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囊括《老子》

太極囊括《老子》

資料來源:《道德經釋義》作者: 任法融道長時間: 2009-04-29

「道」和「德」乃是一無極圖;「可道」與「下德」乃是太極圖。《道德經》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可以由這兩個圖囊括無遺。只要理解了這兩個圖,就抓住了全書的根本,就可以此為鑰匙,打開《道德經》這一神秘宮殿的大門,理解全書。

黃金版道德經:道教會長任法融親筆手書

一、 引述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自然主義哲學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經》亦稱《老子》,是一部博大精深、詞意錘鍊的哲理詩。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之書,像寶塔之巔的明珠,璀燦奪目,照耀著我國的古老文明,對我國古代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各方面,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無論對於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於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經》是我國古老文明的智能結晶,也是一個知識的寶庫。它不僅包含著宏奧的哲理,而且蘊藏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系統科學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猶如汪洋大海,內容包羅萬象。它以罕見的深度、廣度和精度而著稱於世。不僅驅使著古代萬千的學問家為之作注,探其玄秘,釋其奧義,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步入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能的底蘊。

古今中外,研究和注釋《老子》的人難以計數,有關著述汗牛充棟。在古代,有從養生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河上公、呂洞賓;有從哲學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王弼;有從政治權謀方面研究和注釋的,如唐玄宗、宋徽宗等等。各述己見,莫衷一是。在現代,則有從科學和管理等方面研究和注釋的。有人認為此書是一部養生學著作;有人認為此書是一部哲學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政治著作;有人認為是一部兵法;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等等,眾說紛紜。這些理解既有片面性,又有合理性。「道」是 「眾妙之門」,從某一側面來理解,把它當成某一局部的東西,是盲人摸象,顯然是片面的。從另一方面看,「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從這方面來理解,也有其合理的一面。

在現代,一些人根據西方哲學概念,把「道」解釋成了「物質」、「精神」或「規律」。這些解釋都不符合《老子》本義。「道」既不是有形的「物質」,也不是思慮的「精神」,更不是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太空的氣場,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原始材料。「可道」、「德」、「下德」都是「道」的派生物。只有正確理解了「道」,才能正確理解「德」,從而以此為鑰匙,正確理解《老子》全書。

從常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用通常的經驗和知識,順著常規的思路,不可能對「道」的妙諦有真正的徹悟。因而,一般學者,由於未能從萬有中超脫出來,他們從各個側面理解「道」,從常識的觀點說明「道」,由此偏離《老子》的本來意義,勢所難免。對「道」的片面理解,必然造成對《老子》一書的歪曲解釋,埋沒這本書的重大價值。

道教把老子奉為始祖。《道德經》是道教的基本經典。 「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道」是《老子》一書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學說的精華所在。

道教本身對自己的基本經典《道德經》有傳統的理解。這種理解和一般人的理解大相徑庭。道教對此書的秘機是師傳口授,代代相傳的,對其玄理奧義是在修真養性的長期實踐中理解、頓悟的。據傳老子百六十餘歲而去,他本人就是功夫極深的修鍊家。他所闡述的大宇宙的基本原理,只有在人身的長期修鍊及直覺沉思中才能徹悟。「道」在天,亦在人;在身,亦在心。

筆者躬身研究道學三十餘載,謹研《老子》、《莊子》、《周易》二十餘年,對「道」尤為殫精竭慮,悉心研探,在長時間的修持中悟解。為《老子》作注,是多年研討、靜悟的結果,實非一時之願,一日之功。在中西文化融合,老莊研究成為熱門,道教養生法風靡世界的今天,用道家自己的方法和觀點,對《道德經》作以基於本來意義的闡釋,把其中的科學精華挖掘出來,使之宏揚於世,為振興中華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服務,便是本書的初衷。

《道德經》主要講了「道」、「可道」、「德」、「下德」幾部分。筆者認為:「道」和「德」乃是一無極圖;「可道」與「下德」乃是太極圖。八十一章的全部內容,可以由這兩個圖囊括無遺。只要理解了這兩個圖,就抓住了全書的根本,就可以此為鑰匙,打開 《道德經》這一神秘宮殿的大門,理解全書。

以下從縱橫兩個方面用此二圖對「道」、「可道」 、「德」、「下德」作一闡釋。

二、無極圖

《老子》曰:「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無」無形無象,無色無聲,無臭無味,無熱無寒,無左無右,無前無後,無內無外,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無情無思,無善無惡,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無徵兆,無端倪,至虛至空,故稱「無」。此「無」本來無名,老子勉強把它稱為「道」。此「無」即「道」。

古人云:「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無極」即「無」即「道」,道家用無極圖——「O」表示。

此「O」並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無所不備,無所不涵,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無所不至,它的實際是「有」,是宇宙萬有所從以出的唯一總門。無此則無一切。

「無」即「O」,涵陰陽二氣,是陰陽二氣的合和與統一。陰陽二氣,一正一負,互相吸引,相互補充,必抵消中和為「O」。因此,「O」似無非無,此虛無之體只是相對於有色有相事物而言的一種狀態,一種形式,是假無真有,假虛真實,假空真物,它是含藏一切的最大的「有」。「O」不是沒有,而是物質的一種初始狀態。此「無」在《老子》書中論述頗多:

一章曰:「無,名天地之始。」

六章曰:「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十四章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以上這些生動的論述,都是對「無」、「無極」即「道」的描繪。這說明「道」是純粹、素樸的物質,但不是普通的常見之物,而是虛無之體,是先天一炁。說它「無」,卻能化生萬物,說它「有」,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搏而不得。「道」就是這樣一種無形而又真實存在的東西。

「道」的這些體性,被後來的道家人物歸納為「虛無」、「自然」、「純粹」、「素樸」、「恬淡」、「平易」、「清靜」、「無為」、「柔弱」、「不爭」十大特徵。

這些體性、特徵從人身上體現出來,就是「上德」。「上德」是「道」的人格化、倫理化。「道」體現於人謂之「德」。

《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又曰:「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這就是說,最高尚的「德」是自然的、無形的,無跡象可睹,無端倪可察,是內在的、含蓄的、不顯露的、無意的,而不是人為的、故意的、彰示的、炫露的、外在的、形式上的。它的特性、功用與「道」相似。道是什麼特徵,「上德」就是什麼特徵,二者一脈相承。

「道」的十大特徵,「上德」全部具備。「上德」的特徵,就是「道」的特徵。

「道」和「上德」的基本特徵是「無」,用圖表示,即是「O」。這一「O」無所不在,無所不含,無限圓滿,至善至美,是至高無上的本體。

三、太極圖

《周易》云:「一陰一陽之謂道。」

《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此是說,「道」涵陰陽,是陰陽二氣的中和、平衡與統一。「道」分而為陰陽,陰陽合而為「道」。陰陽沖和之氣,生成萬物。

「道」是無極,陰陽則是太極; 「道」是「無」,陰陽則是「有」;「道」用無極圖可以表示,陰陽用太極圖可以表示。

陰陽二氣,互相吸引,相互凝聚,必然生出一層一層的自然萬物。自然萬物皆分陰陽,植物動物皆分雌雄,人則分男女。氣、物、人皆分陰陽。陰陽並立,則為太極。因而,太極是相反的,對立的矛盾體。

太極之陰陽是對立的,矛盾的,同時是統一的、互補的。這種關係,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

《老子》一書對這種對立統一之辯證關係的闡述,其文數不勝舉。

例如:「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這是說,任何事物都由正反兩種因素組合而成。它們互相聯繫、互相依賴、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為其根。有正必有反,二者對立存在,相反相成。

再例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這就是說,事物的運動變化規律,是「物極必反,理窮必變」,任何事物達到極端,超過一定限度,就會走向反面。

宇宙萬物由陰陽二氣合和而成,陰陽是一對矛盾體,因而,由陰陽二氣組成的萬物無不包含著陰陽。沒有陰陽就沒有萬物,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陰陽即矛盾。太極圖是對陰陽之矛盾的總括。

陰陽二氣,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熱陰寒,陽生陰殺,有形有象,有色有聲,有臭有味,有聚有散,由此生成的萬物,有生有死,有強有弱,可變可化,千姿百態,千變萬化,此謂「可道」。因盛衰興亡變動不居,不能永恆存在,又稱「非常道」。

例如:天的冬夏四季,地的寒熱五帶,物的陰陽剛柔,人的男女老少,生死動靜、吉凶禍福,就屬於「可道」,因其變動不已,就是「非常道。」

「道」是無形的、永恆的。由「道」生出的有形有象、可生可滅的萬事萬物,乃是「可道」、「非常道」,亦即太極。

「道」體現於人為「上德」,「可道」體現於人則必為「下德」。「下德」和「可道」一樣,是有形有象,可生可滅,變幻莫側的,不是內在的、永恆的、全面的、含藏的真常之德。這種「德」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局部的、片面的、暫時的東西。「上德」無心為「德」,「下德」有意為「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有為而有以為。

太極圖囊括了《老子》一書中關於對立的、運動的、變化的觀點,總括了宇宙萬物的基本體性和規律。

任法融道長在來自各地道教界、道長們舉行祈禱世界和平法會上,

祈願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心和善。

四、無極圖與太極圖

無極即「無」,太極即「有」。

《老子》曰:「有生於無」,「有無相生」

這就是說,無極生太極,太極歸無極。二者是縱向的派生關係。無極是本,太極是末;無極是母,太極是子。無極是源,太極是流;無極是總,太極是分;無極是全,太極是偏;無極是定,太極是變,等等。無極順而生太極,太極逆而歸無極;無極動而生太極,太極靜而歸無極。一本散為萬殊,萬殊歸於一本。

太極與無極的關係,是縱向的派生關係,太極中的陰和陽的關係,是橫向的對待關係。可以用前者是母子關係、後者是夫妻關係來形容。

對於前一種關係,《老子》主張「復歸於無極」,萬物「復歸其根」,人「復歸於嬰兒」,社會「復歸於朴」,一切復歸於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聖棄智」、「絕學無憂」以及「致虛極,守靜篤」、「抱一為天下式」等等,都是主張崇本息末,守母存子,以「道」為本。這樣,必能由一統萬,以寡治眾,「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而無不治」,永遠立於主動、不敗之地。「道」是全在全備全息全能的,抱守此「道」,必可使人自身得到升華,發生質的,根本的變化,得道成真,成為全新的人。《老子》所說的「聖人」,是「道」的人格化,是具有「道」的體性、特徵、氣質、品格的人,是真正的「得道者」。

《老子》倡導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榮,守其辱」,皆是指從負面走向正面,達到伸展之目的。「去甚、去奢、去泰」、「守柔」、「處下」、亦是此意,目的在於「得道」。如果守雄、守白、守榮、守剛、居上,圖榮華,享富貴,爭名逐利,姿情縱慾,胡作妄為,如此就是失道失德,失道失德,不但百事無成,而且自身會遭到凶禍與毀墜。《老子》全書八十一章主要闡述了無極圖和太極圖及其相互關係,講了天道和人道的關係,目的在於使人道取法於天道,由太極返回無極,使人回歸先天純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潛能得到全面的開發和利用,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同時能使社會穩定、國邦振興、天下太平、壽命延長。

《老子》五千文,最終歸到人。旨在從人的生理、心理、智能、道德諸方面,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問題。

《老子》發現了「道」,也發現了「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了「道」,並與「道」合一,才能成為一個有益於自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有益於自身的人。

推薦閱讀:

6-老子翼卷之六
孔子不能解決的問題,老子幫你解決!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我的前半生沒賀涵不要緊,就怕老子碰到的是白光。
[轉帖]老子的道與西方神哲學比較

TAG:太極 | 老子 |