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少如太極拳講課筆記(一)
06-04
(一)八面支撐 太極拳從無極開始,無極是思想準備,思想集中後(不可分散),陰陽即是太極。陰陽是交換相濟的,一個身體半身是虛的,半身是實的。例如:虛實各有五十斤,虛的是氣,實的是勁,虛的五十斤氣交給實的,則實的就成為了一百斤,這樣講虛的半邊豈不是空無所有了呢?不是,而是與此同時實的半邊也有五十斤勁交給虛的,虛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氣。 一站立即意識到身前身後各有一尺的放長,當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樣再加上一個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則在八個頭的中心,這是八支撐的起源。 虛實分好後,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說有了八個頭,自身放在八個頭的中心點,並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 又要正中,不偏不倚,八個頭是長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為中心計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為斜方向時,並不是把正方向搬運到斜向,而是從正改斜時身體不要轉動,只要意動即可。以斜改正時也是如此,在八個頭中以一條線為主,其它七條為輔。一條放長,七條同時放長。前進(放)時一起跟上,後退(收)時由一條和七條同時收聚在一起。這樣就沒有前沖俯、後倒仰之弊。此拳有理論又有實質,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為主,是以理論和實踐為主。理解出來之後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藝術性,藝術全靠動腦筋,以上這些也可以不用它。單純活動活動,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如用於對抗技擊,知已知彼才能勝。有力無藝術不一定能勝,無力有藝術不一定敗。藝術不同於技術,技術有設計圖,應付人要靈活,要旋轉自如。太極是雙方面的,從不單講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對性。如果為主的一條線放長,則其它七條線也相應放長。這是一致性的。如以左懶扎衣為例,在一頭向東南方前進時,要一同跟上七個頭,向西南方時也同樣跟上七個頭,亦即在一個開大時,七個也開大,退後是收,是以後背為主,帶頭收,任何一條離腰遠了都不對。八面支撐缺一不可,很多東西從陰陽中產生,再說後退是收,要以後腿為主,又如向東南進一丈,東南要聽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下)九尺,這叫做一動無有不動,也叫前進後退都不頂不丟。 八面支撐有四正四斜八個方向,四正不可佔據四斜,四斜也不可佔據四正,各行其道,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體搬來搬去。比如,從正面打向斜角時,正面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面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面去的。 八面的中心是以腰為主,為出發點,八條線只有一條線為主,其餘七條線為輔,一條放長時其它七條也相應放長。放長是「開」是「呼」,如一條線收短,則其它七條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輔線的七條不可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裡(命門為主)。本期重點講八面支撐,下期打算談談「空」與「松」的關係。(二)「空」與「松」 現在講講剛與柔、空與松的關係。剛和柔是分不開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剛為主,以剛帶柔。因為骨頭(剛)在肉(柔))中間,骨頭在肉內,內為陰為精神,以陰帶陽,所以骨為主動。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動,肉是懶的,懶扎衣的名稱已說明肉要懶,肉不能主動,不能以肉帶動骨(有所謂骨肉分離之說)。肉既不能主動,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為精神是產生在肉里的骨頭,肌肉是柔,是被動的,以剛帶柔,即精神「骨」帶動肌肉。 「空」與」松」要區分開來,肩松沉下來手指會發脹,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對的。還有肩鬆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還要經過後面背肌往下松,初學時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氣,就能松下,但這是暫時的,往後必須在放鬆肌肉時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松也要通過腰,松可使身軀全部肌肉鬆,松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松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飄得起來,就是在於沉的作用下產生的。 純松是塌,純空是頂。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處處都是一分為二,關節、骨頭和肌肉也是這樣。但剛和柔分不開的。因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空和松卻要分得開,空即每個關節要脫離開來,鬆開關節,這叫空。在鬆開關節的同時,肌肉也要鬆開,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於勁的下沉而相反,必然會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麼程度,松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則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頭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時進行的,並非一邊上升,一邊不動仍留在原處。 剛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極叫做有動未動有預動之勢,這又叫做騰挪。剛和柔是相濟的,是分不開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又如靜如山嶽,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一個是騰挪,一個是上與下的東西,要慢慢體會。再就空松二字來說,松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空松一道做之後,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痴」。上升是由於下沉反射上來的,關節的鬆開後可以貫氣,騰挪二字,即是剛柔混在一起,剛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剛,然而空與松必須分清楚,它是肉練出來的東西交給骨,骨又練出來的東西交給肉,騰挪可以幫助空松,剛柔又要混在一道。這裡所講的東西是主要的,拳卻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學拳後理論,現在是理論和拳一起來教。下一講要談談身法,談談怎樣三虛包一實。(三)三虛包一實 練習太極拳不能不講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條,並非十三勢。可以先練前八法,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護肫等等。身法即常講的內形,內形要與外形拳架統一,要求做到精、氣、神於拳架之中,還要做到有知覺,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組織,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組織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處,目的是節節貫穿,不頂不丟,節節貫串。為的是能通達全身,使全身通氣,也是為了勁整。 涵胸有左右兩胸,兩胸是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亦即肋骨微含包圍兩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兩者同時進行。即一個動另一個要相應動,先空後松,用松肩垂肘來幫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壞,與此同時後肋及扇骨往下插,這叫做「氣貼背」。背後的機關很多,不可忽視。松肩垂肘要求兩處關節鬆脫開來,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後才能佈於兩膊,開於手指,因為放鬆才能貫氣。氣貫於手指,一定走膊的里半邊。這樣是為了有勁,有敏感性。 提頂(頂勁)和吊襠。提頂要外形幫助,它是虛的,不是實的。頂勁,不伸臉,不低頭,並不在中間起吊襠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頂中心成一條直線。吊襠也要有外形幫助。吊襠: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識上可遠到幾尺、幾丈。吊襠,要由兩臂兩膝幫忙,不可各不相關,要相互配合,幫助吊襠。這就叫做裹襠。護肫如不恰當,它能破壞空松,及支撐八面。護肫是在兩肋下邊軟襠處不能匾掉,要保護,,猶如一個口袋中間匾了氣便被阻礙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無護肫。無護肫即無氣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無阻。騰挪和閃戰也是剛柔結合,松肩結合,是內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剛四寸,剛柔不分,似動不動,這就是騰挪。要周圍一寸,處處都是一寸,是精神中產生,也是陰中產生。如從精神上衡量,即實腿同肱部通過松肩結合成一體,閃戰者即方向也。實股是陰,陰可向任何一面滾即:是閃戰,亦即一個圓體隨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氣來。左胸同右臀連繫在一起,也是八個合一來應用,不可一個一個地分開來用。以前所講的一個一個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幾講搓合在右合攏,合後的手開是豎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過肩。提手上勢的左手向前上方張開,右手要劃大圓圈,意識射向遠前方,匯成一個焦點。白鵝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為橫,左手下推為豎。 氣沉丹田,可以譬喻潛水艇潛在水下,外不露形,內動為內形,又稱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並配以胸中腰間運化等,就是所有各個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時須要靈活,不可硬強強地為好。 太極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邊,這就是靠擺法。即我的腳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圓桌那樣,是四隻腳擺平而成雙重,要求兩隻腳放在一根樁子,一根樁子在三虛(兩手和一條虛腿)之內,實腿是一根樁子,它叫精神。另兩手和一條虛腿叫做神氣,神氣要活,要隨屈就伸,動若江河。叫精神的這隻實腿要靜,要靜如山嶽,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隨便亂動,實腿是深入地下的,而頭頂又是升騰空際的,兩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動腦筋用思想)。以上幾點可概括為三虛包一實。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動作全在靜中產生,不靜則不專心。此外八條線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時要顧到後面,也要顧到左右兩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靠。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927張樂偉醫生線上講課內容整理
※竇占國講課摘錄
※太極拳講課提綱
※聽李順祥老師講課
※腫瘤的中醫治療(理)[呂英醫生講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