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能自:見證中國管理諮詢的歷史

施能自:見證中國管理諮詢的歷史「管理諮詢公司的角色,一是催生企業變革的『催化劑』,二是引進國外先進經驗的『先知』;三是『打手』——卻唯獨不是『醫生』。」對於諮詢公司的角色,施能自有上述總結。今年是施能自加入諮詢行業的第二十四個年頭。他曾先後擔任過安達信、畢博的諮詢領導人,現在掌管著德勤中國區的企業管理諮詢業務。和他的看法相映成趣的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眼前的施能自溫文爾雅,更似懸壺濟世的醫生,絲毫沒有「打手」的儀態。「在發展中國家,做諮詢一定要有愛心、耐心,再加一個花心。」施能自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說,要真心把自己放在客戶的位置上考慮問題,要不厭其煩,還要不斷學習——施能自本人就經常學習「科學發展觀」等思想。諮詢的三個角色很多客戶希望施能自做企業「醫生」,但施能自認為,公司如果「病入膏肓」,就需要做清算,而非尋求管理諮詢公司——管理諮詢公司能做的主要是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顯現的是中期效果,並非短期效果。「病入膏肓」大多緣於財務或人事問題,處理完財務、負債的問題之後再求發展,才用得上管理諮詢公司。由於管理諮詢公司本身處於比較中立的位置,在客戶公司那裡沒有「政治目的」,老總說什麼跟諮詢公司說什麼,效果大不一樣。因此,諮詢公司就充當了「打手」角色。而「催化劑」則是指,管理諮詢公司可以加快企業的變革步伐,使企業不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學習新的管理,摸著石頭過河。關於借鑒國外經驗,施能自說,曾經中途接手過一個上千萬元人民幣的銀行諮詢項目。客戶不相信中國人能為中國的銀行開出良方,而一定需要「白皮膚」的老外。為此,施能自請了個洋同事加入項目。最終結果卻是,這位客戶對施能自建議:「下次讓老外不要來了,把東西寫下來就行了。」——原因是客戶無法跟這位洋諮詢師進行交流。施能自認為,很多時候,國外諮詢公司不一定是水土不服,而是因為諮詢並不能簡單抄襲,它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剛入行就被炒魷魚這些觀點都是施能自從事中國諮詢業多年的心得。踏入諮詢業之初,他還有過被人炒魷魚的經歷。那是24年前,他在香港,作為一名大二學生,在一家諮詢公司服務,參加了一個收購項目。他被收購方派到被收購方去作調研。結果被收購方在清算時,把他當成員工炒掉了。事後發現弄錯,又趕緊請他回來。這段經歷讓他大致明白了管理諮詢的變數很多,而且需要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大學畢業後,他先在會計師事務所做了一段時間審計。但是他還是惦念著諮詢行業並迅速回歸,為一家在英國上市的公司做起了項目。其間他做了大量的「減員增效」類的項目。也曾自己當老闆,做推動業務、兼并收購等項目,範圍不一而足。2年多下來,他發現了諮詢業的挑戰:這裡沒有重複的服務,今天吃這一頓飯,明天就不能吃同樣的一頓飯——得想著下一頓。「幫一個企業做了削減成本的工作,也許它就不再需要我們了。」於是他幫成衣企業在海地開工廠、幫企業做零售業務發展,幫企業做中國的來料加工業務……內容幾乎無所不包。上世紀90年代初,施能自幫助正大集團在內地做投資項目的評估和談判。在為一家合資企業解決談判問題之後,集團就邀請施能自來到上海,擔任這家合資企業的總經理。他獲得的待遇是可以三個月回香港休息一個星期。當時近30歲的施能自管轄著很多「老三屆」的員工,擔任這家擁有800名員工的工廠總經理,員工會經常問他多大歲數,有沒有結婚——那時很難想像企業老總歲數還不到四五十歲。中國的首批「洋諮詢」兩年努力,這家合資企業走向穩定。1994年,施能自的前老闆服務於安達信,準備在內地組建諮詢團隊。當時,香港最流行的是移民海外,而施能自卻選擇了留在內地擔任諮詢老總。這一決定緣於他的判斷:中國企業充滿希望,只是未找到合適的發展機會而已,而且他們很願意學習;市場上,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正在支援中國企業做整改——那時要企業付錢做諮詢很難。於是,施能自又投身國有企業,發揮自己的滿腹錦囊,也更加深入體會到中國國企的特點。有趣的是民主生活會、黨支部活動這樣的活動,施能自並不能參與。但他很深入地了解民主生活會、黨支部的運作過程;他曾在上世紀90年代,代表合資企業向工會主動捐贈了5萬元,並且主動幫助工會主席了解員工需求。化工、醫藥、鋼鐵成為接受「洋諮詢」比較早的行業。在1992、1993年,飛行往返上海的「洋諮詢」絡繹不絕。而施能自成為最早進駐上海的「洋諮詢」。在那個時代,諮詢還被人們認為是「出點子」的,施能自總是笑著說我們不是來出點子的,是做組織優化的。1994年,世界銀行的貸款項目結束之後,施能自又遭遇諮詢業發展的瓶頸期,內地企業願意自己掏錢做諮詢的鳳毛麟角。於是他開始幫助外資企業做合作、兼并的項目。一直到1997年,金融風暴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外資出現問題,而中國企業在1992年A/B股上市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忙於融資,觀念超前的一些企業老總開始想運行到良好的軌道上來,開始考慮內部改進。諮詢公司進入了他們的視野。第一個付錢做諮詢的是華東一個開發區的產業公司,當時開發區熱瀰漫全國。這個開發區最後選定了施能自的團隊,施能自向客戶開出3萬美元的價格,而客戶卻並不知道3萬美元的代價能做到什麼。更有趣的是這家公司的老總提出了一個可以「量化」的條款:「我希望你們能出一個報告,要寫30000字——你們的服務總歸要有一個標準吧。」儘管有點讓人哭笑不得,施能自還是坦然處之,他並沒有迎奉客戶。而是說,如果你相信我的想法,並且將我們的方案付諸實施了,你們才付給我們錢。「四大」中走過三家。現在,身處諮詢公司的叢林,施能自先生認為德勤的諮詢業務具有幾個鮮明特點:一、擁有四大業務線,戰略與運營、財務管理轉型、企業應用系統設計與實施和人力資本管理轉型,其中財務管理、風險管理、併購與整合管理等是招牌服務;二、IT方面諮詢人員佔據公司的半壁江山,但是德勤並不參與軟體、硬體的銷售,以保證公正性;三、企業管理諮詢部門可以利用審計、稅務諮詢、財務諮詢部門的專家資源。親歷者感言施能自將中國諮詢業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1992年到1997年,是「種種子」的階段;1998年到2000年,是萌芽階段;2001年到現在是初步成熟的階段。初步成熟的標誌就是60%的客戶已經是中國本土客戶。而且客戶已經相對明白諮詢公司能夠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已經不會像過去一樣什麼都讓諮詢公司全包,甚至談完單子之後還要再搭一點別的活。當然,本土和跨國公司在選擇諮詢公司時,還是大相徑庭。項目期望上,國外企業的期望很快就能明確,而國內企業的需求很模糊,戰略的範圍有多深多廣沒有概念——有些跨國諮詢公司寧願選跨國客戶,因為本土企業的項目規模雖然比較大,但是期望卻相對很高。執行上,國外企業只要框架就行,他們有很強執行能力。而國內企業的方案要細化到每一條、每一個步驟。施能自說,中國20年走了別人50年的路。諮詢公司必須理解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在文化上的差異。
推薦閱讀:

《馬前卒》秦風是被誰陷害了?
范里米爾?弗克斯科兵人插畫欣賞
面對薩德,中國有什麼世界頂級武器嗎?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李晨如何駕馭能文能武的曹丕?
歷史上的第一幅照片

TAG:中國 | 歷史 | 管理 | 諮詢 | 管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