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汗牛塞屋的陰從陽化 火中求水 +制則生化:五行相剋則生化 +肺與蓋 +升降沉浮之氣與葯

陰從陽化 火中求水 很多情況下,碰到陰虛的病人,中醫大夫直接會用補陰的葯處方治療。我認為這種治療方法只是權宜之計,在治標治本的問題上,這種方法只適用於短期治「標」,待癥狀有所改善後,應該從根本上進行治療。首先,滋陰葯比較滋膩、性涼,一方面損傷陽氣,直接損傷的是胃陽,另一方面滋陰葯滋膩容易鬱閉熱邪。因此,很多醫家認為陽虛易治,陰虛不易治。究其原因,無非滋陰易於傷陽,而補陽又擔心傷陰,周而復始,不得已善終。

實際上,深究人體陰陽,陽化氣而陰成形。人體的陽氣時時刻刻都在升降運動、在氣化,這些是肉眼看不見的,而正因為陽氣的運行,人才得以有各種外形,或豐腴、或瘦弱、或強健、或高,或矮。

首先,脾胃為後天之本。人自出生後得以生存、生長、發育、成熟等都來自脾胃對五穀飲食的運化和輸布。而脾胃既為五穀之海,飲食入胃亦容易損傷脾胃,如暴飲暴食、過食生冷等。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氣散精,脾為胃行其津液。胃為陽臟,脾為陰臟。人身之精得脾陽輸布,因此陽氣為陰之生化之源。脾胃傷,運化無力,不僅人之生存倚賴的食物不能運化成精微,而且治療之湯藥無法運化,因而在治療疾病中「顧護脾胃」乃重中之重,不得損傷脾胃之陽。另外,根據脾生胃降的特點,在治療用藥時要順應脾胃的生理特點。胃陽不足脾陽亦不足,兩者互為因果。人身三焦,上、中、下,上下各一把火溫煦中焦,往來熏蒸,腐熟中焦水谷,心居上焦,心陽溫煦胃土,腎居下焦,腎陽溫煦脾土。上下之陽恆手中焦,如上陽虛,則下陽浮躍而上,呈現上實下虛之狀,反之,下陽不足,上陽則容易下陷,呈現下熱之狀。而中焦脾胃陽傷,易損及心腎之陽。反過來,脾胃陽虛則從心腎之陽著手治療,一陽通則諸陽皆通,身體自我調節能力則得以恢復,五行之大輪得以運轉。陽氣具有宣通之力,陽虛則陰盛,陰邪易致滯和瘀,陽氣猶如和煦之風能吹散烏雲和陰霾。

趙獻可認為:「火中求水,其精不竭」。故而,全身之陽氣皆取決於一陽,全身之陰氣仍取決於一陽之運化輸布。

制則生化:五行相剋則生化《素問六徵旨大論》中,岐伯曰∶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

亢:亢盛。承:下承上,有一種能夠抵禦之物。制,即壓抑或制約。

這句話的意思指過亢而為害者,須抵禦而令其節制。事物不僅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一面,生生克克維持為一種平衡和協調。若有生無克,勢必亢盛之極而為害,因此必須有能夠制約這種亢盛之氣之物,令其節制,方能維持事物的發展。

此話乃古代先人對自然規律的一種總結和歸納,它不僅適用自然萬物之生存、適用於六節四時之六氣,也適用於經由自然萬物精簡提煉的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自然界就是這樣生生不息的。

先說說五行,簡單的五個字:木、火、土、金、水,這五個字看似簡單而又深奧。簡單,是因為沒有一個中國人不知道五行的這五個字,深奧的是很少有人明白這五個字背後的深刻含義,它們之間的關係不僅涵蓋了生命的運動形式、自然界的規律、世間萬物得以存在或生存的理由和原因,等等。這幾個字是對自然界、地球萬物生長化收藏的一種規律的總結。

首先對應自然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分別對應木火金水,而一年中最潮濕最炎熱的夏末秋初這段時間稱為「長夏」,即從夏至節氣開始、經過大暑、立秋、到處暑結束,對應為「土」。木火土金水依次相生則為一年。這就是五行的運動形式之代表。

古代學者用觀察自然、天地、宇宙萬物的眼光去類比人體,既然人也屬於自然界的一物,那麼這個規律同樣適用於人體,這是中醫理論「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醫治病的核心理論之一。因此,我們的祖先把五行學說對應為人的五臟:心-火,肺-金,肝-木,脾-土,腎-水。五行相生關係維持生命的延續、維持事物的發展是很自然的道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再生木,如同一年四季有春必有夏,有夏必有秋,有秋必有冬,有冬必有春一樣,生生不息,延綿不絕。然而,要說五行的相剋關係也是這個道理,則不太容易被理解。自然界不能缺水,缺水萬物無法生存,但是水太多則會泛濫成災,這可以理解為「亢則害」,也就是中醫說的「太過」致病的道理。一旦自然界的某種事物太過則會發生災害,洪水和火災就是典型的「亢則害」的情況,如果任由其蔓延下去,將變得不可收拾,這時候就需要一種能夠制約它們的物質或情況出現,讓事態轉為平和。洪水發生了,就需要泥土製作成堤壩分流防護;火災出現了就需要大面積地撒水滅火。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這是自然界的情況,有生有克才能維持自然界的平和。

現代社會的忙碌疲勞、生存壓力之大、急功近大等諸多因素造成了很多人不是肝火很大,就是肝氣鬱滯。一個是火大,經常爆發脾氣;一個是隱忍不發,心中憋屈不滿。火大的人因肝木生髮太過而表現出肝陽上亢的癥狀:比如頭暈、偏頭痛,高血壓甚至突然昏厥等。為什麼他們會出現這種情況,而正常人卻不會呢?這是因為肺金不能制約肝木(金克木是正常的生理平衡,而此時肺金不能剋制肝木了),失去了制約,肝木就妄為而生髮「太過」了,表現出陽亢的病證(亢則害),所以治療上就要用到「鎮肝」的葯如生龍骨、石決明等來制約它過旺的生髮之氣,使之趨於和諧。而對於另一種隱忍不發的人而言,則表現為肝木的生髮「不及」的情況,如胸悶、噯氣、脅痛,甚至乳房脹痛、月經紊亂等,此時不再是需要肺金制約的問題了,此種情況下相對於肝木而言肺金反而旺盛了,而是反過木來被金克,正所謂兩軍相搏強者勝,中醫裡頭叫「木侮金」,說明「不被制約,即被受制」。中醫裡面的「肝火犯肺」導致的咳嗽(多為乾咳)即是此種原因。治療上把肝火降下就能緩解肺金受火之刑,因此可以用滋水涵木的方法讓肝火「降下來」,等於找人把強盜抓起來,自然就不會偷東西了。

很多人一聽「相剋」就覺得是「壞事」,而這裡要強調一下五髒的相生相剋是一種常態(正常生理),而非病態。互相制約才能達到相對平衡與和諧。「太過」導致的過度克制即為相乘、「不及」導致的反向克制即相侮,才是病態表現,也就是出現這種情況才是病理上的變化(生病了)。

還是用「火克金」說明一下在有制約的情況下人體的正常生理:心屬火,肺屬金。有些心陽不強甚至衰微的老年人每逢天陰冷就會出現咳喘或哮喘發作,這是因為肺中寒痰得不到要「火」的溫化而長時間存儲在肺中所致,天熱的時候外界溫度高、火力大,哮喘還能抑制,而天氣一旦變冷,火力變弱則容易引動伏痰。治療上則通過溫通心陽則可制約肺金,這就是承乃制,制則化的道理。

其實自然界和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夏天自然界的陽氣很多,同時人身體的陽氣也從體內向外發散,所以夏天人體就不用穿很多衣服;而冬天自然界的陽氣潛於地下,人體的陽氣也從夏天的發散轉為潛藏在內了,體表的陽氣就明顯不足,所以才要覆衣禦寒保護體內陽氣潛藏,不致陽氣外泄。這就是很簡單的維持平衡與和諧的道理。制約就是維持平衡。

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按現代哲學思想講即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乃至個人,有約制、有制度才能和諧安定;如果制約太多成為強權則會激起民變,如果強盜猖獗則會民不得以安。按中醫思想講即天地陰陽之造化,若太過不及,則有變故,強者勝而不能化生萬物,故曰「制生則化」,謂有制而有生則化矣。

肺與蓋 這幾天一直在思考一些疾病的問題,到底是責於脾還是責於肺?責於肺是責於宣發還是肅降?為什麼宣發功能失司?我想,不管治病如何潛方用藥,但在處方之前,自己應當明白病人疾病形成原因及根本所在,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明白疾病形成、發展的病理機制(病機)並且治病求本。也只有自己把道理想明白了,才能處方用藥。把道理想明白很關鍵,就好比一個故事有一條清晰的故事發展的線索和思路,這也是很多醫家推崇的理、法、方、葯中的理字當先的原因所在。不能在糊塗中處方用藥。

最近碰到的兩個患者一個是高燒41℃,一個是咳嗽有痰,雖然我的分析認為這兩個患者病證表現在肺上,但都涉及到脾肺。這裡我想用我的理解說說肺:

- 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位居最上,故而外邪入侵肺先受之。同時,肺、脾、腎為三焦水道通條之關隘,三者之一出現問題,則水道不利,水液氣化失司,或為濕、為飲、為痰,從而阻擾氣機的正常運行。

-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者也。在組成人體軀幹這個大三焦中,肺、脾、腎位居上、中、下,好比三個竹節或者三個屜籠,各臟都有一個小小「加熱棒」即陽氣,肺陽、脾陽和腎陽,依靠這些陽氣的煦化,水液得以運行。腎居下焦,主水液的氣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濁的功能,腎陽為第一原動力。若腎陽不足,蒸化失司,水濕泛濫,下焦濕重可導致痰飲內生;脾位居中焦,有運化水谷精微之功能。若濕邪犯脾或脾虛不運,都可導致水液不歸正化,形成水飲或痰濕;肺居最上,主氣主一身之氣,故而肺的開闔關係全身氣機開闔。肺有宣發肅降,通條水道的功能,若肺氣失宣則津液失於輸布,則聚為痰飲。張景岳言「飲惟停積腸胃,而痰則無處不在」。痰隨氣血津液的運行,可以停積在任何位置,故而「怪病/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

- 提到肺的宣發肅降功能,宣發即肺的開闔作用中的開,肅降即開闔中的闔,它的作用不僅是輸布津液,而且是我們人體對外界溝通的「窗口」,我們需要從自然吸取空氣,再將廢氣呼出,不僅是空氣的交換也是氣機的交換。

- 具備開闔功能的肺稱為「肺竅」,就好比鍋的鍋蓋、壺的壺蓋一樣,肺的華蓋如果失去了宣發功能,就好比壺的蓋子打不開一樣,熱氣鬱閉在內,如同水壺蓋上蓋會燒開得快,不蓋蓋兒會燒開得慢,蓋蓋後蒸汽不斷在循環中減少,最後導致高熱,水液(津液)丟失。對應在人體為高燒、乾咳、脫髮、咽干口燥、面腫肢腫等。肺如果失去了肅降的功能,就等於蓋沒蓋上,宣發太過,出現肺胃氣上逆的癥狀:大便乾燥秘結、打嗝、返酸、胃脹等。

- 想明白這個道理,在一些咳嗽、發燒、飲證、痰證的疾病中,要注意調節肺的開闔功能,打開鬱閉的肺竅,閉合開著的肺竅。而在宣肺的中藥中,辛溫的葯都具備這個功能。辛溫的葯不光是發汗解表,「發汗解表」從字面上看就是為了出汗,可是為何出汗?為何汗出而解?辛溫葯打開了肺竅,使熱從體內通過毛孔散發出來,這就是為何辛味具有宣發或宣通的作用。而諸葯之中麻黃不只是辛溫,而是辛苦溫,辛開苦降辛溫宣通,僅此氣機一升一降中開闔肺竅,故而麻黃是一味很好用於肺系疾病的中藥,而不是當前醫者所畏懼的「擔心出汗太多而不敢用」。麻黃與石膏並用也是透熱清熱的很好配伍,辛溫遇石膏而成辛涼,即為通陽泄熱之用。故而麻黃湯、大小青龍並非專為外感而設而有諸多妙用。

升降沉浮之氣與葯

「血氣者,人之生、形之神。形之肥瘦者,榮衛氣血之盛衰也」。故氣血乃人之根本。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故治病首當調氣也。

調氣者升降沉浮出入。浮升降沉乃自然萬物之規律也,萬物之盛衰也:

葯之升降:陽升陰降,四氣者天之氣,溫熱升,寒涼降,五味者地之味,辛甘浮,苦酸咸沉。升降沉浮亦與葯之質地、重量相關,清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而降。

臟腑氣之升降: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肝氣主升、肺氣主宣發肅降主出入,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膽為奇恆之腑)。

人體之氣順乎臟腑則和,逆之則病,是為調氣。

然,外有天之六淫為邪害人,內有七情所傷,飲食不節。陽邪感人,而害五臟;水谷寒熱感人,而害六腑,熱傷胃膀胱,寒傷於腸及膽。陰邪感人,害於皮肉筋脈。故邪感人形於脈則有虛有實。聚則為實為郁為滯,散則為虛為衰為不足。淤滯則以辛升散以苦降瀉,虛散則用補益。邪在上揚而發之(升散)、瀉在下引而泄之(泄下)、中滿瀉之於內(通瀉)。


推薦閱讀:

燦爛的祖國醫學——五行篇(轉一)
正宗正體五行擇日法二十二
天干地支五行歸屬
康熙字典常用字五行
八字所缺五行怎辦?

TAG:五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