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的前世今生,風水文化演變及派別概述
夏商周時期——風水源於巫
風水意念萌芽於先民對自然的原始崇拜
巫是風水的母體
最初的風水師是巫師的一種
最初的風水活動包含於巫術之中
先秦時期——百家爭鳴,風水基礎理論萌芽
中國古代哲學空前活躍,八卦、陰陽、五行、元氣諸說方興未艾。《周易》中天人合一、陰陽平衡、吉凶方位等諸多思想成為風水理論的基礎初見端倪。
中國城市建設及其建築營造的第一次高潮,天文地理學的進步為風水堪輿理論奠定基礎,體現先民選址營造環境觀的相地術得到長足發展。
這時期的相地術和八卦、五行等諸多學說還處於相對獨立的系統。
兩漢時期——相地術+易學卦理,風水體系成型
陰陽五行賦予萬物屬性,八卦干支描述宇宙方位和時間。
相地術和陰陽五行、八卦干支的融結合使其擺脫了早期單純的占卜或相宅形式,構成一個宇宙萬物時空合一的龐大體系。
註:
陰陽:《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陰陽。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坤艮兌坎離震巽。
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地支)。
魏晉南北朝時期——風水+佛道思想,風水神秘迷信成分大增
東漢中後期,由先秦發展演化來的黃老道家思想與民間的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相互融合,形成了傳統道教。
道教的形成和發展為風水文化提供了新鮮血液。下面以道教常用三神器(符籙、桃木、鏡子)做說明。
符籙是道教中的儀式,將神力以符號形式附著在規定的「文字」或圖案上,並書寫在紙、絹、木、石等特定物品上,符籙應用到陰宅和陽宅中,成為風水文化的重要內容。
鏡子是道教中的法器,因其可鑒物和反射光線功能被古人認為很神秘。這種功能被風水文化所吸收,具有鎮宅化煞的作用,成為居家的風水寶物。
桃木作為道教常用的物品,其驅鬼辟邪功能自然被風水文化借用而逐漸普及百姓家。
佛教是東漢時期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的,在傳播發展過程中佛教的吉凶占驗觀念逐漸與風水學結合在一起,其中一些輪迴、因果、修善積福等觀念為風水學所吸納。
另外佛教寺廟的選址、布局和建築都是在風水文化的指導下完成。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風水寶地多建有寺廟、道觀等。
代表風水人物:郭璞
郭璞,晉代人,在民間留下許多佔卜、相地、選址的傳奇故事,托其名所著的《葬書》影響深遠,其中乘生氣、遺體受蔭感應、藏風得水、形勢方位、四靈方位等理論皆是後世風水的核心,郭璞也被後世尊稱為風水祖師。
唐宋時期——形勢派VS理氣派,風水兩大派正式分野
形勢派,主要根據山脈和河流走向,通過分析地表、地勢、地物、地氣、土壤及方向,儘可能使選址位於山靈水秀之處。因興盛於江西亦稱江西派。
理氣派,主要依據《周易》的原理以八卦、十二支、九星、五行為四大綱,比「形勢派」專論山川形勢更為抽象玄奧。因興盛於福建亦稱福建派。
代表風水人物:楊筠松
楊筠松,唐代人,也稱楊救貧,是形勢派風水的創始人,提出了以昆崙山為祖山的龍脈格局等重要理論。楊筠松弟子眾多,其在江西三僚村所傳的兩大弟子曾文辿、廖瑀,曾廖兩氏後世名師輩出,影響深遠。三僚村至今也被稱為「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
明清時期——風水文化大繁榮
集風水理論運用於大成的明清北京城和明十三陵。
北京城東臨滄海、西依太行、北連朔漠、背扼軍都、南控中原,在地理形勢上絕對是堪稱天下都城的「風水寶地」。
其中紫禁城的整體風水布局,是形勢和理氣的絕妙配合。以景山為其「鎮山」,金水河自西北乾方入從東南巽方出,形成「金城環抱」之勢,營造出「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
而西北乾方在八卦方位上代表天門,天門水來生氣源源不斷。這種暗含陰陽、八卦、五行原理的布局營造在紫禁城中處處可見。
明十三陵北面玄武為天壽山,雄偉綿長,東西北三面群山聳立,如拱似屏,氣勢磅礴。南面蟒山、虎峪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門戶,成為拱衛陵園的「青龍」「白虎」。朱雀是從西北呈彎曲狀流向東南的朝宗河。
北面主峰緩緩下降的天壽山,東側蜿蜒的蟒山,西側地勢稍低的虎峪山,南面曲折的朝宗河,正合了「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的風水格局。
風水代表人物:廖均卿
廖均卿,江西興國縣三僚村人,祖上廖瑀。沒錯,就是楊筠松兩大嫡傳弟子之一的廖瑀。廖均卿主導了明十三陵的選址以及長陵的建造。
「喝山呼水」的神奇故事
廖均卿在為明成祖朱棣勘定皇陵選址後,某日皇帝問起建造工程進展如何,眾臣子奏曰:「廖均卿戲弄朝廷,掘傷地脈,湧泉不止。」
建陵遇水,這是風水大忌,廖大師這是攤上大事了。而廖均卿從容面奏,「容臣喝山,羅經下地一照,湧泉即至。」明成祖聽了自然是讓你小子試試,不靈就哼哼的一番說辭。
於是廖均卿開始叩天拜地,大呼祖師楊公在上,聖上親臨云云。在一頓操作後,湧泉竟然真的止住了。
然而神奇的還在後面,廖均卿接著大膽預測陵地再深三尺,下有石盤一個,石鯉一對。挖開果如其所然,於是明成祖大呼神奇,贊均卿非凡間子,當即授其欽天監靈台博士。
看到這戲段,多年觀影經驗告訴我們,這位廖大師怕是早有安排。而廖均卿為何冒著欺君大罪導演了這樣一處戲?從當時的一些史料背景我們也許可以看出端倪。
當時明成祖選址陵墓是全國大事,各地應召勘察陵址的風水名師一大批,廖均卿在京師一地勘察兩年最終選址天壽山並得到皇帝首肯,而其他沒被選中的風水師並不只是落選後各回各家那麼簡單,正在廖均卿上演「喝山呼水」前不久,就有風水師王侃、巫涯因選址不當金井出水而被下旨砍掉了腦袋。
了解到這歷史背景,我們也不妨大膽推測,這廖均卿怕是以進為退,冒風險演此一出,得到皇帝開金口驚嘆封賞,以後就可以踏踏實實修皇陵了。
廖均卿作為一代風水國師,尚不免有「裝神弄鬼」的經歷,而我們不能因此而忽視其爬山涉水兩年勘得風水寶地明十三陵的經歷,這可是真真切切的深厚風水理論的實踐。
再看許多關於風水的神秘故事,不妨多一絲看趣聞的心態,考究其背景可能會另有所得,撥開迷霧可能就會發現風水文化的包容性,風水現象都是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折射,不同時代風水文化特質都有其時代烙印。
明末及近現代時期——形勢理氣大融合,派別林立
清朝後期,風水門派群出,其中最有影響力、使用範圍最廣的有三合派、三元派、玄空派、八宅派,其餘還有翻卦、奇門、金鎖玉關(過路陰陽)、命理、星斗等派別,一些融合性的小派別更是層出不絕。到近現代,風水理論講究形勢為體,理氣為用,風水師基本上都是精研某派,對其他派別知識靈活互通應用。
三合派,以山水為主,二十四山向配合龍、砂、穴、水、向等地理五決,從向上用雙山五行起長生配水的來去論吉凶。
三元派,根據二十四山向先後天水的來去決定吉凶,其理源自《周易》先後天八卦方位的演變。
玄空派,以坐山朝向配合三元九運挨排九星,配合其室內外山水布局論旺弱吉凶,其理源自河洛理數及先後天八卦。
八宅派,以坐山配游年九星論吉凶,強調配合宅主年命。
本文旨在梳理風水文化歷代特質及派別演變,試圖粗略展現風水文化及理論知識的整體架構輪廓,詳細內容有待後續分解再述。
風水文化演變及時代特徵表
推薦閱讀:
※自性與自性見的演變
※【陝,陝】的甲骨文金文篆文字形演變含義
※絕大多乳腺增生不會演變成癌
※漢字的形體演變和字義變化:慶
※從宗教與政治關係的演變歷史分析建立和諧政教關係的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