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際不再恐同日」,果殼和同性戀者與恐同者聊了聊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決定將同性戀從精神疾病分類中除名。這個決定讓同性戀者不必再蒙受醫學上的污名,並為社會接納和同性婚姻合法化提供了可能。

圖片來源:citizentv.co.ke

但社會接納之路道阻且長。許多同性戀者在內的性少數群體依然生活在陰影之下。他們有的不敢愛人,有的不能帶另一半見父母,有的在朋友面前對自己的性向說謊,有的選擇默默忍受無端謾罵甚至肢體攻擊。而信息的不對稱,也造成了許多人對性少數群體的誤解和敵意。

2005年5月17日是第一個國際不再恐同日,這個由世界衛生組織決定的日期提醒公眾,同性戀不是病,同性戀者有著與其他人一樣的權利——包括不受暴力和歧視威脅的權利。

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了解和對話。我們想知道排斥同性戀的「恐同者」究竟在恐懼什麼?而性少數群體在擔憂什麼?果殼的幾個編輯私底下找了他們自己的朋友,解析關於「同性戀」的困惑。或許這篇文章看完之後,不管你是否是同性戀,你的身邊是否有同性戀,你都能夠更好地與他們、與自己相處。

在這裡感謝所有與果殼談話的人,特別是恐同者——由於恐同者通常不傾向於就這個問題公共發聲,我們沒能找到更多的講述者。讓他們親口說出他們的恐懼,對我們也很重要。了解是走向和解的第一步。

part1

Q

&

A

同性戀的存在,真的是「不正常」「不自然」的嗎?同性戀者到底怎麼看待自己「正不正常」?

TA們說

男,24歲,公職人員

我知道同性戀是合理存在的,也知道其中有些人是真愛,也承受著痛苦。我曾經有gay大學舍友,我對他挺好。但是我如果在街上看到gay卿卿我我,還是會很不舒服。

對於女同性戀厭惡感會稍微低一些,畢竟欣賞漂亮女生是男人的天性。但是從心底里來講,這玩意和男同性戀一個道理啊,都是不能夠生育的。這事天經地義的,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繁衍。如果完全放開,滿街男男和女女摟在一起,那不是亂套了。違背自然法則的,這種東西怎麼能提倡呢?

TA們說

同性戀,女,25歲,海外,大學研究員。

高考結束後,我把自己是同性戀的事實,告訴了我的初中閨蜜。

其實性取向自己一直都能感覺的到,我從小學就開始喜歡和小女生玩,初中的時候暗戀隔壁班女生,高中暗戀同班女生。一直沒向任何人出櫃,因為在傳統的中華文化里,同性戀是不被接受的。因為外形原因(短髮),高中住校被別人在背後罵過變態,因此一直沒有正視自己,內心苦惱過很久,為什麼我就要和別人不一樣。高考結束後,有個男生追我,但是我還是在暗戀一個女生。可能也是忽然學習壓力沒有了,開始思考自己得人生,慢慢的接受了自己,也想找個人傾訴一下吧。

同性戀,男,40歲,北京,諮詢業

我向我一個女性好朋友出櫃了,但是並未公開。因為我很困惑自己與他人不同。我覺得公眾需要對同性戀有更正確的看法,各種媒介應該有更多元的傳播,不要帶給大眾固有的「同性戀形象」。

果殼說

在自然界中,同性個體之間發生性行為的現象極其廣泛,甚至結成配偶關係的案例也相當多見。在這個意義上,喜歡同性雖然是少數派,但無論如何談不上「不自然」。

洪氏環企鵝為具同性伴侶現象的多種企鵝中的一種。圖片來源:Wildlife Society

更重要的是,就算不自然又怎樣呢?如果不去生育是這麼大問題的話,那單身和丁克的人顯然在人口中比重更大,是不是先要把他們歧視到消失?如果生育一定要追求自然,那是不是我們也要拋棄產科、消毒、麻醉和剖宮術,讓新生兒和產婦死亡率回到一千年前的水平?

而同性戀也不可能對人類物種的繁衍造成威脅,因為它受遺傳的影響很大。我們不太推薦使用「同性戀基因」的說法,因為尚未明確發現這樣的具體基因,且這很可能是多個基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可以肯定的是,性取向存在相當多的先天成分,或者說存在很多「同性戀相關基因」。就算「放開」——其實只是給同性戀者和其他人一樣的權利——也不可能大家都變成同性戀。

兩隻雄性長頸鹿。 圖片來源:Wikipedia

那如果同性戀不生育的話,為什麼現實中和它相關的基因也這麼流傳了下來?這個問題研究者還沒有定論,但有非常多的假說。比如同性戀相關基因可能在異性戀中也存在,單獨出現時有其他好處;比如這些基因可能通過親選擇原理幫助親戚更好生存;比如同性戀的實際生育率可能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低;如此等等。

此外,性取向並不是簡單的同性戀異性戀的二分,它是一個連續譜。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每個人都有一點雙」(雙性戀),現實中倒不至於真的每個人都是,但的確對很多人來說性取向並沒有這麼單純。嚴肅提醒:這不意味著你可以去「掰彎」別人,性取向是個人選擇,一個人自己喜歡什麼樣的人只有自己說了算,就算要彎也只能自己主動選擇去彎。

《生活大爆炸》主演Jim Parsons婚禮現場。圖片來源:Instagram/Jim Parsons

反過來說,這也是為什麼需要對同性戀的包容,需要不再恐同。如果我希望我的伴侶只由我自己決定的話,那麼我也不應該插手別人的伴侶選擇;假如當別人被干涉時我能伸手幫一把,那就善莫大焉。當人們發聲表示「支持同性戀」的時候,這個支持當然不是要支持大家都去找同性伴侶,而是支持那些選擇同性伴侶的人不受歧視和迫害。我們同樣支持異性戀,只不過今天異性戀沒有遭受這種歧視所以沒有必要專門發聲而已——但也只是今天。想想當年我們爭取自由戀愛的時候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吧,今天同性戀平權就是它的自然延伸。

Part 2

Q

&

A

「自然」上的不能生育,是同性戀的原罪嗎?同性戀是否會對社會、家庭的組織帶來混亂?

TA們說

同性戀,男,21歲,北京,學生

我自己是希望能夠生育。我個人還是很喜歡小孩的,而且對撫養一個嬰兒長大應該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在這方面個人偏保守,所以希望是個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也許在國內,也許在國外吧(指代孕)。

同性戀,男,34歲,上海,IT 工程師

不考慮有後代。對以後的生活說實話很絕望,因為不看好國內的環境。而且同志圈自己問題也很多,我都不認為自己能找到伴侶。

同性戀,女,23歲,廈門,銷售

年紀再大一點的時候,可能會考慮(領養)。未來希望能夠支撐得起一個家,正在朝著目標努力。

果殼說

誠然,性向固然有天生的部分,然而與性、性別,乃至家庭與情感,離不開社會建構。

前面說到,一個人的性向並不是黑白對立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之間存在著許多個維度;而這些維度之間,也並不是完全固定不變的。社會對於「性別」的建構,則更加複雜。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男性或者女性的氣質和認同,性別的表現也非常多元——Facebook 的性別自定義里,有多達56個選項。這些有生理的,有心理的,也有社會認同方面的。

圖片來源:Pixabay

就如同我們沒有辦法將性少數用「gay」或「les」一以概之一樣,我們也沒有辦法把每個人在社會上的性別角色截然分開。關鍵在於,自然上、生理上如何如何,也不能完全作為社會行動的依據——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性別的社會一面,賦予每個人平等選擇的權利與自由。

一個40歲的同性戀這樣在問卷中寫道:讓我最難過的話,是「你要絕後了」。同性戀者也會有組建家庭的需要,現有的社會框架,也正在一點點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而即使他們願意獨自一人,或者無法生育,我們也應該為他們提供這樣選擇的空間,就像我們寬容「單身」「丁克」一樣。未來,一男一女加小孩一定不會是家庭組織的唯一形式。

Part 3

Q

&

A

可以改變嗎?人可以被「掰彎」「掰直」嗎?現在對同性戀是否過於推崇、導致他們太有優越感,導致大家都去「搞同性戀」?滿世界的耽美作品,真的不會教壞小孩嗎?

TA們說

男,24歲,公職人員

我最討厭的就是蓄意地有計劃地掰彎別人的同性戀,這樣其實很自私。人家明明好好的,讓別人也誤入歧途,也要一起受歧視。尤其是小孩子,像一張白紙,教什麼就是什麼,如果從小接觸同性戀的東西多可怕啊。同性戀既然覺得自己是同性戀,那別人歧視就歧視唄,在乎那麼多幹嘛。你在家愛幹嘛幹嘛,別出來膩歪就行。

TA們說

雙性戀,24歲,女,北京,教師

我不認為有優越感,主流社會(或者政策,媒體)的不認同甚至打壓導致一小部分性少數人群的內在自卑感,外在表現為了優越感吧,越缺什麼越想得到什麼。但這不是一種不好的行為,確實在爭取平權的過程里我們還有太遠太遠的路要走。

同性戀,女,23歲,廈門,銷售

我接觸的這個群體里,大部分人自信且自卑。因為社會的不兼容而努力,終於一步步往上走,總有人會覺得你的「俯視」是「蔑視」。在同一個體制內奮鬥,同性戀者確實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壓力與風險,「優越感」是天生的還是被逼的呢?

果殼說

在講述中,一名女孩告訴果殼,一些異性戀會以「掰直」(其實是發生性關係)為榮,甚至會專門靠近看起來像男生的「爺T」,「征服像小男孩一樣的女孩」會給他們成就感。似乎很多人認為性向是可以隨意改變的,而對同性戀的推崇會導致大家「跟風」。

早年間同性戀曾被認為是一種犯罪性的精神疾病,被發現的同性戀者會遭受強制「治療」,譬如圖靈就被法庭強制接受了化學閹割。當然,這種治療是無效的,但出於諸如此類的原因,同性戀平權運動曾經非常強調它的先天性,在宣傳中會傾向於主張性向先天如此不可更改。

圖靈曾經因為同性戀的身份,而遭受許多非議;圖片來源:pinterest

如今同性戀已經不再被歸為疾病,相關的研究也大幅推進了。今天我們認為同性戀和幾乎所有其他特徵一樣,是先天和後天綜合因素的複雜結果。有一句常說的比喻是「基因給槍上膛,環境扣下扳機」,就反映了先後天相互作用的一個重要特徵:很多基因只有在合適的環境下才會顯現效果。換言之,就算真的發生了跟風,絕大部分「新」的同性戀也只是原本就有遺傳潛力的那些。

但是同性戀真的形成了「風潮」嗎?研究認為人群中現有的同性戀比例在3%-8%之間(不同研究有所差異),這個比例其實已經不低了,但是過去因為社會的歧視,他們沒有能力發聲。我們所看到的風潮,並不是社會突然多了很多同性戀,而是原本被迫沉默的人終於有了談論自己的處境和需求的機會。毫無疑問這個過程伴隨著反彈,會出現不理性的言論,但這是長久壓抑後不可避免的結果,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對話和理解的原因。

還需要澄清的一點是,所謂的「耽美文化」並不等同於同性戀本身。耽美的消費群體多為異性戀女性(當然也有例外),更多是一種創作和空想。這些東西無法、也不能代替同性戀或者性少數群體的需求。

Part 4

Q

&

A

我是異性戀,同性戀會騷擾我嗎?同性戀=生活混亂?社會對於同性戀的偏見和歧視是他們自找?「恐同」的恐,到底是怎麼回事?

TA們說

男,38歲,私企員工

我對同性戀沒有異議,但是怎麼講,同性戀群體問題太多了,他們自己關起來卿卿我我就好,公開了社會影響不好。而且我自己也很怕被同性戀騷擾,如果知道一個人是同性戀,我不會罵他,但會和他保持一定距離。

TA們說

同性戀,男,21歲,北京,學生

異性戀中的性騷擾案例數量巨大,而同性戀群體也是魚龍混雜,裡面難免有很多持有危害社會想法的人。就算平權運動成功了,這些人的存在也不會消失,性騷擾案件里異性戀和同性戀案件都會一直存在下去。

同性戀,女,23歲,廈門,銷售

對於異性戀來說,異性戀者的「騷擾」也許叫「追求」,但同性戀者的「追求」便是「騷擾」。

我只能說,無關取向,若是他或她的過分追求真的打擾到你的正常生活,那我們說他「騷擾」,此時請拒絕或警告。

同性戀,女,25歲,北京,新媒體

覺得同性戀會騷擾異性戀,是因為無知,因為沒有遇到過同性戀。

果殼說

恐同的根源非常多。有理論認為,一些人的恐同在於自己被壓抑的同性傾向與自己的自我認同產生了緊張——或許偶爾會感受到與同性的吸引,但卻又與自己的常識和認知相悖,從而產生「恐懼」。

然而,我們在社會中所談論的「恐同」,拋開政治和宗教層面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對同性戀的「不理解」。

圖片來源:aperfectlook.co.uk

更多的時候,我們站在社會「大多數群體」中,會感到更加安全,而對「少數」持有懷疑甚至是恐懼。或者,在許多男性心中,對於男性氣質的不安全感,會讓他們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被貼上「娘」或者「同性戀」的標籤,自然也對性少數抱有敵意(這在軍隊或者運動員中非常常見)。許多自然也是來源於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來源於對這個群體的天生社會偏見。其中的原因有很多——部分媒體的妖魔化、危言聳聽,一些並不屬實的傳言,以及被貼上「同性戀」、但實際上卻在社會上廣泛存在的標籤,比如性騷擾。

圖片來源:flickr

而消除社會偏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順便說,很多男性抱怨的「被男同性戀性騷擾」確實存在。但是,這種處境其實一直就有——只不過是異性戀男性騷擾女性,男性自己很少有被騷擾的經歷而已。這是同性戀群體中一部分人存在的問題,但更廣泛的意義上,也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性不平等問題。)

不管怎麼說,了解是通向和解的道路。特別是涉及到一個群體、涉及到社會的組成部分時,我們更應該理性地看待不同人之間的差異。人類對於未知的事物抱有畏懼、抵觸,也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正是對未知的探索、交流和對話,促進了我們的進步。

圖片來源:Pinterest

性少數和性別少數群體中個體的多樣性可能超乎想像,性取向、性別認同、性別表達僅僅是人類萬千屬性其中的少數幾個。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所以,寬容每一個人的不同,尊重多元,才是文明社會的本意。

不受待見的不應當是這些少數群體,而是社會中所有的偏見和歧視。

作者:Ent、李子李子簡訊

Love is love.

本文來自果殼網,謝絕轉載

ID:Guokr42

支持就點贊吧


推薦閱讀:

直男能接受同性撫摸嗎?
男同和女同在去洗浴中心洗澡的時候會不會很high?
看了電影泰國女同志片《yes or no》後你有什麼感想?
你是怎樣發現自己的性取向的?
拉拉是如何看待男性的?比如他們是不是覺得她們的世界不需要男人存在?

TAG:同性戀 | 國際 | 同性 | 這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