢王朝還專門設有」棋待詔」的官,《漢書吾丘壽王傳》說他「以善格五,召待詔」。《後漢書·梁冀傳》也說梁冀「善格五」。對於格五的解釋.漢劉德說:「格五行塞法」。魏蘇林說:「博之類,不用箭(箸),但行梟散」。這裡告訴我們塞與格五名異而實同;塞與博的區別,前者不用投箸行供,後者則投箸行棋。因此,漢邊韶《塞賦·序》說:「可以代博弈者日塞」。關於塞戲的棋局,在西漢墓中出土過兩種稍為不同的形制。第一種,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棋局長38厘米,寬36厘米,厚2厘米。正面白地規矩紋,與博局完全一樣,唯一不同的是無博箸。棋局的四周繪一道紅漆,背為素麵,四個側面用紅漆繪幾何紋或植物紋圖案。這可能是較早期的一種塞戲。第二種,從甘肅省武成縣磨咀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棋盤為黑彩底,棋局繪白色「規矩形」圖案.與博拱局圖案稍為不同。盤左一俑,由白黑二色繪畫,穿長袍,梳圓髻,蓋.右臂向前下伸,拇、食兩指握長方形木棋子,正在舉手走棋;盤有一俑與左俑大致相同,右手放在膝上,左手舉在胸前.很禮貌地凝視對方下棋。塞戲的棋子.有龍與虎兩種形制。漢邊韶的《塞賦》曾記載了塞戲的情形:始作塞者……製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呂律極也;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止乍存,象日月也;行必正直,台中道也;趨偶方析,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柔通也;周則復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而,塞之義,盛矣,大矣,博矣.質象於天,陰陽在焉。取則於地,剛柔分焉。施於人位,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焉。覽其成敗,為法式焉。漢邊韶的《塞酸》.與北周王褒《象經·序》很有相似的地方,說明後周武帝的象戲導源於西漢的塞戲。三、彈棋彈棋是西漢末始行的一種遊戲,據《西京雜記》說: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日:「朕好之,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家君(指劉向)作彈棋以獻。帝大悅,賜青羔裘,紫絲履,服以朝覲。此戲東漢時甚盛行,梁冀撰有《彈棋經》一卷.據甘鄲淳《藝經》說:「二人對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當,下呼上擊之」。供局類似當時的足球場,每方各六枚棋子,象徵當時的六人足球制。足球古亦稱蹴鞠,是一種軍事遊戲。故蔡邕《彈棋賦》說:夫張局陣棋,取法武備。因嬉戲以肄業,托歡娛以講事。設茲文後.其夷如舐。采若錦績,平若停水。肌理光澤,滑不可屢。乘色行巧.據險用智。魏文帝非常喜歡彈棋.技藝甚高,並且寫了一篇《彈棋賦》從《賦》中「先縱二八」及丁廢《彈棋賦》「列數二八」可知.三國時的彈棋子每方由六枚增至八枚,到了唐代.彈棋仍甚盛行,很多詩人都寫過彈棋的詩篇,如杜甫、自居易、李賀、韋應物、王建等都好彈棋。據柳宗元《棋序》說,唐代的彈棋子,每方由八枚增至十二枚。到了宋代,彈棋突然消聲匿跡,沈存中、陸遊等人都感嘆過彈棋的失傳。據《夢溪筆談》說:彈棋今人罕為見.有譜一卷,蓋唐人所為。其局方二尺,中心高起,如覆盆;其巔為小壺,四角微隆起。今大名開元寺佛殿上有一石局,亦唐時物也。又陸遊《老學庵筆記》說:呂進伯作考古圖云:古彈棋局狀如香爐,蓋謂其中隆起也。李義山詩云:玉作彈棋局,中心亦不平。今人多不能解以進伯之說觀之,則粗可見,然恨其藝之不傳也。失傳的彈棋與象棋是怎樣一種淵源關係,現在也很難說清,但從後漢蔡邕《彈棋賦》中的「列象棋雕華麗」之語,丁廢《彈棋賦》中的「洪列象鑿,選用南藩」以及明末清初有的詩詞中常用彈棋代替象棋的記載看,彈棋和象棋還是有那麼一點淵源關係的。第四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象棋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候,社會生產有了一些提高,我國的科學文化也相應地得到了新的發展。如祖沖之的圓周率、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范縝的《神滅論》、王羲之的書法和顧愷之的繪畫等等,都是這個時代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在這個時代里,我國的棋藝也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圍棋的發展非常迅速,象棋則在不斷地革新,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我國在秦漢時期盛行的古老的博塞戲,已逐步為時代所淘汰,給另一種棋戲——象戲所代替。同時,當時從印度傳入一種「渡羅塞戲」也為我國人民所愛好。博塞戲、波羅塞戲、象戲三者有些相似之外,又有區別。象戲的基礎是博塞戲.可能也吸收了波羅塞戲的某些方面,經過我國人民的再創造,成為一種新的棋戲。北周武帝字文邕不僅愛好象戲,而且寫成了《象經》棋譜,集百僚而講解.並在貴族中流傳開。象戲產生在南北朝時代不是偶然的,因為人們對當時的棋戲.如博塞戲(包括波羅塞戲)覺得著法簡單.趣味太淡.而圍棋又太費時間。顏之推《顏氏家訓》對此記載說「博塞戲術數短淺.不足玩。圍棋……頗為雅戲,但令人耽憒.廢喪實多,不可常也」。而象戲的創製則正好居二者之間,適宜於一般群眾的文體活動。一、波羅塞戲我國研究印度文化的著名學者常任俠先生,五十年代在印度大學演講時說:「波羅塞戲梵語原為Pra鞠ka,即是象棋」。考波羅塞一詞,我國文獻最初見於後秦釋道朗《涅檠經·現病品第六》,它說:「{零蒲圍棋,波羅塞戲.獅於象斗.彈棋六博,拍也擲石,投壺率道.八道行城,一切戲笑,悉不觀作」。這裡例舉的十多種遊戲中,如圍棋、彈供、六博、拍翹、擲石、投壺等,都是我國古有的遊戲.而博蒲、波羅塞戲等我國古文獻中公認從西方傳入。對於波羅塞戲的解釋,智周《涅檗經·疏》說象馬戲法」。戲是西域兵馬斗.是西國說:「波羅塞小玉,乘象或馬,於局道爭得要路以為勝」。這兩個註解.從文字上看似乎有點似象棋,但又不象。據西方學者說.印度古象棋為四人對局,每方八子,後改為二人對局,每方增至十六子。但這裡講的與四人或二人對局的象棋卻對不起口徑。從「局道爭得要路以為勝」看來,頗似雙陸的著法。北宋初晏殊《類要》指明雙陸「始自天竺,即《涅檠經》之渡羅塞戲,三國魂黃初間流入中國。」南宋初洪遵在《譜雙敘》中考之甚詳.他說:雙陸最近古,號雅戲。以傳記考之,獲四名:日「握槊」;日「長行」;日「波羅塞戲」;日「雙陸」。蓋始於西竺.流於曹魏,盛於梁、陳、魏、齊、隋、唐之間。我太宗皇帝播之聲詩,紀於奎文,雙有光焉。的確,雙陸在唐代已非常盛行.如韋後與武三思打雙陸中宗點等,楊貴妃與玄宗打雙陸將輸放白鸚鵡亂局等等,至今仍被傳為佳話。由於雙陸與象棋確實有不少相似之處,唐以後有人將這些故事附會為著象棋,其實雙陸與象棋是有明顯區別的,自居易的詩就是個最好的證明:何處深春好,春到博弈家。一先爭破眼,六聚鬥成花(圍棋)。鼓應投壺子(投壺),兵沖象戲車(象戲)。彈拱局上事,最妙是長行(雙陸)。雙陸的玩法甚多.形制也各異。據宋洪遵《譜雙》所收雙陸局,有北雙陸,廣州雙陸,大食雙陸,真臘雙陸,日本雙陸等多種。這些雙陸局,有點像象棋盤,但又不完全相同;棋子除日本和真臘雙陸子是圓形棋子外,其它均為立體,約三寸來長.象小棒槌.又象圍際象棋中的兵卒;。二人對局;棋子多數每方為十五枚,也有十二或十六枚的;下棋時先投骰子。至於如何擲骰子行淇.唐李肇《國史補》說「子有黃黑各十五,擲采之骰有二」,記載相當簡略.但我國唐時傳到日本的雙陸,其形制仍留在日本《雙陸錦囊抄》中其記載的大意如下:棋盤上下各十二道。棋子黑白各十五枚。黑棋自上左向右行,復由下右向左行白棋由下左向行,復由上右向左行。二人對坐,輪流擲骰子行棋。骰子二枚,每枚上下左右前後六面分別標上1、2、3、4、5、6的點子,如擲得2和3,擲者可在自己棋中,一子走二步,一子走三步。同色之棋,一道中可任重數子,一道中有二枚同色之棋者。敵棋不得入,已入者取去,取掉的棋可於敵方下次擲骰時入局。如取掉棋不得入局則他棋均不能行。一方不能行棋.即由對方擲骰行供。如一方棋均入最高的六道(黑為下內六道,白為上內六道)者勝。這種以擲點行棋的著法,與古印度的恰圖朗加即四隊棋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我們從古印度傳入我國古雙陸的形制考察,所謂古印度象淇是否即為雙陸呢?不然,為什麼《涅檠經》中提到那麼一大堆遊戲的名單,唯獨缺少印度象棋呢?如果說波羅塞戲就是古梵文中印度象棋的話,那麼.古印度象棋即為雙陸,這是由中國古代一系列史料證明了的。二、周武帝制象戲我國南北朝的後期,公元570年剛好為北周武帝天和四年。這個時期,我國棋壇上出現過一件大事,《周書·本紀》對此作過記載:天和四年,五月乙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寮講說。經考證,周武《象經》,《隋書·經籍志》列入博類.唐代尚存。據《舊唐書》說,唐太宗還讀過《象經》,至唐中葉(約八世紀),從唐傳入日本的卷本中也有《象戲經》所以,日本古代傳說象棋起源於周武象戲。可惜日本冷泉院遭火災,圖書蕩然。稍後,由藤原佐世奉敕撰日本見在書目中.仍有《象戲經》一卷。唐以後《象經》在我國也失傳了,宋人對它的具體內容已不知道了。三、王褒《象經·序》雖然周武帝的《象經》沒有傳下來,但王褒的《象經·序》今仍存。啻初歐陽詢《藝文類聚》七十四和宋《太平御覽》工藝部,均有王褒《象經·序》一篇。現錄於後:一日天文,以觀其象天.日月星辰是也;二日地理,以法其形,水、火、木、金、土是也;三日陰陽,以順其本,陽數為先,本於天,陰數為後,本於地是也;四日時令,以正其序.東方之色青·余之色例亦如之是也;五日算數,以通其變,俯仰則為天地日月星辰,變通則為水、火、木、金、土是也;六日律呂,以定其氣,在子取未,在午取丑是也;七日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兌,至離取坎是也;八日忠孝,以悼其典,出則盡忠,入則盡孝是也;九日君臣,以定其禮.不可以貴凌賤.直而為曲,不可以卑褻尊,隱而無犯是也;十日文武,以率其務,武備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日禮儀,以制其則,居上不驕,為下盡敬,進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日觀德,以考其行,定而後求義,而後取時,然後言樂,然後笑是也。或升進以報德,義在遷善;或黜退以貶過,事在征惡…《象經·序》總共寫了十二條.無非是天文、地理、陰陽、時令、算數、律呂、八卦之屬。這篇序的基本內容與漢邊韶《塞賦》卻甚相近,如《塞賦》也提到日月、乾坤、時令、陰陽、律呂等等。說明北周武帝的象戲是以兩漢時流行的塞戲為依據的,不是印度的舶來品。因此武帝看了《王序》後連連贊道:「引據該洽,甚見稱賞」。因為唐代周武《象經》尚存,所以,未見有人懷疑北周時的象戲與唐代流行的象戲有什麼區別。但是,從南宋以後,由於《象經》失傳已久,留下的「王序」原只引古不談今(不談北周時的象戲制度),因此有人懷疑周武時的象戲可能為另外一種供戲,如明楊慎在《丹鉛雜錄》中說:「意者從兵機弧虛衝破寓於局間,決非今之象戲車馬之類也」。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呂留良在《象棋話》中則說「王序」中的天文、地理是「當置棋以表象」,「而陰陽、先後、禮義、進退、出入、凌犯,則博時下子攻守之術,非有實指」。這足以說明,北周時的棋局與唐代無疑是相同的。四、庚信《象戲經賦》周武帝制的《象經》雖失傳了,可當時著名的辭賦家庚信寫的一篇《象戲經賦》卻得以保存下來。庚信在《進象戲經賦》中說:「臣伏讀聖制《象經》,並觀象戲,私心踴躍,不勝忭舞。」其《象戲經賦》云:綠簡既開,丹局正直……局取諸乾,仍圖上元……坤以為輿,剛柔卷舒馬麗千金之馬,符明六甲之符……既舒元象.聊定金枰,照日月之光景,乘風雲之性靈,取四方之正色,明五德之相生。從月建而左轉,起黃鐘而順行,陰翻則顧免先出,陽變則靈鳥獨明。庚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出身貴族,為庚肩吾之子。他早年出入梁宮廷,後入西魂而投降北周。他是個有名的淫艷輕薄宮體辭賦家。集聲律、對偶、用事、駢麗以及語言雕琢之大成,是當時浮艷頹靡文學的代表。他的《象戲經賦》只是在比喻、對偶、聲律以及文學語言的雕琢上下功夫.卻很少道及象戲的具體內容,使之看後只∥能在十里濃霧中見到一點影子,故有「玄之又玄」之感。這給探討當時象戲制度帶來一定的困難,但從象戲的來龍去脈仍可窺其基本內容。1、「丹局正直」。說明棋局是正方形的,聯繫「王序…""八卦以定其位」,拱局可能是8×8的小方格組成,這種八八圖案,不是舶來品,早在六、七千年前的甘肅永昌鴛鴦池遺址中,就出土了原始社會彩陶罐上繪有此類棋盤形幾何圖案;2、「局取諸乾」,「坤以為輿」,這乾與坤是我國古代的八卦之一,乾指天(屬陽性),坤指地(屬陰性),說明棋局含有天地陰陽之義.我們從唐代黑白相間的象棋局可證;3、「馬麗干金之馬」,實指象棋中之「馬」;4、「符明六甲之符」「符」為兵符,「六甲」指象棋中「兵卒」.唐牛僧孺《玄怪錄》提到「六甲不乖行」(指象棋中兵卒的步法)當出典於此;5、「既舒元象.聊定金枰」.這個所謂「象」,決不是動物之象,應當作《周易》中的「象徵」解釋,這就是「象戲」的由來。我國古代所謂象戲不是因棋中有象而得名,其實從南北朝至唐代的象棋中未見有過「象」這個子出現。我國象棋中之有動物象,可能為北宋初或五代末期。五、象戲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創造我國自南北朝至北宋末的象棋.古文獻中都以「象戲」名之。「象戲」的名稱,可能為周武帝宇文邕所創,因為他用《周易》之象解釋象棋的變化,故名之。但這也不等於說象戲就是北周武帝所創製。我國古代的六博象棋等棋戲,到了魏晉之後向兩極分化,如鬥巧鬥智的六博則蛻化為純粹鬥巧的賭具,以鬥智為主的塞戲亦因「術數短淺」.不能充分發揮棋藝家的智慧而進行了改革,改革後的棋戲就是象戲。所以說,象棋的創造者是當時廣大棋藝愛好者,在宇文邕制象戲之前實際已流行在民間。據唐牛僧孺《玄怪錄》記載,唐寶應元年(762).在陝州呂氏山宅內由岑順家人發掘古墓一座.其中出土古象棋局與棋子一付,從這個記載看,象棋子應是南北朝間的遺物。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比較英武的一位皇帝。他曾有過統一中國的雄心。在他看來,當時在民間流傳的象戲具有軍事部署與戰略戰術的意義,所以「廢百戲」而「制象經」,正說明他重視象戲軍事價值,而不是單純為娛樂而娛樂。《象經》這部書在當時看米有它的雙重性.它既是兵書,又是棋書,故被後人誤認為「以兵機弧虛衝破寓於局問。」第五節隋唐時期的象棋隋唐時期,我國南北統一,疆域廣闊,經濟發達,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如李春營建的趙州橋,孫思邈的《千魚方》,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唐詩,吳道子、閻立本的繪畫及其他科學藝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文化寶庫之一,深刻地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卓越的才智。這個時期的棋藝如圍棋、象棋、雙陸、彈棋等.也都有了新的發展。一、隋文帝與唐太宗對象棋的兩種態度隋文帝楊堅看來很不贊成北周武帝玩「象戲」。據《北史·郎茂傳》說:「隋文帝為毫州總管掌書記。」周武帝為《象經》。隋文帝從容謂茂曰:「人主這所為也,感天地動鬼神,而《象經》多亂法,何以致久!」因此,曾在北周盛極一時的象戲.到隋代統治階級中就不那麼吃香了,但唐太宗卻與隋文帝的態度不同,非但沒有反對象棋.反而提倡象棋,據《舊唐書·呂才傳》說:太宗嘗覽周武帝所撰之局《象經》不曉其旨。太子洗馬蔡元恭年少時嘗為此戲。太宗召問,亦廢而不通。乃召才,使問焉。才尋繹一宿,便能作圖解釋。元恭覽之,依然記其舊法,與才正同。後米有人以為唐太宗看不懂《象經》,決非宋以後「芸夫牧豎俄傾可介」的象供。其實周武帝時的象戲困受隋文帝的反對,在隋一代的封建貴族中不時行,故唐太宗從小未玩過象戲,看不懂沒有圖解的《象經》這是不足為奇的。而宋以後象棋「家喻戶曉」,尤其在明代民間象棋發展相當普及,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芸夫牧豎俄傾可介」,這也是不足為奇的。從「蔡元恭少時嘗為此戲」又說明象戲為當時少年兒童愛好的一種棋戲,其實不難,而「呂才尋繹一宿」似乎有點故弄玄虛,因為呂才曾撰過《大博經》二卷,對象戲不會不懂。二、武則天夢中下象棋唐代的象棋在唐太宗的關注下,在統治階級中又逐漸盛行起來了。據《梁公九諫》記載,唐太宗的兒媳武則天就是個象棋迷。其《梁公九諫》就有如下記載:則天睡至三更,又得一夢.夢與大羅天女對手著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將,頻輸天女,忽然驚覺。來日受朝問諸大臣,其夢如何?狄相奏日:」臣圓此夢。於國不祥。陛下夢與大羅天女對手著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將.頻輸天女;蓋謂局中有子·不得其位,旋被打將。失其所主。今太子盧陵王貶房州千里.是謂局中有子.不得其位,遂感此夢。臣願東官之位.速立盧陵王為儲君,若立武三思,終當不得。又據《記篡淵海》說:「武后自製大勝局·形如雙陸。」在唐代與雙陸相似的棋局,唯有象棋局,難怪武后連做夢也在下象淇,足見她用心之重了。三、唐代名棋手代宗大曆期間(766—779),象棋在一些文士中相當流行。當時有個才子叫李端.圍棋、象棋都會是個有名的棋藝家。但他特別精於象棋,圍棋稍差.如在《哭張南史嫣叔宗》詩中說:「爭路忽摧車……圍棋智不如」。說他自己的圍棋不如張叔宗。他的象棋朋友甚多.潘述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迭潘述宏詞下弟歸江外》詩中說:唱高人不和。此去淚難收。上國經年住,長江滿月流。弈棋知勝偶.射策請焚舟。應是由口口.玄成許爾游。潘述是他的詩友又是棋友。「此去舊難收」 「長江滿月流」,真有數不盡的別離之苦。因此,他勸潘述把「射策」考宏詞)的舟焚了.一起比賽象棋多好呵!李端.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州縣附近)人·大曆五年舉進士.任秘書省校書郎.官至杭州司馬。他是個才思敏捷的詩人,與聲綸、吉中孚、韓翎、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煒、夏侯審唱和,號稱大曆十才子.他居其首。他的象棋是「鬼神莫測」.更在他人之上。從聲綸的「綸與吉僚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員外發、崔補闕峒、耿拾遺諱、李校書端、風塵追游向三十載,數公皆負當時盛稱,榮耀未幾,俱沉下泉。暢博士當感懷前蹤,有五十韻見寄,輒有所酬.以申悲淚,兼寄復候侍御審,侯倉曹劍」和「校書(李端)才智雄,舉世一娉婷;賭墅(象棋)鬼神變,屬詞鸞風驚,的記述看,盧綸對李端的詩與象棋評價都是很高的。繼李端之後的又一位愛好象棋的大詩人是自居易。他少年時期避亂江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任翰林學士、左抬遺,又在杭州當過地方官。「兵沖象戲車」是他吟詠象棋的名句。白妻是牛僧孺黨重要人物楊穎士的妹子。牛氏《玄怪錄》曾以小說的形式寫過唐代象棋制度,與白居易的詩相映輝.更為唐代的象棋史增添了光彩。白居易最親密的詩友元稹.也與白居易一樣是個象棋的業餘愛好者,他給白居易的信中說:「夫格(象戲格)弈樗塞之戲,猶日愈於飽食」。四、唐相牛僧孺《玄怪錄》中有關象棋的記載《玄怪錄》為唐丞相牛僧孺所作。在現存《玄怪錄》三十一篇中,有兩篇是專述象戲的。可見象棋所佔的重要地位了。明代有個學者叫胡應麟,他在《庄岳委談》中說:「今戲具,圍棋最古·……象戲稍為後出,北周武帝有《象經》。」牛僧孺《玄怪錄·岑順》中記載:汝南岑順,字孝伯,少好學文。老大尤精武略。……夢一人,被甲胄前報日:「金象將軍使我語岑君,軍城夜警.……君甚有厚祿。幸自愛也。既負壯志,能猥顧小國乎?今敵國犯壘,側席委賢.飲味芳聲,願執旌鋮。」……須臾.有卒責書云:「將軍傳檄」……夜半後.鼓角四發。先是東面壁下.有鼠穴,化為城門,壘致崔嵬。三奏金革,四門出兵,連旗萬計.風馳雲走·兩皆列陣。其東壁下是天那軍,西壁下全家軍。部後略定。軍師進日:「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迥翔·六甲次弟不乖行。」王日:「善」。於是鼓之,兩軍具有一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橫行一尺。又鼓之.車進。須臾之間,天那軍大敗奔潰,殺傷塗地。王單馬南馳。……以掘室內,八九尺……是古墓也……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全銅成形。其干戈之事備矣,乃悟軍事之詞.乃象戲行馬之勢也……時寶應元年也。《玄怪錄》中所反映的「寶應象棋」的形制·過去大致有三種說法:1、已與現代中國象棋完全一樣,如元僧念常在《藏經:佛祖歷代通載》中說:」唐文宗開成己未制象棋。」又注云:「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前已述.我國象棋遠在唐文宗之前就已盛行,說「唐文宗己未制象棋」不過是一種新的臆造,至於牛僧孺不過是以象棋為題材寫了一篇小說,猶如白居易以詩為題材反映象棋同樣道理,說牛氏「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也是一種臆斷。2、與日本的博棋一樣。日本的博棋(小將棋),傳說平安時代從我國傳去,因為平安時代起於唐代終於北宋,所以有人認為這就是唐代的「寶應象棋」。其實日本的博棋,從形制上考察可能為北宋中葉從我國傳去,因為我國唐代的象棋與日本的博棋不一樣,日本博棋倒象北宋時代的九九象棋。3、從印度傳入。印度至今尚未發現過古老的象棋局,唯有棋子而已。但緬甸曾發現過供局與棋子,形式與日本的博棋差不多,沒有黑白相間,只是棋局是八乘八的六十四格。人們就把這個棋局暫作印度古象棋局。但緬甸象棋局與我國唐代的不同。以上這三種說法都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我國發現的唐代象棋局與日本、緬甸的都有差異.倒與現代國際象棋局完全相同。《玄怪錄》中提到棋子的名稱有上將、輜車、天馬、卒(六甲)等兵種,其步法:1、將(金象將軍):「橫行系四方」;2、車:即運糧之車,「直入無迥翔」,只能前進,不能後退;3、馬:「天馬斜飛度三止」,與今日馬的步法一樣,但無軋馬腳的規定;4、卒(六甲):「六甲次弟不乖行」,只能前進一步。棋子的排列,從「東壁下」與「西壁下」可知,與現代國際象棋的排列基本相同。開局的步法,《玄怪錄》中亦略談及.即先進馬,再進卒,後進車。這種開局的步法。基本上與今日國際象棋相似。五、象棋在唐代被列為四大藝術之一,琴、棋、書、畫是我國古代的四大藝術,其中「棋」一般都以圍棋為代表。但也有例外,在北宋初的古錦上至今尚存「四大藝術圖案」其中供的圖案不是圍棋,而是八八象棋盤,它與現代的國際象棋盤一模一樣。圍棋和象棋,同樣是棋戲,然而。在我國古代.象棋主要在廣大人民中流行,而圍棋則主要在士大夫中流行,因此在封建地主階級的心目中形成一種「弈貴象賤」的偏見。但是在民間藝人看來,對象棋比圍棋更加熟悉,他們所棋.覺得象棋更加有代表性。古錦八八象棋盤的遺存,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古的象棋盤。過去一些持中國象棋由印度傳入論者,認為印度古象棋以八八棋盤為代表。現在我國古錦棋盤的發現,證明那種假設和猜想是不符史實的。古錦八八象棋盤的發現,證明我國的象棋是在自己的園地里生長起來的,而且為研究古代的象棋制度提供了可貴的史料。六、桔中戲及唐代象棋譜唐牛僧孺撰的《巴邛人》是一篇著象棋的神話故事。大意說,有個巴邛人,家有桔園,因霜後,桔已收,但餘下兩個大桔,摘下剖開一看.每桔都有兩個老人在著象棋。據《世界文庫》編者鄭振鐸《玄怪錄·序》說:「在《玄怪錄》里有好幾篇故事,都已成為後人戲曲、小說的題材,雖然許多人大都不知道是出於牛氏之手。象巴邛人一則所寫的桔中戲,便是極流行的故事之一」。桔中戲不但是後人小說、戲曲的題材,也是許多詩人的題材,如南宋文天祥詩「我愛何如桔里枰」又明馬浩瀾詩「巴園桔里賭棋還」明代的著名象棋譜《桔中秘》、《桔中樂》等書名當來源於此。據宋人編的《秘書省續四庫書目》,有佚名《樗蒲象戲格》三卷,在唐張束之《彈棋經》之前,肯定為唐代的象棋譜,至於是否為「樗蒲」與「象棋」的合集,稍後的鄭樵《通志》所載《象戲格》三卷屬於樗蒲類,說明它是象棋的專集。另外,據宋羅浮外史《五木經·跋》說;「古之言樗蒲耆凡八:為經、為采名、為象戲格、為廣象戲格、為樗蒲格……」說明這是個圖書分類的歸屬問題。象棋譜,在古印度未見有存錄,在歐洲最早見於1 497年出版的西班牙人柳謝內的一篇論文.1512年特米亞的有關作品相繼於羅馬問世,這都是十五六世紀的事。可是,在我國除六世紀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象經》之外,在唐代就已出現一部象淇譜的巨著,比前者要早七、八個世紀。第二章中國古代象棋大革新時期的北宋象棋公元960年,後周的大將趙匡胤奪取帝位,建都河南開封,史稱北宋。北宋是我國象棋史上的大革新時代.這個象棋單新運動.整整持續了一百六十多年,最後才定型為今日的中國象棋。第一節炮在中國象棋中的出現由於火炮的發明.在軍事戰略戰術上也起了新的變化,它反映到象棋中來,促使了象棋的變革。火藥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火炮的發明也是我國最早。現存的文物中尚遺有唐代鋼製的火炮,可見在唐代我國已發明了火炮。當然,唐代在軍事上是否普遍使用火炮,尚無確鑿證據.同時也不一定馬上就反映到象棋遊戲中來。但是宋代火炮在軍事上已佔有相當的地位,其威力之大,射程之遠,往往超過其他武器:宋人稱它為「震天雷」,描寫它的威力時說:「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里外,所燕圍半畝以上,火點著甲鐵皆透。」因而作為象徵戰鬥遊戲的象棋,也吸收了這種新武器。炮在中國象棋中的出現,推動了象棋制的大改革。第二節司馬光的《七國象戲》《七國象戲》是北宋司馬光根據當時民間流行的兩人對局的象戲設計而成的。司馬光字君實(1019—1086).北宋陝州夏縣淶水鄉人。寶元初舉進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後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而出洛,至哲宗時高太后臨朝,他又入相,八個月而卒。他自幼喜愛象棋,「閑敲棋子落燈花」的詩句就是他愛好象棋的自我寫照。但是他又覺得兩人對局的象棋不過癮,於是異想天開.把棋盤擴大為縱橫十九路(與圍棋盤一樣),對局者由二人增至七人。他認為人多熱鬧,玩得更有味道,其實是破壞了象棋的戰鬥性和藝術性。他的改革以失敗而告終,明人謝在杭批評他的七國象戲為「腐爛」。然而,由於他當時官大名大,故所作《七國象戲閣》卻流傳下來了,南宋裴子喜曾為之刻印,元末陶宗儀也把它收在《說郛》中,明高懦和清初錢曾等均藏有此譜,光緒三十二年長沙葉德輝還為之翻刻流傳。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廢去兩隻象.用偏(將)與裨(將)代之。司馬光認為「象不可用於中國也」,他的意思是象不產於我國,在象徵中國戰鬥遊戲的象棋中放兩隻象似有點不倫不類。其實,前已述,我國唐代的象棋是沒有象的.作為動物象在象棋中的出現.可能在五代或北宋初,在民間棋藝家看來.既名象戲,又有戰馬,增加象使之名實相符。這可能是我國象棋子從立體簡化為圖案時改革的。司馬光既廢象又廢車,但增馬(馬從二騎增至四騎),因為他認為「車即將及偏裨所乘」.避免重複之意。其實,馬難道不是「將及偏裨所乘」嗎?另外,司馬光又把八個卒改為兵器:弓一、弩一、刀二及劍四。關於各子的步法,我們從《七國象戲》中可知北宋初期我國象棋步法的一斑。1、將「直斜行無遠近」。這說明當時棋局中尚無九宮式,將不受九宮的限制。2、偏「直行無遠近」。偏行車步法,與唐代「寶應象棋」中只前進不能後退的「輜車」不一樣·卻與現代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的車一樣了。3、裨「斜行無遠近」。裨行象的步法,它與現代國際象棋中的象完全一樣,說明當時我國的棋制尚無河界。4、馬「曲行四路,謂直一斜」。他未提拐馬腳,說明當時的馬步法與現代國際象棋一樣。5、炮「直行無遠近,前隔一棋乃可擊物,前無所隔.及前隔兩棋以上,則不可擊」。與我國現代象棋中炮的步法完全一樣,不過,當時每方炮只有一門。《七國象戲》中還規定將、偏、裨、炮、馬及刀、劍、弓、弩(即卒)的交換比例,除「將」為最高統帥之外,其餘子是:「一騎當弓、弩、刀、劍之二,炮當三,裨當四.偏當五。」從這裡可以看出當時各子的地位與威力,將之外,就是偏、裨、炮、馬、卒依次降低。就象棋藝術而論.七國象戲可以說沒有什麼藝術價值,但由於它保留了北宋前後的不少象棋史料,而我們從這些史料中可以推斷司馬光時代的某些象棋制度,就這一點來說,它是一份寶貴的史料。第三節尹洙和他的象棋譜尹洙,字師魯,世稱河南先生,生於北宋成平四年(1 001),天聖間(1 023—1 031)舉進士,遷太常中允,官至起居舍人。他是北宋的第一個象棋譜學家,著有《象戲路》和《棋勢》等棋譜。他和范仲淹稱師友,常出入兵間,深聞兵機,頗好象棋。據宋紹興年間改定《秘書省續四庫書目》記載:「尹朱《象戲格》一卷」(按朱當洙之誤)。鄭樵《通志·藝術類》沿其說。但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卻說:《象棋一卷》,並說明:「皇朝尹洙撰。凡五國.今世所行者不與焉。」馬端臨《文獻通考》同「晁志」,並又加《棋勢》二卷。晁公武字學止,南宋初山東巨野人。自七世祖晁迥以後.都喜藏書,至公武時.家藏書有二萬四千五百多卷。從他的提要分目中可知,他家藏有尹洙《象戲格》棋譜。但他說尹譜「與今世所行者不與焉」,說明尹譜是相當古老的了,再說尹譜書名為「象戲格」,與唐代象棋譜同名.又說明它較接近唐代的「八八象棋」。考尹洙生於1 001。司馬光則生於1019年,尹洙比司馬光大十八歲.差不多是同時代的人,故司馬光作「七國象戲」,可能參考了尹洙的《象戲格》,或者說尹洙的《象戲格》是根據民間流傳的象棋而作,司馬光的「七國象戲」亦參考了當時民間流行的象棋。那麼,當時民間流行的棋制怎樣呢?我們從司馬光「七國象戲」中考出。當時民間流行的棋子有將、象、炮、馬、車及卒等子。在我國蒙古族當時流行一種「八八象棋」。也只有一隻炮,與唐末北宋初的象棋類似,清葉名澧(1662—1721)《橋西雜記》上有記載:局縱橫九線六十四弭,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車、二馬、二象、一炮、一將、……將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車馬象左右列,卒橫於前……其棋形而不字。將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駝或熊,迤北無象也……馬橫行六器,駝橫行九界……滿局可行,無河為界……卒直行一界至底……斜角食敵之在前者,去而復返,用同於車……眾將還擊一塔,無路可出。始為敗北。蒙古族是我國北方的民族之一,漢代時屬東胡族,其部落甚多,及至十二世紀末才由鐵木真逐漸統一各部落。流傳在蒙古的古象棋可能系北宋初傳去,而北宋王朝則進行象棋大革新,棋制屢有變遷,但蒙古各部落仍在明清間沿用古老的象棋制。4程顥的「詠象戲」詩程顥(1 032—1 085),北宋著名理學家,他的「詠象戲」詩反映了北宋時代某種棋制: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程顥講理學,是個有名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在政治上屬司馬光舊黨,曾咒罵王安石的革新是「以賤凌貴,以邪妨正」,充分表現了大地主階級頑固派的立場,其「詠象戲」這首詩對象棋是先肯定後否定,似有借題發揮之意,同時又有濃厚的道學味道。這裡對他的政治傾向不作詳細分析,我們只借用它考察當時的象棋制度。我們從程詩「中軍八面將軍重」句可知,程顥所詠的象棋當是橫九路,所謂「中軍」即主帥(將軍)所居之位置,八面是指它的左右各四個位置。司馬光「七國象戲」認為車為偏裨所乘,故汰去車,但程詩卻說:「車馬尚存周戰法」。說明民間流傳的象棋中並未廢去車,而且這個「車」象徵周代的戰車,威力甚大。程詩中未提及炮,說明當時棋制中對炮的加、減還是有爭論的。程詩中只講「偏鈍兼備漢官名」,而未提及象,說明他可能受了司馬光「象不可用於中國也」的影響。程詩「河外尖斜步卒輕」,從這個「河」字看來,當時好象出現一種有河界的象棋,當卒過河後不但可以直行,而且可尖斜。這反映了北宋時期又一種棋制的出現。第五節晁補之的「廣象戲」鄭樵《通志》有《廣象戲格》一卷,馬端臨《文獻通考》則說《廣象戲圖》一卷,可見有圖有例.還有序。其作者為北宋的晁補之。補之宇無咎,濟北距野人。生於北宋仁宗皇祜五年(1053),卒於徽宗大觀四年(111 O)。他少年兒童時期就愛好象棋,常被那種「縱橫出奇,愕然莫測」的象棋所吸引,長大後覺得這種縱橫十一路的「大象棋」還不夠過癮,於是就請了一些民間洪藝家,據他的意圖與興趣.把棋局擴大到縱橫十九路(其實就是圍棋局),棋子加到九十八,改名「廣象戲」。晁氏的「廣象戲」棋譜,南宋時尚存,但棋已不流行。南宋之後棋圖已不見流傳,尚存「序」一篇,現錄於後,以資參考。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余為兒時無他再,見設局布棋為此戲者.縱橫出奇,愕然莫測,以為小道可喜也。稍長觀諸象陣法,雖畫地而守,規矩有裁,而變化舒捲,出入無倪.其說亦可喜。暇時,因求所謂象戲者,欲按之以消永日,蓋局縱橫路十一,棋三十二,為兩軍耳,意苦而狹也。嘗試以局縱橫十九,棋九十八廣之.意少放焉。然按圖置物,計步而使,終亦膠柱而已矣。而智者用之,十九之間,盡強弱之形,九十八者之外,死生強弱.可循環於無窮。飽食終日,得吾說而為之,則涿鹿之縱橫猶目前矣。第六節北宋民間流傳的「大象戲」北宋末的女文學家李清照在《打馬圖經·序》中說:」大小象戲,弈棋,又僅可容二人」。其大象戲從「僅可容二人」可知,當然不是司馬光的「七國象戲」,雖然晁補之的「廣象戲」也可叫「大象戲」,然而「廣象戲」有「序」,有「圖」又有棋譜.早有定名,李清照這位象棋愛好者決不會為之另取別名。「大象戲」的大與「小象戲」的小是相對而言的,如我國傳入日本的「九九象棋」稱「小將棋」,而另一種縱九路橫十三路的象棋就稱「大將棋」了。我國北宋中葉後除「七國象戲」與「廣象戲」外,有「九九象棋」和縱橫十一路的象戲,大象戲即縱橫十一路象戲。關於大象戲的棋制,北宋時代的信史.可以從《廣象戲·序》中知道一點:「局縱橫路十一,棋三十二,為兩軍耳」。對此,清人俞正變《癸已存稿》上考證記載:宋晁補之撰《廣象棋圖》:象棋縱橫十一路,棋三十二,試以局縱橫十九路,棋九十八廣之,其新舊二法皆與縱十路橫九路者不同。古十一路,蓋兵卒相去旁,兵卒則居縱路之二、四、六、八、十,炮馬士兩敵相對,炮無架,馬旁行,士不出帷幄,三者具不啟釁也。俞平伯《秋荔亭墨要》中所擬的「廣象戲圖」,應是「大象戲」。因為「廣象戲」晁序中已指名為「縱橫路十九」,晁氏是據此增廣得名,故應改為「大象戲」。以下四點予以說明:1、司馬光「七國象戲」與程氏「九九象戲」中都廢象而不用.但晁序中則說:「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這是對司馬光「象不可用於中國」的有力駁斥,說明大象戲中是有象的;2、在晁補之時代各文獻中均未提及「士」這一子,說明當時「士」尚未出現,「士」的位置是否由偏裨代入? 3、司馬光「七國象戲」中有一隻炮.程氏「九九象戲」中無炮,說明炮的增減問題當時尚未定型;大象所以從「九九象戲」增至縱橫十一路,可能是每方備增加兩個炮;4、尹氏八八象戲和程氏九九象戲都是在方格中行供,司馬光「七國象」,晁補之「廣象戲」卻改為在線上行棋,「大象戲」也是在線上行棋,這是與我國的圍棋形式統一起來的緣故。第七節盛行於宋宮廷的象棋宋徽宗趙佶,探通百藝,琴、棋、書、畫和踢球.樣樣都能。在他的提倡下.宋宮廷中頗嚆行象棋當時的嬪妃也愛著象棋-末徽殺不但自己喜歡著象棋,而且遜用他優美的瘦盆體宇書寫象棋子.宋徽宗書寫的真跡至今尚遺留在當時製造的銅質象棋子中。在宋徽宗御制的《宣和官刮》中就有』""詠象戲」的詩:白檀象戲小盤平,牙子壘書牛更明。夜靜倚窗輝降嚆,玉容相對懾移聲。直秘閣周彥質《宮}司》也說「黎戲宮娥共雅狀,團剛犀玉布牙盤」。可見宋徽宗時期象棋是相當盛行的。據考古學家鑒定,扶開封出土的一批黃銅質象棋子就為北宋束年來徽殺時期的遺物。這批象棋子為圓形,最大者直徑為三十""厘米·最小者為十一厘米.此外尚有二十至三十厘米不等;棋子的正反兩面.有的一邊為權字.一邊為圖案,有的正匣兩面均為漢字;棋子的兵種有將、士、象、車、馬、炮、卒等七種。開封是北宋的首都。宋徽宗《宣和官詞》有「牙子金書字更明」的詩句.所講的是象牙的棋子,比銅棋子更為珍貴。我國的象棋予在唐代是立體的,但到北宋中葉已完全成為平面的了。從立體到平面圖案.這是象棋子的初次改革,但仍遺留有形象化的特點.進而代之以字·棋予的形象化完全改掉了。棋子的逐步簡化,說明我圓象棋的群眾性更進一步發展了。從北宋圖案化的象棋子.我們可以看到古代象棋子的有趣演變:1、將;頭戴紗帽,身穿戰袍,腰掛長劍,威風凜凜地坐著。這大將,在戰國時叫「梟」。我國傳到蒙古去的象棋稱「塔」,傳到日本去的「將棋」稱""""玉將」。其步法「直斜行無遠近」,但是北宋來的「宣和象棋」。則「將」只能在九宮內行走了。當時傳入朝鮮的「將」還可「走士步。2、士:不是武士,也不是謀士.而是一位女士的形象,地身穿戎裝和裙子,十分威武。這是文獻上所沒有的。在北宋前期的象期中沒有提到士,程氏「九九象戲」和「大象戲」都為偏裨所代替,「士」這個子恐怕到徽宗時才出現的·而且是個女士,這可能與宋宮中的宮女參加著象棋有關如周彥質宮詞就有:「象棋宮娥共雅歡」的描寫。同時據周輝《清波雜誌》說傲宗時的宮娥多有武藝.能「躍馬飛射,剪柳林,射鄉球,擊丸踞鞍.開神臂弓.妙絕無倫。」象戲中的仕就是這個形象。據《詩經·大雅既醉篇》有「稿爾女士」可見「士」就是這個「女士」的簡稱。從士是宮女,說明這個「將」當是「王」的實指,所以士只能守王邊.寸步不離九宮,王也只能在深宮中行走。3、象:是一隻大象的形象。在唐代的象棋中叫「血象將軍』』或「上將」.可能是騎在象上的將軍,流傳到北宋初,就只剩下動物的象了。司馬光由於不了解象棋中象的演變,就信口開河,說什麽雖名象戲而無象…「象不可以用於中國故也」。由於他的影響.在北宋象棋大革新中出現的某些棋制中的象為偏、裨所代替·至北宋的束期才確定仍採用傳統的象。4、車:一人推一輛獨輪車,車上堆滿糧食之類。這是唐代象棋中的所滑「輜車」的形象。但它的著法已改變,程顥詩中說:「尚存周戰法」,所「能進能退.戰鬥力特強。5、馬:為飛馬或跑馬.象徵著跳馬步。6、炮是一架拋石機,與北宋曾公亮《武經》中的單梢炮無二.但炮架旁立一炮手,比《武經》圖更為形象。我國拋石機早在二干五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已發明.蹴(炮的繁體字)在晉武帝時潘安仁的《閑居賦》中初次出現。在沒有發明大炮之前,拋石機顧名思義就是拋石頭之意,到了唐代友明了火藥之後.它也用作拋火藥彈·叫做「火炮」。「火炮」在唐末宋初的戰爭中與拋石機並用。其種類甚多,僅據曾公亮《武經》所載就有:單梢炮、雙梢炮、五梢炮、七梢炮、炮車,卧車炮、旋風炮、虎炮、柱腹炮、獨腳旋風炮、旋風車炮、車行炮、旋風五炮、台炮、火炮等十多種。中國象棋中之有炮,這是與國際象棋的最大區別。火炮的發明和使用都是我國最早-它引起我國古象棋的大改革。開始是不改古代傳統的「八八象棋」的形制.每方增一炮,後來由一炮又增至兩炮,因此隨之改變了「八八象棋」的形制。從周彥質《官詞》「蹉車避馬尋常事,卻是提防疊炮難」可知,當頭炮的威力已為棋手們所重視了·並且逐步形成丁今日當頭炮開局的完整體系。7、卒:手持長矛或戟。卒在「六博」中稱「五散」.每方五個;北周和唐代都叫「六甲」每方八十;司馬光的《七國象戲》中代之以弓(一)、弩(一)、刀(二)、劍(四)等兵器,也是八.但到大象戲和宣和象戲中就恢復到春秋戰國時的「五兵」了。第八節近代中國象棋的定型我國古代象棋的形制,通過北宋中葉的六革新,面過廣大棋藝家對各種棋制的選擇,經過了上百年的藝術實踐.至北宋末逐步趨於定型。由一系列史料證明.當時已出現棋盤縱十路,橫九路,""有河界.棋子三十二隻,「將」在「九宮」之中.已具有現代象棋的規模。據王明清《揮塵後錄》說,當北宋末,徽、欽二帝被虜時,顯仁後未知高宗趙構即位,曾用象棋子,外麵包著黃羅,把康王字貼於將子上,並焚香祈禱說!「今三十二於俱擲於局.若康王子入九宮者,心得天位」,另外,宋人蕭照畫「中興瑞應圖」,其中象棋局大而明顯,且與今日象棋局無異。圖中畫有五女一男,借擲象棋子卜國運。圖前有文字說明,與王明清《揮塵後錄》相似.竣錄之。靖康丙午京城陷.虜盡取=聖及天眷在南郊,虜謂守者云:「上領兵河北,一旦夕即至.俾寬」。守者聞其言,給寬二聖之心。顯仁嘗以象棋黃羅裹將子,書康王二字,晨起甍香祝曰:「若擲於在盤,惟康王子八九宮者,上必得天位」。擲下果如說.他子皆不入。眾皆稱賀,並奏徽宗大悅,且異之。臣謹贊日。宗廟大慶.曷論舂陵,三十二子.乾吉元升,克應密祝,如葉大國,再造王莊,萬福是膺。有九宮式的中國近代象棋局,是象棋在北宋宮廷中盛行後開始改革的,所謂「九宮」.原為我國古代「數術」家所創,即在九個方格內寫1—9數字,縱橫斜任何三個數目礬成十五。《中應瑞應圖》宋代象棋局中的九宮上記載了當時「將」的位置在九宮的中央,這個「將」其實就是「王」,即所謂「乾卦九五,為人君之象」,我國傳入朝鮮的象棋仍沿萁舊。同時,九宮中士的步法,只能斜走士路.不能走將路.這是宋代對宮女嚴格限制的一種反映。第三章興盛發展的南宋和元代象棋從南宋到元代這二百多年間,是我國近代象棋定型後進入的一個新的投展時期。象棋不僅成了當時群眾文娛生活中的組成部分,而且還出現了專制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同時,從無數次對局的實踐經驗中,還提鍊形成較為完整的象棋理論.寞現丁從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飛躍。第一節象棋在南宋各階層民眾中的興盛我國古代象棋經過北宋中葉的大革新後.到丁北宋末葉始完全定型下來。定型後的中國象棋,藝術性和娛樂性都大大地加強了,攆受當時廣大群眾的歡迎和愛好。南宋紹興辛未洪遵在《譜雙》中說:「象戲,家澈戶曉」.說明象棋在南朱初不僅遍及全中國,而且已是「家澈戶曉」,成為當時群眾文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需要.南宋的都城杭州出現專制象棋於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我們從西湖老人《繁勝錄》周密《武林舊事》及吳自牧《夢粱錄》中知道。當時杭州的小商店、小攤賑那裡到處可以買到象棋子和象棋盤。象棋玩具的普及,也說明象棋運動在群眾中的盛行。興盛發展的象棋.留下了不少趣聞佳話。我國有本象棋古譜叫《自出洞來無敵手》.題棋道人撰。故事發生在南宋時代。據宋姚寬《西溪叢話》記載:蔡州褒信縣有棋師閔秀才說:「嘗有道人善棋.凡對局,率饒人一先。後死於褒信,托後事於一村叟。…」遭幾有詩云:爛柯真訣妙神通,一局曾經幾度春.自出洞來無敵手,得饒人處且饒人。」這一段簡短的記載告訴我們:1、當時已有教象棋為生的專業者——棋師.他們已具有一定的棋藝理論水平;2、這位棋師托後事於「村叟」,說明當時的象棋已在廣大的農村中流傳,所謂「牧豬奴之戰」,說明了廣大勞動人民對它的熱愛;3、「一局曾經幾度春」,說朗棋家對象棋的刻苦鑽研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神通」的境界,圜此成為「自出洞來無敏手」的象棋高手,以至每與人對局,總是「率饒人一先。」刺克庄與葉港仲,是南朱兩位著名詩人·他倆是詩友也是棋友,常擺擂台·舉行擂台群,「我欲築壇場.孰可建旗蓋。」他倆擺的擂台賽,很少為別的棋手所破,說明他倆的棋藝水平是相當高的。著名詩人劉克莊稱讚葉潛仲的棋藝:「縱來髓國手,其高亦無對。」然而為人耿直·有節氣,尚廉潔,不肯與當代士大夫同慌合污,「雖出自貂蟬」 「一似布衣然」.「客至坐芻去,家惟斷藁留。遙知風雨夜,愁絕老參謀」。劉克莊對象棋、圍棋也都很愛好,曾在(棋)一詩中自述:「十年學弈天機淺,技不能高漫自娛。己在(象弈)一詩中說:「小藝無難精,上智有未解。君看桔中戲,妙不出局外。」足見他棋藝之高深了。他跟葉潛仲是詩友又是棋友,但棋藝卻比葉差一等。江西吉安.是我國偉大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的戰友劉洙的故鄉.文天祥、劉洙、劉澄、蕭耕山與周子善等人.從步年時期起就是嫩友,他們之間常進行象棋比賽,各人的棋藝均甚精湛文天祥在《文山先生全集》中有不步詠棋的詩篇,反映了他對象棋的無比熱愛。據鄧光薦《文丞相督府忠義傳》說:「丞相善象弈。」的確·文天祥對象棋有著特別的嗜好,他從小就喜歡下棋.就是在炎熱的暑天游泳時,也迷戀象棋t與棋友在水中對弈,朱國楨《涌幢小品》就記有:文丞相嗜象弈。……署日喜溪浴,與周於善於水面以意為枰,行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文天祥與周子善在水中不用棋盤口弈象棋·是我國蒙目棋的最早創始者。文天祥每逢自己生日時,總要與棋友下棋比賽取樂,在《生日中與肖敬夫韻》就作了這樣的自我表白,詩云:客來不必籠中羽,我愛無如枯里枰。一任蒼松栽十里,他年猶見茯苓生。1276年,南宋的都城臨安失陷了,南宋最高統治者投降了元軍,但是文天祥等人帶領義軍在江西、福建、廣東一帶襲擊敵軍,最後兵敗為元軍所俘,但他在囚禁北京牢獄中,寫愛國詩篇,作象棋局,這是和敵人鬥爭的一種手段。劉蛛,跟文天祥同當人。從文天祥抗元,號劉監軍,後與長子被元軍所執·其次子也死於敵軍。他從小就喜歡跟文天祥下棋,但棋藝不及文天祥高。劉澄的棋藝與劉洙不相上下-文天樣在《劉定怕墓志銘》中說:他「嗜弈(指象奔),最入幽恥.兔起鶻落,目不停瞬,解剝推擊-其勢如風雨不可御.勝設不落一笑」。周子善,著名棋藝家,但為文天祥擊敗。肖耕山,棋藝比劉洙、劉澄高一籌,但不及周子善。對這四位象棋的好手.文天祥曾寫過《象弈各有等級四絕品四人高下》詩予以定評:螳臂初來攫晚蟬.那知黃雀抹饞涎。王孫挾彈無人處,一夜調盤薦玳涎。周子善言:肖耕山能勝二劉,不覺政於周子善,子善敗於我。射虎將軍發欲枯,茫茫沙草正迷途。小兒謾取封侯去,還是平陽公主奴。耕山言:老夫敗於子善也。坐踞河南百戰雄,少年飛槊健如龍。世界只畏二人在.上有高公下慕窯。劉淵伯言:所畏者惟吾與子善。擊桎論功不忍看,築壇刑馬誓河山。當年絳灌如何似,只在春秋魯衛間。右四為劉定伯言:與淵怕上下也。南宋傑出的女作家,詞、詩、散文都有較高的造詣的李清照.同時又工書善畫t通音樂,精博弈及各種遊藝,是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她在《打烏圖經序》中說:「於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寢,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這裡所謂「博」,指「博奔」而言,從後文可知,也包括大小象戲在內,她尤其喜愛象棋的「出入用奇」,在《打馬賦》中用「打馬」間接讚揚象棋說:「或出入用奇,有類昆陽之戰。」所謂「昆陽之戰」,即後來劉克莊《象弈》一詩中的「昆陽以象奔」,是宋詩人中用以比喻象棋的典故2南宋時的象棋等級賽和國手名單象棋比賽在南宋時相當頻繁,劉克莊許」程欲築壇場。孰可建旗盞」一句.說明當時象棋冠軍賽的激烈爭奪。文天祥的《文先生全集》中提到:「象弈備有等級」.遮式岍象棋的等絨群在宋元時期很流行。宋代有「棋待詔」的官銜.當時的一些囤手刮為「供待詔」,經常出入宮廷,陪伴宋帝下棋,這扶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棋待謂」的名單就可知一斑。棋待詔名單:鄭日薪(越童)、吳俊臣(安吉人)、施茂(施瑚猻)朱鎮、童先(陳刻童先);杜黃(泉)、絛彬(象)林茂(象)、禮熏(象)尚端(象)、沈姑姑(象女流)、盤四官人(象)、上官大夫(象)、王愛哥(象)李黑子(象)。這十五名棋待國中,注「象」字的都是象棋的棋待詔甚十名,其餘為嗣棋的棋待詔,共五名。當時象棋的國手似乎比嗣棋還多。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有沈姑姑這樣的女象棋圍手。這是我國最早也是唯一留下姓名的女子象棋國手。棋待詔的官兒,西漢時已見史載.如《漢書·五丘壽王傳》說:「以善格五,召待詔」,唐代和北宋也有這個官職,一般國手才有這資格。偏安於江南一隅的南宋小朝廷中頗盛行象棋。宋孝宗趙寄是不滿宋高宗的投降路線的,主張北上抗戰,統一祖國但他在繁亂的國事中卻不忘棋局.據《貴耳集》說:「孝宗萬機糸暇,留心棋局。」對於一心一意投降偷安的太上皇.孝宗也要他作棋局間的戰鬥。據《太平清話》說:「當思菠上太上皇號,孝宗奉太皇壽.一時御前皆女流也。棋則沈姑姑,為一時之選。」說明沈姑姑是宋高宗、孝宗之間的女象棋國手,其餘如杜黃、絛彬等棋待詔不一定全是這個時期的國手,有的可能是寧宗、度宗間的國手。第三節象棋廣泛發展的標誌木製書寫象棋子1 973年8月間我國考古人員從福建泉州灣的後清港,發現一艘沉沒在港道邊緣的宋代古船。在這艘古船中出上了不少宋代的古物.其中有木製圓形象棋子20枚,陰刻楷書填紅馬一枚;墨書將、仕、士、車,象、炮、兵等十枚;手跡不清者九敉。墨書的10枚中.屬紅方的有將、士、仕佔一枚1。屬黑方有士、象、炮備1枚,車、兵各二枚。書寫的象棋子已殘損。這些棋子分散在第三、第十和第十三艙中.說明當時船員和乘客們菩遍愛好象棋。術制書寫象棋子,製作方便,成本低,是一種普及的象棋子,一般勞動群眾都可以用.這是宋代象棋廣泛發展的一種標誌。泉州港是我國古代對外交通貿易的著名港口.早在六世紀的南朝就有與海外往來的記載,唐朝時泉州已有阿拉伯商人往來通商,兩宋時與阿拉伯及南洋一帶來往更密切。從南宋出國海船。上發現中國木製象棋子,說明象棋必然被帶到上列一些國家.第四節象棋理論和洪邁的《棋經論》象棋理論是從無數次對局的實踐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精華.從局部的對局經驗提升到較為完整的象棋理論,這是從感性到理性的一個飛躍。我國象棋理論在南宋初(十一世紀初)就已形成,開始是較為簡單的「象棋詩」:得子得先名得子,得子失先卻是輸車前馬後須相應.炮進應頒要補車,稍後又出現「象棋十訣」:一不得貴勝二人羿宜緩三攻被靦我四棄子爭先五舍小就大六逢危頊棄七慎勿欲速八動頑相應九彼強自保十栽弱取和這十句口訣是著象棋的格言,頗合實用.並且還帶有點辯證法的昧兒。洪邁的《棋經論》卻是相當完整地論述了象棋的戰術,具有更大的實用價值。洪邁(1131——1162),字蛙歸,紹必間中詞科,後遷左司受外郎.曾當過敷文閣待制。洪邁對宋高宗的投降行徑非常不滿。有一次,宋使洪邁去金朝報聘.宋高宗親自寫,手扎給他說:「若披能雌河南見歸.必欲騰尊如故,朕復翹已·亦何所時」。但洪邁根本不理睬高宗的話。到燕京後,金朝叫他行臣禮.洪邁巍然挺立不動,於是被金朝關押三天遣還。洪邁是有名的博學者.他的巨著《煎堅志蜒》至今尚存.但未覽有《棋經論》十三篇。疑為後人偽證。然考《棋經論》十三篇內容,大部分均見於朱陳元能《事林廣汜》中。說明這部象棋理論書仍不失為宋人的著作。其十三篇篇名是:論局篇第一權輿篇第二名數篇第三運籌篇第四台戰篇第五勝算篇第六三得篇第七三審篇第八多變篇第九出奇篇第十玩心篇第十一十戒篇第十二擇友篇第十三《棋經論》台戰篇第五節錄:弈棋之法.千變萬化。如車前馬後,發炮逐卒;如電掣雷轟,炮輔卒行,逼近士象.如狼奔虎躍。順手炮」先要車活,「列手炮」補士要牢。」士角炮」急使車沖-「當頭炮,』車橫將路「破象局」中心進卒「解馬局」車炮先行。「巡河車」,趕子有功.「歸心炮」破象得法。」轆轤炮」抵敵最妙,「重疊車」兌子便宜。馬飛過角,車便巡河。未得路莫離本位,已得勢便可爭先。「鴛鴦馬」內顧保塞「騎河炮」兩岸擱車。「騎河車禁予有力,「兩肋車」助卒過河「正補士」等他車路,「背立將」忌炮-來攻,士象全可求和.士象虧兌他車卒。算隱著要成殺局。使急著恐悻不完。得先時,切忌著忙。.輸車時,還教心定。子力猛.必局中尋勝。子力寬即便求和。此乃局中之定法。台戰之大略也。第五節七百年前的兩個棋局過去有人認為我國古代象棋的具體形制只能推及明代,後來一些象棋史學首從宋人陳元覯編的《事林廣記》中發現兩局棋:其一,「白饒先順手取勝局」其二,「白饒先列手取勝局」宋代這兩個棋局的發現是我國象棋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說明了在我國浩瀚的古籍中還埋藏著許多明珠未被發現。這兩個棋局.都是饒先局,後手殺法鋒利,步步緊迨.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現將兩局錄之:「白饒先順手取勝局」炮八平五炮8平5馬八進七馬8進7車九平八馬2進3車八進六卒3進1車八平七馬3進4車七退一馬4進6卒七進一象7進9車七平三馬6進4車三平四馬4進3白贏車「白饒先列手取勝局」炮八平五炮2平5馬八進七馬2進3車九平八炮8平7車八進八車1進1炮二進六炮5退1炮二退四炮5進5馬七進五車1平8馬五進六象3進5馬六進七車8平7馬七退五馬3進5炮二平五馬8進7應當說明的是,陳元靚《事林廣記》中所錄的這兩局象棋棋列局,用的是宋代的記譜法,以「黑棋為準自左至右九條直線都用一至九的中文數碼錶示。它與明代傳統的記譜方法不同,明代時,以對局者所坐的力向為準,雙方自左至右分別用一至九的中文數字表示。宋代的記譜法:是單坐標明代的記譜法:是雙坐標。現在看來宋代的記譜法比明代的記譜法要好且簡潔。(有人提出復用宋代的記譜法)第六節南宋時期的象棋譜象棋譜是象棋藝的記錄和研究成果,它是象藝術水平的一種反映。象棋譜的產生,說明象棋藝術的深入發展。我國象棋譜的出現,如果撇開它的幼年時期,而從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象經》算起.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了。到了唐代,則有無名氏《象戲格》三卷,內窖想必更加豐富。北宋初卻有尹株《象戲格》和《棋勢》,繼則有司馬光《七國象戲戲》與晁無昝《廣象戲圖》。以上這些象棋譜,都是我國象棋演變過程中,代表各個時期的象棋藝術。北宋末南宋初,是我國近代「九十路」象棋的定型時期。自此之後,我國象棋更向前發展了,並且在數量上也逐漸增多。南宋至元代的象棋譜,據可靠文獻記載有《棋經論》、《單騎見虜》、《事林廣記》、《象戲圖》等尤其可貴的是《棋經論》、《事林廣記》、《象戲圍》等棋譜,至今尚存,能使我們了解七八百年之前的象棋藝術水平。到目前為止.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在同時代均未發現過一本較為完整的象棋譜,而我國則已產生了這麼多的象棋譜,這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我國確實是象棋的故鄉。一、《單騎見虜》《單騎見虜》系民族英雄丈天祥所作,他在獄中寫的《正氣歌》是一篇具有偉大民族氣節的詩篇,但人們對他在獄中作的象棋局似不大注意。據朱國禎《瀾幢小品》說「文丞相嗜象弈,以其危險制勝,奇絕者命名,自《玉層金鼎》至《單騎見虜》四十局」玉層,蓋公所居之所。《單騎見虜》已失傳。其實.他的棋局「單騎見虜」等則閃爍著不畏強暴的思想。二、《象棋神機集》《象棋神機集》南宋葉茂卿撰。作者葉茂卿生平不詳。著作年代,當在公元1234年之前,因為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已收有此書目,並註明「杉陽葉茂卿撰」。在明弘治聞(1 488…1505),此譜已亡佚。《夢入神機》系明代象棋譜,從「神機」二字推測,或許繼承了《象棋神機集》的某些方面。當時蒲田萬卷樓等.都有收藏。後來元兵南下,圖書蕩然,明唐寅《譜雙""權》有「象棋神機集不見傳」之嘆。三、《事林廣記》《事林廣記》南宋陳元靚編。陳元靚.南宋束西穎人。他是個有名的學者,先輯有《博閽錄》。《歲時廣記》,後編《事林廣記》,成書時間在南宋紹定之後。陳元靚自稱「廣塞仙裔」,說明他是廣寒先生的後代,據陸心源從《祟安志》考出,這個廣寒先生姓陳,幅建崇安人.為宋初道士陳希夷的弟子.墓在建陽三桂里水東原。從《歲時廣記·引文》稱「龜峰之麓,梅饌之灣,有隱君子,廣寒子孫,涕唾功名.盤玉篇籍」可知,陳元靚是宋人隱居著書的博學者。《事林廣記》原木宋刻本已不得見,元明的刻板有6種:1、元至順間建安椿庄書院刻本,四十二卷,四集十二冊,原藏清官,現在故宮博物院·書名叫新編《纂圖增類群書婁要事林廣》;2、元後至元六年(1 34 0)建陽郝氏積成堂刻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書名叫《纂罔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3、日本元錄十二年(康熙28年)翻刻元泰定二年(1 325)劃本,上海圖書館和中國科學院各有一部,書名叫《新編纂圍增類群書類要事林》;4、明永樂十六年(I 418)建陽翠岩精舍刻本,六集十二卷,日本靜加堂文庫藏有一部,書名叫《纂圖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5、明成化十四年(1478)福建劉廷賓等刻本,英劍橋大學藏有一部,書名叫《新編纂圈增類群書糞要事林廣記》6、明臨江府刻本,見於周宏祖《古今書刻》上編的記載.存處不詳。從六種版本的書名看來,《事林廣記》屢有增刪,均非原本,其中象棋譜也有所難免。現存元泰定本三十個殘局的名稱是:十般局面一字布陣二龍爭珠三思疑惑四門鬥爭五通變觀六丁神將七賢過關八仙出洞九曲黃河十面埋伏人名局面高祖斷蛇太公釣魚王母偷桃孫龐鬥智秦王出陣真冒斬蛟子路打虎孟明焚舟孫臏詐死謝女解圍獸名局面野馬跳澗金雞抱卵引龍出水蝴蝶雙飛老鶻打免猛虎出林老蚌吸月春鶯遠樹燭蛾獨立白鶴翱翔這三十個殘局,存亡不詳,在明清的一些棋譜中存其名者不少,是否為原作?待考。故官博物館藏元至順版《事林廣記》有殘局「二龍出海勢」一局,這是我國現存最古的一個殘局,錄於後:馬二進三車三進一車四退八車三退八車四進九將五平四車二進四白勝共七著。此外,輯錄在明王思義《三才圖會》中的有六局,其中第一局與前者相同。四、象戲圖《象戲圖》一卷,明王思義輯自宋代棋譜。《象戲圖》為王思義編《三才圖會·人事》中一卷,明萬所版。譜前為「象棋局面圖式」、「局面名數」、「棋九十分」,這部分與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完全一樣。其中有殘局譜「二龍出海勢」、」雙馬飲泉勢」、「三跳澗勢」、「步步隨勢」、「藏機勢」、「隱智勢」等六個簡單殘局。後有「象戲」,「象棋數訣」二條.也是采自南宋人的著作。棋譜的記譜方法也與宋譜一樣,都是自左到右一個方向.說明這幾個殘局都選自宋代的古譜。局中的棋子名稱雙方均為將、士、象、車、馬、炮、卒,與北宋末出土的象棋子完全一樣,但沒有帥、相、兵等名稱,說明這幾個棋局是相當的古老了。殘局本身非常簡單,但在我國象棋史上的地位是相當高的。五、《遊戲大全》《遊戲大全》象棋譜,山野居士撰。成書於無順帝至正年間(1341——1367),到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由一松道人增補刻印。全書共八卷。第四章明代的象棋第一節明王朝初期統治者對象棋的打擊及在宮廷中的逐漸盛行明王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章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實行了一系列灰復經濟、安定人民生活的措施。如鼓勵農民積極生產.讓農民自由開墾荒地,而對那些好逸惡勞、遊手好閒的人,則予以嚴厲打擊。然而,他把下棋、擊鼓、蹴球等列為禁例.這卻是一種過火的做法。據周漫士《金陵瑣事》說:明太祖造逍遙摟時.見人博弈者.養禽鳥者,游手游食留者,拘於樓上,使之逍遙,盡皆餓死。叉據顧啟元《窖贊I晉》說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聖旨;在京但有軍官軍人學唱的割了舌頭,下棋、打雙陸的斷手。從以上兩段記戴可知,明初對於下棋是堅決反對的。但由於象棋有著迷人的藝術魅力.如明太祖的兒子朱權,甚好象棋,並且親自編過象棋譜。奉聖旨編的《永樂大典》里輯有《象棋》一卷。從1368年到1644年。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裡,我國象棋的發展非常迅速,儘管當時在士大夫階級中有弈貴象賤之稱,但在市民、手工業者及農民中卻有很大的發展。明太祖地孫子朱高在當太子時不但愛觀內恃們下象棋.而且自己也愛下象棋,每在感興之餘.即命狀元曾子肇賦詩助興。曾於肇賦詩道: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千里封疆馳鐵馬,一川波浪動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反將旌旗逼楚城。興盡計窮征戰罷.松蔭花影滿棋枰曾子肇的詩更激起朱太子的棋媸和詩興,於是隨和,一首:二國爭強各用兵,擺成隊伍定輸贏。馬行曲路當先道,將守深宮忌遠征。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飛炮下重城。等閑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正德間詩人毛伯溫也同韻相和一首:兩國爭雄動戰爭,不勞金鼓便興兵。馬行二步鴻溝渡,將守三宮細柳營。擺陣出兵擋要路,隔城飛炮破重城。帷幄士相多機變.一卒功成見太平。從「上三首詩可知.怍者都具有一定的棋藝水平,不是行家,決詠下出選樣的象棋詩。第二節明代中期象棋的磅礴發展在明代中期..在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商業城市也跟著繁榮起來,當時科學、文化都有了相當的發展,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宋應顯的《天工開物》,徐蔭落的《徐霞客遊記》等等,是這個時代的重要標誌。當時的象棋運動也一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椐唐寅《譜雙·書後》說今協蒲.彈棋俱格廢不傳;打馬、七國象棋、阪官阪、五術等戲,其法具在,時亦不尚,獨盛行象棋雙陸盛行。唐寅(1 470一I 533).字伯斑.號六如。弘治間中鄉試第一,是當時著名的藝術家,頗愛好象棋.甚至在《四十自壽》詩中也提到著象棋,他所說「今象棋盛行」並非虛語。在明代,許多古老遊戲,確的失傳了.有的雖有譜.因為缺乏藝術的感染力,亦連漸淘汰,唯獨象棋是老樹發新芽,古藤開新花.非常盛行。與唐寅同時期或稍後於唐寅的明代著名學者.如楊憤、束晉}貞、謝在抗、李開先、郵英、壬三聘、陳仁錫、毛晉、羅頎、王圻等等,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提到象棋;一些著名的象棋譜.如《夢入神機》、《自出洞來無敵手》、《金鵬秘訣》、《金鵬十八變》等等,也出現在這個時代。當時著名的藏書家、如高儲、晁琛、晁東昊、趙用賢、徐渤、趙琦美等等.還以收藏這些象棋譜為時髦;這一切都說明象棋已深為各階層所愛好。這個時期象棋的發展有兩個特點.一是女子象棋的發展,一個是象棋在農村中的廣泛流傳。在蘭陵笑先生的《金瓶梅詞話》小說中,有一回就反映了當時廣大市民階層中婦女著象棋的形象。李開先的《村翁》一詩反映了象棋在農村中廣泛傳播。小有兼逢大有年,田家當獲即為賢。有時撤悶為漁父。日長登床作睡仙。破局棋惟隨手應。無弦琴不用音傳。一身之外無所冪,下有青山上碧天。楊慎在《丹紹雜錄》中說:「今之象戲,芸夫牧豎.俄頃可解。」其「芸夫牧豎」是專指廣大勞動人民而言.「俄頃可解」是說象棋易學。其實,如果我們從未見過象棋,尤其是不識字的文盲,「俄頃可解」是不可能的.唐太宗李世民不是看不懂嗎?所以.楊慎這句話不能說明象棋淺顯,而只能說明象棋的普及。明代中期由於群眾性象棋運動的興盛,象棋謎是不少的。李開先《西皋舉人張君行狀》一文中,曾詳述了明成化間山東章邱縣西皋村農民張繼美著象棋入迷的故事:西皋為吾縣名村,在城東南三里許,繼美則君之父也,字紹馨……惟務農於皋原,問或為漁於江干。娶韓氏……以成化丁未年癸丑壬辰日中時,生君於西皋村……君生七月,母韓氏卒。失乳贏弱.如未曾滿月者。父乃攜之覓乳。性好著棋,久而君啼機,父乃戀棋不忍去,但云:「只一局,則就乳於鄰母。」既而云:「再一局」。至再叉至三矣。棋興愈勃,棋友""乃推之門外,恐其復回.杜其門。象棋迷在明代民間屢見不鮮.明浮白主人《笑林》中繪聲繪色地刻劃兩個象棋迷奪車的笑話:兩人下象棋,旁觀者往外小恭,再至.則兩人俱不見矣。遍覓之,乃在門角里奪車。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明代最有名的業餘象棋國手之一李開先。李開先,字伯華,自稱中麓山人,中麓子或中麓放客。明山東章邱人。弘治十五年生。二十六歲鄉人試第七,二十七歲舉進士.會試第二十名。自嘉靖十一年至二十一年,歷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勛司員外,文選司郎中,太常寺步卿,提督四夷館。公親,常與唐順之,王慎中、陳東、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等詩文唱和,號稱嘉靖八子。其時朝政腐敗,權貴橫行,閣臣夏言、嚴嵩弄權.滿朝貪污、賄賂、舞弊之風極盛。但開先不畏權貴.執法公正。尤如污泥中之蓮花,無比廉潔。後因夏言大興土木,耗盡民財,開先怒而抨擊之。結果失敗,削職為民。從此,他退出宦海,在家聚集騷卿、墨客、棋手,終年從事文學藝術的創作,故在他的《後象棋歌》中.有這樣的詩句:逃名海島有今日,坐隱掀枰不論年。招乎眾友終朝為戲具,一任人世事,雨覆共雲翻。李開先是個多才多藝的文學藝術家,尤其在戲曲劇作方面的成績頗太,但最精於象棋。人們稱他""只此一藝.可高古今。」李開先出生於象棋之鄉的山東章邱縣,從小就愛下象棋。青年時代更是個棋迷。他說:余性好敲棋編曲,竟日無休,歸則讀書夜分.務補晝功。宜人每戒之臼:人言白日沿村嚷茶,夜晚點燈編麻.子之謂夫?且人生血氣有限,晝夜兼勞,久之血氣兼病矣!著象棋和編曲.都是有益於人們身心健康的文化藝術活動,他妻子不懂這一點,勸導他不要這樣做,恐傷身體。因此.李開先沒有接受愛妻的勸告。他在留京當官時,好友當代大軍事學家御史唐顧之屢次戒他「不當著棋」,但仍絲毫未降低他對象棋的濃厚興趣。自從退居故里絕仕途後,他更是熱愛象棋,來他家訪問的有名的棋友常年不絕,他在「贈謝步溪」詩中自我表白道:「將棋度日酒為年,局中何如t中聖賢。我愛敲棋君善飲,人稱豪客與閑仙」。李開先對象棋藝術的造詣甚深.當時有棋藝冠古今之譽。一些被稱為象棋國手的棋藝家吳庸、吳桔隱、昊升甫、陳國用、蔡榮、張希秋等人,與李開先較量,或讓三先,或讓一馬,仍為李開先擊敗。因此,他常自問自答:棋客有誰為敵手.園丁與我總闌身。李開先沒有留下象棋譜,但他的兩首《象棋歌》卻傳下來了。這兩首《象棋歌》是他的精心傑作,也是我國象棋詩歌中獨有的長篇巨著。《前象棋歌》97句628字.《後象棋歌》136句788字。這樣長的詩歌.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也是罕見的。因此,這是我國明代象棋史上一份重要史料。第三節明代的著名象棋手明代由於象棋在群眾中廣泛發展.比賽頗繁.因而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棋手,據不完整的資料,除李開先之外,大致有陳珍、張希秋、吳桔隱、吳升甫、蔡榮、朱相、曹揚、李靜泉、吳唐、臧憋循、秦科、張京及朱晉楨等人。陳珍和張希秋陳珍,字國用.燕京人。他是明嘉靖間業餘棋藝家。他圍棋、雙陸都不錯,「獨以象棋擅名,舉世無以抗衡者。」當時在北京的象棋名手.都曾與他較量過,只有與名手張希秋未定高下,因為他倆值得陰「職守」。「為避小嫌,還就館章城。有友人薦之德府,與希秋相較。」比賽結果,還是國用棋高一著。吳桔隱和吳升甫,兩人都是明中期著名的專業象棋手·被稱為「棋客」或「棋士」。二吳挾象棋游遍全國各地.與當時的名手比賽,公認二吳為「國手」。李開先有詩贈之.其詩云:天下名棋有二吳,晝長對壘夜披圖。豪游湖海名虛滿.遍謁公卿興不孤。聲利場中猶腐鼠,乾坤身外一譴廬。走穿足下陳橋履。贏得授問金僕姑……蔡榮、朱相和曹揚蔡榮是個小京官..也是象棋業餘棋手。曾與李開先進行友誼賽。結果如何?未明。朱相和曹揚.是明嘉靖期間的專業象棋手。他倆曾多次與李開先賽象棋.但棋藝遠不及李開先劉九·名守·號i毛亭。是個瞽者.明嘉靖間薪寧都御史劉澤的遠族。他是個有名的音樂家,象棋也下得很好。以賣藝度日。曾偽惰都御史劑澤的第九子,造訪李開先家,均為門者所拒。後使小童向李開先傳話.正好象棋國手吳桔隱在座,吳說:「如拒之則失人」。為了避嫌,就邀他在城中「閑第」和城外名園中比賽,棋藝的確很高。李淑薦,字靜泉。曾考取秀才,雖然眼睛有病,但最愛著象棋。李開先在《悼靜泉孿淑薦》詩中說:「靜泉亦有小聰明,病日貪棋誤半生。」吳唐,明嘉靖間象棋國手.是李開先當京官時時常來往的棋友。李開先在《象棋歌凈》中說:無事偏知夏日長,詩書賴讀積匡林。有客款門稱國手,敲棋海內號無雙。既出大言定絕藝,叉疑良賈定深藏。呼童延入欣相見,乃是舊識名吳唐。京國別來今數載,聲音如昨鬢毛蒼。里中棋發來相會,共說棋高不可當。臧懋循,字晉叔.長興人。萬曆問官南京太常博士。既是棋迷又是球迷.每逢出去,總是把棋盤和球掛在車上。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有詩云:「深燈夜雨宜殘局,淺草春風恣蹴毽」秦科秦科,明蘭陽人,據《蘭陽縣誌》說,他。善象棋,尤精圍棋,天下無敵。」張京張京·號稱象棋絕。張京對中局特別有研究.他與人著棋將半時,據沈榜《宛署雜記》說:「即定幾十著以某子取勝,無不驗者。」當然他的對手棋藝是較差的,否則算定幾十著之後未免有些誇張。朱晉楨·字進之。明末崇禎間東海人。朱晉楨是明末著名的象棋手,曾在棋壇上馳騁三十餘年,「稱無敵者。」朱晉楨有兄弟四人,以他為撮小,他有個哥哥叫朱翼維.字之甫,是明末雲南總督,也好象棋;他有侄子朱爾鄴和朱蕭兩人.對象棋頗有研究;朱晉楨的家堪稱象棋之家了。朱晉楨輯有《桔中秘》象棋譜四卷,是對明代幾百年象棋藝術的一次總結.在我國象棋史上有它一定的地位。明代末年.土地兼并十分嚴重,全國土地高度集中在大官僚、大地主手裡。封建統治階級不僅以地租形式對廣大貧苦農民進行殘酷剝削,同時也以種種苛捐雜稅加重對廣大貧苦農民的剝削。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了全國各地,以李白成為首的農民革命.在廣大農民「迎闖王,不納糧」的熱烈歡呼聲中進入北京。推翻了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封建統治。明末的象棋運動,比之明中葉的盛況,有著明顯的衰退。不過,在明宮廷和大官僚中還是比較盛行的,姚雪垠《李自成》中描寫崇禎的首輔以卧槽馬勝門客及祟禎與宮妃下象棋.並非小說家的虛構。據記載.崇禎所寵愛的田貴妃.就是下象棋能手。封建統治者自己尋歡作樂總嫌不夠.但卻不準老百姓參加正當的文化活動.如天啟五年,曾下聖旨禁止打流星、擊鼓、踢球.……等的民間活動。當然,象棋也不會例外。儘管封建統治階級對象棋的嚴禁與摧殘,但具有廣泛群眾基礎與具有無比生命活力的象棋運動.卻繼續在發展。現存明束兩部大型著名象棋譜<</span>適情雅趣》和《桔中秘》都產生於這個時代,它猶如黑夜裡的一顆明珠.更顯出它的光輝燦爛。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象棋會玩的怎麼玩都好玩,那麼中國象棋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象棋的開局有什麼重要性呢?
※中國象棋的規則有哪些?
※中國象棋的起源與歷史?
※象棋的術語都有哪些,怎麼理解,象棋怎麼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