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如是說
——牛根生論領導魅力
管理學界有句名言:「一隻狼能領導一群羊打敗一隻羊領導的一群狼。」這句話充分說明了領導的重要性。「魅力型領導」能讓別人追隨自己,無論自己行向何方。因為這一類型的領導者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對被領導者有一種權力難以達到的巨大影響力。
在牛根生身上體現出這樣一種領導哲學:與自己較勁。他深信「與別人較勁」不如「與自己較勁」。
散財聚人,經營人心
牛根生曾說經營人心就是經營事業。企業是由不同的個人組成的,每個人的思維方式與價值觀都是不同的,如何將這種「異心圓」凝聚成共同為企業服務的「同心圓」,經營人心是關鍵。
這世上的企業,最初成立時候的情況其實都差不多,幾個小兄弟,幾條破槍,每個人總共也發不了幾發子彈,就和正規軍幹上了。
可是,這後面的差距逐漸就擴大了,有的人越干聲勢越大,有的人越干動靜越小。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條很有共性,那就是「財聚人散,財散人聚」。
「財聚人散,財散人聚」,聚的時候,先聚心,後聚人;散的時候,也是先散心,後散人。把人心搞散了,企業也就垮了。牛根生在散財與聚人上的做法很為業界所稱道,他絕不拖欠員工一分工資,並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給下屬。這在蒙牛內部形成了一種風氣,蒙牛的高層管理者也多次向員工散財。
為什麼要散財?牛根生詳細解釋道:
企業的第一個戰利品,也許只不過是鍋蓋大的一塊蛋糕。可是,這第一塊蛋糕的分割卻很有學問。假如領頭的將軍切走4/5,只給衝鋒陷陣的眾弟兄們留下1/5,你說下一次這個仗還怎麼打?有的人抱怨,有的人怠工,有的人想走,有的人說閑話,這第二仗還沒開打呢,人心就先散了一半。
所以,古人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佛經也說「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這世界上掙了錢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精明人」,一種是「聰明人」。精明人竭澤而漁,企業第一次掙了100萬,80%歸自己,然後他的手下受到沉重打擊,結果第二次掙回來的就只有80萬。聰明人放水養魚,他第一次掙了100萬,分出80%給手下人,結果,大家一努力,第二次掙回來就是1000萬!即使他這次把90%分給大家,自己拿到的也足有100萬。等到第三次的時候,大家打下的江山可能就是1個億,再往後就是10個億。這就叫多贏。獨贏使所有的人越贏越少,多贏使所有的人越贏越多,所以,「精明人」掙小錢,「聰明人」賺大錢。「精明」與「聰明」,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捨得,是一種領悟,更是一種境界。捨得了錢財,得來的是人才。錢財是小舍,經營了人心,大得的是人才。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這個道理在現代企業的發展中同樣適用。在世界經濟和文化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在產品過剩的時代,一個企業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員工的人心向背變得越來越重要。
中國的很多企業家都很崇尚韋爾奇的管理方法。而這些方法之中,韋爾奇最希望中國的企業家學到他「找到人才而且留住他們」的管理方法。因為,「有很好的人才就能建立很好的企業,很好的企業也能吸引很好的人才」,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牛根生深知員工對企業的重要。他認為只有讓員工工作順心、待遇稱心、家庭安心,讓員工們滿意才能使企業加快運轉,才能在市場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牛根生很清楚,只懂得散財不懂得聚集人心,也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必須注重感情的投入,這也就是「經營」的含義。「經營」是一項細活。牛根生在一次採訪中談到什麼是「經營人心」時講道:
有一次我兒子跟我說,爸爸,我的朋友不多,我同學的朋友比較多。我說你有朋友嗎?他說有。我說有幾個呢?他說有兩個。我說這兩個為什麼成為你的朋友呢?他說這兩個朋友對我特好。假設你對所有的人好,所有人就是你的朋友。父母關係,母子關係,為什麼能成其為母子關係、父子關係呢?主要是什麼關係,大家自己清楚,感情投到兒子身上,投到女兒身上,因為確實是親的,你不親他,他肯定不認你。
因此感情的培養和投入是非常必要的,我們非常善意地對待我們周邊的人,包括我們企業的人,包括社會的人,只要有投入,肯定有產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牛根生雖然離開了伊利,但有些伊利的員工依然把牛根生稱為「我們牛總」。這一切都得歸功於牛根生無時不體現出來的「經營人心」的個人魅力。在蒙牛,牛根生就是「正義的化身」。員工有可能對幹部產生怨恨,卻沒有可能對公司發生背叛,即便他們抱怨的時候,也會有這樣一個附加句:「牛總肯定不知道。」
牛根生當然也知道,「經營人心」並非一團和氣,需要「嚴慈並用」。所以,牛根生與蒙牛管理層也有強硬的時候,但他們從來都是為「道」而強硬,不是為「己」而強硬。一個人一旦侵犯了蒙牛的「道」,並且被揭露出來,他在蒙牛的職業生涯就有可能走到了終點。
牛根生談論「中國式管理」時曾說:
在中國,引爆員工熱情的,第一位的通常不是規則,而是企業家的人格魅力與文化哲學,沒有正義的企業家往往就沒有正義的企業,沒有強勢的領導往往就沒有強勢的企業。這是中國傳統政治治理結構在企業治理上的折射。
「他看上去並不隨和,說話嗓門很大,眼睛也大,甚至在工作中非常嚴厲。但是有一點,他是最善於經營人心的人,也是所有人最值得信賴的人。」這是蒙牛助理總裁孫先紅對牛根生的評價。
如果把企業比作一輛公共汽車,那麼,創業者只是這輛車上的司機而已,本車的核心目的是把來來往往的乘客送到他們想去的地方,只有乘客安全抵達目的地,司機才有資格收取車費。如果司機誤以為自己是中心,乘客是陪襯,那麼,整個定位就大錯特錯了。所以,「金本位」成不了企業家,「權本位」也成不了企業家,「人本位」才有可能成為企業家。
創業者天生不是孤家寡人。一個不關心他人的人,沒有資格把別人的命運與自己捆到一起。即使勉強捆到一起了,也是悲劇多於喜劇。
成功後的牛根生這樣定義蒙牛,「在一個特殊的時期,一群特殊的人組成一個『特種兵』部隊,幹了一件特別的事。這就是蒙牛。」可見「人」的因素在蒙牛的飛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其重大的作用。
中國有句古語:人心齊,泰山移。這在企業界也是適用的。企業家在經營人心方面如果能做到讓員工滿意,這樣不僅能夠提升企業的形象,而且能生產和提供讓客戶滿意的產品和服務。
練就「耐挫」精神
肯德基創始人山德士上校的一生是典型的美國傳奇。1930年,哈蘭·山德士在家鄉美國肯德基州開了一家餐廳,這是他的第一次創業。在此期間,他發明了肯德基炸雞的配方,受到了顧客的喜愛,肯德基州為表彰他的貢獻,授予他「山德士上校」的榮譽稱號。正當他事業處於高潮的時候,他的餐廳所在地段的道路要新建一條高速公路,使他不得不售出這個餐廳,這時他已60歲,所能依靠的只是自己每月105美元的救濟金。但是山德士並不想就此度過自己的一生,他決定尋找他人生的又一個新起點,即把炸雞做法賣給飯店老闆。
就這樣,山德士開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創業。他停在每一家飯店的門口,去兜售他的炸雞秘方。但是因為出售特許權這種做法在當時是很少見的,因此他被拒絕了1009次。終於在第1010次,山德士得到了一句「好吧」的回答。這句「好吧」大大鼓舞了山德士。由於他的鍥而不捨,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他的想法。
正是這樣的耐挫精神造就了山德士人生的又一個輝煌,即「特許經營」,使得今天的肯德基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炸雞連鎖集團。雖然山德士不曾公開他的配方,但他公開了他的成功秘訣,其中就有這麼一條:坦然面對第1009次失敗。
山德士的事例告訴我們,只要在危機的時候耐得住打擊,後面的成就感就在等著你去享受。挫折是面對危機時的一種心理體驗。工作中的危機和個人危機,都是對管理者的考驗。有多少挫折,就有多少升華。
在現實中,隨著創業步伐的加快,企業規模的增大,公司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危機。因此企業的領導者練就耐挫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企業家必須牢記,在數以千計的環節中稍有失誤或失職,都可能將整個公司拖入危機。危機發生後,迅速理智的反應也是耐挫的一種表現。企業家在危機發生時候的迅速決策,可使企業的損失降到最低。
「吃虧是福,佔便宜是禍」,當老牛還是小牛的時候,他就已經身體力行此道。他因為養父母的特殊身份遭人毆打,卻不還手:「不還手挨的打會少得多,一旦還手就可能沒完沒了地挨打!」牛根生從小的經歷使他不經意中形成了一種重要的企業家品格——「耐挫」。
1999年初,牛根生雖然隱姓埋名「躲」在幕後,但也沒有逃脫繼續受打壓的命運。競爭對手為了封殺蒙牛,爭奪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車半路被截,牛奶被當場倒掉,廣告牌被砸。
面對對手的強力打擊,牛根生非常冷靜。他首先考慮到幼年的蒙牛沒有能力與對手發生衝突。為了減少衝突,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幹」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業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幹(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幹(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購標準、價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幹。蒙牛的這種低姿態,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蒙牛受打壓的力度,確保蒙牛不會在衝突中夭折。
與此同時,牛根生啟動「中國乳都」的概念,通過公益廣告的形式打出「我們共同的品牌——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的口號,提出草原品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贏得了更多的同情與支持,將自己融入了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大局,在抬高競爭對手的同時保護了自己。
牛根生後來回憶起當年的情形,這樣解釋道:
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有這種方式才能活下來,同時還能長大。
面對競爭對手想要置之死地的策略,牛根生坦言:
如果不還手是掐不死的。只要一還手掐死的可能性是特別大的。當時挨打和挨罵是為了將來不挨打不挨罵,為了自己能夠生存住、發展好,最後能夠不挨打不挨罵。當你打了好幾年,打的和罵的過程都經歷了以後,就要學會怎麼樣不打能贏,怎麼樣不戰能勝。
謙卑的態度成功地化解了蒙牛與競爭對手的競爭衝突,並創造性地把自己融入了「草原」這個大品牌之中,使人們很快記住了新生的蒙牛。
可見,練就企業家「耐挫精神」的是一次次的危機處理。在面對危機,產生挫折感的時候,企業家思考模式也會變得越來越完善。而處理危機,關鍵在於企業家能否克服危機,使危機為企業所用;危機的反面是機遇,能夠化危機為機遇,是一個企業家高超的管理藝術的體現。
「摳門」才叫企業家
很多企業家都有摳門的習慣,這恐怕不是巧合。曾經一份「中國十大摳門富豪」的榜單在各大網站炒得沸沸揚揚。
有趣的是,在這份面向全球華人富豪的摳門榜單上,最摳門的前三個人正好代表了「兩岸三地」:王永慶排第一,李嘉誠排第二,牛根生排第三。從地域角度看,牛根生就成了「大陸第一摳」。
說牛根生是「大陸第一摳」,大概並不為過。
牛根生給人的印象是非常樸實的。一點都沒有富豪的架勢。人們在公眾場合經常能看到的是他戴的是18元錢的「蒙牛領帶」,雖說家裡有車,但也只是小排量的奧迪。而他的下手坐的是賓士、寶馬、沃爾沃。他平時吃飯是在員工餐廳,他常用一碗麵條、一小碟鹹菜打發午餐。作為一個大富豪有必要這麼節省嗎?有人會說他是在作秀,但牛根生回應說,人一時作秀可以,但人不能作秀一輩子。
牛根生算是摳到「家」的。他家裡每個月的預算只有3000元。如果超過「預算」,就要查明清楚,只有確屬合理,才會報銷3000元以外的支出。牛根生曾發表聲明說,股份全部捐給「老牛專項基金」,家人不能繼承,妻子、一兒、一女每人只可領取不低於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平均工資的月生活費。
牛根生節約的個人生活習慣已經變為整個蒙牛工作中的慣性。到過蒙牛的人都會記得蒙牛食堂門口的這樣一句口號:「如果你打算剩飯,請不要在這裡就餐。」這種節約的作風滲透到了企業的各個方面,企業也因此贏得了利潤的最大支點。
牛奶屬同質化產品,價格比拼生死攸關,先行一步的關鍵在於降低採購成本,我們銷售額賣50億元的時候,其中有很大部分是採購成本。要將價格多賣出一個百分點,都非常困難,因為此時人家是上帝;然而,要將採購成本再少付出一個百分點,卻相對容易,因為此時我們是上帝。我們的供應環節,對應的正好是別人的銷售環節。人家把最優秀的人員推到銷售環節了,所以我們也要把最精明的人派到採購環節。
蒙牛的產業性質,決定了蒙牛是一個工業用水大戶。蒙牛大力宣傳節水觀念,把污水進行了回收再利用;專門開挖人工湖,把雨水也進行了回收;在全國生產基地全部建設了污水處理廠……蒙牛每年可以節水300多萬噸。以和林生產基地常溫生產三廠為例,技改前全年總耗水量為92萬噸,節約率為25%。
在微利時代,只有節約的企業才有生存發展的機會。節約就是創造利潤。在現今社會,要贏得一塊錢,可能比較難,而要節約一塊錢卻是一件容易的事。與其辛苦地想辦法去賺那一塊錢,還不如在節約上下工夫。節約並不需要從大處著眼,只要每位員工在日常工作中養成節約的良好習慣,就可以為企業節省開支,同時也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牛根生顯然並不反感「摳門企業家」這個稱號,他說道:
摳門才叫企業家,不摳門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企業家是社會財富的「守門人」,該花的錢不花,那叫缺位;不該花的錢亂花,那叫越位;把錢花在刀刃上,那才叫責任。
牛根生對自己摳門、對家人摳門,對別人、對社會卻是超乎尋常的大方。2005年1月12日,牛根生把自己和家人的股份全部捐到了「老牛專項基金」,其市值目前已經突破30億元,所有收益全部用於公益事業。
小地方逼出大思維
大地方有大地方的天性,小地方有小地方的稟賦,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補償機製作用下,小地方反而容易逼出大思維。
牛根生以可口可樂、賓士等著名公司為例,來說明這一觀點。
像可口可樂公司,地處美國的亞特蘭大;像阿拉·福茲公司,地處丹麥的奧胡斯;像賓士公司,地處德國的什麼地方?是柏林嗎?是法蘭克福嗎?不,是斯圖加特。像利樂公司所處的是什麼地方呢?——「聾得」(隆德)聽不見!美國IT行業的中心,既不在紐約,也不在華盛頓,而是在矽谷。所以,世界級的大公司,往往出在小地方。大家看看世界五百強,算算規律。雷德蒙德,因為微軟公司而聞名;斯圖加特,因為賓士公司而傳名;舉母,因為豐田公司而更名。三國時,劉備請諸葛亮,三顧茅廬,是當時的大城市嗎?不是。因此,古人留下一句話:「宰相必取於州部,猛將必起於卒伍。」
至於為什麼小地方容易出大企業,牛根生這樣解釋道:
因為小地方想做大事的時候,思維上往往想的是全局!你想,東京的企業只要佔領了東京,就可以是日本老大;北京的企業只要佔領了北京,就可以是中國老大;而我們呼和浩特的企業,只有佔領了全國市場,才可能排得上號。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沒辦法。
「小地方,大智慧」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處於小地方,競爭環境就不會那麼激烈,因為沒有經歷過什麼大的風浪,就如「初生牛犢」一般,思想與行動不會有太多的顧慮,失敗的成本很低。這是小地方的好處。在大城市,人們見慣了企業的興衰成敗,在大城市裡摔上一跤都要比小城市的更痛。因此,大城市的企業,製作企業發展藍圖時更是小心翼翼。
「小地方,大智慧」,更是牛根生的一種謙虛的說法。「大智慧」靠的是長遠的布局,靠的是企業領導人遠見卓識的布局策略。只有站在一個高的角度去從長計議,謀劃企業未來,才能保證企業搶佔到行業制高點,適應市場的需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從蒙牛創立那天起,我們就立志為父老鄉親建立一個「百年老店」,為國家民族打造一個世界品牌。
蒙牛是站在「百年老店」的角度對產品進行設計的。
我們要建的是「百年老店」;建「百年老店」的大規律,不能看國內,而要看國際。既然國際巨頭有這個「奶車桑拿」,那我們蒙牛就不能沒有,否則,我們怎麼能走到別人的前面?
後來,這個「奶車桑拿浴車間」在保障牛奶原汁原味、勝出競爭對手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市場開拓方面,同樣也是在蒙牛剛建立不久,牛根生就開始了全國的布線。他認定只有「一線插紅旗」,才能「二線紅旗飄」,因此採用了「先難後易」的指導思想。在中國的牛奶版圖中,成熟的市場主要有三個:北京,上海,珠江三角洲。正因為成熟,所以在蒙牛去之前,這些市場已經被一些乳品行業所佔領。然而蒙牛人並不為之所懼,通過不斷努力,順利攻下這三塊市場,使得其產品迅速在全國蔓延開來。
蒙牛的快速發展,牛根生的「百年老店」的願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做成「百年老店」來要求企業,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企業,而不是只圖眼前利益,能夠為企業積蓄更多的力量;使企業的全體員工認識到這一點,更能激發員工的鬥志,企業也會因此獲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縱觀卓越的企業家、傑出的經理人,其最主要的共同特點就是見識層次高,他們就像望遠鏡那樣,總是把目光投向更深遠的未來。
推薦閱讀:
※牛根生以德報怨
※道德困境中的牛根生
※我為什麼叫「牛根生」?
TAG:牛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