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32-36完結篇)

  【第32 傾聽他人】;【第33 與他人分享】; 【第34 與他人合作】;【第35 幽默】;【第36 感恩他人】。  -------------------------------------------------------------  第32種習慣 傾聽他人  父母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 教育孩子用心傾聽他人。 通過遊戲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 教孩子學會提問。 父母要調整說話的方式。 教給孩子傾聽他人的禮儀。  -----------------------------------------------------------  ·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就要做一個注意傾聽的人。——戴爾·卡耐基  ·插嘴和爭辯也不符合禮儀的要求。別人談話的時候去插嘴是一種最大的冒犯,因為我們在知道人家將說什麼之前就去答覆人家,若不是魯莽愚蠢,也是一種明白表示,即對方的話他已經聽膩了,不願對方說下去了。——洛克  傑出人物往往善於傾聽他人的意見。松下幸之助經營的訣竅之一,就是「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正如一位教育學家所說:「態度、信仰、感情以及直覺——都或多或少地投入到聽的活動中去,從而集思廣益。」記得有一位哲人說過:「上帝給我們兩個耳朵,卻只給我們一個嘴巴,意思是要我們多聽少說。」外國曾有諺語:「用十秒鐘的時間講,用十分鐘的時間聽。」社會學家蘭金也早就指出,在人們日常的語言交往活動(聽、說、讀、寫)中,聽的時間佔45%,說的時間佔30%,讀的時間佔16%,寫的時間佔9%。這說明,聽在人們交往中居於非常重要的地位。善於傾聽他人在人際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越是善於傾聽他人意見的人,與他人關係就越融洽。因為傾聽本身就是褒獎對方談話的一種方式,你能耐心傾聽對方的談話,等於告訴對方「你是一個值得我傾聽你講話的人」。一位名人說:「學會了如何傾聽,你甚至能從談吐笨拙的人那裡得到收益。」事實上,在談話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總是處於說的位置上。要使交談的雙方雙向交流暢通無阻,就必須善於傾聽他人的談話。善於傾聽他人說話的人,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不僅能夠及時地把握對方的信息,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自己,而且能夠讓對方產生被尊重的感覺,加深彼此的感情,有利於人際交往。  傾聽他人的心聲是孩子必須具備的美德。孩子要與人融洽相處,流暢地交流,必須要先學會傾聽。傾聽他人既是一個聽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的過程。在傾聽他人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他人的言語中學習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和他人的為人處事的態度與原則。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發現許多孩子非常善於表達自己,但是卻不會傾聽他人,無法與人在交往中體現出真誠,甚至不願意傾聽他人的建議和忠告。事實上,每一位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傾聽他人的習慣,它將使孩子終生受益。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傾聽他人的好習慣呢?  建議一:父母要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沒有認真傾聽孩子心聲的習慣,這也是孩子無法養成傾聽他人習慣的原因。經常有父母這樣感嘆:「孩子有什麼話總不肯跟我說,我說什麼孩子也不願意聽,真是拿他沒有辦法。」事實上,父母不善於傾聽孩子,孩子說的話就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孩子便只會把自己的想法藏起來,而且,孩子還會感覺到父母是不尊重自己的,從此更加減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這種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心理學家提示父母說:如果父母從不聽孩子說話,孩子長大後往往要經過許多年治療才能恢復自尊。事實上,孩子雖然還小,但是他們也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他們也需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是沒有權力剝奪孩子的這些權利的。  傾聽孩子的心聲不僅是了解孩子心靈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孩子傾聽他人的重要方法。父母必須定期抽出專門的時間來傾聽孩子的心聲,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和賞識。有經驗的父母認為,通過傾聽孩子們說話來了解他們心中的感受,是非常有用的一種方式。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父母們要儘可能找時間去傾聽,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時間再說。立即傾聽孩子說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更有助於培養孩子與人交往,傾聽他人的好習慣。傾聽孩子說話時,父母一定要端正姿態,千萬不要擺出一副表面上傾聽、實際上千方百計想出一些理由來反駁他的樣子,完全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總是否定孩子的思想,這樣孩子便不會再主動與父母交流了。  建議二:教育孩子用心傾聽他人。 許多孩子在傾聽他人講話時往往心不在焉,或左顧右盼,或處理他事,或擺弄東西,或不時走動,這種方式最易傷人自尊,說話的人往往覺得自己不被尊重,因此而不願再講,更不願講心裡話,談話不僅無法收到較好的效果,還會影響到雙方的關係。 實際上,在人際交往中,孩子不僅要理解他人的情緒,而且還必須感受和體驗他人的情緒。父母要教育孩子在別人愉快的時候與他分享快樂,在別人痛苦、失落的時候與他分擔痛苦和失落,這種用心與人交往的表現必然會贏得他人的好感。  有些孩子在家裡受到父母的寵愛,經常在大人說話的時候插嘴,不能認真聽別人說話,這些不好的習慣其實都是大人造成的。父母一定要端正對孩子的態度,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其次他是一個與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要想讓孩子傾聽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父母既不能無視孩子的自尊,也沒必要把孩子當成全家的中心,什麼事情都圍繞孩子轉。應該讓孩子懂得在聽別人講話時,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著或者站著,眼睛看著說話的人,不要隨便插嘴。安靜地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傾聽他人的禮貌。  建議三:通過遊戲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 孩子能否認真傾聽是一種重要的能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去培養孩子的這種能力。訓練的形式可以是遊戲,可以是活動,只要能夠引起孩子的興趣就可以。  一種良好的練習傾聽的遊戲就是傳話法。比如,媽媽可以向孩子說一段話或者講一個故事,要求孩子認真仔細地聽完,然後再把這段話或者這個故事講給爸爸聽,媽媽則聽聽孩子講得是否準確。或者每個人各出一段話傳給其他人,當最後一個人把話傳到發話人的時候,原話往往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這種遊戲比較有趣味性,孩子往往會比較喜歡。  建議四:教孩子學會提問。 傾聽他人,就要給予他人更多的說的時間。如果孩子能夠掌握恰當的提問方式,可以幫助他把說的機會給他人。對於陌生的同學,在交談的時候,兩人往往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但是怎樣提問卻是有講究的。 比如,有些孩子會這樣問:「你是從外地轉學來的吧?」「你爸爸媽媽是做什麼的?」「你有兄弟姐妹嗎?」「你現在住在哪裡呢?」「你以前學習成績好嗎?」「你喜不喜歡我們的班級?」「我們兩個交朋友好嗎?」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方式往往會讓對方感到壓抑,同時,這種提問往往三言兩語就可以回答。  如果孩子換一種方式提問,把回答改成開放式的,那麼,就可以引導他人暢所欲言。比如「你是從什麼地方轉學過來的?」「你們那裡是怎麼樣的?有沒有好玩的地方?」「你到我們班後有什麼想法嗎?」「你能不能談談你來這裡後的所見所聞?」這樣,對方就可能介紹一些提問者不太了解的事情,這種提問方式無疑是巧妙的。當然,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在提問的時候盡量避免涉及對方隱私和敏感的話題。  建議五:父母要調整說話的方式。 許多父母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喜歡把自己置於家長的權威位置上,喜歡對孩子下命令。事實上,這種命令式的話往往讓孩子產生反感,由此而對父母的話充耳不聞。如果父母能夠調整自己的心態,把自己置於孩子的朋友這種角色,與孩子平等地交流,平等地對話,孩子反而能夠傾聽父母的每一句話。例如,不要說「跟你說了多少遍,進門後一定要隨手關門!」而要說「有禮貌的人應該進門就隨手關門,因為這是對屋裡的人的尊重。」 不要說「每天都要我來叫你起床,你到底起不起床?」而要說「一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起不起床是自己的事,不應該讓別人來叫。」 不要說「你是個最懶的孩子了,有誰像你那樣把自己的房間弄得這樣臟?還不快收拾房間!」而要說「我看你有必要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間了,要不,客人進來參觀都會覺得不好意思的。」 不要說「我說的話你怎麼不認真聽呀?這孩子老是心不在焉。」而要說「媽媽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說,你要認真聽,我講完後還得讓你幫我辦個事。」 不要說「我剛說完你就忘記了,是不是不想聽呀?」而要說「今天是不是精神不太好,要不要我再重複一遍,你再認真地聽一下?」  父母調整了與孩子交流的心態,調整了說話的方式,孩子就有可能認真傾聽父母說話,也就能學會認真傾聽他人說話。  建議六:教給孩子傾聽他人的禮儀。 傾聽他人有許多好處,但是,怎樣才能認真地傾聽他人呢?  (1)傾聽他人的環境最好比較安靜,這樣可以減少外界的干擾。  (2)交談時保持冷靜的心態,不要受到其他事物的影響。  (3)要面帶微笑,不要顯示出不耐煩的樣子;要讓對方到輕鬆自如,而不是拘束。  (4)傾聽時不要挑對方的毛病,不要當場提出自己的批判性意見,更不要與對方爭論,盡量避免使用否定別人的回答或評論式的回答,如「不可能」、「我不同意」、「 我可不這樣想」、「我認為不該這樣」,等等。應該站在對方的立場去傾聽,努力理解對方說的每一句話,並可以對他人的話進行重複。  (5)交談過程中要少講多聽,不隨意打斷他人的講話。  (6)傾聽的過程當中要運用眼神、表情等非語言傳播手段來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儘可能以柔和的目光注視著對方,並通過點頭、微笑等方式及時對對方的談話做出反映;也可以不時地說「是的」、「明白了」、「繼續說吧」、「對」等語言來表示自己在認真傾聽。  (7)如果對對方談到的內容比較感興趣,可以先點點頭,然後簡單地表明自己的態度,最後再說「請接著說下去」、「這件事你覺得怎麼樣?」「還有其他事情嗎?」等,這樣會使對方談興更濃。  (8)要注意傾聽對方說的內容,最好能夠在對方講完後簡單地複述一遍,這樣可以讓對方感到被認真傾聽,同時也確保理解了對方所講的內容。  (9)如果對對方的談話不感興趣,可以委婉地轉換話題,比如,「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談一下關於……的問題?」等等。  ---------------------------------------------------  第33種習慣 與他人分享 通過移情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父母要學會分享孩子的東西。 用交換的方法讓孩子學會分享。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寶貝。   --------------------------------------------------------  ·一個年輕時只顧自己的人,將會變成一個非常吝嗇的人,老來便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守財奴。 ——豪斯  從前,有一位猶太教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在一個安息日,這位長老突然覺得很想打高爾夫球。按照猶太教的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不能做任何事情。但是,這位長老實在忍受不住,決定偷偷地去高爾夫球場。來到高爾夫球場,空曠的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長老高興地想:反正也沒人看見我在打高爾夫球,我只要打九個洞就回去,應該沒什麼問題吧!於是,長老高興地開始打球了。他剛打第二洞,就被天使發現了。天使非常生氣,就到上帝面前去告狀,要求上帝懲罰這位長老。上帝答應天使要懲罰長老。這時,長老正在打第三洞。只見他輕輕地一揮球杆,球就進洞了。這一球是多麼完美,長老高興極了! 天使默默地注視著這一切。令她意外的是,接下來的幾個球,長老都是一桿就打進去了。天使非常不解,而且非常生氣。她又跑到上帝面前說:「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這位長老嗎?怎麼不懲罰他呢?」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天使看了看長老,只見極度興奮的長老,早已忘記自己只打九洞的計劃,決定再打九洞。天使不解地問上帝:「我怎麼沒見您在懲罰他?」上帝笑而不語。這位長老又打完了九洞,每次都是一桿就進洞,長老心裡很高興,但是,不一會兒,他就露出了不悅的表情。上帝語重心長地對天使說:「你看見了嗎?他取得了這麼優秀的成績,心裡十分高興,但是,他卻不能跟任何人講這件事情,不能跟任何人分享心中的愉悅,這不是對他最好的懲罰嗎?」天使這才恍然大悟。  分享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快樂。蕭伯納曾經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分享能夠讓人減少痛苦,獲得快樂。一個人在生活中需要與人分享自己的痛苦和快樂,沒有分享,他的人生就是一種懲罰。教給孩子分享的習慣吧!孩子將能夠從分享中獲得快樂!  許多父母習慣於過度溺愛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卻是心中沒有他人的孩子。他們不會關心父母,不會關心他人,更不會關心社會,這樣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慮的。如今的孩子通常會有一種「自我中心」的心理,這種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竭、泯滅,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千萬不要只知一味地給予孩子愛,這種愛恰恰是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兒童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這是一位教育家的經驗之談。因此,父母在愛孩子的時候,應該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與別人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對別人說一些關心體貼的話,同情並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孩子的愛心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的行為模仿和強化而逐漸形成的。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呢?  建議一:通過移情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從孩子還只有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孩子漸漸長大了,在餐桌上,可讓他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拿東西;教孩子給客人讓座,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品嘗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  一位媽媽是這樣教育孩子與他人分享的。 一天,這位媽媽帶著孩子去公園玩,她們來到公園休息的地方,媽媽拿出從家裡帶來的牛奶給孩子喝。這時候,媽媽注意到旁邊有一個小男孩正用渴望的眼神看著自己女兒手中的牛奶,這位小男孩的媽媽可能暫時離開了。這時,媽媽對女兒說:「麗佳,給這位小弟弟喝一瓶牛奶好嗎?」「不,我要自己喝!」麗佳顯然不樂意。 媽媽耐心地對女兒說:「麗佳,要是媽媽有事不在你身邊,而這位小弟弟在喝牛奶,你想不想喝呢?」「想喝。」麗佳毫不猶豫地回答。「這就對了,現在你拿一瓶牛奶給這位小弟弟喝,等下次媽媽不在你身邊的時候,這位小弟弟也會把好吃的東西給你吃的。」麗佳看了看媽媽,又看了看小男孩,終於給了小男孩一瓶牛奶。  許多孩子都不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東西,但是,他卻希望能夠分享他人的東西。父母應該充分了解孩子希望獲得他人東西的心理特徵,通過移情訓練,讓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建議二:父母要學會分享孩子的東西。 事實上,我們所說的「分享」有兩層意思:既要教孩子學會分享,還要家長學會分享——而這一點卻往往被忽視。許多父母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都往孩子面前堆。雖然也擔心孩子會發展為不關心別人的冷血兒,但在行為上卻不會與孩子分享。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幕:孩子誠心誠意請父母一塊吃東西,父母卻堅決推辭,說:「你吃,媽媽不吃!」「讓你吃你就吃,裝什麼樣子?」就這樣,孩子與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給扼殺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沒有了謙讓與分享的習慣。  柴潔心老師曾經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  有一天,有人給一個姓周的朋友送了一籃橘子。周的孩子非常喜歡吃橘子。但按周平時的教育,孩子每次吃橘子時,都要同時拿出3個,一個給自己,另外兩個給父母。終於有一天,籃子里只剩下一個橘子。孩子把它捧出來時,眼睛裡似乎在說「就這一個了,沒法分了」。但周沒讓孩子說出來,馬上就說:「你能不能把它分成兩半,一半給爸爸,一半給媽媽?」孩子一聽,眼淚都快掉下來了,但還是把橘子分給了父母。父母接過來,毫不猶豫地吃了下去。  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自己首先要學會分享,坦然地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讓孩子分享的對象。在家裡,可以讓孩子為家人分蘋果、分橘子等,教給他先分給爺爺奶奶等長輩,再分給爸爸媽媽,然後才分給自己。在這種分東西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學會了與人分享,而且明白了應該尊敬長輩,關心父母。  建議三:用交換的方法讓孩子學會分享。 許多孩子在公共場合或者幼兒園裡玩耍的時候,總是希望自己能夠獨霸所有的東西。事實上,孩子的這種行為和想法都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父母一味地批評孩子,則反而會產生負作用。  有一位母親是這樣說的:「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4歲,一個7歲。孩子一般能夠好好地一起玩,但是,也常常為一件玩具而爭吵。後來,我就買了一個小豬形狀的定時器。每當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我總是為他們設計相同的時間,時間一到,其中一個必須放下自己正在玩的玩具,讓另一個來玩。這樣,孩子們就學會了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裡玩,時間一到,他就不應該再霸佔著,否則,會導致以後也沒得玩。因為,我規定只要一個孩子違反了規則,玩具的所有權就歸另一個孩子了。」 另一位媽媽則採用了另一種方法,她說:「 我只有一個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很自私,希望他能夠學會與人分享。每次我給孩子買了他喜歡的玩具、動畫片或者圖書,我都鼓勵他帶到學校去,並且鼓勵他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玩具、動畫片或者圖書。我是這樣跟他說的:『孩子,把你的東西借給別人,再向別人借你喜歡看、喜歡玩的東西,這樣,我們花很少的錢就可以玩很多的玩具、看很多的動畫片和圖書。』我的兒子很能理解這種行為的結果。現在,他已經12歲了,我給他買的玩具和圖書等並不多,但他總能用僅有的東西與別人分享,並獲得別人的信任,借來許多我們沒有的東西。我還非常注重教育孩子,注意保護別人的東西,不能損壞別人的東西,要像對待自己的東西一樣。」  建議四: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寶貝。 每個人都有不願意與人分享的寶貝,孩子也一樣。這些東西也許是孩子特別喜歡的,也許是孩子認為重要的人送給他的禮物,也許對孩子來說有特殊的意義。總之,我們提倡孩子與人分享,但是,並不是任何東西都應該與人分享。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寶貝,並教育孩子珍惜自己的寶貝。  哲哲有一件很寶貝的東西,那是舅舅送給他的一把瑞士軍刀。不幸的是,去年舅舅因出車禍去世了。哲哲非常懷念舅舅,他總是把那把瑞士軍刀放在書桌上,每天細細地看,就好像舅舅對他說:「阿哲,要好好學習,舅舅給你買你喜歡的東西。」舅舅永遠不會給哲哲買東西了。但是,哲哲卻非常崇拜舅舅,因為舅舅是一個軍人。這把軍刀,哲哲從來都不拿出來給同學看。每次,同學到家裡玩的時候,哲哲就把這把軍刀放進抽屜。但是,他從不吝嗇把其他東西分給同學們。對此,哲哲的媽媽是這樣解釋的:「這把軍刀是孩子的一種寄託,它對孩子的意義是重大的。我不要求孩子輕易地拿給別人玩。」在其他小朋友來家裡玩的時候,父母可以允許孩子把他認為重要的寶貝「藏」起來,不讓其他人分享,但是,對於大多數的東西,父母應該要求孩子與人分享。只有孩子藏好了自己的寶貝,他才會大方地把其他東西借給別人。如果父母強迫孩子把任何東西都與人分享,不但不合理,反而會激發他的逆反心理,做出相反的行為。  --------------------------------------------------------  第34種習慣 與他人合作讓孩子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樂趣。 在遊戲中學會合作。 教孩子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蕭伯納  有一次,聞一多先生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台,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5=?然後,聞一多先生問道:「大家誰知道二加五等於多少?」 學生們有點疑惑不解地回答:「等於七嘛!」 聞先生說:「不錯,在數學領域裡,2+5=7,這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在藝術領域裡,2+5=10000也是可能的。」說到這裡,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里馳騁》的國畫給學生們欣賞。只見畫面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後面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後面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 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後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裡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由此可見,組合起來後的力量是無窮的。  合作是現代人的一項基本素質與品格。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人真誠合作,他就不可能成功。劉邦曾經說過:「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人到天堂和地獄參觀,他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天堂和地獄裡的人都坐在同樣的桌上,用著同樣的餐具,吃著相同的飯菜,但是,天堂里的人滿面紅光,精神愉快;而地獄裡的人卻面容憔悴,精神萎靡。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來,這個人無意中發現,天堂和地獄裡的人用來吃飯的餐具都是二米長的勺子:地獄裡的人用勺子盛了豐盛的飯菜給自己吃,但是,由於勺子柄太長,怎麼也吃不到勺子里的飯菜;而天堂里的人呢?他們舀起飯菜不是給自己吃,而是給別人吃,這樣,每個人都樂於把自己勺子里的飯菜給別人吃,每個人都吃得紅光滿面。原來,天堂和地獄的區別就在於人與人之間是不是合作。天堂里的人個個願意與他人合作,生活過得非常美好;而地獄裡的人,個個非常自私,不願意與他人合作,只想到自己,結果過得非常凄慘。合作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交往,而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結成的互助互利的雙贏關係。合作的力量總是大於每個部分的總和。可惜的是,中國人的合作精神非常的差。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因此,培養孩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尤其重要。  一般來說,有交往與合作習慣的人,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外向的人。外向的人往往能夠自覺地與人交流,做事的時候也喜歡詢問他人,獲得他人的幫助。但是,外向的性格並不是天生的,這種性格是可以後天培養的。那麼,怎樣來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習慣呢?  建議一:讓孩子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只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下個人無法完成的挫折感,從而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有一位小學老師為了讓學生明白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特地上了一堂有意思的課。在這堂課上,老師先請一位同學走上講台,讓他伸出自己的手,分別談一下每根手指頭的優勢和長處。這位學生說道:「大拇指可以用來讚揚別人,食指可以用來指示事物,小指可以用來勾東西,中指可以……」不等這位學生說完,台下的學生紛紛幫他說了許多每個手指的其他優勢。這時,老師笑眯眯地拿出一隻玻璃杯,只見玻璃杯裡面有幾個玻璃球。老師對大家說:「現在,請你們把玻璃球從玻璃杯里取出來,每個同學都有一次機會。你們可以用你們認為最有本事的那個手指把玻璃球從杯子里取出來!記住,只能用一個手指。」孩子們的熱情被老師鼓舞起來了,教室里的氣氛非常熱烈。每個同學都認真地走上去,用他們的手指去取玻璃球,但是,不管他們怎麼努力,玻璃球就是取不出來。孩子們個個很著急。這時,老師再次對孩子們說:「好了,你們可以邀請另外一個手指與原來那個手指合作,一起來取玻璃球。」這次,孩子們個個把玻璃球取了出來。活動做完了,老師對孩子們說:「現在你們應該明白了,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才能,他總有無法獨立完成的事情,人與人的合作是多麼的重要。」  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也玩一些類似的遊戲,比如,家裡的大床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先來試試,孩子肯定是搬不動的,這時,父母就可以適時對孩子講解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後與之一起搬動這床。再比如,玩遊戲時,不與孩子配合,讓他一個人玩,他就會體驗到一個人玩的無趣,希望有人與自己一起玩。這也能讓孩子體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總之,父母應該充分利用生活當中的一切機會教育孩子。  建議二: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樂趣。成功的合作可以讓孩子產生良好的體驗,這種體驗能夠帶給孩子無窮的樂趣,進而促進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  一位老師在講授《競爭與合作》一課時,讓孩子們做了一個遊戲。老師在講台上放了三個啤酒瓶,每個酒瓶裡面放入兩個比瓶口略小的玻璃球,這兩個玻璃球都是用繩子拴住的。 然後,老師請了六位同學進行遊戲。六位同學分成三組,每兩人為一組。他們每人抓住一條繩子,當老師喊開始的時候,每個人必須在三秒鐘內以最快的速度將玻璃球拉出來。老師剛喊「開始」,三組同學都行動起來。但是,三組結果卻是不一樣的。第一組的兩個同學都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兩人都拚命拉繩子,結果,繩子被拉斷了,兩個玻璃球還是留在酒瓶中。第二組的兩個同學也想自己先拉出玻璃球,但是,他們不如第一組的同學那樣使勁,結果,兩人沒有把玻璃球拉出來,卻把酒瓶子拉起來了。第三組同學在規定的三秒鐘內,一前一後地把兩個玻璃球拉出了酒瓶。老師問他們為什麼會成功。其中一位同學是這樣說的:「我考慮到玻璃球的直徑比瓶口只小一點點,如果兩人同時拉起,必然會卡在瓶口而無法出來。所以我想讓他先把玻璃球拉出來,然後我也就可以順利地把玻璃球拉出來了。」 這位同學深深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並在遊戲中體驗到了合作的樂趣,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必然會更加註意與人合作。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給孩子設置諸如此類的合作競賽,讓孩子們儘力通過合作去完成任務。如果孩子們一時沒有完成任務,父母也不要責怪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達到現實的目標,雖然有些合作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參與者都盡了自己的努力,同時,每個參與者都感到非常愉悅,這就是一種成功的合作。  建議三:在遊戲中學會合作。 不少遊戲是集體進行的,許多孩子分成幾組,按照規則以小組為單位爭勝負。這時,同一小組的孩子需要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取勝。如果孩子自以為是,不顧別人,其他孩子就不願意再與他一起玩,他就會感受到不合作的滋味,從而想方設法與其他人去合作。  日本人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在日本的體育教育中,個人項目很少,基本上都是集體項目。因為日本人希望通過集體性的遊戲來激發孩子們合作的精神。其中有一個叫「人工橋」的遊戲是這樣的: 全體學生弓著腰,拉著手,形成一個人工橋,其他學生就在這個「人工橋」上踏過去。這是一個非常感人的場面,做橋的孩子們都弓著背,讓自己小組的選手往上跑,一個接一個地。跑過後的孩子則在隊伍前面弓下腰,再來充當人工橋。這個遊戲需要較強的合作精神,每一個做人工橋的孩子都要站得牢,才能讓其他孩子從自己的背上跑過去。 也許父母會心疼自己的孩子被別人踩,但事實上,孩子在這個遊戲當中卻學會了怎樣與人合作。  建議四:教孩子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人與人之間,合作與競爭是並存的。許多父母總是教孩子與人競爭,希望自己的孩子超過他人。確實,競爭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有一個學生學習成績非常差,有一次居然考了個全班倒數第一。他的父親意識到孩子缺乏競爭精神,於是對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現在你已經是最後一名了,你再也不會退步,而是只會進步了。只要你找一個競爭對手,你就能慢慢趕上去。」然後,這位父親教孩子找一個比自己的學習成績稍微好一點的同學作為競爭對手,並努力去趕超他。結果,孩子暗暗努力,很快超過了這位競爭對手。在孩子成功後,父親又叫孩子找一個學習成績更好一些的競爭對手,這樣,孩子又開始了暗暗努力,結果也成功了。就這樣,這個孩子靠不斷競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最高興的是孩子在班級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這種片面強調智力競爭,忽視合作精神培養的現象是很有害的。事實上,不管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會與人合作,對其將來非常不利。 美國一位經紀人、談判高手斯騰伯格認為,只要你有合作的精神,對手往往可以成為朋友。他總結自己的經驗,認為化敵為朋的辦法主要有:  (1)與分享自己價值觀的人密切合作;  (2)儘可能多地向對手學習;  (3)創造一個合作而衝突的氣氛;  (4)在面對威脅時,表現出不畏懼;  (5)學會聆聽,習慣於沉默,避免妥協折中;  (6)絕對不要將一個看來要失敗的爭論推向極端;  (7)發展關係,而不是征服。  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競爭心理。競爭目的主要在於實現目標,而不在於反對其他競爭的同學。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學作為學習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上的合作夥伴,千萬不可一味地把他人當成競爭對手和敵人,不顧一切地對立他人。這種思想是不健康的。 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慮集體的利益,學會在關鍵時刻要約束個人的行為,犧牲個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意識或者精神,與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  第35種習慣 幽默 用幽默的方法培養孩子。 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幽默故事。 豐富孩子的幽默辭彙。 注重幽默的高雅性。   ----------------------------------------------------  ·幽默感就是分寸感。——紀伯倫  ·幽默是生活波濤中的救生圈。——拉布  ·幽默是不肯正經其事的荒謬感。——厄謝爾  ·有許多真實的話都是在笑話中講出來的。——斯威夫特  ·一個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對付挫折的。——詹姆斯·潘  ·幽默的內在根源不是歡樂,而是悲哀;天堂里是沒有幽默的。——馬克·吐溫  著名幽默家克瑞格·威爾森曾經說過:「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幽默是生活中的七彩陽光,沒有它,就沒有我五彩繽紛的童年,也沒有我充滿歡聲笑語、幸福無限的家庭。」事實確實如此,幽默感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之一,是一個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你會感到他身上散發出來的智慧。聰明的人一定是具有幽默感的人,因為幽默的思維方式可以讓他們用與眾不同的形式對付突如其來的窘境。  美國釋奴運動領袖菲力浦斯有一次被一位牧師詰問:「先生不是要拯救黑奴嗎?為什麼不直接到非洲去宣傳呢?」 菲力浦斯不緊不慢地回答:「先生不是拯救靈魂嗎?為什麼不直接到地獄裡去呢?」一句話把牧師問得無話可說。  幽默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弗洛伊德說:「詼諧與幽默是把心理的能量以遊戲的方式釋放出來。」幽默也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它基於一個人對自己的尊重。幽默與搞笑是不同的,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幽默感的人總是不動聲色就能使別人充分享受到幽默的愉悅。  幽默感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通過幽默的表達,可以舒緩緊張情緒,更能營造出快樂的氣氛。父母應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尋找自己的生活樂趣。  心理學家保爾·麥基認為,幽默感能提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擅長幽默的孩子,童年時代就會在人際交往中比較成功,因為他們知道,人們很難討厭一個能讓他笑起來的人。 研究發現,即使是四五歲的孩子,如果具有幽默感,就比較容易與同伴交往,而且更容易被別人的幽默逗得大笑。在另一次研究中,一群自認為害羞的8~13歲的孩子覺得自己缺乏幽默感,這讓他們覺得在人際交往中比幽默的孩子要費力得多。  兒童心理專家勞倫斯·沙皮羅認為,和其他情商技能一樣,幽默感的發育從嬰兒出生的最初幾個星期就開始了,因此,父母應該結合這些發展階段,採用不同的方法培養孩子的幽默感。 那麼,怎樣來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呢?  建議一:用幽默的方法培養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運用幽默的方法去培養孩子。幽默的方法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幽默感,而且往往可以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產生較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從孩子剛剛滿月時,你就可以與孩子玩找媽媽的遊戲,用一塊手絹擋住自己的臉,然後迅速拿開手絹,露出自己的臉,孩子就會沖你笑。等孩子大一些,你就可以躲在房間的角落,讓孩子來尋找你。孩子會在尋找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父母應該盡量避免生硬的命令。使用幽默式的語言會讓孩子感到快樂,而且會更加聽從你的教導。比如,許多孩子在玩玩具時,往往比較興奮,能夠一口氣玩上半天甚至一天。但是,在玩完後,孩子們卻很少會主動去收拾整理玩具。這時候,父母最好不要說:「快把玩具收拾起來!要不以後就不讓你玩了!」可以使用幽默一些的語言:「玩了這麼長時間,你肯定累了吧?問問這些玩具是不是也累了?要不,你把他們送回家吧,讓他們好好休息一下,明天再跟你一起玩好不好?」相信孩子會用一種同理心去感受,並會主動地收拾好玩具的。  建議二: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幽默故事。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幽默故事,讓孩子在不斷的熏陶中逐漸培養起幽默感。  據說有一位年過半百的貴婦人,她非常喜歡打扮,每天總要花好多時間來打扮自己。但是,由於年紀實在有點大了,再多的打扮也掩蓋不住她的實際年齡。有一次,貴婦人遇到了大名鼎鼎的蕭伯納,她興奮地讓蕭伯納猜她的年齡。蕭伯納一本正經地說:「看您潔白的牙齒,只有18歲;看您蓬鬆的捲髮,不會超過19歲;看您忸怩的腰圍和塗滿胭脂的臉龐,頂多14歲吧!」貴婦人聽了蕭伯納的評價,非常高興,她激動地問道:「親愛的蕭伯納先生,那麼請您精確地估計一下,我到底像幾歲?」 蕭伯納說:「幾歲嗎?那很容易,只要把剛才三個數字加起來就是你的真實歲數了。18加19,再加上14,你應該是51歲!」幽默的蕭伯納把周圍的人都逗樂了。  有一位母親把這個故事講給了9歲的孩子聽,孩子聽完哈哈大笑。有一次,一位漂亮的阿姨到家裡來做客。孩子對阿姨說:「阿姨,我看你好年輕呀!」阿姨問:「是嗎?怎麼個年輕法?」孩子說:「從你的背影看,你好像我的姐姐;從你微笑的臉龐看,你好像我們班上的女生。」一句話把阿姨給逗樂了。事實確實如此,孩子聽多了幽默故事,自然能夠模仿、吸收幽默故事中的幽默因子,也會逐漸變得幽默起來。 值得注意的是,跟孩子說笑話或表演滑稽的動作時,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因為大人認為好笑的語言或動作,孩子不見得有同感。但孩子認為好笑的語言或動作,大人要陪孩子一起笑,雖然從大人的角度來看也許不見得好笑。  建議三:豐富孩子的幽默辭彙。 六七歲的孩子的語言能力加強,漸漸明白許多詞語有多種不同的含義。他們喜歡跟他人講一些有雙重含義的詞語。 十幾歲的孩子則更迷戀於雙關語和笑話,他們喜歡用這種雙關的語言和笑話來表達對他人的正面或者負面的情感,保持與同伴之間的親密關係。有時候,這種笑話成為孩子們友誼的象徵,如果一個孩子被其他同學告知了一個笑話的內容,這就表明他已經被這位同學接受了,對方願意把他當成好朋友。因此,孩子們需要有豐富的辭彙來幫助自己表達幽默的想法。如果辭彙貧乏,語言的表現能力太差,那也無法達到幽默的效果。父母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講些幽默故事,機智故事,腦筋急轉彎等,訓練孩子思維的敏捷性,豐富他們的辭彙。  建議四:注重幽默的高雅性。 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沙皮羅強調,幽默有時候被人們用來欺侮和侵犯他人,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區別敵意和非敵意的幽默,培養孩子對幽默的容忍力。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幽默也可以用來傷人。比如,別人的種族、宗教信仰、生理殘疾等是不能用來作幽默材料的,這會傷害對方的情感。如果孩子在無意中開了這樣的玩笑,父母千萬不能鼓勵,而是應該鄭重地與孩子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引導孩子尊重他人。父母在希望孩子具有幽默感的同時,請別忘記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有的孩子比較活潑,有的孩子比較內向,他們所表現出的幽默感的形式也會有不同,有的比較外露,有的比較含蓄。幽默來自人豐富的內涵,隨著知識面拓寬,閱歷增加,舉止談吐自然會有所改變。父母不要操之過急,要耐心豐富兒童的內心世界。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千萬不要為了幽默而幽默,變成冷嘲熱諷,或者變得油嘴滑舌。在引導孩子具有幽默感特質時,專家也提醒家長注意一些事項:  幽默要友善,不要傷害他人; 幽默要禮貌,不要嘲諷他人; 幽默要僅限於語言,不要有過激的行為。  ---------------------------------------------------  第36種習慣 感恩他人讓孩子理解父母。 教孩子感謝父母。 教孩子感謝師長。 教孩子感謝朋友。 教孩子感謝生活。  -----------------------------------------------------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鬆而愉快。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高爾基  有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裡遭竊,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給羅斯福,安慰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的回信是這樣的: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遭到盜竊絕對是件不幸的事,但是,羅斯福卻並不怨恨盜竊的賊。相反的,他還能找出感謝上帝的三個理由。這種感恩他人、感恩生活的習慣讓羅斯福在遭遇不幸的時候還是能夠保持平和的心態。  感恩是一種交往的哲學。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謝生活,生活將賜予你燦爛的陽光;你不感謝,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終可能一無所有!有這樣一條簡訊:「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位深愛你的愛人,一幫信賴的朋友。」 是的,一個人如果習慣於感謝他人,他將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歡。一個人如果習慣於感謝生活,他將得到生活的眷顧和寵愛。  日本的一些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他們的感恩教育主要是教育孩子感謝父母、感謝老師、感謝所有關心自己的人。感謝父母,是因為父母養育了我們;感謝老師,是因為教師給予了我們知識,提高了我們的能力;感謝其他關心我們的人,是因為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使自己健康成長,渡過人生的一道道難關。這些看似樸素的感恩教育中卻蘊藏著深刻的人情道理和人文關懷。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訓。我們不僅應該孝敬父母,尊敬師長,而且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也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感恩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是做人的起碼的修養。不會感恩或者不願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歡迎的。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感激他人的習慣,他才能成為一個人人歡迎、人人喜愛的人。  建議一:讓孩子理解父母。  報紙上曾經刊登過一篇文章,大意是這樣的:有一位做公司職員的父親非常疼愛自己的女兒。有一天,上小學的女兒看到一則關於汽車的電視廣告,廣告詞是:「爸爸開車好得意。」女兒覺得如果自己的爸爸也開上這種車,肯定非常得意。於是,固執的女兒要求自己的爸爸也去買一輛這樣的汽車來開。女兒的要求,做父親的非常願意滿足。於是,爸爸答應女兒去買這樣的車。從此,爸爸每天都是加班加點幹活。終於有一天,爸爸開上了這輛「爸爸開車好得意」的汽車,他興奮地問女兒:「爸爸得不得意?」女兒卻懂事地對爸爸說:「爸爸,你工作好辛苦。」就是這句理解的話,讓爸爸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很多父母習慣把自己的辛苦隱藏起來,呈現給孩子的總是生活中最高興、最舒適的一面,以為這是對孩子最無私的愛。事實上,他們可能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們將看不到生活的真實面目,從而對幸福,對父母,對他人缺少了一份理解和感激。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學會從小就培養孩子理解父母的習慣。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媽媽在培養女兒的過程當中就非常注意教女兒理解母親。她在教子日記中是這樣描寫的: 從(1985年)元月2號起,我要求婷兒在我生氣的時候給我消氣,很靈驗。每當我因為她做錯了事而生氣的時候,婷兒便依偎在我身邊對我說:「媽媽,我錯了,你別生氣了,我給你背首詩消氣啊!」說完便奶聲奶氣地背著:「朝辭白帝彩雲間……」詩還沒背完,我早就愉快地笑了。婷兒還用唱歌的辦法為我消氣,她頭兩天喜歡唱: 「我們的祖國像花園……」,後來又唱「搖啊搖,我的寶寶要睡覺」,今天唱的是《草帽歌》。我還沒有細想.這樣做對她到底有什麼益處或害處,但是對我卻太有好處了。 前些時候,我總是很難把生氣的情緒很快消除,這樣一來,我只用幾秒鐘就換了心情。客觀地說,我高興起來,婷兒也很高興,這對我的身體和我們之間的氣氛是很有益處的。我想,也許這是在要求婷兒對他人盡責吧。至少她要對我的情緒負責,媽媽心情愉快就活得長,她就可以和媽媽在一起多過許多幸福的日子。因為我咳嗽,說不出話,不能給婷兒唱歌,講故事,婷兒說:「那我就給你講。」她要講好笑的故事,這樣就開始編「愚蠢的故事」、「奇怪的故事」。 …… 這會兒,我可愛的女兒已給我擠好了牙膏,等著我去刷牙,她自己則坐在被窩裡唱京劇……  建議二:教孩子感謝父母。 生活中,許多父母都只知道無限地為孩子付出,卻從來不知道應該教孩子感謝父母,對父母有所回報。這樣的孩子往往是自私的,只有懂得感謝父母、回報父母的孩子才能夠感謝其他人、回報社會。  第38屆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金牌得主安金鵬是天津人,他的家境非常貧困,但是,他的母親卻非常堅強,無私地為孩子奉獻著一切。安金鵬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在獻給母親的文章——《母親啊,你是我最好的導師》中,安金鵬是這樣寫的: ……跛著腳的母親在為我擀麵,這麵粉是母親用五個雞蛋和鄰居換來的,她的腳是前天為給我多籌點學費,推著一個平板車去賣蔬菜的路上扭傷的。 端著碗,我哭了。我撂下筷子跪到地上,久久地撫摸著母親腫得比饅頭還高的腳,眼淚一滴一滴地滾落在地上…… …… 我家太窮了,家裡欠的債一年比一年多。我的學費是媽媽找人借的,我總是把同學扔掉的鉛筆頭撿回來,把它用細線捆在一根小棍上接著用,或者用橡皮把寫過字的練習本擦乾淨,再接著用。 …… 我的母親是用一種原始而悲壯的方式收割的麥子。她沒有足夠的力氣把麥子挑到場院脫粒,也無錢僱人使用脫粒機,她是熟一塊割一塊,然後用平板車拉回家,晚上再在我家院里鋪上一塊塑料布,然後用雙手抓一大把麥稈在一塊大石頭上摔打脫粒……三畝地的麥子,靠她一個人割打,她累得站不住了就跪著割,膝蓋磨破了血,連走路也是一顫一顫的呀…… 她為了不讓我餓肚子,每個月都要步行十多里地去批發20斤速食麵渣給我送到學校。每個月底,媽媽總是扛著一個鼓鼓的面袋子,步行10里路到大沙河鄉車站乘公共汽車來天津看我。而袋裡除了速食麵渣,還有媽媽從6里外的安平鎮一家印刷廠要來的廢紙——那是給我做演算的草稿紙,還有一大瓶黃豆醬和咸芥菜絲,一把理髮推子,天津理髮最便宜也要5元錢,媽媽要我省下來多買幾個饅頭吃。  我是天津一中惟一在食堂連素菜也吃不起的學生,我只能頓頓兩個饅頭,回宿舍泡點速食麵渣就著辣醬和鹹菜吃下去;我也是惟一用不起草稿紙的學生,我只能用一面印字的廢紙打草稿;我還是那兒惟一沒用過肥皂的學生,洗衣服總是到食堂要點鹼面將就。可我從來沒有自卑過,我總覺得我媽媽是一個向苦難、向厄運抗爭的英雄,做她的兒子我無上光榮! …… 我要用我的整個生命感激一個人,那就是哺育我成長的母親。她是一個普通的農婦,可她教給我的做人道理卻可以激勵我一生。  安金鵬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被愛蒙蔽雙眼,她清醒地認識到,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孩子要回報社會,就需要從回報父母開始。許多孩子不懂回報父母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機會來回報。在這方面,父母需要訓練孩子的感恩、回報意識。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而孩子又應拿什麼來報效父母所付出的無數艱辛呢?  一位父親在看到兒子吃巧克力的時候,要求兒子分一點給他吃。兒子先是不同意,這位父親就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兒子還是不願意。這位父親就假裝生氣。看到父親生氣了,兒子只好分了一半給父親。 事後,這位父親是這樣解釋的:「我並不是真的想吃兒子的巧克力,我只是想讓兒子從小就學會感謝父母、回報父母。」另一位母親的高明在於,她是引導孩子主動去感謝父母。 這位母親非常喜歡仙人球,她經常給女兒講一些養花草的好處。有一次,她帶女兒去逛花市,看了各種各樣的仙人球,但是,她只是問了價錢,卻沒有買。她對女兒說:「這仙人球好看是好看,就是太貴了。」回到家後,母親似乎一直惦記著那些仙人球。沒過幾天就是母親節了,鋪天蓋地的廣告都在教子女孝敬母親。母親節那天,這位母親剛回家就看到了放在桌子上的仙人球,還有女兒的一封信。女兒是這樣寫的:「媽媽,你養育了我15年,我無以為報,我知道您很喜歡仙人球,就給您買了一盆仙人球,這代表了女兒對您的感激之情。」這位母親欣慰地笑了,原來,這是她精心設計的訓練課,她希望女兒主動地學會感謝他人。可喜的是,現在已經有多所學校開始重視感恩教育。「 今天,當我找出種種借口為自己把語文考砸的原因辯解時,原本以為她會幫著我一起怨天尤人,想不到她卻狠狠地批評了我:不管什麼事,不要給自己找借口,對就對了,錯就錯了。是的,沒有任何借口,當結果已經出現的時候,我不該試圖逃避責任,而應該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我要感謝媽媽,她使我清醒,讓我進步。」這是青島開發區四中學生孫方誌的一份感恩作業。青島開發區四中正是認識到感恩對孩子的重要作用,才在全校範圍內給學生們布置了感恩作業,並把這項作業納入了德育教育體系。 安丘四中每年都讓學生寫「親情作文」,讓學生通過作文的形式來體念父母的不易和對自己的恩情,教育學生感謝親人,刻苦學習,用成績回報親人。學校還把學生寫好的「親情作文」寄給家長。曾有一位家長拿著信流著淚對校長韓忠玉說:「我的孩子長大了,懂事了,我很感謝學校對孩子的教育。」  建議三:教孩子感謝師長。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說:「我尊重亞里士多德如生身之父,因為如果說我的生命屬於父親,那麼賦予生命價值的所有一切都屬於亞里士多德。」 老師是給予我們知識的人,是給予我們打開知識寶庫鑰匙的人。許多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非常注重感謝老師。  有一次,陳景潤去拜訪李文清教授。陳景潤非常感激這位曾經鼓勵自己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的好老師。 李文清教授把陳景潤讓進了客廳。陳景潤對李老師說;「我到北京後,一直想著老師的培養和教育。現在搞研究工作,總覺得以前老師的指導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是老師幫我打下的。」 接著,陳景潤把最近發表的數學論文送給李老師審閱。在論文的扉頁上,他已工工整整寫下:  尊敬的李文清教授:  非常感謝老師的長期指導和培養。  學生 陳景潤  他還從黑掛包中拿出一包北京糖果、一套國畫圖片、一枝燙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金字的鉛筆送上。臨別時,陳景潤一再要求老師多給他寫信,給予指導。  教育孩子感謝師長,要從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師,不給老師添麻煩,為老師擦黑板,給老師倒茶等。尤其是要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回報老師的教導。  建議四:教孩子感謝朋友。 一個人的一生必然會有一些朋友。真正的朋友不僅可以同甘共苦,而且可以幫助自己解決許多人生當中的困難和麻煩。一個人的成功或多或少地與朋友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有一家商貿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在公司周年日致辭說:「感謝一直以來支持我,關心我,陪我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的朋友和同事;感謝生命中一切使我成長的人。當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停滯不前時,是他們提醒我要居安思危,他們是我的良師益友,藉此機會向他們表示我真摯的謝意。」  父母要教育孩子以平常心對待、幫助他人,不要有圖回報的心理,但是,對於他人的幫助,卻應懷有回報的願望,做一個感謝他人、知恩圖報的人。  建議五:教孩子感謝生活。 美國猶太教哲學家赫舍爾說:「世界是這樣的,面對著它,人意識到自己受惠於人,而不是主人身份;世界是這樣的,你在感知到世界的存在時,必須做出回答,同時也必須承擔責任。」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一個人只有懷著感恩的心態,才會忽視生活的苦難,時刻看到生活的美好。 古代日本的阿伊努人,把小米搗碎做成餅之後,家中的老人要向餅禱告:「哦,穀神啊,我們向你禮拜。……你滋養人們吧。我現在吃你。我禮拜你,感謝你。」禱告之後,才能拿起一塊餅吃下。  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謝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並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難、遭到不幸的時候,仍然要感謝生活,不怨天尤人,要做個生活的主人。  --------------------------------------------------------------


推薦閱讀:

好習慣:快樂地生活
好習慣:最佳教養方法是觀心
培養善於閱讀的好習慣
中醫養生與保健:好習慣養生62
好習慣:不為失敗找借口

TAG:孩子 | 習慣 | 影響 | 好習慣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