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治療第八講第二節

好,我們回來了。前面那節課的內容是關於親密關係的。那家庭治療當中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親子關係。親子關係當中要如何運用敘事的技術,首先第一點就什麼我們在做孩子的諮詢的時候,我們關注的焦點不能放在孩子身上,而是要放在孩子所遇到的問題上。你不能說他是一個問題孩子,而我們說他是被問題困擾的孩子。我們在和家長會談訪談的時候,我們談話的焦點,談話的對象都不應該是孩子,應該是孩子所遇到的問題。我們要把孩子和問題分開。看看孩子遇到了什麼事?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是什麼。這個事是什麼,然後這個事的歷史,講出一件關於這件事的故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等等。然後評估一下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還有家庭成員的影響。然後論證評估,大家會注意到這就是外化對話技術使用的過程。然後緊接著做下一步的改寫。

但是在孩子的諮詢當中我們會發現我們單獨給孩子做諮詢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因為孩子根本就不來,我們的工作室在接待關於接待親子關係的這個諮詢都是家長來諮詢,是家長覺得孩子有問題了,所以家長來求助,如何改變他們的孩子,我個人的工作經驗是這樣的諮詢,最好是放在家庭治療裡面來做。因為孩子的問題不光是孩子的問題。孩子不願意來說明人家孩子現在還可以,還承受得了,是家長承受不了了,所以家長來我們應該怎麼樣和家長說這個事情。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其實對我們是有期待的。他會期望把教孩子,教育孩子或者是修理孩子的任務放到我們的身上。有時候父母想把他們的觀點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我在這裡就要提醒各位了,我們需要隨時覺察,這個可不是諮詢師的工作,我們有時候可不能在這個方面做了父母的幫手了。那孩子不會配合我們治療的,因為即使是他們一家人都來了,我們會發現家長和孩子他們是對立的。他們都希望我來幫助他們去對付對方。在一個家庭里也是有話語權的。我們在做諮詢的時候,不要去干擾他們原來的這種家庭里的話語權,我們不要試著去改變他們以前家裡的這種秩序,這是不對的,這樣風險很大。

作為諮詢師要注意保持自己的位置,因為我們不是調解員,我們也不是判官。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只是在場的一個促動者,我們會觸動家庭當中這些權利關係的擾動。重新平衡家庭當中話語權利的分配。如果孩子以前沒有說話的機會,我們怎麼樣在這個關係的擾動當中來讓孩子表達的機會多一些,如果以前父母就聽不見孩子說話的聲音,我們創造一些機會來讓父母聽到孩子說的話。

米希爾福柯說過:語言是有權利的。

當這個專家的知識被掌控的時候就會賦予一些人特別的話語權。在家庭治療當中他們都會說:老師你說我說的對吧?孩子也會說:老師你看我爸我媽特別不理解人吧?他們都會把我們拉在他們的一方,他們認為我們是專家。尤其是父母,父母認為自己在家裡的這種話語權被孩子抵觸了,抵抗了,他希望來藉由我們來重溫他們在家庭當中的話語權。

因為在家庭里專家的話權利是來自家長的,父母在家裡擁有絕對的話語權,他說因為我是你家長,他說我是你爸,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會害你嗎?所以我們說家庭觀念也是有背景的,我們要看的是目前的這個困擾,目前帶給家長的這個困擾的觀念來源是哪裡,所以在親子關係當中,我們首先要掌握一種方法就是要幫助孩子走出問題的控制。

當孩子被問題控制時,我們要教會父母學會如何去回應,也就是教他們如何去和孩子做溝通。那麼這個時候諮詢師的任務就是示範給父母如何去回應孩子。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放下我們固有說話的方式。要傾聽而不是開口說話。不是指責,不是教育,也不是幫他分析原因,我們先聽聽孩子怎麼說。先讓孩子有一個充分的表達,看看他是怎麼樣看待父母所說的這個問題的。所以說在親子關係的諮詢當中我們要注意一下,一個是在親子關係的諮詢當中一定要注意開始不談論問題。要先列舉孩子的一到三個優點,再解決問題。而且在列舉優點的過程當中還要盡量讓這個優點儘可能的具象化。

在親子關係當中安全島的使用非常重要,大家還記得安全島技術嗎?我們在創傷治療當中講過的。那麼安全島操作流程和那個是一樣的。在親子關係當中也要先使用安全島技術。這樣一來孩子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就會被重建。孩子就會有信心。他會相信原來老師也是向著我的。否則首先孩子在來的時候他會抱著一個觀念,他會認為老師肯定是站在家長那一邊的。當我們先使用安全島技術的時候,孩子就可以意識到,我自己的價值感在這裡能夠體現出來。我的聲音在這裡有表達的機會。

為什麼呢?因為我一定要注意,我們要觀察到我們在家庭治療當中會發現,父母的問題,他會說都是孩子的問題。孩子的問題他一定的指向都是父母的問題。他們自己都沒問題,都是別人的問題。所以我們也要有一個準備,我們的外化過程是會反覆進行的。而在提問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使用探問的方式。我們前面說過了,探問就是要試探著問。小心翼翼地問。

探問除了是開放式的問題之外,一定要特別注意語氣。這樣來訪者才比較容易接受。而且在諮詢進行的過程當中我們還要注意,先跟後帶。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先貼著他走,先讓他有一定程度的宣洩。然後我們在來談,我們在來引導,引導到我們想要談話的方向上來。具體的實施步驟就是第一個要使用安全島技術,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先使用安全島技術,尤其是當父母來而孩子還沒有來的時候,也一定也要注意,因為只有這樣父母才會意識到他忽略了孩子的哪一部分。

然後再聚焦到這個問題當中,具體實施的是第一步大家要注意我們關注的焦點是問題,孩子的問題,家長的問題。我們要幫助家長也重建一個談話的目標,就是孩子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我們也要幫助家長重建這樣一個目標。

第二步是外化,這個步驟前面講過,四個步驟,大家回憶一下有什麼?界定問題,命名,這是個什麼問題呢?然後,進行多維度的探討問題的歷史,再來評估問題的影響,最後一步是論證評估。我估計講到這裡我想大家對於這個流程現在已經很熟了。問題的關鍵是當論證評估完了以後是不是他們的價值觀就出來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這一步,順著他的這個價值觀我們進行改寫。

改寫的步驟和剛才一樣,對他新的這個價值觀顯現來問他。那麼剛才你說你是在意這個事情的,他的價值觀一定體現的是他是在意什麼的。你在意的這個一般是會通過什麼來體現呢?當他一說他這個在意是通過什麼來體現的時候,這個就是對於例外事件的具象化。在他具象化的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就會說,具象化完了以後他的這個例外故事就會越來越多,我們是對他例外做了一個改寫,順著例外的線索進行探討他的具象化的,所以例外的線索就會呈現的更多。他就會重現一個新的例外故事而不是問題故事了。這個時候我們再來談論,這個對你生活的影響是什麼呢?當你擁有這樣的價值的觀的時候,當你的生活當中出現這麼多事情的時候,這些事情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你是什麼樣的人呢?到了這一步的時候,我們運用見證技術。就問他:你是這樣的一個人,你還有這樣的一面。你的生活當中有誰知道你是這樣的一個人呢?你做了什麼事情是能夠讓她看到,她認為你確實是這樣一個人呢?見證技術來鞏固。

所以你看其實我們技術的運用流程非常簡單,可是這裡我們要掌握的就是我們的問話的技巧。還有就是我們在家庭治療當中還要注意提醒家長要觀察情緒的變化,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也觀察自己情緒的變化。因為我們的情緒是會變化的,每個孩子的個性也不一樣,所處的環境也不一樣。所以這些讓我們也不可能每時每刻都保持一致的,那麼讓家長能夠了解一些情緒的作用,讓家長能夠了解我們也是人。這樣家長的焦慮和愧疚就會有一些減弱。我個人的經驗是在親子關係的家庭治療當中,我們也可以外化情緒。當我們外化了情緒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來討論一下,這個情緒對家庭成員的影響。然後按著這個線索,我們就可以發現我們的期待是什麼?也能夠讓家長了解到我們不能以情緒的宣洩來代替問題的解決。等我們外化這個情緒或者是問題的影響的時候,就會教會孩子和家長如何與情緒和問題相處。這個是有利於我們親子關係的維護,而不是阻礙我們的親子關係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通常人們的習慣性思維是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對孩子的要求也是這樣。如果是不對的,我怎麼能支持孩子的行為呢?那不是放縱嗎?而家長還有一種想法就是我比你的人生經驗多,我考慮問題的方向和答案也一定比你對,所以我們有時候還要做一點引導家長思考問題歸屬的問題,這就話我說的是不是有點繞。意思就是是誰將對這個問題的產生負主要責任,因為對很多父母都會混淆問題的歸屬。我在諮詢當中能夠觀察到這種現象,他們也會為本該屬於孩子的問題而承擔責任,而不是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而現在當我們在我們的談話當中使用外化對話的技巧時,那麼親子關係當中的雙方同時都離開了問題的限制,都不再擁有問題了。這個時候這個家庭所自然而然做的就是同仇敵愾,父母與孩子就會攜手來面對問題的影響了。下面我再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是關於傾聽。如果家長要是沒有傾聽,他們的回應通常就是無效的,當然他們不知道他們做了無效的回應的。我們通常因為在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的時候,從來都是想當然的認為,我們說的是對的,做的也是對的。因為沒有誰會希望我們自己專門去說一句錯話,廢話。去做一件錯事。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有一個十五歲的男孩告訴他的父母,說他這次考試考得不太理想,學校老師說的話也帶給他一些困擾,他說我不想上學了,我討厭老師,而且我也討厭學校,那裡很無聊,他們只會教一些沒有的東西,都是一堆垃圾。孩子就這樣說。

我們來假想一下,我們看看我們的家長通常會怎麼樣回應孩子這樣的問題,有可能會這樣說:你是我的孩子,不可以退學,我不會接受的。這是命令。家長覺得我不能接受。

還有可能說:如果你要是退學,不上學了,以後你就別想花我一分錢。這是在威脅孩子,而且給孩子傳遞了一種信息,你是在為了我的錢,在為我上學。這是在和一個十五歲的孩子在說這樣的話。哪怕是氣話。

還有可能這樣說,學校是一個人成功的必經之路,我那時候可沒有你這條件。這句話是說什麼意思呢?也是在教導孩子,其實也是說明了上學似乎是滿足了家長自己的需求的。

還有可能會這樣說,那你為什麼不給自己定一個考得好的計劃呢?你就是這樣子,什麼事情都只是抱怨,沒有計劃。我們看看前面那半句還在提建議呢,還在提供解決的方法,後半句就是指責了。就在貼標籤,就在否定。

還會說將來你就不會找到一個好工作的。你要知道,現在一個高中畢業生,壓根就沒辦法生存,一個大學本科生都沒辦法生存,還別說你了。這也是在以自己的生存經驗在教導他。

還有可能有的家長會這樣說,你真是鼠目寸光,你的想法太幼稚了。這就好像在嘲笑孩子。也是在評判他。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會這樣說,你能學好的,你看曾經多優秀啊,你以前考得多好啊。這個話說的是對的,但是怎麼就感覺好沒有力量。好像說了句廢話是吧?說了一句正確的廢話。說了一句無用的對話。

還有可能會這樣說,你看你現在這個樣子,就像個小混混一樣,你是不是就想成為那樣的人?這是在羞辱孩子。

當然有的家長可能會說,這是我在說氣話,當你說氣話的時候,你的孩子不一定認為你在說氣話。你的孩子可能認為,恰恰你在這個時候說的才是你最想說的話。

還有可能家長也這樣回應,你之所以害怕學校,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這是你在野蠻分析,做一個野蠻的判斷。我們現在學心理學,也不能夠野蠻分析,尤其是學精分的。他這就是在對孩子進行一種野蠻分析,當然我不是從精分的角度來說的。

我知道你的感受,等到了高年級了,你就會覺得好了。這個好像還是在安慰孩子。

還會說什麼?不上學你打算幹什麼呀?不上學你將來怎麼生活?這是質問,而且是放大了這個問題的。

以上所有的這些回應都會影響父母與孩子的進一步溝通,這些回復有的會對孩子的自尊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如果有負面的影響,那麼他當然就會損害親子關係,他們會帶來什麼風險呢?就會讓孩子停止繼續講話,讓孩子開始自我防禦了,自我保護。

還有一些話會給他們一個理由,讓他們可以與我們爭論,並且以此來反擊我們,這就是我們會覺得:我也說不過他,他挺有歪道理的。這是我們給了人家歪道理一個成立的基礎。我們的話給了他歪道理的成立基礎。

還有的話會讓孩子有怨氣,還有的話會激起他們的憤怒,還會讓他們有負罪感,就是讓孩子的自我認同,自我感覺特別差。讓孩子也會感覺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接納的。

有一些話就會讓他們感覺到父母不相信他有能力解決問題,因為有的時候孩子可能只是說說而已,發發牢騷,孩子找了一個自己認為安全的,自由的一個空間只是說說而已。而我們有的家長他給的回應方式不合適,反而阻礙了孩子跟我們進一步的交流。

還有一些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無理取鬧一樣,很沮喪。有些質問的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我是犯人一樣,你在審犯人。

有些回應還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們好像沒有什麼興趣。我們會發現家長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家長要快速的掌握話語權,他很有表達的慾望。

當孩子說我不喜歡我的老師時,我們的父母通常都會說:你不應該討厭老師。或者說老師也已經盡她所能了。當我們給了這樣的回應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老師。為什麼會說他不喜歡這個老師的時候,我們就給了這樣的回應。我們想想我們的孩子還能說什麼呢?

我去年接待了一個母子倆,因為孩子離家出走,再這樣下去家長害怕他考不上高中,所以媽媽就帶著孩子來諮詢,認為孩子出了心理問題了。孩子來了就不說話。我就向孩子來了解這件事情,我想了解離家出走這件事情。我問孩子:你那天跑了,是怎麼回事?

孩子不說話,然後我就又問他:那你今天到這裡來你想說點什麼呢?

孩子說:我沒啥說的,我媽讓我陪她來,那我就陪她來唄。

我只好繼續問,那你覺得你媽媽為什麼到這來,她怎麼了?

孩子說:那我咋知道。

我問他:那你媽媽是怎麼跟你說的呢?讓你願意來陪她的呢?

他說:我媽說她現在不知道該怎麼和我交流,讓我來看看我們咋交流,咋溝通。

然後我說:哦,咋交流,咋溝通!那你和媽媽以前是怎麼交流的?現在出什麼問題了?

好大家注意,我說那你和媽媽以前是怎麼交流的,這句話是問以前的交流是什麼樣的。這是一個問題的具象化的提問方式。現在出啥問題了,這句話我省略了一個詞。完整的表述應該是現在的交流出什麼問題了。而這是一個外化的表達方式。之所以這樣表述是因為我不想我的表述方式讓他們聽起來不自然,但是我們自己要清楚。我不是給大家說我這樣問是正確的提問方式,而是說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在問的時候,我是想了解兩個方面的信息。一個是他們之間交流的模式是什麼?一個是這個模式帶給他們的影響是什麼?我是帶著這個目標或者是這個方向來提問的。而不是說只有這樣提問才是對的。

而這也是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在我說具體案例的時候,一定是由這個案例發生時當下的場景來決定我的工作目標的。

然後這個孩子就說:咋交流?就沒交流!都是他們說,我只有聽的份。你讓她說,看她是和我咋交流,咋溝通的。

我們注意,孩子說的沒交流,其實是說他們的溝通方式就是沒交流的,是父母說孩子聽的,單向交流的模式。是問題的具象化。這個時候我就要問回媽媽了。我就問,你怎麼看剛才孩子說的?

媽媽說:咋沒跟你交流?給你說了,讓你再堅持幾天,等我聯繫好了學校,咱就轉學。你當天就跑了,不光跑了還一晚上沒回家。你啥時候學成這樣了。

大家注意,媽媽這句話兩個意思,第一個確認了孩子說的,孩子沒在口頭上給予回應,確實他們之間的交流是單向交流。這個既是沒交流行為方面的影響。也是第二個命名出現了——就是「跑」。為什麼說第二個命名出現了?她說:你當天就跑了。你咋學成這樣了。這樣是啥樣?就是跑了這樣子。所以第二個命名出現了。

然後孩子說:我問我爸了,我問我啥時候能不去這個學校了?我實在受不了了,能不能先不去上學了。我爸說學校又不是我開的,你敢不去上學我打斷你的腿。而且當時在車上就和我翻臉了,我看他當時就想打我一頓。

孩子剛才這一段話說的是沒交流的具象化。我說了你們不聽。

媽媽就說:那你就跑?你知不知道我們有多擔心?一晚上都沒睡覺。學校現在不要你了,你還別說不去了的話。這句話在說「跑」對媽媽的影響,不是沒交流對媽媽的影響。跑對媽媽的影響就是擔心,學校不要你。

我們再看孩子怎麼說。孩子說:那我不跑,我還等著老師繼續羞辱我?你去嘗嘗吃扔在地上紙巾的滋味。孩子的表達是反向的,是說當我採取跑的離家出走方式想表達的是,我不想受羞辱了。是「跑」對孩子的影響是好的。能讓孩子遠離被羞辱的這個情境和場景。

他媽媽在旁邊聽到這裡,我能感覺到她的情緒發生變化了。因為他媽媽前面跟我說這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次是她一個人來的,沒有帶孩子。她的表述是:現在孩子上學的是一個補習學校,學校管的比較嚴,可能會體罰學生,人家學校當時也告訴她了,但是又想想以前對孩子太嬌慣了,想著吃吃苦也是鍛煉,可能這孩子就受不了了,人家學校還有那麼多學生呢。這是他媽媽以前的表述。

這個時候我看到他媽媽的這個表情的時候,我就問媽媽:你怎麼看孩子剛才說的這個,你怎麼想?

媽媽說:我以為他瞎說的,學校老師怎麼可能這樣做?我以為是孩子不想去學校了瞎說的。

我們看家長為什麼錯過了了解事情的原委的機會呢?就是因為家長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帶了預設。什麼預設?學校說過他們會體罰,家長也接受了學校的說法,孩子說的似乎也是體罰的事。但是沒仔細聽這個體罰的事的具體體現,會帶給孩子什麼影響。當孩子現在當著媽媽的面再說這件事的時候,孩子的眼淚都在眼眶裡打轉。而媽媽在此刻,才真正聽到孩子說的這件事了。所以媽媽就感同身受的傷心的落淚了。這個時候她感覺到她孩子太不容易了。可是哭著還是說著:那就算這樣也不能不回家呀。你以後難道就準備在外面混了?

聽出來了沒有?媽媽的擔心是什麼?孩子以後就都會以這種模式與他們對抗了。或者說孩子以後就這樣學壞了。就這樣離家出走成習慣了。這個是「跑」的這個事情,帶給媽媽的影響,是不好的影響。我們前面說了,對孩子的影響是好的影響。

我們來看看孩子是怎麼回應的:我本來也沒想跑。只是想著反正都要挨打,那我不跑,我爸還得送我回學校。我跑了,反正挨打是躲不過了,那他就不敢送我回學校了。只能讓我待家裡,或者是找其他學校。

聽到這裡我們可以聽到孩子的離家出走是為表達他已經無法在這個學校待下去了。之所以採取這種方式,是因為父母沒有聽到孩子的心聲,沒有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所以孩子來用行為再告訴他們,我怎麼了,我需要什麼。那麼通過前面的對話,我們會了解到,沒有交流對於家庭的親子關係的影響。父母完全沒有聽到孩子的聲音,用自己的預設替代了孩子的表達。孩子用離家出走的表達方式,又讓家長認為孩子成為了離家出走的孩子了,就開始無限的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了,似乎孩子就這樣隨波逐流,自毀前程下去了。

因為時間原因我們要省略一些對話,我們看看我下來還會怎麼問,在後半段了。

快結束了,我就問孩子:那如果以後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你要怎樣和爸媽說清楚你到底遇到了什麼呢?

孩子還是說:不清楚,他們總是相信他們自己的判斷。

我就問:那你覺得你今天是怎麼說清楚的呢?媽媽怎麼今天就相信你說的話了呢?

孩子說:那她相信老師是對的。相信老師總是對的。所以她想讓你說服我,是我錯了。

我們看看這個孩子的覺察力,是不是特別厲害?那麼我現在為什麼這麼問呢?因為我現在心裡想的是,怎麼讓孩子意識到他還一種可選擇的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方式。

我就繼續問孩子:那你覺得今天在這裡說話,和你平時在家裡說話,有什麼不一樣的呢?

他說:我今天在這裡有機會表達我想說的,而且有你在場,我媽就能聽進去她兒子到底說了什麼。

然後我就接著問:那回家之後,還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提醒你和你媽媽,讓你們能夠像今天這樣來進行交流?或者能夠提醒媽媽爸爸,讓他們像今天這樣能夠聽見你到底說了什麼,你覺得會有什麼辦法呢?你想也一想?

然後他就想了一會兒說:哦,對了。當她不聽我說話的時候,我就說那天在高老師那你忘了老師說的話了?你先聽聽我到底說了什麼。這是孩子自己說的話。

然後我又問:那如果他們還是不聽你說話呢?你還會跑嗎?

他說:我傻呀,跑了,又冷又餓的,還得挨打。代價有點大,我下次再想想其他的辦法。

我說:還有什麼辦法呢?你還有可能會用什麼樣的辦法?來表達你想說的話呢?

然後他說:其實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我還沒想到,但是有一點我倒是覺得也可以說,就是以後和他們再有什麼說不通的,我就和他們說我要看心理醫生。他們心疼錢,就會好好聽我說話了。如果非要讓我聽他們的話,那就到這來說說,看看到底誰對,到底應該咋做。

這個時候我在做什麼?是因為前面的諮詢現在有了結果了。有關於離家出走,孩子只是臨時起意。原因是由於關於上學,在這個學校上不上學的問題,孩子和家長的溝通是無效的。無效的原因是父母有預設,也就是說在孩子上學問題上,也是考慮了自己的需求。自己找學校很難,而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感受。當然我這裡不是說,就要完全滿足孩子需求,滿足孩子完全不上學的願望,我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在這個諮詢當中,家長才意識到了孩子在這個學校為什麼待不下去了。這個學校確實挺惡劣的。

後來,家長驗證了孩子說的這個事情以後,他們找回學校,學校給他們退了錢。如果不答應,他們就會把這個事情告訴教育局。這家的家長也是蠻強勢的。

我並不是說在這樣的諮詢當中,讓家長一定要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我們要考慮到,看到是什麼把孩子困住了,為了什麼不願意去上學了,為了什麼一定要離開這個學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了。然後我們就會讓家長看到,當家長意識到孩子在這裡確實受到了屈辱,確實也沒有受到尊重的時候。那麼家長就能夠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了。而且也就能夠理解孩子為什麼不上學了。

那麼這個時候,當孩子願意在家裡待一段時間,先自己來學習。給他們一段時間再去找下一個學校的時候,家長反而認為孩子其實還挺聽話的,挺配合他們的。所以我現在要做的是強化他們在家裡要注意有效溝通,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要學習採取有效且代價小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並且要具體到他們行為層面的一個預演。

比方說我就問了:那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提醒,你們在家裡也能夠像今天在這裡一樣,這樣互相能夠好好的說話?這就是我在強化他們如何去把他們在諮詢室里的這種溝通模式放在家裡面。

我後面再問:那如果他們還是不聽你說話呢?你還會跑嗎?這個是驗證孩子會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他還會跑嗎?他自己說了,如果他們實在要不聽的話,我就告訴他們那咱們去找心理醫生。起碼在孩子來說,除了跑之外,還有一條選擇是可以和父母來溝通了。

因為來找諮詢師是父母來找的,那麼孩子就看到了,如果你要認可這種方式,我也來用這種方式。我們在一個都可以待的一個平台上,我們來對話。我其實是要做這樣一個工作的。而且也進行了預演。

這個預演是什麼呢?雖然到這裡來做了諮詢了,但是他們回到家裡,有一些問題,如溝通不暢或者是交流無效的問題有可能還會重現。那麼他們要去覺察,要意識到我們現在進行的是無效的交流,我們如何停止。因為我們曾經進行過有效的交流和溝通,我們看一下當時我們是如何回到有效的交流溝通的這個平台上來的。所以這就是我後面要做的工作。

好,這個案例我只是才演示了由於家長沒有傾聽孩子說的話而造成了他們之間的一些問題的進一步擴大。

因為時間原因,我們今天的課程就到這裡了,後面的作業題會越來越難,大家在這裡有什麼問題,關於作業的或者關於今天講的,有什麼問題可以問一下我。

西安心靈地圖獨家分享
推薦閱讀:

【448】Start point
《進化島》中的女性主義色彩、女性主義的敘事
影片《天堂電影院》的敘事手法有何特點?
靈魂敘事方針(二):不要割裂你和你的讀者

TAG:敘事 | 治療 | 敘事治療 | 第二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