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器鑒定

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器鑒定2009年06月08日 星期一 12:39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動蕩、分裂的時期,在玉器發展史上也是處於蕭條的低谷階段,玉器製作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及兩漢時期。但從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歷程來看,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玉器風格從神秘的古典傳統向充滿生活氣息的實用化的轉變期。

這一時期的玉器種類,按其造型和紋飾可大致分為玉璧、玉璜、玉環、玉琮、玉玦、雲形玉珩、梯形玉佩、半月形玉佩、心形玉佩、玉蟬、玉豬、玉竅塞、玉眼蓋、玉虎、玉馬頭、玉辟邪、玉釵、玉印、玉劍飾、玉帶、玉帶鉤、玉串飾、玉棋子、玉小方牌、玉墜和玉容器等。

這一時期的玉器用途,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為墓主生前使用的玉器;另一類是專用於送葬的玉器。

墓主生前用玉有禮儀用玉、隨身佩飾和實用品。

禮儀用玉包括I型a式、b式玉璧和玉琮。璧、琮和圭、璜、璋、琥是傳統的六種禮玉,先秦時稱為「六瑞」,《周禮》「典瑞」、「考工記」都詳細記載了它們的形制及在禮儀上的用途。漢代時,這六種玉器的禮制意義大大減弱,且不見璋與琥,璜主要用於佩飾,琮則改作他用,只有璧與圭作為禮玉應用於朝儀、聘禮或祭祀等儀式中。三國兩晉南北朝禮玉的用途雖不見於文獻記載,但其形制與兩漢相同,其意義也應一致。此期的禮玉數量比漢代進一步減少,說明傳統禮玉的使用已近消失。

隨身佩飾是這一時期玉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包括璜,環、玦、雲形玉珩、梯形玉佩、半月形玉佩、心形玉佩、玉虎、玉劍飾、玉串飾、玉墜等。這些玉器大多造型小巧,製作精緻,上面均有用於穿系的小孔,主要出土於墓主腰部或腰部以下。玉璜、雲形玉珩、梯形玉佩和半月形玉佩的數量較多,它們組成的成套佩飾是這一時期常見的玉佩形式。從未被盜掘的西晉劉弘墓和北周王士良墓看,這幾種玉器的組合方式是:雲形玉珩和半月形玉佩在上,玉璜和梯形玉佩懸其下。王士良墓中的雲形玉珩,其上部的圓形孔內鉚銅環,環上又附一個圓形小銅環,系佩在鎏金帶上。玉玦是一種古老的玉器,作耳飾用,對稱出土於墓主頭部兩側,多見於新石器至戰國時代,兩漢時已不多見。江蘇南京西善橋油坊村南朝大墓中出土1件玉玦,其形制與先秦玉玦無異。此墓被盜嚴重,僅存此l件玉器,不知是否用作耳飾。玉劍飾是嵌於銅劍或鐵劍上的玉飾,漢代稱之為「玉具劍」。完備的「玉具劍」包括劍首、劍格、劍璏和劍珌四種玉飾,大多出自級別較高的漢代諸侯王墓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玉劍飾的數量和種類大大減少,僅見玉劍首和玉璏。

實用玉器包括玉印、玉釵、玉帶鉤,玉棋子、玉小方牌、玉樽、玉卮、玉杯和玉盞等。這些玉器的製作都較精緻,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裝飾意義。江蘇丹陽胡橋南朝大墓出土的玉棋子和玉小方牌,是娛樂用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江南盛行圍棋,自帝王到諸臣無不愛好。吳主孫權喜「交遊博弈」,以至於妨礙國事,故「命侍坐者八人各著論以矯之」;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母亡,「與人圍棋如故,對者求止,籍不肯,留決勝焉」;齊高帝肖道成使二臣「官賭自食時至日暮,一局始竟,上倦遣還省,至五更方決」。古代圍棋棋子多為石制,而玉棋子則可能是帝王宮廷中的博弈用具。

專用於送葬的玉器有玉蟬,玉豬、玉竅塞和玉眼蓋。

玉蟬含於死者口中,稱為「琀」,以蟬形為含始見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夏鼐先生認為:「所以取形於蟬可能是因為蟬這種昆蟲的生活史的循環,象徵變形和復活而放在舌上的舌形器,易於使人聯想到蟬形」。玉豬置於死者兩手部位,稱為「握」,常見於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豬形握仍很流行,北齊顏之推在囑家人為自己置辦喪葬用品時,就曾提到「玉豚」。但這一時期玉制的豬形握髮現很少,大多數為滑石製成。玉竅塞用於填塞死者的耳、鼻和肛門,玉眼蓋則置於死者眼部,其目的是為使屍體不朽。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一種嵌玉器物,即在金、銅、木等器物上鑲嵌玉飾,如銅質 嵌玉腰帶、月牙形嵌玉金飾、玉馬頭等,做工非常精細。西晉劉弘墓中出土一件嵌綠玉龍紋金帶扣,內鑲菱形和圓形綠玉44顆,中心飾一條飛騰的龍,眼睛和龍爪關節處嵌有綠玉,頸部排列由小到大的金珠,金玉相映,十分華麗。

這一時期玉器的風格,主要有:

一是是先秦時期乃至更早的玉器風格,如I型a式璧、玉玦、半壁形玉璜、玉琮等。它們都是出現於新石器時代、盛行於商周時的玉器,在漢代已不見或極少見。這些玉器出現於三國兩晉南北朝,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東漢末年的戰亂,使佩玉制度一度廢弛。曹魏時,侍中王璨「識舊佩,始復作之」。有的學者指出,王璨所作的玉佩,可能是模擬商周玉佩的形制,似為一種復古現象。其二,不排除當時仍在沿用早期玉器的可能性。河北磁縣灣漳北齊皇室墓中,出土兩件伏虎形玉佩,其形制與河南洛陽金村東周王室墓所出的伏虎玉佩一致,可以肯定這兩件伏虎形玉佩是戰國玉器。北齊統治者曾在境內遍掘前代陵墓,如文宣帝時,在霍州挖掘了楚夷王之女的墓冢,挖出的屍體身著玉衣,並隨葬有許多玉器。因此,北齊皇室通過掘墓而擁有一批前朝的玉器,在皇室成員死後,這些玉器也就成了他們的隨葬品。

二是漢代玉器的風格。三國兩晉南北朝大多數的玉器,在造型和紋飾上直接繼承了漢代玉器的風格,可視為漢代玉器的延續.從器型來看,I型b式、Ⅱ型璧、I型b式環、心形玉佩、玉蟬、玉豬、玉劍璏、帶鉤、高足玉杯等,也是漢代常見的玉器。玉樽和玉卮雖不見於漢代玉器,但其造型顯然是仿製漢代銅器和漆器。從紋飾看,常見的渦紋、谷紋、蒲紋、捲雲紋、鳳鳥、螭虎等,也是漢代玉器的主體紋飾,但在刻劃的精細程度以及表現獸類的神態上,已不及漢代生動流暢。

三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新的玉器風格。此期新出現的器形主要有雲形玉珩、梯形玉佩、半月形玉佩、玉釵、玉帶、玉盞等。實用玉器的增多,是這一時期顯著的特點。最早的雲形玉珩和梯形玉佩見於西晉劉弘墓中,它們是否就是曹魏王璨所作的玉佩樣式,還有待於再考。南北朝時,這兩種玉佩在南方和北方都很流行。但這一時期在北方地區見不到具有漢代典型傳統風格的玉器,如作禮儀用玉的璧,作佩玉的心形玉佩和作葬玉的蟬等,而這些玉器在南方地區是常見的。這是因為十六國和北朝各政權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他們進入內地後,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漢文化,但並沒有完全恪守傳統的漢禮制,在用玉制度方面亦如此,所以許多漢代的傳統玉器在北方地區消失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創新,玉釵、玉帶、玉盞等都是北方地區新出現的器類,北燕馮素弗墓中出土的玉劍首,正面圓隆,浮雕流雲紋,在造型和紋飾上與漢代玉劍首完全不同。而偏於江南一隅的東晉王朝以及後來的宋、齊、梁、陳四朝,皆以漢的正統自居,基本上保留了中原的漢文化,在用玉制度上仍沿襲漢代玉器的傳統,而並沒有創新。

這三種不同的玉器風格並存於三國兩晉南北朝玉器之中,而後兩種風格的玉器構成了這一時期玉器的主體。古玉研究者一般認為,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一個過渡時期,從新石器時代以來所形成的以禮為中心的中國古典玉器傳統至此結束,而此時新出現的器類又孕育了隋唐玉器的繁榮。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產生,是與當時社會歷史背景緊密相關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它對當時已形成的幾千年的中原文化所帶來的衝擊是空前而深刻的。漢胡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文化,用玉制度也不例外。隋統一後,殘存於江南的傳統用玉制度也隨南朝的滅亡而消失,原來流行於北方地區的玉器成為隋唐玉器的主體。例如,玉釵和玉盞見於隋李靜訓墓,雲形玉珩和梯形玉佩見於西安郭家灘隋墓、唐永泰公主墓、獨孤思貞墓、李貞墓、李爽墓、張九齡墓及四川萬縣唐墓。最為典型的是玉帶的使用。北周若干雲墓中的玉帶方形·皆有橢圓形玉環,是用來穿帶其他裝飾物的。這種腰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飾,腰帶上習慣系佩刀子、解錐等游牧生活所必需的生產和生活用具,稱為「蹀躞帶」。唐初時,曾規定官員束蹀躞帶,但所佩帶的游牧生活物品純屬擺設,後改為佩魚袋和香囊。唐高宗時以帶·之多少及質料,為別品級高下的服飾之一,玉帶之制自此始。現存唐代玉帶較多,陝西西安何家村唐代害藏中即出土七副玉帶。可見,隋唐玉器主要受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古典傳統玉器的衰亡,實際上是被進入內地的北方少數民族玉器所替代,這也是漢胡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

推薦閱讀:

劉宋內鬥愈演愈烈
雖借人之外力,實蕭牆之內起
蕭道成父子崛起,袁顗庸才領兵
【南北朝.魏】北魏民變未平,南梁趁機北伐
北魏統一北方平定內亂

TAG:魏晉南北朝 | 鑒定 | 南北朝 | 玉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