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關」下的愛情
在這段磨人的戀愛結束以後,表妹接受了家裡安排的相親。不過許是還沒有從前一段戀愛中緩過勁來,儘管男方對錶妹很中意並追求了一段時間,表妹還是拒絕了。表妹再次戀愛是與一名職高老師,長得高大魁梧,在外型上很合表妹的心意。男方是本地人,舅舅舅媽打探了一番對方的情況,也支持表妹與他發展。但是,兩個人交往了兩個月以後,表妹顯得猶豫不決,表妹愛玩,對旅遊尤其熱衷,男方則一副以事業為重的樣子,兩人一起的話題也總圍繞著工作。表妹將疑慮告訴了父母,舅舅舅媽說,不如讓男孩來吃飯,爸爸媽媽幫你把把關。這一次,表妹自己也是願意的,她想用父母的眼光考察男方,然後再決定是否繼續交往。男孩吃飯時候的表現並不好,不僅遲到,更糟糕的是送的見面禮是三樣,在本地「三」預示著「散」,是看病才送的件數,這在當地是極為忌諱的。此外,吃完飯後看到我的外婆在掃地,男孩絲毫沒有幫把手的行動與表示。因此,一頓飯吃下來,舅舅舅媽基本持反對意見。顯然,與第一次帶男友見父母不同,表妹投入的情感並不深,她不是以女朋友的身份希望得到父母的應允,而是與父母同一戰線,以父母的眼光在考察男朋友是否值得交往。於是,這段原本就有些搖擺的情感自然被畫上了句號。最後出現在訂婚儀式上的男孩,與表妹同齡,兩人是在車友會上相識的。這一次,無論是表妹還是雙方的家長對於這段愛情都是極為滿意的。在硬體條件上,男孩自己在外貿公司就職,與表妹所在的公司僅距離一棟樓,他的父母則是本地小企業的管理層,家境小康。在顏值上,男孩180多的個子很得表妹喜歡,兩個人的性格也都活潑開朗,非常談得來。因此,在交往兩個月以後,表妹就去了男方家裡,並且得到了其父母的認可,當年春節還邀請表妹一起參加了家庭旅行。舅舅這邊,也相當支持,多次請男孩過來吃飯,顯然,這回的吃飯就不是什麼考驗,而是真正的招待了。今年我去舅舅家吃飯的時候,男孩也在,他已經表現得相當自如了,在飯桌上講的笑話更是逗得一家人哈哈大笑。父母是一種「過濾器」我與表妹以及這些出現在表妹生活中的男孩大多都生活在浙江東部一個不大的縣級市內。該市以工業為主導產業,算是全國較早富起來的地方之一。在當地,婚姻的締結主要有相親與自由戀愛兩種形式,但都呈現出一定的一致性與趨同性。本地專業性的媒婆不多,婚姻圈的構築大多依靠親朋這張關係網路,配對介紹也相對謹慎,只有家庭、外貌、性格等多方面匹配,父母才會應允子女前去。相親時,有些父母會陪同前往,不過現在越來越多都是讓子女自己接觸,拿主意。
相親比自由戀愛的目的明確,情感表露也更直接,但在當地很少是一鎚子買賣。相親更像是牽線搭橋,男女認識之後仍然有較為漫長的情感培育期,更為重要的是成不成最終要看男女雙方是否對彼此有感覺。自由戀愛是年輕人自主擇偶的結果,但它同樣要遭遇父母的考驗。由於當地大多以本地婚姻為主,婚姻圈很少躍出一個縣,同時,市場發育充分使人口流動相對頻繁,為人父母的總能憑藉各種關係,探聽到對方的底細,並且信息通常是準確而細緻的。如果戀愛雙方的條件相互匹配就會被允許繼續交往,但仍然需要見面再做考驗。可以說,第一次上門是一次實打實的考驗,父母的審慎與不動聲色,年輕男女的緊張與拘謹,都構築出吃飯時的微妙氣氛,頗有點鴻門宴的味道。我曾質疑過家長們這些莫名其妙的考驗,母親則打趣道,「為了子女必須進行360度無死角的考察」,大抵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溫柔情感都轉變成了說不清對錯的挑剔眼光了。不難看出,儘管順序上有差異,但無論是相親還是自由戀愛,要成功都必須經歷子女與父母兩道關卡。對子女來說,更多的是情感關,講究兩個人合不合得來,是相互之間具體的互動與相處。畢竟婚姻是小兩口兩個人過日子,沒有情感上的支撐,其他條件再匹配也無濟於事。對父母來說,更多的則是基礎性的硬體條件,包括家庭條件、學歷、外形等方面。這一層次上男女有一定的分別,對男性主要以家庭條件、個人能力為考察標準,對女性則更看重外貌與性格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眾多條件中,是否是本地人在父輩看來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一本地的範圍通常僅僅囿於同一個縣市內。
父母與子女的標準誰的權重更大,則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係:一是性格的區別。代際之間哪一方性格強,更加執拗,通常也就能夠換來另一方的妥協。這一點上男孩子通常更加強硬,女孩子則更加聽父母的話;二是根據代際的成就。如果父代的經濟基礎優越,顯然就更有發言權。如果父代的社會成就普通,而子女受過的教育比較高,子女則可能更加掌握話語權,對婚姻有更大的自主權;三是年輕男女情感的牢固程度,情感越是牢固,父母的標準所能立足與離間的縫隙就越小。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夠將父母與子女看作是相互對立的,兩者的標準通常是相互重疊的,彼此滲透的。一個好的對象是父母與自己共同中意的。尤其是對子女來說,父母的標準會對子女的婚戀觀產生很強的塑性作用。在孩子達到適婚年齡,事實上早在孩子完成高中學業,婚戀就被解禁成為家庭談論的公開性話題,父母會和孩子談論其他青年的婚配情況,講解奧妙,並反覆強調其所期待的對象,提前指出無法接受的類型。通常這些都以玩笑的形式出現在代際之間的日常對話中,例如父母會常說,「如果你帶一個怎麼怎麼樣的人回來,我是不開門的」。因此,年輕男女是很難完全逃脫父母的標準的,父母的心意會成為過濾器,對於一些條件明顯不符合的異性,子代會自覺地避免投入感情,以防引發家庭內部的衝突。這一趨勢,隨著青年男女的年齡越大,結婚的目的越明確,而越發凸現出來。從這個角度而言,不少人談戀愛,情感的投入相對來說是現實的、理性的,同樣也是節制的。是否深入地投入情感,父母的態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相反來說,也很少有不考慮子女要求的父母,當地的父母是很細緻的。例如我表妹的性格比較柔和,舅舅每次都要考量的一個標準就是男孩子是否過於強勢了,如果太強勢,表妹可能就應付不來。通常的情況是,除非兩代人有很強烈的衝突,一般而言都是有商有量,並不存在絕對的排斥。「門當戶對」下的情感鎖閉由於學習的緣故,我離開生長的小縣城亦8年有餘,期間也走過不少地方,了解過當地的風土人情,反過頭來看,家鄉的婚配模式還是有自身的特徵的。首先,與其他地方相比,當地的父母不僅積極介入到子女的婚配中,而且能夠對子代的抉擇產生影響力。婚姻是兩家人的事情,而非兩個個體的事情,這在浙東地區體現得非常明顯。父母不僅能夠形塑子女的婚戀觀念,框定婚戀對象,甚至對子女已有的抉擇進行干預,呈現出極強的支配性。其次,這種婚配中子代的情感也被充分重視。不能否認這種情感本身的純粹性,但是它是有條件,有限制的,是對特定範圍群體才投入的情感。當地的婚戀模式既不是完全自主性的,同樣也非傳統的包辦婚姻,它是一種在父母把關之下的理性情感模式。
簡單地評價這種婚配模式的好與壞是沒有意義的,尤其是父母的介入到底是無理專制還是老一輩的智慧與經驗,年輕一代有限制的情感投入到底是俗不可耐的世故,還是對待婚姻合理的理性態度,本身就是很難完全說清楚的。我更願意去分析它的來龍去脈:從根本上來說,當地優越的經濟條件使婚戀逃脫了功能性的設定,而邁向了更高的對於情感的需求,但是,經濟的分層又像是「污泥之手」,一次次將情感從空中拽回地面,使其面對現實的考驗。父母把關下的理性情感正是這兩者相互折衷的產物。
2015年12月23日晚,廣東佛山,一場由高端學歷單身貴族組成的交友聯誼活動在佛山文華里漫貓咖啡廳舉行,現場單身貴族們通過玩遊戲促進相互認識。
階層化的社會內部,婚戀的匹配構成了類似市場化的等價交換,男女雙方依據其佔據的資本待價而沽,只有買賣雙方在資本相對匹配的情況下,情感才被允許。從這個角度講,浙東(當然還有東部其他地區)的婚戀是理性的、世俗的,是在特定基礎下的情感。
因而,父母把關下的理性情感模式毋寧是一種超脫於基礎性生存經濟,又被一種分層經濟所綁縛的情感。它是情感與經濟的相互折衷與妥協,即一種建築於經濟分層現實之上的情感。其中,子女與父母的角色相對分化,是情感與經濟的人格化的代表。青年男女自然是自身情感的守護者,但是,他們對於愛情的渴望,以及其模糊的分層意識,都很有可能使愛情產生一定的對被給定結構的背離,此時,父母就扮演著看護者的角色,以經濟基礎的人格化代表與執行者對青年男女的愛情進行把關,使情愛得以限定在特定的客觀化的框架之內。因此,代際之間的互動即是情感與經濟之間的交織,兩者之間或是順從或是反抗,或是匹配或是背離,展演著形形色色的愛恨情仇。我老家的婚配模式並非是偏居一隅的獨特形態。作為先行者的東部地區,在一定程度上暗示著一定時間內的整體趨勢。網上諸多關於「鳳凰男」與「孔雀女」的討論,其指向的事實上正是這種情愛與經濟之間的衝突。我的老家試圖在情感與經濟之間找到一定的解決方案,但這種解決方案最終必然是提倡「門當戶對」,走向的是經濟上的分化加劇與不同階層之間的情感鎖閉,而個體也將變得更加保守與世俗。我曾聽一個23歲的姑娘說自己的擇偶標準,除了帥就是家庭條件必須好,當時她的母親說,如果男孩足夠優秀,條件一般也行,房車家裡也能供得上。女孩當即反對了她的母親,並堅定地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條件必須要好,不然你幫他要幫到什麼時候!」一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小姑娘嚴肅地說出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並以此作為自己擇偶的依據,這種世故,說實話真不知該讓人說些什麼。推薦閱讀:
※好父母不是從不發怒,而是文明地發怒 | 爸媽內參
※想學醫怕給爸媽太大壓力 該怎麼辦?
※給母親說"你和父親不如離婚吧"的孩子,是不是心理有問題或者太冷血?
※「我不敢反抗父母。」「沒事,躲我身後去。」
※??這7種父母,養不出孝順孩子!有的趕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