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家庭教養方式調查顯示
家庭教養方式對獨生子女人格發展影響分析 家庭教養方式影響獨生子女的人格發展,它主要表現在影響獨生子女六種人格需要:成就需要、親和需要、扶助需要、謙卑需要、持久需要、攻擊需要。 否定型家庭教養方式對獨生子女的不利影響最多,它可以導致獨生子女具有較高的謙卑需要和攻擊型需要,和較低的持久需要。其次是過分保護型和放任型。過分保護型可能降低獨生子女的親和需要,並可能增長獨生子女的謙卑需要;放任型則可能降低獨生子女的持久需要,而增長他們的攻擊性需要。除外,溺愛型家庭教養方式不利於培養獨生子女的成熟需要,干涉型則可能降低獨生子女的親和需要。 《中國青少年發展狀況研究報告(1996)》關於獨生子女人格發展現狀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獨生子女的攻擊型需要比較強烈,主要表現在好主動出擊,喜歡批評他人,拒絕與自己不和的人交往,易為小事發怒等。攻擊性需要由許多方面組成,大部分具有消極性。獨生子女的攻擊性人格特徵,是造成代際衝突的主觀原因之一。如上所述,攻擊性人格特徵卻是與一定的家庭教養方式有關。 除了以上分析所顯示的家庭教養方式與獨生子女人格發展易於造成家庭中的代際衝突,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員花建指出,受轉型期文化影響,家庭教育正面臨新的挑戰:其一是價值觀念的多元融合和理想追求的始終如一常產生矛盾。社會開始允許有不同的價值觀念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國外評論改革開放給中國人一是帶來富裕,二是帶來自由。自由的含義是為人們的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過去很明確,現在卻很難有一個先驗的框框。①在當前,家長應讓孩子學會在一個多元價值觀念的社會裡,能學會獨立思考,能吸納多元觀念中的合理因素。 ①《家庭教育報》,1997年12月15日。 其二,信息爆炸和孩子接受信息能力的矛盾。如何剔除眾多信息中的假醜惡成分是對家庭教育的又一挑戰。 其三,人的全面發展和市場競爭的功利趨向正在不斷地發生衝突。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出現了人們追求功利的潮流。為了將來的成功,學生負擔過重;書店裡陳列著許多讓你儘快獲得成功的書籍,影視中也在教你各種獲得成功的手段;為了追求高工薪,年輕的大學生頻頻跳槽。這一潮流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矛盾,人的幸福空間某種意義上正在縮小。 綜上所述,正是社會轉型期的社會文化潮流,使得傳統家庭中的家庭衝突激化。單就花建指出的三個特徵,就容易導致兩代人在人生觀、消費觀及發展觀上的諸多衝突。青年人總是更易於接受現實並率先融入潮流,而父母們則更趨於保守的觀念及固守以往的經驗,因而代際間親情的碰撞在所難免。我們該怎樣看待這種現象呢? 在「親情的磋撞」中兩代人共同成長 雖然我們討論了代際衝突的現象和分析了發生衝突的根源,但我們卻很難做到像其他文章那樣,符合邏輯地給出一個良方或者策略來緩和此種衝突。代際間的衝突與碰撞其實是不可改變的,它會永遠存在,我們所能做的,即是希望這種衝突在內涵上更有意義,在形式上則是更溫和的;它使父母子女雙方從中感到對方的關懷與愛,而不是感覺到自己受到了傷害,妨礙了心情舒暢,阻止了心靈的成長。 和諧、健康、有利於家庭成員共同成長的家庭人際關係應該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然這卻是一個家庭建設系統工程中的綜合能力的體現。它必須是建立在認知正確的基礎之上,不僅是對社會現實的認識,而且還要有超越與批判「潮流」的見識與膽略,才能避免「隨波逐流」帶來的困惑。家庭成員基本上是具有健康人格者,在悅納自我的前提下,互相尊重,並富於批判與反省能力。在氣質與修養上他們是文明禮貌的,因此是具有親和力的,有能力創造溫馨的家庭氛圍。在精神內涵上,他們是積極的,熱情的,富有愛心的,關心他人的,有理想的,追求真理的。 即使在這樣的家庭中,代際間的衝突與碰撞也會存在,但是,它帶給家庭的,不是沮喪和傷害,而是全體家庭成員心靈共同的成長。 5.3追求獨立——親情的碰撞實話實說 為了讓獨生子女及家長真實地說出自己對某一件事的看法,我曾擬寫了一批問題讓家長、老師、孩子及心理工作者發表各自的看法。以下是我從中挑選出的關於「代際衝突」的幾個真實的問題和參與討論者的真實的看法。 媽媽的行力可以原諒嗎? 正逢考試階段,爸爸住院了。我暫住在大姨家可安心考試。考試結束後回到家,卻只有父親的遺像和媽媽的眼淚。媽媽你好殘酷啊,隱瞞了父親病危的消息,使我錯過與爸爸見最後一面的機會,留下終生遺憾,卻僅僅為了考個好分數。 琦琦(女) 張燁(學生):我們的老師,我們自己都將考試的分數看得太重了,偶爾一次失利都不允許發生,這是何等苛刻的要求啊!今天當我聞及這則「母親因為自己的女兒考試而不讓其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消息之後,我真的很難過。儘管這件事的發生沒有造成學生更大的不幸。但是,我認為這件事在該女生心中投下的陰影,對她產生的負作用很難估量、這位女生遭遇的事件再一次向社會表明了現在的學生在分數的重壓下活得如此沉重,這份沉重來自於自身、家庭、社會種種因素。 張秀鳳(家長):作為家長我對這位母親不近人情的做法,不敢苟同。生離死別乃人生大事,我認為應該讓她孩子來看望父親,甚至必要時讓她來醫院為父親送茶送水的,讓父親感到親情的溫暖,感到寬慰,讓孩子懂得做子女應盡的責任。 對一個深愛父親的孩子來說,一旦知道父親病故的消息,她不可能無動於衷。即使人坐在書桌前,心也會飛到父親身邊。這能不影響她的學習嗎? 王裕如(心理諮詢師):只因為時代不同了,現代人更重視效果而不再一味強調動機,而人們都依然膠著於傳統中陳舊的觀念,一廂情願地從自身立場出發,去追求他所需要的東西。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改變原有的思維習慣與行為方式,要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觀察事物與研究事物,以期達到我們的目的。 董君武(老師):沒有讓她與父親作最後的告別,從表面上看確實於情難容。但我相信,她的母親作出這一決定的時候是極其痛苦的,更何況是在自己即將失去丈夫的時候。在我們接受「為不影響女兒學業」這一表面原因的同時,我們仍可以作出種種假設:也許這一決定包含了她父親的願望;也許是為了讓女兒不見父親臨終前的苦痛,永遠留住父親美好的笑容;也許她所面臨的考試實在太重要……所有這些假設,都蘊含了母親對女兒深深的愛意,以及母親對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詮釋:活著的人生活得更好,是對死者最大的撫慰。因此,我們可以說,她母親的決定,透射出的是博大的母愛和超越生命的人生觀。 為什麼我成了「灰姑娘」? 高中三年,我幾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媽媽要我把全部精力投入高考,可是落榜後,媽媽在教訓弟弟時常說:「讀書別像人家,架子搭足,考下來名落孫山……」每次聽到這話,我便忍不住掉淚。無論我多麼傷心,可是冷遇依然,我討厭媽媽的「勢利」。 莉莉(女) 徐怡(學生):我們的父輩也許並沒有經歷過太多讀書中的緊張氣氛和臨場考試的壓力。他們不懂為什麼我們整天拿著書本,還不能拿第一。他們以為只要不讓我們出去玩,不讓我們看電視,看小說書,就能讓我們一心一意地讀書。我們並不需要家長們把我們伺候成「小公主」、「小皇帝」,我們只需要他們給我們適當的心理空間,讓我們有遐想的自由。 許多家長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處處呵護著我們,什麼也不讓我們干,只要我們能讀好書,哪怕他們再苦再累也是心甘情願,所以他們認為我們讀書一定會好,不可能不好。偶爾一次的失敗,他們也會十分傷心,從而對我們冷嘲熱諷。他們的苦心我們應該理解,但對於他們的方式,我不能認同。 王裕如(心理諮詢師):整個人類社會幾乎都對「成功」崇拜。在很多時候,也正是成功的輝煌與利益推動著人們去努力奮鬥,成功是足以誘惑人的,它不僅帶給你實際的物質利益,更帶給你無與倫比的心理優勢。 然而,總有人是被成功淘汰的,真正成功者總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這些道理幾乎誰都明白。但是,總有許多人存有僥倖心理,期望成功的桂冠會圓滿地落在自己的頭上。期待得久了,在他的心理上「希望」似乎變成了承諾,而一旦失望,他就會覺得自己或者是他人違背了承諾,因此無法接受。 這就是心理誤區帶給我們的困惑,是我們美好的想像與不切實際的期待愚弄了我們的判斷。 吳敏(家長):其實落榜並不可怕,因為當代社會是競爭社會,處處有挑戰,時時有機遇,年輕人就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高考這座獨木橋並不是唯一通向成功的路。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如果樹立了正確的心態之後,繼續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努力學習,同樣也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慕容如(老師):孩子成績不理想並非就是他不用功,孩子們都是想取得好成績的,但是卻被各種不良因素困擾,諸如不恰當的學習方式,不合適的學習環境,沒有訓練好的心理習慣,及理解、接受能力的欠缺等等。正是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孩子的學習困難,要使他學習進步,便要研究他的學習與心理習慣,以便找出癥結。所以,成績落後一味責備他並不解決問題,卻只有使他痛苦。 為人父母對子女的殷殷期待之心我很理解,可期待並不等於事實。孩子遇到挫折時更需要家長冷靜理智地對待他們。 遇上「問題家長」怎麼辦? 下崗後的父親令我非常失望,他又懶又暴躁,大事做不來,小事不肯做,還總是拿我與媽媽出氣。我不能責罵他,便只有在心裡譏笑他。但是他總是我的父親。「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令我沮喪。 小剛(男) 徐幗芳(學生):若是一個人在坎坷曲折的道路上摔倒了,他會怎麼辦呢?對,他會用自己的臂膀支撐著爬起來,繼續他的征途。 若是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摔倒了,他最需要的又是什麼呢?對,除了自身頑強不屈的毅力外,他最需要的就是一條「臂膀」,一條能夠支撐起已摔傷的身軀的臂膀。 作為子女,瞧不起父親的想法是極其錯誤的。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下崗」是改革進程中的產物,我們不應一味地鄙視它,而應該正視它。父親事業不順,情緒低落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對待任何人都應有一顆寬容的心,何況我們的父母呢? 楊大偉(老師):在和我的學生接觸中,經常有學生告訴我:父親(或母親)下崗了。這些同學,心裡或多或少地產生了對家長的埋怨情緒,有的甚至開始蔑視自己的父親(或母親),造成了家庭生活的隔閡與衝突。 這些家長中,有好多是「文革」時期的中學生,正是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犧牲了他們的寶貴時間,剝奪了他們求學求知的權利。當這場災難結束後,他們又面臨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許多人不得不再一次放棄了讀書的機會。我們怎能將過早「下崗」的責任完全歸咎於他們呢?我常以此來啟發那些同學,希望他們能客觀地、歷史地看待父親(或母親)的下崗,萬不能責怪他們,更不能譏笑他們,因為「鐵不成鋼」的原因並不全在於「鐵」的本身啊! 我有擇學的權利嗎? 媽媽離婚後獨自把我養大。填報大學志願時,她要我考醫學院,可我填了計算機系,為此她非常氣憤並以死相脅。現在生米做成了熟飯,我卻無法解開母親心中的結,為此我非常苦惱。 江林(男) 徐燕(學生):當我們踏入社會的那一天,也許家長們就會明白自己錯了,錯得離譜,因為他們的愛、他們的包辦使我們一事無成:不懂得如何為人處事,不懂得幫助他人……所以,我要對所有天下的父母說:「我們要自己的權利,不僅是擇學、擇業,還有擇友、為人處事……我們已經逐漸長大了,讓我們試試自己獨立好嗎?」真心希望父母在看完我的文章後,有所觸動,給您深愛的兒女們一個放飛的機會吧!也許您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王征(老師):無論江林同學填報了計算機系,還是醫學院,在我看來,都是很不錯的選擇,都可以很好地為人民服務,成就一番事業。 況且,他能根據自己的意志填報大學,決定自己的命運,正是他長大成人、成熟完善的標誌。這些本應是可喜可賀的事。然而,他真正的苦惱在於對母親的孝敬與個人日趨獨立的生活態度之間的矛盾。而怎樣使之統一起來,卻正是成長途中的考驗,相信他會處理好的。 陳立賢(家長):填報志願,選擇專業,是決定一個人前途的關鍵。父母親作為與子女關係最密切的人,自然要在此關鍵時刻為子女把握好方向。但是這絕不是越俎代庖,包辦代替,剝奪子女的選擇權而僅僅按照自己的意願來作決定。畢竟,以後的人生道路要靠孩子自己去走,擇業還應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自身條件來確定,由孩子自己作出抉擇。 5.4 溝通 這位求詢的婦女,彷彿帶來了一個隔世的故事。她很悲痛地說自己能承受所有的不幸,卻難以忍受女兒對她的無情無義。當唯一的女兒漸漸長大,卻對母親越來越疏遠的時候,作為母親的失望與悲痛是無法言喻的。當初就是為了讓女兒不再失去無法替代的母愛,她才留在家中,過著貌合神離的夫婦生活。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對於母親的「犧牲」,女兒非但沒有絲毫感激之心,而且還對她懷著深深的成見。這使她不勝惶恐。 長期的情感不和及間或爆發的「戰爭」,使得女兒幼小的心靈飽受擔驚受怕的折磨。而父母卻沒有想到他們的行為已經帶給孩子深深的心靈創傷。 直到有一天,父母們又為了不知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執起來,在一邊做功課的女兒突然一人獨自笑起來。父母都驚奇地看著她,甚至忘了自己的爭論。女兒對著莫名其妙的父母說:「想想真是好笑,小時候一見你們爭吵,我心裡就很害怕,禁不住要想:萬一你們離婚了,我怎麼辦?現在我終於想明白了,你們即使離婚了,也與我無關,看著你們吵架真有趣,好像在看電視連續劇似的。」 女兒的這番話,道出了自己所受的傷害,也表明了如今她對父母已經「不關痛癢」的無足輕重的態度。只可惜當媽媽的不但沒有及時處理好與丈夫的關係,也沒有及時協調好與女兒的情感聯繫。她沒有對女兒的言外之意引起足夠的重視,反而認為女兒已經長大了,該讓她獨立去應付生活與學習,而她自己則一心撲在所謂的「事業」上,忙著做節目,寫書稿,社交。夜歸的次數越來越多。她以忙於「事業」為由逃避作為一個主婦的責任,同時也殘忍地逃避做母親的責任。她以為只有多掙錢,多給女兒花,才能稍微彌補自己做母親的缺憾。女兒接受了她的錢,很習慣地每天問她:你給我帶了什麼回來。母親惱怒地反問:你怎麼把我當成了你的錢包? 女兒回答:你除了有錢還有什麼? 這對母親真是一個意外的打擊。現在女兒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出類拔萃,有禮貌,講文明,而在家裡對父母卻不理不睬,有事直呼其名,一臉不屑一顧的漠然神情。這種明顯的兩面性人格,使當母親的深為憂慮。 這位求詢的母親是一位教師。她對心理問題有所了解。但是卻不懂得如何矯治與調節。 通過她所敘述的情況與其女兒的種種行為,我告訴她,她女兒是一個有個性、易偏激的情緒化少女。由於他們夫妻失和,從小便帶給她憂慮甚至是恐懼的情感,因此她的人格成長或許是有些偏差的。因為她從小便缺乏足夠的安全感,加之她的母親也是一位性格倔強的婦女,只顧及自我意志的實現,卻忽視了對女兒的必要的關懷與照顧,使女兒因此對母親產生了怨意。 夫妻間的爭吵是不可避免的,但因此而忽略了給予子女必要的關注,這便是家長的責任。孩子們或許有一天會理解父母的難處,但也許未必會原諒父母對孩子情感需求的忽視,而女兒的種種態度,正是要求母親更多關懷的表現。如果母親能夠重視並接納她的正當要求,給予她足夠的溫情與愛,那情況是會改觀的。 那位母親痛定思痛,克服了自己不敢親近女兒的弱點,重新調整與女兒的關係。她原來害怕與女兒親近是因為怕被女兒的冷漠傷害,與她保持距離也是為了相安無事,現在她按照在求詢時討論的策略行事。在人寢前,她坐在女兒的床前,用手撫摸她的頭髮,並用梳子幫她梳頭,這是女兒幼時便很盼望母親為她做的事情,現在,媽媽的手一接觸到女兒的身體,自己的心中便生出一股說不出的暖流,使心情變得柔和、輕鬆、親切。她繼而又把手伸進了女兒的背部替她搔癢,才發現女兒居然在患皮疹,背部全是點點粒粒的小痘子。母親著了急,女兒才說發現皮炎已有好久了。這令母親很是慚愧。母女倆就這樣說著話兒,直到她安然入睡。連著好多時日,女兒與媽媽的話越來越多:說同桌的男生如何傻氣,說班上的女生如何與老師爭吵。母親的心像一塊磁鐵,母親的手彷彿魔力無邊。逝去已久的溫馨又在她們的心中重現,帶給她們融融的春天。 在三月八日那一天,媽媽意外地收到了女兒的一封信。這是她無論如何也夢想不到的。女兒娟秀的字跡如一股清新的風向她撲面而來: 一年一度的「三八」婦女節到了,這是全體婦女的節日,首先,我要祝你節日愉快,媽媽! 但是,在這裡我要給你提個意見:媽媽,希望你能夠誠實些。我一直把「信」字奉為人生哲理,而你的詞典里卻沒有這個字,你一再違背自己的話。 早在我記憶開始時,你就經常騙我。那時我還不能分辨是謊言還是承諾。可漸漸地我分清那是連善意的謊言也不如的胡編亂造,信口搪塞。你似乎說過就忘了,可是你知道嗎?我卻能記住。我對你很冷淡是因為我已經不相信你。你總是說我這個孩子怎麼這樣,可這實在是你自己造成的。 以前我一直沒有告訴過你我的想法,那是希望有一天你忽然不說謊了。現在,我之所以在你的節日告訴你是希望你能把它當作一個女兒給媽媽的最真誠的建議。 讀著這封情真意切義正辭嚴的信,媽媽的內心被深深的歉疚牽扯著。在無生存之憂的現代社會,生個孩子很容易,但是培養他們健康成長太難太難。這是因為作為家長的成人們本身都是有著各種缺陷,包括人格偏差等問題的。也許,正因為如此,家長才更要注意到這個問題。 同時,媽媽的內心又充滿著對女兒的感激。她為這遲來的理解與關懷而感到由衷的欣慰。她久久地捧著這封信,直到女兒進門,才收起來對女兒說:「謝謝你的信,我會改正缺點的。」 女兒莞然一笑,非常滿意地吁了長長的一口氣。那是母親近年來看到的女兒最燦爛的笑容。多年的隔閡消除了,媽媽把女兒的信放在隨身的包袋裡,天天背著它,感覺女兒的一片心意。 這是一個並沒有複雜情節,而只有微妙心態的求詢案例。但是它卻帶給人們深深的思索。現代社會為人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提供了方便與可能。但是,無論採用何種方式生活,家長們都必須重視由此給子女帶來的影響。 5.5爸爸媽媽的信——父母為何失去了威信 父母花了一筆錢把兒子千方百計地弄進了住宿學校去念書。兒子在寄宿學校如魚得水,充分享受到了「獨立自主」的權利。他玩遊戲機,上影院,偶爾還下館子,玩得星期天也樂不思蜀不想回家。媽媽著急得六神無主:任你如何對他言,他只是咬緊牙關不吭聲。媽媽來到諮詢中心,講述兒子的事情,講述自己的焦慮。詢談中我得知他們夫婦經常給兒子寫信,可兒子卻從不回信,於是我希望他們能向我提供曾經寫過的信,以讓我昭示其他的父母孩子:為何父母會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如此無奈,而孩子卻又為何會變得如此冷漠。 媽媽的信: 冬冬: 你好! 近些日子,媽媽總覺得你變了很多,在家中與大人的知心話越來越少,一個人坐著總是發獃,人在家裡,心靜不下來,總是魂不守舍,現在甚至連休息天也不想回家。不知道你的腦子裡在想什麼?逃避什麼?到底有什麼困難在阻礙你?想幫你,又不知怎麼幫法,真是干著急。 冬冬,爸爸媽媽都是過來人,比你多活了幾十年,對世上的很多事看得比較清楚。總是想把那些看到過、經歷過的事情告訴你,目的是想讓你少走彎路,健康成長,絕無半點其他意思,你應該明白父母的苦心,天底下有哪個父母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健康、優秀的人才。你明明懂得我們對你的心,可你卻變著法子來氣深愛你的父母,有時候我都感到心寒,到底是兒子真不懂還是裝糊塗?為什麼父母的愛心換不來兒子的孝心?父母的句句肺腑之言喚不醒兒子,抵不住同學的一言一行?為什麼?為什麼?你能否告訴答案。 對於你的種種要求,在可能的範圍里,父母是能夠滿足你的,但不是絕對,這要根據你的實際表現和家庭經濟狀況來決定。如果樣樣順著你,這決不是愛你,而是害你,你心裡應該是很清楚的。我總認為,一個學生應該以學為主,品學兼優,互相間的攀比是學業、品德、身體,而不是其他,如其他方面多想了,多做了,那必然影響學習,影響健康成長,媽媽希望你能拋棄一切雜念,專心念好三年高中,爭取做一個討人喜歡的好學生。我想假如你下定決心想學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學好,一定能超過其他同學,請你不要辜負所有愛你的人。 媽媽也知道,有時候你確實想好好學習,好好複習,如這次回家帶來很多書,準備好好溫課的,可遇到一些其他事情或碰到一些困難,你就打退堂鼓,一點也學不進去了,用情緒來支配自己的行動,這萬萬不行的,你一定要學爸爸的那種勤學苦練、刻苦鑽研精神,用堅強的毅力來克服、戰勝任何困難,這才是真正的男子漢,才會成才,創大業。在學習中,你到底有什麼困難?是否需要我們來幫你一起克服和解決,只要我們能幫得上忙,一定會盡心儘力助你一把、推你一把,幫你渡過難關,你說好不好。 冬冬,媽媽最擔心你感情用事,你已經快成年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思前想後,衡量得與失,想清楚再去做,決不能憑一時的衝動、高興,那些做錯事、犯罪的人大多數是憑一念之差、感情衝動去做的,等頭腦冷靜下來後悔莫及,受到的將是紀律和法律的制裁,我記得你三年級時,班主任老師一再告誡你們,千萬不要做後悔事,世界上什麼東西都能買到,唯獨後悔葯買不到,其實這句話的含意很深刻,請你好好領會。 臨近考試,希望你能專心複習,積極迎考,以好的成績來回報老師和父母,等你的好消息。 媽媽最後還是想說一句,家裡永遠是溫暖無比的,如果你真正懂事的話,請你放學後按時回家,不要再讓父母為你操心了,好嗎? 祝你考個好成績 愛你的媽媽 1997-1-7 爸爸的信: 冬冬: 你好!媽媽今天要來看你,爸爸再寫上幾句。 你雖在住宿讀書,但爸爸媽媽時刻在牽記你,操心你的學習、飲食、品行各方面的情況變化。爸爸平時與你講的話並不多,但都是爸爸的人生哲理,是爸爸的一番苦心,希你能細細回味其中的道理。現已臨近期末考試,你一定要靜心於讀書,不能再去想如何玩之類的事,心要靜下來思想就集中了,思想不集中是讀不好書的。男子漢最重要的是要有責任感,現在要對自己前途負責,對爸爸媽媽苦心扶養負責,將來要對自己的家庭負責。男子漢的真正美在於擁有真才實學,要有真本事,否則,不會受到社會的承認,更不會得到姑娘們的青睞。姑娘們心目中的男子漢一定是才華橫溢的偶像,決不是油頭粉面的小生。男子漢要氣量大,要有愛心。對有困難的同學等要善於幫助,這種幫助不是以金錢多少來衡量的。金錢上的來來往往是不好的風氣,也決不是同學間的真正友誼。使用零花錢要適可而止,比吃,比穿,比玩,比花錢是很不好的習慣,決不要受影響。對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不好的活動,學生不允許去的場所,決不能涉足。對學校不允許做的事,決不能去做。對一些不好的書、不好的VCD片子等,決不能觀看。否則,要受到紀律的制裁。關於這些意見你一定要牢記,一定要做到,不但是現在要做,將來也要做好。爸爸現在工作了,對紀律不允許的事也決不能去碰,要老老實實做人,做一個遵紀守法的人。 期末即將來臨,希望你要抓緊一切時間做好各門功課的複習,沒有完成的作業一定要抽時間補上,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搞懂,上課時間一定要集中思想。45分鐘是非常關鍵的。爸爸媽媽希望你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才。爸爸媽媽也相信你一旦真正領悟了此道理,一定能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爸爸媽媽要以你感到驕傲自豪。 好了,爸爸最後再講一句,珍惜時間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人永遠也不要去做將來後悔的事。 爸爸 1996年12月25日 我讀了好多遍他們的信,給我的感覺是父母幾乎是以懇求的口吻在對兒子說話。我沒有見過或聽過他們兒子說話,但從其父母的信中,我能感覺到孩子對父母的膩味、厭煩與拒絕的心態。 父母為什麼失去了威信?這裡面既有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問題,更有父母本身的人格品行對孩子的影響問題。思想行為有問題的父母即使對孩子提出了正當合理的要求,子女也可能因為對父母行為的批判態度而導致了他的逆反心理:他不願意聽取即便是正確的勸告。 還有一種被人們忽視的傾向是在一個家庭中,相互之間心理位置的不適當,也會造成家庭功能失調,以致影響了每一個人的正常成長。 例如,在家庭中獨生子女被擱到了一個不應有的高度,受到特別的重視與關照,那麼孩子的逆反心理的產生,父母的委屈情緒的滋長都會相應的出現。因為這種特別呵護並非是特別的愛,而是特別的愛的異化——對子女學業上的特別的期待,而不是對他成長的每一個方面。這種高期待帶來的心理壓力與心理傷害是連續的、一貫的,使他們難得有喘息的機會。孩子常常便以一種徹底反抗的辦法,使父母的期望不再存在,而使雙方都成為輕鬆自由的人。 面對著孩子徹底的反抗,父母常常非常困惑、委屈、傷感、痛苦。更多的家長便會後退一步,甚至一退到底,成為一個乞求者,以「可憐父母心」的傳統故事,企圖打動孩子的心。 其實孩子們從來就是愛父母的,他們的冷漠與拒絕常常是一種手段和策略,他們以這種反抗與父母界定距離,他們不願意消除這種「隔閡」,一旦距離拉近,父母又會重提舊事——好好學習,爭取成功。 這些父母因為對孩子太過重視,卻使自己變得很天真,很憂傷。其實,代溝的大多數癥結都在「期望值」上,一旦父母降低要求,恢復平靜,順其自然,代際間的許多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5.6沉默的羔羊,你想要什麼——被孩子「拒絕」的父親講述的故事 這是一件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真實事件,我僅是隱去了他們姓名,並把它轉述而已。 緊急求援的父母 周四的下午,一對中年夫婦步入諮詢中心。面容皎好的主婦雙眼盈淚滿臉通紅,她的丈夫則面黃飢瘦一步三晃,像是大病初癒模樣。 中年婦女現在下崗在家,丈夫卻因膽囊炎剛開過大刀還未開始上班。令他們急急趕來求詢的原因,是他們念初三的兒子繼兩年不與父母對話以來,最近發展到了看見母親就怒氣沖沖,煩躁不安,恨不得父母立刻從眼前消失了才好。說著,母親的眼淚便嘩地溢出了眼眶:「無論他為了什麼原因痛恨我們,可他畢竟是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全部辛苦都是為了他好,可是他卻如此怪癖,真擔心他是否會變成瘋子……」 既然兒子怒目以對,母親怕氣壞了兒子,便想著不如先去娘家小住幾日暫時迴避,看他是否情緒平靜一些。然而,當她偶爾回家一次,乘兒子半夜熟睡時,悄悄地潛入他的卧室,借著客廳的微光翻檢兒子的作業時,兒子驚醒了。他既對母親的這種「偷襲」深惡痛絕,又不願意與母親交談以創造彼此溝通的機會,便只有讓這種厭惡情緒充塞心頭,然後借題發揮作出令人費解的事情來。 昨夜的星空是特別的明朗,可昨日他們家中卻陰雲籠罩。只因為放學時間已過好久,還不見兒子回家,媽媽忍不住跑到了學校。還未與老師交談卻已被兒子撞見。瞬時間被寵壞了的兒子扯白了臉,氣紅了眼,小馬駒似的一溜煙跑回家,一頭撲進衛生間,躺在地下用頭頂住廁所的門,足足有3個小時不起身…… 他不聲不響不哭不鬧,站起身若大一個漢子,躺下來滿滿的一地,存了心要和父母嘔氣,任你哭笑叫罵均都無動於衷。誰讓你們瞎起勁,沒事就往學校跑呢?令他最反感的事,莫過於頻頻與老師聯繫,白白地自取其辱。 「除了不與父母說話,他其他行為是否正常」?我這樣地提示。 「他學習成績一般,性格內向,但卻與奶奶感情融洽,相安無事,就是打心眼裡討厭我們。」母親也曾經多次反省,以求改善關係,無奈兒子任你怎麼說也是不理不睬,最後媽媽只得把要說的話寫在筆記本里,放在兒子的寫字桌上,管他愛看不看,總算是盡了心思。媽媽含著淚說:「好好的一家人,弄得像啞巴似的,靠筆談來進行不得已的交流,真不知上輩子作了什麼孽。」母親順手取出了他們母子交流的「中介媒體」——一本黑色的筆記本讓我過目…… 心酸的「媽媽手記」 這是一本普通的硬面抄本,裡面是用工整的圓珠筆記載的一顆母親憂傷的心。 「我很希望我們的家庭早日能充滿歡樂,笑聲,幸福美滿。我有許多話要同你講,但是卻無法對你講。出於無奈,只能通過寫信的形式與你交談,相信同樣會得到效果的…… 一你不與我們講話已經有好長時間了,但我要你做的事大多數還是照辦的,因為我們畢竟是母子關係嘛。看來你對我最大的意見還是認為我包庇了大方。其實你是我的親兒子,大方只不過是我的外甥,自從你出身到現在,我一直用我一顆真正的心來對待你,只不過你暫時還沒有感覺和體味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你很快便會懂事和明白的…… 「為了讓你開心,我暫時住外婆家幾天,你有什麼事可隨時打電話給我,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你也只有我這麼一個母親,希望相互能多一點理解,多一點熱情,遇事多為對方想一想。從我內心來說,真的不想離開你,也許你現在年齡還小,不懂什麼是父母的責任,什麼叫母愛,從你的談話中知道你是那麼地恨我,所以平時總不理睬我,能講出來就好了,我可以幫你解決。從此心態平衡了,一切都會像以前一樣,我們既是母子關係,又是好朋友,你說對嗎? 「今日我從外婆家回來,一看時間正好你放學了,出於我對你的關心,想了解一下你現在同學都認識了嗎(因我問你幾次你都未回答我),故來校看看你。我絕對沒有監視你的意思,我對你是絕對信任與相信的,希望你多從我對你好的地方想想,以保持心態平衡…… 「我感覺我倆的關係正在越來越好。不知怎麼昨天你又對我不滿了,我從你對我的眼神中看出的。是我多疑呢,還是我確實啥地方做得不對,我自己也總結了兩天來的行動,但始終找不出原因,希望你能幫我指出來……」 「兒子:人與人之間莫過於大家相互信任。這學期我確實去你校3次,有時晚上睡不著就想看看你的作業(也只有3次)。如果你認為這樣不好,那我從今以後就是睡不著也不來看,我用我的人格保證,我做錯了事,真的對不起,相信你能原諒我的……」 這是我從筆記本上摘出的一小部分,僅就這些,已令人們感到了深深的壓抑,因為這樣的母子關係太不正常,這樣的溝通交流方式也太為奇特,在如此的家庭氛圍中,人們的情感與心理當然會被異化。 推測兒子的心事 我們聽了這位母親的敘述,卻難以直接從兒子處得到證實。兒子會想些什麼呢?他拒絕諮詢,拒聽電話,拒絕母親為他安排的一切,卻能按自己的意志按部就班地學習與生活。 我讓他的母親靜心地反思:就她的了解,兒子對她的不滿具體體現在哪裡,她稍一思考,即屈指而數報出一串事件,想見她平日是經常在梳理。 「小時候因為他學習不認真我曾經罰他跪搓板5個小時,可他卻始終未討饒,我知他記恨於我……」 為讓他有個學習榜樣,她又把外甥大方接到家中端平一碗水,兒子因此有了醋心。 奶奶與兒子養了4隻小雞,他們奉為至寶,兒子每每放學奪門而進先找小雞玩耍。小雞變成了大母雞,兒子的心情也漸漸開朗,可是為了不耽誤他的功課,媽媽悄悄地殺了它們,卻還騙兒子說雞被賊子偷走了……兒子明知其中有詐,卻又證據不足,大哭一頓之後,更是根緊了嘴巴不發一言。 為了讓他鞏固學習成績,父母決定讓兒子留級一年重新學習,而他的成績本來完全可以跟上同班水平。 因為怕兒子在校園裡玩瘋了回家不能安心學習,媽媽指使爸爸躲在校園的冬青樹叢中,悄悄地觀看兒子的行徑,以及時掌握他的動態。 最讓他惱恨的,是她隔三差五不時地去找老師交流情況,然後回家小題大作喋喋不休。兒子終於與母親斷絕了「外交關係」,他成了一頭沉默的羔羊,默默地吃飯,默默地做作業,對於媽媽的存在視而不見。然而媽媽卻對兒子一無了解,繼續以「筆記本」方式強攻猛轟,她以為自己對兒子「愛」得還不夠,還需再努力…… 從這位母親的筆記本上,我翻到了她記錄的關於兒子提出的一些問題: 「昨晚你談了大概有8個問題,現將其中的一些問題作些解釋。(刪去解釋只述問題——作者)①留級問題。②去外地窮地方也可以過日子。③混一天算一天。④回家先拖時間到時再做功課。⑤你曾經在我摔跤時(在樓梯上)說:「活該,小時候打我,我胸口也被你打傷過。」⑥人家父母也會對孩子說,不要理睬留級生,我就沒人睬了。 她的兒子尤如一頭被追迫得沒有退路的小羊,背靠著牆角,抵著兩隻稚嫩的角,死命地維護著自己最後一點點的自尊,而追迫他的壓力不是「大灰狼」,而是他親生母親的「愛」。 「南轅北轍」的教訓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與相處方式。然而這個家庭的人際關係卻還是太奇特了。家庭應當是一個相對安全與穩定的暖巢,然而在他們那裡卻是充滿了絕望憂傷的情緒與劍拔弩張的對抗。而這個非常態的現狀,卻很典型地暴露出了現代社會家庭教育的誤區與獨生子女的弱點。其實這兩點是一個問題而已,獨生子女的人格特點,正是家庭教育的成果。 花季時期的青少年正處於人生初開慧眼,追求獨立自主,嚮往尊嚴之時,他們期望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萬事萬物。正是在這種思索中,他們的人格人性開始發展,自我意識變得清晰。然而,倘若他們面臨的父母被現代競爭磨去了稜角,消蝕了自信,整日皆是惴惴不安之心態,那麼他們為轉移焦慮心情,唯一宣洩的對象即是他們的孩子。然而他們卻自以為在無微不至地愛孩子。 在不安全心理的驅使下,在「愛」的幌子遮蓋下,這位母親對兒子實質上是無孔不入的窺視、控制、逼迫,千方百計促使兒子去爭奪功名利祿。不管效果如何,不顧實際情況,沒有心理距離,虎視眈眈地注視他的言行,令孩子如芒刺在背,不得安寧,如骨鯁在喉,吞吐不能。無論是誰,都無法忍受被他人密切「監視」。 與此相反的是,在生活上父母對孩子卻是無盡的溺愛,令他們甜得太膩,蜜得難受,在心理上幾乎有「窒息」之感。 在這完全從父母立場出發的一冷一熱、一松一緊的兩個極端的擠壓下,心理脆弱的孩子便會因心胸狹窄而使性弄氣,因自律不夠而行為不良,因逆反抵抗而心態失衡。這樣的孩子因沒有家庭歡樂的滋養而會變得憂鬱孤僻。因被逼迫過甚失去了自信而抑制了自我意識的發展。 沉默的羔羊,你想要什麼!你最希望的當然會是尊重、理解與愛。然而在不能完全得到的情況下,你是否也能貢獻出你的尊敬、理解、關懷與愛給你的父母親。作為新生代,作為一個男子漢,你該懂得愛護父母,該學會保護自己,而不是激怒父母讓他們為你擔驚受怕,不得安寧。 你的母親已認識到了自己的弱點,她願意重新調整家庭人際關係,在尊重你的前提下,給你充分的自主權,而不再一廂情願,自以為是,南轅北轍,適得其反把你傷害。她將從一件最具體的事情做起,就是在你的房門內為你裝上插銷,以後未經同意不得人內。 教育獨生子女是人類面臨的難題。獨生子女的成長也是新生代的新課題,然而我們靜下心來反省一下,以我們的誠心、愛心、慧心為本,定會取得新的成果。到了你們為人父母之時,獨生子女的教育已是卓有成效的了,因你們已是過來之人,而不像你們的父母,與你們有著太多的差異。 5.7逃離溺愛——逃家去生留下的問號 他們——第一代獨生子女已經18歲了。這意味著在法律上他們已具有成人的義務與權利。 然而,在約定俗成的文化倫理習慣中,尤其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城市中。獨生子女的家長在心理上還未能真正接受這個法定的事實,在他們眼中,18歲的子女還只是一個大孩子,還需要父母全方位的關心與謀劃。而造成這種現狀的,更多的原因並非是「孩子們」真的很幼稚,卻是父母們自己的心態出現了問題;他們對於子女的過分依賴心理。這種依賴也與「獨生子女」的現實有關:當唯一的孩子長大之際,為人父母的他們「父性」與「母性」卻還未過完「癮」。可是他們卻無法再生第二個孩子,於是,全部的母愛與父愛便百分之百地傾瀉在獨生子女身上。倘若他們生有八個或者五個子女,還有可能如此「專註」地呵護他們嗎? 即將到來的獨生子女的婚戀問題是獨生子女一代整個人生髮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按照我們民族對於愛情的忠貞文化的熏陶與堅韌品質的遺傳,我們對於他們的婚戀觀與婚戀行為是基本信任的。但是,事實上獨生子女的戀愛心理發生偏差或行為出現問題的情況也時有發生,請看下面案例。 豆豆失蹤了。起先,家中人只在屋裡鬧騰,沒有聲張。一段時間過去了,她仍然杳無音訊。紙包不住火,事情終於亮相於左鄰右舍,一串問號在人們心中迭起:好好的一位高中生,為什麼就這樣不辭而別,離家出走呢? 豆豆今年19歲,區重點中學的高中生。她曾經是左鄰右舍叔伯阿姨們稱讚的好姑娘,性情溫和,衣著樸素,學習努力。一頭烏黑的披肩長發,襯著白裡透紅的膚色,真是人見人愛。但自從去年得了一場肝病後,她整個人都變了,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讀書。她說讀書使她頭痛。也許是疾病徹底鬆弛了繃緊的神經,她再也緊張不起來。看著她功課急劇下降,爹媽急得要瘋了。好說歹說也不管用,給她加營養,帶她外出散心,辦法想了好多,她就是懨懨地不得勁。然後父母的耐心也到了頂,他們不給她好臉色看,冷言冷語地刺激她也不管用。豆豆的狀態明擺著不用去考大學了。然而,休學了她又能幹什麼呢?阿姨給她出點子:嫁個大款吧,享清福省事。阿姨真的找來了個加拿大的商人。對方一心一意地想在中國找個「賢妻良母」,還真的看上了豆豆小姐的賢淑端莊,年輕漂亮。而豆豆小姐人雖隨他走了幾遭,對這事卻始終沒有表過態。 在這節骨眼上,她不翼而飛了。別人不知道這內中詳情,可父母的心中卻是清楚明白的,著急也沒用,不知道女兒在哪個角落裡呆著呢。 除夕的晚上,在噼里啪拉的鞭炮聲中,表姐接到了豆豆的電話後猛地跳起身。她太激動了,表妹已經令親戚們精疲力竭,而她終於來了電話。表妹的聲音沉悶、凄涼,還帶著抽泣聲。豆豆告訴表姐,她已經與一位先生同居,是借了農家的房子在郊區小鎮邊。表姐一造聲地喚她回來,可她說:「我沒臉回家,已經有了身孕。」天!表姐幾乎驚奇得要昏暈過去。「現在,他在哪裡呢?」表姐問。 「他!他出去玩了,說除夕夜間得慌,受不了,而我又不好意思年輕輕地挺著個肚子在外逛。」 「這個該死的傢伙,他怎麼能扔下你一人在家中……」表姐恨恨地罵道。但是,她已經聽見了表妹的飲泣聲。 他是什麼人哪?! 他是寧波鄉下來的一個年輕的裁縫師傅。在豆豆養病期間與其相識,他的攤就擺在街心花園的南面。那時,他熱熱切切地告訴豆豆,他愛著她。她無疑是他心目中的女神,可是從不敢作非份之想,總是自慚形穢地落入自卑中。但是裁縫師傅終於還是說了,而且說得那麼虔誠激動。豆豆從小到大,都是家人傾注愛的對象。是捧在手裡,含在嘴裡長大的。她常常有被人要求的體會:諸如學習努力,成績優良之類,但是她還沒有被人需要的體會。現在,一個帥帥的男子,為了愛她,竟然涕淚橫流。這是怎樣深深地感動著她。此時,別說是用愛來回報他,就是要她的命,她也許會心一橫,「拿去吧」!豆豆並不很懂得愛,在她的精神里,「愛」那個欄目是一片空白。而女人是天生喜歡奉獻的,她渴望著為他人獻出,也渴望著被人愛撫。她像個飛蛾,急急地撲向那團火。她討厭家中那種日子:父母們無所事事,把心思全放在自己身上,令人有「不能承受」之感。她過的日子是合理的,卻是無聊的、壓抑的、不自由的。而現在,跟著他私逃,萬分的艱難,卻有著自主的暢快。就這樣,那麼簡單、那麼率直,她就出逃了。至於今後生活的艱辛,父母的傷心悲痛,她都沒有仔細地思考過,因為她一直是個收受者,被「布施」者。人們沒有教會她回報,而生活經歷只讓她學會接受、忍受,包括忍受父母的要求與「愛」。而她人生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付出的機會,就是對「愛情」的付出。一旦付出就是沉重的代價。她對錶姐說,她憎恨那個外國商人。她憎恨心理的產生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那是長輩們的安排。她渴望通過自己的付出能走向成熟,走向獨立。 雖然我們從心理的角度為豆豆尋找了出逃的理由並解釋了她的心態,但是,對於豆豆或者有著與之同樣心境的女生來說,這絕對不是意味著你有權利如此行為。人們常會碰到不如人意的各類事情,而採取損壞自己來報復他人的愚蠢行為,則是自私者的心理傾向。女生更應該具有自我保護意識,既別忙於「索取」也別急著「奉獻」,自自然然,平平淡淡,為你的愛情付出,為你的付出而收穫,別去刻意地追求浪漫,追求悲壯,追求施惠,更別輕易地去乞求,乞來的「愛情」缺乏平等,卻只有淪落感覺。 愛的感覺與藝術是無以傳遞的,它受制於你的智慧與品質,在追求美麗愛情之前,先為自己鑄造一顆聰慧的心靈。對於獨生子女們,同樣如此。 5.8「敵意」 一個高中女生說,她總是感覺到後坐旁聽生不懷好意的目光在追蹤著她。放學回家的路上,她會因為旁聽生走在自己的背後而恐怖得恨不能撒腿奔跑。為此她說自己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理由是與其被他殺死,不如自殺痛快。她說自己的恐怖並非是無中生有,而是從他的舉止言行中,切切實實地感覺到了他的敵意。 敵意來自何方?是否來自你的挑釁或者鄙視。 「那是當然,我是重點中學的優生,而他只不過是一個不知靠什麼關係打進學校的旁聽生,而且又傻又笨又醜陋,我怎麼會對他有好感呢。」 他有選擇成為他自己的權利。既然學校允許有旁聽生存在,為什麼他一定要成為「優生」而不是輕鬆地選擇當一個「旁聽生」。何況,他的學習成績未必就會比你差。 你有什麼理由可以去鄙視他,他又有什麼理由該承受你的鄙視。 你的恐懼來自於他的敵意,他的敵意產生於你的鄙視。鄙視是什麼?鄙視他人是因為你對自己缺乏足夠的自信,所以才需要以貶低他人來自我安慰。 鄙視他人也是你心理擴張的需要,因為你缺乏獲得快樂的能力,所以才以鄙視他人的方式,以期獲得莫名其妙的「心理優勢」。因為你無法承受「平庸」。 鄙視他人在動機上是對對方人格人權的褻瀆,在效果上是使自己陷入危機的愚蠢行為。它源於封建文化中等級觀念的不平等心理習慣,也源於強權政治中對他人實行控制的心理病態。然而,這卻永遠只能是人們的一個一廂情願的慾望而已,所有的鄙視與控制,換來的只能是遏制不住的敵意。 一個天才學生獲得了世界級的數學競賽的大獎,可是他卻仍然鬱鬱寡歡。他說當他捧著鮮花與獎盃載譽歸來之後,感覺到了班級里同學們眼光中的敵意。 其實,同學們的眼光中未必儘是敵意,而造成這種錯覺的更多的原因,是他心中對同學們的敵意的投射。他以為同學們應該為他的成功歡呼?或者他們應該自慚形穢,低下他們驕傲的頭?如果正是這樣,豈非成了「心理掠奪」。 也許,他曾經懷著要把同學們全部壓倒的熱望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與努力,可是,出人頭地的慾望使他獲得了成功可並未帶給他快樂,他因此而對生活懷有敵意,卻把這錯誤地認為是他人投來的敵意。為什麼會這樣呢,是想要「壓倒眾人」的動機把他誘進了煩惱的陷阱。 沒有人可以成為「人上之人」,文明社會中,人人平等卻只有職業之別。 「競爭」的真實含義是為了你追我趕共同進步,而不是為了壓倒眾人獨佔鰲頭。競爭在形式上大同小異,在動機上卻差別很大,倘若你「圖謀不軌」,便會受到懲罰。 一位外資企業的年輕小姐,剛從學校畢業就被單位里無處不在的敵意壓抑得幾乎垮下陣來。 她是企業里搞銷售業務的員工,由於她盡心儘力地工作,獲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業績。不但獎金收入大大地超越同事,而且還得到上級主管領導的賞識與好評。在她還未來得及為自己的工作成果好好高興一番之時,莫衷一是的批評與指責,卻風風雨雨地向她接踵而來。有人說她不過是仗著好臉蛋換來的好生意,有人指責她年紀輕輕不明事理,光想著撈鈔票。甚至有人不明不白地猜測她是否與企業主管有什麼「黑幕交易」。 她本是一個較單純的女孩,就因為儘力工作卻惹來污言穢語。她只會生氣,恐懼,卻一籌莫展。唯一的方法就是後退一步,不再超越同事,按部就班地跟著干。雖然這樣人際關係才有所緩和,但是她卻因為不能承受這種「莫須有」的指責,而抑鬱成疾。 意志脆弱者會感覺到敵意無處不在,「被害妄想」成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典型癥狀之一。社交障礙患者就是因為過分地誇大了生活中的「敵意」而封閉自己,致使心理異常。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環境同步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一代,有相當多的人卻因為不能適應這種競爭機制下形成不成熟的病態心理,因而受了傷害。「敵意」是競爭社會中不健康的心態,是「父為子綱」、「君為臣綱」的封建等級文化倫理觀念的俘反。然而,從封建文化秩序中走出來的人們因一時難以適應競爭與選擇的自由,在危機感的壓迫下,便對他人生出「敵意」。因此,敵意也可說是競爭機制下的不成熟的心態。 假如我們從另一個視角來看,感覺到「敵意」的人們常常是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成功者。被關注、被嫉妒或者被「仇恨」皆是你被認定價值的證明。雖如此,我們卻仍然應努力消除瀰漫在我們生活中的敵意:來自他人的,或者是來自我們內心的敵意。用快樂代替痛苦,用博愛戰勝仇恨是人類文明的最終目的,雖然在這個最高層次的文明實現以前,我們或許還需付出痛苦的代價。 5.9爸爸媽媽的外遇 經濟的發展相應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其中也包括部分家庭的解體與重組。但是,因為現在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人們為了不讓唯一的孩子在法律上缺爹少娘,於是便採取中庸方式,或貌合神離,或私下協議分居,卻在形式上仍保持維繫著婚姻的完整。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些獨生子女無形之中成了「問題家庭」的人質,因此造就了一部分破而不碎的家庭。 父母們更多地從傳統的角度考慮問題,覺得「圓滿完整」的形式可以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傷害,而事實上,這種同床異夢、破而不碎的婚姻家庭帶給孩子的心靈傷害也許比父母離婚更加嚴重。無論是母親或者是父親的外遇,都會對孩子們的心靈成長或人格健全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 媽媽的外遇打碎了女兒的世界 我曾經收到一些女孩悲痛欲絕的信: 高二,這是一個關鍵的學年。我鼓足幹勁,勤奮學習,一個心念,只想著能考上大學,成為一名揚眉吐氣的大學生。呀!把書斜在臂彎里,昂首挺胸,長裙飄飄,像彩蝶飛舞,女大學生,多帥呀! 突然之間,天暈地轉,我的世界塌方了。偶然發現的事實,像惡夢,像毒蛇,緊緊地纏繞著我的心。母親,她竟然和一個不是父親的男人,在一張床上。從推門進去的一瞬間,我的心就沉入地獄,從此不見天日,永駐黑暗。 在無人的地方,我悲江,我痛苦,含恨飲淚。為父親的不公平遭遇,我有流不完的淚,為母親的墮落,我有訴不完的恨。母親,你站污了這個神聖的稱呼,我恨死了你。 因為我恨,所以我痛苦。因為我恨的,是我十幾年來,最親最近的母親。無微不至地關懷,含辛茹苦地養育,豈能在一時一刻全部消盡?恨極之餘,又很痛心,又愛又恨,又恨又無奈,又急又氣,氣又沒法出。再恨死了,她還是我的母親。她與我有著扯不完、剪不斷的千絲萬縷的聯繫。 對著媽媽關切的臉色,我的心在哭泣,無法一直恨母親。於是,我恨那個誘惑她的男人,恨不得親手殺了他! ×× 王裕如女士: 您好!您不會想到寫給您此信的是一個虛歲13歲的女孩吧!我很愛看《交際與口才》,它使我懂得怎樣面對人生。您不會想到我這個充滿童年夢想的孩子心中卻壓抑著一種說不出的心事。我想向您訴說,也許會有個依靠。 我媽媽四十多歲,她是一個美麗的母親,可是她卻有「外遇」,也許我太敏感了。可是她的確有。 我10歲時就覺察出我母親的「外遇」,只是我不敢說,更不敢想。 數不清有多少次了,我沒事先和她打招呼提早回家。總是看見媽媽與「那位」坐在沙發上只點一盞小燈,兩人靠在一起親密地談話。我父親也有此感。 我不敢對父親訴說,也不敢想,我們這個幸福的家庭將會被媽媽分離…… 請幫幫我吧,我請求得到您的幫助。 心思 還有其他類似如此遭遇的女孩子,她們發現了母親的秘密之後,如雷轟頂,天族地轉一時感到很是絕望。其中有些女孩便因這種打擊患了心理疾病。本文中寫第一封信的女學生就發生了強迫性交往障礙現象。她看見所有的異性都害怕,並懷著恨意,男學生偶爾坐在她身旁她便渾身不自在,男教師上課她會莫名其妙的臉紅,心跳加速,緊張不安,就好像自己做了見不得人的醜事。她變得脾氣古怪,獨往獨來,拒絕與人交往,而學習成績卻一落千丈…… 對於女兒說來,媽媽既是她們心目中的偶像,也是她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完美與安全的體現,一旦母親的行為讓她們感到了羞恥,她們失去的,就不僅是安全感覺,更主要的,是整個價值體系的紊亂與人生理想的蒙塵,所以,女孩子們常說自己的心好痛,因為在那種情境中,她們的心碎了,因而她們眼中的世界也破碎了。 爸爸的外遇使兒子學會了玩世不恭 男生們一般不習慣傾訴,但是他們卻會把一種想法付諸行動。 這個高中男生並沒有與我有過聯繫,但是被他傷害的女生卻來信來電傾訴苦惱。 從初中到高中他倆一直是好朋友,升入高二以後,二人之間的感覺便日漸微妙,雖然那「愛」字從未被說出口,但那種心意,那種眼神,那種繾綣神情卻早已被雙方心領神會無須明說。可是,有一天,在學校的東草坪上,她卻看見他與另一個女的逍遙地漫步在夕陽下,那份信然,那份親切,使她的心因嫉妒幾乎要爆炸。 「你怎麼可以這樣子對我呢?」 雖然彼此間沒有承諾,但心意中雙方早已把心中的秘密寫在臉上。女生因受不了這種刺激,因此淚眼迷離地找他「算賬」。 但是,他卻說出一番令她無法想像的宏論來: 「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們都是彼此獨立自由的人,我們都屬於自己的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什麼是忠貞的愛情呢,那幾乎是像遠古時代夢幻般的不合現實。你能保證自己的心情永恆不變嗎…… 「我曾經看過父母幸福的結婚照,後面寫著『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可是,我的父親『大發』了,他有錢又有地位,也不知從哪天開始,他的人和心已離我們而去,我心情不好,學習落後;媽媽身體不好,工作繁忙,可是他卻已不會再關心我們。他已經沒有心,他的心被『愛情』吞掉了。只剩下媽媽凄風苦雨撫摸著『風雨同舟』的照片在獨自『患難』而不是『患難與共』…… 「爸爸是這麼待我們的,我是這樣長大的,我不再相信『真誠』,免得以後受苦……」 他說他對自己也沒有辦法,他的心已經「壞」了,也許只有這樣,他才會覺得心態平衡;他們母子被父親傷害,他為了不被人傷害,便只有先去傷害別人。 天啊,他怎麼會變得這樣?傷心的女學生泣不成聲。 有一位大一的男生,情如寶玉,帥如將軍,常令女生如痴如醉。在大學報到的第一天,就用他特有的魅力勾住了一個女生:上午報到,下午出門時已成雙作對。兩個學期將結束時,他已情逾四度,成了學校有名的情聖。 他的母親身體長年有病,父親在壯年時難耐寂寞便有了艷遇,從此心分兩頭把家庭淡忘。也是在一個午後,偌大的一個兒子撞見了父親的女友。在那個本該尷尬的場合,兒子卻非常坦然,他揮揮手,對著驚恐不安的「情侶』們說:「在這個開放的年代,我們什麼都能理解,但求別讓我媽太虧就行……」 從此後父子地位在家中顛倒過來,心虧氣短的父親得小心地別惹兒子生氣才行。兒子變得更瀟洒了,對著父親的「女友」說:「你別怕,我媽那邊有我撐著。」 被「情愛」與慾望攪昏了頭的情侶們糊塗得不辨東西南北,居安不知思危,在兒子的「包容」下愛情劇愈演愈烈,兒子也越來越洒脫,當他有一天也帶著女友走到了父親「女友」的家中要求她提供場所方便時,她才感到事情的複雜與危險:拒絕他不行,滿足他心有所愧。經過再三思考,她還是為他開了綠燈,但是,她的心卻受到了責罰;當她看見那少女天真地走進房中,將隨意地品嘗禁果時,她感覺自己像個「教唆犯」。她心神不安地等待著這令人痛苦的時間的過去。門打開了,他們出去了,一雙小巧的女孩的腳與一雙寬大的男孩的腳,走在人行道上,男孩的黑大褂飄起來,遮住了少男少女慌亂輕率的步履,也在女主人的心上蒙上了憂傷的烏雲,她有能力反思自己的行為,卻無辦法糾正自己的行動。 拂去心靈的蒙塵,走好你自己的路 「一顆童心,所有的悲傷」,這是一封女兒在知道了母親有外遇後寫來的求助信中的結尾語。我卻常對她們說:有此遭遇者決非是他們幾個。對於這些「問題家庭」的孩子,身心的傷害是難免的,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如何把這種傷害減至最輕、最小的程度。我的建議是: 1.不要對父母此類行為有太多的價值判斷:假如我們把人們的情感與慾望衝動算作錯誤,這也是一個值得原諒的缺陷。這與所有其他的缺點一樣需要我們理解,需要我們幫助。 2.學會承受:父親也是尋常人,當他們遭遇了愛情衝擊或者情感挫折之後,我們不但要理解承受他們的錯失,還該有責任有氣魄來幫助父母走出不正常的情感漩渦,恢復正常心境,一如在我們幼小時父母給予我們的幫助與支持。 3.保持良好心態,謹防受到負面影響:我這樣提出建議,是因為有些青年在備嘗破碎婚姻的痛苦之後,對正常婚戀也失去了興趣。有個女孩因對母親的婚外戀有看法,在媽媽住院期間拒絕探望並拒收母親的錢。母親自殺後不久,她因為反省對母親的殘忍又無法彌補,因此積憂成疾,並且她的戀愛心態有明顯的問題,總與男友保持相當距離無法趨近,她因此很痛苦。 4.仍然愛你的父母:無論何時何地,一般說來,父母總是永遠愛他的孩子們。無論天上人間,生前死後,孩子在他們的心中總有著不可動搖、無可替代的地位。所不同的,在有些父母的心中,孩子是他們的唯一而絲毫沒有自己。也有另一種父母,他們既愛孩子也留出了一份熱情來珍愛自己,尤其在複雜的情感糾葛上。但是無論兒女們持何種態度,父母們卻總能原諒自己孩子的心情。就如前文所說的那位自絕的母親,在女兒的憤怒與冷漠面前,她沒有一點委屈,卻總責備自己。據那位女青年敘述,她的母親是很平靜地離開人世的,我想,在母親的心中,直至最後一刻,仍在惦念她的孩子的未來命運。 雖然如此,然而我還想對處於婚外戀、或者有意於此的家長們說幾句:你們盡可以有權力去選擇、創造自己的「幸福」,盡可以從個體的角度去「實現」自己。但是無論何時,都不要忽視了孩子們的利益。雖說孩子的利益所在各不相同。美國人說夫妻不和,為了孩子應該離婚。而中國人則傾向於為了孩子不離。中國人更重形式,認為父母雙全,天倫之樂,是一種體面,但美國人更重內涵:失和的夫妻往往使孩子的心靈受創傷,使他有不安全感,使他無所適從。究竟怎麼做是為孩子好,這是另外一個課題,而我只是想說,無論碰到什麼事情,不要忽視孩子的利益。 5.1 0優生——天才少年的煩惱 異常的惰緒 在一個夏季的雨天,一位甚是和藹親切的婦女,帶著念高中的兒子,在我接聽心理諮詢熱線電話時,要求我接受諮詢。在一般情況下,我總是分別傾聽家長與子女的敘述,以便讓他們減少顧慮,暢所欲言。但是,這一個高大偉岸的大孩子,卻並不需要遮攔,他說:「我的心事媽媽全知道。」 媽媽即刻露出了被信任的微笑。她是一位具有心理學知識的母親,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現兒子的情緒最近有了顯著的變化時,徵得兒子的同意,陪同前來求詢。 媽媽向我介紹:兒子冶是他所在中學的明星,學習成績一貫優秀,組織能力也強。尤其是他的物理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並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市裡的各類競賽,得過一些名次。他還通過自學獲得了電腦初級證書,又通過了中級考試。去年,冶還獲得了全市中學生電腦競賽一等獎,並捧回了一台電腦。在學校里,冶還是學生會的幹部、區的三好學生及某項獎學金的獲得者。 有了這麼一個學業優秀、品行端莊的兒子,舉家老少全都無比欣慰。還有什麼比孩子的出息更令父母高興的呢?有了這樣的一位學生,學校也為之振奮。偌大一個城市,成千上萬人的競賽,又能有幾個一等獎呢? 正是在眾人的歡欣鼓舞之中,冶的母親卻發現了兒子近來的異常。他常常把自己關在小房間里沉思,好長時間目光獃滯,臉無表情。他扔下了電腦,再不去關照它,只顧拿著一本閑書亂翻,卻一點也沒有看進去。他不接同學的電話,不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只顧自己遐想。 父母們很驚訝,卻又奈何不得。兒子是一個固執的人。 忽然,他又一反消沉的態度,翻出所有的物理書,狼吞虎咽,一本一本地看書,一道一道地解題。然而,沒過多少時間,他又興味索然,再度陷入苦思冥想之中了。看著他揪著自己頭髮的痛苦模樣,媽媽便建議去進行心理諮詢。冶同意了,因他已發現自己的心態確實存在問題。也許這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成長的煩惱」,而是心理偏差,甚至是心理障礙。冶告訴母親,自已經常會反覆地糾纏在一個問題上長久地思考。比如,他常想的問題是「人活著有些什麼意義」、「怎樣才能得個諾貝爾獎」。他忽而感到了接受鮮花與掌聲的興奮,忽而又一落千丈,覺得一切皆無意義。並且,他感到孤獨,那是無對手的孤獨,與不被人理解的寂寞。 正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冶的各科成績急劇下降。所有的老師、同學都非常震驚:「一個天才的少年,為何退步至此。」他們卻不知道,正是這樣的「天才」桂冠,幾乎壓垮了「天才」的少年。 嚮往諾貝爾獎 也許是因為冶太傑出了,因此而引起了眾多同學的心態失衡。也許是冶過於敏感地認為,有人因為他的優秀而在暗中嫉妒他。總之,他的情緒越來越緊張,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彷彿覺得,自己唯有再接再厲,獲得一個更高的榮譽,才能把對手全部打敗,獨佔鰲頭,找回那種好感覺。但是,自從冶心中產生了對他人的敵意後,焦慮情緒也隨之而來。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只知道讀書的中學生,已經背上了精神包袱。他的心開始不安,捧著書本時心裡雜念叢生。在這種情況下,冶雖然表面上看上去仍然刻苦勤奮,但效率卻大大下降。學期結束之際,成績發布以後,冶不過是班級里的二三流,並非出類拔萃。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也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沒有人可能在激烈的分數競爭中,保證自己總是第一名。但是,冶卻覺得自己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既然他無法挫敗他人,他便覺得自已被別人挫敗。在初嘗失敗的滋味以後,冶並沒有因此而收斂了奮爭之心,但是,他卻被一種對他人的敵意所控制。他下了破釜沉舟之心,決心放棄其餘,孤注一擲,去拼搏物理競賽,得個世界性的大獎回家,給那些嫉妒者開開眼界。冶認為自己是個「天才」人物,對時代負有天才的使命,他給自己立下的誓言,是捧個「諾貝爾獎盃」回家。在如此宏偉的目標面前,他的成績在班級里的分數排名榜的後退又算得了什麼呢?冶就是這樣對自己懷著一份巨大的期望,來排除目前在事實上的失利的,並等待日後他「功成名就」後同伴們的沮喪。 病態競爭與正常競爭的不同,即在於競爭者心中隱藏著敵意,即那種「只有我才應該是最美的、最能幹的、最成功的人」的態度。雖然在任何一種緊張的競爭上,敵意在所難免,但是,對於這些病態競爭者來說,競爭的破壞性在他們頭腦中所佔的比重要比其建設性更大:對他們來說,看見他人失敗比自己獲得成功更重要。他們的過分的野心,使他們不可能承認自己的平庸與普通,雖然他們也許根本上就是一個平常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天才意識」就是他們蒙蔽自己的一條絢麗的綬帶,追求成為「天才」或自己是個「天才」的幻想,給了他們一些可憐的安慰。 在正常的競爭中,以損人利己的手段來扼制競爭對手是不可能長久的。表現在學生中的分數競爭,是相對公平的。然而,焦慮的病態競爭者往往被一種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和不區分對象的衝動所驅使,去低毀競爭對手。他們明知別人不會對自己有任何實質性的傷害,卻仍然忍不住有這樣的衝動。他的這種情感,可被描述為這樣的信念:「只有一個人能夠成功。」而這不過是「只有我才能取得成功」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在這些破壞性的衝動背後,卻存在著大量緊張的情緒。正是這種緊張與壓力,又一次使冶陷入失敗中——他未能在物理競賽中獲獎。考試成績的下降,加之競爭敗北,嚴重挫傷了冶的情緒。冶的心理狀態更加混亂,無法自制。 「天才」的執拗 冶的心理狀態已經發生了一系列的震蕩,但是從外表看來,他卻仍是一個守紀律的、努力勤奮的好學生,無人能發現他的已經傾斜的心靈天平。 當學校的老師決定再一次為冶申請獎學金後,同時也通知冶,讓他在有關檢查團來校視察時,作為學生代表作一次高水平的演講。老師們說,這既關係到學校的聲譽,同時也關係到冶個人的前途和命運。假如他能在演講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並獲得檢查團的好評,獎學金的獲得便不再成為問題。 可是,校方卻萬萬沒能料到,冶堅定地拒絕了出場演講的任務,從而使老師們精心安排的程序流產。 也許並非只有冶一人能夠擔任此項演講任務,可他畢竟是在歷次物理角逐中得過名次的「名人」,何況還是計算機競賽一等獎的獲得者。推出自己的「名牌產品」,總是經營者的一種自然心理。 也許不用「名牌產品」亮相,學校也能得到該有的榮譽。可是老師們已經作出了的決定被一個學生推翻,他們的自尊心便大大受挫,並千方百計地想要挽回這種「敗局」。 學校為此專門指派了一位老師,對冶做了軟硬兼施的整整2個小時的「思想工作」。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口婆心,仁至義盡。但是,冶卻仍然不為所動。他堅持自己的理由不肯讓步:他不是一個最優的學生,他無資格接受那樣的「殊榮」。但是冶卻未能說出被掩蓋著的真正的原因:他通過拒絕講演,達到了「挫敗」老師們的目的。 在常人的眼中,冶的行為是不合常情的,是怪異的。但是他自己卻認為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天才」的坦率與勇氣。他對自己的評價也是搖擺不定的,一會兒覺得自己無比偉大,一會兒又覺得自己一文不值。他隨時隨地都可以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他既相信自己有著不同尋常的價值,又無法接受別人對他的器重。這可比之於一個周身疼痛的人,哪怕是最輕微的接觸,也會使之立刻退縮。他很容易感到傷害、冷落,並欲相應地報之以復仇般的憎恨。 當然,冶的這種挫敗他人的心理,必然反彈回來,也挫傷了自己。最終結果是他被取消了獎學金候選人的資格。雖然他因此心態失衡,但是,他卻相對地平靜了。因為他沒有去參加競爭,他也就不會有失敗。沒有失敗,也就沒有羞辱。病態競爭者有相當一部分的病態表現是他們的「恐懼成功」心理。他們始終是焦慮不安的,即使是成功了,他們也會時刻惶恐不安。他們不是在享受成功的樂趣,而是在擔憂:在這「輝煌」的後面,將有什麼災難? 我在諮詢實踐中,深深感到,在某種意義上說,「天才」青少年是和「弱智」兒童一樣是需要特殊照料與精心呵護的。他們同樣都屬於特殊人物,而社會常模文化與常規教育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對於「天才」型超常青少年來說,就缺乏適合其成長的特殊文化與環境,因而可能導致他們的心理與性格的異化。 天才兒童或者青少年更多的是指智能方面的超常,他們在生理、心理、生活經驗、人際交往等生活的其他各方面未必都是超前的,有些方面甚至無法跟上同齡人的同步發展,並且有些人還可能是明顯滯後的。這種超常智能與心理行為的反差,就是造成他們心理障礙的土壤。作為教育者、家長或者老師,對於這類天才兒童(青少年),更合適的教育方法是「揚其長,糾其短,促其成,助其弱」,而不是無限地為其加壓,不斷地拔高而不顧其他。 家有聰明孩子是家長的幸事,幫助聰明孩子成長是一件更重要的事。常有「天才兒童」反被聰明耽誤。這其中,教育者的責任是重大的。 5.1 1地攤文學——透視禁區的恐懼 「地攤文學」是一個特定的名詞,是改革開放以後書刊銷售的第二第三渠道。它因其內容包羅萬象而成為都市文化風景線中的一道景觀。但它也有其破壞性,例如地攤上銷售的部分黃色淫穢書刊畫報,便易對青少年心理與性意識起到異化扭曲作用。 李輝是一位高一的學生,被同學們稱作「白眼狼」已有一年之久。 事情起因於李輝對隔著走廊的女生的好感日漸滋生,常不由自主地多看她兩眼,他卻因此非常恐慌。這種慌亂不但使他顯得局促不安,並使他在學習上也大幅度倒退。老師與家長聯繫後一同耐心地詢問他,但是任師長如何循循善誘,李輝卻一言不發,守口如瓶。 再過了一些日子,李輝像一顆被寒霜打蔫了的弱苗,低垂著頭不敢同任何人對視。先是迴避同學,後來看見老師也垂下頭去繞圈子走開,唯一敢於對視的,只有自己的母親。 「不抬頭上課怎樣學習呢?」 「我低著頭,用心地記,用心地聽,回家後再努力地補上拉下的課程。」 就這樣「艱難」,李輝的成績還是能位居中游。 萬不得已不得不看的時候,李輝便斜著眼角觀望,因此得了一個「白眼狼」的綽號。李輝的住家離學校較遠,上學需要乘車。連那條線路上的售票員阿姨都知道了李輝「白眼狼」的綽號。同學們或取笑他或躲著他,把他當成了怪物,他的心中好痛苦,頭垂得更低了,行動也遲緩起來。媽媽看著臉色蒼白的兒子只會嘆氣掉淚,卻不知如何才好。 「你究竟害怕什麼?」我單刀直入突然襲擊。 面對我的詢問,李輝現出震驚的模樣,卻又一時語塞。他依然仰著臉看著屋角的畫鏡架,偶爾才向我瞥一眼。 「我怕……因為只要我朝著誰看,就忍不住想看他的禁區部位,這有多可恥啊,假如被人發現,我還怎麼做人。」 李輝說為了避免透視「禁區」的刺激,他只能低下頭,趴在課桌上聽課。可是低下頭他卻透視了自己的「禁區」,這同樣使他不能忍受。於是他嘗試著閉起眼睛,可是眼皮合起來了,心中的幻想畫面卻無法驅逐。他閉緊了雙眼,可心中狂念突跳,令他無法靜心。 「我怎麼如此地倒霉,生了這樣的怪病。」李輝嘟嘟囔囔地嘀咕。 「請你正視我的眼睛。」我對他提出要求。 「可怕呀,我不敢看,我的眼睛會透視到你的禁區……」 李輝說著用雙手蒙起了眼睛。 「你在什麼時候看過淫穢像帶或者色情畫片?」像他這樣的強迫性「禁區」想像狀態,極有可能是受了性暴露鏡頭或者畫片的刺激,並加之道德本能上的「不潔恐懼」而產生的。 李輝平靜下來,腦袋也不再晃來晃去。他開始凝神想像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 終於,他還是想起來了。在讀小學二三年級的時候,有天放學路過地攤,他的目光被一份雜誌上赤裸的女人吸引,他走上前去斜眼注視了一會,轉身離開之後,卻產生了想嘔吐的感覺,「禁區」是多麼污穢的地方!從此他不游泳,不去澡堂洗澡,他害怕看見真實的禁區。隨著年齡的增大,他逐漸淡忘了禁區的「污穢」。但到了青春期性覺醒的年齡,那種潛藏已久的「性污穢」觀念便出來干擾性本能的覺醒,由於這種「羞恥感」如此之強烈,以致於他拚命地想壓抑自己關於性的想像。但是,性本能的衝擊力是如此之大,對它的抑制與抵抗便造成了巨大的反彈,以致於強迫性地讓他注意到「性的存在」,而無一刻遺忘,「禁區」簡直如鬼魅般地跟隨著他。有人說過:「最純潔的美是肉體的美。」唯有靈魂才會給它抹上污垢。把性視為「禁區」的觀念是太陳舊了。但是也許不止李輝一人,還有其他青少年,也接受了成人中守舊的性觀念而把性視為「污穢」。同樣,假如讓兒童過早地接受了性的刺激,也容易導致青少年性心理偏差而妨礙了正常的發展成長。 李輝便是兼而有之。他既很「保守」,卻又不幸受到「污染」,因而產生不潔聯想,導致強迫性觀念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我建議李輝去買一本人體畫冊來細細地品味欣賞,以掃除以往認為人體污穢得令人作嘔的錯誤觀念。並且李輝在面對人身的時候,不要害怕自己隨意想像,如有可能,可以把「想像』勾勒出來,那會是些什麼東西呢?把它晾出來,它便失去了「破壞力」。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雪化也需有個過程,只能逐步訓練。 突然,李輝笑了,原來他笑起來竟是那樣的可愛。他說人們曾經也這樣地誇過他。 他說:「王老師,我不再害怕看著您了。怪念頭消失了!」 看著他神清氣爽的模樣,我鼓勵他堅持不斷地與人主動交往。並且還讓他知曉:心理偏差的糾正有一個過程,今天好了也許以後還會犯,但是,要堅持,不能灰心。 5.1 2性困惑——自慰女生的秘密 對於一個青年,你理解了他的性——包括他的性觀念、性方式,便是對他最大的理解。因為性是人類生活中一向被視為最隱秘的部分。然而,人類文明的推進,卻常常是從性變革突破。在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由性而引起的困惑乃至心理障礙是他們「成長的煩惱」中一個相當普遍的問題。 農是一個20歲的在校女大學生。她有著含羞草似的靦腆神情,說話時扭動著小巧玲瓏的身體,看上去像一個還在念初中的小女孩。但是,她卻已經有了多年「強迫症」病史。她能訴說的主要癥狀是「我覺得自己的思想被什麼東西卡住了,我過不去,可又退不回來,因此我不知該怎樣去感覺」。另一個癥狀是「夜晚我想入睡時,卻感到有一樣東西拚命地把我往上拉,令我無法入睡」。 這究竟是一種什麼感覺呢,農自己作了詳細的解釋:五年前,當她發現自己的思想常常會情不自禁地集中在某一個念頭上,例如放學後她一離開教室,就反覆回想是否有什麼東西又遺漏在台板中。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搞得她頭昏腦脹,在親戚的建議下,她去了醫院的心理門診看病。可是等她回到了家中,卻發現自己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即她按照醫生的要求練習放鬆,改變思想方式後,卻發現自已被卡住了,再也回不來。她說醫生的方式並不能解決她的問題,還不如回到以前的感覺中好受一些,然而,她驚恐地發現自己已經失落了原來的感覺,卻只能吊在半空中。 我不厭其煩地描述這個案例,是因為這個案例體現了第一代獨生子女心理障礙中比較典型的一些方面,例如「逃避成長」,這在農的案例中是比較明顯的。她想退回來的願望就是這種心態的反映。其次是嚴重的依賴心理。在這五年中,她到處求詢,不厭其煩,從中可見她對「諮詢」上了癮,她喜歡通過這種「求咨」關係,來獲得關注,尋求同情。 這只是她呈現出來的問題癥狀和我們對這種癥狀的意義的表面直接的理解,更大的隱情還待我們去探索,這些「心結」可能被她意識,也可能是她所不覺。 「你的人際關係如何」 「我基本上不與人往來,只有一個女友關係還不錯。」 「你害怕什麼?」 「害怕同學知道我的秘密,有時,我甚至覺得他們已經窺破了我的秘密……」 農說著垂下了她的頭。 她是一個有著強烈的自慰習慣的女孩,多年以來,她一直努力地想戒除這種癖好,但卻因為未能改變不良習慣,反而愈演愈烈而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和自卑感,因而使得自己失去了心理成長的勇氣,形成強迫癥狀,徘徊在某個觀念中。強迫症在某種意義上即是對某個無法消化、無法接受的事實的反抗。 「你憑什麼判斷有人知道你自慰的事實?」 「嗯,可惜你雖然能理解我的『卡』住了的心理,卻對『自慰』一點感覺也沒有。」 農說,自慰者有著特殊的表情與行為,自慰者之間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敏感的人通過一特定的動作,便能讀懂他的行為語言。有一次,她說到「摸」這個字時,可能因為有了自慰的聯想,她的眼光走神了,那個「摸」字也彷彿帶上了磁性,被說得圓潤溫和起來…… 「你從何時開始自慰?」 「大約是三四年前,在看了幾次『三級片』後。」 「你認為『自慰』很可恥嗎?」 「是的,好女孩不會做這種事,但是,我卻改不掉這種惡習。」 「你討厭男孩嗎?」 「是的,他們使我緊張害怕,有時甚至是噁心。」 經過三次諮詢,我對農的心理狀態有了一些了解:她以『卡』住了的象徵語言,反映出她對前途無望的心理。想『退』回去的感覺,則表示了她拒絕成長的心理狀態。在絕望的心境中,她通過「手淫」(即自慰)產生的性慾刺激,來緩解生活中的種種無奈。但是,對無法解除的手淫的「自我道德批判」,卻又加深了她的挫折與無奈感,如此,她的強迫症才得以固化,並久不痊癒。 根據我們社會的文化和習俗,在沒有意義的情況下,女孩染有強烈手淫習慣者比較少見,因此,我需要了解在頑固的強迫症、強烈的自慰衝動和討厭男孩之間,有些什麼必然的聯繫。 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所有心理異常和精神疾病的形成不外乎兩大原因:其一,是人格結構中「本我,自我,超我」彼此不和造成心理衝突,由於衝突不能緩解被壓抑在潛意識中,長期累積形成問題;其二,是因幼年時性心理發展不順利所形成的痛苦經驗。幼年的痛苦經驗雖然在成年後不復記憶,但卻存留在潛意識中。當意識影響變小時,就會改頭換面以別的形式出現,如做夢。精神分析治療的主要目的,就是經由對患者的心理分析,將壓抑在內心深處的衝突和痛苦釋放出來,使當事人領悟其行為之所以異與他人的原因。 經由我的闡述啟發,農猶豫了一下,卻終於還是說出了她顯然不願提及的往事。 還是農在幼兒園的時期,有一天她走進與之一牆之隔的鄰居家,與她父親差不多年紀的主人四顧無人,便拉著農的小手伸進了他的褲襠,後來他乾脆褪下褲子露出了自己整個下半身……農則像一隻掉進了陷阱的兔子,驚恐萬狀卻又萬般無奈。等她終於逃脫了褻瀆者的魔爪,急急地跑回家中告訴了媽媽所發生的一切,卻沒料到媽媽輕描淡寫地並不把這當回事,既沒有給她必要的安慰,更別提去為她「報仇」了。農因此在心理上受了極大的傷害。 在諮詢的那天,說及往事,農忍不住落下了悲傷的眼淚。更可恨的是,媽媽在此事發生後,仍然還與這家鄰居保持了睦鄰關係,談笑風生一如往常。從此,農的心理上便深深地烙上了不安全的印記,總是在自卑、害怕、自慰、羞恥中度日。她的強迫癥狀的發生,正是她找不到心理出路的表現。她強烈的自慰行為的產生,也是她無意識之中期望通過性慾刺激來轉移沮喪心情的努力,並且隱隱約約地有著「報復」異性的潛在願望。因為她的不幸遭遇,使得她對異性存有偏見,所以她討厭男孩。 發生在農身上的關於心理障礙的案例,可以給我們三個重要啟示。並且這也是我在對她進行治療時採用的幾個相應的方法。 其一,農的病因起源於家庭監護人(父母)的失職。父母是孩子成長中的心理支撐,保護孩子基本權益不受侵犯是家長最起碼的職責。對於兒童來說,最大的心理傷害莫過於「性侵犯」和「性虐待」。而農的父母則在如此重要的關鍵問題上,放棄了監護孩子的職責,不予追究肇事者的責任,從而加深了孩子的心理創傷,以致使她形成了較嚴重的心理疾病。 農的父母未必不愛自己的孩子,然而他們卻不知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因此會在關鍵問題上失誤,造成家庭教育的失敗。 對於農或者像她那樣在性方面遭受過挫折的孩子來說,合理地接納自己是健康成長的很關鍵的因素。對於被害者並不存在「不潔」或者是「污穢」,這純粹是傳統的「貞操」觀念的負面影響。 其二,關於「自慰」的錯誤的認知。隨著醫學和心理科學的進步,人們對於性觀念和性行為已有了更為文明科學的認識。其中一個較為明顯的改變就是青春期男孩「打手槍」(手淫)已經被人們視為正常現象不再大驚小怪。對於女孩子的「自慰」,則是諱莫如深。甚至在教科書和有關專業類書中也從未被提及。然而,為此問題求詢的女孩卻並不少。相比較傳統女性,在科技時代成長的女孩子們的性觀念常常是很前衛的,但是她們卻因未能得到合理的指教而產生「性困惑」。 女孩與男孩一樣有著正常合理的性需求,卻為何女孩子的性問題從不被人討論? 我對農建議,假如有可能,她可以去閱讀美國女心理學家、性學專家海特所著《海特性學報告》,那是一本來自全美女性關於性觀念、性行為的調查報告的專集,閱讀它對人們了解女性的「性」是會有幫助的。海特認為,女孩的自慰與男孩的打手槍一樣,是最正常不過的現象了。 其三,關於心理治療。農的心理疾病的固化、泛化,是因為她未能得到及時的心理治療所致。中國作為一個開放的國家,在心理治療的發展方面,遠遠未能跟上整個社會發展的需要。即使在上海這樣的城市,對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療也只是停留在「心理諮詢」和「藥物治療」的程度,還沒有出現以心理治療為職業的「心理醫生」。這裡面既有一個物質基礎的問題,更有一個能否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的問題。 農是第一代獨生子女群中的一個,她體現出來的綜合心理問題,是我們生活中綜合社會問題的反映,也許,我們該組成一支綜合的人文科學家隊伍,進行社會問題的綜合治理。 5.1 3來自父母的性誘惑 有一則資料報導了美國的亂倫與兒童性虐待情況:美國20%到30%的女孩、10%到20%的男孩在18歲之前受到過性虐待,而大多數的性虐待出自兒童的保護人(如父母等),這是多麼黑暗的狀況。而另一則資料說明,70%的妓女、80%的女性濫用藥物者、90%的監獄犯人、68%的精神病人,大多數的嗜酒者、性混亂者,都曾經是兒童性虐待的受害者。鑒於這樣的狀況,美國人開始了亂倫生理研究。 喬丹曾是一個從小受到父母性虐待的男孩,父親在他4歲時第一次強姦了他,母親在他10來歲時還帶他上床,他痛苦極了。長大後,他在藝術學院獲得學位,成了一名得獎的製片人,但在內心裡,常被受害者的感覺所困擾,消極、壓抑、空虛,最後,他只得向精神病醫生尋求幫助,但醫生使他失望了。從那時他才知道,他必須自己解決問題,他轉而研究其他受害者,建立資助小組,開展覽會,他花費大量精力為兒童性虐待受害者服務。 在我們社會中,父母對子女的性虐待是鮮見的,然而,由於父母無知與性行為的不檢點在無意之中使孩子受到心理傷害卻是難以避免。 一個嗓音沙啞的大男孩,撥通了青春熱線的電話後,躊躇良久,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了他顯然不願意說的話。 他今年15歲,在讀初中了,母親在假期里為他請了一位家教,是一位30歲左右斯文的女教師,為他補習語文。但是前幾日,老師提出說要看看他的身體,而他卻不知可否,因為他根本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然後女老師就幫他除去了衣褲,把他的全身看個夠,還用手碰碰他最令人害羞的地方。 我意識到了情況的嚴重性,告訴他,這種行為是非常不應該發生的,這是對他的人身侵犯,是對青少年的褻瀆,他應該懂得保護自己,並採取措施。男孩卻沉悶地說:「我也知道這是不好的,但是我不敢違抗老師的意願。我不知道該怎樣拒絕,而且,老師的撫摸使我很舒服……」 我繼續說:「但是,這種行為必須停止,老師的行為是犯罪。你既然沒法拒絕這種誘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這一切都告訴你的母親,相信她會處理好這種事情的,我相信母親是會保護你的。」 他卻說:「唉呀!其實這件事說起來還是怪母親不好,都是她,在幫我洗澡的時候開著門,讓老師也坐在旁邊,一邊幫我洗澡一邊還與她說笑話。母親與老師是很要好的朋友,像親姐妹一樣,所以,媽媽不在的時候,老師就對我說,『我看見你的身體了,你長得真棒!』」 這真是令人吃驚的事情,在文明都市的上海,居然還有如此愚昧的婦女,幫15歲的大男孩洗澡。 通過電話諮詢,我基本上弄清了來龍去脈:男孩的父母長期分居,父親在外地工作,母親從小就一直把兒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一直到了15歲。睡覺時,媽媽一直習慣摟著兒子,而兒子也已經習慣只有依偎著媽媽才能安然睡去。 難怪乎,媽媽幫他洗澡一直到15歲!這位不諳世事的母親甚至會在洗澡時碰碰他的「小雞雞」,看著它膨脹而覺得趣味十足。這都是打電話的男孩靦腆地說出來的。 且不說那位女家教的行為是罪惡,主持人費了好多口舌才讓那位少年接受這個觀點。但是他說,他不想讓老師為難,因為老師對他很好,喜歡他,給他好玩的東西與可口的零食,但是他說他會保護自己的,並且會告訴母親。他之所以打這個電話,就是因為已經認識到了此事不對勁。 有人也許會懷疑這位母親是否瘋子?按常情推測,她至少是性心理變態患者。在主觀上,也許她並不想對兒子進行如此的性誘惑,但在潛意識裡,她把兒於當成了一個「性愛」的對象,以至於潛移默化,他們彼此都接受了這個事實。長此以往,把不該做的事做得很坦然,就會使她兒子在性心理及人格的成長等各方面造成嚴重扭曲,以至不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包括今後的婚姻生活。不管這種情況的出現是他母親有意識或是無意識所造成,心理諮詢人員除了對這位青少年進行必要的心理矯治,還必須呼籲整個社會,包括那位母親一樣的家長對這類現象引起足夠的注意與重視。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性誘惑。 有些問題常在我們面前發生,但因為一切都做得太自然,太理所當然,因而被忽視,所以有一句話:熟視無睹。 父女、母子之間親不間疏,太過隨意。一位已經10歲的女孩,長得豐滿,但卻赤著膊,穿著小褲衩,與穿著緊身內褲的父親躺在同一張床上「休閑」。 有些父親愛女心切,視為掌上明珠,連晚寢前的漱洗也代為包辦。有一對父女,女兒已經14歲,長身玉立,楚楚動人,她與父親從小嬉戲已成習慣,以至如今還與父親玩這樣的遊戲:入睡前父女互相用舌頭舔對方的臉以示懲罰,常常是一個抓住了要舔,一個拚命地逃,一旦抓住,便用唾沫塗滿對方的臉。 有一位婦女,丈夫長期在遠洋輪上周遊列國,她在家中獨自撫養一個10歲的兒子,她的兒子是非常依戀她的,而她卻常常讓10歲的兒子跨在她的肚腹上,與他玩耍嬉鬧。她說,有時還發現兒子的「小雞雞」會悸動,這非但沒有引起她的警覺,反而使她津津樂道。 少婦們常會如此閑聊:我家兒子真好玩,晚上他爸靠近我時,他總是想把他的頭搬開,然後硬擠在我們中間,或者握著小拳頭,「嗯嗯」地表示不滿。 如此種種現象比比皆是,時常發生在我們周圍,或者是我們自己身上,這些也可說是父母對孩子的性誘惑,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並且不知道它的不良後果罷了。 乍一看,還以為這些行為也是家庭「天倫之樂」的一部分,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區別。天倫之樂更多體現的是家人精神上、心理上的親密、默契和生活上的互相關照,而不是與已經初長成的兒女的身體之間過多與過分密切的接觸。青少年們初諳人事,在心理上與生理上都有他們視為神聖的獨立的秘密,給他們適當的距離,這是非常必要的,過分親近的身體接觸,也許會阻礙他們性心理的健康發展。 上述所說的那位與父親舔舌為樂的女孩,她在情緒上對母親就有著很大的反感,如若母親偶爾晚歸,她就已經把自己的鋪位搭在父親的身旁。在心理上,她有著一種想取代母親照料父親的意願。 據那位海員妻子的敘述,那位常騎在她腹上嬉戲的兒子如若遇見她與別的男士多交談幾句,他便恨得咬牙切齒,百般阻撓。 父母親是孩子成長中見到的第一位異性,如若不注意與孩子之間的親疏遠近,容易使孩子的人格成長遇到障礙。有一位成年男子想娶妻成家了,但東挑西揀,總嫌「環肥燕瘦」,不合心意,後來他參加了一次團體諮詢,經人提醒,他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想娶一個像母親那樣的女人為妻。 當然,我們沒有證據能夠說明父母子女之間的溫情是具有性慾性質,但是,性因素並不能徹底排除。溫情可以成為性慾的前提,性慾可以刺激溫情的增長,寧可假定他們是兩種不同範疇的感覺,我們還是小心謹慎一點為好。弗洛伊德曾提出「戀父情結」與「戀母情結」發生在兒童性心理發展的「性器期」,兒童的性要求要在親近的異性家長中得到滿足,這是兒童性心理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關鍵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受到了父親給予的太多的性刺激的愛撫,或目擊性場面,或因使子女成為自己盲目的愛的對象,便會容易使兒童的這種心理過程沒有發展好而成為癥結:因對異性父母恐懼與敵意的壓抑而形成神經症。在成年神經病患者身上,所有那些「戀父」「戀母」情結的特徵,已經存在了。 5.1 4早春的蓓蕾——面對青少年的愛心萌動 從「青春熱線」的窗口獲悉,有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因為自己內心無法抑制的愛心萌動而焦慮憂愁。這種情感困惑甚至妨礙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並使他們無所適從。 我曾收到一個少女從遙遠的廣西寄來的求助信:「請聽聽一個女孩深藏內心的心聲吧,10歲的女孩開始暗戀班上的帥哥,並誓言長大後一定要嫁給他,於是形形色色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在我身上……」 一個署名為「傷心人」的求助者在信中寫道:「我好難過啊,我的與我整整生活了14年的妹妹,在一個偶然的日子裡認識了一個比她大8歲的青年,為了這心中閃亮的『愛情火花』,她三番五次離家出走,至去年年底共出走八次。她才14歲啊,為了心上人,妹妹對我好冷漠,還騙我,我好傷心啊……」 一個叫思葉的女孩說:我今年13歲,一直以為自己很瀟洒,自從有一天遇見了他,一個真正打動我心扉的男孩,便開始了我的一場苦戀。以前不可一世,眼高於頂的我怎麼也想不到現在竟會如此傷心、彷徨、無助。許多個日日夜夜,我只能用酒麻醉自己,用煙頭燙傷自己,現在的我已是傷痕纍纍,而他卻對我若即若離…… 一位自稱「朦朧」的女孩說:初二時我迷上了后座的一位男生,其實我並不是愛他,只是對他有好感,但是,我卻無法擺脫他的影子。一個人放學回家,手托著下巴嘴銜著筆桿,一遍遍地回想他說話時的幽默與可愛,我的心好亂呀…… 如此等等,說不完的少女煩惱,道不盡的少年情愁。也許還有更多的青春男女,甚至還未找到可以傾訴衷腸的地方,因而愁緒萬端。 分析他們的煩惱,主要有這樣幾種心態:(1)不理解自己的心情,因而陷入了困惑之中;(2)不接納自己的狀態,產生自卑自責心理;(3)無法抑制自己的愛心萌動,導致焦慮心態;(4)過分抑制後產生的後遺症——社交障礙、強迫症及青春期抑鬱心理。 針對青少年中越來越早的愛心萌動,青少年自身、他們的監護人及教育者,該如何採取積極措施以幫助他們學會做自己情感的主人?除了要加強對青春期身心發展的了解之外,還需對他們成長時期的社會倫理道德,商業文化的衝擊,及家庭教育模式等方面進行分析,並制定有效策略,幫助青少年克服青春期成長中的困難,以利於他們健康、快樂、輕鬆地走過青春期。 關於青春期性心理和性萌動 青春期的愛心萌動主要是建立在青春期生物發展與性發育的基礎之上。從50年代開始,青少年的性成熟較之以前就已經普遍提前。當代中國的獨生子女由於父母的悉心呵護與物質生活的整體改善,生理上的早熟現象更加明顯,因而提前了「愛心萌動」的年齡。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性心理各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青春期發育中隨著性特症和性慾的出現,對與異性交往的興趣驟然而增。青春期是整個人生中性心理最活躍,在個人心理活動中佔有的份額最大的時期。青春期性心理的核心是性適應,即性慾的滿足與社會化要求的衝突與平衡。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特別在乎自己是否對異性有吸引力,因而對個人形象儀態非常注意,並有很高的企求。他們注重身心潤飾,同時對異性的言行姿態、表情神色加以品賞琢磨。在這期間,從個人身心出發的性愛需求與社會文化規範,在他們的內心形成兩股抗衡的力量使得青春期充滿了令人心醉的激情與色彩。有人以為,假如沒有這樣的心理衝突,青春期的性心理會變得令人乏味。 總的說來,青春期性心理有四個特點:一是幼稚朦朧,這是由於身心發展還不完全,缺乏基本的性知識與社會經驗之故;二是矛盾衝突,在兩性交往中會遇到大量的信息與感受,然而卻因他們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故而很容易陷入莫衷一是的困境,一時無法自拔;三是敏感多變,青少年的情感思維豐富活躍,而意志卻相對薄弱,當兩性相處處於難以捉摸的境地,一個細微的變化就會引起過分的興奮或沮喪;四是熱心探索,青少年對兩性關係的興趣使得他們對有關的小說、像帶、碟片等特有興趣,可卻因為缺乏足夠的批判能力而難免受其污染。 伴隨著性心理的發展,性萌動是兒童性心理與性生理髮育到特定階段的產物。一般女孩從8歲起,男孩10歲左右,剛性徵開始出現,男女形貌上的各項差異開始極大地刺激各自對異性的好奇,並使之成為性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一般來說,基於青春發育萌動期的性生理心理需求,容易對身心發育相當成熟的年長異性產生性的好感,因而只有年長的各方面成熟的異性才能誘發尚不成熟的少男少女的性吸引力。有人把這稱之為朦朧的「牛犢戀」。這也是女學生對異性教師產生「戀情」的心理與生理原因。 青春期的愛心萌動是美妙的,也是危險的,歌德曾如此讚歎:「萌動的春情之所以美好,就在於它既不意識到自己的產生,也不考慮自己的終結,它是那麼歡樂而明朗,竟覺察不到它會釀成災禍。」 性文化商業化促使青少年性早熟 對於當代城市的獨生子女,蒙在「性」上的神秘面紗早就被日益發達的信息傳媒衝擊得所剩無幾。伴著第一代獨生子女們長大的主要文化消費品是「言情小說」,從瓊瑤到岑凱倫到席絹,雖是情節各異,但白馬王子和灰姑娘式的愛情夢幻卻始終如一。隨著VCD的普及,「星級片」流入家庭,一瞥一瞄之間,令人怦然心動的鏡頭印人腦海足以令人獨自「品賞」好一會。有一個初二女生,得知父母在前客廳觀看「兒童不宜」的「夫妻片」,便經常在父母規定的入睡時間,在床上站在用三條被子疊起的「台階」上,從氣窗上陪同欣賞「三級片」。她看得頭昏腦脹春情萌動,可父母卻毫無知覺,其樂融融。 言情小說、流行歌曲、錄像帶、VCD片,以及「海外影視劇場」中未能刪除徹底的「暴露情節」,都是開放的市場經濟社會必然會出現的社會現象。生長於其中的青少年的心理與精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與干擾也是極其正常的事情,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認清這樣的事實,並且儘可能地培養他的免疫力,使其心靈減少受損害的程度。 來自學校和家庭的禁忌加強了青少年「品賞愛惰」的好奇心 關於「愛心萌動」的問題,從正常的調查途徑也許難以得到比較正確的數據。因為青少年們在此方面持緘默態度。他們之所以對這類問題「諱莫如深」,是因為學校、家庭,以及整個社會對這個問題諱莫如深。 我為幾家青少年(學生版)報紙開設心理信箱,其中屬於教育系統的報紙就對我問答的內容給予了限定。他們說,關於青少年的「早戀」之類問題最好不要涉及,他們認為,此類事說不好,不好說,弄得不好引起了負面影響,這「誤導」的責任可實在太大。 然而事實上,在其他「非常」場合,這卻是一個最敏感,最能引起青少年興趣的問題。 在心理諮詢熱線電話中,這是一個常常位居榜首的問題。在報刊上的心理諮詢信箱中,這也是一個被談得很多的問題。在我外出為青少年們講課時,只要談起關於「情感」、「愛情」、「早戀」之類的話題,常常能從他們的竊笑、私語、與熱烈的表情,感受到他們積极參与之心情。在講座過程中遞上來的條子中,多數是讀起來像言情小說似的「言情問題」,並且這些問題常常能得到熱烈的呼應和反饋。 在今天這個觀念和經濟開放的時代,這種對於青少年情感問題的迴避是造成他們在情感和性心理方面的「閉鎖性」,以及異性交往障礙的一方面的原因。與此相反的另一種傾向則是「熱心探索、大膽實踐」。當「情書」已在五年級學生的手中被悄悄傳遞時,教育者們也許會嗤之以鼻或者修然動容,然而這卻是早已發生的事實。從某種角度來說,正是家中父母的閉鎖,學校老師的迴避,才使得他們將自己正常的情感萌動視作「問題」,受到壓抑,同時又受難以抑制的本能衝動的驅使,便發生了種種被社會或他們自己認為「越軌」的行為。 我們且不說他們的行為是否屬於「越軌」(具體情況需具體分析),單就青少年的「愛心萌動」現象,就並非是人為所能禁止的。一旦禁而不止,青少年的情感發展則更容易陷入問題中。 超載的學習壓力使他們躲人「愛情的港灣」 愛情觀是個人人生觀、處世觀、價值觀、道德觀的綜合體現,也是個體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檢測標準之一。一個受傳統道德觀支配、追求優秀與成功的現代青少年,會嚴格要求自己在對異性交往方面「目不斜視」、「靜如止水」的。我就因為從未接到過女兒的異性同學的電話,因而擔憂她在兩性交往方面會否異化。但是她的回答卻令我更加擔憂:「假如我有了男友,我就不會有現在的成績。」 也許還有其他人持如此觀點:異性交往不當會妨礙學習;過早對異性產生興趣屬於「問題青少年」。 從現象上似乎這二者之間有著聯繫:熱衷於「早戀」者在學習成績上會顯得平常甚至低下,但是假如我們能認識到其中內在的關聯,就不會輕易地下此論斷。一些陷入情感漩渦者,常常是在心理與精力、能力上無法勝任繁重的學業與殘酷的競爭者,「出牆的紅杏」在有意無意之間,步入情感的「雷區」,以調劑自己的情緒,以逃脫超載的學習壓力。 這種逆反心態常常是無意識的,因而是被人忽視的。人們只看見了「早戀」的危害,卻不知早戀有時恰恰是超載的學習壓力的結果。 心理工作者的職責 越來越早的愛心萌動不但使教育者們擔憂,也使青少年們自己覺得煩惱。我們正視它的存在,並進行討論分析,就是為了解除,或者減輕這種煩惱,從而建立一種新的關於異性交往的倫理道德準則。 作為心理工作者,首先是當科學地揭示與宣傳青春期性生理、心理的知識,並在此基礎上引導青少年認識自己的心態,理解自己的心情,繼而悅納自我而不再排斥自我。 從教育者的立場出發,心理工作者當以科學的認知方式與能力,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道的愛情倫理觀,以指導其自己的異性交往行為。 愛是一種能力,異性交往是需要技巧的,在建樹了正確的愛情觀之後,學習與實踐異性交往便顯得特別重要。我們天性中的愛心與性慾是需要疏導與整理的,假如我們任其自然,性本能衝動會把我們引人尷尬的境地。 正確的愛情觀也是需要學習與接受教育後才能獲得。我們現有的傳統的婚戀觀念基本上是建立在對個人利益的保護之上的,然而它是否會壓抑了我們所需要的激情與意志舒展?當我們在擬定對於青少年的婚戀教育計劃時,也許,我們更應該對成人世界約定俗成的婚戀觀念作進一步的審視與探討,這樣在今後的發展中,我們不至於被後人淘汰,才有可能與他們共同成長。在這個問題上,也許迴避與緘默的態度是不可取的。 5.1 5愛情的壓抑與放縱——回滬知音子去的情感創傷 同是獨生子女,回滬知青子女一族,他們的情感歷程比起其他同齡人卻要更多坎坷與辛酸。造成這種現狀的最主要原因,是他們或者過早地離開父母,或者滿16足歲按政策回滬後寄宿親戚家,缺乏足夠的關愛與呵護使然。 通過韻的故事,我們可從她的遭遇中,引起警覺:「愛的過分」是一種心理缺陷,愛的放縱與情感的壓抑有關。 有人說,女子在還沒愛上誰時,就已經先愛上了「愛情」。這也許是她們的心是花兒做的緣故,需要春風雨露的滋潤。韻從小跟著外婆長大,舅舅、舅媽雖待她不錯,但畢竟與親生父母不同,凡事還得自己多留神才好。在外婆的保護下,她讀完了初中進入高中,但她內心情感上卻充滿著饑渴,外婆給她的溫暖無法代替父母的愛心。韻因此總是默默地期待著人們的愛撫與關注。 就在她朦朧的期待中,一位挎著吉他、英俊瀟洒的「白馬王子」朝她走來。他朝她燦爛地一笑,韻的心頭便豁然開亮。她是太寂寞了啊!他曾經是她的同學,又是相隔一街的鄰居,現在,他成為韻心中的青春偶像。 時下流行吃「青春飯」,打「青春工」。憑著韻的好身材,有人介紹她去賓館打夜工。她曾經猶豫:去還是不去?但是最終她去了,因為她太寂寞,也太清苦。 「白馬王子」中學畢業後既無能力再深造,又不屑去干體力活,總是挎著吉他在遊逛。韻覺得即使是為了他的生存,她也得去謀一份工作。韻感覺自己大愛他了。 燈火輝煌的賓館裡,姑娘楚楚動人的風韻,時時散發出誘人的光澤。賓館裡有的是一擲千金的「大腕」,有的是「憐香惜玉」的高手,他們酒足飯飽之後,意猶未盡,便想盡法子走近散發著青春魅力的韻。韻小姐卻抵制著青春的墮落,抗拒著邪惡的誘惑,因為她的心早有所屬,深愛著心中的他。 但是,他的胃口越來越大。除了韻給他的零花錢,他還要穿時裝,抽名煙,去KTV包房。為了愛情,韻加班加點地維持著他的開銷,還為自己未能滿足他的需要而沮喪。這使她想掙更多的錢給他。 在每一個燈火璀璨煙霧繞繞的晚上,幾乎都有人邀她人席伴酒,或外出遊玩。韻是典型的東方小姐,追求潔身自好,但是,在夜夜有人邀她陪酒、出遊的環境中,韻漸漸地把持不住自己了。她對自己說:只喝一杯酒,又有什麼關係呢?因為這是為了愛而作出奉獻。 自從有了這第一次,就有了以後的許多次。她終於抵擋不住誘惑,跟著無數個客人,頻頻出入於高級賓館、娛樂場所。以她的天生麗質,以她的善良溫柔,韻一下子便成了東方的「茶花女」。雖然她並不如茶花女那般久駐風塵,她只是初涉人世,情竇初開。但是,為了愛情而奉獻的瘋狂,卻是如「茶花女」一樣地執著。所不同的是,茶花女最終得到了屬於她的刻骨銘心的愛的回報,而韻的那位「白馬王子」卻瘋狂地折磨著她,可惡的「王子」只知道花她的錢,卻從不問錢是從哪裡來的,他只把韻當成了「搖錢樹」。直到有一天,韻為他走進了「收容所」,被收容勞教,那個惡少才假惺惺地為之惋惜,但是他卻仍然身穿名牌,風采依舊,哪裡有半點懺悔惋惜之態。 韻雖身陷囹圄,卻還對他懷有情義。當韻的同學來探望她時,告訴她:那個無賴小子已另結新歡時,韻才失聲痛哭,她的世界崩潰了。 韻的故事會令人首先想到她年輕無知不辨良莠,自取其辱。韻用青春去換錢,又用錢去換愛情,最終弄得人財兩空,身陷囹圄。其實,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就可以略知韻的內心:她因為寂寞、孤獨而缺乏安全感,從而使內心情感失去平穩。在她那樣的環境中,為了驅趕由不安全而產生的焦慮,便會產生病態的愛的渴求。在她那樣的處境中,要想得到便先要付出。在她簡單的思想里,希望他人對她友好、同情和理解,因她是一個可憐、無助、孤寂的人。同樣她也希望自己能夠給他人以快樂,以此來滿足她的施愛之心。把自己渴望著而未得到的關愛轉而投到他人身上,這也是一種間接的滿足。但是,韻並不是真的在愛,她只想以某種愛的方式來保護其失衡的內心。她根本沒意識到缺乏愛的能力,卻把自己對他人的需要,錯誤地認作是愛的表現,所以她才會如此「崇高」、瘋狂地去愛。她如此堅定地捍衛這一錯覺,是因為她內心的焦慮使然。其實,韻自己也許也知道那白馬王子未必是真愛她。她卻躲在了幻覺中為自己、為他辯護開脫。一旦真相大白,她也就失去了心理支撐,因此她幾乎精神崩潰。 像韻這樣受自己內心焦慮的驅使,不得不尋求「愛」來作為一種保護手段的人來說,要獲得她渴望的真正的愛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產生這種需要的情景,本身就妨礙了這種需要的滿足。只有理解了這一點,並對自己有所認識,然後,隨著境遇的改變與年齡的成熟,韻也許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愛情。 5.1 6十六歲的花季——滿園春色關不住 成人世界幾乎不約而同地把「性」視為秘密。有人認為性是高尚而美妙的事;有人卻認為其等而下之不上大雅之堂。雖各有說法,對於兒童世界,人們卻一如既往地保守著這個秘密。但是性意識無時無刻不在向青少年們滲透著。一是來自於文學、藝術等外部世界,再就是來自於他們日益成長的身體與心靈。青少年們有意無意隨時隨地在探索性的秘密。對於人類本身而言。還有什麼能比探索異性的奧秘更令人感到新奇神秘! 現代社會的性誘惑更甚於往日。從倫理的說教到文學的描述,從音樂的熏陶到抽象派的畫展,各處都是。但是就少有從醫學、生理衛生、心理學的角度,教給學生必要的性知識。老師們不教,家長們閉口不談,孩子們羞於啟齒。於是,任由他們憑自己的感覺、去猜測、去探索。間或總有人會因此痛苦煩惱,甚至有人受了傷害。 我不是個東西 有一首歌這麼唱,小和尚跟著老和尚下山去,老和尚說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小和尚嚇得趕緊逃,忽然他回頭,唉呀呀,不好了,師傅哇,老虎她跑進我的心裡來了。 好多家長,就這麼諄諄告誡他的兒子,不能與女學生多交往。他沒說是老虎,卻把女學生的電話、條子,視作比老虎還甚。A在整個中學年代,不與女生多說一句話,連眼角也不隨處亂掃。起因是初一那年,母親接了一個嗲聲嗲氣的女生的電話。母親仔細地盤問了A,然後說:「你給我小心點,現在的女孩個個瘋得不成樣子,惹不起,躲著點吧。」 A是一個內向的男生。本來就不想去招惹女孩,經母親一勸導,更是離她們十丈遠。 A像一個小和尚那樣,關閉著自己的心。小和尚是沒緣見「老虎」,一見就進了他的心裡去。A天天在「老虎」身邊轉,不敢看也不敢想。等到他中學畢業,讀完高中,又上了大學。他犯了愁。他給心理諮詢中心打電話:「老師,怎麼我一想起女孩就臉紅?想與她說句什麼隨意的話,就開不了口?」 「為了什麼?」老師問他。 「也不為什麼,只要一想起姑娘,想去說話,就覺得自己不是個東西。」 A在青春期由於缺少異性交往,性心理發展有點失調。又由於人際關係封閉,社交往往發生障礙。 綵球該拋給誰 三位花季學生,一個個水靈得像早春沐露的鮮花。但是他們的心,卻像被風吹皺的水面,盪起漣漪。那位英俊的少年,是兩位少女心中的「白馬王子」。而手執丘比特箭的「王子」,卻不知把「箭」射向誰。 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到了該戀愛的時節。那位有著黑絲絨般飄逸長發的她,輕輕地說:「我不想放棄我的愛。雖然我也理解她的心。綵球在他手上,誰能中彩那是命運。」 另一個有著圓圓臉的姑娘說:「選擇的結果只有一種,總有一個人要被淘汰。我作好了兩種準備,萬一選不上了,也會悄然隱退,但是,我卻仍然願意做他們的好朋友。」她說著,居然眼圈紅紅的。 少年並沒有顯出受寵的快樂神情。他說:「我喜歡她們兩個,但是抉擇是必定的。心中的答案早已有了,為了不使她憂傷,我就拖了一天又一天。」 他們三人,曾撥通熱線電話,一個接一個地袒露心思。 他們認為自己很懂得「愛」,並且很超脫地解決」愛的糾紛」。這是一種現代人很現代派的瀟洒嗎?不盡然。 也許,他們都過早地涉人「愛河」。這並非指年齡太小,而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戀愛的能力與責任。愛是理解,是心的碰撞,是特殊的感覺,更是一種責任。對愛的承諾,便是締結了誓約,雖然它不需要簽名蓋章。愛是人生最莊嚴神聖的選擇。而青少年總是在相互間一個會意的微笑,一個醉心的眼神中慢慢捕捉到自己的愛意。在無數次的情感微瀾中,決定自己的選擇。從第一次心靈的震蕩,到戀愛觀念的形成,這也許是一個不算短的過程。而所謂的「一見鍾情」,則是你長期琢磨體會而形成的理想模式的突然出現。 他們仁,便是在體驗、探涉、領略愛的前奏曲。好感不是「愛戀」,而「愛戀」之心又不同於「戀愛」。戀愛是兩人間共同愛的合奏,而「愛戀」則也許是一個人心中悄悄的秘密。 人們都是這樣走向成熟。對於情感,你盡可以瀟洒。但是,千萬要謹慎。因為,「真情最容易受傷害」。尤其是對於中學生。你可以輕鬆地與異性同學交往,但是說到「戀愛」,也許對你並不合適。 關於「夢遺」 成年的男子對「夢遺」這樣的狀況幾乎無人不知。但就是這樣的普通生理現象,卻引起多少少年郎的驚慌。他們帶著變聲時期特有的沙啞沉悶聲音,壓低了嗓子,悄悄地問青春熱線的主持:隨著夜間夢中的驚動,那瀉出的白色液體是什麼?當被告知,是青年發育時期常有的普通的生理現象時,他才如釋重擔。家有少年郎的父母,你是否忽視了這個現象呢,要不,他就會少受一點驚嚇了。再稍大一些的男青年,甚至會因為自己曾經「手淫」而覺得無地自容。沒有人會提倡手淫,但手淫也並不是墮落。偶爾為之,無甚大過,但沉溺其中,則有害身心健康。至少,這不是什麼道德問題,這只是一種方式問題。初為者有許多人因此而背了思想包袱。手淫的危害,遠不及心理恐懼帶來的損害為大。他一個人在那裡擔驚受怕,以為只有他一個做了那事,且不知,許多人在青春期都有過此種體驗。青年們在熱線主持人那裡得到了解釋,也得到了寬慰。但是,手淫現象應被盡量克服。如果養成習慣,失去控制,將會妨礙你今後正常的生活。雖然,手淫並非罪惡。 為人父母者,總是把兒女看成孩子。殊不知轉眼間,他們已經長大。他們睜開眼睛,敞開心扉,探索人類,研究世界。更不知哪一天,他們的心砰然跳動,為了柔情女孩的一個眼波,為了風流少年的一個問候。滿園春色關不住,既然如此,不如積極地做他們的嚮導,引著他們,走過這一段美妙而充滿誘惑的人生路程。 5.1 7林志穎——魂牽夢縈全為他 港台流行歌曲與歌星是隨著中國開放的門戶率先進入中國國內的,港台歌曲的人情味與生活化曾經像一陣清風拂動了少男少女的心。卻也有一些青少年因沉緬其中而否定現實,從而給自己的發展帶來了困難。 小琴是位正在大學讀書的學生。 這一段時間以來,她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能忍受來自異性同學的眼光。這種眼光使她變得多慮多疑,心神不定,並總是在受著一個念頭的支配:男同學在嘲笑我,說我是一個壞女孩,一個不正經的女孩。而她,一旦走進教室,就不由自主地朝男生「瞟眼」,說「瞟」而不是「看」,是因為她已經好久以來不敢正視男生了。她只能用「眼角的餘光」,在實在難以控制的情形下瞥見他們。 這就是琴小姐求詢的原因。她眼角的餘光里,全是男生的影子,並且是他們嘲諷的眼色。 琴小姐究竟為什麼會這樣?我和她慢慢地聊了起來,靜靜地聽她的故事。 初三的時候,琴小姐十分迷戀著小帥哥「林志穎」。而鄰座的小男生竟然有七分形似「林志穎」。琴小姐自己也難以搞清楚,是因為她迷戀林志穎的緣故呢?還是鄰座的他確實太像林志穎?從此,無論是上課時間還是課餘時分,總是會情不自禁地有事沒事地朝他多看幾眼,琴小姐的心裡暗暗地喜歡上了他。林志穎是心中的偶像,對於她是一個遙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夢,而同桌的他卻是那麼活靈活現一個林志穎的化身。 漸漸地,琴小姐上課時再也不能集中注意力,眼光不由自主地頻頻斜視。鄰座小男生沒有任何反應,不吭一聲。過了一陣子,同學們中間開始暗中傳言並起鬨:「某某女生與男生相好」。鄰座頓覺備感委屈,耐不住同學的取笑,他發火道:「你有毛病么,有事沒事總看我幹什麼?」初三的小男生不請人事,說起話來不留任何餘地,橫衝直撞。琴小姐羞愧難當,卻也反唇相譏:「是你在看我,幹麼反咬一口?」男生咬咬嘴唇不吵了。走著瞧吧,看誰忍住不看。這下,琴小姐暗暗發誓:無論如何,再也不能朝他看了。但是,讓她不安的是,只要抬起頭來,她的眼角就瞥見了他,這令她好生氣。她恨自己怎會是一個如此不知羞恥的女孩,居然忍不住要朝他看。琴小姐不知道她已經神經過敏了,卻還一味地責怪自己。她下定了決心,不再抬起頭來,上課時,她一味低著頭記筆記,連黑板也不看,這樣就徹底避免再瞥見他。 一段時間下來,活潑的琴小姐因為自卑自責,也因為又羞又愧,竟變成了沉默寡言的人。漸漸地,除課堂外,在別的場合,只要有異性在,她就不敢抬起頭來,生怕「眼角的餘光」掃著他們。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女孩」。 我對小琴說,你應該慶幸自己是個健康的女孩,勇敢的女孩,對一個男生有了好感便坦然地表現出來。問題在於是這個不諳人事的酸棗兒一樣的男生,出言不遜讓她不堪忍受,才使她自責自卑,產生強迫心理,無法自拔。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些啟示:那個小男生的思想意識是現有社會文化環境的產物,即少男少女不宜有情感交流的傾向與行為。在這種觀念主導下,人們便帶著批判與反對的眼光看待青少年的異性交往與情感萌動,正是這種排斥態度,使得青少年們在「異性交往」這方面的情感發展扭曲、異化。青春期的獨生子女的心理與人格都處在走向成熟的探索過程中,處於易受「傷害」的敏感期,假如無意之中受了傷害,在心理上卻又得不到及時的支持,在行為上也不能及時調整,他便可能受到進一步的傷害。 從心理健康的視角來探討問題,假如青春期男女對異性絲毫不感興趣,那才是真正的問題,那種現象不是意味著性變態就是意味著徹底的壓抑,而這種壓抑總有一天會以某種形式進行反抗,帶給你意想不到的麻煩。 人的發展不僅有心理上的,還有生物發展、認知發展、社會發展等,我們不能強調了其中一部分而不及其餘,那樣的教育便是失誤。但我們更不能過分壓抑了某一部分,例如青少年的「愛情」萌動。如果那樣做了,不但後患無窮,而且根本做不到,因為那是人性的一個非常重要且又美麗的部分。因此,對於青少年的愛情只能教育、引導、幫助,而非壓抑、排斥。假如作為教育者本身都未能具備正確的愛情觀,那隻能另當別論。 5.1 8球星崇拜——激情與力量的突破 由父母領著前來門診諮詢的青少年,一般在學習上體現兩個極端:學習有困難者與一貫遙遙領先的優等生。學習成績差者被視為「問題學生」是比較順理成章的,而優秀者因不能繼續保持優勢也被家長們視為「問題」,並且不畏寒暑,舉家前來「求助」雖也情由可原,但我卻深為他們的焦慮感到遺憾。在生活與學習中,誰也難說自己能立於不敗之地,確保常勝地位。 凡遇這類求詢者,我在給出的諸種策略中,最常規的建議便是讓學生們盡情地遊玩與運動,尤其是男孩子,更要參與有一定運動量的體育活動,讓他們盡情地玩樂,反而有可能得到好的成績。 「不會痛快地玩就不會盡心地學習」,我常是這樣地對家長與學生們說。 「可是,一旦玩瘋了就更無心思學習」,家長卻總是憂心忡忡。但是如果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剝奪了他遊戲與運動的時間,讓他整天趴在桌子上做功課,則不但學習成績不會上去,且還有可能拖出心理疾病來,這種身心的壓抑,最易致人得心病。 全球的狂歡節——世界盃足球賽 在昔日足球運動「春風不度玉門關」的中國,如今我們也是如痴如狂與全世界的人們共享世界盃賽的光榮與夢想。世界盃似乎也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主要內容,魂牽夢縈不能忘懷的不是甜姐帥哥,竟是鐵頭鐵腿的飛人球星。 一個老太太顫顫地問:這幾個人搶一個球為何就能讓你們瘋狂? 暮年的老人也許是唯一的例外,她已難以理解置身在人的海洋中,盡情地叫喚,頓足捶胸,不斷地拋吻,讓人的心情多舒暢。不僅是被文明壓抑的情緒得到盡情的渲染,甚至連人的破壞本能也在足球賽中被喚醒,被合理地轉移,被間接地實現。那一隻只的足球,被狠命地踢進了門洞里,那守門的神將,捨命相撲守衛堡壘,這種種殊死相爭之勢態,都像是槍炮世界大戰的模擬,然因為這僅是心理上,精神意志上,至多是金錢上的輸贏,才令人們覺得這一切的至美至樂。甚至,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是人類用智慧創造了這樣世界性的體育賽事,來代替昔日野蠻的世界戰爭。 人需要一定量的運動,來維持他肌肉筋骨的強健。在個人智能與社會科技發展迅速的今天,人對力量與審美的要求也越高,旋律、節奏、動感是幫助我們到達文明境界,感悟自身存在的形式,如果我們捨棄了這些,一味追求思維與智能的發展進化,不但難以達到目的,並且生命會因為過於壓抑與專註而感受不到快樂,覺得生活無意義。 我的正值青春期的侄子雖只有16歲,卻已長成1米80的大馬熊,看著他握緊雙拳把家中的長毛絨玩具與奶奶的紙板箱一個個搗得稀巴爛,家中人甚感不安,可我知道,只要讓他出去踢場球或者打打保齡球,玩具熊與紙板箱保管不會再遭殃。 《灌籃高手》為何風靡少年男女 一個年輕的記者讓我就《灌籃高手》為何如此令青少年風靡談談看法。而在他來訪之前,我已進行過「調查」,調查的第一個對象,就是我的女兒。看見她一面晚餐,一面驚呼:「劉川楓,哇!」一面還蹬蹬地奔進小房間侍弄她的錄像帶(她每集必錄說要留著慢慢觀賞),我也興奮得暈暈糊糊,不是為櫻木花道與劉川楓,而是為了女兒的痴迷。想她一個18歲的大閨女,從沒有一個男生的電話,更別說異性之間的交往。從小她便由偶像陪伴著長大,林志穎、金城武,現在是劉川楓。劉川楓的震撼力非其他二位可比,竟使她睡里夢裡吃飯念書腦中全是他。這令我欣慰,她不只是愛讀書且已有了正式的情郎偶像,且是運動高手,因她自己也酷愛運動:溜冰、騎車、薩克斯管(薩克斯管對於她猶如運動)、排球。 「為什麼喜歡《灌籃高手》?」我問女兒。 「這是一群『問題少年』,可是他們情感卻如此豐富……」 是的,他們的人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們的團隊精神與集體主義,他們的愛情感覺,他們的英雄主義,他們的形態儀錶美與男性的旋風式的動感節奏美,甚至他們的「問題少年」身份,都使他們的魅力倍增。 優生有時蒼白如紙,差生有時生龍活虎。「優生們」從他們的反抗中釋放了順從帶來的壓抑,「差生們」從中得到了滿足,一部體育動畫片,見智見仁各人所愛。 相比較日本少年,我們是否太古典大優雅了?我們的教育重智而輕體,不像日本,少年在學校運動會上得了名次,家長們都會上門祝賀。也不像美國,把人選學校運動隊(如棒球、足球)視為極大的榮譽。我們是個文明古國,即使平民百姓也具有貴族遺風,好思辯不善行動,重知識輕視運動,而這種民風的後果之一,便是使人心情壓抑,活得不夠痛快。所以,我覺得無論優生或是差生,都該留出一塊時間,開展運動親近自然,滋養心靈強壯身體。 5.1 9兒童後期與青春前期的認知發展 兒童後期與青春前期的孩子,思維已經很少依賴於雙手,更多的是在頭腦里進行。思維現在是邏輯推理的形式,因為它可以逆轉。邏輯思維對事件、關係和問題可以得出新的、更正確的解釋和分析,但卻仍然是具體的,因為它仍受著現實生活的經歷的局限。 要促進正在發展的少年兒童的認知推理,就得十分尊重他目前的生存方式。讓一個人的智力用於他個人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這將提高他對學習、思維和生存的熱望。一個人在學習中的自我表現和自身利益是通向最佳認知發展的主要途徑。 我們在門診諮詢中常常遇到焦慮的家長領著漠然的孩子來諮詢:為什麼孩子在學習中會遇到困難,或者是孩子自己認為最大的痛苦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這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原因即是他們的認知能力發生了問題。而孩子們的認知發展受到了阻礙,又是與他們受到了與其生理(生物)發展不相適應的心理壓力有關,也即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拔苗助長」的原因。 E·保羅·托倫斯(1970)在談到學校兒童時說:一旦他被迫放棄他那合乎人性的探索(提問、全身心地追求真理、驗證猜疑),而代之以對權威毫無疑問、心甘情願、而又莫名其妙的接受,那麼他就開始在智力和情緒方面失去活力,而後教師、心理學家和諮詢者將他看成是一個漠不關心、懶惰的和缺乏動機的學生。 一旦兒童只接受過分簡化的答案,一旦他選擇容易的課題,不能嘗試複雜的課題,那麼他便開始在犧牲他的某些人性。一旦他選擇中庸之道,放棄追求優異的願望,那麼他便失去了某些人性…… 一旦兒童學著走一條熟悉而又安全的道路,一旦學習中缺乏冒險,一旦兒童學著反問那些老師知道答案的問題,一旦他學著從不打亂現有的組織形式和程序,一旦他學著從不正視現有秩序中的缺陷時——他便犧牲了某些人性…… 當我們害怕笑和玩,謹小慎微,過分抑制情緒,厭惡所有的情緒表達,剋制所有孩子般情感的時候,我們失去了大部分人性。這樣的人是不能開掘和利用其潛力的……當學校堅持要學生嚴格遵守工作一遊戲二分法的時候,兒童在成為更具人性方面的進步便受到了阻礙……兒童所喜愛的東西卻使教師感到不自在,因為學業被認為就是工作,而不是遊戲(娛樂)…… 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直至現在「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被提到議事日程之前,幾乎所有的家庭與學校教育無一例外是圍繞著「應試」的中心而展開的,這種「抓住一點不及其餘」的教育方法,是形成獨生子女人格與能力缺陷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於整個社會巨大而沉重的約定成俗的「乖孩子」的模式,他們是無力加以反抗的,他們只有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從成人社會的規範與約束,才能換取父母教師的認可,而付出的則是心理健康、人格獨立與意志舒暢的代價。 雖如此,青春期的孩子們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仍在努力探索生命生存的意義,有一個女孩曾這樣地談論她的思想變化體驗: 我想感覺自己是什麼東西的一部分,是在飄蕩旋動的潮流的一部分;不是被割斷的、失落的什麼,就像小時候早早被安置到床上,窗帘被拉了起來,陽光和歡笑聲卻透過縫隙,從院子里傳了進來。 我嚮往著友誼,嚮往著另一個人把我的思想之球打回來;但是當我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我常常感到有一層霧隔著,我不能……我多麼希望人們告訴我美好的事物啊…… ……那個村子裡的年輕人,在我攀扶梯的時候,他悄悄地站在一邊,他的手臂皮膚黝黑,還有那衣服袖口,這一切多麼好啊,他的心裡在想些什麼呢? 我想要改變我的態度,我一直在努力奮鬥,可我又不知道奮鬥的目標是什麼,這使我焦躁不安…… 從青少年對個人(人生)意義的探索中我們看到,人的發展和人的行為不能完全從客觀的事物和對外部世界的觀察中得到解釋。我們也必須理解人的內心世界裡那「看不見的力量」,即青少年對生命、生活、社會世界急於了解的熱望與衝動。然而,這種力量的形成是必須在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基礎之上的,獨立健全人格的形成,是需有正確的認知能力作為前提條件的。在青少年認知能力的發展中,人生髮展過程也開始從可預測的生物因素和年齡關係方面轉向較難預測的、變化著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方面,在這個時期,成人們該了解並關心他們的認知發展與其他發展領域的雙向交替關係,而這兩方面一起決定著一個發展中的人是否依然是個兒童、青少年,還是成人社會中的完全參與者。 認知發展是有程序的,超越與飛躍在更多的因素上並非是好事。《成長的煩惱》電視劇中,傑生醫生就不同意女兒凱樂跳級,他認為這會給她增加壓力,有礙她各方面的正常發展。可是我們的家庭教育與學校卻一味倡導「拔尖」,唯恐他是個「平庸」者。為了這種超越,成人們不許孩子玩遊戲,不準看電視,不準看小說,不準與異性同學交往,不準干任何與學業不相干的事。以這樣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能力是偏頗的,性格會有缺陷,在興趣、創造力、享受生活、工作態度諸方面都可能出現問題。 以上一些關於青少年認知能力發展的規律是經國外心理學家們研究考察抽象出來的知識,雖然未必完全合乎於中國的現狀,但在原則上卻有很大的可參考性。我介紹這些知識的目的,就是希望心理科學的成果,能作為我們反思以往教育方式,制定今後的教育方案的借鑒。 5.20青春期情感發展 青春期的基本概念是情感的發展越來越依賴於認知能力和社會能力,當情感和其他領域的因素結合時,發展達到最佳水平。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E·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是人生中一段無所歸屬的自然時期,青少年就像雜技場上的空中飛人,在充滿活力的運動當中,他必須鬆開可靠地抓著童年的雙手,伸長手臂去握緊成年。在屏息的片刻,他依靠的是過去和未來的關聯,是他必須離開的那些人們的可信賴性,和那些將要接受他的人們。有位婦女回憶青春期時她是如何意識到對自我的探索和在學校學文化的同等重要性。 「在斷定自己還沒有完全把思想和事物混為一談這樣的孩子氣後,我開始問自己這種脫離取決於什麼。很明顯,與認識外部物質世界有關的那部分思維經過學校專門教學後很快就出現了。儘管看上去好像是這樣,我卻再也不認為當我出去散步時月亮陪伴著我了。我已經有了專門的知識,它告訴我事實不是這樣,但是,與認識我自己和他人的內心世界有關的那部分思維,在我的教育中卻好像沒有得到同樣的重視。我想知道,為什麼在物質世界中要我認識此刻呈現在我眼前的並非存在的一切這一點是多麼容易,而在情感和思維的世界中要認識這一點卻這麼艱難呢。①」 ①《人生髮展心理學》,第609頁。 青少年用假設一演繹的推理方法,給自己設想了種種可能性,又一次開始了童年和家庭脫離的痛苦過程。這種心理疏遠常會導致不公正地,但卻是自我解放地拒絕接受父母和他們的某些價值觀。這種心態在人生心理發展中被稱為「第二次心理誕生的複雜過程」。 青少年們在尋求獨立的感覺時,常武斷地指責父母。例: 「儘管還年輕,我卻正變得越發不依賴於我的父母。我比媽媽更勇敢地面對生活;我的正義感是不可動搖的,而且比她的更真實。我知道我需要什麼,我有目標,有主見,有信仰,有熱愛。只要讓我成為我自己,我就滿足了。我知道我是一個女子,一個具有內在的力量和足夠勇氣的女子。我的成就將比媽媽獲得的更多,我將不會默默無聞,我將在這個世界上為人類而工作……」 這種創造理想與事實相反的假設的雙重能力促使少年們逆反,並為他們新創造的關於自我和社會的理想而辯護。此時期他們的心理特徵是敏感的,也是脆弱的,容易起衝突也容易受傷害。 詹姆斯·盧格在他的著作《人生髮展心理學》中,列出了認知、自我中心和情感的交互作用表①,指出7—11歲是具體運算期,此時的心理特徵是掌握假設的現實,此階段的情感是內在的,但聯結和依賴於特定的客體;高度分化,並建立在熟悉具體的客體上。 ①《人生髮展心理學》,第613頁。 從12歲起進入形式運算期,此時的情感可以從具體的經歷中抽象中來,並依附於理想、認識和不認識的個人和群體。只有當他們能夠把自己的感情與他人的感情綜合時,才達到成年水平。 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把一個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他人的思想情感區分開來。因此,青少年常誤以為別人和他們同樣程度地關注著他們的行為、困惑和感情。這樣想的時候,他們就虛構出一些觀眾和相應的有關個人的情節。少年們常有這樣的感覺,他始終處於別人挑剔的眼光,世人們的關注和眼光都集中在他們身上。更可怕的是別人甚至於能夠看透他們的心思,發現他們最不願讓人知道的弱點。以為別人是如此全神貫注於自己的行為這類信念構成了青春期的自我中心主義。這種自我中心促使一部分好勝心特強、自信心不足的青少年趨於追求完美,因而有了沉重的心理壓力。相當多的青少年「社交障礙患者」即是因青春期過分注重自我形象,舉手投足,謹小慎微,加之自卑心理作祟,而使之在人際交往方面失態。 還有一部分青少年在逆反期得不到家長的理解,受到嚴厲的壓制,而成了情感壓抑的「冷漠者」。 要克服始終「在舞台上」面對想像的觀眾表演這樣的感覺,要淡化青少年期的「自我中心主義」,青少年要積極投身於社會活動,人際交往和各種挑戰,並逐步學會掌握思想。其中學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是很重要的:愛和喜歡,快樂和憤怒。 青春期研究的早期奠基人之一G·S·霍爾這麼認為:他們意識到了一個新的世界。他既不理解它,也不理解他自己。他的整個未來,要看他如何節儉地使用和引導這突然而又慷慨地賦予他的新的力量。性格和個性正在形成,但是一切都是可塑的。自我感覺和志向在加強,每一種品質和才能都容易被誇大和使用過度。這完全是奇蹟般的新生…… 這便是自我理想的形成過程,也是情感的整合和自主過程。人文主義教育家阿瑟·W·庫姆斯這樣說道: 歸根結底,每一個個人必須用他獨有的極其個人化的方式去發現他的獨特的存在。這在學校環境中很難做到,因為在那裡差異會被視作壞事或者不正當。自我作為具有尊嚴、重要性和價值的獨特的個人,它的充分發現要有提倡獨特、珍視差異這樣一種氣候。 而我們目前在對青少年的教育中,無論家庭還是學校,恰恰是以一種單一的觀念或傳統的俗成模式來泯滅青少年的個性的差異,他們在情感上、認知上、人格上的挫折和缺陷,便是因這種壓抑而來。當然事情不能一概而論,具體情況還得分別對待。在以後的篇章中,我們將對各種形成潮流和氣候的觀念、方式、潮流進行逐一的分析。我寫此節,則是為了要讓人們知道,青春期的青少年情感發展的最基本的特點,以及他們需要何種文化環境與心理支持。 5.21團體心理訓練——寓教於樂的嘗試 團體心理訓練是團體心理諮詢的內容之一,它是通過以遊戲的方式,開啟人的智慧與想像力,增強人的心理承受力及各種能力的訓練。以下是可供學校與其他青少年團體操作的心理訓練項目,它們是我在實踐中的體會與記錄。 優缺點「轟炸」——增強心理承受力訓練 在一個房間的當中放上兩把相對的椅子,中間間隔一市尺左右,然後讓兩個孩子分坐其上。其中一位充當「轟炸機」的孩子必須直視另一位充當「靶子」的孩子的眼睛,直率地說出對他的所有意見和不滿意或滿意與讚揚。而充當「靶子」的孩子必須始終沉默地聽取,不能有任何還嘴、頂撞或申辯。在他們周圍須圍上10—30人(最好是年齡相仿的孩子),他們可以輪流「轟炸」「靶子」,也必須輪流充當「靶子」接受別人的輪番「轟炸」。這就是所謂的優缺點「轟炸」。 這種「轟炸」優缺點的心理訓練之所以必要,是因為現在絕大多數的孩子為獨生子女,他們從呱呱落地那天起就被家人像「小太陽」似地嬌寵,很少聽得到和聽得進逆耳的、批評類的、指責性的話語,這方面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弱。一旦遇到這樣的「轟炸」,他們的心理防線極易崩潰;同時,他們也較難承受得起讚揚、奉承、獻媚式的考驗,一旦遇到這樣的「轟炸」,也極易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以至中止進取。而現實的社會和人際關係又是那樣的錯綜複雜,時時會讓孩子們遇到形形色色的優缺點「轟炸」,如果不讓他們從小具備承受以至戰勝這類「轟炸」的能力或素質,那麼將來要讓他們始終自尊、自信、自謙、自強地自立於這個大千世界,簡直是不可能的。這方面的教訓,至少在近20年的子女教育史上是俯拾皆是的。而通過上述的優缺點「轟炸」,我們家長一方面可以對自己孩子目前的承受能力和素質進行科學測驗,發現問題可以及時糾正;另一方面,多次或持續進行這樣的「轟炸」訓練,則可以逐步增強孩子的抗「炸」能力,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家長朋友學會並經常對自己的孩子進行優缺點「轟炸」訓練,是完全有必要的。 為了幫助家長朋友進行這樣的「轟炸」並取得理想效果,我們在這裡向大家介紹幾個實例: 實例之一:「靶子」是初一的趙怡凡同學,訓練前不太容易接受別人的意見。隨著圍在旁邊的同學們對他的輪番「轟炸」,他漸漸地低下了頭。當最後一位同學「轟炸」說:「你很小氣,說好把撲克牌借給我們玩到晚上8點鐘,但你7點不到就來討還了」,他額上青筋暴露,眼眶裡溢出了淚水,精神上簡直有點支撐不住了。顯然,他從來也沒想到別人對他有這麼多意見,內心受到很大震動。為了鼓勵他,這時始終站在他身後扶著他雙肩的老師問他有何感想,他說:「我的自尊心全給轟跑了。」訓練老師的雙手更有力地搭在他的肩上,並對他說:「別怕,你會恢復自信的,只要你注意改正就好。」這一點相當重要,老師或家長扶著孩子接受「轟炸」,可以給孩子以心理支持,防止精神崩潰。 實例之二:一位初一同學第一次聽到別人的輪番「轟炸」時,跳起來聲辯。但是,訓練老師把他按在椅子上,提醒他不得聲辯,他無奈地摸著後腦勺,笑著重新坐下靜聽。在以後的幾次「轟炸」訓練中,他再也沒有申辯的慾望,逐步變得聽得進別人的批評了。顯然,這是一個進步。 實例之三:潘伊婷,一位文雅的初中生。她說:「在接受『轟炸』訓練之前,我從沒聽到過別人如此坦率地對我提意見,無論在家裡或學校里,聽到的多數是好話。我想經過這些『轟炸』訓練後,我能夠更加清醒地面對社會了。」潘伊婷的母親也說:「沒想到只『轟炸』了幾天,小伊婷就變得謙虛和老練多了。」 除了上述訓練成果外,這些「轟炸」還使我們得到兩點意外收穫:一是孩子們變得敢於公開、直率地批評人了。例如,金疊同學一開始在「轟炸」別人時,無法做到盯著對方的眼睛開展批評,也無法學會說「你怎樣」,而總是眼睛朝下地說「他怎樣怎樣」。之所以這樣,往往是因為孩子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平時只習慣於在背後評判他人,而缺乏與人正面溝通交鋒的勇氣。長此以往,不利於孩子養成坦誠、勇敢、正直的品格。在訓練老師的堅持和誘導下,金疊和其他同學終於學會了直視對方說「你怎樣……」 二是孩子們懂得了「好朋友拆台」是一種正常現象。在缺點「轟炸」中互相批評得厲害的,往往是平時相處親密的好朋友,而平時疏遠的孩子相互間卻提不出意見。一開始那些被好朋友「轟炸」的孩子覺得很委屈。但經過訓練,他們懂得了正因為是好朋友,相互接觸多了,距離近了,才會發現彼此的長處和短處,因此,被好朋友「狂轟濫炸」是正常的。為了完善自己的品格,不能害怕或者埋怨好朋友的「轟炸」,相反應當歡迎這樣的「轟炸」,因為這樣的「轟炸」容易「炸」得准。例如,施義樂同學原來看見好朋友上來「轟炸」她,心裡就發抖。當她明白上述道理後,就很歡迎這樣的「轟炸」。用她的話說:「好朋友不護短,更能有效地對我實行監督,幫助我成長。」 打開你心中的「魔術箱」——讓愛心盡情流瀉 我們內心的秘密有時候連我們自己也不清楚。這些秘密包括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們所愛的人與所討厭和痛恨的人。我們的願望,想要的東西與害怕的事情。我們的擇友觀,希望你的朋友是個什麼樣的人。從人們對自己朋友的希望與要求中,往往折射出其是非道德觀與人際交往的態度與方式,並且反映出他對友誼的需求程度。 在一張課桌上放一隻會叮咚歌唱的音樂禮盒,讓他替代「魔術箱」。青年們圍繞著它,一個一個,很虔誠地對著魔術箱依次說出:A.送給爸爸媽媽的禮物;B.送給好朋友的禮物;C.最想送給自己的禮物。 一瞬間,教室里鴉雀無聲,人們手托著半邊臉,費心地思考著「送禮」的大事。 禮物代表你的心。但是,你們平日里已經習慣於索取。從小到大,總是接受著大大小小的各式禮物,今天是你「送禮」的日子,你怎麼想?你怎麼辦? 胖妹先說:送給爸爸轎車,讓他別再擠車。送給媽媽一雙手,四隻手可以多做一倍的家務。送給好朋友一套《大百科全書》,錢雖不很貴卻長好多知識。送給自己的,是一套房子,養七隻貓八隻狗,一人獨住,看通宵電視,再也無人管著你。 胖妹說得很認真,有人竊笑,她也無所謂。受了她的啟發,學員們一個連一個地接著說。 有的說,送機器人給媽媽,送銀行存摺給自己。存摺多好呀,省力省事方便隨意。送給好朋友的,是最優的遊戲卡。 也有的說,送給父母親的是他自己的好成績;送給好朋友的,是最新的、最刺激的錄像帶;送給自己的,是大學碩士、博士文憑。 一圈輪下來,大體上是讓爸爸發大財,讓媽媽多做事,讓好朋友多學習、多玩,讓自己富有、享樂、成功。這裡面體現了傳統的「男主外」掙錢、「女主內」管家的傳統思想(這可以從他們送給父母的禮物顯露)。 從他們送給好朋友的禮物中,很明顯表達了相當真實的自己的心態:多學知識與玩得開心。送給自己的禮物中,則明顯地反映出享樂本能與責任。從他們具有的成就感,反映出社會與家庭對他們的要求已被他們接受,他們希望自己成功。 並非所有的學員都是那麼實惠地想到財富、成功、享樂。也不乏很美妙、很詩意的禮物。小龐說:我要送給爸爸媽媽的,是青春的心態,因為,青春是一種狀態。 很憂傷的禮品,是瑛子流著淚說出的:她想送給爸爸媽媽每個人一副好脾氣、好性情。她從小便受夠了他們之間的吵吵鬧鬧、打打罵罵。學員們全體鼓掌,為這動人的、別開生面的特殊禮品。 小小魔術箱泄露了學員們心中的秘密,釋放了關閉在他們心中的慾望之魔。使家長、教師、社會工作者、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了他們的心理狀態與各類要求與願望。這是宣洩,是溝通,也是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有效疏理。當輔導員對他的心理秘密進行分析,一旦得到他的認可,他便多了一些自覺意識。例如送給好朋友的禮物「讀書與玩樂」,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自己想做而做不好,做不到的事。送給自己的禮物,則體現了父母的期望與社會的要求。 小小魔術箱也使同學們興奮、愉快,使他們樹立了責任感。他們第一次通過送禮,認真地想到了自己的責任。 「魔匣」合上了,送禮訓練結束了,但是同學們的心胸卻因此更開闊了。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地設想,根據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假設出這樣一些題目:A.送給首長(領導)的禮物;B.送給最親愛的人的禮物;C.送給最討厭的人的禮物。這樣,通過主動想像,與潛意識內各種心理活動的融合,也許我們便可以進一步疏導自己有些混亂不清的情緒,有意識地制約不良情緒,使心理狀態有序化、合理化,並起到減少壓抑、輕鬆心情的作用。 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身體鍛煉以益壽延年,卻往往忽視心理能力與素質的培養訓練。其實,在足以溫飽的社會環境中,人生的幸福與情緒、心理、精神諸方面關係更密切一些。介紹一些心理訓練的項目與例子,正是為了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能夠走到精神文明的高度,從而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發展良好、高效多能。 享用「生活餡餅」——學會自理生活 「生活餡餅」是根據「格式塔」心理療法的原理所衍化的一個心理訓練項目。格式塔法重視對象的實際存在和即興發揮及靈活運用。反對空洞說教與「本本主義」的做法。 這種訓練通常以十幾人左右為一小組的形式進行。按每個參加訓練的中學生15元錢的標準,讓他在紙上規划出在某一天他對錢的支配。即他怎樣消費這15元錢。內容包含:一天三頓飯、交際費、交通費、零花錢。 選擇這種訓練項目對中學生是「對症下藥」。他們平時只知道花錢,而不知「父母袋中錢,分分皆辛苦」。15元錢一天,450元一月。一般的工薪階層家庭,子女的生活費用除去服裝費、家中水電煤氣費的開支,能有這麼些已經是不錯的了。現在讓他按著這15元錢「就米下鍋」。不由得使他們抓耳撓腮,「難為無米之炊」。像所有的父母一樣,他必須要考慮這一天的生計問題,不同的是,他只為自己考慮。 哇!這麼少。中學生們叫嚷著。 早上三個肉包就要2元錢,還沒十分飽。中午一碗排骨麵用去5元。晚上再也不能吃麵食了,一頓快餐盒飯起碼要5元。再來一個「蔓登琳」冰淇淋,全完了,車甭坐了,就這麼慢慢地走著回家吧! 還是女學生細心,她們幾個人商量下來,寧可不吃排骨麵,吃碗餛飩可省下1元錢,盒飯吃最便宜的,又可以節約一些錢,冷飲不吃了,去買一本書。車也可以不坐,但電話一定要打。她們具有現代化的信息意識,認為不能缺少彼此之間的聯絡。 15元錢是象徵性的。但這卻是一種生活能力與運籌能力訓練。同時也是勤儉節約的美德教育與體諒父母愛心的啟示。通過此種訓練,深化了青年對於「錢」這個概念的理解。鑽進錢眼裡固然不幸,不知錢的重要也會使他脫離實際,無法生存。對錢要有一個適當的理解,要有氣魄駕馭它,把它當作為你服務的工具,使它為你的人生幸福服務,你就成了錢的主人。反過來你把它當成了「上帝」,你就成了它的奴僕。「拜金主義」盛行的可悲結果,就是人被銅銹封住了靈魂,只剩下動物本能在追逐利益。 同學們一個一個地講評了自己的「設計」。他們做成了一隻一隻的生活餡餅,裡面包含的是獨立意識。最後評選出的最佳方案是小佳同學的餡餅。她用2元錢買了一個雞蛋煎餅作早餐。5元錢吃了一盤炒年糕加清湯當午餐。3元錢吃了一碗蘭州牛肉拉麵當晚餐。1元錢是交通費。5角買了一包餐巾紙。打兩個公用電話6角。還餘下3元左右的錢為同桌買了一張生日賀卡。 同學們認為小佳的15元錢吃得實惠合理,兼顧了交通節省了時間,又符合現代青年生活方式,重視交友送禮與聯絡。所以她的第一名幾乎是沒有疑義的。 「格式塔療法」是由德國的一個精神科醫生創造發明的。「格式塔」一詞原意是「姿勢」、「形態」、「完形」的意思,認為人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在具體治療方法上,格式塔療法主張以自我修養為主,它要求個體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黨察、醒悟。要自覺地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不依賴他人,不依賴周圍的支持,能獨立自主地生活,這才能算是成熟的人。 我們能否具有這樣健康的心態呢?真實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不過分介意是否得到他人的承認,不過分介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判。獨立意識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建立在獨立能力的基礎上。「生活餡餅」的訓練就是讓青少年學會自理生活的一種能力訓練。從生活自立到獨立工作,這是人生髮展的一個進程。然後,在人生的漫漫長路上,還有困難、險境要我們獨自去克服。還有許多機會、轉折要我們去選擇把握。生活是一個大餡餅,讓我們慢慢做成,讓我們細細品嘗。 「角色扮演」——讓你有機會體諒他人 現代社會,人們的精神與心理日益趨於獨立,但也因此而孤獨。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對他人的同情與理解心卻日漸弱化,使人備感寂寞。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人一蹴而就,一夜暴富;有人跌入低谷,始終與成功無緣。強大的心理壓力使人們內心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疾患。為了治療、防止心理疾病,並對心理進行健康有效的保健,國內外許多心理研究部門採用多種方法、多種途徑進行臨床治療與實踐。同時,創作了一些心理訓練項目與心理遊戲對並非病態的人們進行心理矯治與保健。這些訓練形式豐富生動,寓教於樂,著重內心積鬱的釋放和情感的體驗。這些心理訓練項目與心理遊戲主要宗旨,就是提高人們的交際能力,加強人們在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促進入際互動,使人們擺脫困惑,走向健康和成功。 在一間明亮的教室里,一群同學仰著臉,樂不可支地看著林放同學在表演小品;他一會兒是「父親」,說著教訓兒子的話,一轉身又成了兒子,漲紅著臉在與父親爭吵…… 這是「角色扮演」心理訓練中的一個場景。「角色扮演」項目又稱「心理劇」,它是通過一個已經構思好的簡單的情節框架,讓人們分別飾演劇中人。台詞、細節、表情,全由扮演者自己創作。比如,給出的題目是一個中學生要去觀看歌星演唱會,父親會是什麼態度呢!通過同學們的演示,便可從中反饋出父親給他的印象,並可從中知道子女所期望的父母的形象。這對於溝通兩代人之間的感情與觀念是有益處的。除此之外,平時性格內向,不習慣在眾人前表現自己,不善於與人交往的人們,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訓練表現與交往能力。 實例之一:楊葉與田豐同學演出的「發燒友」小品引起了同學們的關注與評論。 「發燒友」要去看劉德華的演唱會,「爸爸」卻死活不肯給錢。在整個過程中,楊葉飾演的父親一直是滿臉笑意。訓練結束後,大家不約而同地給楊葉打了低分,理由是他笑嘻嘻的不像個爸爸。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說爸爸應該是嚴肅的。父親應該是什麼樣的人?這既關係到父親對子女的影響力,也關係到他們長大後會成為怎樣的父母。這便是由訓練項目引發、並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心理訓練組織者所關注的熱點問題:關於兩代人的理解與溝通。 實例之二:姚佳的父母把他送進心理訓練班時說這孩子缺乏自信,有自卑感。經過諮詢師的觀察,發現他確有焦慮情緒。坐下說話時他兩腿不停地左右晃動,站立時腳也總是在抖動。輪到他發言時,用一張報紙遮著臉。可在扮演角色時,他卻相當輕鬆自然。他扮演一個老師,同一位「作弊」的學生談話,該同學拒不承認,姚佳卻急中生智,拿出一張空白考卷讓他重做一遍。那位學生不肯做題,他氣得大叫一聲,然後雙手捂在胸口裝作要昏過去了的樣子。底下的「觀眾」大叫:「錯了,心臟在左邊。」姚住在「昏迷」中噢了一聲,捂住了左胸。同學們笑得頓足捶胸,前仰後合,而台上的演員卻一本正經,非常投入。通過扮演角色,姚佳樹立了自信心,焦慮與緊張不安的情緒緩解了許多。 這種對角色的揣摩、構思、創作、潤色和表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訓練班成員的興趣與應變能力。除此之外,它可以起到的作用是:(1)傳達信息。提高參加者的內省力、自我理解能力與交往能力。增加對他人的知覺敏感性,並學習如何解決衝突。(2)快速強化。提供了行為轉變的快速社會強化,不僅學習應付衝突的技巧,還提供重新塑造的過程。(3)共享。面臨各自的問題,處於同等的地位,使人們相互依賴與慰藉,減少緊張與壓力,針對自己的弱點加以修正。(4)宣洩。把積蓄的情緒向同等地位的人表露出來,不帶任何做作,才能達到徹底的宣洩。(5)互相增益。誠懇、信任、親密的人際交流,可帶來明顯的情感方面的收益,增加自我價值感,減少無助感,從而擺脫孤獨。
推薦閱讀:
※如何從八字中看子女運?
※如果母親重病,需要24小時看護,女兒未婚,事業正在上升期,她現在是應該辭職在家照顧母親還是繼續工作?
※失敗婚姻的「子女」教育
※ 在八字中來看子女是否旺相
※如何教育頭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