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海軍的進化史

公元前5世紀希臘海軍的主要戰船是三層槳戰船,平底,排水量為230噸,長40-50米,有槳170支,分成三層排在兩舷,使槳的最大航速為6節,順風時可以用帆。

直到公元七世紀威尼斯人在此型戰船基礎上發展出新型的橈槳戰船—大橈戰船。十世紀至十一世紀的地中海是橈槳戰船和內夫型風帆戰船(約600噸的排水量)的天下。

14世紀一名叫布雷桑的工程師在威尼斯創造出來一種超級大橈船。大槳帆戰船的火力比普通的大橈戰船大上幾倍,船長為80米左右,寬為20米以上,船員估計有上千人,32個槳手座是大槳帆戰船的主要推動力,每座都有兩支槳。它們要由六至七個人來划動,可見槳是何等的巨大和沉重。

在當時,航行速度最快的海船是三桅船。它的體積不大,船長為25—30米。上層甲板的最寬處約等於船長的三分之一,而吃水部分的形狀特別尖,這就使它成為當時航速最快的一種海船。一些海盜將這類船作為首選,配備有12—14門火炮,它的船員是由300~450個人組成的,其中三分之二是士兵。有意思的是,加勒比海海盜們十分頻繁和非常樂意使用「皮納薩船」,這種長約45米,寬為6—7米的槳帆船居然是可拆裝的,皮納薩船拆開後可裝在別的船的甲板上運送到作戰地點去,然後再組裝起來,並用於必要的目的。通常是用來讓登陸兵登陸,以及用來進攻停泊在海灣里的敵艦。

一般情況下,加勒比海海盜們使用的是裝有四角帆、排水量為150~300噸的雙桅戰船。備有20-25門火炮,船員人數達60-80個人。這是一種受海盜們青睞的、易操縱而又行駛得相當快的戰船。

地中海加萊賽船排水量近600噸,但有時建造的加萊賽船也有超過1000噸的,它大約有50-60米長,與加萊船相似,細長的船體,有相對小的船寬以及三根掛三角帆的桅杆, 划槳僅是在戰鬥中需增加速度時才使用,每邊有25-30把槳,每把槳需6-7人操縱,除此而外,該類船還要載水手、士兵和軍官200-300人,他們的戰鬥位置是在首、尾樓,其走道在船之上升舷牆後排槳手座位之上。

「加利」型槳帆戰船是一種長型戰船,船長約38米,船寬3.6——5.5米,吃水1.3米。最初的「加利」型槳帆戰船是一層槳帆戰船,後來出現2-3層槳帆戰船。戰船上的划槳手也越來越多,在三層槳帆戰船上划槳手有172人,一人劃一支槳,後來出現二、三人劃一支槳,這樣,戰船寬度越來越大。

單層槳座戰艦,長40-60米,寬6米,帆槳並用,槳手士氣高時,航速6.5節。快船是地中海上使用最廣的專用軍艦。西方快船比土耳其快船的火力強,船首裝5門火炮,兩舷還有輕炮。土耳其快船僅有前部設置的3門炮,其護板也不及西方船厚。西方船舷板厚100毫米,還為槳手設了護板。 大帆船是戰列艦的前身,取消了划槳,單純靠帆,在近海顯得笨重不靈活。它有兩層火炮甲板,火力猛烈,宛如海上要塞。

在雷班托海戰中舉足輕重的是中船。它兼有大帆船火力和單層槳座快船機動之長。它的船首部渾圓,做成一個大炮台,內裝 15-20門炮。此外,中船兩舷各有4、5門多管炮,划槳手受到上層甲板保護,加上使用三角帆,行動敏捷。

槳帆戰艦是一種單層甲板的船隻,長度從120英尺到180英尺不等。寬度約20英尺,深為7英尺。西方戰艦的首部有五門炮,而土耳其的只有三門。前者在兩舷也有若干四磅半的火炮,船板有三四英寸的厚度,劃手有木板的保護,而土耳其船則否。

爆擊艦是只能使用風帆的,它在吃水線上部分的高度等於其全長的三分之一,有兩層火炮甲板,可以說是一座浮動要塞。 在兩者之間,就有巡察艦,它前面有炮台,載五十到七十門火炮,另有四門二十倍身管的火炮掩護船腰。它比槳帆戰艦較優之處,就是在劃手之上有一層甲板。這種船有三桅,船頭能擋得了炮彈。(註:巡察艦是槳帆船的發展型。船桅增至三根,掛橫帆以提高機動性,並擴展了船體,在船首樓後面和舷側槳手座位下安置了火炮,以能進行舷側炮擊。由於劃手的座位設在舷側炮門上,所以必須將槳加長加大,劃手也增至五人。每當舷側炮擊時必須抽起槳,因而大大減慢了船速;船體依舊十分脆弱,重心高,穩定性差,因此較少採用,在戰鬥中也主要作為火力支援艦配置。後期西班牙的改進型巡察艦克服了上述缺陷,具備了外洋航行能力,而且能夠搭載大型重炮。但是巡察艦最嚴重的問題,即舷側炮擊時必須抽起槳的問題終未解決,而且由於其使用奴隸槳手划船,因此在沒有奴隸的國家中這種船從未使用過」。運輸艦能裝載一千名士兵和裝備。) 小型船只有一半甲板,用雙桅帆,可以用帆或槳行駛 。

槳帆船自公元前即已活躍於地中海沿岸和各島嶼之間的航海中。這種船即使無風也能靠划槳航行,因此常常作為商船和戰艦並用。早期的槳帆船是由兩舷的一層槳來推進的,後來才逐漸大型化,並加以改進,變成二至三層。所以兩舷總共使用30-60支槳,每隻槳由3-4名奴隸槳手划動。因為其速度和三列槳戰艦比起來極慢,在戰鬥中主要靠接舷戰決定勝負,所以用奴隸划槳已經足夠;用作商船的槳帆船船幅較寬,干舷高,載貨能力強。而用作戰艦的槳帆船則細而長,干舷低,航速相對較快。有風時在單桅上掛三角帆,戰鬥時不用船帆,完全依靠划槳作動。

槳帆戰艦長(用公制算)約40-60米,寬約5米,排水量約200噸,船員200-240名。船首設4-6磅火炮1門,左右設輕炮2-3門。其在戰鬥時先以火炮進行炮擊,並且以橫隊迅速接近敵艦,繞到敵艦舷側,快速突擊,用船首的青銅沖角撞毀敵艦船腹,再用弓箭、接舷肉搏和火槍殲滅敵人。

當時火炮的威力十分有限,遠程炮火在300米開外發射的話,根本不能貫穿爆擊艦和大型戰艦的船舷。低速加農炮的炮彈在150米距離以外,效果也是一樣。在1805年的特拉法爾加海戰中,仍然用著不裝入炸藥的鐵球彈,可以想見,當時炮彈的破壞作用十分有限。此外,炮火的瞄準水平也是非常原始的,全憑炮手的經驗和直覺。因此,50米之內的命中率較高,一超過這個距離,命中率就大大下降了。在500米以外的距離,命中率幾乎是零」。此外他也比土耳其人使用了更多的火槍。

代替單甲板平底戰船成為歐洲主要戰船的主力艦源於15世紀。大西洋各港口的中世紀造船人研製出一種「克里克」風格的帆船,就是將一個簡單的船體用厚木板密不透水地疊接環繞起來,其中有一些船非常大,能用于軍事用途。英王亨利五世(公元1413~1422年)就有幾艘按傳統設計的大戰船,其中建造於1418年的「格雷西捷號」,用雙層厚板建造,有兩個船桅,從船頭到船尾長約80米,重達1400噸,載有4門火炮(雖然都是從上甲板發射的小炮)。

但此後不久,從西班牙和葡萄牙開始,歐洲大西洋沿岸海港的造船師都開始建造這種先有船骨,後添船身的船隻,不過只是用厚木板一塊塊拼裝上去,沒有任何疊接。這種技術在船身上增加的重量導致了一種可能更複雜的船具裝置方法。這時。船上已有三個甚至四個船桅來張掛不同的帆,有些是提供動力的正方形帆,有些是幫助側面運動的三角形帆。

到1500年時,「全索具帆船」即歐洲中世紀最偉大的技術發明之一,已成為大西洋上最主要的帆船。它的巨大承載量,滿足了新興的歐洲貿易的需要;它卓越的航海性能,為尋找新航路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方便;而且它即能吸收發射炮火時的後坐力,又能承受射來炮火的衝力,這種結實構造開啟了戰艦相遇時偏舷齊放的大門。

但偏舷齊放也需要在船殼上配置複合炮眼,因為重炮只能沿著戰艦的低層甲板安全部署。雖然已知的證據表明炮孔早在15世紀70年代就已存在,但第一艘能真正偏舷齊放的帆戰船,看起來似乎是在1511年。在蘇格蘭下水的1000噸位的「偉大的邁克爾號」,它每側載有12門火炮,另有3門重炮置於船頭和船尾,還有300門小炮。這艘戰艦是至少擁有11艘戰艦的蘇格蘭海軍的旗艦,此艦隊於1513年在它的創建者詹姆斯四世手中,幾乎全軍覆沒。第二年,「偉大的邁克爾號」被賣給法蘭西以節省開支(它自己的運作費用就幾乎佔去國庫收入的10%!)。它的服役期極長,長到可以看見英王亨利八世勵精圖治並開始一個長期的海軍建設和競爭計劃。可能是作為蘇格蘭旗艦的模仿,「偉大的哈利號」於1512年下水,也有1000噸位,載有43門重炮和141門輕炮,總重量達100噸(最大的一門重炮長18米,口徑為12英寸)。亨利八世於1545年在索倫特海峽打敗了一支法國侵略軍,當他兩年後去世時,他的海軍已包括了53艘裝備精良的戰艦,總排水量達1萬噸。

這支艦隊,就像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的艦隊一樣,由於費用過於昂貴而難以長期維持。到1555年,它已縮減到只有30艘戰艦,且主力艦也從12隻減到了3隻。1588年,雖然皇家海軍只保有32艘戰艦,但其中有18艘超過300噸位,總排水量超過了1.2萬噸。那一年,所有戰艦都被用來抵抗菲利浦二世入侵英國的無敵艦隊,而倖存下來的西班牙侵略軍在很大程度上多虧了後艦持續不斷的彈幕掩護。一些人聲稱,英國人在西班牙人發射一輪的時間裡能炮轟4或5次,而勒班多的老兵們認為,比較之下,他們1588年在運河和北海經歷的炮火,要比勒班多的猛烈20倍。.

船員和槳手的主要徵募地區——16世紀的地中海已經成為基督徒(北面、西面)和穆斯林(南面、東面)的海上戰場。孤立的外圍據點紛紛陷落,西班牙佔領了佩尼翁·德·貝萊斯,土耳其佔領了羅得島和塞普勒斯。地中海上的一些戰略要地更是爭戰頻繁。例如,僅突尼西亞一地,就曾易手四次:1535年和1573年先被基督徒佔領,熱後又在1570年和1574年被土耳其重新奪回。但這時和平出現了,先是韋內齊亞,然後是西班牙,分別於1573年和1577年與土耳其簽定了休戰協議,巨大的單甲板平底船讓位給了小巧的海盜船隊。  這真令人吃驚,因為遠程海戰炮組的技術,就像全索具帆船一樣,源於西班牙和葡萄牙。1500年,葡萄牙國王給部署在印度洋的艦隊司令的指示中,特別指出當遭遇敵艦時,「你應儘力避免與它們過分接近,只用你的大炮就能打得它們折戟沉沙……使得戰爭能在更安全的條件下進行,也減少了艦隊船員的損失。」這些命令的精確性暗示出早在1500年時,這些戰術已經不是什麼新東西了。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即得到應用。葡萄牙海外艦隊總是一線排開地迎擊敵軍,發射一次偏舷齊放後,調轉方向,以便返過來再進行下一輪炮轟。但西班牙人沒能保住自己在海戰中的技術優勢,在1555年寫成的《海上作戰的藝術》一書中,費爾南多·奧利維拉認識到:「在海上,我們是遠距離作戰,就像面對高牆要塞一樣,幾乎沒有機會讓我們靠近得可以赤膊相見。」他很讚賞單線迎擊的戰術,認為那是理想的作戰部署,但他建議艦長們只在船頭放置重炮,就像單甲板平底戰船那樣,而將輕炮,特別是具有殺傷力的輕炮放在側舷。「別在小船上放大炮」,他警告說:「後坐力會讓船身散架的。」甚至在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的主要艦種,葡萄牙大帆船上配備的大炮依然相對較輕:雖然每艘戰艦上都載有50門炮,但大多數看上去只能發射14磅或更輕的炮彈。而與此同時,英國海軍的大帆船上卻有3到4門能射出30磅重炮彈的重炮,每個側舷則有20門發射17磅炮彈的大炮,所以皇家海軍能發射更為猛烈的炮火,發射次數也更頻繁,雖然英軍大炮在1588年只擊沉了一艘無敵艦隊的戰船,但其他幾艘也因在炮火中受損過重,而無法走完全程返回西班牙。甚至連旗艦即那艘1000噸位的葡萄牙大帆船「聖馬丁號」,也只是因為有兩根巨索捆住了它損傷嚴重的兩側,才勉強堅持到家。

英國在1588年的作戰記錄已經丟失,因此不能對海軍抵抗「無敵艦隊」的成就做出更精確的描述,但倖存的關於1596年偷襲加的斯的文件卻透露了更多的情況。這一役包括了16艘後衛艦,由120多艘精銳的英國和荷蘭戰艦組成。400噸位的「無畏號」上裝有35門大炮,其中17門發射大口徑炮彈。當離開英國時,它為這17門重炮帶了576枚鐵炮彈,發射了353枚(61%)。與此同時,500噸位的「彩虹號」上裝有26門大炮,其中至少25門能發射大口徑炮彈,它離開英國時帶了670枚鐵彈,發射了392枚(58%)。這意味著只在一場戰中(1596年6月21日),平均每艘戰艦就幾乎發射了400枚大口徑炮彈,而且許多炮彈其實是在一天內射出的。根據當時的文件記載:「當數不清的炮火從我們船上發射時,敵方城鎮和戰船損失慘重,而我們卻毫無損傷。」這場戰爭標誌著一種全新的海戰模式。

「無敵艦隊」之役和對加的斯的襲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們說明了西班牙海上勢力的衰微。一方面,導致了更自信和更富有侵略性的英國人對菲利浦二世財富的襲擊。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西班牙遠洋艦隊第一次開始躲避這個新的威脅力量;另外,它鼓勵了其他國家去碰碰運氣,對抗顯見軟弱的菲利浦二世的全球帝國。荷蘭人,像西班牙人一樣開始建立海軍,剛開始時他們的戰艦主要用于海岸防禦,規模較小;但從1596年開始,能與敵人作戰的大型戰艦被建造配置起來,到1621年時荷蘭海軍已經擁有9艘500噸位以上的主力艦了。

這是繪於1545年的英王亨利八世的一艘戰艦「瑪麗·羅斯號」。它裝載的大量大炮證明:炮火在海戰中的重要性在此時已得到充分認識。但降低炮孔、使其盡量保持靠近海面的重要性卻沒有被重視。因此同一年,在駛往索倫特海峽去阻擋一支法國侵略軍的途中,「瑪麗·羅斯號」翻倒、進水、沉沒了。

一場海軍軍備競賽由此開始了,大西洋上的所有列強都爭相生產更多更大的戰艦。1610年在英格蘭下水的1200噸位的「皇家王子號」,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艦,也是裝備最精良的戰艦,一共裝載了83噸重的55門大炮。1637年下水的1500噸位的「海上霸王號」也同樣如此,裝有超過153噸的104門大炮。它長127米,寬43米,事實上僅比1805年在特拉法爾加角下水的英國旗艦「勝利號」小1/3(後者長170米,寬53米)。這些戰艦和20多艘與它們相似的戰艦一樣,都超過了當時宅邸的平均面積,載帶的大炮比當時許多要塞里的大炮還要多。

1571年的勒班多之戰

1571年10月7日的勒班多之戰,參戰人數大約為17萬人,既是16世紀最大的歐洲戰役,也是由炮火定勝負的第一次海上大戰役,由208艘戰艦,6隻快船組成的基督徒海軍,擁有大約1815門大炮;而他們的土耳其對手卻只有750門大炮和230隻戰艦,戰況極為慘烈。開戰不久,奧地利的唐·約翰(基督徒軍隊總司令)就向一位高級參謀詢問開炮的最佳時機,得到的回答令人毛骨悚然:「近到讓敵人的血濺到你身上時再開炮。」「戰艦相撞聲和開炮聲同時響起」,結果,在基督徒發動進攻後,破船沉船「漂滿了八英里以上的海面,海上不僅布滿殘桁、斷槳、碎木,還有數不清的屍體,水面被染成了一片血海」。總之,奧斯曼艦隊損失了200隻戰船,包括大炮、給養和大約3萬人。此外,這場轟動一時的慘敗還引發了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的幾次起義。一時間,奧斯曼帝國在整個巴爾幹半島的統治岌岌可危,這場戰役要成為16世紀具有決定性的戰役之一了。

但事實並不如此,單甲板平底戰船較易建造,奧斯曼統治下的地中海沿岸又有數不清的經驗豐富的造船工人、船塢和儲備材料,可以立即建造補替勒班多戰役中失去的戰船。錫諾普和伊斯坦布爾的皇家軍工廠中還留有一些狀況良好的戰艦,而且當戰敗的消息一經傳來,一個大規模的建造計劃就馬上啟動了。到1572年4月時,僅僅在戰敗6個月後,土耳其就又有200艘戰艦和5隻快船整裝待發了。

1588年和1688年的無敵艦隊:1588年,由130隻戰艦和3萬人組成的西班牙無敵艦隊入侵英格蘭後遭致災難性的後果;一個世紀後,1688年,一支由463艘戰船和4萬人組成的荷蘭艦隊,卻在奧朗日王室的威康王子的指揮下取得了勝利。這兩次行動有很大不同:西班牙人花了幾乎三年的時間來準備那次遠征,而荷蘭人卻只花了三個月;前者出動了它的幾乎全都海軍資源,而後者卻只動用了一部分;第一次征服從未試圖讓它的侵略軍登陸,而第二次征服卻佔領了倫敦,在一個月內建立起一個新政府,奧朗日的威廉也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國王威廉三世。但他的勝利卻導致了法王路易十四的宣戰,使英、荷、法都捲入了一場戰爭,這場戰爭,除了一次短暫的休戰外,一直持續到1713年。

艦隊列陣:17世紀時的主力艦配帆數不足「納爾遜時代」同級戰艦的一半,這使它們很難控制(用舵輪代替舵柄後更是如此,直到18世紀),再加上它們的笨重性,就讓單列向前迎擊的作戰方法很有吸引力。1500年葡萄牙艦隊在亞洲採用的這種戰術,與1653年英國海軍在北海得到的「讓艦隊在作戰中更好地保持陣形秩序」的指示幾乎如出一轍:一看到旗艦已發起攻擊……每個海上中隊都應以己之長,與鄰近的敵艦開始作戰,為了保持陣形,每個中隊的每艘戰艦都應儘力與「主艦」保持在同一條線上。

「海上君主號」是第一艘三層甲板的戰艦,是英王查爾斯一世在位期間的1636年1月設計的,20個月後下水,總造價超過4萬英鎊(其中半數是付給造船者的工錢)。它的主設計師菲尼亞斯·佩特本想讓它裝載90門大炮,但查爾斯國王不顧他的意見,將炮數增加到102門。使它成為當時最大的戰艦。

因此,海軍軍備競賽繼續進行。到1688年,荷蘭海軍戰艦已達到102艘(包括69艘主力艦),英國海軍有173艘(包括100艘主力艦),而法國海軍是221艘(包括93艘主力艦)。所以這些主力艦都是兩層或三層甲板,載有50到100門重炮,可以說基本上旗鼓相當。它們極大的相似結構還導致了一種很普遍的騙術,即懸掛假旗來欺騙敵方船隻。雖然1688年11月,威廉三世在英格蘭的大膽登陸讓法國吃了一驚,但路易十四的海軍在第二年控制了英吉利海峽,對愛爾蘭進行了一次大規模入侵,並於1690年在比奇角外(薩塞克斯海岸上的一個海角)擊敗了英荷聯合艦隊。

正如勒班多戰役一樣,如果被征服者在海上仍保有足夠的實力,那麼一次單獨的海上勝利是遠遠不夠的。用一位被擊敗的英國海軍上將的話說:「大多數人都害怕法國的侵略,但我卻持相反意見,我總說只要我們還存有一支艦隊,他們就不會做出這種嘗試。」他是正確的。比奇角之戰後,英國「存有」的艦隊規模不斷擴大,從1688年的173艘軍艦、6930門大炮、總排水量大約10.2萬噸,增加到了17世紀末的323艘戰艦、9912門大炮、總排水量16萬噸。在新增的戰艦中,71艘是主力艦。

於1666年7月25日發生於肯特海岸外的聖詹姆斯日的戰鬥。由89艘英艦對抗由88艘戰艦組成的荷蘭艦隊。雙方擺開一條超過九英里的戰線,整日都在近程內交換偏舷齊放,隆隆炮聲將陸上50英里內的窗戶都震得「格格」作響。雖然戰勢明顯有利於英軍,他們也設法在短期內封鎖了荷蘭海岸,但交戰結果實際只損失了兩艘荷蘭戰艦和一艘英國戰艦。第二年,在意識到誰也無力贏得決定性的勝利後,雙方講和了。

費用計算:海軍軍備競賽的費用被證明是令人承受不起的。修造一艘主力艦的費用,在1588年只有2500英磅,一個世紀後就漲到了1.3萬英磅。那時,海軍船塢里有4000多名工人,是英國最大的工業。此外,1588年時,在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英國艦隊上服役的士兵還不到1.6萬人,而17世紀50年代時,克倫威爾的海軍人數達到了3萬人;17世紀90年代時,威廉三世的海軍更是高達4.5萬人。到哪裡去找這麼多人呢?只有商業艦隊才能在戰時提供足夠的受過訓練的水手來武裝一支海軍,因此商業船隻與戰爭艦隊的規模之間,存在著一個重要聯繫。在這裡,英國因其島國地位得到了很大好處,這意味著它所有的國外貿易必須通過海運完成,所以即使它戰艦上半數的船員是「被強迫的」士兵即被強征入伍的士兵,大多數船員也早已習慣於在海上駕駛船隻。相形之下,找到一支適宜而又足夠的軍官隊伍來指揮船隻,反倒更困難一些。但海軍機構的固定化,逐漸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員來擔任職業軍官。

英國在從1585年到1604年對抗西班牙的戰爭中花掉了150萬英鎊;1648~1660年這段時期是900萬英鎊;在威廉三世的戰爭中(1689~1697年)是近1900萬英鎊。沒有任何歐洲國家能與之匹敵,其最簡單的原因就是除了英國,其他歐洲國家都是大陸國家,被迫保有一支龐大的陸軍。這並不意味著法國和荷蘭就再沒參與海上競爭,在17世紀晚期的一些場合以及1780年左右,他們都曾參與競爭(還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只要英國能依賴陸上盟友,通過陸地威脅它的敵人,他們就不能摧毀英國在海上的霸權。


推薦閱讀:

薛巍| 心靈的進化
單細胞生命的本質就是複製
不是男人在變壞,是我們女人進化太快
生命的「信息態」假說
《明星經紀進化史》從跑單幫到傍大款再到鬧獨立

TAG:歐洲 | 進化 | 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