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西飲食差異決定了中國人哪些缺點 【貓眼看人】
06-04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赴美旅遊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但很多人吃不慣美國飯菜,受不了老美無論吃什麼都端上一杯冰水,很多遊客甚至自帶爐灶,免得吃不習慣受罪。還有人走到哪都背一個燒水壺,就是為了喝一口熱水。BWCHINESE中文網訊,留學生陳同學的父親暑假到美國看她,父女倆租車準備游遍加州,不過陳先生卻吃不慣美國食物,為不讓胃口受「折磨」,他從北京出發時就炸了好幾罐北京炸醬帶到美國。中國人習慣於喝熱水,美國幾乎所有的西餐廳都只供冰水,很多中國旅遊者不適應,只能自己想辦法。剛到美國的留學生王同學也表示,實在不能接受美國人喝什麼都要加冰的習慣。他說,有一次1月份去俄亥俄州,氣溫在零下,但美國人照樣在可樂中加冰塊,讓他詫異。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肴,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中國人是很重視「吃」的,「民以食為天」這句諺語就說明我們把吃看得與天一樣重要。一方面會把這種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也利用它維持健康,這也就是」葯補不如食補」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對吃的過份重視,會使人推崇對美味的追求。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以至中國人到海外謀生,都以開餐館為業,成了我們在全世界安身立命的根本!遺憾的是,當我們把追求美味作為第一要求時,我們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就是這種對美味的追求,倒使我們忽略了吃飯的真正意義。中國人在品嘗菜肴時,往往會說這盤菜「好吃」,那道菜「不好吃」;然而若要進一步問一下什麼叫「好吃」,為什麼「好吃」,「好吃」在哪裡,恐怕就不容易說清楚了。這說明,中國人對飲食追求的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意境」。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二、西方人認為菜肴是充饑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三、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衛生與營養了。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姚鴻恩 美國人一生要辦多少證 【貓眼看人】
※五官看人生貧富
※四柱八字看人品、善惡相報總相宜
※第06章 如何看人的層次1
※學佛法看人生系列之五:生命位置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