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球翻轉的觀點解讀科學難題之二十八
用地球翻轉的觀點解讀科學難題之二十八
——獅身人面像上溶蝕溝的氣象學證據
摘要
獅身人面像身上的溶蝕現象被地質學家確認,給按照傳統思維研究古埃及文化的學者們以五雷轟頂般的打擊。地質學家連續論證公元5000多年前的多雨、濕潤的氣候,唯獨缺少的就是為什麼那時候能夠出現不同於現在乾旱氣候的機制。運用地球翻轉的觀點,給出了現在的撒哈拉沙漠區,在發生最近一次地球翻轉運動之前,出現多雨、濕潤氣候的機理。並指出埃及存在古1期以前的文明社會。
關鍵詞獅身人面像溶蝕乾旱地球翻轉濕潤氣候
埃及大金字塔區的獅身人面像舉世聞名,由於與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的描述相當吻合,所以更增加了其神秘感。在眾多關注埃及文明的學者中,有人發現獅身人面像上存在石灰岩被水溶蝕而形成的、豎直方向的溶蝕溝。大約40年前,一位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的美國氣象地質學家讓·哈爾夫教授,面對幾張獅身人面像的照片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在照片上的獅身人面像表面,有許多很深的溝壑,它們全都豎直排列,密布在獅身人面像的表面,使這座古老的石雕顯得更加蒼老和神秘。「這些溝壑是因雨水沖刷而形成的」!經過一系列細緻而嚴謹的考察和取樣分析,哈爾夫教授最終證實了自己的判斷。他立即向世人宣布,獅身人面像上面的溝壑是因雨水沖刷而形成的,而決非如傳統的考古學者們認為的那樣,是因風沙侵蝕而形成。這種突破傳統研究金字塔學者思維的創新認識,遭遇到最強烈的反對。研究古埃及文化的學者們強調:在哈夫拉王建造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年代,埃及的氣候已十分乾燥,不可能有終年豐富的降雨,更不可能有雨水侵蝕石像的現象發生。不錯!研究古埃及文化的學者們強調和承認的事實,正是筆者論證這個問題所需要的。
在過去5000年來,吉薩高地上的風沙氣候並沒有重大的改變,也就是說,這些年來,獅身人面像和它的周圍受到的風沙之害,應該不比圖特摩斯四世的時代所遭受的更大。的確,從近代的歷史中,我們不難看出,獅身人面像只要稍有疏忽,便可能被砂土埋沒。既然建造成這麼大的雕像,但過不多久就會被完全埋沒於撒哈拉沙漠的沙土中的話,何必還要建造呢?這可以作為獅身人面像「不是在吉薩高地處於乾旱時期期間建造的」的論據之一。
數學家史瓦勒·魯比茲在自己的書中,幾乎是偶然地順便提了一筆,說公元前11000年,埃及因大洪水和下雨成災,受害非淺。他說:在大洪水之前,埃及必定已存在一個偉大的文明。吉薩西面崖壁的石塊上刻出來的獅身人面像,當時必定已經存在,因為獅身人面像的獅身部分,除了頭以外,很明顯地有被水侵蝕的痕迹。美國學界出身的魏斯特,受到魯比茲書中觀點的啟發,到埃及進行了實地考察。找到了一些非常明確的證據,證明早在公元前1萬年時,尼羅河谷便已有高度的文明了。其實能夠證明古文明存在的資料相當多,但是沒有一件能引起高高在上的正統派古埃及學者的注意。魏斯特認為專家們沒能注意到那些資料,並不是因為他們當初沒有找到。他們顯然找到並看過資料,只是沒能正確地理解、闡釋它們而已。魏斯特掌握的證據,主要在一些重要的建築古迹上,包括著名的獅身人面像、吉薩的河岸神殿,和上埃及古都阿比多斯的神秘建築歐希里恩。經科學驗證,在這些聳立於沙漠的建築物上,發現了很多被雨水沖刷侵蝕的痕迹。從石塊被沖刷、侵蝕與耗損的情形來看,當時的降雨量應該不小。波士頓大學的地質學教授羅伯·修奇(Robert Schoch)博士,於1992年度美國先端科學協會的年會中,對(包括古埃及學者的)不同學科的專家發表他的研究成果。他再度指出:「獅身人面像的身體和溝渠受到風雨的侵蝕。有的地方,至少在部分牆壁上,侵蝕痕之深達2米左右,使得外觀看來蜿蜒彎曲,好像波浪一般……。因此,我要在此提出我的看法:我認為獅身人面像的身體和周圍牆壁上的波浪紋,是從非常古老的時代,一個吉薩高地上雨水多、溫度高的時代殘留下來的痕迹」。創新的學者們雖然發現了現象,能夠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沒有找到造就氣候多雨、濕潤的原因。
根據現在的說法,獅身人面像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由哈夫拉王所建的,但是從王朝時代,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以來,吉薩高原上一直沒有足夠的雨水,可以造成獅身人面像身上的侵蝕痕迹。創新的學者們推測,必須要回到公元前5000年,才能在埃及找到足以如此大規模地侵蝕石灰岩大石塊表面的天氣。因此,獅身人面像必須建造於公元前5000年以前。然而,既然獅身人面像是如此規模宏大而複雜的工藝品,我們必須推論:它們必定是由一個高度文明所完成的,所以在公元前5000年前,埃及應該已經有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存在。如果承認地質學家的看法,即獅身人面像可能已有八九千年的歷史的話,那麼,修建這一建築的不應是當時的埃及人,而是史前文明的人類族群。按照傳統思維研究古埃及文化的學者們,承認了現代期文明階段埃及的乾旱氣象狀態,怎麼就不能夠突破傳統的歷史認識框框去想一下更古老的時期,會不會存在能夠造就多雨水的濕潤氣候狀態呢?
回想一下筆者敘述過的古1期文明時代,由於奇特的運轉和充足的光照,地球兩極的冰帽全部融化。極區的夏季是非常溫暖的,當這一極區運轉成黑夜時,雖然有將近半年的極夜寒冷期,但冰凍是很弱的(因為半年以後又要融化)。正是兩極固體水庫的消失,全球大洋的水位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上升約近百米(參見系列文章之二十四——水準面的變動和依它作為標準的荒謬)。這會淹沒大量的平原和低地,從而擴大了海洋的實際的表面積,加上氣候溫暖,水汽的蒸發量大量增加,降水量就會大量增加。這應該就是好多學者都推測到的溫暖、濕潤、多雨的全球性溫暖氣候時期。在那種氣候下,撒哈拉沙漠區域是水草豐茂的人類居住地,埃及的地表的石灰岩能夠不被強烈溶蝕嗎?既然在地球翻轉之後,古埃及已經逐漸變成了乾旱氣候區,那麼獅身人面像身上的溶蝕就應該是在地球翻轉運動之前發生的。獅身人面像的建造年代,應該至少是古1期文明,或者更古老的文明期,難道還存在什麼疑問嗎?
推薦閱讀:
※【轉】 第五次元什麼樣?地球即將進入第五次元
※全球每天消耗大量汽油,鍋爐每天燒掉大量原煤,地球是不是逐年在減少重量?
※把月球炸掉,地球上的生命還能存活嗎?
※「天宮一號」將在4月1日左右「失控」下落地球,回顧天宮一號歷程|地圖看世界
※家貓毀掉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