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修養是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 文化修養是中國畫的精神內涵
  • 2009-12-25 中華美術網(www.ieshu.com)

  • 清人方亨咸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繪畫,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窮年累月,刻畫鏤研,終一匠作耳,何用乎?」縱觀中國繪畫史,古代的繪畫大師,哪一個是僅靠筆墨技巧而獲得成就的?哪一個不是飽學之士?但是,當今畫界卻是魚目混雜:不學無術者有之,僅靠玩弄筆墨而大呼「已達文人畫至高之境」者有之,一知半解者有之,投機取巧者有之~~~~~雖然中國畫講究筆墨,但是僅有筆墨是不夠的,更何況當今有些人不在筆墨上下功夫。他們因筆墨功夫不到位而捨棄筆墨,採用肌理手法「制畫」,並美其名曰「現代工筆畫」(我所了解的一位畫家就是因為工筆線描的水平不高,所以作畫時根本不用線,只是用鉛筆勾個邊線而已。對於物象的其餘部分,就靠顏色和肌理來完成)。還有些科班出身的畫家,不紮根於本民族優秀文化,不在傳統的基礎上尋找創新之路,而是胡塗亂抹、一味崇洋,搞所謂的「抽象」藝術。可以說,這些人有知識而無文化修養(筆者認為,知識和文化是兩個概念)。他們的畫,既無文人畫的雅逸之氣,又無民間畫的質樸之趣,即便稱為「抽象」藝術,也無非是「抽象」藝術的垃圾而已。有些畫家一味窮追前人,其作品雖飄逸空靈,但過於輕佻;雖筆簡境幽,但空洞乏味,缺乏個性、缺乏思想。我們要知道,中國繪畫是大文化的產物,是與哲學、文學、書法、歷史以及畫家人品、修養等因素緊密相關的。 自文人畫興起以來,畫家極為注重自己的文化修養。如蘇軾不僅是書畫家,而且是文學家、思想家、詩人。從而演繹了宋人「尚義」之說。他們在繪畫方面追求的不僅僅是對物象的簡單描摹,而是一種寄物言志、含道映物、澄懷味象的文化意境;在書法方面,追求的也不僅僅是對語言符號的一種繼承與表達,而是對精神美、符號美、韻律美、流動美的傳達。 元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有黃公望、王蒙、倪瓚和吳鎮。特別是倪瓚最具影響力,值得我們研究。他在許多畫論中都極鮮明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與思想。尤其是他提出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使中國畫在觀念上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 明代文人畫的代表人物當首推董其昌。他以儒家學說為本,以「程朱理學」及「禪宗」一脈為源,把「禪宗」那不羈物慾而求大自在的精神文化內涵貫注於自己的書畫作品及詩文之中,從某種角度解讀了繪畫的表現語言以及中國文化的深層內涵。這從他獨出機杼的文論、詩論、書論和畫論中可窺一斑。尤其是他以「禪宗」的「南頓」、「北漸」比擬「積學」與「會心」的藝術觀———南、北宗論,更體現了其深厚的文化修養。他以自然之理詮釋宇宙萬物,以文人的筆情墨韻體現超然物外的清靜之境。他把文人畫中筆墨超逸、意趣神妙的一脈定為「南宗」;把文人畫中狀物凝形、法度森嚴的一脈定為「北宗」。這一理論,是他在多種文化修養的基礎上產生的聯通學問,是自然與心境交融後的自我思想的大自在、大自由的抒發。 清代最具代表性的文人畫家是八大山人。作為明朝宗室後裔,他初涉世事便遭家傾國覆之災,為了自保,削髮為僧。滿腹的文化修養,促使他用手中的畫筆宣洩心中的憤恨。他的作品,給人一種冷峻、凄涼的感覺。如其筆下的小鳥白眼向上,單腿獨立,似乎喻示著畫家與清朝統治者勢不兩立。在筆墨處理上,他更注重以意為象,用筆簡練,意境幽深。八大山人對書法、繪畫有著獨特的理性認識和深層的通悟理解。它將佛道、哲學及個性審美有機地融於畫中。可以這樣說,八大山人是以畫代言,通過繪畫抒發自己的悲憤、哀怨之情。至近代,則有傅抱石、張大千、劉海粟、齊白石等畫家,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要探究文化修養為什麼是中國畫的精神內涵,就必須明白中國畫是創作者自我精神世界的展現,是其豐富的學識修養和獨特的思想觀念等因素的綜合體現。筆者認為,繪畫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時代精神的整體結晶,因而繪畫要表達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要有教育與勸戒的作用。正如唐代張彥遠所言:「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謝赫也曾言:「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在筆者看來,畫家的創作不能僅局限於對自然萬物的描摹,而是要通過描繪自然之「形」體現畫家的思想和審美趣味。另外,畫家最好根據畫面意境,用詩文、詞賦題跋,以增強作品的表現力,豐富作品的文化內涵。當然,要做到這些,畫家必須具有深厚的文化素養。
  • 推薦閱讀:

    中國人還能找回貴族精神嗎

    TAG:中國 | 文化 | 精神 | 國畫 | 修養 | 內涵 | 文化修養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